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灵山/徐公子胜治 > 307回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

307回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

作者:徐公子胜治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八仙过海之时,不知人间已大乱。

    梅振衣当年带走了杨玉环,而李隆基将寿王妃杨玉奴接进宫中册封为贵妃,尽极宠爱,沉迷于声色之娱怠于政事。内用权臣李林甫、杨国忠,外放安禄山做大。而安禄山与杨国忠将相不和,互有疑忌之心。

    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堂兄,历史上的杨贵妃叫什么名字其实并不清楚。新唐书与旧唐书两部史料中根本没有记载,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也没有提及。只是在她被赐死百年之后,文人的野史杂记中杜撰“杨贵妃小字玉环”流传后世,梅振衣穿越前听到的自然是杨玉环的名字。

    唐代也有文人记述“玉奴,太真小字也”也许是因为玉奴这个名字不如玉环好听,后世文人宁愿引用杨玉环之名。千年流传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连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梅振衣都说不清楚。

    唐代疆域广阔,各族杂居融合,尽显世怀柔胸襟。唐初时因连年征战开疆扩土,在各地实行府兵制,极重京畿与各州府政权军事。到了开元年间,承平日久国中无事,只有边疆时有袭扰,大唐于边地设十兵镇,每镇节度使或经略使兼管数州行政、财税、户口、土地、军事大权,渐渐形成了外实内虚的格局,成为了中央政权的隐患。

    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关系极为亲昵,也有点乱,玄宗也过于重用和信任能征善战的安禄山,任命他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大唐五十万边军中,有二十万由安禄山指挥,而且是经历战阵磨砺最精锐的部队。与此同时,长安一带的京畿守军却不满十万。

    在这么一种形势下。稍微有点野心的人,恐怕都会生出别的想法来,安禄山一直在招兵买马壮大亲信势力。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与宰相杨国忠先后上告安禄山谋反,李隆基只推说不信,史上记载李隆基晚来昏聩,也有一定地道理,但李隆基做为一代有为英主。真的就这么完全糊涂了吗?李隆基此时已经有些看出来形势不对了。但是养虎已成患,处理起来十分棘手。

    李隆基此人号大喜功,安禄山确实军功卓著,是在天子宠幸之下一手提拔起来的,若无据说此人谋反,岂不是在打李隆基自己的脸?另一方面,大将拥重兵在外,别人怎么议论都好说。若是有人上告边将谋反,天子直接就点头说一句“我信”只要传出风声。恐怕真得将边将给逼反了。

    皇太子李亨也上奏说安禄山有不臣之迹,他可是未来的国君,李隆基也考虑处置这件事,听从了宰相杨国忠的建议。招安禄山入朝觐见。

    如果是你领军在外,拥有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实力。朝中有人弹劾你有谋逆之心,你有什么选择?无非两条路可走。其一就是以实际行动表示清白,其二是马上造反自保。这两条路地结果都很难测。安禄山首先选择了第一条路,他接到诏书之后,马上飞驰进京。

    杨国忠曾对天子说过。若安禄山想造反必不敢来。结果安禄山真来了。搞得他很尴尬。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进京拜见天子哭诉:“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

    李隆基好言劝慰。并重加封赏。加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又荫封其子。多赐房宅、田地~婢。恩宠依然如故。这年三月安禄山离京回范阳时。李隆基亲自相送。临别还把御衣脱了下来披在他地身上。好一幅君仁臣恭地感人场也许会问。假如把安禄山杀了或者找个借口把他扣在长安。是否就能阻止安史之乱呢?李隆基动没动过这个念头。宰相杨国忠与太子李亨有没有过这个打算?已不得而知。

    但以当时地形势推演。若真地把安禄山给杀了或关起来。最大地可脑浦怕会是另一个结果这场反叛会提前到来。安禄山地儿子安庆绪与部将史思明等。各怀野心都不是省油地灯。若安禄山陷于长安。这些人极有可能会马上起兵。而当时安禄山毕竟未反。也没有任何反叛地直接证据。

    李隆基选择了安抚安禄山。以求缓兵之计。这是无可奈何地明智之举但绝对称不上英明。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确实怠政昏聩。否则也造成不了这种养虎难除地局面。他对杨国忠以及安禄山都犹豫不忍、任用不当。偏偏这两人得势与杨贵妃都有关联。

    安禄山离开长安如惊弓之鸟。一路马不停蹄赶到黄河岸边。换马乘船顺流而下昼夜兼程。赶回了自己地老巢范阳。

    到了第二年正月。安禄山上表朝廷。请求提拔三十二名外族番将取代原先地边镇汉将。犹豫不决地李隆基终于开始考虑怎么处置安禄山了。去年安禄山来长安时。李隆基就打算加授同平章事。将他留在长安入朝拜相。既地位尊荣远离边镇大军。

    当时杨国忠奏道:“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李隆基也就放弃了打算。而此时李隆基又一次准备下诏,让安禄山入朝拜相。杨国忠深为嫉恨安禄山,怎肯让他入朝分权,煽动群臣劝阻,又一次议而未决。

    杨国忠天真的以为,只要凭朝廷的一纸问罪诏书,就可以除掉安禄山,在长安又做了一件事,指使京兆尹衙门以搜查反状为借口,派人抄了安禄山在长安地府邸,抓了安府的门客李超等人,送御史台问罪。安禄山听到这个消息心知不妙,从此称病不见客,再也不肯回长安了,反叛之举已骑虎难下。

    这一年六月。荣义郡主在长安与安禄山之子安庆宗完婚,李隆基诏安禄山进京参加婚礼,安禄山推辞有病未来。这一年十一月,天子派使者去范阳查看安禄山病情地虚实,安禄山趁机伪造诏书,对部下道:“天子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然后起兵造反。

    从一开始。安禄山未必有反叛之心,一方面是李隆基一手将他推到了那个风口浪尖、左右为难的位置;另一方面朝中一系列地事件发生,逼得安禄山不得不反。究竟是哪一方面因素更重要,恐怕连安禄山自己都说不清,总之,安史之乱开始了。

    当时天下太平百年,百姓不识兵戈,地方守备军马别说上战场。有生以来就连厮杀的场面都没见过,哪能挡得住安禄山麾下养精蓄锐地虎狼之师?安禄山挥军势如破竹,仅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就长驱直入攻占了东都洛阳。第二年他在洛阳称帝,立国号大燕。

    大唐朝廷调集军马,派高仙芝、封常清据守潼关,命各道军镇兵马驰援京师。大将军郭子仪、李光弼从河北进军侧翼攻击叛军的后方,一时之间遏制了叛军的势头。

    大唐百年积威。李隆基此时还生活在世的幻想中,没有把安禄山太当一回事。想速战速决很快平定叛乱。监军宦官边令诚在潼关军中索贿未成,回长安向天子状告潼关守将封常清、高仙芝虚张贼势、怯敌避战。弃陕地数百里,动摇军心。

    李隆基早就对战事不满,听信此言下诏斩了封常清与高仙芝,命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为帅,率领临时调集的二十万大军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投降,安禄山趁势攻占了潼关。

    潼关一失,长安城以东无兵可用、无险可守,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等,在羽林禁军的护卫下仓皇逃离了长安向南而去。十天后,安禄山地叛军占领了长安,声势一时达到顶点。

    安禄山称帝,又占领了国都,自以为大功告成,并未向西南追击,日夜纵酒声色娱情。而且这个时候安禄山地身体也不行了,他一直过于肥胖,按现在的话来说,晚年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一系列并发症,纵欲之下身体日衰,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视力渐渐减退,甚至连东西都看不见了。

    且不说大燕皇帝安禄山如何,只说大唐皇帝李隆基仓皇南逃,两天后来到马嵬驿,在这里又发生了一场扑朔迷离的宫廷政变,史称马嵬兵变,幕后的指使者疑是皇太子李亨。

    李亨今年四十五岁了,立为太子已经十八年,早就有些等不及了。早年李隆基宠幸武惠妃,听信谗言杀了三个亲生儿子,原忠王李亨也险些遭殃。武惠妃死后他被立为太子,战战兢兢过了这么多年,对父皇以及朝中权臣早有不满。

    安禄山反叛之事,李亨认为自己早就提醒过父皇,父皇却未能阻止,已经不适合再掌大权,该自己上台了。他知道禁军中深恨杨国忠的人不在少数,此为军心可用。等逃出长安之后,这一天夜间,李亨命东宫宦官李辅国密招禁军统领陈玄礼,策划以除掉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兵变。而此时李隆基还蒙在鼓里。

    此番南逃,随驾的不仅有禁军和大臣,还有各属国的使节。第二天早上开饭的时候,二十多位吐蕃使节去找陈玄礼要吃地,陈玄礼却说没有,让他们去找宰相杨国忠。

    马嵬驿旁有一座沉玉寺,是玄宗临时安身的行宫,这一天杨国忠刚刚走出佛堂上马,就被一伙吐蕃使节拦住,围着他要吃的,情急之下说话叽里咕噜夹杂着番语。还没等杨国忠答话,寺外职守地禁军就大喊道:“杨国忠串通胡番谋反!”一箭射来正中马鞍。

    杨国忠受惊落马,急忙逃进马嵬驿,被羽林军追上一刀砍死,士兵接着杀了杨国忠的姐姐韩国夫人、妹妹秦国夫人以及妻子家眷。御史大夫魏方喝止禁军,也被杀,左相韦见素被打的头破血流,陈玄礼及时现身约束士兵才救了他一命。

    杀杨国忠只是第一步试探,一旦成功见军心可用。陈玄礼就开始了第二步的逼宫,率军围住了沉玉寺。喧闹声惊动了李隆基,问左右发生了什么事,门外有人禀报杨国忠谋反被诛。天子大惊失色但已无计可施,派内侍高力士宣旨请军士退下。羽林军不退,李隆基只得亲自出门安抚。

    见天子到来,陈玄礼下马跪拜道:“杨国忠谋反。已被诛杀。其妹杨贵妃不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割爱,将杨贵妃处死。”

    李隆基晃了晃,若不是高力士在一旁搀扶,他差点软倒在地,仅仅几天功夫,堂堂地万乘天子竟沦落到如此地步,众叛亲离。竟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李隆基良久不答话,而陈玄礼跪地不起,场面就这么僵持着。

    李隆基还想维护天子地尊严。最后拄杖道:“朕自会处置!”转身走进了沉玉寺,而大军仍围在寺外不退。旁观地大臣也看清了形势,京兆司录参军韦谔追进寺中劝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只在旦夕之间。愿陛下早做决断。”说着跪在地上向李隆基连连磕头。

    等韦谔抬起头时,只见头发花白地皇上早已泪流满面。口中喃喃自语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李隆基心里很清楚。杨国忠并无兵权,在如今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造反。同时他也明白有人嫉恨杨国忠。一定要杀之而后快,可惜这些话他说不出来。为形势所逼,士兵不听自己的号令,他不得不承认杨国忠谋反,既然如此,只能辩解杨贵妃并不知情。

    斑力士劝道:“贵妃诚无罪,但杨国忠既诛,众将士怎会安心让她侍奉陛下左右?将士安宁,陛下才有安宁。”瞻已经很露骨了,众将士擅自杀了杨国忠,怎么会留下杨贵妃呢,难道还等她将来报仇算帐吗?李隆基要想自保,只能顺应众人之意。

    李隆基万般无奈,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牵到沉玉寺后院一棵梨树下,赐一丈白绫自缢。杨玉奴时年三十八岁,这些年养在深宫仍是花容玉貌,玄宗仓皇出逃仍带她随行,可见恩宠未减。

    可怜杨妃直到高力士捧白绫而来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眼泪如断线地珍珠扑簌簌洒落,全身都在发颤,扶案问道:“天子何在?”

    斑力士不敢抬头,低声答道:“山河破碎,天子无威。六军逼宫门外,贵妃娘娘莫要怪罪。”

    正在说话间,高力士耳中突然传来细细的却又很清晰的声音:“高力士,你将亲手缢杨妃,请听我言。”他吃了一惊,抬头转身望去,那个声音又说道:“莫顾盼左右,我非你所能见,按我说的做就行!”

    斑力士缢死杨贵妃,玄宗下令将尸身抬到佛堂中,让陈玄礼等将领前来查看。陈玄礼等人脱去甲胄叩头道:“臣等为社稷大计,诛杀杨逆,未尊圣旨,请赐矫制之罪。”

    李隆基只能安抚道:“朕识人不明,以至今日之乱,欲往蜀地重整军马平叛,尔等皆国之志士,应加爵赏,何罪之有?”

    众将士一齐拜倒高呼万岁,天子命高力士草草掩葬杨贵妃,默默洒泪不语。众将士整顿军马继续护驾前行,这场兵变告一段落。然而离开马嵬驿还没有多远,当地地一伙乡绅跪地拦驾,代表“百姓”请命,请求留下皇太子李亨率军平叛,羽林军众将士也跪地请求陛下从百姓之请。

    一见这个场面,李隆基已心知肚明,这分明是太子一手安排地,就是要夺权将自己荚普再一脚踢开。但如今将士之心已随太子,也不可能再听李隆基的号令了,如果李隆基继续掌权,将来翻过身来平定天下,这些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安危,只有拥太子上位才能保住身家。

    李隆基无奈,只得留下太子,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军平叛。李亨率领羽林军大部与父皇分道扬镳,北上灵州收拢西北边镇军马去了。而李隆基在一队禁军的护卫下,继续南行入蜀,于七月二十八日到达成都。

    李隆基在大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二日逃离长安,六月十四日到马嵬驿遇兵变缢杀杨贵妃,随即遭遇太子夺权。李隆基做为一代世帝王,并不安心被儿子摆布,南行途中的七月十五日,他做了最后一次挣扎,下了一道诏书,史称“分制诏。”

    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至灵州召集西北边镇军马,南取长安、洛阳。

    命永王李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沿长江而下,沿途招募士卒军马、甲仗粮草,北上平叛。

    这是分兵两路的战略,而以当时的形势看,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另派永王经营长江流域,也是为防止黄河流域战势不利所做的长远打算。李隆基还有些不甘心,并不想这么快就退下历史舞台地最高峰,还想玩诸子、诸将制衡的帝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