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公平易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来通知他什么时候可以见到正主。饶是他耐性再好,长时间的遭到冷落后,情绪也颇有些焦躁。虽说唐门地处西南,天高皇帝远,邻近的又是各蛮夷番邦的势力,成都府有时也鞭长莫及,但是,那毕竟仍是大宋直辖的州县,处事仍需谨慎。
自从那十几个弟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之后,他就醒觉到事情不好,甚至东过举族南迁的打算,最后还是在看到堂弟唐松奇的信才打消了主意。他不舍得扔下祖上自百多年起就开始经营的家业,也不想寄人篱下地过日子,因此一听说高俅并不是要想和整个唐门过不去,他立刻便决定远赴汴京。然而,如今这种状况下,他不得不生出一种自己是否为人软禁的念头。
还是那两个青衣婢女,还是那一如往常的丰盛饭食,但是,唐松平不想再这么被动地等待下去。他一动不动地端坐在椅子上,冷冷地发话道:“你们回去禀报贵府主人,就说我不是到这里来享用美酒佳肴的。若是令主没有诚意,那么,就算我唐松平这一趟来错了!”
两个青衣女婢愕然对视了一眼,随即偏身一礼道:“老先生请先用膳食,主人已经有话吩咐,今日晚间便会前来相见。”
“嗯?”
唐松平这下却诧异了,看那两个婢女的神色,显然并不是临机应变才说出这样的话,而是早就得到了命令,看来,对方根本就是一直在试探他的底线。他越想越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干脆不去动桌上的饮食,闭目陷入了沉思。直到现在,他还在怀疑对方扣下乃弟唐松奇的动机,要知道,少了这样一个作为臂助的堂弟,唐门已经有很多事务处于运转不灵的窘境。因此他不得不亲自出马,哪怕是冒险也在所不惜。
话虽如此,当他看见那个虽然身着便衣,却始终脱不了官派的年轻男子时,仍旧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惶恐。俗话说民不与官斗,以唐家的豪富殷实,却仍旧比不上一个区区末品官吏,更不用说一个正得天子任用地藩邸旧臣了。此时此刻。他勉强压下诸多情绪,泰然自若地深深一揖道:“草民唐松平参见大人!”
“坐。”高俅简洁明了地吐出一个字,自己先行在主位上落座。而高明却紧跟一步站在他的身旁,眼睛不时地在唐松平身上扫来扫去。
见对方丝毫没有先发话的打算,唐松平只能轻咳一声率先开口道:“大人,草民此次远道从沪州而来,其一是因门中年少弟子无状冲撞了大人,特此向大人负荆请罪;其二则是因为西南马匹”
高俅突然举手打断了他的话,目光中多了一丝咄咄逼人的意味。“唐老,我听说。这两年。因为朝廷提举成都路茶马司之政日益败坏,西南马匹生意也多由各地商人垄断,此事可否属实?”
“这”唐松平没想到对方突然就提到正题。脸色登时就变了。“大人,朝廷虽然向有茶马互市的条例,但这些年来,由于各地官吏始终着眼于蝇头小利,得罪了不少夷人,因此大多数人若有马匹,常常更愿意和商人进行私底下的交易,所以,提举茶马司已经很不景气了。”他绞尽脑汁才想出了一个还算妥当的回答,心里却在计算着其中得失。
高俅悄悄地和旁边地高明交换了一个眼色。心中大为震动。要知道大宋缺马已经是长久以来的事了,之所以还能维持一定数量的骑兵,还是因为这些年边境茶马互市,从契丹和西夏买来了大批马匹的缘故。
吐蕃大理也是朝廷买马的一个目标,只不过那些马主要是用来当作驮力,由此看来,若是再不加以整治,那么等到真正开战之时,很可能会出现乏马可用的情况。
“唐老。既然你不远千里亲自来此,那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好了。本来,唐门虽然是西南巨室,但因为自从五代时便安居蜀地,又向来服从官府管束,朝廷上下并没有人对你们有什么恶感。只不过,你们千里追击只是为了区区一张密图,更是在事情败露之后有意勾结契丹人,这些都是朝廷无法忍受的。虽然朝廷如今不欲大举用兵,但对于谋逆两个字却看得很重。相信你应该知道,若是我将先前的那些东西上呈御览会是怎样一个结果!”
尽管知道对方是虚言恐吓,但唐松平却不得不忍气吞声。沉默片刻,他便起身下拜道:“大人金口玉言,草民等自然不敢违逆。先前只是我等一时糊涂方才铸成大错,并非有意冒犯。若是大人不弃,西南有用我等之处,我唐门上下自当”
“唐老,你是聪明人,应该明白我的意思。”高俅突然加重了语气,人也站了起来“俗话说,侠以武犯禁,你们以莫大的家族合居一地,本来就容易引起别人地疑忌。西南地广人稀,朝廷虽然眼下未大加开发,但并不代表着不想开发。川中向有天府之国地美誉,汉夷同居一地的比比皆是。你知不知道,先前早就有人上奏,建议将巴蜀的部分居民移居荆湖一带,而且富户也不能幸免,听了这个,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触?”
“这,不可能!”唐松平本能地惊呼一声,随即醒悟到自己大失常态,很快就镇定了下来。“我大宋州府虽多,但寻常官员都喜欢在北地任官,而蜀中多夷民,民俗更是难以捉摸,因此少有人肯去蜀地。大人,草民只想问一句,您是真地有意去西南?”
“不错。”
听到这斩钉截铁的两个字,唐松平顿时沉默了。他很清楚,如今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赌局。高俅想要的是在西南打开局面,以便将来能够利用这份功勋而进入政事堂,而唐门也可以从中取得好处。但问题是,如果高俅的手腕不够高明而无法在那里立足,那么,帮助他的唐门也很可能带来麻烦。毕竟,高俅是拍拍屁股就能上路,而唐门却是土生土长的家族,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就太严重了。
“大人,此事容草民考虑,三日后再给您答复,如何?”
“那就一言为定。”高俅也不罗嗦,转身便走,临出门时方才扔下了一句话。“这些天开封府和殿前司在汴京之中布满了人手,唐老可以在庄子之中自由走动,但请不要轻易出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望着那两人离去地背影,唐松平只得摇头苦笑,这算什么,自己是不是被变相软禁了?扎根蜀地多年的他分外明白,什么西南巨室,根本就是一句空话。辛辛苦苦经营数百年,可唐门仍旧难以在西南位居三甲,那几个在巴蜀经营盐铁的家族历史远比唐家更悠久,即便高俅不去西南,自己还不是要仰他人鼻息行事?
元符三年七月末,震动汴京的蔡王府狱终于告一段落。在开封府推官吴师礼大事化小的原则下,所有审问都未言及蔡王,而元凶三班借职邓铎虽然被定罪,却并非用大逆之罪,而是从旁罗列了十几项够得上极刑的罪名。因此,尽管赵佶心中极度不满,却仍是采纳了吴师礼的判词,单单将邓铎处以极刑而宽贷了蔡王,又下诏以吴师礼断案有功为名,升其为右司谏。但是,在背地里,所有蔡王府家人全部被撤换一空,就连武官也是从殿前司重新抽调。而当日刘况等数名有功的武官则以各种名义得到了升迁,随即被调离了京城。
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件案子上时,阔别汴京将近七年地苏轼终于重回旧地。他先被贬英州,再被贬惠州,最后被贬琼州,六十多岁的人始终在岭南之地徘徊,身体早已是孱弱非常。要不是经常能够“巧遇”名医,恐怕他这条命早就丢在岭南了。此次回京路途遥远,饶是他一路行得再慢,旅途中也病倒了两次,多亏了两个大夫精心调养,这才能够转危为安。
“终于回来了!”苏轼从马车的窗户中遥望着那高高的汴京城门,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实,我还是更愿意呆在汴京”
“父亲,父亲!”同乘一辆马车的苏过连声叫道。“已经到汴京了,我们是先回府,还是”话没说完,他就听到外间的车夫一记响亮的吆喝,马车突然停了下来。一惊之下,他立刻探出头去,只见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含笑站在车前,后头还有一匹高头大马。一瞬间,他再也难以克制心头的激动,高声叫道“伯章!”
“伯章,真是伯章么?”苏轼听到儿子的叫喊,立刻挪动略有些发麻的身体往车窗移去。终于,他看到了高俅那张年轻而朝气蓬勃的脸。
“老师!”
这一天,是元符三年八月初三,距离苏轼和高俅上一次师生相见的日子,已经整整过去了七年。
来通知他什么时候可以见到正主。饶是他耐性再好,长时间的遭到冷落后,情绪也颇有些焦躁。虽说唐门地处西南,天高皇帝远,邻近的又是各蛮夷番邦的势力,成都府有时也鞭长莫及,但是,那毕竟仍是大宋直辖的州县,处事仍需谨慎。
自从那十几个弟子垂头丧气地回来之后,他就醒觉到事情不好,甚至东过举族南迁的打算,最后还是在看到堂弟唐松奇的信才打消了主意。他不舍得扔下祖上自百多年起就开始经营的家业,也不想寄人篱下地过日子,因此一听说高俅并不是要想和整个唐门过不去,他立刻便决定远赴汴京。然而,如今这种状况下,他不得不生出一种自己是否为人软禁的念头。
还是那两个青衣婢女,还是那一如往常的丰盛饭食,但是,唐松平不想再这么被动地等待下去。他一动不动地端坐在椅子上,冷冷地发话道:“你们回去禀报贵府主人,就说我不是到这里来享用美酒佳肴的。若是令主没有诚意,那么,就算我唐松平这一趟来错了!”
两个青衣女婢愕然对视了一眼,随即偏身一礼道:“老先生请先用膳食,主人已经有话吩咐,今日晚间便会前来相见。”
“嗯?”
唐松平这下却诧异了,看那两个婢女的神色,显然并不是临机应变才说出这样的话,而是早就得到了命令,看来,对方根本就是一直在试探他的底线。他越想越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干脆不去动桌上的饮食,闭目陷入了沉思。直到现在,他还在怀疑对方扣下乃弟唐松奇的动机,要知道,少了这样一个作为臂助的堂弟,唐门已经有很多事务处于运转不灵的窘境。因此他不得不亲自出马,哪怕是冒险也在所不惜。
话虽如此,当他看见那个虽然身着便衣,却始终脱不了官派的年轻男子时,仍旧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惶恐。俗话说民不与官斗,以唐家的豪富殷实,却仍旧比不上一个区区末品官吏,更不用说一个正得天子任用地藩邸旧臣了。此时此刻。他勉强压下诸多情绪,泰然自若地深深一揖道:“草民唐松平参见大人!”
“坐。”高俅简洁明了地吐出一个字,自己先行在主位上落座。而高明却紧跟一步站在他的身旁,眼睛不时地在唐松平身上扫来扫去。
见对方丝毫没有先发话的打算,唐松平只能轻咳一声率先开口道:“大人,草民此次远道从沪州而来,其一是因门中年少弟子无状冲撞了大人,特此向大人负荆请罪;其二则是因为西南马匹”
高俅突然举手打断了他的话,目光中多了一丝咄咄逼人的意味。“唐老,我听说。这两年。因为朝廷提举成都路茶马司之政日益败坏,西南马匹生意也多由各地商人垄断,此事可否属实?”
“这”唐松平没想到对方突然就提到正题。脸色登时就变了。“大人,朝廷虽然向有茶马互市的条例,但这些年来,由于各地官吏始终着眼于蝇头小利,得罪了不少夷人,因此大多数人若有马匹,常常更愿意和商人进行私底下的交易,所以,提举茶马司已经很不景气了。”他绞尽脑汁才想出了一个还算妥当的回答,心里却在计算着其中得失。
高俅悄悄地和旁边地高明交换了一个眼色。心中大为震动。要知道大宋缺马已经是长久以来的事了,之所以还能维持一定数量的骑兵,还是因为这些年边境茶马互市,从契丹和西夏买来了大批马匹的缘故。
吐蕃大理也是朝廷买马的一个目标,只不过那些马主要是用来当作驮力,由此看来,若是再不加以整治,那么等到真正开战之时,很可能会出现乏马可用的情况。
“唐老。既然你不远千里亲自来此,那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好了。本来,唐门虽然是西南巨室,但因为自从五代时便安居蜀地,又向来服从官府管束,朝廷上下并没有人对你们有什么恶感。只不过,你们千里追击只是为了区区一张密图,更是在事情败露之后有意勾结契丹人,这些都是朝廷无法忍受的。虽然朝廷如今不欲大举用兵,但对于谋逆两个字却看得很重。相信你应该知道,若是我将先前的那些东西上呈御览会是怎样一个结果!”
尽管知道对方是虚言恐吓,但唐松平却不得不忍气吞声。沉默片刻,他便起身下拜道:“大人金口玉言,草民等自然不敢违逆。先前只是我等一时糊涂方才铸成大错,并非有意冒犯。若是大人不弃,西南有用我等之处,我唐门上下自当”
“唐老,你是聪明人,应该明白我的意思。”高俅突然加重了语气,人也站了起来“俗话说,侠以武犯禁,你们以莫大的家族合居一地,本来就容易引起别人地疑忌。西南地广人稀,朝廷虽然眼下未大加开发,但并不代表着不想开发。川中向有天府之国地美誉,汉夷同居一地的比比皆是。你知不知道,先前早就有人上奏,建议将巴蜀的部分居民移居荆湖一带,而且富户也不能幸免,听了这个,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触?”
“这,不可能!”唐松平本能地惊呼一声,随即醒悟到自己大失常态,很快就镇定了下来。“我大宋州府虽多,但寻常官员都喜欢在北地任官,而蜀中多夷民,民俗更是难以捉摸,因此少有人肯去蜀地。大人,草民只想问一句,您是真地有意去西南?”
“不错。”
听到这斩钉截铁的两个字,唐松平顿时沉默了。他很清楚,如今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赌局。高俅想要的是在西南打开局面,以便将来能够利用这份功勋而进入政事堂,而唐门也可以从中取得好处。但问题是,如果高俅的手腕不够高明而无法在那里立足,那么,帮助他的唐门也很可能带来麻烦。毕竟,高俅是拍拍屁股就能上路,而唐门却是土生土长的家族,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就太严重了。
“大人,此事容草民考虑,三日后再给您答复,如何?”
“那就一言为定。”高俅也不罗嗦,转身便走,临出门时方才扔下了一句话。“这些天开封府和殿前司在汴京之中布满了人手,唐老可以在庄子之中自由走动,但请不要轻易出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望着那两人离去地背影,唐松平只得摇头苦笑,这算什么,自己是不是被变相软禁了?扎根蜀地多年的他分外明白,什么西南巨室,根本就是一句空话。辛辛苦苦经营数百年,可唐门仍旧难以在西南位居三甲,那几个在巴蜀经营盐铁的家族历史远比唐家更悠久,即便高俅不去西南,自己还不是要仰他人鼻息行事?
元符三年七月末,震动汴京的蔡王府狱终于告一段落。在开封府推官吴师礼大事化小的原则下,所有审问都未言及蔡王,而元凶三班借职邓铎虽然被定罪,却并非用大逆之罪,而是从旁罗列了十几项够得上极刑的罪名。因此,尽管赵佶心中极度不满,却仍是采纳了吴师礼的判词,单单将邓铎处以极刑而宽贷了蔡王,又下诏以吴师礼断案有功为名,升其为右司谏。但是,在背地里,所有蔡王府家人全部被撤换一空,就连武官也是从殿前司重新抽调。而当日刘况等数名有功的武官则以各种名义得到了升迁,随即被调离了京城。
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件案子上时,阔别汴京将近七年地苏轼终于重回旧地。他先被贬英州,再被贬惠州,最后被贬琼州,六十多岁的人始终在岭南之地徘徊,身体早已是孱弱非常。要不是经常能够“巧遇”名医,恐怕他这条命早就丢在岭南了。此次回京路途遥远,饶是他一路行得再慢,旅途中也病倒了两次,多亏了两个大夫精心调养,这才能够转危为安。
“终于回来了!”苏轼从马车的窗户中遥望着那高高的汴京城门,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实,我还是更愿意呆在汴京”
“父亲,父亲!”同乘一辆马车的苏过连声叫道。“已经到汴京了,我们是先回府,还是”话没说完,他就听到外间的车夫一记响亮的吆喝,马车突然停了下来。一惊之下,他立刻探出头去,只见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含笑站在车前,后头还有一匹高头大马。一瞬间,他再也难以克制心头的激动,高声叫道“伯章!”
“伯章,真是伯章么?”苏轼听到儿子的叫喊,立刻挪动略有些发麻的身体往车窗移去。终于,他看到了高俅那张年轻而朝气蓬勃的脸。
“老师!”
这一天,是元符三年八月初三,距离苏轼和高俅上一次师生相见的日子,已经整整过去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