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师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随着县直与乡镇学校差距的不断加大,近几年来,不少六年级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应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领导老师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日常工作之中。现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社会与学校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集教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待遇。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学校的标志。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校园校建设要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见,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社区内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从学校教育的任务来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又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年方面的原因: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4、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心理出现“症结”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3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随着县直与乡镇学校差距的不断加大,近几年来,不少六年级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应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领导老师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日常工作之中。现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社会与学校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集教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待遇。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学校的标志。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校园校建设要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见,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社区内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从学校教育的任务来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又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年方面的原因: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4、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心理出现“症结”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3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