怀念军旅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2、城市兵和农村兵
把户籍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之一。自从这一特色产生之日起,就把人分为了城市人和农村人,从穿上军装那一刻起,兵也就分为了城市兵和农村兵。同样身着国防绿,同样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可当三年之后,在脱下军装的那一瞬间,城市兵和农村兵命运便截然不同。同样在为国家尽了义务之后,城市兵便由国家给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农村兵便又回到了第一故乡,自谋出路。一种制度便把人分为同命不同运的两类,对面这一现实,谁也无力改变。所以,在部队就形成了两大阵营,城市兵的阵营和农村兵的阵营。
城市兵到部队是来渡金的,把部队当做屈线就业的一个跳板,在部队只要混满三年,便就意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农村兵到部队来是寻出路的,把部队当做跳出农门一个途径,只要在部队好好的干,几年后提干或转成志愿兵,那将意味着从些便离开土地,从些将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劳日落而息的生活告别。用我们农村人的口话来说,就是把嘴踏在国家的粮库,把手伸在国家的银行,过上那种旱涝保收无忧无虑的生活。虽然这个比方人些过于直白,但却形象行动的道了事情的最实质性的东西,那样的生活,就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天堂般的生活。所以,在农村,只要家中走出一个穿军装的人,便有成群成群的媒婆一个个接踵而来,动用她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口惹悬河的向主人介绍人家的姑娘何的温柔娴慧、如何的美丽动人、如何的孝敬父母、如何的心灵心巧,说得让主人感觉到大有不抓紧定下,就失去千载难逢、百年不遇的机会似的。于是,姑娘们的照片,便雪片似的向军营飞去。弄得这些农村兵们,一个个挑,一个人的选,结果是眼花了,心敢乱了,看得那些城市兵一个个也心里直庠庠。不管是城市兵还是农村兵,只要一穿上这身国防绿,便意味着肩负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尽管城市兵努力工作,只是为了能在复员的时候挣到一张党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为以后的安排工作增加一份挑选的余地。尽管农村兵努力工作,只是为了能提干或转个志愿兵,奔个前程。尽管城市兵和农村兵到部队目的不一样,但都在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忠实履行保卫祖的神圣使命,都在为国家尽义务。
13、信
新兵信多,老兵病多。这是部队一种真实情况的写照,在这里只写新兵信多的事,至于老兵病多的事,留待以后再说。
初到部队,对班长说新兵信多之事还曾持有怀疑,可这样的怀疑还不出半个月,便被事实给证实了。
那天下午训练结束后,刚回到宿舍,已经疲惫不堪新兵们懒懒散散地坐到小马扎上(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在部队,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坐在床铺上的,平时只能坐在小马扎上),话也懒得说一句,就连生性好动的人,也像晒蔫的茄子似的耷拉着头,显得无精打采。这时,通信员便抱着一大摞信进来了,对陈排长说,你们排新兵的信。话音刚落,新兵们哗的一下围了上来,刚才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陈排长喊了一声,都回去。新兵们很听话,都乖乖地退了回去,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然后陈排长把三个班长叫了过去,把每个班新兵的信分给了班长。新兵们伸着长长脖的子,眼睁睁地看着陈排长把一封封分给了班长,那种迫不急待的心情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对面滚烫的美味佳肴,既急切又不得不忍耐一样。新兵们就这样心急火燎了的慢慢地等待着,直到陈排长把手中的信分完,那专注的目光才依依不舍的转移到了班长的手中。
班长们拿着自己班新兵的信,回到自己的床前。新兵们眼巴巴地看拿在班长手中的信,脸上写满了讨好的表情,但谁也不敢过去,都静静地坐在原地,等着班长发信。班长这时一个个的叫着新兵们的名字,才把信一封封的发到新兵们的手中。先拿到信的新兵,满脸的喜悦。还没有拿到信的新兵,对已拿到信的新兵充满了羡慕之情,还在静静地等着班长叫自己的名字。看着班长手中越来越少的信,还没有拿到信的新兵们,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在既渴望又怕失望的复杂心情中静静地等待着。班长手中的信终于发完了,有的新兵还是没有拿到信,那种失落之情立刻使得刚才还充满企盼的眼神暗淡无光。
班长也是从新兵过来的,他能理解没有拿到信的新兵们的心情,所以对那些没有拿到信的新兵们说,没有关系的,信正在路上走着呢!也许明天就会到。听到班长的安慰,那些没有拿到信的新兵们,失落的心情才有所缓和,烦躁的心总算是得到稍许的安慰,因为班长的话使他们的心头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也许就像班长说的,信正在路上走呢,不急,明天也许就会到的。新兵们就这样安慰着自己,一个新的企盼在心里又一次重新燃起。
拿到信的新兵们便急切的拆开信封,看着那一行行熟悉的字迹,一种幸福之情涌上了心头,满脸的喜悦之情。信中那些充满关心、鼓励的话语,成了支撑新兵们渡过每一天艰苦训练的精神支柱。
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了,但一想起那些等信的日子,心里便会充满激动和喜悦。尽管那段日子过得很艰辛,但却过很充实。因为我们每天总是有所企盼——那就是来自远方亲人的信。尽管我们所企盼的信,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但正是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支撑着我们渡过了新兵训练最艰苦、最枯燥无味的日子。
14、拉歌
在和平时期,反映一支部队士气高低的最好最直接的形式那就是——拉歌。
每次部队集会,总是少不了拉歌。连队集会,是排与排之间拉歌,营里集会,是连与连之间拉歌,团里集会,是营与营之间拉歌。不论是连队、营里、团里,只要集会,总少不了一番拉歌的。部队拉歌,是一种很热烈,很壮观,也很能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你便会很自然的融入其中。
每次集会,在首长们还没有进入会场之前,这段时间便是拉歌的时间。各个单位先各自唱一首歌,拉歌的序幕从第一个单位开始唱歌之时便拉开了。接下来,各个单位不约而同的开始唱歌,歌声便此起彼伏的响彻在会场的上空。各个单位第一首歌唱完之后,拉歌正式开始了。拉歌能不能占上风,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员反应的敏捷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谁抢先一步,每个唱起了歌,那意味着赢得了主动权,就像交战双方,谁抢先占领置高点,往往就撑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一样。率先唱歌的单位,第一个唱完之后,别的单位才开始唱或者才唱了一半,只要等他们的歌声一停,率先唱完的指挥员,便瞅准机会,不失时机地高声喊到“某某单位的唱得好不好?”单位全体人员便高声回答到:好!指挥员接着再喊“再来一个要不要?”大家齐声答到:要!指挥员便双手轻轻一拍,全体人员,便合着指挥员的手势,哗、哗、哗,哗哗哗,先慢后快,先松后紧地鼓起掌,同时,嘴里还不失时机的喊到: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快快快!被拉歌的单位,有时指挥员指挥大家唱一首歌。这个时候,往往的唱的那是些短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歌,如说打就打或团结就是力量之类的歌曲。唱完之后,便的过来拉和他们叫板的部队。歌声在嘎然而止的一瞬间,被拉歌单位的指挥员便高声喊到“我们唱了该谁唱?”所属部队的人员便会憋着劲地喊刚才和他们叫板的那个单位。指挥员便又喊到“他们不唱行不行?”全体人员高喊:不行!接着,便响起了雷声般的掌声。刚才叫板的部队,只好应他们的叫板,便只好再唱一首歌。
就这样,你拉我,我拉你,歌越拉越热烈,越拉越上劲。拉歌的单位,就像斗红眼的公鸡似的,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总想较个高低,争个输赢,这样拉着拉着,拉歌便进入了高潮。全会场的人,一个个唱得面红脖子粗的,士兵便极端的高涨。后来总算弄明白,部队之所以要在开饭前、晚点名、开班会务等多种场合,先唱一支歌,无非就是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一想起当年拉歌的情景,仍然觉得浑身的热血沸腾。特别是团里集会时,那种上千人拉歌的场面,就像电影中的镜头似的,永远的定格在记忆的深处。
12、城市兵和农村兵
把户籍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之一。自从这一特色产生之日起,就把人分为了城市人和农村人,从穿上军装那一刻起,兵也就分为了城市兵和农村兵。同样身着国防绿,同样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可当三年之后,在脱下军装的那一瞬间,城市兵和农村兵命运便截然不同。同样在为国家尽了义务之后,城市兵便由国家给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农村兵便又回到了第一故乡,自谋出路。一种制度便把人分为同命不同运的两类,对面这一现实,谁也无力改变。所以,在部队就形成了两大阵营,城市兵的阵营和农村兵的阵营。
城市兵到部队是来渡金的,把部队当做屈线就业的一个跳板,在部队只要混满三年,便就意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农村兵到部队来是寻出路的,把部队当做跳出农门一个途径,只要在部队好好的干,几年后提干或转成志愿兵,那将意味着从些便离开土地,从些将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劳日落而息的生活告别。用我们农村人的口话来说,就是把嘴踏在国家的粮库,把手伸在国家的银行,过上那种旱涝保收无忧无虑的生活。虽然这个比方人些过于直白,但却形象行动的道了事情的最实质性的东西,那样的生活,就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天堂般的生活。所以,在农村,只要家中走出一个穿军装的人,便有成群成群的媒婆一个个接踵而来,动用她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口惹悬河的向主人介绍人家的姑娘何的温柔娴慧、如何的美丽动人、如何的孝敬父母、如何的心灵心巧,说得让主人感觉到大有不抓紧定下,就失去千载难逢、百年不遇的机会似的。于是,姑娘们的照片,便雪片似的向军营飞去。弄得这些农村兵们,一个个挑,一个人的选,结果是眼花了,心敢乱了,看得那些城市兵一个个也心里直庠庠。不管是城市兵还是农村兵,只要一穿上这身国防绿,便意味着肩负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尽管城市兵努力工作,只是为了能在复员的时候挣到一张党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为以后的安排工作增加一份挑选的余地。尽管农村兵努力工作,只是为了能提干或转个志愿兵,奔个前程。尽管城市兵和农村兵到部队目的不一样,但都在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忠实履行保卫祖的神圣使命,都在为国家尽义务。
13、信
新兵信多,老兵病多。这是部队一种真实情况的写照,在这里只写新兵信多的事,至于老兵病多的事,留待以后再说。
初到部队,对班长说新兵信多之事还曾持有怀疑,可这样的怀疑还不出半个月,便被事实给证实了。
那天下午训练结束后,刚回到宿舍,已经疲惫不堪新兵们懒懒散散地坐到小马扎上(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在部队,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坐在床铺上的,平时只能坐在小马扎上),话也懒得说一句,就连生性好动的人,也像晒蔫的茄子似的耷拉着头,显得无精打采。这时,通信员便抱着一大摞信进来了,对陈排长说,你们排新兵的信。话音刚落,新兵们哗的一下围了上来,刚才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陈排长喊了一声,都回去。新兵们很听话,都乖乖地退了回去,静静地坐在小马扎上。然后陈排长把三个班长叫了过去,把每个班新兵的信分给了班长。新兵们伸着长长脖的子,眼睁睁地看着陈排长把一封封分给了班长,那种迫不急待的心情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对面滚烫的美味佳肴,既急切又不得不忍耐一样。新兵们就这样心急火燎了的慢慢地等待着,直到陈排长把手中的信分完,那专注的目光才依依不舍的转移到了班长的手中。
班长们拿着自己班新兵的信,回到自己的床前。新兵们眼巴巴地看拿在班长手中的信,脸上写满了讨好的表情,但谁也不敢过去,都静静地坐在原地,等着班长发信。班长这时一个个的叫着新兵们的名字,才把信一封封的发到新兵们的手中。先拿到信的新兵,满脸的喜悦。还没有拿到信的新兵,对已拿到信的新兵充满了羡慕之情,还在静静地等着班长叫自己的名字。看着班长手中越来越少的信,还没有拿到信的新兵们,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在既渴望又怕失望的复杂心情中静静地等待着。班长手中的信终于发完了,有的新兵还是没有拿到信,那种失落之情立刻使得刚才还充满企盼的眼神暗淡无光。
班长也是从新兵过来的,他能理解没有拿到信的新兵们的心情,所以对那些没有拿到信的新兵们说,没有关系的,信正在路上走着呢!也许明天就会到。听到班长的安慰,那些没有拿到信的新兵们,失落的心情才有所缓和,烦躁的心总算是得到稍许的安慰,因为班长的话使他们的心头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也许就像班长说的,信正在路上走呢,不急,明天也许就会到的。新兵们就这样安慰着自己,一个新的企盼在心里又一次重新燃起。
拿到信的新兵们便急切的拆开信封,看着那一行行熟悉的字迹,一种幸福之情涌上了心头,满脸的喜悦之情。信中那些充满关心、鼓励的话语,成了支撑新兵们渡过每一天艰苦训练的精神支柱。
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了,但一想起那些等信的日子,心里便会充满激动和喜悦。尽管那段日子过得很艰辛,但却过很充实。因为我们每天总是有所企盼——那就是来自远方亲人的信。尽管我们所企盼的信,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但正是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支撑着我们渡过了新兵训练最艰苦、最枯燥无味的日子。
14、拉歌
在和平时期,反映一支部队士气高低的最好最直接的形式那就是——拉歌。
每次部队集会,总是少不了拉歌。连队集会,是排与排之间拉歌,营里集会,是连与连之间拉歌,团里集会,是营与营之间拉歌。不论是连队、营里、团里,只要集会,总少不了一番拉歌的。部队拉歌,是一种很热烈,很壮观,也很能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你便会很自然的融入其中。
每次集会,在首长们还没有进入会场之前,这段时间便是拉歌的时间。各个单位先各自唱一首歌,拉歌的序幕从第一个单位开始唱歌之时便拉开了。接下来,各个单位不约而同的开始唱歌,歌声便此起彼伏的响彻在会场的上空。各个单位第一首歌唱完之后,拉歌正式开始了。拉歌能不能占上风,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员反应的敏捷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谁抢先一步,每个唱起了歌,那意味着赢得了主动权,就像交战双方,谁抢先占领置高点,往往就撑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一样。率先唱歌的单位,第一个唱完之后,别的单位才开始唱或者才唱了一半,只要等他们的歌声一停,率先唱完的指挥员,便瞅准机会,不失时机地高声喊到“某某单位的唱得好不好?”单位全体人员便高声回答到:好!指挥员接着再喊“再来一个要不要?”大家齐声答到:要!指挥员便双手轻轻一拍,全体人员,便合着指挥员的手势,哗、哗、哗,哗哗哗,先慢后快,先松后紧地鼓起掌,同时,嘴里还不失时机的喊到: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快快快!被拉歌的单位,有时指挥员指挥大家唱一首歌。这个时候,往往的唱的那是些短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歌,如说打就打或团结就是力量之类的歌曲。唱完之后,便的过来拉和他们叫板的部队。歌声在嘎然而止的一瞬间,被拉歌单位的指挥员便高声喊到“我们唱了该谁唱?”所属部队的人员便会憋着劲地喊刚才和他们叫板的那个单位。指挥员便又喊到“他们不唱行不行?”全体人员高喊:不行!接着,便响起了雷声般的掌声。刚才叫板的部队,只好应他们的叫板,便只好再唱一首歌。
就这样,你拉我,我拉你,歌越拉越热烈,越拉越上劲。拉歌的单位,就像斗红眼的公鸡似的,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总想较个高低,争个输赢,这样拉着拉着,拉歌便进入了高潮。全会场的人,一个个唱得面红脖子粗的,士兵便极端的高涨。后来总算弄明白,部队之所以要在开饭前、晚点名、开班会务等多种场合,先唱一支歌,无非就是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一想起当年拉歌的情景,仍然觉得浑身的热血沸腾。特别是团里集会时,那种上千人拉歌的场面,就像电影中的镜头似的,永远的定格在记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