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漳水东径屯留县南,又屈径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径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漳,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西出发鸠山,东径余吾县故城南。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冻水又东径屯留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漳,从水,东声也。漳水又东北径壶关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即色人也。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瞪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特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往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于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径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东径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铜鞮水又东南流径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土虒亭,下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径胡邑西,又东屈径其城南,又东径襄垣县,入于漳。漳水又东北流径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潞县北,县,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苟林父灭之。阚駰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案燕书,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评障锢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漳水径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于长子,军次潞川,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世传岩赤则土罹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径台壁西,又南入于漳。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仁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有涅水西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交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涅水又东径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径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径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得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鞛、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樟水。漳水又东径磻阳城北,仓谷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径鲁班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径偏桥东,即林虑之娇岭抱犊固也。石隥西陛,陟踵修上五里余,隥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们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仓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径百晦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径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仓溪水。仓溪水又北径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又东过武安县,漳水于县东,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漳水又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四十里。又东,汗水注之,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径汗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汗水东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渭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字。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径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于漳。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堰陵泽。故左思之赋魏都,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魂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属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径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径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富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跌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宫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层搂,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骼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车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径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于河中。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俊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于紫陌,建武十五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塘无尺雉矣。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径梁期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径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又径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入县南,漳水又东,右径斥丘县北,即裴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入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漳水又东北径列入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入者也。于县右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拘涧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径温明殿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昼卧处也。其水又东径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者也。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故赵郡治也,长沙耆旧传称,桓楷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于路者,行人挂囊粟于树,莫敢取之,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渚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国语所谓鸡丘矣。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径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魔,与白渠同归,径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断,旧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西。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巨鹿县东,衡漳故渎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径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又考汉书同。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衡漳又北径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昔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服虔曰:巨桥,仓名。许慎曰:巨鹿水之大桥也。今临侧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衡水又北径巨鹿县故城东。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而县取目焉,路温舒,县之东里人,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牒用写书,即此泽也。巨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赵敬肃王子为平于国。世祖中兴,更为巨鹿也。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大河东北流,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如志之言大陆在巨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巨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渎,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故改云共耳。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余按郑玄据尚书,有东过洛油,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推次言之,故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稽之群书,共县本共和之故国,是有共名,不因恶降而更称。禹著山经,淇出沮洳。淇澳卫诗,列目又远,当非改绛,革为今号。但是水导源共北山,玄欲成降义,故以淇水为降水耳。即如玄引地说,黎阳巨鹿,非千里之径,直信都于大陆者也。惟屯氏北出馆陶,事近之矣。按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是乃与漳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寻其川脉,无他殊渎,而衡漳旧道,与屯氏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与地说千里之志,即之途致与书相邻,河之过降,当应此矣,下至大陆,不异经说,自宁迄于巨鹿,出于东北,皆为大陆。语之缠络,厥势眇矣。九河既播,八枝代绝。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故鬲、般列于东北,徒骇渎联漳、绛,同逆之状粗分,陂障之会犹在。按经考渎,自安故目矣。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水有故津,谓之薄落津。昔袁本初还自易京,上已届此,率其宾从,禊饮于斯津矣。衡漳又径沙丘台东。纣所成也,在巨鹿故城东北七十里,赵武灵王与秦始皇并死于此矣。又径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更始三年秋,光武追铜马于馆陶,大破之,遂降之。贼不自安,世祖令其归营,乃轻骑行其垒,贼乃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遂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人,故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祠取名焉。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巨鹿太守,漳津泛滥,土不稼穑,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犹揭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碑顷因震裂,余半不可复识矣。又径南宫县故城西。汉惠帝元年,以封张越人子买为侯国,王莽之序中也。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又有长芦淫水之名,绛水之称矣。今漳水既断,绛水非复缠络矣。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径九门城南,又东南径南宫城北,又东南径缭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召: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左径安城南,故信都之安城乡也。更始二年,和戎卒正邳彤与上会信都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故渎又东北径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王莽之乐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故县也。绛渎又北径信都城东,散入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故地理志曰:禹贡,绛水在信都东入于海也。又北过堂阳县西,衡水自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径县故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者也。水上有梁,谓之旅津渡,商旅所济故也。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门石崩褫,余基殆在。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长芦水东径堂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谷梁传曰:水北为阳也。今于县故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长芦水又东径九门城北,故县也。又东径抉柳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损为侯国。又东屈北径信都县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汉高帝六年置。景帝中二年,为广川惠王越国,王莽更为新博,县曰新博亭,光武自蓟至信都是也,明帝水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青龙三年立。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其水侧城北注,又北径安阳城东,又北径武阳城东。十三州志曰:抉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又北径下博县故城东,而北流注于衡水也。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 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径其西。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水又北径昌城县故城西。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差为侯国。阚駰曰:昌城本名阜城矣。应劭曰: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故县也。世祖之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亲子弟据邑以奉世祖是也。又径西粱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故县也。世以为五梁城,盖字状致谬耳。衡漳又东北径桃县故城北。汉高祖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王莽改之曰桓分也。合斯洨故渎,斯洨水首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绵蔓水,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又北流,径井陉关下,注泽发水,乱流东北径常山蒲吾县西,而桃水出焉,南径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径桑中县故城北。世谓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地理志曰:侯国也。桃水又东南流,径绵蔓县故城北,王莽之绵延也。世祖建武二年,封郭况为侯国。自下通谓之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径乐阳县故城西,右合并陉山水,水出井陉山,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径陈余垒西,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其水又屈径其垒南,又南径城西,东注绵蔓水。绵蔓水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非也。地理志曰:侯国矣。王莽更之曰畅苗者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使邓禹发房子兵二千人,以铫期为偏将军,别攻真定宋子,余贼拔乐阳禀肥垒者也。绵蔓水又东径乌子堰,枝津出焉。又东,谓之大白渠,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白渠水又东南径关县故城北。地理志,常山之属县也。又东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谓之成郎桥。又东径耿乡南,世祖封前将军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又东径宋子县故城北,又谓之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封许瘛为侯国,王莽更名宜子。昔高渐离击筑佣工,自此入秦。又东径敬武县故城北。按地理志,巨鹿之属县也。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阚駰十三州记曰: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故县也。今其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白渠水又东,谓之斯洨水。地理志曰:大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径和城北。世谓之初丘城,非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孙昔为侯国。又东南径贳城西,汉高帝六年,封吕博为侯国。百尺沟东南散流,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斯洨水自枝津东径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渊水左纳白渠枝水,俗谓之洨水,水承白渠于藁城县之乌子堰。又东径肥累县之故城南,又东径陈台南,台甚宽广,今上阳台屯居之。又东径新丰城北。按地理志云:巨鹿有新市县,侯国也。王莽更之曰乐市,而无新丰之目,所未详矣。其水又东径昔阳城南。世谓之曰直阳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三月,鼓人请降,穆子曰:犹有食色,不许。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也。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也。有死义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既献而返之。鼓子又叛,荀吴略东阳,使师伪,负甲息于门外,袭而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白渠枝水又东径下曲阳城北,又径安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侯国也。又东径贳县,入斯洨水。斯洨水又东径西梁城南,又东北径乐信县故城南。地理志,巨鹿属县,侯国也。又东入衡水。衡水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济得厥名。
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东。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地理风俗记曰:县北有邬阜,盖县氏之。又右径下博县故城西,王莽改曰闰博。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汉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以。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汉氏中兴始基之矣。寻求老父不得,议者以为神。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西,逶迆东北注,谓之九。西径乐乡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丘也。又东,引葭水注之。
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经叙阜城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为同。勃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故知非也。漳水又东北径武邑郡南,魏所置也。又东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按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于此处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衡漳又东径武邑县故城北,王莽之顺桓也。晋武帝封子于县以为王国,后分武邑、武隧、观津为武邑郡,治此。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侧永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以为侯国。耆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郎君渊。耆宿又言:县沦之日,其子东奔,又陷于此,故渊得郎君之目矣。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北为张平泽。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注衡漳,谓之张平口,亦曰张平沟。水溢则南注,水耗则辍流。衡漳又径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沱故渎,谓之合口。衡漳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泆处,名之曰李聪涣。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北别出,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滹沱别水,分滹沱故渎之所缠络也。衡漳又东,分为二水,左出为向氏口,渎水自此决入也。衡漳又东,径弓高县故城北。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隤当为侯国,王莽之乐成亭也。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径蒲领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云:修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径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其渎径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径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径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径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派,径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径通。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川,一川北径弓高城西面北注柏梁溠,一川东径弓高城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衡水东径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九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三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王,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径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勃海郡。褚先生曰,汉昭帝元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陂东径阜城南。地理志,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径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衡漳又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又径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径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清漳径章武县故城西,故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水。东北径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径亭北,又径东平舒县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右出为淀,一水北注滹沱,谓之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淮南子曰:清漳出谒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县界。故晋太康地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汉之故县矣。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径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又南径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径其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径文当城北,又东北径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秦伐赵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也。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榆之墟郭,吊阏与之旧都。阚駰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汉高帝八年,封冯解散为侯国。其水左台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阳县西北轑山,南流径轑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b>译文</b>
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郡长子县西面的发鸿山,
漳水发源于鹿谷山,鹿谷山与发鸡山山麓相连而位置在南, 淮南子 称为发苞山,所以在诸书中常见互用异名。左边有阳泉水注入,右边有缴盖水流进来。这三个源头都出自同一座山,只不过南北方向不同罢了。
往东流过县南,
又往东,尧水从西山往东北流经尧庙北面,又往东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这里是周时史官辛甲所封的食邑。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晋人在长子俘虏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就是此县。秦时设置上党郡,治所就在这里。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漳水往东流,汇合于梁水。梁水发源于南梁山,往北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 ) ,郑国夺取了屯留、尚子、涅― 尚子就是长子的异名。梁水又往北注入漳水。转弯从县城往东北流,
陶水发源于南面的陶乡,往北流经长子城的东面,向西转弯流经城北,东流注入漳水。
又往东流过壶关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屯留县南边,
漳水往东流经屯留县南面,又转弯流过城东,往东北流,有绛水注入。绛水发源于西方谷远县东面的发鸡之谷,称为滥水;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南面,就是旧时的留吁国,是潞氏的属国。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晋人在纯留俘虏了孙蒯,就是这地方。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所以桑钦说:绛水发源于屯留西南,东流注入漳水。漳水又东流,陈水注入。冻水发源于西方的发鸿山,往东流经余吾县老城南面。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 )把余吾封给景丹的儿子景尚,立为侯国。陈水又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 ,韩共侯、赵成侯把晋桓公迁到屯留。 史记 载,赵肃侯在端氏剥夺了晋君权力,把他迁到这里。冻水又东流,注入漳水。所以许慎说:冻水发源于发鸡山,注入漳水,冻字偏旁从水,音东。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壶关县老城西面,又转弯流经城北。壶关,就是旧时的黎国,有黎亭。县里有壶口关,所以县名叫壶关。吕后元年(前187 )把这里封给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刘武,立为侯国。汉时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控告卫太子,他就是本县人。壶关县在屯留东边,不可能先流经壶关然后才到屯留。漳水流过鹿台山与铜鞋水汇合。铜鞋水发源于铜鞍县西北的石陇山,东流与专池水汇合。专池水发源于八特山,往东北流,注入铜赣水。铜鞍水又往东南流,与女谏水汇合。女谏水发源于西北的好松山,往东南流,北边有苇池水与公主水合流往西注入,南边有榆交水与皇后水合流往东汇进来,往东南乱流,注入铜鞋水。铜赣水又往东流经李息墓,墓前有碑,是太和元年(477 )李氏所立,现在已经破碎了。水又往东流经老城北面;城在山冈上面,底下临着深谷;东、西、北三面都有深涧隔断,宽广约二里,世人称为断梁城,就是旧县的上旎亭。铜鞋水又往东流经铜鞋县老城北面,城在南岸山中,是晋时大夫羊舌赤― 号铜鞍伯华的食邑。汉高祖就在这里打败韩王信。铜鞋水又往东南流过顷城西面,就是铜赣县的下瘾聚。 地理志 说:铜鞍县有上瘾亭、下旎聚。铜墟水又往南流经胡邑西面,又向东转,流过城南,又往东流经襄垣县,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襄垣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的上党亭。
潞县北边,
潞县就是从前赤翟的潞子国。潞子国的尽相丰舒很有才能,但没有德行,晋国伯宗列举了他的五条罪状,派荀林父去灭了潞子国。闻胭说:潞县有潞水,是冀州的大河流,就是漳水。我按 燕书 ,王猛与慕容评在潞川相遇,慕容评堵截了山泉,卖水给军队,交上一匹绢就给二担水。这里没有别的大川可以灌溉,所有的长川大河,就只有漳水一条了。所以世人也把浊漳称为潞水。潞县北边与旧时的台壁相望。漳水流经壁南。此壁原是潞子所建,世人称为台壁。慕容垂在长子攻打慕容永,部队驻扎在潞水,慕容永率领精兵抵抗,凭河坚守,慕容垂在台壁摆好阵势,一仗就把慕容永打垮了,就是在这地方。漳水左岸在这里于黄须口汇合黄须水。黄须水发源于台壁西边张讳岩下。世上相传岩石发红,就会遭到战祸,人们讨厌这岩石的变化无常,都用石粉把它涂成白色,所以民间把它叫张讳岩。水往南流经台壁西面,又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北流过望夫山,山南有石人伫立在山上,姿态像是在盼望着云天外的远人,因而取名。有涅水发源于西边的覆颤山,东流与西汤溪水汇合。西汤溪水发源于涅县西山的汤谷,五条泉水汇合在一起,叫五会之泉;又往东南流,称为西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流经涅县老城南面,东流与白鸡水汇合。涅县就是以涅水命名的。白鸡水发源于涅县的西山,往东流经县北,往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武乡水汇入。武乡水源出武山,往西南流经武乡县老城西面,然后往南流到清谷口汇合清谷水。清谷水发源于东北方长山的清谷,往西南流与桦赔水和白璧水汇合,南流注入武乡水;又南流有黄水口。黄水有三个源头,同流注入一条深涧,往东南流,与隐室水汇合。隐室水源出西北方的隐室山,往东南注入黄水。黄水又往东注入武乡水;武乡水又往东南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播阳城北面,仓谷水注入。仓谷水发源于林虑县的仓谷溪,往东北流经鲁班门西面。这里两侧的山崖状如门户,石壁凌云高举,左右两岸用石块修筑成堤防,高高的基址至今还在。漳水往北流经偏桥东面,这就是林虑的娇岭抱犊固。循着石级向西往高处攀登,约五里余,到了崖边路就断了,中间一段约有四五丈,用木料架成偏桥,勉强可以通行,所以听说这里地名也叫偏桥。从这里上山,还要攀藤援葛,才能到达山顶,这就是庚衰眩晕坠崖的地方。仓谷溪水又北流,与白木溪汇合,溪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白木川,往东流经百亩城北面,这也和仇池百顷之类名称一样。又往东流经林虑县的石门谷,又注入仓溪水。仓溪水又往北流经潘阳城东面,往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葛公亭北面,往东流去。又往东流过武安县,漳水在武安县东面,汇合了从涉县往东南流来的清漳水。世人把汇流处称为交漳口。
又往东出山,流过邺县西面,
漳水又往东流经三户峡,称为三户津。张晏说:三户是地名,在梁期西南。孟康说:三户津是一条山峡名,在邺县以西四十里。又东流,汗水注入。汗水发源于武安县山,往东南流经汗城北面。从前项羽与蒲将军、英布从三户渡水,就在这条水上打败了章邯。汗水往东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武城南面,世人称为梁期城;梁期在邺城北面,民间又称为两期城,都是不正确的。司马彪 郡国志 说:邺县有武城,武城就是期城。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西门豹祠前面,祠的东边有石碑,隐约可以看出凸起的字迹。祠堂东端的石柱上刻有这些字样:赵建武年间(335 一348 )所建。魏文帝 述征赋 说:景慕西门豹感人的事迹,忽然远远望见他的祠庙。漳水右岸与支流汇合,支流上流在邯会西边承接漳水,向东分支与邯水汇合。邯水发源于邯山东北,流经邯会县老城西面,北流注入这条支流,所以称为邯会。张晏说:从漳水分出的支流,从西南流与邯山之水汇合,现在城旁还有沟渠留着。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刘仁,立为侯国。水又往东北流入漳水。从前魏文侯派西门豹去当邺令,引入漳水灌溉邺的田地,百姓都靠着这水用。以后到魏襄王时,派史起去当邺令,又在漳水上筑堰,来灌溉邺的田亩,田亩也都变成肥沃的良田,百姓都歌颂他。魏武王又在漳水拦河筑坝,称为天井堰,使水转向东流。在二十里的河段中,造了十二道坝级,每级相距三百步,使各级的水互相灌注,一个源头分为十二道水流,每道都建有水门。陆氏 邺中记 说:水所灌注之处叫堰陵泽。所以左思为魏都作赋,说分级渠道共十二条,引水注入各水口。魏武帝攻邺,引漳水来围困此城。 献帝春秋 说:司空曹操包围了邺城,在周围掘壕长四十里,开头浅而狭,看来似乎还可以走过去,审配不出来争取有利时机,只望着他汕笑。但司空连夜赶修,就增至深宽达二丈的规模,引漳水注入,于是就攻下邺城。邺城原来是齐桓公所置,所以 管子 说:筑了五鹿、中牟和邺诸城来保卫诸夏。后来属晋国,魏文侯七年(前439 )才开始封在这里,所以称魏。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设置魏郡,治所在邺县,王莽改名为魏城。后来把魏郡分开,设立东部都尉和西部都尉,所以称为三魏。魏武帝又利用郡国旧水道,引漳水从城西东流,经过铜雀台下,从下水道入城东流,称为长明沟。渠水又往南流经止车门下。魏武帝封于邺时,曾修建北宫,宫里有文昌殿。沟水南北两边都是道路,以支流引水灌溉,往东从石窦堰下流出,注入城壕。所以魏武帝 登台赋 说:引了长明沟,灌入街巷,指的就是这条渠水。石氏在文昌殿旧址上,建造了东太武殿和西太武殿,在济北谷城山上开采文石来砌筑殿基。一座殿基下,布置了五百名武士值班警卫。弯曲的柱子和筒瓦全都用铸铜制成,还贴金涂漆,描图装饰。又把长安洛阳的铜人搬到宫前,把都城装点得堂皇瑰丽。城的西北面有三座高台,都利用城墙作台基,巍然耸峙,就像山一样高。这些高台是建安十五年(210 )魏武帝所筑,现在已差不多削平了。 春秋古地 说:葵丘是地名,现在邺城西面的三座台,就是葵丘的所在地。现在台已削平,但当时也许另有所见,不很清楚。中间的叫铜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间。台建成后,魏武帝叫他的儿子们去登台,还要他们作赋。陈思王落笔成篇,文词的优美,才思的敏捷,当时无人可与他相比。铜雀台也是魏武帝望见奉常王叔治的地方。从前严才和他的部属攻打宫殿边门,王修(叔治)听到发生事变,没等到车马到来,就带领部属步行赶到宫门。太祖在铜雀台上远远看到了,说道: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了。相国钟舔说:过去京城里发生事变,九卿都留守在他们的官署,你为什么赶来啊?王修说:吃人家的傣禄,人家有危难时,怎能躲着呢?留守官署虽说是老规矩,但却没有蹈汤赴火,尽救人急难的本分。当时人们把这件事传为美谈。石虎又把台加高了二丈,台上建了一座房屋,栋椽相连,把高台顶上全都盖住,在周围分隔开来,叫命子窟。又在屋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又在楼顶做了一只铜雀,张开翅膀,像在飞翔似的。南边是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零九间。北边有冰井台,也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面有冰室,室中有几口井,每口深十五丈,井中贮存冰和石墨。石墨可以写字,点着了火也不易烧尽,也叫石炭。还有藏谷和藏盐的地窖,以防意外。现在地窖上还留有石刻铭文。左思 魏都赋 说:三座高台罗列,高高地耸峙着。邺城有七座城门:南边叫凤阳门,中央叫中阳门,近边的叫广阳门,东边叫建春门,北边叫广德门,近边的叫底门,西边的叫金明门,又叫白门。凤阳门上有三座台,城门大开,高三十五丈。石虎在上面建起层楼,楼顶上安放了一只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他又在东城上建了东明观,观上装了一座金博山为饰,称为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高出周围的亭榭之上,显得分外突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用砖装饰表面,每百步有一座城楼。城内所有的宫殿、门台、边墙上面都加建观榭。层沓的屋栋,反仰的檐瓦,飞檐高接青云,描画上彩色和淡白色,在全盛时期,离邺城六七十里外,远远就可望见楼台高耸,就像仙宫一样。魏承袭汉朝政权,也建都在洛阳,因为憔是祖先的本国,许昌是汉朝所居,长安是西京遗迹,邺是建立王朝大业的基地,所以合称五都。现在邺城是相州刺史及魏郡的治所。漳水从西门豹祠往北流经后赵阅马台西面。台基高五丈,上面建了望楼,石虎每次在台下讲武,总要登楼眺望,他从台上放响箭,作为兵将出入的信号。漳水又往北流经祭陌西面。战国时民间的巫婆为河伯娶新娘,都是在这条陌上祭祀的。魏文侯时,西门豹当邺令,和三老相约说:为河伯娶新娘时,请来通知我,我也来送送那位姑娘。三老都说好的。到了那时候,三老、廷椽向百姓征税,征得百万钱。男巫女巫在乡里各处巡行,看到有漂亮的姑娘,说是应当给河伯做新娘,就用了三万钱给她娘家做聘金,为她沐浴、涂脂抹粉,有如出嫁的样子。西门豹去赴会,三老、巫婆、廷椽和民众人山人海,赶去看热闹。巫婆七十岁了,跟她的女弟子十人。西门豹叫了新娘来看,说不够好,叫巫婆去报告河伯,就把她投到河中。等了一会儿,他说:为什么这么久还不回来?又叫三个弟子及三老去秉告,也都投入河中。西门豹恭恭敬敬地弯着腰说:三老还不回来,怎么办呢全想再叫廷椽豪长前去。他们都叩头求饶,直叩得头破血流,说不再给河伯娶新娘了。虽然这种荒唐的祭祀仪式取消了,但祭陌这个地名却留了下来。这里也是慕容俊把石虎尸体投入河水中的地方。田融把这地方叫紫陌。后赵建武十一年(345 ) ,在水上造紫陌浮桥,在紫陌为佛图澄建造寿坟,这位高僧死于建武十五年(349 ) ,十二月安葬,就是在这地方。漳水又面对赵氏的临漳宫,宫殿在桑梓苑,多桑树,这个皇家园囿就因而得名。三月三日及开始养蚕的月份,石虎带了皇后及夫人来到这里采桑。现在还留下一些桑树,但连断墙残壁也荡然无存了。漳水又北流,溢水注入。漳水又往东流经梁期城南面。 地理风俗记 说:邺城以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是个旧县城。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 ) ,把这里封给任破胡,立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 ) ,镖骑将军王浚派遣乌丸渴末直达梁朝,等候骑兵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派遣将军石超去镇压渴末,却在这里被渴末打败。又流经平阳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邺城军队在平阳打败邯郸军队。司马彪 郡国志 说:邺县有平阳城,就是这座城。
又往东流过列人县南边,
漳水又东流,右边流经斥丘县北面,即裴县老城南面― 王莽改即裴为即是。 地理风俗记 说: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是个旧县城。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列人县旧城南面,王莽改名为列治。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八年(前362 ) ,惠成王攻打邯郸,夺取了列人。漳水在县右汇合了白渠旧水道。白渠水发源于魏郡武安县钦口山,往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又东流与拘涧水汇合。拘涧水发源于武始县东山的白渠,北方民间仍把这条水称为拘河。拘涧水又东流,又有牛首水注入。牛首水发源于邯郸县西边的堵山,东流分为两条,急湍奔腾流过,两条澄澈的溪流照影如镜。汉景帝时,七国叛乱,命令曲周侯哪寄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相持七月,引了牛首水和拘水去淹城,城被冲坏,赵王也自杀了。水往东流入邯郸城,流经温明殿南面。汉世祖俘获王郎,巡视邯郸时,曾在殿中午睡过。水又往东流经丛台南面,丛台是六国时期赵王的台。 郡国志 说:邯郸有丛台。所以刘肋 赵都赋 说:在南边造起云阁,在少阳山建立丛台。现在遗址上还有些老墙留下来。水又往东流经邯郸阜,就是张晏所说的东边城下的邯山,单,是尽头的意思;城郭从邑,所以偏旁加邑。邯郸这地名,大概就是依据此山命名的,是旧时赵郡的治所。 长沙眷旧传 说:桓楷当赵郡太守时,有人在路上丢了一袋米,过往行人把这袋米挂在树上,没有人敢拿,说的就是这地方。水又东流出城,重新汇合成一条;又东流,形成一片澄澈的水湾,水往东南流,注入拘涧水;又东流,注入白渠;又东流,分出一条旧渠。一条往东流,积成沼泽,就是曲梁县的鸡泽。 国语 有所谓鸡丘就是这地方。东北与澄湖相通。白渠旧道往南分出,所到之处分出许多支渠,向右边分出的就是邯沟,流过邯沟县旧城东边,县名就是因沟名而来的。 地理风俗记 说: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肥乡县旧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八年(前362 ) ,攻打邯郸,夺取了肥。 晋书- 地道记 说:太康年间设置肥乡县,属广平郡。渠道纵横交错,相互纠缠在一起,与白渠流到同一处,经过列人县,在右边汇合漳水,今天已枯涸无水了。 地理志 说:白渠东流到列人县,注入漳水。
又往东北流过斥漳县南面。应肋说:那个地区是盐碱地,所以叫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 )魏太祖开了一条渠道,引漳水往东流入清水、沮水,以便通航运粮,名为利嘈渠。漳水旧河道断流后,旧溪通往东北,只是一缕细水,在涓涓地流渗罢了。 尚书 说,覃怀一带直到衡漳,治水也已卓有成效。孔安国说:衡是横的意思,就是说漳水横流。又往东北流经平恩县旧城西面。应劭说:平恩县原来是馆陶县的一个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 )设置,把这地方封给皇后的父亲许伯,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延平。
又往东北流过曲周县东面,又往东北流过巨鹿县东面,
衡漳旧水道往东北流过南曲县旧城西面。按 地理志 ,广平有南曲县。应肋说:平恩县以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是个旧县址。又流经曲周县旧城东面。 地理志 说:曲周县,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 )置,王莽时改名为直周。我按 史记卜大将军哪商,在高祖六年(前201 )封于曲周县,立为侯国;考 汉书 记载也相同,因而知道曲周这个旧县,不是始于孝武帝。啸父是冀州人,在县城市场上补鞋补了数十年,人们都奇怪他不会老,想求他传授秘术却求不到。衡漳又往北流经巨桥仓储西面。旧时有一座大桥横架于水上,所以有巨桥之名。从前武王讨伐封王,开出巨桥仓,把粮食发给殷商的饥民。服虔说:巨桥是粮仓名。许慎说:巨桥是巨鹿水上的大桥。现在靠近水边处,左右一二里方圆内,还有些像土丘似的隆起处,就是从前粮仓地窖留下的遗迹。衡水又往北流经巨鹿县旧城东面。应韵说:鹿就是大树林。 尚书 说:尧将把帝位让给舜的时候,在大麓之野迎接他,当时有暴风雷雨,但舜却不迷失方向,于是拿昭华之玉赠给他,县也因此取名了。路温舒,巨鹿县东里人,父亲在乡里当监门小吏,叫他到泽地去放羊,采了曹蒲叶写字,就是这片泽地。旧县城就是巨鹿郡的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 ,灭了赵国,设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 ) ,这里是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前91 ) ,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立为平于国;世祖复兴以后,改为巨鹿。郑玄给 尚书 作注,引了 地说 中的几句话:大河往东北流过了绛水后约一干里,到了大陆,这是大地的中央。 地理志 说:大陆在巨鹿,绛水在安平信都。按照 志 里的说法,巨鹿与信都中间的距离不应有这么长。水名地名随时代而改变了,世人弄不清它们的地点,看到降水,就以为即是绛水,于是就照着绛字来读,也有写作绛字的,这都不对。现在河内共北山,淇水就发源在那里,往东流到魏郡黎阳县入河,这条河倒与所谓降水比较切近,降字应当读作郝向齐军投降的降字,因周时在这里建国的人不愿说投降,所以改成共字。此外,现在河水所经的地方,离大陆已很远了,馆陶北面的屯氏河,是否就是旧河道呢?我按以上郑玄这番话大概是因 尚书 里有:往东流经洛纳到大任,往北流经降水到大陆泽,就据此来推究所经次序,所以把淇水看作降水,共城看作降城的吧,不知是否这样。参考各种典籍,共县本来是共和时期的故都,那末原来的名字就叫共,不是因为不愿说投降才改名的。禹著 山经 说:淇水发源于沮枷之山。 卫诗- 淇澳 篇所指的水名又很远,应当不是改为降水又变为今天的绛水的。但这条水发源于共北山,郑玄为使以降字来解释其意义的说法成立,所以就把淇水当成降水了。即使如郑玄所引的 地说 ,黎阳、巨鹿之间也并没有千里之遥,岂但信都与大陆没有呢卫只有屯氏河发源于北方的馆陶,看来还比较切近。按 地理志 说:绛水发源于屯留,往下流穿过漳水,因而与漳水都可通称,所以水流屈曲流奔,所到之处各有水名,在信都又有了绛水之名,最后东流入海。考察水道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别的河渠,而衡漳的旧水道,与屯氏河相互穿插,于是 尚书 里才有经过降水直到大陆这样的说法, 地说 中也有相距千里的记载,与水道流程对照起来,与 尚书 的记载还相近,河水流过降水,应当与这种情况合得起来了。下流直到大陆,都与 水经 所说无异,从宁直到巨鹿,向东北伸展出去,都是大陆。说到水流屈曲的流势,确很远了。九河分道奔流,以后其中的八支都断流了,但遗迹和旧名却往往保留下来。所以扁河、般河流布于东北,徒骇河的水道与漳水、绛水相联,流向相同和相异的情况大致上可以区分得出来,破塘堤岸相交接的遗迹还在,按照 水经 来考察水道,旧名自然都有着落了。漳水又流经经县旧城西边。水边有个老渡口,叫薄落津。从前袁本初从易京回来,皇帝已经到了这里,带领了随从人员,正是三月三日修楔的日子,就在这个渡口欢饮。衡漳又流经沙丘台东面,台在巨鹿老城东北七十里,是封王所建。赵武灵王与秦始皇都死在这里。又流经铜马祠东面,这是汉光武帝的祠庙。更始三年( 25 )秋天,光武帝追击铜马军,在馆陶把它打得大败,迫使它投降。但贼兵心中却惶惶不安,世祖让他们回到自己营中去,他亲自轻装骑马到他们的营垒中巡行。贼兵于是自相谈论道:萧王对我们真是推心置腹,如此至诚待人,我们怎能不为他舍命效劳呢?于是就把归降的数十万人,分配给部下诸将,所以关西称世祖为铜马帝,祠也因此得名。庙旁有碑,记述河内惰武县张导的治水事迹。张导,字景明,建安三年(198 )当巨鹿太守。那时漳水泛滥,土地不能种庄稼。张导展阅地图,与府尽彭参、属吏马道篙等,追溯水道流向的变动,估测河流内外的形势,修筑堤防,疏通水流,调整了水路,治水的功绩卓有成效,百姓因而受益。碑额题为 漳河神坛碑 。但民间老人和老学者还把这座祠庙称为铜马刘神寺。这块碑近来因受震碎裂,只留下一半,也已看不清了。漳水又流经南宫县老城西,汉惠帝元年(前194 ) ,把这地方封给张越人的儿子张买,立为侯国,这地就是王莽的序中。漳水与隅醛水相通,称为衡津,又有长芦淫水和绛水等名。现在漳水已经断流,绛水也不再绕弯流了。又北流,绛水分流而出,现在已经无水了。旧河道通往东南,流过九门城南面,又往东南流过南宫城北面,又往东南流过缭城县老城北面。 十三州志 说:经县以东五十里,有缭城,是个旧县城。左边流经安城南面,就是旧时信都的安城乡。更始二年(24 )和戎郡的卒正邪彤在信都南面的安城乡与光武帝会见,光武帝十分高兴,说的就是这地方。旧河道又往东北流经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审食其,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乐信。 地理风俗记 说: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是个旧县城。绛读往北流过信都城东面,散流注入沼泽中,西边通到信都城,东边与广川县的张甲故读相连,一同流入大海。所以 地理志 说: 禹贡 记载,绛水在信都往东流入大海。
又往北流过堂阳县西边,
衡水自堂阳县分为两条,一条往北流经旧县城西面。世祖从信都以四千人先攻打堂阳降水,就指这条水。水上有桥,那地方叫旅津渡,这是因为商旅都从这里过河的缘故。右边一条往东北流,通过石门流出。现在石门的岩石已经崩塌,只留下残余的基址了。这条水称为长芦水,是引蔑水的变名。长芦水往东流经堂阳县老城南面。应韵说:县城在堂水之阳。 谷梁传 说:水北称为阳。但现在旧县城的南面再也没有另外的河流,只有这条东流的水与此相当,现在它又兼有堂水的名称了。长芦水又往东流经九门城北面,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扶柳县旧城南面。世祖建武三十年(54 ) ,把扶柳封给寇询的儿子寇损,立为侯国。又东流北转流经信都县旧城西面,这是信都郡的治所。信都郡设于汉高帝六年(前201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是广川惠王刘越的封国,王莽改为新博,县叫新博亭。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就是这地方。明帝永平十五年(72 ) ,改名为乐成,安帝延光年间(122 一125 )改为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是青龙三年(235 )所立。城南有 献文帝南巡碑 。水沿城边往北流注,又往北流经安阳城东面,文往北流经武阳城东面。 十三州志 说: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是个旧县城。又北流,就是博广池,池中多产虾蟹,以鲜美驰名,每年进贡朝廷,以充实府库的食品。又往北流经下博县老城东面,然后北流注入衡水。又往东北流过扶柳县北面,又往东北流过信都县西面,
扶柳县旧城在信都城西面,衡水从城西流过。县里有个扶泽,泽中多生柳树,所以叫扶柳县。衡水又往北流经昌城县旧城西面。 地理志 :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差,立为侯国。阐驱说:昌城本叫阜城。应肋说: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是个旧县城。世祖攻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领宗族子弟据守城邑拥戴世祖。又流经西梁县老城东面。 地理风俗记 说: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是个旧县城;而世人却以为叫五梁城,大概是因为字形近似而造成的错误。衡漳又往东北流经桃县旧城北面。汉高祖十二年(前195 ) ,把这地方封给刘襄立为侯国;王莽改名叫桓分。衡漳在这里与斯校旧河道汇合。斯校水上口承接大白渠,大白渠上口承接绵蔓水,绵蔓水的上流又承接桃水。这条水发源于乐平郡的上艾县,往东流,世人称为桃水,流经靖阳亭南面,就是旧关城;又往北流经井隆关下,注入泽发水,往东北乱流经常山蒲吾县西面,分出桃水;往南流经蒲吾县老城西面,又往东南流过桑中县老城北面。世人称此城为石勒城,是因为后赵石勒增建了城墙,而得名,但民间又称为高功城。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桃水又往东南流经绵蔓县旧城北面,就是王莽的绵延。世祖建武二年(26 ) ,把这地方封给郭况,立为侯国。自此以下,就通称绵蔓水了。绵蔓水又往东流经乐阳县旧城西面,右边汇合井隆山水。这条水发源于井隆山,世人称为鹿泉水,往东北流,转弯流过陈余垒西面,俗称故壁城。从前楚汉相峙时期,韩信往东进军,陈余就在这里抗拒韩信,但他不采取李左车的战略,却把全部兵力集中到西线作战。韩信派奇兵从小路,杀出,在他的营垒上插上旗帜。陈余的队伍失却据点,慌乱奔逃,他本人也在抵水上被杀。水又转弯流经垒南,又往南流经城西,往东注入绵蔓水。绵蔓水又转弯流过乐阳城南,民间名为临清城,是搞错了的。 地理志 说:乐阳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畅苗。 东观汉记 说:光武帝派邓禹去调派房子县的军队二干人,以挑期为偏将军,分攻真定、宋子的残余贼兵,攻下乐阳、察、肥垒。绵蔓水又往东流经乌子堰,在这里分出一条支流。又东流,称为大白渠,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上口承接绵蔓水的那一条。白渠水又往东南流经关县老城北面,按 地理志 ,这是常郡的属县。又往东流,就是成郎河,水上有大桥,称为成郎桥。又往东流经耿乡南面,世祖把这里封给前将军耿纯,立为侯国,世人称为宜安城。又往东流经宋子县老城北面,这一段又称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前199 )把宋子封给许虑,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宜子。从前高渐离善于击筑,为人当仆役,就是从这里进入秦国的。水又往东流经敬武县旧城北面。按 地理志 敬武是巨鹿郡的属县。汉元帝把这地方封给他女儿敬武公主,作为汤沐邑。阔驹 十三州记 说: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是个旧县城。现在此城还很坚固,只是个小城,所以俗名叫敬武垒,是个古城邑。白渠水又东流,叫斯浚水。 地理志 说:大白渠往东南流,到了下曲阳县注入斯校水;东流分为两条,支流从右边伸出,往东南流,称为百尺沟;又往东南流过和城北面。世人称为初丘城,其实不对。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这里封给郎中公孙昔,立为侯国。又往东南流过贯城西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吕博,立为侯国。百尺沟往东南散流,经过历乡东面,往南流进低湖,东流注入衡水。斯佼水从支流分出处往东流经贯城北面,又东流,积储为阪塘,称为阳糜渊。渊水左边接纳了白渠支流,俗称低水。低水在草城县乌子堰承接白渠,又往东流经肥累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陈台南面。这座台很宽广 又往东流经新丰城北面。按 地理志 说:巨鹿有新市县,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市,但却没有新丰这地名,那就不清楚了。水文往东流经昔阳城南面,世人称为直阳城,这不对,这里本来是鼓聚。 春秋左传 :昭公十五年(前527 ) ,晋国荀吴领兵攻打鲜虞,把鼓城围困了三个月,鼓人请求投降。穆子说:城里人看起来还吃得饱。他不肯答应。军吏说:这城分明就可以到手了,你却不去拿,反而苦了军民,损了兵器,怎么能为君主效劳呢?穆子道:虽攻取了一座城,却教百姓懈怠,怎么去治理它呢?城虽拿到但换来的却是懈怠,这不会有好结果;抛弃老传统也是不祥的。鼓人能够为他们的君主效劳,我们也能够为我们的君主效劳。按正义行事不出差错;赏善罚恶没有失误,才能真正取得这座城。能为大义而献身,这难道还不好吗?鼓人宣称粮食告罄并且精疲力竭了,于是才来取城,晋军攻下后得胜而回,没有杀一个人,只俘虏了鼓子莺鞍而归,把他上献后又放他回去。鼓子又反叛了,荀吴打下东阳,把兵士化装成买粮的人,背穿恺甲在城门外歇息,发起突击,灭了鼓国,.俘获鼓子莺鞍而归,派涉佗去驻守。 十三州志 说:鼓城就是现在的昔阳亭。京相潘说:鼓人是白狄的一个分支。下曲阳有鼓聚,就是旧时的鼓子国。白渠支流又往东流过下曲阳城北面,又流过安乡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 又往东流经贯县,注入斯佼水。斯佼水又往东流经西梁城南面,又往东北流经乐信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 :这是巨鹿郡属县,是个侯国。又东流注入衡水,衡水又北流,就到袁谭渡。袁谭从邺往来都要经过这里,渡口也就因而得名了。
又往东北流过下博县西边,
衡水又往北流经邹县老城东面。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三十年(前340 ) ,秦把卫秧封于邹,改名为商,就是这地方。所以王莽把它改名秦聚。 地理风俗记 说:县北有邹阜,邹县大概就是依此阜命名的。王莽改名为闰博。应肋说:太山有博,所以这里,叫下博。汉武帝从溥沱河南行,到这里迷了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碰到一位白衣老人,说:现在信都是为汉而守城的,离这里有八十里。世祖就到信都去,任光开了城门迎接他,汉室中兴的基业才自此奠定。以后去寻求这位老人,却找不到了,人们谈论这件事,以为他是神仙。衡漳又往东北流经下博城西面,弯弯曲曲地往东北奔流,称为九睁;西流经过乐乡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名为乐丘。又东流,引霞水注入。
又往东北流过阜城县北边,又往东北到昌亭,与淖沱河汇合。 水经 把阜城放在下博的下流,昌亭的上流来叙述,可是查考地址的位置,次序虽不对,但的确又事出有因。勃海郡的阜城又在东昌的东边,所以知道并非这地方。漳水又往东北流经武邑郡南面,那是魏时所置。又往东流经武强县北面,又往东北流经武隧县老城南面。按 史记 ,秦军在武隧打败赵国将军启辄,杀了十万人,就在这个地方。王莽改名为桓隧。白马河在这里注入漳水。白马河上流承接淖沱河,往东流经乐乡县北面、饶阳县南面,又往东南流经武邑郡北面,往东注入衡水,汇流处称为交津口。衡漳又往东流经武邑县老城北面,就是王莽的顺桓。晋武帝把他的儿子封在该县,立为王国。后来把武邑、武隧、观津都划归武邑郡,治所就设在这里。衡漳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张平口旧沟,上流承接武强渊,武强渊西南,水边留有旧时武强县的治所,渊就因而得名。 东观汉记 说:光武帝派王梁当大司空,把武强立为侯国封给他。据老人们说:县里有个人走路时看见一条小蛇,心里觉得似乎有点灵异,于是就把它带回家饲养,取名担生。蛇长大后竟把人吃了,邻里中人都很发愁,就把养蛇者抓起来关进监牢。担生背着他逃走,县城沉陷成为湖泊,县长和官吏也都变成鱼鳖。现在县城东北大约半里的地方都没在水中。渊水往东南流,积聚成湖泊,又叫郎君渊。老人们又说:县城沉陷那天,那人的儿子向东奔逃,也在这里沉陷,所以这个深潭就叫郎君渊了。渊水通问北面,水口叫石虎口;又往东北流,就是张平泽。泽水泛滥,在北面冲垮堤口流出,叫张刀沟。往北注入衡漳,汇流处叫张平口,沟水也叫张平沟。泽水涨溢时就南流,水枯时就断流。衡漳又流经东昌县老城北面,这就是 水经 里说的昌亭,也就是王莽的田昌,俗名叫东相,这是因为相、昌两字音韵相合,因而致误。西边有昌城,所以称此城为东昌。衡漳又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淖沱河的旧水道,汇流处叫合口。衡漳又往东北流,分为两条,水流溢出处,叫李聪涣。
又往东北流到乐成郡陵县北面,分支流出,
在陵县,衡漳并没有分支流出的水,往县北分出的,是滤沱的支水,是从淖沱旧河道分出的。衡漳又东流分为两支:向左边分出处是向氏口,渠水就从此口引入。衡漳又往东流经弓高县老城北面。汉文帝把这里封给韩王信的儿子韩馈当,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乐成亭。衡漳水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柏梁搓。这条水上流承接李聪涣,往东北流叫柏梁搓;往东流经蒲领县老城南面。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里封给广川惠王的儿子刘嘉,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惰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是个旧址县。又往东北流,汇合了桑社沟的支流,又往东北流过弓高城北面,又往东注入衡漳,汇流处称为柏梁口。衡漳又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桑社沟。沟水上流承接从破,世人称为卢达从薄,也叫摩诃河,东南与清河相通,西北到达衡水。春秋雨季涨水泛滥,观津城北面方圆二十里的地带,因为水流汇集,就都成为沼泽地了。水道通过观津县老城北面。乐毅离开燕国降于赵国,封于此城,号称望诸君;王莽时叫朔定亭。水又向南转弯往东流经窦氏青山南面。沿堤边往东流出,这青山就是汉文帝窦后父亲窦少翁的坟墓。窦少翁是本县人,秦时天下大乱,他就隐居山林钓鱼,不幸跌入深潭淹死。景帝立,窦后派使者把深潭填掉,安葬她的父亲,在观津东南筑起一座大坟,百姓把它叫做青山。水又往东流经董仲舒庙南。董仲舒是广川人,世人还把这座庙宇称为董府君祠,每年春秋两季到这里来祭祀祈祷,从未中断。旧沟又往东流经惰市县老城北面,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 ) ,把这里封给清河纲王的儿子刘寅,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居宁,俗称温城,其实不对。 地理风俗记 说:惰县西北二十里有惰市城,是个旧县城。又东流,汇入从破,破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五月、十一月破水升涨,水深不流,又称桑社渊。从破的水往南流出,两岸筑堤,分支往东流经惰县旧城北面,往东与清漳水汇合。漳水泛滥时就北流注入破泽,泽水盛涨时,就往南流泄,_上下相通。从破往北流出,向东北分成两条水。一条往北流经弓高城西面,往北注入柏梁递;一条往东流经弓高城南面。又往东北流,杨津沟水在这里分出。衡水往东流经阜城县老城北面、乐成县老城南面― 乐成是河间郡的治所。 地理志 说:旧时是赵国地方。汉文帝二年(前178 ) ,分地设立为国。应韵说:地在两河之间。景帝二年(前155 )封他的儿子刘德为河间王,就是献王。王莽改名,郡称朔定,县叫陆信。褚先生说: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 ) ,把这里封给大将军霍光哥哥的儿子霍山,立为侯国。章帝把他儿子刘开封在这里;桓帝追封他的祖父孝王刘开,加孝穆王的尊号,划出该县作为祭扫陵墓之用,所以把陵称为乐成陵。现在城中还有一口古池,方圆八十步,从前引了衡水北流入城,注入池中。池北面对一座高台,台基和沟堑都已荒芜了,只是留着表示保存古迹的意思罢了。
又往东北流过成平县南边,
衡漳又往东流经建成县旧城南边。按 地理志 该县旧属勃海郡。褚先生说: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 ) ,把建成封给垂相黄霸,立为侯国。成平县旧城在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把成平封给河间献王的儿子刘礼,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泽亭。老城南北相直对。衡漳又东流,右边汇合了杨津沟水。沟水从破塘往东流经阜城南面。 地理志 说: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改名为吾城的那个阜城,并不是 水经 中所说的阜城。建武十五年( 39 ) ,世祖把这里改封给大司马王梁,立为侯国。杨津沟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建成县向左边注入衡水,汇流处叫杨津口。衡漳又东流,左边汇合溥沱河的旧河道,又往东北流入清河,汇流处叫合口。又流经南皮县的北皮亭,然后往东北经浮阳县西面,往东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章武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平舒县南边,东流人海。清漳流经章武县旧城西面,就是旧时的秽邑。在这里分出支流,叫秽水。往东北流经参户亭,分成两条。应劭说: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是个旧县城。世人称为平虏城。支流又往东流奔,叫蔡伏沟,又东流积储成为湖淀。一条流经亭北,又流经东平舒县旧城南面。代郡有平舒城,所以这里叫东平舒。按 地理志 ,这是勃海郡的属县。 魏土地记 说:这是章武郡的治所。所以世人以为这就是章武县的旧城,但实际并不是。又往东北流,分成两条水:一条向右边流出成为湖淀,一条往北注入淖沱河,汇流处称为秽口。清漳水往东乱流,注入大海。
清漳水发源于上党郡沾县西北的少山大要谷,往南流过县西,又从县南转弯,
淮南子 说:清漳水发源于渴决山。高诱说:山在沾县。现在清漳水发源于沾县旧城东北面,俗称沾山。后汉把沾县划给乐平郡,郡治在沾县。清漳水就发源于乐平郡的沾县境内。所以 晋太康地记 说:乐平县,旧名沾县。是汉时的旧县。那座山也叫鹿谷山,水从大要谷流出,往南流经沾县旧城东面,并不流经西面。又往南流经昔阳城。 左传 :昭公十二年(前530 ) ,晋朝荀吴假意说要去会见齐军,向鲜虞借路经过,于是就进入昔阳。杜预说:乐平沾县东面有昔阳城,就是此城。水又往南流,在梁愉水口汇合了一条水。此水发源于梁榆城西面的大嫌山,有两个源头:北面的水源往东南流经此城东南面,注入南面那条水源;南面的水源也从西山流出,往东流经文当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梁榆城南面,就是阔与旧城。秦军进攻赵国阔与,惠文王派赵奢去救援,赵奢采纳许历的意见在阔与打败了秦兵,指的就是这地方。司马彪、袁山松的 郡国志 都说涅县有阔与聚。卢湛 征艰赋 说:寻访梁榆空荒的城市,凭吊阔与旧时的都城。阐驯也说:阔与就是今天的梁榆城。汉高帝八年(前199 )把这里封给冯解散,立为侯国。南水在左边汇合北水,北水又往东南流入清漳水。清漳水又往东南流与镣水相合流。镣水发源于燎阳县西北的撩山,往南流经镣阳县老城西南面,东流到粟城,注入清漳水。往东流过涉县西面,又转向县南面,
按 地理志 ,涉县是魏郡的属县。漳水在这里又有涉河之称,水名又随地名而变了。
往东流到武安县南边的黍窖邑,注人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漳水东径屯留县南,又屈径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径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漳,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西出发鸠山,东径余吾县故城南。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冻水又东径屯留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漳,从水,东声也。漳水又东北径壶关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即色人也。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瞪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特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往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于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径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东径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铜鞮水又东南流径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土虒亭,下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径胡邑西,又东屈径其城南,又东径襄垣县,入于漳。漳水又东北流径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潞县北,县,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苟林父灭之。阚駰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案燕书,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评障锢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漳水径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于长子,军次潞川,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世传岩赤则土罹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径台壁西,又南入于漳。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仁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有涅水西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交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涅水又东径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径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径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得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鞛、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樟水。漳水又东径磻阳城北,仓谷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径鲁班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径偏桥东,即林虑之娇岭抱犊固也。石隥西陛,陟踵修上五里余,隥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们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仓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径百晦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径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仓溪水。仓溪水又北径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又东过武安县,漳水于县东,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漳水又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四十里。又东,汗水注之,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径汗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汗水东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渭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字。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径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于漳。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堰陵泽。故左思之赋魏都,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魂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属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径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径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富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跌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宫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层搂,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骼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车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径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于河中。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俊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于紫陌,建武十五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塘无尺雉矣。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径梁期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径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又径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入县南,漳水又东,右径斥丘县北,即裴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入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漳水又东北径列入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入者也。于县右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拘涧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径温明殿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昼卧处也。其水又东径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者也。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故赵郡治也,长沙耆旧传称,桓楷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于路者,行人挂囊粟于树,莫敢取之,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渚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国语所谓鸡丘矣。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径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魔,与白渠同归,径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断,旧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西。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巨鹿县东,衡漳故渎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径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又考汉书同。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衡漳又北径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昔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服虔曰:巨桥,仓名。许慎曰:巨鹿水之大桥也。今临侧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衡水又北径巨鹿县故城东。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而县取目焉,路温舒,县之东里人,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牒用写书,即此泽也。巨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赵敬肃王子为平于国。世祖中兴,更为巨鹿也。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大河东北流,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如志之言大陆在巨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巨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渎,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故改云共耳。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余按郑玄据尚书,有东过洛油,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推次言之,故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稽之群书,共县本共和之故国,是有共名,不因恶降而更称。禹著山经,淇出沮洳。淇澳卫诗,列目又远,当非改绛,革为今号。但是水导源共北山,玄欲成降义,故以淇水为降水耳。即如玄引地说,黎阳巨鹿,非千里之径,直信都于大陆者也。惟屯氏北出馆陶,事近之矣。按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是乃与漳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寻其川脉,无他殊渎,而衡漳旧道,与屯氏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与地说千里之志,即之途致与书相邻,河之过降,当应此矣,下至大陆,不异经说,自宁迄于巨鹿,出于东北,皆为大陆。语之缠络,厥势眇矣。九河既播,八枝代绝。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故鬲、般列于东北,徒骇渎联漳、绛,同逆之状粗分,陂障之会犹在。按经考渎,自安故目矣。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水有故津,谓之薄落津。昔袁本初还自易京,上已届此,率其宾从,禊饮于斯津矣。衡漳又径沙丘台东。纣所成也,在巨鹿故城东北七十里,赵武灵王与秦始皇并死于此矣。又径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更始三年秋,光武追铜马于馆陶,大破之,遂降之。贼不自安,世祖令其归营,乃轻骑行其垒,贼乃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遂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人,故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祠取名焉。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巨鹿太守,漳津泛滥,土不稼穑,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犹揭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碑顷因震裂,余半不可复识矣。又径南宫县故城西。汉惠帝元年,以封张越人子买为侯国,王莽之序中也。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又有长芦淫水之名,绛水之称矣。今漳水既断,绛水非复缠络矣。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径九门城南,又东南径南宫城北,又东南径缭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召: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左径安城南,故信都之安城乡也。更始二年,和戎卒正邳彤与上会信都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故渎又东北径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王莽之乐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故县也。绛渎又北径信都城东,散入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故地理志曰:禹贡,绛水在信都东入于海也。又北过堂阳县西,衡水自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径县故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者也。水上有梁,谓之旅津渡,商旅所济故也。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门石崩褫,余基殆在。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长芦水东径堂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谷梁传曰:水北为阳也。今于县故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长芦水又东径九门城北,故县也。又东径抉柳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损为侯国。又东屈北径信都县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汉高帝六年置。景帝中二年,为广川惠王越国,王莽更为新博,县曰新博亭,光武自蓟至信都是也,明帝水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青龙三年立。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其水侧城北注,又北径安阳城东,又北径武阳城东。十三州志曰:抉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又北径下博县故城东,而北流注于衡水也。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 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径其西。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水又北径昌城县故城西。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差为侯国。阚駰曰:昌城本名阜城矣。应劭曰: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故县也。世祖之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亲子弟据邑以奉世祖是也。又径西粱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故县也。世以为五梁城,盖字状致谬耳。衡漳又东北径桃县故城北。汉高祖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王莽改之曰桓分也。合斯洨故渎,斯洨水首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绵蔓水,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又北流,径井陉关下,注泽发水,乱流东北径常山蒲吾县西,而桃水出焉,南径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径桑中县故城北。世谓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地理志曰:侯国也。桃水又东南流,径绵蔓县故城北,王莽之绵延也。世祖建武二年,封郭况为侯国。自下通谓之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径乐阳县故城西,右合并陉山水,水出井陉山,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径陈余垒西,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其水又屈径其垒南,又南径城西,东注绵蔓水。绵蔓水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非也。地理志曰:侯国矣。王莽更之曰畅苗者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使邓禹发房子兵二千人,以铫期为偏将军,别攻真定宋子,余贼拔乐阳禀肥垒者也。绵蔓水又东径乌子堰,枝津出焉。又东,谓之大白渠,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白渠水又东南径关县故城北。地理志,常山之属县也。又东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谓之成郎桥。又东径耿乡南,世祖封前将军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又东径宋子县故城北,又谓之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封许瘛为侯国,王莽更名宜子。昔高渐离击筑佣工,自此入秦。又东径敬武县故城北。按地理志,巨鹿之属县也。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阚駰十三州记曰: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故县也。今其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白渠水又东,谓之斯洨水。地理志曰:大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径和城北。世谓之初丘城,非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孙昔为侯国。又东南径贳城西,汉高帝六年,封吕博为侯国。百尺沟东南散流,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斯洨水自枝津东径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渊水左纳白渠枝水,俗谓之洨水,水承白渠于藁城县之乌子堰。又东径肥累县之故城南,又东径陈台南,台甚宽广,今上阳台屯居之。又东径新丰城北。按地理志云:巨鹿有新市县,侯国也。王莽更之曰乐市,而无新丰之目,所未详矣。其水又东径昔阳城南。世谓之曰直阳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三月,鼓人请降,穆子曰:犹有食色,不许。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也。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也。有死义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既献而返之。鼓子又叛,荀吴略东阳,使师伪,负甲息于门外,袭而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矣。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白渠枝水又东径下曲阳城北,又径安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侯国也。又东径贳县,入斯洨水。斯洨水又东径西梁城南,又东北径乐信县故城南。地理志,巨鹿属县,侯国也。又东入衡水。衡水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济得厥名。
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东。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地理风俗记曰:县北有邬阜,盖县氏之。又右径下博县故城西,王莽改曰闰博。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汉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以。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汉氏中兴始基之矣。寻求老父不得,议者以为神。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西,逶迆东北注,谓之九。西径乐乡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丘也。又东,引葭水注之。
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经叙阜城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为同。勃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故知非也。漳水又东北径武邑郡南,魏所置也。又东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按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于此处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衡漳又东径武邑县故城北,王莽之顺桓也。晋武帝封子于县以为王国,后分武邑、武隧、观津为武邑郡,治此。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侧永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以为侯国。耆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郎君渊。耆宿又言:县沦之日,其子东奔,又陷于此,故渊得郎君之目矣。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北为张平泽。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注衡漳,谓之张平口,亦曰张平沟。水溢则南注,水耗则辍流。衡漳又径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沱故渎,谓之合口。衡漳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泆处,名之曰李聪涣。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北别出,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滹沱别水,分滹沱故渎之所缠络也。衡漳又东,分为二水,左出为向氏口,渎水自此决入也。衡漳又东,径弓高县故城北。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隤当为侯国,王莽之乐成亭也。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径蒲领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云:修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径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其渎径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径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径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径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派,径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径通。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川,一川北径弓高城西面北注柏梁溠,一川东径弓高城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衡水东径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九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三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王,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径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勃海郡。褚先生曰,汉昭帝元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陂东径阜城南。地理志,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径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衡漳又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又径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径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清漳径章武县故城西,故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水。东北径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径亭北,又径东平舒县故城南。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右出为淀,一水北注滹沱,谓之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淮南子曰:清漳出谒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县界。故晋太康地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汉之故县矣。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径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又南径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径其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径文当城北,又东北径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秦伐赵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也。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榆之墟郭,吊阏与之旧都。阚駰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汉高帝八年,封冯解散为侯国。其水左台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阳县西北轑山,南流径轑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b>译文</b>
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郡长子县西面的发鸿山,
漳水发源于鹿谷山,鹿谷山与发鸡山山麓相连而位置在南, 淮南子 称为发苞山,所以在诸书中常见互用异名。左边有阳泉水注入,右边有缴盖水流进来。这三个源头都出自同一座山,只不过南北方向不同罢了。
往东流过县南,
又往东,尧水从西山往东北流经尧庙北面,又往东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这里是周时史官辛甲所封的食邑。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晋人在长子俘虏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就是此县。秦时设置上党郡,治所就在这里。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漳水往东流,汇合于梁水。梁水发源于南梁山,往北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 ) ,郑国夺取了屯留、尚子、涅― 尚子就是长子的异名。梁水又往北注入漳水。转弯从县城往东北流,
陶水发源于南面的陶乡,往北流经长子城的东面,向西转弯流经城北,东流注入漳水。
又往东流过壶关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屯留县南边,
漳水往东流经屯留县南面,又转弯流过城东,往东北流,有绛水注入。绛水发源于西方谷远县东面的发鸡之谷,称为滥水;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南面,就是旧时的留吁国,是潞氏的属国。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晋人在纯留俘虏了孙蒯,就是这地方。水往东北流,注入漳水。所以桑钦说:绛水发源于屯留西南,东流注入漳水。漳水又东流,陈水注入。冻水发源于西方的发鸿山,往东流经余吾县老城南面。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 )把余吾封给景丹的儿子景尚,立为侯国。陈水又往东流经屯留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 ,韩共侯、赵成侯把晋桓公迁到屯留。 史记 载,赵肃侯在端氏剥夺了晋君权力,把他迁到这里。冻水又东流,注入漳水。所以许慎说:冻水发源于发鸡山,注入漳水,冻字偏旁从水,音东。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壶关县老城西面,又转弯流经城北。壶关,就是旧时的黎国,有黎亭。县里有壶口关,所以县名叫壶关。吕后元年(前187 )把这里封给孝惠帝后宫所生的儿子刘武,立为侯国。汉时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控告卫太子,他就是本县人。壶关县在屯留东边,不可能先流经壶关然后才到屯留。漳水流过鹿台山与铜鞋水汇合。铜鞋水发源于铜鞍县西北的石陇山,东流与专池水汇合。专池水发源于八特山,往东北流,注入铜赣水。铜鞍水又往东南流,与女谏水汇合。女谏水发源于西北的好松山,往东南流,北边有苇池水与公主水合流往西注入,南边有榆交水与皇后水合流往东汇进来,往东南乱流,注入铜鞋水。铜赣水又往东流经李息墓,墓前有碑,是太和元年(477 )李氏所立,现在已经破碎了。水又往东流经老城北面;城在山冈上面,底下临着深谷;东、西、北三面都有深涧隔断,宽广约二里,世人称为断梁城,就是旧县的上旎亭。铜鞋水又往东流经铜鞋县老城北面,城在南岸山中,是晋时大夫羊舌赤― 号铜鞍伯华的食邑。汉高祖就在这里打败韩王信。铜鞋水又往东南流过顷城西面,就是铜赣县的下瘾聚。 地理志 说:铜鞍县有上瘾亭、下旎聚。铜墟水又往南流经胡邑西面,又向东转,流过城南,又往东流经襄垣县,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襄垣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的上党亭。
潞县北边,
潞县就是从前赤翟的潞子国。潞子国的尽相丰舒很有才能,但没有德行,晋国伯宗列举了他的五条罪状,派荀林父去灭了潞子国。闻胭说:潞县有潞水,是冀州的大河流,就是漳水。我按 燕书 ,王猛与慕容评在潞川相遇,慕容评堵截了山泉,卖水给军队,交上一匹绢就给二担水。这里没有别的大川可以灌溉,所有的长川大河,就只有漳水一条了。所以世人也把浊漳称为潞水。潞县北边与旧时的台壁相望。漳水流经壁南。此壁原是潞子所建,世人称为台壁。慕容垂在长子攻打慕容永,部队驻扎在潞水,慕容永率领精兵抵抗,凭河坚守,慕容垂在台壁摆好阵势,一仗就把慕容永打垮了,就是在这地方。漳水左岸在这里于黄须口汇合黄须水。黄须水发源于台壁西边张讳岩下。世上相传岩石发红,就会遭到战祸,人们讨厌这岩石的变化无常,都用石粉把它涂成白色,所以民间把它叫张讳岩。水往南流经台壁西面,又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北流过望夫山,山南有石人伫立在山上,姿态像是在盼望着云天外的远人,因而取名。有涅水发源于西边的覆颤山,东流与西汤溪水汇合。西汤溪水发源于涅县西山的汤谷,五条泉水汇合在一起,叫五会之泉;又往东南流,称为西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流经涅县老城南面,东流与白鸡水汇合。涅县就是以涅水命名的。白鸡水发源于涅县的西山,往东流经县北,往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武乡水汇入。武乡水源出武山,往西南流经武乡县老城西面,然后往南流到清谷口汇合清谷水。清谷水发源于东北方长山的清谷,往西南流与桦赔水和白璧水汇合,南流注入武乡水;又南流有黄水口。黄水有三个源头,同流注入一条深涧,往东南流,与隐室水汇合。隐室水源出西北方的隐室山,往东南注入黄水。黄水又往东注入武乡水;武乡水又往东南注入涅水;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播阳城北面,仓谷水注入。仓谷水发源于林虑县的仓谷溪,往东北流经鲁班门西面。这里两侧的山崖状如门户,石壁凌云高举,左右两岸用石块修筑成堤防,高高的基址至今还在。漳水往北流经偏桥东面,这就是林虑的娇岭抱犊固。循着石级向西往高处攀登,约五里余,到了崖边路就断了,中间一段约有四五丈,用木料架成偏桥,勉强可以通行,所以听说这里地名也叫偏桥。从这里上山,还要攀藤援葛,才能到达山顶,这就是庚衰眩晕坠崖的地方。仓谷溪水又北流,与白木溪汇合,溪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白木川,往东流经百亩城北面,这也和仇池百顷之类名称一样。又往东流经林虑县的石门谷,又注入仓溪水。仓溪水又往北流经潘阳城东面,往北流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葛公亭北面,往东流去。又往东流过武安县,漳水在武安县东面,汇合了从涉县往东南流来的清漳水。世人把汇流处称为交漳口。
又往东出山,流过邺县西面,
漳水又往东流经三户峡,称为三户津。张晏说:三户是地名,在梁期西南。孟康说:三户津是一条山峡名,在邺县以西四十里。又东流,汗水注入。汗水发源于武安县山,往东南流经汗城北面。从前项羽与蒲将军、英布从三户渡水,就在这条水上打败了章邯。汗水往东注入漳水。漳水又往东流经武城南面,世人称为梁期城;梁期在邺城北面,民间又称为两期城,都是不正确的。司马彪 郡国志 说:邺县有武城,武城就是期城。漳水又往东北流经西门豹祠前面,祠的东边有石碑,隐约可以看出凸起的字迹。祠堂东端的石柱上刻有这些字样:赵建武年间(335 一348 )所建。魏文帝 述征赋 说:景慕西门豹感人的事迹,忽然远远望见他的祠庙。漳水右岸与支流汇合,支流上流在邯会西边承接漳水,向东分支与邯水汇合。邯水发源于邯山东北,流经邯会县老城西面,北流注入这条支流,所以称为邯会。张晏说:从漳水分出的支流,从西南流与邯山之水汇合,现在城旁还有沟渠留着。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刘仁,立为侯国。水又往东北流入漳水。从前魏文侯派西门豹去当邺令,引入漳水灌溉邺的田地,百姓都靠着这水用。以后到魏襄王时,派史起去当邺令,又在漳水上筑堰,来灌溉邺的田亩,田亩也都变成肥沃的良田,百姓都歌颂他。魏武王又在漳水拦河筑坝,称为天井堰,使水转向东流。在二十里的河段中,造了十二道坝级,每级相距三百步,使各级的水互相灌注,一个源头分为十二道水流,每道都建有水门。陆氏 邺中记 说:水所灌注之处叫堰陵泽。所以左思为魏都作赋,说分级渠道共十二条,引水注入各水口。魏武帝攻邺,引漳水来围困此城。 献帝春秋 说:司空曹操包围了邺城,在周围掘壕长四十里,开头浅而狭,看来似乎还可以走过去,审配不出来争取有利时机,只望着他汕笑。但司空连夜赶修,就增至深宽达二丈的规模,引漳水注入,于是就攻下邺城。邺城原来是齐桓公所置,所以 管子 说:筑了五鹿、中牟和邺诸城来保卫诸夏。后来属晋国,魏文侯七年(前439 )才开始封在这里,所以称魏。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 ,设置魏郡,治所在邺县,王莽改名为魏城。后来把魏郡分开,设立东部都尉和西部都尉,所以称为三魏。魏武帝又利用郡国旧水道,引漳水从城西东流,经过铜雀台下,从下水道入城东流,称为长明沟。渠水又往南流经止车门下。魏武帝封于邺时,曾修建北宫,宫里有文昌殿。沟水南北两边都是道路,以支流引水灌溉,往东从石窦堰下流出,注入城壕。所以魏武帝 登台赋 说:引了长明沟,灌入街巷,指的就是这条渠水。石氏在文昌殿旧址上,建造了东太武殿和西太武殿,在济北谷城山上开采文石来砌筑殿基。一座殿基下,布置了五百名武士值班警卫。弯曲的柱子和筒瓦全都用铸铜制成,还贴金涂漆,描图装饰。又把长安洛阳的铜人搬到宫前,把都城装点得堂皇瑰丽。城的西北面有三座高台,都利用城墙作台基,巍然耸峙,就像山一样高。这些高台是建安十五年(210 )魏武帝所筑,现在已差不多削平了。 春秋古地 说:葵丘是地名,现在邺城西面的三座台,就是葵丘的所在地。现在台已削平,但当时也许另有所见,不很清楚。中间的叫铜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间。台建成后,魏武帝叫他的儿子们去登台,还要他们作赋。陈思王落笔成篇,文词的优美,才思的敏捷,当时无人可与他相比。铜雀台也是魏武帝望见奉常王叔治的地方。从前严才和他的部属攻打宫殿边门,王修(叔治)听到发生事变,没等到车马到来,就带领部属步行赶到宫门。太祖在铜雀台上远远看到了,说道: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了。相国钟舔说:过去京城里发生事变,九卿都留守在他们的官署,你为什么赶来啊?王修说:吃人家的傣禄,人家有危难时,怎能躲着呢?留守官署虽说是老规矩,但却没有蹈汤赴火,尽救人急难的本分。当时人们把这件事传为美谈。石虎又把台加高了二丈,台上建了一座房屋,栋椽相连,把高台顶上全都盖住,在周围分隔开来,叫命子窟。又在屋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又在楼顶做了一只铜雀,张开翅膀,像在飞翔似的。南边是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零九间。北边有冰井台,也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面有冰室,室中有几口井,每口深十五丈,井中贮存冰和石墨。石墨可以写字,点着了火也不易烧尽,也叫石炭。还有藏谷和藏盐的地窖,以防意外。现在地窖上还留有石刻铭文。左思 魏都赋 说:三座高台罗列,高高地耸峙着。邺城有七座城门:南边叫凤阳门,中央叫中阳门,近边的叫广阳门,东边叫建春门,北边叫广德门,近边的叫底门,西边的叫金明门,又叫白门。凤阳门上有三座台,城门大开,高三十五丈。石虎在上面建起层楼,楼顶上安放了一只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他又在东城上建了东明观,观上装了一座金博山为饰,称为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高出周围的亭榭之上,显得分外突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用砖装饰表面,每百步有一座城楼。城内所有的宫殿、门台、边墙上面都加建观榭。层沓的屋栋,反仰的檐瓦,飞檐高接青云,描画上彩色和淡白色,在全盛时期,离邺城六七十里外,远远就可望见楼台高耸,就像仙宫一样。魏承袭汉朝政权,也建都在洛阳,因为憔是祖先的本国,许昌是汉朝所居,长安是西京遗迹,邺是建立王朝大业的基地,所以合称五都。现在邺城是相州刺史及魏郡的治所。漳水从西门豹祠往北流经后赵阅马台西面。台基高五丈,上面建了望楼,石虎每次在台下讲武,总要登楼眺望,他从台上放响箭,作为兵将出入的信号。漳水又往北流经祭陌西面。战国时民间的巫婆为河伯娶新娘,都是在这条陌上祭祀的。魏文侯时,西门豹当邺令,和三老相约说:为河伯娶新娘时,请来通知我,我也来送送那位姑娘。三老都说好的。到了那时候,三老、廷椽向百姓征税,征得百万钱。男巫女巫在乡里各处巡行,看到有漂亮的姑娘,说是应当给河伯做新娘,就用了三万钱给她娘家做聘金,为她沐浴、涂脂抹粉,有如出嫁的样子。西门豹去赴会,三老、巫婆、廷椽和民众人山人海,赶去看热闹。巫婆七十岁了,跟她的女弟子十人。西门豹叫了新娘来看,说不够好,叫巫婆去报告河伯,就把她投到河中。等了一会儿,他说:为什么这么久还不回来?又叫三个弟子及三老去秉告,也都投入河中。西门豹恭恭敬敬地弯着腰说:三老还不回来,怎么办呢全想再叫廷椽豪长前去。他们都叩头求饶,直叩得头破血流,说不再给河伯娶新娘了。虽然这种荒唐的祭祀仪式取消了,但祭陌这个地名却留了下来。这里也是慕容俊把石虎尸体投入河水中的地方。田融把这地方叫紫陌。后赵建武十一年(345 ) ,在水上造紫陌浮桥,在紫陌为佛图澄建造寿坟,这位高僧死于建武十五年(349 ) ,十二月安葬,就是在这地方。漳水又面对赵氏的临漳宫,宫殿在桑梓苑,多桑树,这个皇家园囿就因而得名。三月三日及开始养蚕的月份,石虎带了皇后及夫人来到这里采桑。现在还留下一些桑树,但连断墙残壁也荡然无存了。漳水又北流,溢水注入。漳水又往东流经梁期城南面。 地理风俗记 说:邺城以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是个旧县城。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 ) ,把这里封给任破胡,立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 ) ,镖骑将军王浚派遣乌丸渴末直达梁朝,等候骑兵到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派遣将军石超去镇压渴末,却在这里被渴末打败。又流经平阳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邺城军队在平阳打败邯郸军队。司马彪 郡国志 说:邺县有平阳城,就是这座城。
又往东流过列人县南边,
漳水又东流,右边流经斥丘县北面,即裴县老城南面― 王莽改即裴为即是。 地理风俗记 说: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是个旧县城。漳水又往东北流经列人县旧城南面,王莽改名为列治。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八年(前362 ) ,惠成王攻打邯郸,夺取了列人。漳水在县右汇合了白渠旧水道。白渠水发源于魏郡武安县钦口山,往东南流经邯郸县南,又东流与拘涧水汇合。拘涧水发源于武始县东山的白渠,北方民间仍把这条水称为拘河。拘涧水又东流,又有牛首水注入。牛首水发源于邯郸县西边的堵山,东流分为两条,急湍奔腾流过,两条澄澈的溪流照影如镜。汉景帝时,七国叛乱,命令曲周侯哪寄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相持七月,引了牛首水和拘水去淹城,城被冲坏,赵王也自杀了。水往东流入邯郸城,流经温明殿南面。汉世祖俘获王郎,巡视邯郸时,曾在殿中午睡过。水又往东流经丛台南面,丛台是六国时期赵王的台。 郡国志 说:邯郸有丛台。所以刘肋 赵都赋 说:在南边造起云阁,在少阳山建立丛台。现在遗址上还有些老墙留下来。水又往东流经邯郸阜,就是张晏所说的东边城下的邯山,单,是尽头的意思;城郭从邑,所以偏旁加邑。邯郸这地名,大概就是依据此山命名的,是旧时赵郡的治所。 长沙眷旧传 说:桓楷当赵郡太守时,有人在路上丢了一袋米,过往行人把这袋米挂在树上,没有人敢拿,说的就是这地方。水又东流出城,重新汇合成一条;又东流,形成一片澄澈的水湾,水往东南流,注入拘涧水;又东流,注入白渠;又东流,分出一条旧渠。一条往东流,积成沼泽,就是曲梁县的鸡泽。 国语 有所谓鸡丘就是这地方。东北与澄湖相通。白渠旧道往南分出,所到之处分出许多支渠,向右边分出的就是邯沟,流过邯沟县旧城东边,县名就是因沟名而来的。 地理风俗记 说: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肥乡县旧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八年(前362 ) ,攻打邯郸,夺取了肥。 晋书- 地道记 说:太康年间设置肥乡县,属广平郡。渠道纵横交错,相互纠缠在一起,与白渠流到同一处,经过列人县,在右边汇合漳水,今天已枯涸无水了。 地理志 说:白渠东流到列人县,注入漳水。
又往东北流过斥漳县南面。应肋说:那个地区是盐碱地,所以叫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 )魏太祖开了一条渠道,引漳水往东流入清水、沮水,以便通航运粮,名为利嘈渠。漳水旧河道断流后,旧溪通往东北,只是一缕细水,在涓涓地流渗罢了。 尚书 说,覃怀一带直到衡漳,治水也已卓有成效。孔安国说:衡是横的意思,就是说漳水横流。又往东北流经平恩县旧城西面。应劭说:平恩县原来是馆陶县的一个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 )设置,把这地方封给皇后的父亲许伯,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延平。
又往东北流过曲周县东面,又往东北流过巨鹿县东面,
衡漳旧水道往东北流过南曲县旧城西面。按 地理志 ,广平有南曲县。应肋说:平恩县以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是个旧县址。又流经曲周县旧城东面。 地理志 说:曲周县,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 )置,王莽时改名为直周。我按 史记卜大将军哪商,在高祖六年(前201 )封于曲周县,立为侯国;考 汉书 记载也相同,因而知道曲周这个旧县,不是始于孝武帝。啸父是冀州人,在县城市场上补鞋补了数十年,人们都奇怪他不会老,想求他传授秘术却求不到。衡漳又往北流经巨桥仓储西面。旧时有一座大桥横架于水上,所以有巨桥之名。从前武王讨伐封王,开出巨桥仓,把粮食发给殷商的饥民。服虔说:巨桥是粮仓名。许慎说:巨桥是巨鹿水上的大桥。现在靠近水边处,左右一二里方圆内,还有些像土丘似的隆起处,就是从前粮仓地窖留下的遗迹。衡水又往北流经巨鹿县旧城东面。应韵说:鹿就是大树林。 尚书 说:尧将把帝位让给舜的时候,在大麓之野迎接他,当时有暴风雷雨,但舜却不迷失方向,于是拿昭华之玉赠给他,县也因此取名了。路温舒,巨鹿县东里人,父亲在乡里当监门小吏,叫他到泽地去放羊,采了曹蒲叶写字,就是这片泽地。旧县城就是巨鹿郡的治所。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 ) ,灭了赵国,设为巨鹿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 ) ,这里是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前91 ) ,把这里封给赵敬肃王的儿子,立为平于国;世祖复兴以后,改为巨鹿。郑玄给 尚书 作注,引了 地说 中的几句话:大河往东北流过了绛水后约一干里,到了大陆,这是大地的中央。 地理志 说:大陆在巨鹿,绛水在安平信都。按照 志 里的说法,巨鹿与信都中间的距离不应有这么长。水名地名随时代而改变了,世人弄不清它们的地点,看到降水,就以为即是绛水,于是就照着绛字来读,也有写作绛字的,这都不对。现在河内共北山,淇水就发源在那里,往东流到魏郡黎阳县入河,这条河倒与所谓降水比较切近,降字应当读作郝向齐军投降的降字,因周时在这里建国的人不愿说投降,所以改成共字。此外,现在河水所经的地方,离大陆已很远了,馆陶北面的屯氏河,是否就是旧河道呢?我按以上郑玄这番话大概是因 尚书 里有:往东流经洛纳到大任,往北流经降水到大陆泽,就据此来推究所经次序,所以把淇水看作降水,共城看作降城的吧,不知是否这样。参考各种典籍,共县本来是共和时期的故都,那末原来的名字就叫共,不是因为不愿说投降才改名的。禹著 山经 说:淇水发源于沮枷之山。 卫诗- 淇澳 篇所指的水名又很远,应当不是改为降水又变为今天的绛水的。但这条水发源于共北山,郑玄为使以降字来解释其意义的说法成立,所以就把淇水当成降水了。即使如郑玄所引的 地说 ,黎阳、巨鹿之间也并没有千里之遥,岂但信都与大陆没有呢卫只有屯氏河发源于北方的馆陶,看来还比较切近。按 地理志 说:绛水发源于屯留,往下流穿过漳水,因而与漳水都可通称,所以水流屈曲流奔,所到之处各有水名,在信都又有了绛水之名,最后东流入海。考察水道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别的河渠,而衡漳的旧水道,与屯氏河相互穿插,于是 尚书 里才有经过降水直到大陆这样的说法, 地说 中也有相距千里的记载,与水道流程对照起来,与 尚书 的记载还相近,河水流过降水,应当与这种情况合得起来了。下流直到大陆,都与 水经 所说无异,从宁直到巨鹿,向东北伸展出去,都是大陆。说到水流屈曲的流势,确很远了。九河分道奔流,以后其中的八支都断流了,但遗迹和旧名却往往保留下来。所以扁河、般河流布于东北,徒骇河的水道与漳水、绛水相联,流向相同和相异的情况大致上可以区分得出来,破塘堤岸相交接的遗迹还在,按照 水经 来考察水道,旧名自然都有着落了。漳水又流经经县旧城西边。水边有个老渡口,叫薄落津。从前袁本初从易京回来,皇帝已经到了这里,带领了随从人员,正是三月三日修楔的日子,就在这个渡口欢饮。衡漳又流经沙丘台东面,台在巨鹿老城东北七十里,是封王所建。赵武灵王与秦始皇都死在这里。又流经铜马祠东面,这是汉光武帝的祠庙。更始三年( 25 )秋天,光武帝追击铜马军,在馆陶把它打得大败,迫使它投降。但贼兵心中却惶惶不安,世祖让他们回到自己营中去,他亲自轻装骑马到他们的营垒中巡行。贼兵于是自相谈论道:萧王对我们真是推心置腹,如此至诚待人,我们怎能不为他舍命效劳呢?于是就把归降的数十万人,分配给部下诸将,所以关西称世祖为铜马帝,祠也因此得名。庙旁有碑,记述河内惰武县张导的治水事迹。张导,字景明,建安三年(198 )当巨鹿太守。那时漳水泛滥,土地不能种庄稼。张导展阅地图,与府尽彭参、属吏马道篙等,追溯水道流向的变动,估测河流内外的形势,修筑堤防,疏通水流,调整了水路,治水的功绩卓有成效,百姓因而受益。碑额题为 漳河神坛碑 。但民间老人和老学者还把这座祠庙称为铜马刘神寺。这块碑近来因受震碎裂,只留下一半,也已看不清了。漳水又流经南宫县老城西,汉惠帝元年(前194 ) ,把这地方封给张越人的儿子张买,立为侯国,这地就是王莽的序中。漳水与隅醛水相通,称为衡津,又有长芦淫水和绛水等名。现在漳水已经断流,绛水也不再绕弯流了。又北流,绛水分流而出,现在已经无水了。旧河道通往东南,流过九门城南面,又往东南流过南宫城北面,又往东南流过缭城县老城北面。 十三州志 说:经县以东五十里,有缭城,是个旧县城。左边流经安城南面,就是旧时信都的安城乡。更始二年(24 )和戎郡的卒正邪彤在信都南面的安城乡与光武帝会见,光武帝十分高兴,说的就是这地方。旧河道又往东北流经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地方封给审食其,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乐信。 地理风俗记 说: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是个旧县城。绛读往北流过信都城东面,散流注入沼泽中,西边通到信都城,东边与广川县的张甲故读相连,一同流入大海。所以 地理志 说: 禹贡 记载,绛水在信都往东流入大海。
又往北流过堂阳县西边,
衡水自堂阳县分为两条,一条往北流经旧县城西面。世祖从信都以四千人先攻打堂阳降水,就指这条水。水上有桥,那地方叫旅津渡,这是因为商旅都从这里过河的缘故。右边一条往东北流,通过石门流出。现在石门的岩石已经崩塌,只留下残余的基址了。这条水称为长芦水,是引蔑水的变名。长芦水往东流经堂阳县老城南面。应韵说:县城在堂水之阳。 谷梁传 说:水北称为阳。但现在旧县城的南面再也没有另外的河流,只有这条东流的水与此相当,现在它又兼有堂水的名称了。长芦水又往东流经九门城北面,是个旧县城;又往东流经扶柳县旧城南面。世祖建武三十年(54 ) ,把扶柳封给寇询的儿子寇损,立为侯国。又东流北转流经信都县旧城西面,这是信都郡的治所。信都郡设于汉高帝六年(前201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是广川惠王刘越的封国,王莽改为新博,县叫新博亭。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就是这地方。明帝永平十五年(72 ) ,改名为乐成,安帝延光年间(122 一125 )改为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是青龙三年(235 )所立。城南有 献文帝南巡碑 。水沿城边往北流注,又往北流经安阳城东面,文往北流经武阳城东面。 十三州志 说: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是个旧县城。又北流,就是博广池,池中多产虾蟹,以鲜美驰名,每年进贡朝廷,以充实府库的食品。又往北流经下博县老城东面,然后北流注入衡水。又往东北流过扶柳县北面,又往东北流过信都县西面,
扶柳县旧城在信都城西面,衡水从城西流过。县里有个扶泽,泽中多生柳树,所以叫扶柳县。衡水又往北流经昌城县旧城西面。 地理志 :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差,立为侯国。阐驱说:昌城本叫阜城。应肋说: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是个旧县城。世祖攻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领宗族子弟据守城邑拥戴世祖。又流经西梁县老城东面。 地理风俗记 说: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是个旧县城;而世人却以为叫五梁城,大概是因为字形近似而造成的错误。衡漳又往东北流经桃县旧城北面。汉高祖十二年(前195 ) ,把这地方封给刘襄立为侯国;王莽改名叫桓分。衡漳在这里与斯校旧河道汇合。斯校水上口承接大白渠,大白渠上口承接绵蔓水,绵蔓水的上流又承接桃水。这条水发源于乐平郡的上艾县,往东流,世人称为桃水,流经靖阳亭南面,就是旧关城;又往北流经井隆关下,注入泽发水,往东北乱流经常山蒲吾县西面,分出桃水;往南流经蒲吾县老城西面,又往东南流过桑中县老城北面。世人称此城为石勒城,是因为后赵石勒增建了城墙,而得名,但民间又称为高功城。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桃水又往东南流经绵蔓县旧城北面,就是王莽的绵延。世祖建武二年(26 ) ,把这地方封给郭况,立为侯国。自此以下,就通称绵蔓水了。绵蔓水又往东流经乐阳县旧城西面,右边汇合井隆山水。这条水发源于井隆山,世人称为鹿泉水,往东北流,转弯流过陈余垒西面,俗称故壁城。从前楚汉相峙时期,韩信往东进军,陈余就在这里抗拒韩信,但他不采取李左车的战略,却把全部兵力集中到西线作战。韩信派奇兵从小路,杀出,在他的营垒上插上旗帜。陈余的队伍失却据点,慌乱奔逃,他本人也在抵水上被杀。水又转弯流经垒南,又往南流经城西,往东注入绵蔓水。绵蔓水又转弯流过乐阳城南,民间名为临清城,是搞错了的。 地理志 说:乐阳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畅苗。 东观汉记 说:光武帝派邓禹去调派房子县的军队二干人,以挑期为偏将军,分攻真定、宋子的残余贼兵,攻下乐阳、察、肥垒。绵蔓水又往东流经乌子堰,在这里分出一条支流。又东流,称为大白渠,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上口承接绵蔓水的那一条。白渠水又往东南流经关县老城北面,按 地理志 ,这是常郡的属县。又往东流,就是成郎河,水上有大桥,称为成郎桥。又往东流经耿乡南面,世祖把这里封给前将军耿纯,立为侯国,世人称为宜安城。又往东流经宋子县老城北面,这一段又称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前199 )把宋子封给许虑,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宜子。从前高渐离善于击筑,为人当仆役,就是从这里进入秦国的。水又往东流经敬武县旧城北面。按 地理志 敬武是巨鹿郡的属县。汉元帝把这地方封给他女儿敬武公主,作为汤沐邑。阔驹 十三州记 说: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是个旧县城。现在此城还很坚固,只是个小城,所以俗名叫敬武垒,是个古城邑。白渠水又东流,叫斯浚水。 地理志 说:大白渠往东南流,到了下曲阳县注入斯校水;东流分为两条,支流从右边伸出,往东南流,称为百尺沟;又往东南流过和城北面。世人称为初丘城,其实不对。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这里封给郎中公孙昔,立为侯国。又往东南流过贯城西面。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这里封给吕博,立为侯国。百尺沟往东南散流,经过历乡东面,往南流进低湖,东流注入衡水。斯佼水从支流分出处往东流经贯城北面,又东流,积储为阪塘,称为阳糜渊。渊水左边接纳了白渠支流,俗称低水。低水在草城县乌子堰承接白渠,又往东流经肥累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陈台南面。这座台很宽广 又往东流经新丰城北面。按 地理志 说:巨鹿有新市县,是个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市,但却没有新丰这地名,那就不清楚了。水文往东流经昔阳城南面,世人称为直阳城,这不对,这里本来是鼓聚。 春秋左传 :昭公十五年(前527 ) ,晋国荀吴领兵攻打鲜虞,把鼓城围困了三个月,鼓人请求投降。穆子说:城里人看起来还吃得饱。他不肯答应。军吏说:这城分明就可以到手了,你却不去拿,反而苦了军民,损了兵器,怎么能为君主效劳呢?穆子道:虽攻取了一座城,却教百姓懈怠,怎么去治理它呢?城虽拿到但换来的却是懈怠,这不会有好结果;抛弃老传统也是不祥的。鼓人能够为他们的君主效劳,我们也能够为我们的君主效劳。按正义行事不出差错;赏善罚恶没有失误,才能真正取得这座城。能为大义而献身,这难道还不好吗?鼓人宣称粮食告罄并且精疲力竭了,于是才来取城,晋军攻下后得胜而回,没有杀一个人,只俘虏了鼓子莺鞍而归,把他上献后又放他回去。鼓子又反叛了,荀吴打下东阳,把兵士化装成买粮的人,背穿恺甲在城门外歇息,发起突击,灭了鼓国,.俘获鼓子莺鞍而归,派涉佗去驻守。 十三州志 说:鼓城就是现在的昔阳亭。京相潘说:鼓人是白狄的一个分支。下曲阳有鼓聚,就是旧时的鼓子国。白渠支流又往东流过下曲阳城北面,又流过安乡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 说:这是个侯国― 又往东流经贯县,注入斯佼水。斯佼水又往东流经西梁城南面,又往东北流经乐信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 :这是巨鹿郡属县,是个侯国。又东流注入衡水,衡水又北流,就到袁谭渡。袁谭从邺往来都要经过这里,渡口也就因而得名了。
又往东北流过下博县西边,
衡水又往北流经邹县老城东面。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三十年(前340 ) ,秦把卫秧封于邹,改名为商,就是这地方。所以王莽把它改名秦聚。 地理风俗记 说:县北有邹阜,邹县大概就是依此阜命名的。王莽改名为闰博。应肋说:太山有博,所以这里,叫下博。汉武帝从溥沱河南行,到这里迷了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碰到一位白衣老人,说:现在信都是为汉而守城的,离这里有八十里。世祖就到信都去,任光开了城门迎接他,汉室中兴的基业才自此奠定。以后去寻求这位老人,却找不到了,人们谈论这件事,以为他是神仙。衡漳又往东北流经下博城西面,弯弯曲曲地往东北奔流,称为九睁;西流经过乐乡县老城南面,王莽改名为乐丘。又东流,引霞水注入。
又往东北流过阜城县北边,又往东北到昌亭,与淖沱河汇合。 水经 把阜城放在下博的下流,昌亭的上流来叙述,可是查考地址的位置,次序虽不对,但的确又事出有因。勃海郡的阜城又在东昌的东边,所以知道并非这地方。漳水又往东北流经武邑郡南面,那是魏时所置。又往东流经武强县北面,又往东北流经武隧县老城南面。按 史记 ,秦军在武隧打败赵国将军启辄,杀了十万人,就在这个地方。王莽改名为桓隧。白马河在这里注入漳水。白马河上流承接淖沱河,往东流经乐乡县北面、饶阳县南面,又往东南流经武邑郡北面,往东注入衡水,汇流处称为交津口。衡漳又往东流经武邑县老城北面,就是王莽的顺桓。晋武帝把他的儿子封在该县,立为王国。后来把武邑、武隧、观津都划归武邑郡,治所就设在这里。衡漳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张平口旧沟,上流承接武强渊,武强渊西南,水边留有旧时武强县的治所,渊就因而得名。 东观汉记 说:光武帝派王梁当大司空,把武强立为侯国封给他。据老人们说:县里有个人走路时看见一条小蛇,心里觉得似乎有点灵异,于是就把它带回家饲养,取名担生。蛇长大后竟把人吃了,邻里中人都很发愁,就把养蛇者抓起来关进监牢。担生背着他逃走,县城沉陷成为湖泊,县长和官吏也都变成鱼鳖。现在县城东北大约半里的地方都没在水中。渊水往东南流,积聚成湖泊,又叫郎君渊。老人们又说:县城沉陷那天,那人的儿子向东奔逃,也在这里沉陷,所以这个深潭就叫郎君渊了。渊水通问北面,水口叫石虎口;又往东北流,就是张平泽。泽水泛滥,在北面冲垮堤口流出,叫张刀沟。往北注入衡漳,汇流处叫张平口,沟水也叫张平沟。泽水涨溢时就南流,水枯时就断流。衡漳又流经东昌县老城北面,这就是 水经 里说的昌亭,也就是王莽的田昌,俗名叫东相,这是因为相、昌两字音韵相合,因而致误。西边有昌城,所以称此城为东昌。衡漳又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淖沱河的旧水道,汇流处叫合口。衡漳又往东北流,分为两条,水流溢出处,叫李聪涣。
又往东北流到乐成郡陵县北面,分支流出,
在陵县,衡漳并没有分支流出的水,往县北分出的,是滤沱的支水,是从淖沱旧河道分出的。衡漳又东流分为两支:向左边分出处是向氏口,渠水就从此口引入。衡漳又往东流经弓高县老城北面。汉文帝把这里封给韩王信的儿子韩馈当,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乐成亭。衡漳水又往东北流,右边汇合了柏梁搓。这条水上流承接李聪涣,往东北流叫柏梁搓;往东流经蒲领县老城南面。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里封给广川惠王的儿子刘嘉,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惰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是个旧址县。又往东北流,汇合了桑社沟的支流,又往东北流过弓高城北面,又往东注入衡漳,汇流处称为柏梁口。衡漳又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桑社沟。沟水上流承接从破,世人称为卢达从薄,也叫摩诃河,东南与清河相通,西北到达衡水。春秋雨季涨水泛滥,观津城北面方圆二十里的地带,因为水流汇集,就都成为沼泽地了。水道通过观津县老城北面。乐毅离开燕国降于赵国,封于此城,号称望诸君;王莽时叫朔定亭。水又向南转弯往东流经窦氏青山南面。沿堤边往东流出,这青山就是汉文帝窦后父亲窦少翁的坟墓。窦少翁是本县人,秦时天下大乱,他就隐居山林钓鱼,不幸跌入深潭淹死。景帝立,窦后派使者把深潭填掉,安葬她的父亲,在观津东南筑起一座大坟,百姓把它叫做青山。水又往东流经董仲舒庙南。董仲舒是广川人,世人还把这座庙宇称为董府君祠,每年春秋两季到这里来祭祀祈祷,从未中断。旧沟又往东流经惰市县老城北面,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 ) ,把这里封给清河纲王的儿子刘寅,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居宁,俗称温城,其实不对。 地理风俗记 说:惰县西北二十里有惰市城,是个旧县城。又东流,汇入从破,破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五月、十一月破水升涨,水深不流,又称桑社渊。从破的水往南流出,两岸筑堤,分支往东流经惰县旧城北面,往东与清漳水汇合。漳水泛滥时就北流注入破泽,泽水盛涨时,就往南流泄,_上下相通。从破往北流出,向东北分成两条水。一条往北流经弓高城西面,往北注入柏梁递;一条往东流经弓高城南面。又往东北流,杨津沟水在这里分出。衡水往东流经阜城县老城北面、乐成县老城南面― 乐成是河间郡的治所。 地理志 说:旧时是赵国地方。汉文帝二年(前178 ) ,分地设立为国。应韵说:地在两河之间。景帝二年(前155 )封他的儿子刘德为河间王,就是献王。王莽改名,郡称朔定,县叫陆信。褚先生说: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 ) ,把这里封给大将军霍光哥哥的儿子霍山,立为侯国。章帝把他儿子刘开封在这里;桓帝追封他的祖父孝王刘开,加孝穆王的尊号,划出该县作为祭扫陵墓之用,所以把陵称为乐成陵。现在城中还有一口古池,方圆八十步,从前引了衡水北流入城,注入池中。池北面对一座高台,台基和沟堑都已荒芜了,只是留着表示保存古迹的意思罢了。
又往东北流过成平县南边,
衡漳又往东流经建成县旧城南边。按 地理志 该县旧属勃海郡。褚先生说: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 ) ,把建成封给垂相黄霸,立为侯国。成平县旧城在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把成平封给河间献王的儿子刘礼,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泽亭。老城南北相直对。衡漳又东流,右边汇合了杨津沟水。沟水从破塘往东流经阜城南面。 地理志 说: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改名为吾城的那个阜城,并不是 水经 中所说的阜城。建武十五年( 39 ) ,世祖把这里改封给大司马王梁,立为侯国。杨津沟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建成县向左边注入衡水,汇流处叫杨津口。衡漳又东流,左边汇合溥沱河的旧河道,又往东北流入清河,汇流处叫合口。又流经南皮县的北皮亭,然后往东北经浮阳县西面,往东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章武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平舒县南边,东流人海。清漳流经章武县旧城西面,就是旧时的秽邑。在这里分出支流,叫秽水。往东北流经参户亭,分成两条。应劭说: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是个旧县城。世人称为平虏城。支流又往东流奔,叫蔡伏沟,又东流积储成为湖淀。一条流经亭北,又流经东平舒县旧城南面。代郡有平舒城,所以这里叫东平舒。按 地理志 ,这是勃海郡的属县。 魏土地记 说:这是章武郡的治所。所以世人以为这就是章武县的旧城,但实际并不是。又往东北流,分成两条水:一条向右边流出成为湖淀,一条往北注入淖沱河,汇流处称为秽口。清漳水往东乱流,注入大海。
清漳水发源于上党郡沾县西北的少山大要谷,往南流过县西,又从县南转弯,
淮南子 说:清漳水发源于渴决山。高诱说:山在沾县。现在清漳水发源于沾县旧城东北面,俗称沾山。后汉把沾县划给乐平郡,郡治在沾县。清漳水就发源于乐平郡的沾县境内。所以 晋太康地记 说:乐平县,旧名沾县。是汉时的旧县。那座山也叫鹿谷山,水从大要谷流出,往南流经沾县旧城东面,并不流经西面。又往南流经昔阳城。 左传 :昭公十二年(前530 ) ,晋朝荀吴假意说要去会见齐军,向鲜虞借路经过,于是就进入昔阳。杜预说:乐平沾县东面有昔阳城,就是此城。水又往南流,在梁愉水口汇合了一条水。此水发源于梁榆城西面的大嫌山,有两个源头:北面的水源往东南流经此城东南面,注入南面那条水源;南面的水源也从西山流出,往东流经文当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梁榆城南面,就是阔与旧城。秦军进攻赵国阔与,惠文王派赵奢去救援,赵奢采纳许历的意见在阔与打败了秦兵,指的就是这地方。司马彪、袁山松的 郡国志 都说涅县有阔与聚。卢湛 征艰赋 说:寻访梁榆空荒的城市,凭吊阔与旧时的都城。阐驯也说:阔与就是今天的梁榆城。汉高帝八年(前199 )把这里封给冯解散,立为侯国。南水在左边汇合北水,北水又往东南流入清漳水。清漳水又往东南流与镣水相合流。镣水发源于燎阳县西北的撩山,往南流经镣阳县老城西南面,东流到粟城,注入清漳水。往东流过涉县西面,又转向县南面,
按 地理志 ,涉县是魏郡的属县。漳水在这里又有涉河之称,水名又随地名而变了。
往东流到武安县南边的黍窖邑,注人浊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