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控制手段 解开心结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跟在内侍的后面,许柴佬轻一脚重一脚地登上了三层的甲板,刚一站稳脚步,就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走了过来。
连人都没有看清,他再次跪了下去,颤着声音喊道:“泉州许柴佬,拜见太孙殿下。”
“不必多礼,许总督身为大明子民,于海外传扬我大明威名,乃有功我大明。且起来说话。”朱瞻基来到了他的面前,使了一个眼色,李亮就会意地上前扶着许柴佬。
因为连续磕了两次头,又都是大力跪叩,他的额头有着青紫,但是这点伤对他来说似乎一点也不放在心上,眼睛里满是兴奋的神情,老泪纵横。
这种激动与兴奋也是大部分老百姓见到他的神情,在如今这个时代,能够亲眼见到皇上,哪怕是他这个皇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
许柴佬这才直起身来,看清了朱瞻基的相貌。
太孙年纪虽幼,但成熟稳重,眉骨高耸,不怒自威。一脸短髭修整的整整齐齐,虽然与大多数文臣期待的文士长须有些偏差,却更能让人感受到他逼人的气势。
如此好男儿,真不愧是我大明帝国的皇孙,以后的帝国继承人啊!
朱瞻基对许柴佬倒是有些失望,身为皇孙,他天天见的都是这个时代最拔尖的一拨人,不管是儒雅的文官,还是雄壮的武将,他都见的多了。
这个许柴佬虽然也算一方大豪,但是毕竟是商户出身,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在外形上就要逊色一大截。
不过他能组织起一大船队,雄霸一方,自然也不是简单地从外表上就能判断的。
朱瞻基双手一背,轻声说道:“随孤来……”
跟在朱瞻基的身后来到船头,暮色之中,吕宋的山河变成了一个深色的轮廓,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朱瞻基盯着吕宋岛的山峦看了一会儿,才轻声问道:“自北明街到大明街,一去两百里全是沟壑纵横的平原?”
许柴佬连忙低头禀道:“禀殿下,南北两百里,东西一百里,有泉州府加上福州府大小,全都能开垦成肥沃的水田。若精耕细作,一年可三熟,即便当地土人随意种植,也能一年两熟。”
朱瞻基前世也是农村出身,自然知道所谓的精耕细作就是多了育秧这道程序。若是单独育秧,三个多月就能收一季水稻。
但是土人大多懒惰,大部分时候就是将种子撒在田里,靠天吃饭。
即便是这样,吕宋平原这火山灰沉积的肥沃农田也能长出让他们吃不完的粮食。
朱瞻基点了点头问道:“如今吕宋岛上有多少人可有统计?”
“这……”许柴佬回道:“禀殿下,土人以部落聚居,除了大明街平原地带,山里也有不少部落,根本无法统计。就在离此不远之处,还有数千南宋时期迁移过来的百姓,他们住在山区,对小人也不搭理,只是偶尔跟小人换一些日用品。不过在大明街以北的平原地带,如今各族民众大约有二十万人,其中半数都是劳力。”
朱瞻基又问:“这半数劳力是包括女人了吧?”
“是!”
“南方苏禄国大约有多少人?”
这一次许柴佬没有半点迟疑,直接回道:“超过百万人!”
与后世不同,如今的菲律宾各地,不是吕宋岛上人口众多,而南部的各小岛才是主要的聚居地。
这里的小岛大多都是火山岩堆积,上面只要有平地,就是非常肥沃的土地,而且因为山不大,所以没有瘴气,非常适宜居住。
越向南,距离赤道越近,进入赤道无风带以后,也没有台风侵袭,所以那里才是土人的天堂。
而吕宋岛上毒虫甚多,台风频繁,加上瘴气四溢,所以人口根本比不上南部的小岛。
后世的西班牙入侵菲律宾,为什么以宿务为据点,而不是以吕宋为据点,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子,可能一阵风过来就倒塌了,谁愿意住这样的地方?
朱瞻基沉吟了一会儿又说道:“孤知道你这几十年来在吕宋的所作所为,你做的非常好。这些年,你从福建召集了数千汉人,在吕宋岛筚路蓝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也拓宽了我们汉人的生存环境,这是有大功的。”
许柴佬跪下了身子,激动地说道:“殿下能体谅小人,就是死了也不亏了。”
朱瞻基回转过身,单手扶起他,他哪里敢让朱瞻基来扶,连忙站起了身子。
朱瞻基说道:“对于有功之人,孤怎舍得你去死。孤要你好好活着,为你许家,为我大明,继续开创不朽功名。”
“小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以前朝廷对你的支持不够,今后自当大力扶持。你可有什么要求?”
“小人并无所求,只要殿下吩咐,刀山火海小人也绝不皱眉头。”
朱瞻基知道自己的身份太高,许柴佬心情激荡,恨不得以身报国,哪里敢跟他提条件。他向站在一边的黄渊和金阔招了招手,他们立即快步走了过来。
朱瞻基介绍说道:“这两位一位是都知监大太监,负责整个舰队的贸易,一位是海军后勤守备,负责整个舰队的物资调配。以往朝廷对你的支持不够,让你只能在吕宋各族之间尽力转圜,牵扯了大部分精力。今后当由朝廷来为你解决后顾之忧,而你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尽力收服各部落,让他们成为我大明的心腹,为我大明发展贡献力量。”
许柴佬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茫然,有些不明白朱瞻基的话。但是他又不敢开口问,所以只能望向了黄渊二人。
黄渊身份最低,所以他开口解释道:“殿下准备将吕宋改为吕宋府,在吕宋设立官衙,卫所,水寨。而许总督对吕宋情况最为了解,自然是吕宋知府的不二人选!”
许柴佬又惊又喜,跪下说道:“可小人并非进士出身,只是粗通文墨……”
朱瞻基笑道:“无妨,一应副手,文书自然有孤安排。在吕宋设府,将吕宋纳入我大明疆域,乃是一项长期国策。让你当知府,并非是让你享福,要将岛上百万民众纳入我大明子民,这条路并不容易。黄守备,你与许总督,不,以后该称许知府了,你与他细细分说一番,待会儿由我设宴款待众人。”
黄渊笑着说道:“许知府请随我来……”
看着许柴佬有些魂不守舍地随着黄渊离去,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
郑和封他的总督,并不是大明的官职序列,也就是说,这个总督是不被大明内部承认的。
哪怕他是个总督,回到了福建,见到一个县令,他依旧要参拜。
但是如果将吕宋纳入大明,设置吕宋府,那吕宋知府可就是响当当的四品官员。因为吕宋面积庞大,比大明一个布政司都大,所以这个府哪怕现在税收很低,也肯定是上府。
这个上府的知府,是名正言顺的四品官员。从一介白身到四品知府,如果是在大明境内,肯定会遭到百官反对,吏部肯定不定不会用印。
但是现在是在海外蛮夷之地,那些官员把到交趾任官都视为流放,更别说这跟大明并无陆地相连的孤岛了。
朱瞻基这次带出来了这么多的文人,目的就是想要让他们躲在海外进行一番历练,所以不怕没有地方安置他们。
等他下西洋回来,这些文人也都历练一年多了,是不是人才,已经能够看出来了。
跟着黄渊来到了他的公房,许柴佬看到他的房里那几十个文书,还有堆积如山的公文,就知道这个守备虽然官职不显,但是绝对是殿下重用之人。
黄渊将他请到了自己的桌前坐下,然后拿出了一叠文稿问道:“许总督,我这里有一些吕宋的调查,想先与你交流一下,看看数据是否有偏差……”
面对黄渊,许柴佬就自在的多了,不像在朱瞻基面前进退失措,有了一方大豪的气势。
“黄守备请说,鄙人知无不言。”
“自永乐五年,许总督第一次返回福建,这十年来共从福建迁移过来民众约四千五百人,过半都是青年民壮。”
许柴佬点了点头说道:“海禁之后,东番民众迁移回了泉州,漳州等地,人多地少,总要给乡民找一条活路。”
黄渊笑着说道:“我不是要跟你清算旧账,殿下对许总督的所作所为是支持的,所以不必忧虑。”
许柴佬点了点头说道:“数量差不多,不过这些年乡民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又多了数百孩子。”
黄渊问道:“是否大多都是与土人妇女成婚?”
“是!”
黄渊叹了口气说道:“背井离乡,都不容易啊。”感叹了一番之后,黄渊又问道:“许总督现在名下有十二艘两千石以上大船,如今具有战斗力的民壮,加上从土人雇佣的民壮,押运,自保的民壮大约是三千人,可对?”
许柴佬最开始的势力不敢扩张,但是从获得郑和的“封官”之后,以总督的名义,将暗处的力量摆上了台面,也有威慑当地土人的意思。
所以他对朝廷知道他的实力并不惊慌,承认了下来。
黄渊又询问一番他如今控制的区域大小等问题,递给他一张纸说道:“这是殿下吩咐给你准备的物资,这些物资全部都不要银子,但是你要尽快将吕宋岛上的所有人进行登记,并且要给所有人起中文名字,还要让他们学会说大明官话而不是闽南话。”
“这如何做的到,鄙人名下会说大明官话的也不到两百人。”
黄渊笑着说道:“你先看看清单,其他问题我们稍后再谈。”
许柴佬一看到清单的第一列,五百支火枪,就彻底震惊住了……
……
……
与此同时,郑和与朱真率领右军,沿着大明南海一路西行,向着交趾的方向行进。
虽然交趾与大明接壤,但是从泉州出发,距离吕宋的距离更近一些。加上此时正是正北的信风期间,南下的船队速度更快,朱瞻基他们抵达吕宋的时候,右军才行驶到儋州海域。
郑和这些时日一直在后悔自己低估了朱瞻基的控制力,自己原本以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现在却导致了两人之间有了巨大隔阂。
他的权力就来自于皇室的信任,当缺少了信任,他的权力自然就变小了许多。原本许多可以一言决断的事情,现在都有些畏手畏脚了。
最明显的例子,如今舰队的海军总兵,第三舰队的总兵官朱真,就因为朱瞻基对他的态度,娱乐一丝提防。
这段时间,他一直喜欢跟最近备受皇上和太孙重视的中和子闲聊,这个医术出众的道长,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着非常吸引人的魅力。
每次跟他聊天,总能让郑和觉得很舒心,一切烦恼在他这里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郑和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高人,更是拥有让人敬佩的济世情怀。以七十三岁的年纪,远赴万里到交趾,就是为了寻找解决瘴气的方法。
郑和也与他就宗教信仰,进行了一番探讨,可是关于这方面,中和子也没有答案。
郑和对绿绿和佛教都有深入的研究,甚至因为明朝将道教列为国教,对道教也有一些研究。
他一直在思考宗教之间之间的差异,并且对各种宗教的教义进行研究,想要寻找出一条相同的出路。
不论什么宗教,在正义、爱人、施舍、爱仇敌、禁食、祷告、光明、勿爱钱财、毋论断人、真诚无欺、听道行道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
在各种道德标准上,所有的宗教也都大同小异,可是为什么,这种普世,慈爱在面对不同的信仰的时候,却会变的暴力,残忍呢?
他去过很多小国家,在不同的信仰之间,似乎根本就没有和平相处的道路。
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厮杀,斗争,百年不绝。耶路撒冷几千年来征战不休,印度教派在南亚将佛教几乎灭绝。
全世界唯有大明,在强权的统治下,让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
但是大明只有一个,在其他地区,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统一各方势力,甚至强权还成为宗教的打手,而不是能控制宗教。
所以郑和一直期望大明的势力能够统一世界,让所有的地区人们都能和平相处,这是他认为能够得到和平的方法。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点小期待,从来不敢与人说。他不知道,要是让朱瞻基知道他是这样想的,一定会更加重用他。
一个国家统一世界,这是朱瞻基都不敢幻想的事情。要是现在的大明拥有后世的科技,这件事还有可能。
但是在这个时代,落后的科技拉长了空间的距离,一个国家想要统一世界,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从应天府发布一条命令到耶路撒冷,恐怕要一两年的时间。派兵过去,要是走陆路,一年都走不到,试问这样的情况,如何能有效管理。
统一世界,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
就像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这句话从道理上来看,似乎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先不说地球在转动,也不说宇宙间根本没有支点,更不提没有这么大的杠杆。
就假如满足所有的条件,假如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长杠杆,并且找到了合适的支点,阿基米德就能举起地球吗?
假如阿基米德真能将地球举起一毫米,他的手握杠杆的一端在宇宙空间里就需移动一个大圆弧,这个弧的长度大约是1×10(17)km。
也就是说,阿基米德如果要把地球举起一毫米,如果阿基米德举起的速度是每秒一米,那么根据方程式来计算,大约需要三亿万年!
可见阿基米德即使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接着杠杆,也不能把地球举起像极细头发丝那样细的一段距离。
在当今的条件下想要统一世界,也只是这样的一个美梦。
因为不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满足不了管理的条件。
所以朱瞻基会想着要分封,然后只是占领地盘,发展人口,而不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不过,中和子对郑和的心思倒是非常赞赏,因为他们都是怀着济世之心的人。
他们重视的是道,而不是具体的措施或者说方法。
当他们来到了交趾,英国公张辅给了他们极大的面子,亲自从升龙府来到了海边鸿基煤矿这里迎接他们。
这个绵延几百里的巨型煤矿依旧被叫做鸿基煤矿,并且是朱瞻基亲自命名的。
在这个时代来说,不管是什么地方,只要名字触犯到帝王的名讳,都要改名。科考的时候,即使写到君王名字的字,也必须要增加一笔或者是减少一笔。
但是朱瞻基才不管这些,还故意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以便名垂千古。
朱棣对朱瞻基的这点小怪癖并没有在意,只认为他是在胡闹。对他将这个煤矿起名叫鸿基煤矿,只是笑着摇了摇头,顺了他的意思。
这个煤矿虽然大,但是交趾地处南方,煤炭的用处并不多。
现在最多的是广州府的船过来拉煤,因为广州府的小商贩比较多,用煤炉来摆摊,比用木柴方便。
但是,如今工部根据太孙提供的情报,在儋州昌江发现了一座储量丰富,品味绝高的铁矿。
虽然目前还在道路平整时期,但是鸿基煤矿这里已经开始建窑炼焦,储存了大量的焦炭,准备运到儋州去。
这个铁矿就是被誉为亚洲最大富矿的石碌铁矿。
华夏虽然地大物博,但是铁矿的储量却不高,铁矿的品位更是低的可怜。
以大冶铁矿为例,平均品位只有百分之四十多,而马鞍山铁矿,品位只有百分之三十六。
可是石碌铁矿最低品位都有百分之四十几,平均百分之五十五左右,最高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九。
如此一座铁矿,当然是让朱棣喜不自抑,命令工部日夜开工,修建一条一直通到海边的水泥路。
当这条路修好的时候,就是鸿基煤矿的煤大量运到儋州的时候。
也因为石见银矿,儋州铁矿的连续发现,朱棣现在对“麦哲伦”的地图再没有一点怀疑。
这次朱瞻基下西洋,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在南洲(澳大利亚)南端的两座巨型金矿。
张辅对朱瞻基未能亲自到交趾来并无遗憾,因为朱瞻基去的时候不经过交趾,回来的时候也会经过。
而且他们之间时常通信,并没有断了联系。
他前来鸿基煤矿迎接众人,其实主要是迎接中和子。对这个深受朱棣重视,并且一心想要解决瘴气祸患的高人,张辅半丝不敢怠慢。
因为交趾如今的反叛几乎已经全部被扑灭,社会趋于稳定。如今阻碍交趾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山林里防不胜防的瘴气。
如果中和子能够解决这个祸患,让张辅将他供起来都愿意。
而中和子抵达交趾以后也不愿歇息,只是调整了两天,就带着张辅安排的四百士兵,进入了大山之中。
郑和与张辅也是老朋友了,在靖难之时,比张辅只大四岁的郑和与他虽然私交不多,但是相互之间都颇为敬重对方。
如今船队有不少物资要装卸,郑和也会在交趾待几天,两人趁着这个时间,又难免举杯相庆,叙旧契阔。
郑和知道张辅与朱瞻基的关系密切,想要让张辅代为转圜一番,却又不愿意暴露自己惹恼了朱瞻基,难免有些患得患失。
可惜的是,张辅如今意气风发,加上事务繁忙,一直到郑和离开,都没有看出郑和的异样。
从交趾离开之时,站在巨大的舰艏,吹拂着温暖的海风,郑和也终于想开了,抛却了这份失意。
我一心为大明,一心为朱氏皇朝。哪怕现在殿下对我有些懊恼,但是只要我用心办事,终究能够让殿下明白我的这份忠诚。
现在,该是我好好表现的时候,何苦为了这些许心结,如此自惭呢?
跟在内侍的后面,许柴佬轻一脚重一脚地登上了三层的甲板,刚一站稳脚步,就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走了过来。
连人都没有看清,他再次跪了下去,颤着声音喊道:“泉州许柴佬,拜见太孙殿下。”
“不必多礼,许总督身为大明子民,于海外传扬我大明威名,乃有功我大明。且起来说话。”朱瞻基来到了他的面前,使了一个眼色,李亮就会意地上前扶着许柴佬。
因为连续磕了两次头,又都是大力跪叩,他的额头有着青紫,但是这点伤对他来说似乎一点也不放在心上,眼睛里满是兴奋的神情,老泪纵横。
这种激动与兴奋也是大部分老百姓见到他的神情,在如今这个时代,能够亲眼见到皇上,哪怕是他这个皇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
许柴佬这才直起身来,看清了朱瞻基的相貌。
太孙年纪虽幼,但成熟稳重,眉骨高耸,不怒自威。一脸短髭修整的整整齐齐,虽然与大多数文臣期待的文士长须有些偏差,却更能让人感受到他逼人的气势。
如此好男儿,真不愧是我大明帝国的皇孙,以后的帝国继承人啊!
朱瞻基对许柴佬倒是有些失望,身为皇孙,他天天见的都是这个时代最拔尖的一拨人,不管是儒雅的文官,还是雄壮的武将,他都见的多了。
这个许柴佬虽然也算一方大豪,但是毕竟是商户出身,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在外形上就要逊色一大截。
不过他能组织起一大船队,雄霸一方,自然也不是简单地从外表上就能判断的。
朱瞻基双手一背,轻声说道:“随孤来……”
跟在朱瞻基的身后来到船头,暮色之中,吕宋的山河变成了一个深色的轮廓,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朱瞻基盯着吕宋岛的山峦看了一会儿,才轻声问道:“自北明街到大明街,一去两百里全是沟壑纵横的平原?”
许柴佬连忙低头禀道:“禀殿下,南北两百里,东西一百里,有泉州府加上福州府大小,全都能开垦成肥沃的水田。若精耕细作,一年可三熟,即便当地土人随意种植,也能一年两熟。”
朱瞻基前世也是农村出身,自然知道所谓的精耕细作就是多了育秧这道程序。若是单独育秧,三个多月就能收一季水稻。
但是土人大多懒惰,大部分时候就是将种子撒在田里,靠天吃饭。
即便是这样,吕宋平原这火山灰沉积的肥沃农田也能长出让他们吃不完的粮食。
朱瞻基点了点头问道:“如今吕宋岛上有多少人可有统计?”
“这……”许柴佬回道:“禀殿下,土人以部落聚居,除了大明街平原地带,山里也有不少部落,根本无法统计。就在离此不远之处,还有数千南宋时期迁移过来的百姓,他们住在山区,对小人也不搭理,只是偶尔跟小人换一些日用品。不过在大明街以北的平原地带,如今各族民众大约有二十万人,其中半数都是劳力。”
朱瞻基又问:“这半数劳力是包括女人了吧?”
“是!”
“南方苏禄国大约有多少人?”
这一次许柴佬没有半点迟疑,直接回道:“超过百万人!”
与后世不同,如今的菲律宾各地,不是吕宋岛上人口众多,而南部的各小岛才是主要的聚居地。
这里的小岛大多都是火山岩堆积,上面只要有平地,就是非常肥沃的土地,而且因为山不大,所以没有瘴气,非常适宜居住。
越向南,距离赤道越近,进入赤道无风带以后,也没有台风侵袭,所以那里才是土人的天堂。
而吕宋岛上毒虫甚多,台风频繁,加上瘴气四溢,所以人口根本比不上南部的小岛。
后世的西班牙入侵菲律宾,为什么以宿务为据点,而不是以吕宋为据点,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子,可能一阵风过来就倒塌了,谁愿意住这样的地方?
朱瞻基沉吟了一会儿又说道:“孤知道你这几十年来在吕宋的所作所为,你做的非常好。这些年,你从福建召集了数千汉人,在吕宋岛筚路蓝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也拓宽了我们汉人的生存环境,这是有大功的。”
许柴佬跪下了身子,激动地说道:“殿下能体谅小人,就是死了也不亏了。”
朱瞻基回转过身,单手扶起他,他哪里敢让朱瞻基来扶,连忙站起了身子。
朱瞻基说道:“对于有功之人,孤怎舍得你去死。孤要你好好活着,为你许家,为我大明,继续开创不朽功名。”
“小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以前朝廷对你的支持不够,今后自当大力扶持。你可有什么要求?”
“小人并无所求,只要殿下吩咐,刀山火海小人也绝不皱眉头。”
朱瞻基知道自己的身份太高,许柴佬心情激荡,恨不得以身报国,哪里敢跟他提条件。他向站在一边的黄渊和金阔招了招手,他们立即快步走了过来。
朱瞻基介绍说道:“这两位一位是都知监大太监,负责整个舰队的贸易,一位是海军后勤守备,负责整个舰队的物资调配。以往朝廷对你的支持不够,让你只能在吕宋各族之间尽力转圜,牵扯了大部分精力。今后当由朝廷来为你解决后顾之忧,而你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尽力收服各部落,让他们成为我大明的心腹,为我大明发展贡献力量。”
许柴佬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茫然,有些不明白朱瞻基的话。但是他又不敢开口问,所以只能望向了黄渊二人。
黄渊身份最低,所以他开口解释道:“殿下准备将吕宋改为吕宋府,在吕宋设立官衙,卫所,水寨。而许总督对吕宋情况最为了解,自然是吕宋知府的不二人选!”
许柴佬又惊又喜,跪下说道:“可小人并非进士出身,只是粗通文墨……”
朱瞻基笑道:“无妨,一应副手,文书自然有孤安排。在吕宋设府,将吕宋纳入我大明疆域,乃是一项长期国策。让你当知府,并非是让你享福,要将岛上百万民众纳入我大明子民,这条路并不容易。黄守备,你与许总督,不,以后该称许知府了,你与他细细分说一番,待会儿由我设宴款待众人。”
黄渊笑着说道:“许知府请随我来……”
看着许柴佬有些魂不守舍地随着黄渊离去,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
郑和封他的总督,并不是大明的官职序列,也就是说,这个总督是不被大明内部承认的。
哪怕他是个总督,回到了福建,见到一个县令,他依旧要参拜。
但是如果将吕宋纳入大明,设置吕宋府,那吕宋知府可就是响当当的四品官员。因为吕宋面积庞大,比大明一个布政司都大,所以这个府哪怕现在税收很低,也肯定是上府。
这个上府的知府,是名正言顺的四品官员。从一介白身到四品知府,如果是在大明境内,肯定会遭到百官反对,吏部肯定不定不会用印。
但是现在是在海外蛮夷之地,那些官员把到交趾任官都视为流放,更别说这跟大明并无陆地相连的孤岛了。
朱瞻基这次带出来了这么多的文人,目的就是想要让他们躲在海外进行一番历练,所以不怕没有地方安置他们。
等他下西洋回来,这些文人也都历练一年多了,是不是人才,已经能够看出来了。
跟着黄渊来到了他的公房,许柴佬看到他的房里那几十个文书,还有堆积如山的公文,就知道这个守备虽然官职不显,但是绝对是殿下重用之人。
黄渊将他请到了自己的桌前坐下,然后拿出了一叠文稿问道:“许总督,我这里有一些吕宋的调查,想先与你交流一下,看看数据是否有偏差……”
面对黄渊,许柴佬就自在的多了,不像在朱瞻基面前进退失措,有了一方大豪的气势。
“黄守备请说,鄙人知无不言。”
“自永乐五年,许总督第一次返回福建,这十年来共从福建迁移过来民众约四千五百人,过半都是青年民壮。”
许柴佬点了点头说道:“海禁之后,东番民众迁移回了泉州,漳州等地,人多地少,总要给乡民找一条活路。”
黄渊笑着说道:“我不是要跟你清算旧账,殿下对许总督的所作所为是支持的,所以不必忧虑。”
许柴佬点了点头说道:“数量差不多,不过这些年乡民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又多了数百孩子。”
黄渊问道:“是否大多都是与土人妇女成婚?”
“是!”
黄渊叹了口气说道:“背井离乡,都不容易啊。”感叹了一番之后,黄渊又问道:“许总督现在名下有十二艘两千石以上大船,如今具有战斗力的民壮,加上从土人雇佣的民壮,押运,自保的民壮大约是三千人,可对?”
许柴佬最开始的势力不敢扩张,但是从获得郑和的“封官”之后,以总督的名义,将暗处的力量摆上了台面,也有威慑当地土人的意思。
所以他对朝廷知道他的实力并不惊慌,承认了下来。
黄渊又询问一番他如今控制的区域大小等问题,递给他一张纸说道:“这是殿下吩咐给你准备的物资,这些物资全部都不要银子,但是你要尽快将吕宋岛上的所有人进行登记,并且要给所有人起中文名字,还要让他们学会说大明官话而不是闽南话。”
“这如何做的到,鄙人名下会说大明官话的也不到两百人。”
黄渊笑着说道:“你先看看清单,其他问题我们稍后再谈。”
许柴佬一看到清单的第一列,五百支火枪,就彻底震惊住了……
……
……
与此同时,郑和与朱真率领右军,沿着大明南海一路西行,向着交趾的方向行进。
虽然交趾与大明接壤,但是从泉州出发,距离吕宋的距离更近一些。加上此时正是正北的信风期间,南下的船队速度更快,朱瞻基他们抵达吕宋的时候,右军才行驶到儋州海域。
郑和这些时日一直在后悔自己低估了朱瞻基的控制力,自己原本以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现在却导致了两人之间有了巨大隔阂。
他的权力就来自于皇室的信任,当缺少了信任,他的权力自然就变小了许多。原本许多可以一言决断的事情,现在都有些畏手畏脚了。
最明显的例子,如今舰队的海军总兵,第三舰队的总兵官朱真,就因为朱瞻基对他的态度,娱乐一丝提防。
这段时间,他一直喜欢跟最近备受皇上和太孙重视的中和子闲聊,这个医术出众的道长,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有着非常吸引人的魅力。
每次跟他聊天,总能让郑和觉得很舒心,一切烦恼在他这里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郑和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高人,更是拥有让人敬佩的济世情怀。以七十三岁的年纪,远赴万里到交趾,就是为了寻找解决瘴气的方法。
郑和也与他就宗教信仰,进行了一番探讨,可是关于这方面,中和子也没有答案。
郑和对绿绿和佛教都有深入的研究,甚至因为明朝将道教列为国教,对道教也有一些研究。
他一直在思考宗教之间之间的差异,并且对各种宗教的教义进行研究,想要寻找出一条相同的出路。
不论什么宗教,在正义、爱人、施舍、爱仇敌、禁食、祷告、光明、勿爱钱财、毋论断人、真诚无欺、听道行道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
在各种道德标准上,所有的宗教也都大同小异,可是为什么,这种普世,慈爱在面对不同的信仰的时候,却会变的暴力,残忍呢?
他去过很多小国家,在不同的信仰之间,似乎根本就没有和平相处的道路。
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厮杀,斗争,百年不绝。耶路撒冷几千年来征战不休,印度教派在南亚将佛教几乎灭绝。
全世界唯有大明,在强权的统治下,让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
但是大明只有一个,在其他地区,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统一各方势力,甚至强权还成为宗教的打手,而不是能控制宗教。
所以郑和一直期望大明的势力能够统一世界,让所有的地区人们都能和平相处,这是他认为能够得到和平的方法。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点小期待,从来不敢与人说。他不知道,要是让朱瞻基知道他是这样想的,一定会更加重用他。
一个国家统一世界,这是朱瞻基都不敢幻想的事情。要是现在的大明拥有后世的科技,这件事还有可能。
但是在这个时代,落后的科技拉长了空间的距离,一个国家想要统一世界,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从应天府发布一条命令到耶路撒冷,恐怕要一两年的时间。派兵过去,要是走陆路,一年都走不到,试问这样的情况,如何能有效管理。
统一世界,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
就像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这句话从道理上来看,似乎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根本不可能。
先不说地球在转动,也不说宇宙间根本没有支点,更不提没有这么大的杠杆。
就假如满足所有的条件,假如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长杠杆,并且找到了合适的支点,阿基米德就能举起地球吗?
假如阿基米德真能将地球举起一毫米,他的手握杠杆的一端在宇宙空间里就需移动一个大圆弧,这个弧的长度大约是1×10(17)km。
也就是说,阿基米德如果要把地球举起一毫米,如果阿基米德举起的速度是每秒一米,那么根据方程式来计算,大约需要三亿万年!
可见阿基米德即使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接着杠杆,也不能把地球举起像极细头发丝那样细的一段距离。
在当今的条件下想要统一世界,也只是这样的一个美梦。
因为不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满足不了管理的条件。
所以朱瞻基会想着要分封,然后只是占领地盘,发展人口,而不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不过,中和子对郑和的心思倒是非常赞赏,因为他们都是怀着济世之心的人。
他们重视的是道,而不是具体的措施或者说方法。
当他们来到了交趾,英国公张辅给了他们极大的面子,亲自从升龙府来到了海边鸿基煤矿这里迎接他们。
这个绵延几百里的巨型煤矿依旧被叫做鸿基煤矿,并且是朱瞻基亲自命名的。
在这个时代来说,不管是什么地方,只要名字触犯到帝王的名讳,都要改名。科考的时候,即使写到君王名字的字,也必须要增加一笔或者是减少一笔。
但是朱瞻基才不管这些,还故意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以便名垂千古。
朱棣对朱瞻基的这点小怪癖并没有在意,只认为他是在胡闹。对他将这个煤矿起名叫鸿基煤矿,只是笑着摇了摇头,顺了他的意思。
这个煤矿虽然大,但是交趾地处南方,煤炭的用处并不多。
现在最多的是广州府的船过来拉煤,因为广州府的小商贩比较多,用煤炉来摆摊,比用木柴方便。
但是,如今工部根据太孙提供的情报,在儋州昌江发现了一座储量丰富,品味绝高的铁矿。
虽然目前还在道路平整时期,但是鸿基煤矿这里已经开始建窑炼焦,储存了大量的焦炭,准备运到儋州去。
这个铁矿就是被誉为亚洲最大富矿的石碌铁矿。
华夏虽然地大物博,但是铁矿的储量却不高,铁矿的品位更是低的可怜。
以大冶铁矿为例,平均品位只有百分之四十多,而马鞍山铁矿,品位只有百分之三十六。
可是石碌铁矿最低品位都有百分之四十几,平均百分之五十五左右,最高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九。
如此一座铁矿,当然是让朱棣喜不自抑,命令工部日夜开工,修建一条一直通到海边的水泥路。
当这条路修好的时候,就是鸿基煤矿的煤大量运到儋州的时候。
也因为石见银矿,儋州铁矿的连续发现,朱棣现在对“麦哲伦”的地图再没有一点怀疑。
这次朱瞻基下西洋,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在南洲(澳大利亚)南端的两座巨型金矿。
张辅对朱瞻基未能亲自到交趾来并无遗憾,因为朱瞻基去的时候不经过交趾,回来的时候也会经过。
而且他们之间时常通信,并没有断了联系。
他前来鸿基煤矿迎接众人,其实主要是迎接中和子。对这个深受朱棣重视,并且一心想要解决瘴气祸患的高人,张辅半丝不敢怠慢。
因为交趾如今的反叛几乎已经全部被扑灭,社会趋于稳定。如今阻碍交趾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山林里防不胜防的瘴气。
如果中和子能够解决这个祸患,让张辅将他供起来都愿意。
而中和子抵达交趾以后也不愿歇息,只是调整了两天,就带着张辅安排的四百士兵,进入了大山之中。
郑和与张辅也是老朋友了,在靖难之时,比张辅只大四岁的郑和与他虽然私交不多,但是相互之间都颇为敬重对方。
如今船队有不少物资要装卸,郑和也会在交趾待几天,两人趁着这个时间,又难免举杯相庆,叙旧契阔。
郑和知道张辅与朱瞻基的关系密切,想要让张辅代为转圜一番,却又不愿意暴露自己惹恼了朱瞻基,难免有些患得患失。
可惜的是,张辅如今意气风发,加上事务繁忙,一直到郑和离开,都没有看出郑和的异样。
从交趾离开之时,站在巨大的舰艏,吹拂着温暖的海风,郑和也终于想开了,抛却了这份失意。
我一心为大明,一心为朱氏皇朝。哪怕现在殿下对我有些懊恼,但是只要我用心办事,终究能够让殿下明白我的这份忠诚。
现在,该是我好好表现的时候,何苦为了这些许心结,如此自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