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三嫂的故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哎!人一闲下来就爱想一些往事。这不是今年春节回了一趟老家,看到了我的叔伯三哥三嫂一家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就想起他们当初冲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的事来了。你还别说,现在想来他们的事情还真是有点意思,值得捧给今天的年轻人、甚至我们所有的人看一看,都会觉得很有滋味。
在说我的三哥三嫂之前,得先把我的家乡做个简短的介绍,为这个真实的故事素描一幅真实的背景,那样的话人物看起来就清晰的多了。现在电视电影网络发达了,文化传播速度加快了,多数人对祖国的山川地理比二十年前要了解得多了不知多少倍。我再这样一介绍,人们想象起故事的情节来就容易得多啦。我的家乡啊!就在现在内蒙古赤峰市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省级国道离我们村子七八公里远,那是一个拥有三十几户人家二百多口人的小山村。小时候富于想象的小伙伴们,曾经打算在村子东西两山之间挂一个长长的牛皮绳子,那样我们就可以从高一点的东山,把每天打来的柴草放到绳子上滑到西山脚下自己家的后院里,你看!那有多么神气,多么省力,每当夏季,绿树掩映的村子也会增添一处新的风景和无穷的乐趣。这就是我家那个小山村里的夏日一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家乡那个从来都是山葱葱水绿绿的地方,由于整天的农业学大寨,开山、凿河、翻土、修坝,农民们一年到头口粮不够,还得吃返销粮。所谓返销粮,就是农民每年秋天上交国家一小部分的公粮后,第二年口粮不够吃的时候再从国家那里低价买回更多的国库粮。现在年龄稍小一点的人是不知道这种事情的。农民的日用烧柴、则全靠每家的孩子们在夏天上山砍伐树木柴草、秋冬刨高粱谷子的茬子、用耙子楼树叶枯草来维持一年的家用烧柴。我的三哥三嫂那时候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三哥是我四叔家的大儿子,身长六尺有余、宽肩窄背、健壮结实、红白脸膛、棱角分明,干起活来别的同龄人两个也不顶他一个,是一条地道的农家汉子;三嫂是我们生产队长的小妹妹,人也长得壮实泼辣,园脸细眉,有一种山村女子的粗犷之美。他们经常在下地劳动、上山打柴的群体性活动中相遇,或者在偶尔的单独活动中相逢,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时间长了,青春迸发的青年男女之间彼此难免产生爱慕、甚至发展到后来的谈情说爱。就是这,掀起了那个年代小山村里的轩然大波,惊动了县乡领导。这事儿,今天听来,会使人们觉得奇怪,甚至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你知道事情坏在哪儿吗?事情坏在我四叔家是地主成份;而我三嫂家是根红苗正的贫农成分;平素里我四叔虽然自己成份不好,却是一个对生产队长飞扬跋扈、肆意妄为敢于说三道四的人。你说三嫂的哥哥,那个根红苗正的生产队长能同意他妹妹嫁给这样一个地主爸爸的“地主羔子”吗?偏偏当姑娘时的三嫂又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子。她当生产队长的哥哥威胁她“你要是嫁给老王家,我就不认你这个妹妹。”可他妹妹无动于衷;这招不见效果后,他哥哥又搬来了他在公社当秘书的堂哥,在另一个大队当民兵营长的堂叔,一起给他的妹妹上政治课:讲阶级仇,家族恨。结果仍然像对牛弹琴一样不管用。他们那里知道,那时的三嫂有三嫂的绝招,他哥哥不让她和我三哥来往,让她双眼半失明、耳朵又背的年迈妈妈看着她,她便让我三哥家的三岁外甥女给他们互通音信。在一次他哥哥到外地办事的十几天里,她干脆把干活一把手,谈恋爱外行的三哥,夜间约到只有她母亲在家的自己家里过夜,当她母亲听到屋里有动静问她时,她说:“夜间有猫在打架。”就轻而易举把她妈妈那重重的问话扔到了窗外,把自己的事情遮盖了起来。后来她未婚先孕了。但她很勇敢,每天都旁若无人地面对那时农村人们的异样目光,最后光明正大拥有了她和我三哥的第一个爱情结晶,现在他们的大女儿芳芳。现在想起这些事来,仍能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追求爱情自由的男女们感到汗颜不已。
大跃进时因为挨饿失去父亲的三嫂哥哥,也是一个宁折不弯的响当当硬汉子。她在妹妹哪里打不赢,便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我的四叔叔“好你个王怀庆,你敢沾我贫下中农家的便宜,我要到大队、公社告你去,我要发动全生产队的人批斗呢。”他这样的叫号还真让我的四叔叔为难了好一阵儿。可话又说回来,四叔叔也不是窝囊的碴儿。他的第一招儿是在一个大清早上,手里拿着一个大木棍子,把我三哥从他家里打了出来。“混账儿子,娶不上老婆,打光棍!也不要和他们老张家来往,你现在不听我的话,咱们一刀两断,断绝父子关系,你到河南面的那两间房子里去分家另过去吧!以后你的事再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就这样,三哥搬出了四叔家。单独居住的三哥倒为三嫂来他这里幽会提供了方便,还使得三嫂的哥哥、再拿三哥的事向我四叔叫板,显得有些理由不够充分。
面对自己哥哥对自己婚姻的横加干涉,三嫂替四叔使出了她的杀手锏。那就是在一个初春的早上,三嫂披着红彤彤的朝霞,走出我们那个炊烟袅袅的村庄后,上了开往县城的长途汽车。两天后三嫂带来了县妇联给她开来的可以和三哥恋爱结婚的证明信,还有县妇联打给她在公社当秘书堂哥的批评电话。从那以后,更显得漂亮大方的三嫂。真正地成了我四叔家名正言顺的儿媳妇,我的叔伯三嫂子。
因为我偶尔在家信中问到过三哥三嫂的事。所以我在外工作的这些年里,父母和我家的哥哥、姐姐在给我的回信中,也曾顺便提到过他们的情况。说他们的日子过的蒸蒸日上,在九十年代时就已经是我们小村子里的首富了。具体怎么富的我也没有细问过,可能就是他们夫妇能干,省吃俭用攒了几万元钱吧!这是我那时的猜想。后来我给父母家安了电话后,才知道得更详细一些。原来三哥三嫂家、前些年租种了一些外出打工家庭的土地,每年的油类农作物比一般人家多收入几万元。近年来他们自己有了一些资金积累后,又办起了家庭养鸡场、养猪场,那年也收入十几万元,几年下来他们的积累在我们那里就显得很是显眼,方圆几十里地内早已家喻户晓。母亲对我说:“你三哥三嫂那两口子心齐、能干,又会勤俭节约,赶上现在好社会那能不富?人家那样有始有终的自由恋爱还不错,咱们这里上下川的人们谁不夸奖,就连你三嫂的娘家哥也不少借人家的光,现在是妹夫是好妹夫、妹妹是好妹妹了,外甥一天到晚地长在他家里,早已成了好亲戚。”
这不是,今年过完春节的大年初三,三哥便打发他的儿子把我喊了过去。我踏着还没散尽的节日鞭炮声走进了在农村来说,有些富丽堂皇的三哥家。五间前面全部镶着玻璃砖的高大砖瓦房,院子两边各三间厢房,还有猪圈,驴圈,鸡舍若干间的农家大院,让我这个二十多年的城里人羡慕不已。晚饭时,三哥拿出了两瓶茅台酒和我对饮起来,收拾停当的三嫂子上桌后,加上他们的儿子,大女儿、女婿,外孙女,我们一共七个人围满了一炕桌,使两间房连通的大屋里春节的浓厚气氛依然不减。我边品着茅台酒便夸三哥三嫂:“你们真是了不起,听说你们家这些年养猪养鸡攒下了百十万元?当初三嫂的选择真是英明呀!三哥的宁死不屈也值!”“还算可以吧!你上学后又有人追你三哥,好歹他还没丧良心。”三嫂看着笑眯眯的三哥对我这样说。“这辈子谁栽倒在你手里能跑得了。”三哥在炕里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应着三嫂。
那天晚饭后,我在三哥家聊到很晚才回到我的爸妈那里。走在村里的街道上,午夜的天空,刚刚升起的弯月,在上下村子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中,把我家那个仍然小小的,但却砖青瓦绿、错落有致的小山村映照成了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在我眷念家乡的内心深处又平添了一些难以割舍的情愫。现在我已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可三哥三嫂一家和和美美的生活画面,还时常在我的大脑里时隐时现,宛若昨日。
白景双
2006、6、8
哎!人一闲下来就爱想一些往事。这不是今年春节回了一趟老家,看到了我的叔伯三哥三嫂一家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就想起他们当初冲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的事来了。你还别说,现在想来他们的事情还真是有点意思,值得捧给今天的年轻人、甚至我们所有的人看一看,都会觉得很有滋味。
在说我的三哥三嫂之前,得先把我的家乡做个简短的介绍,为这个真实的故事素描一幅真实的背景,那样的话人物看起来就清晰的多了。现在电视电影网络发达了,文化传播速度加快了,多数人对祖国的山川地理比二十年前要了解得多了不知多少倍。我再这样一介绍,人们想象起故事的情节来就容易得多啦。我的家乡啊!就在现在内蒙古赤峰市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省级国道离我们村子七八公里远,那是一个拥有三十几户人家二百多口人的小山村。小时候富于想象的小伙伴们,曾经打算在村子东西两山之间挂一个长长的牛皮绳子,那样我们就可以从高一点的东山,把每天打来的柴草放到绳子上滑到西山脚下自己家的后院里,你看!那有多么神气,多么省力,每当夏季,绿树掩映的村子也会增添一处新的风景和无穷的乐趣。这就是我家那个小山村里的夏日一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家乡那个从来都是山葱葱水绿绿的地方,由于整天的农业学大寨,开山、凿河、翻土、修坝,农民们一年到头口粮不够,还得吃返销粮。所谓返销粮,就是农民每年秋天上交国家一小部分的公粮后,第二年口粮不够吃的时候再从国家那里低价买回更多的国库粮。现在年龄稍小一点的人是不知道这种事情的。农民的日用烧柴、则全靠每家的孩子们在夏天上山砍伐树木柴草、秋冬刨高粱谷子的茬子、用耙子楼树叶枯草来维持一年的家用烧柴。我的三哥三嫂那时候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三哥是我四叔家的大儿子,身长六尺有余、宽肩窄背、健壮结实、红白脸膛、棱角分明,干起活来别的同龄人两个也不顶他一个,是一条地道的农家汉子;三嫂是我们生产队长的小妹妹,人也长得壮实泼辣,园脸细眉,有一种山村女子的粗犷之美。他们经常在下地劳动、上山打柴的群体性活动中相遇,或者在偶尔的单独活动中相逢,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时间长了,青春迸发的青年男女之间彼此难免产生爱慕、甚至发展到后来的谈情说爱。就是这,掀起了那个年代小山村里的轩然大波,惊动了县乡领导。这事儿,今天听来,会使人们觉得奇怪,甚至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你知道事情坏在哪儿吗?事情坏在我四叔家是地主成份;而我三嫂家是根红苗正的贫农成分;平素里我四叔虽然自己成份不好,却是一个对生产队长飞扬跋扈、肆意妄为敢于说三道四的人。你说三嫂的哥哥,那个根红苗正的生产队长能同意他妹妹嫁给这样一个地主爸爸的“地主羔子”吗?偏偏当姑娘时的三嫂又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子。她当生产队长的哥哥威胁她“你要是嫁给老王家,我就不认你这个妹妹。”可他妹妹无动于衷;这招不见效果后,他哥哥又搬来了他在公社当秘书的堂哥,在另一个大队当民兵营长的堂叔,一起给他的妹妹上政治课:讲阶级仇,家族恨。结果仍然像对牛弹琴一样不管用。他们那里知道,那时的三嫂有三嫂的绝招,他哥哥不让她和我三哥来往,让她双眼半失明、耳朵又背的年迈妈妈看着她,她便让我三哥家的三岁外甥女给他们互通音信。在一次他哥哥到外地办事的十几天里,她干脆把干活一把手,谈恋爱外行的三哥,夜间约到只有她母亲在家的自己家里过夜,当她母亲听到屋里有动静问她时,她说:“夜间有猫在打架。”就轻而易举把她妈妈那重重的问话扔到了窗外,把自己的事情遮盖了起来。后来她未婚先孕了。但她很勇敢,每天都旁若无人地面对那时农村人们的异样目光,最后光明正大拥有了她和我三哥的第一个爱情结晶,现在他们的大女儿芳芳。现在想起这些事来,仍能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追求爱情自由的男女们感到汗颜不已。
大跃进时因为挨饿失去父亲的三嫂哥哥,也是一个宁折不弯的响当当硬汉子。她在妹妹哪里打不赢,便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我的四叔叔“好你个王怀庆,你敢沾我贫下中农家的便宜,我要到大队、公社告你去,我要发动全生产队的人批斗呢。”他这样的叫号还真让我的四叔叔为难了好一阵儿。可话又说回来,四叔叔也不是窝囊的碴儿。他的第一招儿是在一个大清早上,手里拿着一个大木棍子,把我三哥从他家里打了出来。“混账儿子,娶不上老婆,打光棍!也不要和他们老张家来往,你现在不听我的话,咱们一刀两断,断绝父子关系,你到河南面的那两间房子里去分家另过去吧!以后你的事再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就这样,三哥搬出了四叔家。单独居住的三哥倒为三嫂来他这里幽会提供了方便,还使得三嫂的哥哥、再拿三哥的事向我四叔叫板,显得有些理由不够充分。
面对自己哥哥对自己婚姻的横加干涉,三嫂替四叔使出了她的杀手锏。那就是在一个初春的早上,三嫂披着红彤彤的朝霞,走出我们那个炊烟袅袅的村庄后,上了开往县城的长途汽车。两天后三嫂带来了县妇联给她开来的可以和三哥恋爱结婚的证明信,还有县妇联打给她在公社当秘书堂哥的批评电话。从那以后,更显得漂亮大方的三嫂。真正地成了我四叔家名正言顺的儿媳妇,我的叔伯三嫂子。
因为我偶尔在家信中问到过三哥三嫂的事。所以我在外工作的这些年里,父母和我家的哥哥、姐姐在给我的回信中,也曾顺便提到过他们的情况。说他们的日子过的蒸蒸日上,在九十年代时就已经是我们小村子里的首富了。具体怎么富的我也没有细问过,可能就是他们夫妇能干,省吃俭用攒了几万元钱吧!这是我那时的猜想。后来我给父母家安了电话后,才知道得更详细一些。原来三哥三嫂家、前些年租种了一些外出打工家庭的土地,每年的油类农作物比一般人家多收入几万元。近年来他们自己有了一些资金积累后,又办起了家庭养鸡场、养猪场,那年也收入十几万元,几年下来他们的积累在我们那里就显得很是显眼,方圆几十里地内早已家喻户晓。母亲对我说:“你三哥三嫂那两口子心齐、能干,又会勤俭节约,赶上现在好社会那能不富?人家那样有始有终的自由恋爱还不错,咱们这里上下川的人们谁不夸奖,就连你三嫂的娘家哥也不少借人家的光,现在是妹夫是好妹夫、妹妹是好妹妹了,外甥一天到晚地长在他家里,早已成了好亲戚。”
这不是,今年过完春节的大年初三,三哥便打发他的儿子把我喊了过去。我踏着还没散尽的节日鞭炮声走进了在农村来说,有些富丽堂皇的三哥家。五间前面全部镶着玻璃砖的高大砖瓦房,院子两边各三间厢房,还有猪圈,驴圈,鸡舍若干间的农家大院,让我这个二十多年的城里人羡慕不已。晚饭时,三哥拿出了两瓶茅台酒和我对饮起来,收拾停当的三嫂子上桌后,加上他们的儿子,大女儿、女婿,外孙女,我们一共七个人围满了一炕桌,使两间房连通的大屋里春节的浓厚气氛依然不减。我边品着茅台酒便夸三哥三嫂:“你们真是了不起,听说你们家这些年养猪养鸡攒下了百十万元?当初三嫂的选择真是英明呀!三哥的宁死不屈也值!”“还算可以吧!你上学后又有人追你三哥,好歹他还没丧良心。”三嫂看着笑眯眯的三哥对我这样说。“这辈子谁栽倒在你手里能跑得了。”三哥在炕里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应着三嫂。
那天晚饭后,我在三哥家聊到很晚才回到我的爸妈那里。走在村里的街道上,午夜的天空,刚刚升起的弯月,在上下村子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中,把我家那个仍然小小的,但却砖青瓦绿、错落有致的小山村映照成了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在我眷念家乡的内心深处又平添了一些难以割舍的情愫。现在我已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可三哥三嫂一家和和美美的生活画面,还时常在我的大脑里时隐时现,宛若昨日。
白景双
2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