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文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八月十六,朱棣在北平行在所举行了大半年以来的第一次大朝会。
因为大半年的时间耽搁,许多大事虽然通过快报得到了朱棣的处理,但积压下来需要处理的事务还有不少。
大朝会连续举行了两天,都是在处理这些事务。
朱瞻基得到了朱棣的允许,也旁观了这次的大朝会,越发觉得当皇帝在这个时代真是苦差。
东南沿海台风需要救助,山西民妇击登闻鼓伸冤要还以公道,纨绔二代又仗势欺人,一些在朱瞻基看来根本不该由皇帝来解决的案情,都因为各种原因被送到朱棣的面前。
朝廷养了这么多的大臣,却不能做到责任到位,各司其职,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所以许多事情都被推到了皇帝面前。
这还是惯例,而不是一次两次。
这也意味着,虽然你的一个皇帝,但是你不仅要管理国家大事,外交政策,军事战争,还要操心人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操心审案断案。
看到许多递交上来的破事,人们理所当然的样子,就连朱瞻基,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才能纠正过来所有人的观念。
而且,即使他想要改革,遭遇的阻力也会大的惊人。他的权力再大,也是通过文武大臣来发挥他的权力,当文武大臣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样是错误的时候,你想变,那是不可能的。
朱瞻基相信,如果现在是自己坐在皇位上,如果说要改革,恐怕政令都出不了这个大堂。
八月十七,朱棣下旨。令左春坊大学士胡广,翰林侍读杨荣,金幼孜撰《北征录》,弘扬此次北征的丰功伟绩。
并且将柳升,郑亨,满都等一众功臣的事迹记录在册,刊发成书,以此鼓励军中的尚武,尚功之心。
同时,也正式下旨,大赏天下,各军卫授功之部在经济利益之外,得到朝廷的大力宣传和褒奖。
柳升原本就晋升安远侯,世袭伯爵。由于这次北征军功第一,他的爵位虽然没有得到晋升,但是加禄米五百石,世袭伯爵被进封为世袭侯爵。
这个赏赐就比较大了,原本他的安远侯如果传给他的儿子,就会变成安远伯。但是这次的进封,安远侯这个爵位就将成为柳家的传家爵位。
从终身侯爷变成了世袭侯爷,这比给他进封公爵的赏赐还要重。
武安侯郑亨率领中军调度有度,并且冲锋杀敌身先士卒,脸颊因此中了一箭。功劳加上苦劳,因此也得以被进封世袭侯爵。
这两位的家眷亲族也因此得以大封,从他们的长辈到晚辈,都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奖励,无一疏漏。
八月十八,这一日的大朝会就一直在讨论给各军卫正式授勋的事宜。
军功分为功勋两级,在张北朱棣的大赏三军只是授功,正式的授勋却要通过朝会,通过文臣,通过兵部这个渠道才能算是正式的,朱棣一个人说话并不管用。
如果是在明代后期,武将受到文臣的大力打压,即使有赏赐,可能也会减等。
但是这个时期,在朱棣的强力统治之下,文臣武将虽然不能算是亲如一家,但是相互之间也没有多少掣肘。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这一个武将自营地,一个文臣制约武将的机构,相互之间虽然会经常爆发一些小矛盾。但是一切都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并且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虽然朱瞻基因为受到后世的一些影响,对儒家的印象并不好,但是只有亲身体会了之后才知道,一个封建王朝是离不开儒家这个占据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学阀的支持的。
而这个时代的儒家,其实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不堪。如今的朝堂内外,有着一大批具有理想主义和实践精神的儒家文臣。
光是是朝廷的内部,朱瞻基认为不错的文臣就有一大批。
像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蹇义、郁新、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金忠这些人,都是在历史上能够留下自己名字的人。
而在朝堂之外,大明各地,像这样的文人也不少。
比如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的黄福,朱瞻基在后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人。
但是如今却发现,黄福却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发现的最能干的行政官员之一。
此人在控制交趾的策略方面,虽然执行的一些手段不太符合朱瞻基的心意,但是仅仅凭他单枪匹马就能让交趾人对他言听计从,就能让人知道他的能力了。
朱瞻基偶然间从奏章里面发现了这个人,对他做了一番了解后,越发觉得自己不能小瞧古人。
因为这个人不论在什么职位,干什么工作,都能做到让人无可挑剔。
但是像黄福这样的喜欢办实事的人,在文臣里面自然不够清贵,也不会受到文臣自己的推崇,所以在历史上名声不显。
洪武十七年,黄福登进士第。后入太学,历任金吾前卫经历。
他因为上书论国家大事,得朱元璋赏识,擢升其为工部右侍郎
建文帝即位后,颇为倚任黄福。靖难之役时,朱棣制奸党二十九人名单,黄福位列其中。
但是后来因为其才华出众,为官出色,朱棣不予追问,恢复其官职。不久,升任为工部尚书。
朱棣时期的大臣,被区分成为了几个阵营,有朱元璋时期的,有建文帝时期的,也有朱棣自己的近臣。
像黄福这样的大臣,如果和光同尘,夹着尾巴做人,可能还会有个好结果,但是因为他做事负责,结果遭到了不少对手的构陷。
陈瑛弹劾黄福不体恤工匠,于是被改为北京行部尚书。次年因事连坐,逮捕入锦衣狱,后被贬为事官。不久,恢复官职,因明军进攻安南,其负责总督军饷。
以文臣负责南征军的总后勤官,黄福仍然做的非常出色。安南平定后,明朝改安南为交趾。朱棣命黄福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成为大明著名的封疆大吏。
像这样能做事的文臣是朱瞻基真正想要重用的,他虽然不能接触朝政,但是也一直在朝堂内外寻找这些能臣,并记载下来。
至于那些只喜欢放嘴炮的,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
就比如解缙,虽然贵为朱瞻基的老师,曾经的内阁大学士,文采出众,才华过人。
但是他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这样的人,搞学术可以,搞教育可以,让他当官,却是一场灾难。
而这个时期的大明,像解缙和黄福这样各具代表性的文臣还有不少,许多人的职位安排,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黄福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还有许多跟他一样勇于任事的能干之臣,如今却被关在监狱里。
连朱高炽这个太子,都不能参与太多政事,更别说朱瞻基这个太孙了。
为了不让朱棣忌讳,即使朱瞻基知道一些人是被冤枉的,也只能暗中关注,不敢插手朝中事务。
而且,这个时代那种思想僵化的大臣不能说没有,但是数量的确很少。因为那种腐儒,不仅朱瞻基看不起,就连朱棣也看不起,那些人在永乐朝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对此,朱瞻基也是比较庆幸的,如果他要穿越到明朝的中期,晚期,那个时候,恐怕想要找一点真正能用的人都很少了。
八月十八,朝廷连续颁发了多项制诏,大赏天下,同时也大赦天下。
皇帝颁发的制书,诏书,旨意其实都有明显的区分,制书是制度方面的改革,诏书是具体人,具体事件的命令通告。
而旨意,更多的是指私人事务方面的命令。
那些圣旨,大部分其实是诏书。
而且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才知道,原来每道圣旨前面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这些常识方面的见识,才是朱瞻基觉得最大的收获。
大赦天下这样的举动,历朝历代原来都是备受文人推崇的。朱棣此举也是为了迎合文人们的民意,一次换来他们对武将们的支持。
大赦天下并不是一刀切,那些谋反、欺君、与皇权相抗的政治犯,还有杀人犯,都不在大赦之列。
但是真正的这样的人,也没有人会同情他们,人们主要关注的是那些犯了小罪,或者是受到牵连的大臣亲属。
当这个命令通过驿站传到大明各地的时候,整个大明都沸腾了起来,不管是文臣武将,乡野小民,无不对朱棣感恩戴德。
这个时候的朱棣的威望,也真正达到了巅峰。
这一切跟朱瞻基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低调地待在赵王府别院,细心地准备了一份开发铜矿的商业计划。
这个工作对别人来说可能是错综复杂,难上加难。但是对于在后世已经做出过几百个矿山开发计划的朱瞻基来说,却是小菜一碟。
当八月即将过去,朱棣准备动身返回应天府的时候,朱瞻基的商业计划也全部做了出来。
(不好意思,卡文,今天更新晚了。)
八月十六,朱棣在北平行在所举行了大半年以来的第一次大朝会。
因为大半年的时间耽搁,许多大事虽然通过快报得到了朱棣的处理,但积压下来需要处理的事务还有不少。
大朝会连续举行了两天,都是在处理这些事务。
朱瞻基得到了朱棣的允许,也旁观了这次的大朝会,越发觉得当皇帝在这个时代真是苦差。
东南沿海台风需要救助,山西民妇击登闻鼓伸冤要还以公道,纨绔二代又仗势欺人,一些在朱瞻基看来根本不该由皇帝来解决的案情,都因为各种原因被送到朱棣的面前。
朝廷养了这么多的大臣,却不能做到责任到位,各司其职,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所以许多事情都被推到了皇帝面前。
这还是惯例,而不是一次两次。
这也意味着,虽然你的一个皇帝,但是你不仅要管理国家大事,外交政策,军事战争,还要操心人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操心审案断案。
看到许多递交上来的破事,人们理所当然的样子,就连朱瞻基,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才能纠正过来所有人的观念。
而且,即使他想要改革,遭遇的阻力也会大的惊人。他的权力再大,也是通过文武大臣来发挥他的权力,当文武大臣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样是错误的时候,你想变,那是不可能的。
朱瞻基相信,如果现在是自己坐在皇位上,如果说要改革,恐怕政令都出不了这个大堂。
八月十七,朱棣下旨。令左春坊大学士胡广,翰林侍读杨荣,金幼孜撰《北征录》,弘扬此次北征的丰功伟绩。
并且将柳升,郑亨,满都等一众功臣的事迹记录在册,刊发成书,以此鼓励军中的尚武,尚功之心。
同时,也正式下旨,大赏天下,各军卫授功之部在经济利益之外,得到朝廷的大力宣传和褒奖。
柳升原本就晋升安远侯,世袭伯爵。由于这次北征军功第一,他的爵位虽然没有得到晋升,但是加禄米五百石,世袭伯爵被进封为世袭侯爵。
这个赏赐就比较大了,原本他的安远侯如果传给他的儿子,就会变成安远伯。但是这次的进封,安远侯这个爵位就将成为柳家的传家爵位。
从终身侯爷变成了世袭侯爷,这比给他进封公爵的赏赐还要重。
武安侯郑亨率领中军调度有度,并且冲锋杀敌身先士卒,脸颊因此中了一箭。功劳加上苦劳,因此也得以被进封世袭侯爵。
这两位的家眷亲族也因此得以大封,从他们的长辈到晚辈,都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奖励,无一疏漏。
八月十八,这一日的大朝会就一直在讨论给各军卫正式授勋的事宜。
军功分为功勋两级,在张北朱棣的大赏三军只是授功,正式的授勋却要通过朝会,通过文臣,通过兵部这个渠道才能算是正式的,朱棣一个人说话并不管用。
如果是在明代后期,武将受到文臣的大力打压,即使有赏赐,可能也会减等。
但是这个时期,在朱棣的强力统治之下,文臣武将虽然不能算是亲如一家,但是相互之间也没有多少掣肘。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这一个武将自营地,一个文臣制约武将的机构,相互之间虽然会经常爆发一些小矛盾。但是一切都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并且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虽然朱瞻基因为受到后世的一些影响,对儒家的印象并不好,但是只有亲身体会了之后才知道,一个封建王朝是离不开儒家这个占据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学阀的支持的。
而这个时代的儒家,其实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不堪。如今的朝堂内外,有着一大批具有理想主义和实践精神的儒家文臣。
光是是朝廷的内部,朱瞻基认为不错的文臣就有一大批。
像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蹇义、郁新、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金忠这些人,都是在历史上能够留下自己名字的人。
而在朝堂之外,大明各地,像这样的文人也不少。
比如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的黄福,朱瞻基在后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人。
但是如今却发现,黄福却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发现的最能干的行政官员之一。
此人在控制交趾的策略方面,虽然执行的一些手段不太符合朱瞻基的心意,但是仅仅凭他单枪匹马就能让交趾人对他言听计从,就能让人知道他的能力了。
朱瞻基偶然间从奏章里面发现了这个人,对他做了一番了解后,越发觉得自己不能小瞧古人。
因为这个人不论在什么职位,干什么工作,都能做到让人无可挑剔。
但是像黄福这样的喜欢办实事的人,在文臣里面自然不够清贵,也不会受到文臣自己的推崇,所以在历史上名声不显。
洪武十七年,黄福登进士第。后入太学,历任金吾前卫经历。
他因为上书论国家大事,得朱元璋赏识,擢升其为工部右侍郎
建文帝即位后,颇为倚任黄福。靖难之役时,朱棣制奸党二十九人名单,黄福位列其中。
但是后来因为其才华出众,为官出色,朱棣不予追问,恢复其官职。不久,升任为工部尚书。
朱棣时期的大臣,被区分成为了几个阵营,有朱元璋时期的,有建文帝时期的,也有朱棣自己的近臣。
像黄福这样的大臣,如果和光同尘,夹着尾巴做人,可能还会有个好结果,但是因为他做事负责,结果遭到了不少对手的构陷。
陈瑛弹劾黄福不体恤工匠,于是被改为北京行部尚书。次年因事连坐,逮捕入锦衣狱,后被贬为事官。不久,恢复官职,因明军进攻安南,其负责总督军饷。
以文臣负责南征军的总后勤官,黄福仍然做的非常出色。安南平定后,明朝改安南为交趾。朱棣命黄福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成为大明著名的封疆大吏。
像这样能做事的文臣是朱瞻基真正想要重用的,他虽然不能接触朝政,但是也一直在朝堂内外寻找这些能臣,并记载下来。
至于那些只喜欢放嘴炮的,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
就比如解缙,虽然贵为朱瞻基的老师,曾经的内阁大学士,文采出众,才华过人。
但是他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这样的人,搞学术可以,搞教育可以,让他当官,却是一场灾难。
而这个时期的大明,像解缙和黄福这样各具代表性的文臣还有不少,许多人的职位安排,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黄福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还有许多跟他一样勇于任事的能干之臣,如今却被关在监狱里。
连朱高炽这个太子,都不能参与太多政事,更别说朱瞻基这个太孙了。
为了不让朱棣忌讳,即使朱瞻基知道一些人是被冤枉的,也只能暗中关注,不敢插手朝中事务。
而且,这个时代那种思想僵化的大臣不能说没有,但是数量的确很少。因为那种腐儒,不仅朱瞻基看不起,就连朱棣也看不起,那些人在永乐朝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对此,朱瞻基也是比较庆幸的,如果他要穿越到明朝的中期,晚期,那个时候,恐怕想要找一点真正能用的人都很少了。
八月十八,朝廷连续颁发了多项制诏,大赏天下,同时也大赦天下。
皇帝颁发的制书,诏书,旨意其实都有明显的区分,制书是制度方面的改革,诏书是具体人,具体事件的命令通告。
而旨意,更多的是指私人事务方面的命令。
那些圣旨,大部分其实是诏书。
而且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才知道,原来每道圣旨前面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这些常识方面的见识,才是朱瞻基觉得最大的收获。
大赦天下这样的举动,历朝历代原来都是备受文人推崇的。朱棣此举也是为了迎合文人们的民意,一次换来他们对武将们的支持。
大赦天下并不是一刀切,那些谋反、欺君、与皇权相抗的政治犯,还有杀人犯,都不在大赦之列。
但是真正的这样的人,也没有人会同情他们,人们主要关注的是那些犯了小罪,或者是受到牵连的大臣亲属。
当这个命令通过驿站传到大明各地的时候,整个大明都沸腾了起来,不管是文臣武将,乡野小民,无不对朱棣感恩戴德。
这个时候的朱棣的威望,也真正达到了巅峰。
这一切跟朱瞻基都没有什么关系,他低调地待在赵王府别院,细心地准备了一份开发铜矿的商业计划。
这个工作对别人来说可能是错综复杂,难上加难。但是对于在后世已经做出过几百个矿山开发计划的朱瞻基来说,却是小菜一碟。
当八月即将过去,朱棣准备动身返回应天府的时候,朱瞻基的商业计划也全部做了出来。
(不好意思,卡文,今天更新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