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章 第七十六章 「蝶花美人图·下」(二)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常村正与巩乡长推测着案情的种种可能,桂淳斟酌要不要讲出真相,略一停顿。
巩乡长立刻道:“舅爷与小可听得入迷,情不自禁多嘴几句。若不耽误各位大人公务,请捕头继续顺着说。斗胆说一句,这样猜着听,更有兴致。”
穆集微点头:“正是,吾虽早知案情,但各种详细曲折,亦是今日才晓得。只是难为桂捕头当了说书人。”
桂淳爽朗道:“桂某素来话多,讲着讲着就容易忘形,只要大人们不怪罪老桂扯闲篇耽误时辰,某就接着说。”
柳桐倚自想多知此案细节,但又因父亲的缘故,唯恐说想听涉及私情,正犹豫时,张屏向冀实拱手一礼:“罪员渴盼聆听,求大人恩准。”
冀实和蔼道:“此案许多细节我亦甚想知道,桂捕头既已说到此处,还请继续。”
张屏谢过冀实,桂淳亦抱拳称谢。冀实先唤左右进来收拾桌面,换上果品热汤和新茶。众人趁此各自去净手。
.
张屏出了小厅,柳桐倚随在他身后,轻声道:“此案竟有如此多隐情,多谢冀大人容桂捕头详细讲述。”
张屏嗯了一声。
他听出柳桐倚的委婉暗示——当下正是查案关键,冀实让桂淳花如此长的时间讲一桩多年前的旧案,必因与他们查的案子有重要关联。
关键一定在细节中,所以桂淳才要细细陈述。
是什么?
张屏在心中简单梳理。
首先,明州蝶花美人案发生的年份与瓷公子曲泉石失踪的时间相近。
其次,明州与湖渚、江宁相距不远。
曲泉石的外祖父湖上老人阳籍一家住在湖渚。
曲泉石在湖渚出生。外祖、父母、姐姐都因冤情蒙难。
曲泉石的姨母阳映繁被贬为官妓,进入江宁城的教坊。
她疑似将曲泉石扮作女孩,藏在教坊中。
有一位姓蔡的官员与阳映繁有往来。
数年后,阳家沉冤昭雪,这位蔡姓官员也一同获罪,传言阳映繁查到了他的罪证。
阳映繁带着曲泉石回到湖渚,将曲泉石托付给九江郎家,之后自尽。
曲泉石在九江郎家长大,学习制瓷,成为名满天下的瓷公子,却于郎家家主郎今病逝后神秘失踪。
再次,明州乃海港大城,是东海侯刘纳领兵守卫的重城之一。朝廷又在明州另设督帅府衙门作督管。蝶花美人案发生时,明州府衙有变动,案件变成督帅府衙门与临时调来的江淮知府柳知共查。
而曲泉石的外祖阳籍的冤案源自阳籍与东海侯的一位部下任庆有交情,任庆被人诬陷谋逆,阳家遂受牵连。兰珏告知张屏阳家冤案原委时,言语很慎重简洁,但张屏觉得,兰大人隐隐暗指,当年诬陷任庆谋反的人,真正想对付的是东海侯。
张屏又从柳桐倚处得知,另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任庆曾在湖上老人阳籍的帮助下剿灭了一伙水匪。与水匪有关的人怀恨在心,施计诬陷任庆谋反,并攀扯阳籍。
不过,阳家和曲泉石相关的事件都发生在江宁、湖渚、九江一带,没有明州。
蝶花美人案,张屏目前所知的全部,以及桂淳方才的讲述里,也丝毫未涉及东海侯、阳氏和瓷公子相关。
但张屏已想到一些可能的隐线,他决定等桂淳讲完再合并思索。
并且,他觉得,柳桐倚和冀实知道些什么他不了解的。
张屏回到厅中时,大桌已重新陈设妥当。随从们退出,众人归座,都让桂淳多吃些茶水润喉,好畅快讲来。
冀实先起话头:“第二位遇害的女子戴氏身世堪怜,但本司读过的此案卷宗内,对她的记录都甚简略。她被害后,明州府衙一开始并未发觉凶手与杀害第一名女子洪氏的是同一人。”
桂淳放下茶盏抱拳:“大人说得极是。”
.
明州这样的海港大城,每月甚至每天都发生不少事。失踪、斗殴、绑票、凶杀……明州府衙刑房都早已见惯。
洪欣莲与戴好女,一位是富家少奶奶,一位是孤苦女工,两人虽皆是外出后失踪,都被弃尸在店铺门前,明州府衙办案的官差起初却没把这两件命案联系在一起。
洪欣莲的夫家和娘家一同悬赏,寻找看到洪欣莲被绑走的证人,缉拿凶犯,招来一堆撒谎骗赏金的。府衙本就缺人手,被一波波做假证的搞得晕头转向,乱七八糟的证词录了几大本,单是摄走洪欣莲的妖怪都能编一部百妖录。还要整天被钟洪两家催问,被百姓议论——为何仍无头绪?州衙果然不做事!朝廷还是太慈悲了,合该将他们一锅端了!
州府刑房专门分出一拨人查洪氏的案子,戴好女之死报到衙门,接手的官员捕快即便看到又是一名被弃尸在店铺门前的女子,心生疑惑,也不敢随便关联,干扰洪氏案的查办。
戴好女的兄弟们亦不在意凶手,只在闹,戴好女肯定藏了一笔钱,是不是被谁吞了?暗指同屋女工或宝脂堂。
查此案的是府衙几个比较圆滑的老捕快,慢悠悠地查着,任凭戴家兄弟闹。
这几个外县的憨子,难道以为闹闹就能拿住宝脂堂这样的大商家?
果然没两天,戴家兄弟便不闹着说是宝脂堂或工坊的女工偷了大姐的钱,改口为肯定大姐有个野汉,被人骗财后处理了。
老捕快顺着他们说:“当真如此,案犯往港口哪条船上一跳,天南海北,漂摇而去,可就不好找了……”
戴家兄弟跳脚大骂,似也认下了这个说法。
老捕快遂吃下定心丸,随缘查之。
若不是第三名女子遇害,戴好女的案子可能便如此随缘一阵儿,即被草草填上几笔,扔进卷宗堆,或又在数年后,誊抄整理档册时,被人一不小心遗漏,从此再不会有谁记得。
.
这件案子是从第三名女子被害后,才闹大,备受关注。
第三名被害的女子姓簟,名叫小筠,遇害时十七岁,尚未成亲。她的母亲是明州城有名的孝妇。
鲜戴谈起如何认得几位遇害的女子,都吞吞吐吐,需史都尉白如依等人反复询问,才能令他吐出全部真相,唯独谈到簟小筠时格外顺畅痛快。
“这姑娘,在城里挺出名的。好多人都认得她。唉,小姑娘家家,遭这样不幸,按理不当这么讲,但诸位大人多从她这里查一查,说不定能快点破案。”
.
常村正和巩乡长听桂淳讲到这里,神色皆微一动。
巩乡长含蓄地问:“是不是这姑娘行事上……”
柳桐倚和冀实神色中亦露出一丝疑问,他们所读的案件卷宗对被害女子们的记录都很简略,也不知这位簟氏女的详细。
穆集观察到他二人神情,遂道:“下官记得,所读卷宗中只提到这女子的母亲是位守节多年的寡妇。她好像是有兄长,但兄长不在家,少人约束。她与一位书生有私情,似两人生了些口角,之后此女便被杀了。书生因此成了嫌犯。”
桂淳神色难得肃穆:“这位簟姑娘行事确有不符世俗之举,但与传闻大有出入。”
白如依和史都尉一行初去调查簟小筠,邻人亲友都含蓄地说这姑娘有些古怪。
簟小筠的父亲簟念恩在商船上做厨子,长年跟船出海。她的外祖父河忠及几个舅舅亦是船民。簟小筠是家中幺女,上有两个哥哥。她才几岁时,其父簟念恩与她外祖父河忠同一条船出海,遭遇海难,两人不幸离世。簟小筠的母亲河氏青年守寡,一直没改嫁,同时侍奉婆婆和娘家母亲,将三个孩子拉扯大。
据亲戚邻居们说,簟小筠从小就同两个哥哥一起跑来跑去,那时簟家贫苦,她都是捡哥哥们的旧衣服穿,和一帮孩子在码头翻淘大船客人丢的垃圾,帮小摊卖东西挣零花,谁都看不出这是个女孩。
待长大了,她仍喜欢穿男装,总打扮得像个少年似的在城中行走。在距离她遇害不到一个月前,簟小筠与一位外地来的书生寇某相识,此后常跟寇生见面。
十月初二,簟小筠与寇生在寇生暂居之处附近的一座茶楼私会,两人应是起了争执。据茶楼老板和当天在店的茶客回忆,簟小筠独自离开,走得挺急,满脸通红,能看出动了气。过了一阵儿,寇生独自离开,未见有太多异常。
三天后,十月初五,寇生与人在酒楼吃酒,簟小筠突然出现,骂了寇生一句“畜生”,泼了寇生一身酒水,拂袖离去。
寇生追出酒楼,两人当街口角。围观者们都说,当时寇生姿态很低,温言软语求簟小筠冷静,另找个地方细谈。
簟小筠则十分激动,向寇生怒喝,“滚!”“是我瞎了眼!”“一看你我就恶心,再不相见!”
寇生欲拉扯簟小筠,簟小筠甩开寇生的手,将他推倒在地。寇生瘫坐着,幽怨凝望簟小筠大步远去的背影,泪流满面。
之后簟小筠就失踪了。
.
簟小筠的母亲河氏见她一夜未归,与亲戚邻居一同寻找,次日,即十月初六到衙门报案。
两日后,十月初八,码头附近一家卖编筐簸箕扫帚的小铺店主清晨开门,在门前发现一个麻袋,内里是死去的簟小筠。
她与前两位遭逢不幸的女子洪欣莲、戴好女一样,系被利器砍杀,死前遭过虐打,但并未被奸污。
可她的尸身又有特别之处。洪欣莲、戴好女都是被装在布袋中,簟小筠却被装在了麻袋里。
此外,簟小筠失踪时身穿男装,被发现时却穿了一身女子的衣裙。裙裳半旧,质地粗糙,鞋子也略小,竟是已婚妇人常穿的样式。她的发髻也被重梳成已婚女子的单髻,梳得很拙劣,经过搬运,蓬乱松散,且包了一块市井妇人常扎的头巾,插了一根荆制发簪。
.
簟小筠当真是被作下前两起案件的凶手所杀?
史都尉等人接手案子后,又仔细查验过。
对比尸身砍痕,应是同一种或同一柄凶器,挥砍的手法和力道也差不多。
那么,新疑问跟着来了——
簟小筠的装扮是她自己换的,还是凶手所换?
若系凶手所为,凶手为什么对簟小筠如此特别?
.
常村正听到这里,忽问:“冒昧请教,这位姑娘姓簟,是哪个簟字?”
桂淳道:“竹字头下一个覃。”
常村正双眼一亮:“是了,正在想是不是这个字。簟乃竹编之器,凶手将这位姑娘抛弃在编筐店门前,是否与她的姓氏有关?”
桂淳向常村正抱了抱拳,知道答案的另几位神色意味深长。
常村正问:“莫非老朽猜着了?”
巩乡长道:“舅爷,您老得让捕头按顺序说。先把底透了,趣味岂不变少?”
常村正歉然拱手:“老朽岁数大了,心仍浮躁,总忍不住猜,捕头见谅。”
桂淳道:“村正客气,如此才好。若仅是晚辈一味地说,忒干巴了。只是桂某说书瘾上来,这里先再卖个关子。这么说吧,村正说的,当时白先生也想到了,顺着多查了查这位姑娘的家人,原来她姓簟确有来历。她祖父原是个孤儿,听说是被搁在竹筐里漂在水面上,幸遇好心人捞起,送到慈幼堂。因被装在竹筐里,身上只盖着一块竹席,竟活着,慈幼堂的人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姓。”
.
明州港每日停靠许多商船客船,船上的男子难免与本地女子发生点露水情缘,也有专门的花船船娘。船去缘断,常有婴儿被遗弃。城中善心富户捐资建了慈幼堂,有些无子之人也会到慈幼堂中领养孤儿。
但一直有闲话,慈幼堂中多是妓生子。亦发生过,某户人家从慈幼堂领了个孩子,精心抚育,待孩子长大,能做生计,甚至读书考取功名,忽有一天,有人痛哭流涕地找上门,说是孩子的亲娘亲爹亲爷爷亲奶奶,当年迫于无奈才把孩子遗弃。虽是弃了,心里是不忍的,这些年一直在默默关注孩子。他们能准确说出孩子身上的胎记之类,有的还能滴血认亲。
人心都是肉长的,从小不知的血脉至亲到了眼前,多数人会心中触动。于是这类事结局,少则,孩子这边出一笔钱;再或,孩子对生身父母和养父母同样孝敬;亦有的孩子给养父母磕头谢恩后,就和亲生父母一起生活了。
所以,慈幼堂的孤儿很难被人领养,偶有领养,亦多是外地的,由衙门户房和慈幼堂核验身份后,带着孩子远去,慈幼堂绝不轻易透露领养人家的姓名籍贯。
大多数孤儿都是在慈幼堂长到一定岁数,便自去立足。
慈幼堂有专门的师傅教授各种技艺。有些慈幼堂的孩子有统一的姓氏,但也有几座考虑到孩子长大后容易被人一听姓就知道身世,单独给他们起姓。
簟小筠的祖父簟福即是后一种。
簟福没被人收养,长大后离开慈幼堂到码头做事,成了一名船工。三十余岁才娶一妻李氏,四十二岁得一子,即是簟小筠的父亲簟念恩。儿子十一二岁时,簟福不幸病故。
李氏没有再嫁。簟福生前勤奋,两口子省吃俭用,在明州城东小沙巷买了一间小院落,虽局促,够他们母子居住。簟福另留下一小笔钱,李氏有位表姐,在码头附近开了家馄饨铺,李氏在铺子帮忙,挣钱供母子二人日常花用。
簟念恩是个孝子,十三四岁即经表姨夫介绍,到一家酒楼学厨艺。待学满五年,能做帮厨拿工钱,就让母亲莫再操劳。倒是李氏闲不住,依旧常到亲戚店里。
簟小筠的外祖家河家住在小沙巷临近的大沙巷。河家有四个儿子,唯有一女,闺名铃姝,是远近闻名的美人,许多人家求聘,铃姝偏偏看上了簟念恩。
原来河家世代船民,男人们长年漂在海上,家中只有妇人和孩子。铃姝每年难见父亲几日,待兄长们长大了,也去船上到处漂,一年见不到一两回。嫂嫂们常开玩笑似的抱怨,嫁这样的男人好似守寡,让铃姝将来一定找个“脚踏实地”的男人,千万不要学她们。
铃姝深以为是。河家住在大沙巷口,她常与簟念恩打照面。簟念恩十分倾慕铃姝的美貌,铃姝见他眉清目秀,又在酒楼做事,挺孝顺母亲,看来是个好脾性又顾家的郎君,亦很中意。
铃姝之母魏氏与李氏偶尔闲聊,甚欣赏李氏人品。她看出女儿心思,从李氏口中探得簟念恩想当酒楼大师傅,或是想等以后有钱了自己开个店。魏氏觉得他是个上进的年轻人,同意了这门亲事。
哪知成亲几个月后,簟念恩对铃姝说,岳父和大舅子给他介绍了一个活,到某条大商船上当厨子,一去就是正经厨师,不是小帮厨。难得机遇,他不想错过。
铃姝心中一沉,说,船上苦得很,给那么多人做菜,特别累,你吃得消么。
簟念恩说,有什么吃不消的,我想多挣钱让你和娘过好日子。船上的人也不会像酒楼食客那样挑三拣四,大锅饭反而好做。以前也有人介绍我去船上做厨子,只是那时我不放心娘,如今娶了你这位贤妻,娘与岳母也聊得来,两家离得近,可互相关照,我就安心了。
铃姝心知无法阻拦,只得答应。
她虽未嫁水手,最后仍和母亲嫂嫂们一样,长年独守岸上。
因从小见惯了,过起这样日子,也不觉得什么。
她一年能同相公团圆多则一个月,少则十来天,有时甚至整年没见面。
如此数年,有了三个孩子。
长子名簟维,次子叫簟祯,女儿即是小筠。
仿佛宿命一般,小筠才四五岁时,簟念恩与岳父同一条船出海,都不幸遇难。
.
桂淳大致讲述至此,穆集道:“在下所看卷宗记录,簟氏女之母守寡多年,侍奉婆婆与亲生母亲,可称孝妇,不想竟如此曲折。”
常村正疑惑:“老朽绕开插一句嘴,这位簟河氏有四个哥哥,为什么娘家母亲还要她侍奉?莫非当地风俗?”
桂淳摇头:“并非风俗,只她一家如此。”
河铃姝的娘家不算富。河忠一辈子挣的钱张罗四个儿子成亲即花去了许多。铃姝嫁人,河家也没要什么彩礼。河家屋院虽不小,但老旧,铃姝的四个哥哥成亲后都搬出去各自购宅居住,河忠又给了每个儿子一笔钱,家中不剩多少积蓄。河家四子都有好几个孩子,他们长年跑船不在家,家中皆由铃姝的嫂嫂们独立操持,确实自顾不暇,分不出精力照顾魏氏。
铃姝离娘家近,以往都是她到娘家照顾母亲,嫂嫂们想依旧如此。本来么,公公和妹夫在世时,也没几天在家,跟现在区别不大。但她们怕被亲友邻居戳脊梁骨,遂生一计,先下手为强,到处放风说簟家风水有问题,男的都活不长。铃姝不听家里的话,非要嫁簟念恩,把亲爹也连累了。
铃姝气得大哭一场:“不是我向着婆家,念恩是听了爹和大哥的话才去船上做厨子。这趟船他本不想去,听说爹爹行这趟,他觉得爹上了岁数,同去有照应,这是他的孝心!天有不测风云,我命薄不敢怨天,但我男人这些年当女婿为爹娘跑前忙后,不比亲儿子差。”
嫂嫂们都伶牙俐齿,遂回道——
“妹妹这意思倒是爹连累了你汉子?”
“若女婿强过亲儿子,世人还讲什么养儿防老?只养闺女罢了。”
“算命的都说爹是富贵员外命,活到九十岁都不用拄拐。海上漂了一辈子,可巧赶上跟女婿一条船就翻了。剩下母亲孤苦伶仃,还不得我们奉养?妹妹倒是人不操心腰杆硬。”
铃姝哭道:“嫂嫂们不用挤兑我,婆婆是我娘,亲娘更是我娘,我两位一起奉养,又有什么奉养不得?”
嫂嫂们逼出她这句话,顺势将预先的谋算摆出——
原来铃姝的婆婆李氏因丧子之痛,哭坏了眼睛,看东西模糊,已不能劳动。小筠兄妹三人渐大,簟家的那处小屋,挤上祖孙三代五口人,确实太局促。
铃姝的嫂嫂们对铃姝当下的难处一清二楚,便由大嫂出头,同铃姝签了个字据。对外只说,因铃姝死了夫君,怜她孤苦,兄嫂们愿让她带着孩子和婆婆李氏住到河家大沙巷的房子里。魏氏在世一日,铃姝母子和李氏就能住一日,不收租金,但吃穿用度需自己掏钱。铃姝自愿侍奉母亲,抵当房费,报答兄嫂恩情。待魏氏离世,簟家人与铃姝需在十日之内立刻搬离河家屋子。兄嫂们又请了人,把屋里值点钱的箱子柜子木床桌椅之类统统画图编目,附在文书后,防止铃姝搬运倒卖。
铃姝是个懂得变通的女子,面对嫂嫂们开出的条件,她忍下气细想,确实能解决当下之急,便答应了。
她带着婆婆搬到娘家,将簟家的小院出租,租金补贴日用,从此开始一个人奉养两位母亲,拉扯三个孩子。
.
柳桐倚不禁动容:“这位夫人太不易了,即便有仆婢亦难为之,何况她独自一人,实可钦佩。且,她子女尚幼,上有二老,娘家财物她不能动用,自家恐怕积蓄不多,小院租金应也微薄,日常开销如何支应?”
桂淳向柳桐倚抱拳:“大人正问到关键。桂某甚少钦佩谁,但对这位夫人,实实敬佩不已。”
河铃姝是位非常聪慧的女子,簟念恩在世时,在家练厨艺,她常做帮手,与相公一同改良菜式。搬回娘家后的一两年,她趁着给母亲婆婆和孩子们做饭的机会练习,还看过簟念恩留下的菜谱,又与簟念恩那位开馄饨铺的表姨多走动。
待母亲和婆婆的身体养好了些,女儿也六七岁,儿子们更大一些,能大的带小的,她得知左右邻居家有人办家宴之类,就抽空过去给女眷帮忙,挣些零用。城中尼庵、女冠观初一十五,或逢节期办斋饭,她也去帮厨,渐渐有了名声。城中富户家的女眷办席面缺人手时,有人会介绍她去,如此手头渐渐宽裕。
某一年,当时的礼部侍郎顾大人驾临明州,巡察学政。侍郎夫人去观中进香,用了一餐斋饭,其中两道尤为中意,陪斋的观主告知夫人,这两道菜都是簟河氏所做。
夫人即召铃姝嘉赏,喜其聪慧,左右将铃姝经历告知,夫人复赞叹。
明州府衙亦将本地拟待褒奖的孝女贞女上报,顾侍郎翻开,从文字到事迹,都是几百年不曾变的模子里套出来的,不禁唏嘘。
夫人由此提起铃姝,曰,夫君的公务,我本不当过问,但这样的女子,难道不够格说一声孝女?
侍郎深知能被录进那份名册中的女子身后都有宗族门第,夫人提的这女子孤苦无依,再孝感动天,把她加进去,恐怕她拿不住,反而遭祸,便含蓄道:“此女虽孝,作为却出闺阁本分,不宜令她人效仿。若树立为典范,举动都被人盯,对她反不是好事。”
他只让夫人请铃姝到行馆做了一餐饭,由夫人褒赏了几句。
“江南女子,果然灵秀慧心,汝之所为,虽出闺阁之本,但念之孝心,又堪褒奖……”
此事自有人传扬,铃姝之后行事方便了很多,有富户女眷专请她做侍郎夫人吃过的饭食点心,自此再不用愁生计,竟能请人照顾家人,之后又攒下一笔钱,另买一处宽敞宅院,将家人迁去。
但她也因此招来挺多非议,白如依史都尉等人去查访时,不少人或隐晦或露骨地暗示——
簟河氏这个女人不一般,似乎与某大人某爷常走动,不然一个女人怎能立住脚挣这些钱?
多年不改嫁名声是好听,也可能这样方便。
真是良妇,怎能把唯一一个闺女养成那样?
孩子自小没爹,是可怜。可,讲句不该讲的,闺女得娘教。之前也不是没人跟她提过,这么大的姑娘,天天穿得跟个男人一样,满街跑,当娘的约束约束她,多管一管,能少挣几个钱?多少钱比孩子重要?
簟河氏自己几十岁的人了,整日里打扮得,粉擦着,钗环戴着,绸子缎子也穿着,天天往大户人家宅院里去,也见过大家千金的教养体面,怎就不管管她闺女。这么大的姑娘,拾掇拾掇明明挺漂亮,却由她满街乱跑,都没人敢提亲。姑娘大了,心思可不就活泼么?你不给她找,她就自己找。
簟河氏是个聪明人,这么纵着女儿,谁知是怎么想呢?她这些年挣不少,但她家门第摆在那,知书达理的人家不会跟她做亲家。她姑娘整天满城转,倒是自己转到一个书生……
唉,这话不当讲,诸位大人见过跟她闺女相好的书生没?外地刚过来的,在明州人生地不熟,长得跟个蔫叽叽的豆芽子似的,和她闺女高矮差不多,被那姑娘一拳就打翻在地,说能害了那姑娘,真的……
当我爱嚼舌根吧,这簟家姑娘,真是可怜。实话说,她没跟那个外地来的小书生相好之前,虽天天像个男人似的到处跑,但不惹事,不怎么跟旁人来往,谁都不搭理,自己在街上晃,挺孤僻的。说能和谁结仇,真不像……倒是她娘……
……
甚至有人透露,簟河氏常去某爷某某老爷宅院,某爷某某老爷素来风流,内宅的某位夫人也不是吃素的,她姑娘是真可怜……
.
待柳知阅读案件记录时,史都尉在一旁补充:“卑职查线索时曾想到,以往有这样的案件——凶手其实只想杀某个特定的人,但故意杀了几名不相干者,令衙门难以从是否有仇之类的线索推想出凶手……卑职由此猜测,这桩案的凶手会不会也只和其中一人或一家有仇,却多杀了旁人,做局成连环案?”
柳知颔首:“亦有案件,凶手是一群人,合伙杀掉各自的仇人,或由此人杀掉彼人的仇家,如此迷惑官府。”
程柏道:“也有可能,凶手是个杀手,收钱办事,做成一套案子,实际托他杀人的主顾不一样。所以每位被害女子的仇家,或能从她们遇害这事上捞到好处的人,都仍得细查。”
柳知赞同,看向白如依,白如依却难得沉默。
程柏一拍白如依肩头:“府君见谅,我们白先生,在簟姑娘的案子上,有点心结。这位簟氏姑娘,与白先生,有些不一般的缘分。”
.
刚开始查簟小筠被杀的线索时,白如依、程柏、史都尉都觉得,如果抛开行凶手法,单只看这个案子,最可疑的,第一是与簟小筠相好的书生寇某;再则,坊间传闻虽可恶,但簟小筠的母亲河铃姝确实颇遭非议,或亦有可能,对方其实憎恨河铃姝,才杀她的女儿小筠?
想解开这两个疑惑,就要先见见寇书生和河铃姝。
他们先见了寇生,因为寇生当时正被关在州府衙门的大牢里。
州府衙门在簟小筠被害后,开始想到,洪欣莲、戴好女两位女子的案件会不会和这桩案子是同一凶手所为。他们亦留意到簟小筠尸体的特别之处,猜测也可能是模仿作案。单看簟小筠被杀一事,最大的嫌疑人肯定是与她有私情的寇书生。
州衙的捕快先找寇生问了一回话,不料寇生之后竟打算逃跑。
捕快们道,天晓得寇生这脑子是怎么考到秀才功名的。簟小筠是船民之女,他居然打算坐船出逃,在码头即被人发现,扭送衙门。府衙本顾忌他有个秀才功名在身,这时也只得暂将他关押,但把他关在一个比较干净通风的小单间里。
史都尉和白如依先审问了他一番。桂淳当时亦跟在旁侧。
.
“实话说,桂某是后来才学到,查案万万不能被一个人的外表所惑。但当时,真啥也不懂。我一瞅那寇生,心里就想,这应该不是个能杀人的。”
寇书生,诚如白如依和史都尉问过的那些人所言,是个十足孱弱的小白脸,蔫叽叽的豆芽菜。
寇生大名寇元青,时年二十四岁,平乐府西里县人士。因科考落榜,慕明州书院之名,前来听大儒讲学。
他家境贫寒,没荐信,不能真的进书院读书,只在城东临河的小港巷租了一间小屋,每逢几座大书院的夫子公开讲学时前去蹭听一回。
寇元青和簟小筠在寇生刚到明州时便相识。当时寇元青刚下船,兴奋走上熙熙攘攘的明州码头,想尝一尝本地特产,见一位淳朴憨厚的大爷站在两个大筐前,筐中满堆小果,果子粉中带金,莹润可爱。
寇元青不禁上前端看,大爷笑眯眯拈起一枚,用粗纸擦拭,递给寇元青。寇元青接过一尝,果肉甚韧,滋味奇异,倒挺甜的。他不想被看成土包子,便出声赞叹,询问此果何名。
大爷道,此为金桃果,是哆蒙尼脱罗国的特产,今天刚从浩瀚大海的另一边漂到明州码头。
寇元青尴尬,想来挺贵,怕是买不起。
大爷又淳朴一笑,先伸一个指头,再展开手掌:“一节,五十。”
一节?当是大爷官话讲得不准,一斤五十文。寇元青想,贵是贵了点,刚到大城,权当长长见识。
他正要称个半斤尝鲜,忽瞥见不远处站着一名少年,冲他连连摇头。
大爷一侧身,少年即扭头看向别方。大爷再回身,冲寇元青又淳朴一笑,提起秤就要抓果。寇元青心知不对,忙向远方高喊一声:“李兄,我在这——”飞奔而去。
之后寇元青才晓得,当时他确实差点进套。大爷所卖的金桃果是用李子杏子等果实巧法去核,晒后加糖和颜料炮制,专在码头下套。如果他称了,就会被告知,大爷说的“一节”其实是“一只”。一只果五十文。他若不出钱,即会被大爷揪住理论。大爷再一个趔趄,连人带筐摔到在地,有数名大汉便立刻出现。一个大爷两筐果,寇元青全身上下所有财物,连条裤衩都不能剩下,或还会被大汉们拖进某条船罪恶又黑暗的舱房……
寇元青说,他十分感激那个对他摇头的少年,在城内落脚后,虽畏惧大爷一伙,仍忍不住在码头附近转悠,想找到那位恩公道谢。
终于某天,意外又在街边遇见。寇元青上前冒昧行礼,少年像忘了这事似的,待寇元青提醒,才恍然。
.
寇元青红着眼眶对白如依和史都尉道:“学生向她道谢,她说不必,举手之劳罢了。学生再请她吃饭答谢,当时真没看出她是位姑娘……”
白如依问:“如此,你们便相识了?”
寇元青道:“是。她对我说,她叫簟筠。吃饭时,学生与她聊天,十分投缘,我以为她也是读书人,她谈吐举止确实不像船家女。”
白如依再问:“你们聊了什么,如斯投缘?”
寇元青道:“天南海北什么都聊,还有明州本地的风土人情。那天吃了很多酒,学生记不太清了……学生敢对天发誓,确实不知她是女子,不然绝不与她饮酒。”
白如依又问:“下一回见面,是你约她,还是她约你?”
寇元青再顿了一下,似有些羞涩:“我们聊得确实投缘……就,就当是我先提的吧……”
白如依一挑眉:“就当?”
寇元青正色:“她是女子,虽已殒命,学生仍要顾及她的名声!就算是我约的。若以此定我的罪,我认!”
白如依缓声道:“不必着急,言语投缘,欲再见之,情理之中。衙门办案,绝对依循律法,不会如此肆意。”
寇元青将白如依上下一打量,白如依又笑道:“某是个来充数的,都座连日查案上了火,言语由在下代劳,见谅,见谅。”
寇元青神色松动了些。
白如依趁势问:“下一回,你二人见面,依旧吃酒?”
寇元青道:“不是。饮茶。学生住在城东临河的小港巷,附近有个闲卷茶楼,挺幽静的地方。”ωWW.166xs.cc
.
桂淳道:“那茶楼后来我们去查了,名字挺雅致,其实忒破一地方。在条小巷子里,早上炸油饼卖早点,上下午卖闲茶,晌午晚上卖点面条馄饨临时炒几个小菜之类,就是个杂食铺。连说书唱弦的都不怎么过去。桌上一层腻,茶汤都漂油花,配茶干果只有瓜子炒豆子,点心是两片老墙皮一样的米糕或山楂糕。多是附近老年人自带茶叶零嘴在里面聊天搓牌,店家挣个开水钱。”
巩乡长道:“这对小男女,一段情谈得甚有烟火气。”
.
寇元青说,他和簟小筠都喜欢这座茶楼位置清静,后来多约这里见面。他们常坐在二楼临窗一个角落,聊天。
白如依问:“聊什么?她说得多,还是你说得多?”
寇元青仍含糊道:“什么都聊,天南海北的,各种聊。谁说得多么,真算不过来。”
白如依绕到重点:“聊了这么多,是否聊着聊着,你发现她是女子?”
寇元青苦涩道:“学生愚钝得很,一直未能发现,只觉得这位贤弟格外清秀。而今才想起,她看我的眼神越来越不一样,我当时有些纳闷,亦没多想。后来,忽有一天,她问我要不要娶她,学生惊骇不已……”
白如依诧异:“簟姑娘让你娶她,为何?”
寇元青胀红了脸:“这……这……她毕竟已殒命……学生,唉……”
他似是挣扎犹豫了许久,才下决心般一咬牙。
“也罢,为了大人们能速速破案,学生便直言了。学生那时不知她是女子,也不知己拨动她的芳心。她屡屡来找我,我以为只是寻常交际,但她一个女子,如此作为,定是,定是,已动了心……所以,那日,她突然对我说,她是女子,将她家世和盘托出,并说,与我这般来往,早已视学生为寄托终身之人……”
白如依问:“那日,是哪一日?”
寇元青道:“十月初二。”
白如依问:“何地?可有证人?”
寇元青道:“就在茶楼。这样隐蔽的话,肯定不能当着外人说,那天下午茶楼二楼没人,茶楼老板有些耳背,不叫他,他也不会特意来招呼。”
白如依再问:“详细情形如何?”
寇元青又为难地挣扎了一番:“那日,学生仍和平常一样,与她谈些诗文琐事。可她仿佛有心事似的,刚开始一言不发,忽地就道,她是女子。”
白如依问:“你如何回答?”
寇元青道:“学生自然吓坏了,当即呆住。她继续说,她并不是什么读书人,是个跑船家的女儿,父亲早死,母亲守寡多年,两个哥哥也是跑船的。学生,学生……也没说什么。她说,她着实心仪于我,方才撒谎与我往来。但我与她的事,她家里人已经知道了,她母亲和兄长想见见我……”
白如依目光一利:“簟姑娘的两位兄长当时都出海了,与岸上并无通信,怎的见你?”
寇元青结巴了一下:“这……这……她这么说,可能想拿家里的男人来吓吓学生。她又说我与她来往之事挺多人知道,她必须得嫁给我了……她这样说,是合情合理。虽我们举动合乎君子之礼,但男女接触,已破大妨。可学生一时半刻,确实心里拐不过弯儿,遂道,我功名未成,没想过终身之事。此等大事当由父母做主,我不好擅定,需得细细思量,从长计议。绝非因为她出身船家,而我诗书之人,看轻于她。实君子行事,需得以礼为先……她或一直觉得学生也爱她,未想到我会如此说,就匆匆离去了。她出去的时候情形有异,想来茶楼一楼的人都看到了。”
白如依又问:“之后你们有无互相传信?”
寇元青斩钉截铁道:“绝无,绝无!而后是十月初五,学生正和几位友人在酒楼吃酒,簟姑娘突地出现,大骂学生,将一杯酒泼在我身上,又离去了。我追出去劝了她几句,她再骂我……”
白如依打断他话头:“如你所说,簟姑娘几天前还让你娶她,为何几天后却在众目睽睽下如此对你?”
寇元青黯然地一撇嘴:“想来,她等不到我去她家,猜测我并无娶她之意,恨我负心吧……”
白如依问:“你心中对她毫无情意?”
寇元青更感伤地垂下视线:“学生绝非草木,簟姑娘她……虽无多少女子妩媚,但我与她朝夕相对,知道她是女子,心内怎能毫无触动?可那时,我真的没想好该怎么对她!我不想辜负她待我的一片美意,我二人身份又确实有别……”
白如依端详他片刻,继续询问:“十月初五那天,簟姑娘离去后,你在哪里?”
寇元青道:“学生回酒楼继续喝酒,因心中烦闷,喝得大醉,是共饮的几位将我送回去的。学生进屋后就睡了,一直没出门。”
.
十月初五那天与寇元青一同喝酒的共有四个书生,都和他一样是外地过来听书院讲书的,送回寇元青后又与别人相约做诗赋去了。这四人都有铁证,不可能犯案。
唯有寇元青,自称一直在屋中睡觉,睡到第二天中午,其实无人证明。
他的住处是个大杂院的其中一小间,离门近,墙头矮,院中混住多人。如果他装醉,起身行凶再回来,也不会有人留意。
杂院中住着好几位妇人,寇元青很可能偷她们的衣服给簟小筠换上。
不过,州府的捕快已请这几位妇人和住在附近的女子辨认过,没人承认是自己的衣服。
督帅府的凉亭中,柳知、程柏和史都尉继续顺案情,白如依抓起酒壶,猛灌两杯酒,开口向柳知道——
“我听那寇生供述时,知道他的言词必然有假,但万没想到会假到这个地步,更没想到真相居然,居然……”
直到他和史都尉见到河铃姝。
白如依和史都尉正斟酌请河铃姝到衙门一叙,她已和另几位被害女子的家人一同来到衙门,询问案情进展。
史都尉立刻请州衙的人将遇害女子的家人们请进二堂附近的一间雅室,两人郑重前往。
听了挺多河铃姝的事迹,见到真人时,白如依和史都尉仍觉得有些意外。
簟小筠长得不太随母亲,身量高挑纤细,颇似少年。而河铃姝身量中等,十分窈窕,她的面庞亦比簟小筠圆润,杏眼四周已有细细纹路,却无损丽色,更添韵味,一身素色衣裙,似一枝玉簪花,沉默端坐在女眷中。
白如依和史都尉请遇害女子的家人分别到隔壁小厅谈话,有意将河铃姝留到最后。
交谈时,河铃姝显然强忍悲痛,言语举止尤其克制冷静。
答了几句问话,她问:“两位大人是否已见过那个姓寇的书生?”
白如依和史都尉没回答。
河铃姝再问:“他如何说我女儿?”
白如依与史都尉仍未回答,想转开话题。河铃姝道:“不论此人如何说,求大人们莫信他的话。”
白如依问:“夫人都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为何这样讲?”
河铃姝眼中似有火焰燃烧,尽力维系声音冷静:“那寇生定然会说,我女儿心仪于他,想与他成亲,诸如此类……但小女小筠绝不像他所说。”
白如依温和道:“夫人放心,都座并无偏见,在下更觉得,不论是寇生先倾慕簟姑娘,还是簟姑娘心仪于寇生,少年男女彼此心动,乃世间最合理最寻常之事,绝不应因这些事遭受谴责。”
河铃姝闭了闭眼:“民妇亦无此偏见。小筠若真痴心爱恋寇生,民妇也觉得,此乃小儿女间再寻常不过之事。即便与那寇生到处谎称的一样,小筠有情,他却无意,民妇亦觉,不过是小姑娘发呆罢了,为何只能男子先心仪女子,女子不可先动心?但小筠没有,不论外人,不论那寇生怎么说她,她都……都和他们说的不一样!”
她深吸一口气,问:“两位大人若有空,可愿到民妇家中一看?”
.
白如依与史都尉随河铃姝到了簟家。
这是河铃姝赚钱后另买的宅子,小院不算大,收拾得十分洁净雅致。白如依和史都尉随河铃姝进入内院,到东南角一处厢房前。
河铃姝推开门扇:“这是小筠的屋子,都座和先生请看吧。”
白如依和史都尉一眼望进房中,都怔住。
.
那间房内,全是书。
临窗的桌上铺陈纸笔。案头,两边的高架,床边,甚至地面,都堆放着一摞摞的书。
书册封皮大多很旧,纸边磨损,订线松散,显然常被翻阅。
藏在书堆中的一叠叠纸张,满是秀美字迹。
有文章,有经文剖析论证,有诗赋。
.
那一刻,白如依才明白,为什么他询问关于簟小筠的种种时,总觉得所有人都含糊着,像在隐藏什么。
他本以为是簟小筠与寇生的恋情过于大胆招摇,有违世俗礼法。但又隐隐觉得不对——证人们都只说,簟小筠穿男装,在街上到处晃。而且在遇到寇生之前,她是一个人晃,很孤僻。
直到提及她和寇生时,才暗示她作风不正。
簟小筠毕竟是个姑娘,她再穿男装,也不能去喝大酒,进不了秦楼楚馆和赌坊。除了寇生之外,再没听说她跟谁有来往,。那她都在那里逛?这姑娘忒地爱看风景,每天独自满大街遛达?
偌大明州城,有这么多人,她又怎和寇元青如此有缘,寇生想感谢她在金桃果之事的相助之恩,在街上找了找,就能遇见她。
这时,白如依明白了——因为簟小筠想读书。
她穿着男装,满街逛,是想买书。
寇元青能遇见她,因为她在书院附近徘徊,想听书。
而他白如依之前没想到这一点,是因为,在众人的心中,在世间流传的佳话美谈故事里,在他自己写过的文章里,喜爱诗书的少女,都出身自书香门第,即便落魄,亦是闺秀。
簟小筠只是船家女。她的祖父是孤儿,父亲是船上的厨子,外祖、舅舅、两个亲哥哥,都在跑船,母亲挣了不少钱,但是给人帮厨。
谁会想到,这样人家的姑娘,喜欢读书?
.
铃姝向史都尉和白如依道,其实她夫君簟念恩一直想让儿孙读书。
簟念恩在酒楼做学徒时,即知道读书的好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如果家中能有一人摘取功名,便是阖家飞升,自此一姓荣耀。
铃姝后来拼命赚钱,亦是想让儿子们进好一些的学塾。若儿子们读得好,有望科举,或还要单请先生,都需花费。
她被侍郎大人称赞,有了名声之后,曾有人找她合伙,或劝她开店,她都没答应,情愿一直给人帮厨,只因不入商户,儿孙可以科举。
但她两个儿子都没什么心思念书。铃姝万万没想到,儿子们全不是读书的料,偏偏女儿喜欢。
.
铃姝两个儿子进的不是什么好学塾。明州城内,即便开蒙的学塾亦非常看学生出身,像铃姝这样人家的孩子,砸再多钱人家也不会收。铃姝儿子进的学塾,是几个科举不第的老儒生合开,内中多是想让孩子读书的船家子弟。先生认定他们不可能好好学,凑合教了就行。对这些孩童的父母又满口夸赞,哄得他们以为孩子特别有天分,心存希冀,如此能长久赚束修,逢年过节还有礼收。
铃姝的长子簟维是个直脾气的娃,一早和母亲说,自己一看书就困,不是那块料,让母亲不要在这上面多花钱。他早点找份事做,还能让母亲不用太操劳。
老二簟祯是个蔫儿痞的孩子,嘴甜会讨长辈欢心,又有些懒。他发现扮作努力读书的样子可以不用做活,更能借口买纸笔讨零花钱,便一直如此。他又见大学塾里那些少爷去读书,身边都跟着小书童,遂让妹妹扮成小书童,和他一起去学塾。待再大一些,索性叫妹妹扮成自己,代去学塾念书,他自己逃课玩耍。横竖老糊涂夫子懒得记学堂里的学生,竟以为小筠就是簟祯。
同学塾的孩子不怎么爱读书,但都讲义气。他们的长辈多是跟商船出海的,最看重人品,第一是守信守秘,亦从小培养儿孙这种品行。这些孩子进学塾给孔圣磕头之前,都先拜过关公。再则他们也逃课抄作业,亦有的一家兄弟几个,交一份钱轮着来听课。各个一身毛,大家皆妖怪,谁也不说谁。
铃姝知道小筠跟着哥哥们去学堂,她以为是小孩子淘气,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她自己识字,明白女孩识字多有好处。交两份钱,三个娃上学,夫子没发现,她也不多管,只逢年过节多送点礼,补足束修,万没想到看似乖巧的簟祯能荒唐到这个地步。
.
铃姝兄长们的孩子亦在那间学塾读书,夫子避见妇人,交送束修,逢年过节的谢师礼,铃姝都托兄长代劳。
有一年腊月,她三哥代她去夫子处送年节谢礼,回来后对她道:“妹子,小外甥不错啊!你苦这些年,或真有富贵在后头。”
铃姝其实晓得学塾夫子的德性,道:“夫子是厚道人,自然都是夸的。”
三哥道:“不,是真夸,和糊弄人的不一样,还给我看了外甥做的文章。我给你带回来了。”从怀里取出几页纸。
“你看外甥这字,多漂亮。你哥虽是老粗,字好不好还是能看出来的。他们一个学堂里的文章夫子都给我瞧了,再没有能比得上外甥的。你侄儿那烂字,带去茅坑都嫌糙。外甥这文章,夫子说……特别破,特别对。他们读书人讲文章又破又对,就是夸的意思。他说教这么些年书,难得见外甥这样一根苗子,竟可让好好地攻读个一年半载,先去考个童生试试哩!他老人家确实一直挺会夸人,但从未见他这么夸过哪个谁家娃娃。”
铃姝接过那纸一瞧,心里咯噔一下。
她常让两个儿子帮她抄抄写写,算算帐,对他们的笔迹很熟悉,这绝不是簟祯的字迹。
送走三哥后,她把簟祯叫过来询问,这篇文章,是不是你花钱从街上买的?
簟祯起初硬扛着询问,簟维早看不惯他作为,只是不屑于向母亲打小报告,此时一句话将簟祯卖了。
“不是阿祯买的,是小妹写的。”
.
铃姝向白如依和史都尉道:“我虽身为女子,深知女子的不易,仍不免拘于世俗之见,着力栽培二子。待女儿,总以为让她粗识得几个字,尽我所能娇养一些,将来嫁个好婆家就好。”
小筠偷偷跟着哥哥们上学塾,铃姝佯作不知,也没怎么让女儿当面写过字,竟没发现小筠的字已写得这么漂亮。
她去了小筠房中,在抽屉的柜子里翻出笔砚与一堆书册纸张,还有一摞摞做好的文章。
同学堂的学生知道小筠是簟祯妹妹,虽没向夫子举发,但以此为要挟,常让小筠代写功课。
夫子糊弄着教书,并非真糊涂,更没瞎,好多份功课笔迹一模一样,即便有些学童机灵,将小筠代作的文章重新抄一遍,出自一人之手,总有迹可循。循到根源,是那个名叫簟祯的学生。夫子深罕学塾的一堆小油墩中竟出了一棵灵透的异苗,在堂上暗暗关注。
簟祯早就不去上课了,每天上学的都是小筠。夫子越端详越觉得,这名学童品貌不俗,根骨灵秀,满身刻苦向学之气在一群小混子里格外醒目,真是青莲擎自淤泥,灵芝发于朽木,难遇难得。惜才之心大生,遂对铃姝的三哥讲了一通肺腑之言。
.
铃姝讲到这段,眼泪再也强忍不住。
“我知道小筠喜欢读书,但她毕竟是小姑娘,偶尔跟哥哥去去学堂倒罢了,一直在男孩子堆里……我不能不顾虑。且若被夫子发现真相……”
小筠苦苦哀求铃姝。
“哥哥不爱念书,让我去念。戏文里都有女扮男装考状元的女子,我也能。我将来考了功名,算哥哥的。只要让我念书就行。”
.
铃姝哭道:“我对她讲,傻孩子,那是戏,现实里哪行。你可知代考是大罪,咱们全家都要遭殃。”
小筠痛哭问:“娘常说,别人讲有的事女人做不了,你偏不信。你不认命,你就要让人看看,女人自己也立得住。为何这样对我?”
铃姝只能道:“娘的话不全对,世上有很多事确实身不由己。譬如读书科举,只有男子能做。此事无法改变。”
小筠哭闹不休,铃姝怕此事穿帮,借口簟祯身体不适,换了一家学塾。
夫子不知真相,以为铃姝妇道人家见识浅,不想在孩子读书上多花钱,又找铃姝的三哥絮叨过好几次,劝他们不要埋没良才。铃姝的三哥只能支吾应付。
小筠虽不能去念书,但簟祯仍把书和买的笔记给她读,好让妹妹代写功课。小筠如此可自己继续学。
铃姝知道这事,也没多阻拦,继续装糊涂。
.
簟祯十六七岁时,正式说不读书了,想和舅舅们学跑船,多见世面。铃姝知道难管束他,就随他高兴了。
但如此,小筠便没书念了。
起初,她拿自己攒的钱让两个哥哥帮忙买书。可两个哥哥常跟船出去,不怎么回家。
像她这样求学无门之人,没老师教导,往往并不知道应该买哪本书,必须看到,读了,才知此书是自己所需。
哥哥们都没好好上学,即便帮她买,也买不对。
她于是常穿哥哥的衣服,假扮成男子,到书肆买书。
明州城很大,可城内大书肆也就那么几家。有认识小筠的,把她的事拿来闲话,说簟家俏寡妇的闺女竟喜欢看书,别是个小子投错了胎。
书肆的伙计认识了小筠,就不让她进门了,也不卖书给她。
小筠气得与他们理论,有些嘴欠的伙计半调戏地说:“小娘子想吟风弄月,莫非盼着嫁一位知书达理的公子哥?须知人家娘胎里就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缘了,你读再多也攀不上高枝。难道还能做女秀才?倒是帮你娘去炖汤水好些。”
虽是这样,小筠仍攒了一屋子书。她把衣服首饰都塞到箱子里,连衣柜都堆放书册,抽屉里全是写满了字的纸张。
.
铃姝侧身掩面痛哭,片刻后回转过身。
“我知道小筠不是一般的女孩,她有天分。可唯独,唯独这事我毫无办法。就算大户人家的小姐喜欢读书,也只是自己在家读而已。此外还能怎样?她打扮成男子,亲戚邻居都说我这当娘的不管闺女,其实我知道她是去买书。我想她早晚要嫁人,婆家和夫君再通情达理,也能特别由着她么?她在家的这段日子,我随着她。如此,特别看不惯她的,也不会过来提亲。民妇确实没什么高明的见识……正因这样,她才,才遇见那寇生。”
常村正与巩乡长推测着案情的种种可能,桂淳斟酌要不要讲出真相,略一停顿。
巩乡长立刻道:“舅爷与小可听得入迷,情不自禁多嘴几句。若不耽误各位大人公务,请捕头继续顺着说。斗胆说一句,这样猜着听,更有兴致。”
穆集微点头:“正是,吾虽早知案情,但各种详细曲折,亦是今日才晓得。只是难为桂捕头当了说书人。”
桂淳爽朗道:“桂某素来话多,讲着讲着就容易忘形,只要大人们不怪罪老桂扯闲篇耽误时辰,某就接着说。”
柳桐倚自想多知此案细节,但又因父亲的缘故,唯恐说想听涉及私情,正犹豫时,张屏向冀实拱手一礼:“罪员渴盼聆听,求大人恩准。”
冀实和蔼道:“此案许多细节我亦甚想知道,桂捕头既已说到此处,还请继续。”
张屏谢过冀实,桂淳亦抱拳称谢。冀实先唤左右进来收拾桌面,换上果品热汤和新茶。众人趁此各自去净手。
.
张屏出了小厅,柳桐倚随在他身后,轻声道:“此案竟有如此多隐情,多谢冀大人容桂捕头详细讲述。”
张屏嗯了一声。
他听出柳桐倚的委婉暗示——当下正是查案关键,冀实让桂淳花如此长的时间讲一桩多年前的旧案,必因与他们查的案子有重要关联。
关键一定在细节中,所以桂淳才要细细陈述。
是什么?
张屏在心中简单梳理。
首先,明州蝶花美人案发生的年份与瓷公子曲泉石失踪的时间相近。
其次,明州与湖渚、江宁相距不远。
曲泉石的外祖父湖上老人阳籍一家住在湖渚。
曲泉石在湖渚出生。外祖、父母、姐姐都因冤情蒙难。
曲泉石的姨母阳映繁被贬为官妓,进入江宁城的教坊。
她疑似将曲泉石扮作女孩,藏在教坊中。
有一位姓蔡的官员与阳映繁有往来。
数年后,阳家沉冤昭雪,这位蔡姓官员也一同获罪,传言阳映繁查到了他的罪证。
阳映繁带着曲泉石回到湖渚,将曲泉石托付给九江郎家,之后自尽。
曲泉石在九江郎家长大,学习制瓷,成为名满天下的瓷公子,却于郎家家主郎今病逝后神秘失踪。
再次,明州乃海港大城,是东海侯刘纳领兵守卫的重城之一。朝廷又在明州另设督帅府衙门作督管。蝶花美人案发生时,明州府衙有变动,案件变成督帅府衙门与临时调来的江淮知府柳知共查。
而曲泉石的外祖阳籍的冤案源自阳籍与东海侯的一位部下任庆有交情,任庆被人诬陷谋逆,阳家遂受牵连。兰珏告知张屏阳家冤案原委时,言语很慎重简洁,但张屏觉得,兰大人隐隐暗指,当年诬陷任庆谋反的人,真正想对付的是东海侯。
张屏又从柳桐倚处得知,另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任庆曾在湖上老人阳籍的帮助下剿灭了一伙水匪。与水匪有关的人怀恨在心,施计诬陷任庆谋反,并攀扯阳籍。
不过,阳家和曲泉石相关的事件都发生在江宁、湖渚、九江一带,没有明州。
蝶花美人案,张屏目前所知的全部,以及桂淳方才的讲述里,也丝毫未涉及东海侯、阳氏和瓷公子相关。
但张屏已想到一些可能的隐线,他决定等桂淳讲完再合并思索。
并且,他觉得,柳桐倚和冀实知道些什么他不了解的。
张屏回到厅中时,大桌已重新陈设妥当。随从们退出,众人归座,都让桂淳多吃些茶水润喉,好畅快讲来。
冀实先起话头:“第二位遇害的女子戴氏身世堪怜,但本司读过的此案卷宗内,对她的记录都甚简略。她被害后,明州府衙一开始并未发觉凶手与杀害第一名女子洪氏的是同一人。”
桂淳放下茶盏抱拳:“大人说得极是。”
.
明州这样的海港大城,每月甚至每天都发生不少事。失踪、斗殴、绑票、凶杀……明州府衙刑房都早已见惯。
洪欣莲与戴好女,一位是富家少奶奶,一位是孤苦女工,两人虽皆是外出后失踪,都被弃尸在店铺门前,明州府衙办案的官差起初却没把这两件命案联系在一起。
洪欣莲的夫家和娘家一同悬赏,寻找看到洪欣莲被绑走的证人,缉拿凶犯,招来一堆撒谎骗赏金的。府衙本就缺人手,被一波波做假证的搞得晕头转向,乱七八糟的证词录了几大本,单是摄走洪欣莲的妖怪都能编一部百妖录。还要整天被钟洪两家催问,被百姓议论——为何仍无头绪?州衙果然不做事!朝廷还是太慈悲了,合该将他们一锅端了!
州府刑房专门分出一拨人查洪氏的案子,戴好女之死报到衙门,接手的官员捕快即便看到又是一名被弃尸在店铺门前的女子,心生疑惑,也不敢随便关联,干扰洪氏案的查办。
戴好女的兄弟们亦不在意凶手,只在闹,戴好女肯定藏了一笔钱,是不是被谁吞了?暗指同屋女工或宝脂堂。
查此案的是府衙几个比较圆滑的老捕快,慢悠悠地查着,任凭戴家兄弟闹。
这几个外县的憨子,难道以为闹闹就能拿住宝脂堂这样的大商家?
果然没两天,戴家兄弟便不闹着说是宝脂堂或工坊的女工偷了大姐的钱,改口为肯定大姐有个野汉,被人骗财后处理了。
老捕快顺着他们说:“当真如此,案犯往港口哪条船上一跳,天南海北,漂摇而去,可就不好找了……”
戴家兄弟跳脚大骂,似也认下了这个说法。
老捕快遂吃下定心丸,随缘查之。
若不是第三名女子遇害,戴好女的案子可能便如此随缘一阵儿,即被草草填上几笔,扔进卷宗堆,或又在数年后,誊抄整理档册时,被人一不小心遗漏,从此再不会有谁记得。
.
这件案子是从第三名女子被害后,才闹大,备受关注。
第三名被害的女子姓簟,名叫小筠,遇害时十七岁,尚未成亲。她的母亲是明州城有名的孝妇。
鲜戴谈起如何认得几位遇害的女子,都吞吞吐吐,需史都尉白如依等人反复询问,才能令他吐出全部真相,唯独谈到簟小筠时格外顺畅痛快。
“这姑娘,在城里挺出名的。好多人都认得她。唉,小姑娘家家,遭这样不幸,按理不当这么讲,但诸位大人多从她这里查一查,说不定能快点破案。”
.
常村正和巩乡长听桂淳讲到这里,神色皆微一动。
巩乡长含蓄地问:“是不是这姑娘行事上……”
柳桐倚和冀实神色中亦露出一丝疑问,他们所读的案件卷宗对被害女子们的记录都很简略,也不知这位簟氏女的详细。
穆集观察到他二人神情,遂道:“下官记得,所读卷宗中只提到这女子的母亲是位守节多年的寡妇。她好像是有兄长,但兄长不在家,少人约束。她与一位书生有私情,似两人生了些口角,之后此女便被杀了。书生因此成了嫌犯。”
桂淳神色难得肃穆:“这位簟姑娘行事确有不符世俗之举,但与传闻大有出入。”
白如依和史都尉一行初去调查簟小筠,邻人亲友都含蓄地说这姑娘有些古怪。
簟小筠的父亲簟念恩在商船上做厨子,长年跟船出海。她的外祖父河忠及几个舅舅亦是船民。簟小筠是家中幺女,上有两个哥哥。她才几岁时,其父簟念恩与她外祖父河忠同一条船出海,遭遇海难,两人不幸离世。簟小筠的母亲河氏青年守寡,一直没改嫁,同时侍奉婆婆和娘家母亲,将三个孩子拉扯大。
据亲戚邻居们说,簟小筠从小就同两个哥哥一起跑来跑去,那时簟家贫苦,她都是捡哥哥们的旧衣服穿,和一帮孩子在码头翻淘大船客人丢的垃圾,帮小摊卖东西挣零花,谁都看不出这是个女孩。
待长大了,她仍喜欢穿男装,总打扮得像个少年似的在城中行走。在距离她遇害不到一个月前,簟小筠与一位外地来的书生寇某相识,此后常跟寇生见面。
十月初二,簟小筠与寇生在寇生暂居之处附近的一座茶楼私会,两人应是起了争执。据茶楼老板和当天在店的茶客回忆,簟小筠独自离开,走得挺急,满脸通红,能看出动了气。过了一阵儿,寇生独自离开,未见有太多异常。
三天后,十月初五,寇生与人在酒楼吃酒,簟小筠突然出现,骂了寇生一句“畜生”,泼了寇生一身酒水,拂袖离去。
寇生追出酒楼,两人当街口角。围观者们都说,当时寇生姿态很低,温言软语求簟小筠冷静,另找个地方细谈。
簟小筠则十分激动,向寇生怒喝,“滚!”“是我瞎了眼!”“一看你我就恶心,再不相见!”
寇生欲拉扯簟小筠,簟小筠甩开寇生的手,将他推倒在地。寇生瘫坐着,幽怨凝望簟小筠大步远去的背影,泪流满面。
之后簟小筠就失踪了。
.
簟小筠的母亲河氏见她一夜未归,与亲戚邻居一同寻找,次日,即十月初六到衙门报案。
两日后,十月初八,码头附近一家卖编筐簸箕扫帚的小铺店主清晨开门,在门前发现一个麻袋,内里是死去的簟小筠。
她与前两位遭逢不幸的女子洪欣莲、戴好女一样,系被利器砍杀,死前遭过虐打,但并未被奸污。
可她的尸身又有特别之处。洪欣莲、戴好女都是被装在布袋中,簟小筠却被装在了麻袋里。
此外,簟小筠失踪时身穿男装,被发现时却穿了一身女子的衣裙。裙裳半旧,质地粗糙,鞋子也略小,竟是已婚妇人常穿的样式。她的发髻也被重梳成已婚女子的单髻,梳得很拙劣,经过搬运,蓬乱松散,且包了一块市井妇人常扎的头巾,插了一根荆制发簪。
.
簟小筠当真是被作下前两起案件的凶手所杀?
史都尉等人接手案子后,又仔细查验过。
对比尸身砍痕,应是同一种或同一柄凶器,挥砍的手法和力道也差不多。
那么,新疑问跟着来了——
簟小筠的装扮是她自己换的,还是凶手所换?
若系凶手所为,凶手为什么对簟小筠如此特别?
.
常村正听到这里,忽问:“冒昧请教,这位姑娘姓簟,是哪个簟字?”
桂淳道:“竹字头下一个覃。”
常村正双眼一亮:“是了,正在想是不是这个字。簟乃竹编之器,凶手将这位姑娘抛弃在编筐店门前,是否与她的姓氏有关?”
桂淳向常村正抱了抱拳,知道答案的另几位神色意味深长。
常村正问:“莫非老朽猜着了?”
巩乡长道:“舅爷,您老得让捕头按顺序说。先把底透了,趣味岂不变少?”
常村正歉然拱手:“老朽岁数大了,心仍浮躁,总忍不住猜,捕头见谅。”
桂淳道:“村正客气,如此才好。若仅是晚辈一味地说,忒干巴了。只是桂某说书瘾上来,这里先再卖个关子。这么说吧,村正说的,当时白先生也想到了,顺着多查了查这位姑娘的家人,原来她姓簟确有来历。她祖父原是个孤儿,听说是被搁在竹筐里漂在水面上,幸遇好心人捞起,送到慈幼堂。因被装在竹筐里,身上只盖着一块竹席,竟活着,慈幼堂的人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姓。”
.
明州港每日停靠许多商船客船,船上的男子难免与本地女子发生点露水情缘,也有专门的花船船娘。船去缘断,常有婴儿被遗弃。城中善心富户捐资建了慈幼堂,有些无子之人也会到慈幼堂中领养孤儿。
但一直有闲话,慈幼堂中多是妓生子。亦发生过,某户人家从慈幼堂领了个孩子,精心抚育,待孩子长大,能做生计,甚至读书考取功名,忽有一天,有人痛哭流涕地找上门,说是孩子的亲娘亲爹亲爷爷亲奶奶,当年迫于无奈才把孩子遗弃。虽是弃了,心里是不忍的,这些年一直在默默关注孩子。他们能准确说出孩子身上的胎记之类,有的还能滴血认亲。
人心都是肉长的,从小不知的血脉至亲到了眼前,多数人会心中触动。于是这类事结局,少则,孩子这边出一笔钱;再或,孩子对生身父母和养父母同样孝敬;亦有的孩子给养父母磕头谢恩后,就和亲生父母一起生活了。
所以,慈幼堂的孤儿很难被人领养,偶有领养,亦多是外地的,由衙门户房和慈幼堂核验身份后,带着孩子远去,慈幼堂绝不轻易透露领养人家的姓名籍贯。
大多数孤儿都是在慈幼堂长到一定岁数,便自去立足。
慈幼堂有专门的师傅教授各种技艺。有些慈幼堂的孩子有统一的姓氏,但也有几座考虑到孩子长大后容易被人一听姓就知道身世,单独给他们起姓。
簟小筠的祖父簟福即是后一种。
簟福没被人收养,长大后离开慈幼堂到码头做事,成了一名船工。三十余岁才娶一妻李氏,四十二岁得一子,即是簟小筠的父亲簟念恩。儿子十一二岁时,簟福不幸病故。
李氏没有再嫁。簟福生前勤奋,两口子省吃俭用,在明州城东小沙巷买了一间小院落,虽局促,够他们母子居住。簟福另留下一小笔钱,李氏有位表姐,在码头附近开了家馄饨铺,李氏在铺子帮忙,挣钱供母子二人日常花用。
簟念恩是个孝子,十三四岁即经表姨夫介绍,到一家酒楼学厨艺。待学满五年,能做帮厨拿工钱,就让母亲莫再操劳。倒是李氏闲不住,依旧常到亲戚店里。
簟小筠的外祖家河家住在小沙巷临近的大沙巷。河家有四个儿子,唯有一女,闺名铃姝,是远近闻名的美人,许多人家求聘,铃姝偏偏看上了簟念恩。
原来河家世代船民,男人们长年漂在海上,家中只有妇人和孩子。铃姝每年难见父亲几日,待兄长们长大了,也去船上到处漂,一年见不到一两回。嫂嫂们常开玩笑似的抱怨,嫁这样的男人好似守寡,让铃姝将来一定找个“脚踏实地”的男人,千万不要学她们。
铃姝深以为是。河家住在大沙巷口,她常与簟念恩打照面。簟念恩十分倾慕铃姝的美貌,铃姝见他眉清目秀,又在酒楼做事,挺孝顺母亲,看来是个好脾性又顾家的郎君,亦很中意。
铃姝之母魏氏与李氏偶尔闲聊,甚欣赏李氏人品。她看出女儿心思,从李氏口中探得簟念恩想当酒楼大师傅,或是想等以后有钱了自己开个店。魏氏觉得他是个上进的年轻人,同意了这门亲事。
哪知成亲几个月后,簟念恩对铃姝说,岳父和大舅子给他介绍了一个活,到某条大商船上当厨子,一去就是正经厨师,不是小帮厨。难得机遇,他不想错过。
铃姝心中一沉,说,船上苦得很,给那么多人做菜,特别累,你吃得消么。
簟念恩说,有什么吃不消的,我想多挣钱让你和娘过好日子。船上的人也不会像酒楼食客那样挑三拣四,大锅饭反而好做。以前也有人介绍我去船上做厨子,只是那时我不放心娘,如今娶了你这位贤妻,娘与岳母也聊得来,两家离得近,可互相关照,我就安心了。
铃姝心知无法阻拦,只得答应。
她虽未嫁水手,最后仍和母亲嫂嫂们一样,长年独守岸上。
因从小见惯了,过起这样日子,也不觉得什么。
她一年能同相公团圆多则一个月,少则十来天,有时甚至整年没见面。
如此数年,有了三个孩子。
长子名簟维,次子叫簟祯,女儿即是小筠。
仿佛宿命一般,小筠才四五岁时,簟念恩与岳父同一条船出海,都不幸遇难。
.
桂淳大致讲述至此,穆集道:“在下所看卷宗记录,簟氏女之母守寡多年,侍奉婆婆与亲生母亲,可称孝妇,不想竟如此曲折。”
常村正疑惑:“老朽绕开插一句嘴,这位簟河氏有四个哥哥,为什么娘家母亲还要她侍奉?莫非当地风俗?”
桂淳摇头:“并非风俗,只她一家如此。”
河铃姝的娘家不算富。河忠一辈子挣的钱张罗四个儿子成亲即花去了许多。铃姝嫁人,河家也没要什么彩礼。河家屋院虽不小,但老旧,铃姝的四个哥哥成亲后都搬出去各自购宅居住,河忠又给了每个儿子一笔钱,家中不剩多少积蓄。河家四子都有好几个孩子,他们长年跑船不在家,家中皆由铃姝的嫂嫂们独立操持,确实自顾不暇,分不出精力照顾魏氏。
铃姝离娘家近,以往都是她到娘家照顾母亲,嫂嫂们想依旧如此。本来么,公公和妹夫在世时,也没几天在家,跟现在区别不大。但她们怕被亲友邻居戳脊梁骨,遂生一计,先下手为强,到处放风说簟家风水有问题,男的都活不长。铃姝不听家里的话,非要嫁簟念恩,把亲爹也连累了。
铃姝气得大哭一场:“不是我向着婆家,念恩是听了爹和大哥的话才去船上做厨子。这趟船他本不想去,听说爹爹行这趟,他觉得爹上了岁数,同去有照应,这是他的孝心!天有不测风云,我命薄不敢怨天,但我男人这些年当女婿为爹娘跑前忙后,不比亲儿子差。”
嫂嫂们都伶牙俐齿,遂回道——
“妹妹这意思倒是爹连累了你汉子?”
“若女婿强过亲儿子,世人还讲什么养儿防老?只养闺女罢了。”
“算命的都说爹是富贵员外命,活到九十岁都不用拄拐。海上漂了一辈子,可巧赶上跟女婿一条船就翻了。剩下母亲孤苦伶仃,还不得我们奉养?妹妹倒是人不操心腰杆硬。”
铃姝哭道:“嫂嫂们不用挤兑我,婆婆是我娘,亲娘更是我娘,我两位一起奉养,又有什么奉养不得?”
嫂嫂们逼出她这句话,顺势将预先的谋算摆出——
原来铃姝的婆婆李氏因丧子之痛,哭坏了眼睛,看东西模糊,已不能劳动。小筠兄妹三人渐大,簟家的那处小屋,挤上祖孙三代五口人,确实太局促。
铃姝的嫂嫂们对铃姝当下的难处一清二楚,便由大嫂出头,同铃姝签了个字据。对外只说,因铃姝死了夫君,怜她孤苦,兄嫂们愿让她带着孩子和婆婆李氏住到河家大沙巷的房子里。魏氏在世一日,铃姝母子和李氏就能住一日,不收租金,但吃穿用度需自己掏钱。铃姝自愿侍奉母亲,抵当房费,报答兄嫂恩情。待魏氏离世,簟家人与铃姝需在十日之内立刻搬离河家屋子。兄嫂们又请了人,把屋里值点钱的箱子柜子木床桌椅之类统统画图编目,附在文书后,防止铃姝搬运倒卖。
铃姝是个懂得变通的女子,面对嫂嫂们开出的条件,她忍下气细想,确实能解决当下之急,便答应了。
她带着婆婆搬到娘家,将簟家的小院出租,租金补贴日用,从此开始一个人奉养两位母亲,拉扯三个孩子。
.
柳桐倚不禁动容:“这位夫人太不易了,即便有仆婢亦难为之,何况她独自一人,实可钦佩。且,她子女尚幼,上有二老,娘家财物她不能动用,自家恐怕积蓄不多,小院租金应也微薄,日常开销如何支应?”
桂淳向柳桐倚抱拳:“大人正问到关键。桂某甚少钦佩谁,但对这位夫人,实实敬佩不已。”
河铃姝是位非常聪慧的女子,簟念恩在世时,在家练厨艺,她常做帮手,与相公一同改良菜式。搬回娘家后的一两年,她趁着给母亲婆婆和孩子们做饭的机会练习,还看过簟念恩留下的菜谱,又与簟念恩那位开馄饨铺的表姨多走动。
待母亲和婆婆的身体养好了些,女儿也六七岁,儿子们更大一些,能大的带小的,她得知左右邻居家有人办家宴之类,就抽空过去给女眷帮忙,挣些零用。城中尼庵、女冠观初一十五,或逢节期办斋饭,她也去帮厨,渐渐有了名声。城中富户家的女眷办席面缺人手时,有人会介绍她去,如此手头渐渐宽裕。
某一年,当时的礼部侍郎顾大人驾临明州,巡察学政。侍郎夫人去观中进香,用了一餐斋饭,其中两道尤为中意,陪斋的观主告知夫人,这两道菜都是簟河氏所做。
夫人即召铃姝嘉赏,喜其聪慧,左右将铃姝经历告知,夫人复赞叹。
明州府衙亦将本地拟待褒奖的孝女贞女上报,顾侍郎翻开,从文字到事迹,都是几百年不曾变的模子里套出来的,不禁唏嘘。
夫人由此提起铃姝,曰,夫君的公务,我本不当过问,但这样的女子,难道不够格说一声孝女?
侍郎深知能被录进那份名册中的女子身后都有宗族门第,夫人提的这女子孤苦无依,再孝感动天,把她加进去,恐怕她拿不住,反而遭祸,便含蓄道:“此女虽孝,作为却出闺阁本分,不宜令她人效仿。若树立为典范,举动都被人盯,对她反不是好事。”
他只让夫人请铃姝到行馆做了一餐饭,由夫人褒赏了几句。
“江南女子,果然灵秀慧心,汝之所为,虽出闺阁之本,但念之孝心,又堪褒奖……”
此事自有人传扬,铃姝之后行事方便了很多,有富户女眷专请她做侍郎夫人吃过的饭食点心,自此再不用愁生计,竟能请人照顾家人,之后又攒下一笔钱,另买一处宽敞宅院,将家人迁去。
但她也因此招来挺多非议,白如依史都尉等人去查访时,不少人或隐晦或露骨地暗示——
簟河氏这个女人不一般,似乎与某大人某爷常走动,不然一个女人怎能立住脚挣这些钱?
多年不改嫁名声是好听,也可能这样方便。
真是良妇,怎能把唯一一个闺女养成那样?
孩子自小没爹,是可怜。可,讲句不该讲的,闺女得娘教。之前也不是没人跟她提过,这么大的姑娘,天天穿得跟个男人一样,满街跑,当娘的约束约束她,多管一管,能少挣几个钱?多少钱比孩子重要?
簟河氏自己几十岁的人了,整日里打扮得,粉擦着,钗环戴着,绸子缎子也穿着,天天往大户人家宅院里去,也见过大家千金的教养体面,怎就不管管她闺女。这么大的姑娘,拾掇拾掇明明挺漂亮,却由她满街乱跑,都没人敢提亲。姑娘大了,心思可不就活泼么?你不给她找,她就自己找。
簟河氏是个聪明人,这么纵着女儿,谁知是怎么想呢?她这些年挣不少,但她家门第摆在那,知书达理的人家不会跟她做亲家。她姑娘整天满城转,倒是自己转到一个书生……
唉,这话不当讲,诸位大人见过跟她闺女相好的书生没?外地刚过来的,在明州人生地不熟,长得跟个蔫叽叽的豆芽子似的,和她闺女高矮差不多,被那姑娘一拳就打翻在地,说能害了那姑娘,真的……
当我爱嚼舌根吧,这簟家姑娘,真是可怜。实话说,她没跟那个外地来的小书生相好之前,虽天天像个男人似的到处跑,但不惹事,不怎么跟旁人来往,谁都不搭理,自己在街上晃,挺孤僻的。说能和谁结仇,真不像……倒是她娘……
……
甚至有人透露,簟河氏常去某爷某某老爷宅院,某爷某某老爷素来风流,内宅的某位夫人也不是吃素的,她姑娘是真可怜……
.
待柳知阅读案件记录时,史都尉在一旁补充:“卑职查线索时曾想到,以往有这样的案件——凶手其实只想杀某个特定的人,但故意杀了几名不相干者,令衙门难以从是否有仇之类的线索推想出凶手……卑职由此猜测,这桩案的凶手会不会也只和其中一人或一家有仇,却多杀了旁人,做局成连环案?”
柳知颔首:“亦有案件,凶手是一群人,合伙杀掉各自的仇人,或由此人杀掉彼人的仇家,如此迷惑官府。”
程柏道:“也有可能,凶手是个杀手,收钱办事,做成一套案子,实际托他杀人的主顾不一样。所以每位被害女子的仇家,或能从她们遇害这事上捞到好处的人,都仍得细查。”
柳知赞同,看向白如依,白如依却难得沉默。
程柏一拍白如依肩头:“府君见谅,我们白先生,在簟姑娘的案子上,有点心结。这位簟氏姑娘,与白先生,有些不一般的缘分。”
.
刚开始查簟小筠被杀的线索时,白如依、程柏、史都尉都觉得,如果抛开行凶手法,单只看这个案子,最可疑的,第一是与簟小筠相好的书生寇某;再则,坊间传闻虽可恶,但簟小筠的母亲河铃姝确实颇遭非议,或亦有可能,对方其实憎恨河铃姝,才杀她的女儿小筠?
想解开这两个疑惑,就要先见见寇书生和河铃姝。
他们先见了寇生,因为寇生当时正被关在州府衙门的大牢里。
州府衙门在簟小筠被害后,开始想到,洪欣莲、戴好女两位女子的案件会不会和这桩案子是同一凶手所为。他们亦留意到簟小筠尸体的特别之处,猜测也可能是模仿作案。单看簟小筠被杀一事,最大的嫌疑人肯定是与她有私情的寇书生。
州衙的捕快先找寇生问了一回话,不料寇生之后竟打算逃跑。
捕快们道,天晓得寇生这脑子是怎么考到秀才功名的。簟小筠是船民之女,他居然打算坐船出逃,在码头即被人发现,扭送衙门。府衙本顾忌他有个秀才功名在身,这时也只得暂将他关押,但把他关在一个比较干净通风的小单间里。
史都尉和白如依先审问了他一番。桂淳当时亦跟在旁侧。
.
“实话说,桂某是后来才学到,查案万万不能被一个人的外表所惑。但当时,真啥也不懂。我一瞅那寇生,心里就想,这应该不是个能杀人的。”
寇书生,诚如白如依和史都尉问过的那些人所言,是个十足孱弱的小白脸,蔫叽叽的豆芽菜。
寇生大名寇元青,时年二十四岁,平乐府西里县人士。因科考落榜,慕明州书院之名,前来听大儒讲学。
他家境贫寒,没荐信,不能真的进书院读书,只在城东临河的小港巷租了一间小屋,每逢几座大书院的夫子公开讲学时前去蹭听一回。
寇元青和簟小筠在寇生刚到明州时便相识。当时寇元青刚下船,兴奋走上熙熙攘攘的明州码头,想尝一尝本地特产,见一位淳朴憨厚的大爷站在两个大筐前,筐中满堆小果,果子粉中带金,莹润可爱。
寇元青不禁上前端看,大爷笑眯眯拈起一枚,用粗纸擦拭,递给寇元青。寇元青接过一尝,果肉甚韧,滋味奇异,倒挺甜的。他不想被看成土包子,便出声赞叹,询问此果何名。
大爷道,此为金桃果,是哆蒙尼脱罗国的特产,今天刚从浩瀚大海的另一边漂到明州码头。
寇元青尴尬,想来挺贵,怕是买不起。
大爷又淳朴一笑,先伸一个指头,再展开手掌:“一节,五十。”
一节?当是大爷官话讲得不准,一斤五十文。寇元青想,贵是贵了点,刚到大城,权当长长见识。
他正要称个半斤尝鲜,忽瞥见不远处站着一名少年,冲他连连摇头。
大爷一侧身,少年即扭头看向别方。大爷再回身,冲寇元青又淳朴一笑,提起秤就要抓果。寇元青心知不对,忙向远方高喊一声:“李兄,我在这——”飞奔而去。
之后寇元青才晓得,当时他确实差点进套。大爷所卖的金桃果是用李子杏子等果实巧法去核,晒后加糖和颜料炮制,专在码头下套。如果他称了,就会被告知,大爷说的“一节”其实是“一只”。一只果五十文。他若不出钱,即会被大爷揪住理论。大爷再一个趔趄,连人带筐摔到在地,有数名大汉便立刻出现。一个大爷两筐果,寇元青全身上下所有财物,连条裤衩都不能剩下,或还会被大汉们拖进某条船罪恶又黑暗的舱房……
寇元青说,他十分感激那个对他摇头的少年,在城内落脚后,虽畏惧大爷一伙,仍忍不住在码头附近转悠,想找到那位恩公道谢。
终于某天,意外又在街边遇见。寇元青上前冒昧行礼,少年像忘了这事似的,待寇元青提醒,才恍然。
.
寇元青红着眼眶对白如依和史都尉道:“学生向她道谢,她说不必,举手之劳罢了。学生再请她吃饭答谢,当时真没看出她是位姑娘……”
白如依问:“如此,你们便相识了?”
寇元青道:“是。她对我说,她叫簟筠。吃饭时,学生与她聊天,十分投缘,我以为她也是读书人,她谈吐举止确实不像船家女。”
白如依再问:“你们聊了什么,如斯投缘?”
寇元青道:“天南海北什么都聊,还有明州本地的风土人情。那天吃了很多酒,学生记不太清了……学生敢对天发誓,确实不知她是女子,不然绝不与她饮酒。”
白如依又问:“下一回见面,是你约她,还是她约你?”
寇元青再顿了一下,似有些羞涩:“我们聊得确实投缘……就,就当是我先提的吧……”
白如依一挑眉:“就当?”
寇元青正色:“她是女子,虽已殒命,学生仍要顾及她的名声!就算是我约的。若以此定我的罪,我认!”
白如依缓声道:“不必着急,言语投缘,欲再见之,情理之中。衙门办案,绝对依循律法,不会如此肆意。”
寇元青将白如依上下一打量,白如依又笑道:“某是个来充数的,都座连日查案上了火,言语由在下代劳,见谅,见谅。”
寇元青神色松动了些。
白如依趁势问:“下一回,你二人见面,依旧吃酒?”
寇元青道:“不是。饮茶。学生住在城东临河的小港巷,附近有个闲卷茶楼,挺幽静的地方。”ωWW.166xs.cc
.
桂淳道:“那茶楼后来我们去查了,名字挺雅致,其实忒破一地方。在条小巷子里,早上炸油饼卖早点,上下午卖闲茶,晌午晚上卖点面条馄饨临时炒几个小菜之类,就是个杂食铺。连说书唱弦的都不怎么过去。桌上一层腻,茶汤都漂油花,配茶干果只有瓜子炒豆子,点心是两片老墙皮一样的米糕或山楂糕。多是附近老年人自带茶叶零嘴在里面聊天搓牌,店家挣个开水钱。”
巩乡长道:“这对小男女,一段情谈得甚有烟火气。”
.
寇元青说,他和簟小筠都喜欢这座茶楼位置清静,后来多约这里见面。他们常坐在二楼临窗一个角落,聊天。
白如依问:“聊什么?她说得多,还是你说得多?”
寇元青仍含糊道:“什么都聊,天南海北的,各种聊。谁说得多么,真算不过来。”
白如依绕到重点:“聊了这么多,是否聊着聊着,你发现她是女子?”
寇元青苦涩道:“学生愚钝得很,一直未能发现,只觉得这位贤弟格外清秀。而今才想起,她看我的眼神越来越不一样,我当时有些纳闷,亦没多想。后来,忽有一天,她问我要不要娶她,学生惊骇不已……”
白如依诧异:“簟姑娘让你娶她,为何?”
寇元青胀红了脸:“这……这……她毕竟已殒命……学生,唉……”
他似是挣扎犹豫了许久,才下决心般一咬牙。
“也罢,为了大人们能速速破案,学生便直言了。学生那时不知她是女子,也不知己拨动她的芳心。她屡屡来找我,我以为只是寻常交际,但她一个女子,如此作为,定是,定是,已动了心……所以,那日,她突然对我说,她是女子,将她家世和盘托出,并说,与我这般来往,早已视学生为寄托终身之人……”
白如依问:“那日,是哪一日?”
寇元青道:“十月初二。”
白如依问:“何地?可有证人?”
寇元青道:“就在茶楼。这样隐蔽的话,肯定不能当着外人说,那天下午茶楼二楼没人,茶楼老板有些耳背,不叫他,他也不会特意来招呼。”
白如依再问:“详细情形如何?”
寇元青又为难地挣扎了一番:“那日,学生仍和平常一样,与她谈些诗文琐事。可她仿佛有心事似的,刚开始一言不发,忽地就道,她是女子。”
白如依问:“你如何回答?”
寇元青道:“学生自然吓坏了,当即呆住。她继续说,她并不是什么读书人,是个跑船家的女儿,父亲早死,母亲守寡多年,两个哥哥也是跑船的。学生,学生……也没说什么。她说,她着实心仪于我,方才撒谎与我往来。但我与她的事,她家里人已经知道了,她母亲和兄长想见见我……”
白如依目光一利:“簟姑娘的两位兄长当时都出海了,与岸上并无通信,怎的见你?”
寇元青结巴了一下:“这……这……她这么说,可能想拿家里的男人来吓吓学生。她又说我与她来往之事挺多人知道,她必须得嫁给我了……她这样说,是合情合理。虽我们举动合乎君子之礼,但男女接触,已破大妨。可学生一时半刻,确实心里拐不过弯儿,遂道,我功名未成,没想过终身之事。此等大事当由父母做主,我不好擅定,需得细细思量,从长计议。绝非因为她出身船家,而我诗书之人,看轻于她。实君子行事,需得以礼为先……她或一直觉得学生也爱她,未想到我会如此说,就匆匆离去了。她出去的时候情形有异,想来茶楼一楼的人都看到了。”
白如依又问:“之后你们有无互相传信?”
寇元青斩钉截铁道:“绝无,绝无!而后是十月初五,学生正和几位友人在酒楼吃酒,簟姑娘突地出现,大骂学生,将一杯酒泼在我身上,又离去了。我追出去劝了她几句,她再骂我……”
白如依打断他话头:“如你所说,簟姑娘几天前还让你娶她,为何几天后却在众目睽睽下如此对你?”
寇元青黯然地一撇嘴:“想来,她等不到我去她家,猜测我并无娶她之意,恨我负心吧……”
白如依问:“你心中对她毫无情意?”
寇元青更感伤地垂下视线:“学生绝非草木,簟姑娘她……虽无多少女子妩媚,但我与她朝夕相对,知道她是女子,心内怎能毫无触动?可那时,我真的没想好该怎么对她!我不想辜负她待我的一片美意,我二人身份又确实有别……”
白如依端详他片刻,继续询问:“十月初五那天,簟姑娘离去后,你在哪里?”
寇元青道:“学生回酒楼继续喝酒,因心中烦闷,喝得大醉,是共饮的几位将我送回去的。学生进屋后就睡了,一直没出门。”
.
十月初五那天与寇元青一同喝酒的共有四个书生,都和他一样是外地过来听书院讲书的,送回寇元青后又与别人相约做诗赋去了。这四人都有铁证,不可能犯案。
唯有寇元青,自称一直在屋中睡觉,睡到第二天中午,其实无人证明。
他的住处是个大杂院的其中一小间,离门近,墙头矮,院中混住多人。如果他装醉,起身行凶再回来,也不会有人留意。
杂院中住着好几位妇人,寇元青很可能偷她们的衣服给簟小筠换上。
不过,州府的捕快已请这几位妇人和住在附近的女子辨认过,没人承认是自己的衣服。
督帅府的凉亭中,柳知、程柏和史都尉继续顺案情,白如依抓起酒壶,猛灌两杯酒,开口向柳知道——
“我听那寇生供述时,知道他的言词必然有假,但万没想到会假到这个地步,更没想到真相居然,居然……”
直到他和史都尉见到河铃姝。
白如依和史都尉正斟酌请河铃姝到衙门一叙,她已和另几位被害女子的家人一同来到衙门,询问案情进展。
史都尉立刻请州衙的人将遇害女子的家人们请进二堂附近的一间雅室,两人郑重前往。
听了挺多河铃姝的事迹,见到真人时,白如依和史都尉仍觉得有些意外。
簟小筠长得不太随母亲,身量高挑纤细,颇似少年。而河铃姝身量中等,十分窈窕,她的面庞亦比簟小筠圆润,杏眼四周已有细细纹路,却无损丽色,更添韵味,一身素色衣裙,似一枝玉簪花,沉默端坐在女眷中。
白如依和史都尉请遇害女子的家人分别到隔壁小厅谈话,有意将河铃姝留到最后。
交谈时,河铃姝显然强忍悲痛,言语举止尤其克制冷静。
答了几句问话,她问:“两位大人是否已见过那个姓寇的书生?”
白如依和史都尉没回答。
河铃姝再问:“他如何说我女儿?”
白如依与史都尉仍未回答,想转开话题。河铃姝道:“不论此人如何说,求大人们莫信他的话。”
白如依问:“夫人都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为何这样讲?”
河铃姝眼中似有火焰燃烧,尽力维系声音冷静:“那寇生定然会说,我女儿心仪于他,想与他成亲,诸如此类……但小女小筠绝不像他所说。”
白如依温和道:“夫人放心,都座并无偏见,在下更觉得,不论是寇生先倾慕簟姑娘,还是簟姑娘心仪于寇生,少年男女彼此心动,乃世间最合理最寻常之事,绝不应因这些事遭受谴责。”
河铃姝闭了闭眼:“民妇亦无此偏见。小筠若真痴心爱恋寇生,民妇也觉得,此乃小儿女间再寻常不过之事。即便与那寇生到处谎称的一样,小筠有情,他却无意,民妇亦觉,不过是小姑娘发呆罢了,为何只能男子先心仪女子,女子不可先动心?但小筠没有,不论外人,不论那寇生怎么说她,她都……都和他们说的不一样!”
她深吸一口气,问:“两位大人若有空,可愿到民妇家中一看?”
.
白如依与史都尉随河铃姝到了簟家。
这是河铃姝赚钱后另买的宅子,小院不算大,收拾得十分洁净雅致。白如依和史都尉随河铃姝进入内院,到东南角一处厢房前。
河铃姝推开门扇:“这是小筠的屋子,都座和先生请看吧。”
白如依和史都尉一眼望进房中,都怔住。
.
那间房内,全是书。
临窗的桌上铺陈纸笔。案头,两边的高架,床边,甚至地面,都堆放着一摞摞的书。
书册封皮大多很旧,纸边磨损,订线松散,显然常被翻阅。
藏在书堆中的一叠叠纸张,满是秀美字迹。
有文章,有经文剖析论证,有诗赋。
.
那一刻,白如依才明白,为什么他询问关于簟小筠的种种时,总觉得所有人都含糊着,像在隐藏什么。
他本以为是簟小筠与寇生的恋情过于大胆招摇,有违世俗礼法。但又隐隐觉得不对——证人们都只说,簟小筠穿男装,在街上到处晃。而且在遇到寇生之前,她是一个人晃,很孤僻。
直到提及她和寇生时,才暗示她作风不正。
簟小筠毕竟是个姑娘,她再穿男装,也不能去喝大酒,进不了秦楼楚馆和赌坊。除了寇生之外,再没听说她跟谁有来往,。那她都在那里逛?这姑娘忒地爱看风景,每天独自满大街遛达?
偌大明州城,有这么多人,她又怎和寇元青如此有缘,寇生想感谢她在金桃果之事的相助之恩,在街上找了找,就能遇见她。
这时,白如依明白了——因为簟小筠想读书。
她穿着男装,满街逛,是想买书。
寇元青能遇见她,因为她在书院附近徘徊,想听书。
而他白如依之前没想到这一点,是因为,在众人的心中,在世间流传的佳话美谈故事里,在他自己写过的文章里,喜爱诗书的少女,都出身自书香门第,即便落魄,亦是闺秀。
簟小筠只是船家女。她的祖父是孤儿,父亲是船上的厨子,外祖、舅舅、两个亲哥哥,都在跑船,母亲挣了不少钱,但是给人帮厨。
谁会想到,这样人家的姑娘,喜欢读书?
.
铃姝向史都尉和白如依道,其实她夫君簟念恩一直想让儿孙读书。
簟念恩在酒楼做学徒时,即知道读书的好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如果家中能有一人摘取功名,便是阖家飞升,自此一姓荣耀。
铃姝后来拼命赚钱,亦是想让儿子们进好一些的学塾。若儿子们读得好,有望科举,或还要单请先生,都需花费。
她被侍郎大人称赞,有了名声之后,曾有人找她合伙,或劝她开店,她都没答应,情愿一直给人帮厨,只因不入商户,儿孙可以科举。
但她两个儿子都没什么心思念书。铃姝万万没想到,儿子们全不是读书的料,偏偏女儿喜欢。
.
铃姝两个儿子进的不是什么好学塾。明州城内,即便开蒙的学塾亦非常看学生出身,像铃姝这样人家的孩子,砸再多钱人家也不会收。铃姝儿子进的学塾,是几个科举不第的老儒生合开,内中多是想让孩子读书的船家子弟。先生认定他们不可能好好学,凑合教了就行。对这些孩童的父母又满口夸赞,哄得他们以为孩子特别有天分,心存希冀,如此能长久赚束修,逢年过节还有礼收。
铃姝的长子簟维是个直脾气的娃,一早和母亲说,自己一看书就困,不是那块料,让母亲不要在这上面多花钱。他早点找份事做,还能让母亲不用太操劳。
老二簟祯是个蔫儿痞的孩子,嘴甜会讨长辈欢心,又有些懒。他发现扮作努力读书的样子可以不用做活,更能借口买纸笔讨零花钱,便一直如此。他又见大学塾里那些少爷去读书,身边都跟着小书童,遂让妹妹扮成小书童,和他一起去学塾。待再大一些,索性叫妹妹扮成自己,代去学塾念书,他自己逃课玩耍。横竖老糊涂夫子懒得记学堂里的学生,竟以为小筠就是簟祯。
同学塾的孩子不怎么爱读书,但都讲义气。他们的长辈多是跟商船出海的,最看重人品,第一是守信守秘,亦从小培养儿孙这种品行。这些孩子进学塾给孔圣磕头之前,都先拜过关公。再则他们也逃课抄作业,亦有的一家兄弟几个,交一份钱轮着来听课。各个一身毛,大家皆妖怪,谁也不说谁。
铃姝知道小筠跟着哥哥们去学堂,她以为是小孩子淘气,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她自己识字,明白女孩识字多有好处。交两份钱,三个娃上学,夫子没发现,她也不多管,只逢年过节多送点礼,补足束修,万没想到看似乖巧的簟祯能荒唐到这个地步。
.
铃姝兄长们的孩子亦在那间学塾读书,夫子避见妇人,交送束修,逢年过节的谢师礼,铃姝都托兄长代劳。
有一年腊月,她三哥代她去夫子处送年节谢礼,回来后对她道:“妹子,小外甥不错啊!你苦这些年,或真有富贵在后头。”
铃姝其实晓得学塾夫子的德性,道:“夫子是厚道人,自然都是夸的。”
三哥道:“不,是真夸,和糊弄人的不一样,还给我看了外甥做的文章。我给你带回来了。”从怀里取出几页纸。
“你看外甥这字,多漂亮。你哥虽是老粗,字好不好还是能看出来的。他们一个学堂里的文章夫子都给我瞧了,再没有能比得上外甥的。你侄儿那烂字,带去茅坑都嫌糙。外甥这文章,夫子说……特别破,特别对。他们读书人讲文章又破又对,就是夸的意思。他说教这么些年书,难得见外甥这样一根苗子,竟可让好好地攻读个一年半载,先去考个童生试试哩!他老人家确实一直挺会夸人,但从未见他这么夸过哪个谁家娃娃。”
铃姝接过那纸一瞧,心里咯噔一下。
她常让两个儿子帮她抄抄写写,算算帐,对他们的笔迹很熟悉,这绝不是簟祯的字迹。
送走三哥后,她把簟祯叫过来询问,这篇文章,是不是你花钱从街上买的?
簟祯起初硬扛着询问,簟维早看不惯他作为,只是不屑于向母亲打小报告,此时一句话将簟祯卖了。
“不是阿祯买的,是小妹写的。”
.
铃姝向白如依和史都尉道:“我虽身为女子,深知女子的不易,仍不免拘于世俗之见,着力栽培二子。待女儿,总以为让她粗识得几个字,尽我所能娇养一些,将来嫁个好婆家就好。”
小筠偷偷跟着哥哥们上学塾,铃姝佯作不知,也没怎么让女儿当面写过字,竟没发现小筠的字已写得这么漂亮。
她去了小筠房中,在抽屉的柜子里翻出笔砚与一堆书册纸张,还有一摞摞做好的文章。
同学堂的学生知道小筠是簟祯妹妹,虽没向夫子举发,但以此为要挟,常让小筠代写功课。
夫子糊弄着教书,并非真糊涂,更没瞎,好多份功课笔迹一模一样,即便有些学童机灵,将小筠代作的文章重新抄一遍,出自一人之手,总有迹可循。循到根源,是那个名叫簟祯的学生。夫子深罕学塾的一堆小油墩中竟出了一棵灵透的异苗,在堂上暗暗关注。
簟祯早就不去上课了,每天上学的都是小筠。夫子越端详越觉得,这名学童品貌不俗,根骨灵秀,满身刻苦向学之气在一群小混子里格外醒目,真是青莲擎自淤泥,灵芝发于朽木,难遇难得。惜才之心大生,遂对铃姝的三哥讲了一通肺腑之言。
.
铃姝讲到这段,眼泪再也强忍不住。
“我知道小筠喜欢读书,但她毕竟是小姑娘,偶尔跟哥哥去去学堂倒罢了,一直在男孩子堆里……我不能不顾虑。且若被夫子发现真相……”
小筠苦苦哀求铃姝。
“哥哥不爱念书,让我去念。戏文里都有女扮男装考状元的女子,我也能。我将来考了功名,算哥哥的。只要让我念书就行。”
.
铃姝哭道:“我对她讲,傻孩子,那是戏,现实里哪行。你可知代考是大罪,咱们全家都要遭殃。”
小筠痛哭问:“娘常说,别人讲有的事女人做不了,你偏不信。你不认命,你就要让人看看,女人自己也立得住。为何这样对我?”
铃姝只能道:“娘的话不全对,世上有很多事确实身不由己。譬如读书科举,只有男子能做。此事无法改变。”
小筠哭闹不休,铃姝怕此事穿帮,借口簟祯身体不适,换了一家学塾。
夫子不知真相,以为铃姝妇道人家见识浅,不想在孩子读书上多花钱,又找铃姝的三哥絮叨过好几次,劝他们不要埋没良才。铃姝的三哥只能支吾应付。
小筠虽不能去念书,但簟祯仍把书和买的笔记给她读,好让妹妹代写功课。小筠如此可自己继续学。
铃姝知道这事,也没多阻拦,继续装糊涂。
.
簟祯十六七岁时,正式说不读书了,想和舅舅们学跑船,多见世面。铃姝知道难管束他,就随他高兴了。
但如此,小筠便没书念了。
起初,她拿自己攒的钱让两个哥哥帮忙买书。可两个哥哥常跟船出去,不怎么回家。
像她这样求学无门之人,没老师教导,往往并不知道应该买哪本书,必须看到,读了,才知此书是自己所需。
哥哥们都没好好上学,即便帮她买,也买不对。
她于是常穿哥哥的衣服,假扮成男子,到书肆买书。
明州城很大,可城内大书肆也就那么几家。有认识小筠的,把她的事拿来闲话,说簟家俏寡妇的闺女竟喜欢看书,别是个小子投错了胎。
书肆的伙计认识了小筠,就不让她进门了,也不卖书给她。
小筠气得与他们理论,有些嘴欠的伙计半调戏地说:“小娘子想吟风弄月,莫非盼着嫁一位知书达理的公子哥?须知人家娘胎里就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缘了,你读再多也攀不上高枝。难道还能做女秀才?倒是帮你娘去炖汤水好些。”
虽是这样,小筠仍攒了一屋子书。她把衣服首饰都塞到箱子里,连衣柜都堆放书册,抽屉里全是写满了字的纸张。
.
铃姝侧身掩面痛哭,片刻后回转过身。
“我知道小筠不是一般的女孩,她有天分。可唯独,唯独这事我毫无办法。就算大户人家的小姐喜欢读书,也只是自己在家读而已。此外还能怎样?她打扮成男子,亲戚邻居都说我这当娘的不管闺女,其实我知道她是去买书。我想她早晚要嫁人,婆家和夫君再通情达理,也能特别由着她么?她在家的这段日子,我随着她。如此,特别看不惯她的,也不会过来提亲。民妇确实没什么高明的见识……正因这样,她才,才遇见那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