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选择与冲突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家里给我介绍了两个对象,感觉都挺好,相处得也都不错,她们都看上我了。第一个吧,人长得非常漂亮,身材也非常棒,挺粘我的,就是有点娇气、不太会做家务。第二个吧,人长得也不错,小家碧玉型的,很贤惠,对我也挺上心。
我现在觉得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才到这里求助……丁老师,按我刚才介绍的情况,依您看,选哪个更合适呢?”说话者是一名二十六岁的男子,名叫沈航,人长得还算俊秀,背靠沙发右手搭着扶手,右腿架在左腿上,问话时面带嬉笑。
这是心理咨询室中,丁齐坐在沈航的右侧,正留意观察对方的言谈与反应。仅就这位求助者诉说的问题来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
人的行为通常都有其目的,人要达到的目的往往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些动机之间常常就会有矛盾冲突。
如果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实现其中一个目标,这叫双趋式冲突。如果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却只能选择回避其中一个,就叫双避式冲突。如果同时有多个目标,皆有利有弊,做出决定皆有得有失,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这种问题很好理解,平常人几乎都会遇到,丁齐一听就明白了。但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反问道:“沈先生,你说不知道该做何选择,感到很苦恼。可是在你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我注意到,你并没有苦恼的反应。这有点矛盾,你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
沈航愣了愣,微微皱眉道:“丁老师,您的意思难道是说,我刚才在撒谎吗?”
丁齐解释道:“不是,我相信你讲的事情是真的。但是你说为此苦恼时,我并没有发现你真的在苦恼。这有点奇怪,你能自己分析一下吗?”
心理学者当然要擅于观察。有时候有的人会掩饰或伪装自己的表情,使表情和真实的情感状态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两种现象,其一是面部表情与目光是否有矛盾,或者表情与身体姿态之间是否有矛盾;其二是观察是否有“表情延时”。
所谓表情延时,就是表情反应比正常情况要慢。比如嘴巴张大、眉毛上抬表示惊讶,通常是在察觉到引起其惊讶的事物同时就出现的。假如稍微思考一下,觉得自己“应该”惊讶,然后再做出惊讶的反应,就会稍微慢那么一点。
这往往就是一瞬间的延时,并不容易观察到,但训练有素的心理专家是能发现的。
而面前这位小伙子倒好,他的表情没有任何掩饰,就是正常的反应,显得很欢快、明显带着得意,却在诉说自己很苦恼。假如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就属于“情绪倒错”障碍。但这小伙子显然不是病人,那么答案只有另一种可能——他口是心非。
心理咨询师须用心倾听,须接纳对方、与对方共情,但并不是求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仅按对方的自述分析,这是个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然后就去解决冲突,可是实际上求助者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此,那么咨询就根本不会有效果。
口是心非的人,丁齐见得多了。
沈航一时语结,岔开话题道:“老师,我来找您求助,其实就想让您帮我分析分析,究竟选哪个才好?您是专业的,一定很有眼光,我相信您的眼光!”
丁齐笑了,求助者在回避刚才的问题,他也不打算逼着对方承认,只要让对方自己意识到就行了,他微笑着答道:“沈先生,我想你对心理咨询还有所误解。我们并不为求助者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不可能直接替你做出这种选择。”
沈航有些不满道:“那你们能做什么呀?”
丁齐很耐心地解释道:“我们只能帮你本人解决心理问题,比如你感到苦恼和焦虑,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我们就帮助您分析产生苦恼和焦虑的原因,找出减轻和消除它的办法。所以希望你告诉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你的?”
沈航摆了摆左手,有些夸张地叹了口气道:“唉,这种问题,确实只能自己解决,别人帮不了忙!我竟然为这种事情苦恼,丁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有病啊?”
丁齐仍然微笑道:“你没有病,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情绪反应,每人都会遇到令自己苦恼的问题,都会产生内心冲突,但在精神上是正常的。”
丁齐早就看出来了,沈航并不是在表达苦恼,反而带着炫耀的情绪,想证明自己的出众、从而获得某种满足。假如从平常人的角度,可能会骂这种人一句“脑子有病”,但从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师的角度,他也确实没病。
沈航又自顾自接着说道:“其实我也想过,就同时和两个人处呗……你说我的思想是不是不健康啊?”
丁齐很有分寸地答道:“专业角度的心理健康,和平常人所谓的思想健康是两回事。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针对心理状态的。如果你有什么内心冲突或焦虑情绪,可以如实地告诉我。放心,我们的会谈是保密的。”
心理咨询不是社交谈话,不是安慰开导,也不是思想教育。平常人所说的思想健不健康,和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存不存在问题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求助者头上,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己的引导立场。
比如沈航说出了两个对象一起搞的想法,丁齐是不会直接做褒贬评价的,他也不会流露出任何支持与赞同的意思。
咨询师不解决求助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选择一或选择二的答案都不会提供,更何况是这种两者都选的答案呢。假如求助者真做出了某种选择,回头却宣称这是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对此不满的有关人等找上门来要讨个说法,那乐子可就闹大了。
见丁齐是这种反应,沈航又说道:“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而已,您别当真。如果说有什么烦恼,这恐怕就是爱情的烦恼吧!”
丁齐立刻提示道:“这好像还不是爱情的问题,从你的表述来看,应该还没有完全进入心理学角度的爱情阶段,只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性选择问题。”
沈航立刻来了精神,欠起身体道:“哦,老师,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爱情吗?心理学角度的爱情阶段又指什么?”
丁齐苦笑道:“我不是思想家和文学家,没法给爱情下定义,心理学家也很难给爱情下定义。上个世纪末,世界上各个领域的学术专家,曾有一场什么是爱情的大讨论,最终也没有确定的结论。我们虽然不能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心理学角度却能总结出几个特征……
从你的表述来看,我没有观察到这些特征,不论是激情式还是伙伴式的特征都不明显。情感卷入的相互依恋、取悦对方的利他动机、亲密关系的高度依赖,心理学关于爱情特征的三个维度,在你和这两个对象的关系中,程度表现得都不够。
可能你与其中任何一人的情感,都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吧。所以你这不是爱情问题,也不是选择感情还是选择现实的问题。其实这也没太大关系,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这一阶段,仍然确立了社会认可的婚恋关系,这还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要谈的重点,不是爱情导致的问题,而是你个人对‘选择’的理解。”
沈航有点被侃懵了,好像已经隐约意识到什么,身体前倾道:“老师,那么依您看,我这种人能有什么问题呢?”
起初他并不是真正来求助的,也不存在所诉说的那种心理冲突,刚开始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出众,从带着炫耀性质的诉说中得到满足。哪怕有人批评其花心,他同样会获得满足感,因为这种评价对他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否定。
对于这样的求助者,咨询师如果看出来了,往往就对咨询目标不抱期待,满足对方的诉说要求就完事了。但对方既然已坐在面前,丁齐还是很尽责,又有些突兀地问道:“沈先生,您平时工作日在哪里吃午饭,都是怎么吃午饭的?”
沈航愣了愣,有些奇怪地答道:“我们公司不大,没有员工食堂,午饭一般都是外卖点餐。”
丁齐:“你每天都是怎么点餐的,需要花多长时间,总体上对午餐满不满意?”
沈航虽不明所以,但还是答道:“我一般都是听同事推荐什么,或者问别人什么好吃,至于满不满意嘛,谈不上,就那么回事吧。”
丁齐又话锋一转:“这两个对象该选择谁,你问过父母吗?”
沈航以略显责怨的语气道:“我当然问过了!但他们说都可以,就看我自己的意思,否则我哪会这么麻烦?还跑来找心理咨询师!”
丁齐终于把重点给引导出来了。这个小伙子确实有点问题,可总结为“选择依赖”或“外部推责”,虽然还谈不上人格障碍,但性格上也是有缺陷的。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做出选择,而且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利弊得失、有发生失误的可能,所以选择也是有责任的。因此有些人就回避自己做出选择,从而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不必负某些责任。
“选择依赖”与“选择困难”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主要在于想不想承担责任,是否追求一种无责任的安全感或优越感。推责不是归因,当选择发生后果时,这种人又往往将有利的一面归结于自己的因素,将不利的一面归结于他人的因素。
有很多事情必须做出选择,比如吃米饭还是吃面条的问题,如果不吃饭就得挨饿,总是不吃饭就得饿死。但选择的方式有很多种,依赖于他人也是一种方式,这就反应出每个人的内心倾向和行为习惯。
这还不是简单地能否独立自主、性格是强势还是弱势的问题,实际上这种人往往很固执、自我意识极强。
所以沈航的心理是矛盾的,他自认为条件出众,能同时拥有多个足以被寻常人羡慕的选择,从中得到满足、进行自我肯定。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承担选择的责任。所以他真正的内心冲突,不是两个对象谁更好,而是他自己有问题。
咨询进入到这个阶段,就可以协商咨询方案和确定具体的咨询目标了。丁齐指出了沈航的问题,剖析得很明白、很仔细,最后说道:“我们先确定一个小目标,制定一个能接受的方案。从自我认识的角度去调整日常行为,进而调整思维习惯,你就从每天中午点外卖开始……好不好?”
推门离开前,沈航突然转身道:“丁老师,我很佩服您,很想交个朋友,有问题也好向您请教,能不能留个联系方式?”
丁齐神态温和但也很坚决地回绝道:“这违反我们的职业规定,也不符合工作要求,对心理咨询本身更没有好处。如果你有咨询需求又不方便亲自到场,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中心预约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但效果还是来现场咨询更好。”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不在咨询室外发生现实中的关系,否则就偏离了职业身份。沈航是清楚规定的,咨询会谈开始前就有提示,可他还是提出了这个额外的要求,企图试一试,由此也能看出其心理习惯。
丁齐遇到的这种情况也不算少了,原因各异。至于沈航,显然对丁齐也有了依赖性期待,希望丁齐能在咨询室外对自己负有更多的责任。花了六百块钱、进行了一次的心理咨询,就想解决人生困惑问题从此有了着落,这是不切实际的,什么专家也不可能做到。
这恰恰是沈航需要改变的心态,丁齐已经提供了具体的方案,但还需要沈航回去后自己解决。而丁齐有一种感觉,在明确拒绝了沈航的这个要求后,无论咨询效果如何,沈航都是不会再来找他了。
其实在每一次心理咨询结束后,丁齐都会有一个判断,就是这位求助者还会不会再来?而这种判断几乎是百分之百准确!
沈航走出心理健康中心时,抬头望向下午五点半斜射的阳光,稍觉有些刺眼,仅仅是经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心理咨询,莫名竟有恍如隔世之感。在走进心理咨询室之前,他也没有想到竟会是这样一种结果。
明明是两个对象该选择谁的问题,结果却领了一门功课回来,每天中午都自主完成外卖点餐,并在这个过程中做记录,分析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可是丁齐并没有走,他到了楼上的办公室。咨询室并不是办公室,他在精神科有一张办公桌和一个存放资料的文件柜。丁齐坐在办公桌前又在想给田琦做精神鉴定的事情,出结果就在今天下午。
在同一栋楼的另一个房间里,刘丰教授面色凝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此时的字迹非常工整,是一笔一划写上去的,每一笔都很专注认真,丝毫不潦草,和平常在办公文件上的圈阅签名不太一样。
原定的三名鉴定人之一,资历最浅的丁齐被换了。其实按照规定,有两名鉴定人也可以完成鉴定程序,但有关领导很重视这个案子,刘丰“决定”撤换丁齐,也是以其资历尚浅、工作经验不足为理由,所以还是仍由三名鉴定人共同完成鉴定。
那么在这一领域,谁的资历最丰、最有权威呢,当然就是刘丰了。就算刘丰本人不想上,有关领导也会让他上的,这个案子潜在的影响可能会很大,鉴定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刘丰这位大专家主持是最好不过,这样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非议。
正如丁齐先前所料,这次鉴定本身并不复杂,结果已经出来了:犯罪嫌疑人田琦患有妄想型精神障碍,在案发时无自知力,不能辨认与控制自己的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鉴于其社会危害性极大,且已造成了严重后果,应接受强制医疗。
也许后面这句话才是重点吧,刘丰不仅给出了鉴定结论,还给法官提出了很明确的意见。不是常见的“有潜在的社会危害性”,而是“社会危害性极大”,也不是大多数情况下的“建议接受强制医疗”,而是直接写了“应接受强制医疗”。
所谓强制医疗,按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理解,就是强制性地关进精神病院里。在鉴定人的职责范围内,刘丰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结论很明确,看来田琦这次又会逃过刑事处罚,坐在刘丰左侧的卢澈觉得空气有点闷,感觉呼吸不畅,好像有什么东西憋在心里让他很愤懑,但在这种场合又无从发泄。
卢澈并不是学院派出身的专家,他三十年前从警校毕业,中专学历,加入了公安干警队伍。他刚开始是干刑警的,读在职成人教育,先后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后来又接受公派培训,二十年前成为了一名法医,五年前取得了司法鉴定人资质,今年刚满五十岁。
卢澈是从业三十年的老刑侦了,半辈子几乎都在和刑事案件打交道,侦破案情、抓获罪犯,曾多次立功受奖。他早年脾气火爆,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不能容忍任何一名凶残的罪犯逃脱,现在年纪大了,看起来脾气好多了,可仍有一颗嫉恶如仇的心。
方才出最后的鉴定结果之前,卢澈内心深处甚至莫名有一种幻想,希望刘丰做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结论。以刘丰的身份以及专业水平,只要他给出了鉴定结果,那就是权威性的结论。
但这只是一闪念而已,卢澈也清楚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从专业的角度,这个鉴定结果其实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他自己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见刘丰已经签名了,卢澈也板着脸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虽然很不甘心,但再不甘心也只能这样。
坐在刘丰右侧的另一位鉴定专家钟大方,他也接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脸上看不出有什么表情。钟大方是今天三位鉴定专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好像只是来做个陪衬,假如没有撤换鉴定人的事,原本这个角色应该是属于丁齐的。
钟大方今年四十出头,正当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是境湖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健康中心的副主任,而主任由刘丰兼任。钟大方就是原境湖医学院毕业的,读本科时刘丰就是他的老师,论起来他也是丁齐的师兄。
其实卢澈当年在岗接受职业培训时,也上过刘丰讲的课,主要科目是犯罪心理学以及精神鉴定。在境湖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领域的业务骨干,很多人拐弯抹角都与刘丰能搭上关系,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权威。
刘丰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以及它代表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尤其是在这种场合所负的责任。他也能察觉到卢澈此刻的心情,很清楚对方的内心冲突。就算有内心冲突,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意味着承担起责任,每个人都一样。
“家里给我介绍了两个对象,感觉都挺好,相处得也都不错,她们都看上我了。第一个吧,人长得非常漂亮,身材也非常棒,挺粘我的,就是有点娇气、不太会做家务。第二个吧,人长得也不错,小家碧玉型的,很贤惠,对我也挺上心。
我现在觉得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才到这里求助……丁老师,按我刚才介绍的情况,依您看,选哪个更合适呢?”说话者是一名二十六岁的男子,名叫沈航,人长得还算俊秀,背靠沙发右手搭着扶手,右腿架在左腿上,问话时面带嬉笑。
这是心理咨询室中,丁齐坐在沈航的右侧,正留意观察对方的言谈与反应。仅就这位求助者诉说的问题来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
人的行为通常都有其目的,人要达到的目的往往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些动机之间常常就会有矛盾冲突。
如果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实现其中一个目标,这叫双趋式冲突。如果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却只能选择回避其中一个,就叫双避式冲突。如果同时有多个目标,皆有利有弊,做出决定皆有得有失,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这种问题很好理解,平常人几乎都会遇到,丁齐一听就明白了。但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反问道:“沈先生,你说不知道该做何选择,感到很苦恼。可是在你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我注意到,你并没有苦恼的反应。这有点矛盾,你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
沈航愣了愣,微微皱眉道:“丁老师,您的意思难道是说,我刚才在撒谎吗?”
丁齐解释道:“不是,我相信你讲的事情是真的。但是你说为此苦恼时,我并没有发现你真的在苦恼。这有点奇怪,你能自己分析一下吗?”
心理学者当然要擅于观察。有时候有的人会掩饰或伪装自己的表情,使表情和真实的情感状态不一致。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两种现象,其一是面部表情与目光是否有矛盾,或者表情与身体姿态之间是否有矛盾;其二是观察是否有“表情延时”。
所谓表情延时,就是表情反应比正常情况要慢。比如嘴巴张大、眉毛上抬表示惊讶,通常是在察觉到引起其惊讶的事物同时就出现的。假如稍微思考一下,觉得自己“应该”惊讶,然后再做出惊讶的反应,就会稍微慢那么一点。
这往往就是一瞬间的延时,并不容易观察到,但训练有素的心理专家是能发现的。
而面前这位小伙子倒好,他的表情没有任何掩饰,就是正常的反应,显得很欢快、明显带着得意,却在诉说自己很苦恼。假如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就属于“情绪倒错”障碍。但这小伙子显然不是病人,那么答案只有另一种可能——他口是心非。
心理咨询师须用心倾听,须接纳对方、与对方共情,但并不是求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仅按对方的自述分析,这是个双重趋避式心理冲突,然后就去解决冲突,可是实际上求助者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此,那么咨询就根本不会有效果。
口是心非的人,丁齐见得多了。
沈航一时语结,岔开话题道:“老师,我来找您求助,其实就想让您帮我分析分析,究竟选哪个才好?您是专业的,一定很有眼光,我相信您的眼光!”
丁齐笑了,求助者在回避刚才的问题,他也不打算逼着对方承认,只要让对方自己意识到就行了,他微笑着答道:“沈先生,我想你对心理咨询还有所误解。我们并不为求助者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不可能直接替你做出这种选择。”
沈航有些不满道:“那你们能做什么呀?”
丁齐很耐心地解释道:“我们只能帮你本人解决心理问题,比如你感到苦恼和焦虑,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我们就帮助您分析产生苦恼和焦虑的原因,找出减轻和消除它的办法。所以希望你告诉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你的?”
沈航摆了摆左手,有些夸张地叹了口气道:“唉,这种问题,确实只能自己解决,别人帮不了忙!我竟然为这种事情苦恼,丁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有病啊?”
丁齐仍然微笑道:“你没有病,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情绪反应,每人都会遇到令自己苦恼的问题,都会产生内心冲突,但在精神上是正常的。”
丁齐早就看出来了,沈航并不是在表达苦恼,反而带着炫耀的情绪,想证明自己的出众、从而获得某种满足。假如从平常人的角度,可能会骂这种人一句“脑子有病”,但从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师的角度,他也确实没病。
沈航又自顾自接着说道:“其实我也想过,就同时和两个人处呗……你说我的思想是不是不健康啊?”
丁齐很有分寸地答道:“专业角度的心理健康,和平常人所谓的思想健康是两回事。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针对心理状态的。如果你有什么内心冲突或焦虑情绪,可以如实地告诉我。放心,我们的会谈是保密的。”
心理咨询不是社交谈话,不是安慰开导,也不是思想教育。平常人所说的思想健不健康,和咨询师眼中的心理存不存在问题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求助者头上,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己的引导立场。
比如沈航说出了两个对象一起搞的想法,丁齐是不会直接做褒贬评价的,他也不会流露出任何支持与赞同的意思。
咨询师不解决求助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选择一或选择二的答案都不会提供,更何况是这种两者都选的答案呢。假如求助者真做出了某种选择,回头却宣称这是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对此不满的有关人等找上门来要讨个说法,那乐子可就闹大了。
见丁齐是这种反应,沈航又说道:“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而已,您别当真。如果说有什么烦恼,这恐怕就是爱情的烦恼吧!”
丁齐立刻提示道:“这好像还不是爱情的问题,从你的表述来看,应该还没有完全进入心理学角度的爱情阶段,只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性选择问题。”
沈航立刻来了精神,欠起身体道:“哦,老师,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爱情吗?心理学角度的爱情阶段又指什么?”
丁齐苦笑道:“我不是思想家和文学家,没法给爱情下定义,心理学家也很难给爱情下定义。上个世纪末,世界上各个领域的学术专家,曾有一场什么是爱情的大讨论,最终也没有确定的结论。我们虽然不能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心理学角度却能总结出几个特征……
从你的表述来看,我没有观察到这些特征,不论是激情式还是伙伴式的特征都不明显。情感卷入的相互依恋、取悦对方的利他动机、亲密关系的高度依赖,心理学关于爱情特征的三个维度,在你和这两个对象的关系中,程度表现得都不够。
可能你与其中任何一人的情感,都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吧。所以你这不是爱情问题,也不是选择感情还是选择现实的问题。其实这也没太大关系,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这一阶段,仍然确立了社会认可的婚恋关系,这还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要谈的重点,不是爱情导致的问题,而是你个人对‘选择’的理解。”
沈航有点被侃懵了,好像已经隐约意识到什么,身体前倾道:“老师,那么依您看,我这种人能有什么问题呢?”
起初他并不是真正来求助的,也不存在所诉说的那种心理冲突,刚开始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出众,从带着炫耀性质的诉说中得到满足。哪怕有人批评其花心,他同样会获得满足感,因为这种评价对他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否定。
对于这样的求助者,咨询师如果看出来了,往往就对咨询目标不抱期待,满足对方的诉说要求就完事了。但对方既然已坐在面前,丁齐还是很尽责,又有些突兀地问道:“沈先生,您平时工作日在哪里吃午饭,都是怎么吃午饭的?”
沈航愣了愣,有些奇怪地答道:“我们公司不大,没有员工食堂,午饭一般都是外卖点餐。”
丁齐:“你每天都是怎么点餐的,需要花多长时间,总体上对午餐满不满意?”
沈航虽不明所以,但还是答道:“我一般都是听同事推荐什么,或者问别人什么好吃,至于满不满意嘛,谈不上,就那么回事吧。”
丁齐又话锋一转:“这两个对象该选择谁,你问过父母吗?”
沈航以略显责怨的语气道:“我当然问过了!但他们说都可以,就看我自己的意思,否则我哪会这么麻烦?还跑来找心理咨询师!”
丁齐终于把重点给引导出来了。这个小伙子确实有点问题,可总结为“选择依赖”或“外部推责”,虽然还谈不上人格障碍,但性格上也是有缺陷的。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做出选择,而且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利弊得失、有发生失误的可能,所以选择也是有责任的。因此有些人就回避自己做出选择,从而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不必负某些责任。
“选择依赖”与“选择困难”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主要在于想不想承担责任,是否追求一种无责任的安全感或优越感。推责不是归因,当选择发生后果时,这种人又往往将有利的一面归结于自己的因素,将不利的一面归结于他人的因素。
有很多事情必须做出选择,比如吃米饭还是吃面条的问题,如果不吃饭就得挨饿,总是不吃饭就得饿死。但选择的方式有很多种,依赖于他人也是一种方式,这就反应出每个人的内心倾向和行为习惯。
这还不是简单地能否独立自主、性格是强势还是弱势的问题,实际上这种人往往很固执、自我意识极强。
所以沈航的心理是矛盾的,他自认为条件出众,能同时拥有多个足以被寻常人羡慕的选择,从中得到满足、进行自我肯定。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承担选择的责任。所以他真正的内心冲突,不是两个对象谁更好,而是他自己有问题。
咨询进入到这个阶段,就可以协商咨询方案和确定具体的咨询目标了。丁齐指出了沈航的问题,剖析得很明白、很仔细,最后说道:“我们先确定一个小目标,制定一个能接受的方案。从自我认识的角度去调整日常行为,进而调整思维习惯,你就从每天中午点外卖开始……好不好?”
推门离开前,沈航突然转身道:“丁老师,我很佩服您,很想交个朋友,有问题也好向您请教,能不能留个联系方式?”
丁齐神态温和但也很坚决地回绝道:“这违反我们的职业规定,也不符合工作要求,对心理咨询本身更没有好处。如果你有咨询需求又不方便亲自到场,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中心预约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但效果还是来现场咨询更好。”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不在咨询室外发生现实中的关系,否则就偏离了职业身份。沈航是清楚规定的,咨询会谈开始前就有提示,可他还是提出了这个额外的要求,企图试一试,由此也能看出其心理习惯。
丁齐遇到的这种情况也不算少了,原因各异。至于沈航,显然对丁齐也有了依赖性期待,希望丁齐能在咨询室外对自己负有更多的责任。花了六百块钱、进行了一次的心理咨询,就想解决人生困惑问题从此有了着落,这是不切实际的,什么专家也不可能做到。
这恰恰是沈航需要改变的心态,丁齐已经提供了具体的方案,但还需要沈航回去后自己解决。而丁齐有一种感觉,在明确拒绝了沈航的这个要求后,无论咨询效果如何,沈航都是不会再来找他了。
其实在每一次心理咨询结束后,丁齐都会有一个判断,就是这位求助者还会不会再来?而这种判断几乎是百分之百准确!
沈航走出心理健康中心时,抬头望向下午五点半斜射的阳光,稍觉有些刺眼,仅仅是经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心理咨询,莫名竟有恍如隔世之感。在走进心理咨询室之前,他也没有想到竟会是这样一种结果。
明明是两个对象该选择谁的问题,结果却领了一门功课回来,每天中午都自主完成外卖点餐,并在这个过程中做记录,分析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可是丁齐并没有走,他到了楼上的办公室。咨询室并不是办公室,他在精神科有一张办公桌和一个存放资料的文件柜。丁齐坐在办公桌前又在想给田琦做精神鉴定的事情,出结果就在今天下午。
在同一栋楼的另一个房间里,刘丰教授面色凝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此时的字迹非常工整,是一笔一划写上去的,每一笔都很专注认真,丝毫不潦草,和平常在办公文件上的圈阅签名不太一样。
原定的三名鉴定人之一,资历最浅的丁齐被换了。其实按照规定,有两名鉴定人也可以完成鉴定程序,但有关领导很重视这个案子,刘丰“决定”撤换丁齐,也是以其资历尚浅、工作经验不足为理由,所以还是仍由三名鉴定人共同完成鉴定。
那么在这一领域,谁的资历最丰、最有权威呢,当然就是刘丰了。就算刘丰本人不想上,有关领导也会让他上的,这个案子潜在的影响可能会很大,鉴定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刘丰这位大专家主持是最好不过,这样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非议。
正如丁齐先前所料,这次鉴定本身并不复杂,结果已经出来了:犯罪嫌疑人田琦患有妄想型精神障碍,在案发时无自知力,不能辨认与控制自己的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鉴于其社会危害性极大,且已造成了严重后果,应接受强制医疗。
也许后面这句话才是重点吧,刘丰不仅给出了鉴定结论,还给法官提出了很明确的意见。不是常见的“有潜在的社会危害性”,而是“社会危害性极大”,也不是大多数情况下的“建议接受强制医疗”,而是直接写了“应接受强制医疗”。
所谓强制医疗,按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理解,就是强制性地关进精神病院里。在鉴定人的职责范围内,刘丰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结论很明确,看来田琦这次又会逃过刑事处罚,坐在刘丰左侧的卢澈觉得空气有点闷,感觉呼吸不畅,好像有什么东西憋在心里让他很愤懑,但在这种场合又无从发泄。
卢澈并不是学院派出身的专家,他三十年前从警校毕业,中专学历,加入了公安干警队伍。他刚开始是干刑警的,读在职成人教育,先后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后来又接受公派培训,二十年前成为了一名法医,五年前取得了司法鉴定人资质,今年刚满五十岁。
卢澈是从业三十年的老刑侦了,半辈子几乎都在和刑事案件打交道,侦破案情、抓获罪犯,曾多次立功受奖。他早年脾气火爆,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不能容忍任何一名凶残的罪犯逃脱,现在年纪大了,看起来脾气好多了,可仍有一颗嫉恶如仇的心。
方才出最后的鉴定结果之前,卢澈内心深处甚至莫名有一种幻想,希望刘丰做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结论。以刘丰的身份以及专业水平,只要他给出了鉴定结果,那就是权威性的结论。
但这只是一闪念而已,卢澈也清楚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从专业的角度,这个鉴定结果其实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他自己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见刘丰已经签名了,卢澈也板着脸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虽然很不甘心,但再不甘心也只能这样。
坐在刘丰右侧的另一位鉴定专家钟大方,他也接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脸上看不出有什么表情。钟大方是今天三位鉴定专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好像只是来做个陪衬,假如没有撤换鉴定人的事,原本这个角色应该是属于丁齐的。
钟大方今年四十出头,正当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是境湖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健康中心的副主任,而主任由刘丰兼任。钟大方就是原境湖医学院毕业的,读本科时刘丰就是他的老师,论起来他也是丁齐的师兄。
其实卢澈当年在岗接受职业培训时,也上过刘丰讲的课,主要科目是犯罪心理学以及精神鉴定。在境湖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领域的业务骨干,很多人拐弯抹角都与刘丰能搭上关系,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权威。
刘丰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以及它代表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尤其是在这种场合所负的责任。他也能察觉到卢澈此刻的心情,很清楚对方的内心冲突。就算有内心冲突,也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意味着承担起责任,每个人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