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人死如灯灭,非常唯物的一句话。看似无情,但这话却恰恰客观的影射了死去之人生前的价值。但真的人死如灯灭,消失于渺渺么?这其中大大有得斟酌!

    仔细想想,人一生尽管有各自不同的林林总总的生存形态,但归根到底,人的一生中不过是以精神与物质的追求成为人类生存的唯一的两种获取价值的手段和形式。若进一步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思考,则应该会发现,其实人类所有的行为的终极目都是殊途同归,即:人的所有行为都不过是为了追求精神愉悦的一生。而两种形式的不同则是因为,有的人直接追求精神的愉悦;有的人则需要通过物质的表象而来取悦于精神、获得满足。是什么导致精神愉悦呢?导致精神愉悦的唯一的意识:不过是“价值”在思考者眼中,价值是存在于自身内心的;在物欲追求者眼中,价值是别人赐予的。价值在即时存在的个体眼中则有两种,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而价值在历史的眼睛里却只有一种:精神价值。而在后世对古时各式的缅怀中,精神价值永远是他们对前人文明崇拜的唯一理由。(思路,推论相承)

    历史上曾有一些著名的以各式吝啬闻名后世的人物,其对物的占有欲可谓空前绝后。但在对其发掘后,才发现其对物的强烈占有欲望其实也不过是通过物的外在形式获取而延伸至感官的触摸从而达到心灵的快感,继而上升到精神上的高度愉悦。在这其间,物的占有仅仅是其精神高度占有的一个表象,所谓的物的价值必须要在本体不灭的情况下才能存在价值。这话在何时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攻击理由使其成为靶子,毕竟在过去及当前或未来,对物欲的占有将是绝大部分人们生存的唯一理由。至此,也似乎只有对物的占有才能达到人类精神的高度愉悦。我以为未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得以自由运用任何种类的力量便是幸福”物并不是人类世界的终极欲望,但物却永远是人类通向心灵自由的唯一屏障!

    相反,在今天仍能为我们耳熟能详、引其言、思其论的等等先贤,则对物欲的态度淡泊如水,常以淡泊名利而三省其身,其最后在身逝时更是以其精神文明传诸于后世,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所以,更早有先哲突破物的假象,而潜心钻研于人类精神世界,力求解读未知,阐述已知,追求摸索人类完美发展的终极形式并在其中获得高度的精神愉悦,视自己开启人类心灵的财富为生存的唯一价值。并最终精神永存,成为后世之人精神的指南,成为人类文明中真正的宝藏。

    这样似乎就可以这样定论:人的一生是精神活动的一生,那么人的价值只有一种,即,精神价值;同样,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其精神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而得以体现。人的价值和其本体的存在不成正比,人的价值与物获取的多少没有关系。这大概就应了常说的“精神不灭”也见证了古人的“死有鸿毛与泰山”之说。亦应了亚里士多德说的“持久不变的不是财富而是人的品格”

    死亡对心智力低下的人意味着犹如灯灭,因为所有通过物质获取的精神愉悦的本体即将不再,其别人对他建立在物质上的荣耀而赋予的价值也将无从体现。若人生如灯,自然在一特定时刻,形神具消。他本体对世界产生的价值或给予他人利用的价值也就此湮灭。这是一种恐惧,正式这种价值流逝的恐惧造成了死亡的可怕与神秘,也是一少部分人在有生之年孜孜以求的欲寻觅长生不老的;而对于懂得生命本质的人而言,死亡仅仅针对的是形体,而精神却是永存,因为其价值是与形体的存在不成正比。

    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以上言论大谈身前身后人以哪种价值存在与否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而感叹人生苦短、把握现在就是把握幸福等言论却是当前人们时而尚之的,这亦体现了打着老庄为旗号的虚无主义者对生命之脆弱的形而下的享乐教条。进而不成,退而求其次是目前人类社会绝大部分人追求的一种看似高雅的利己主义猥琐状态。同时,这种存在价值观俨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进程发展的洪流,熔金化铁、势不可挡!

    应该确定,物质创造或改造最早是作为精神追求的执行手段而产生或出现的,但随着生命的进化与演绎导致每一个愿望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恐惧,而恐惧所导致的则是原罪!此时,人们发现,消灭原罪的首选方法是追求物欲。最后的结果是最初的两者地位在后来进行了转换。物欲成为主导,精神则沦落为物欲之下的某种心理意义上的消遣或成为物欲占有的一种高尚而实效性很强的隐形手段。象征化的代表物质社会的另外一层意义。至此,价值观颠覆。而在今天,我们没有因为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将人类本性缺陷进化得更为完善,相反更多的随着物质文明而衍生出来的隐性问题却日益的彰显出来,甚至因为物质而发生本体机能退化。若再仔细审视,现在和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生存行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即:为了生存而生存。不知道何为生存意义?丢失了生存的意义就等于丧失了生存“价值”

    在一部分失去生存意义以后,他们开始希冀,但这种希冀更多的是转化为一种“奴性”这种奴性即是“信奉”!寻求一个精神枷锁,将其思想牢牢锁住,并甘于到死。这种信奉就是教徒们的价值观。

    有人说:现代心理疾病是对道德伦理不健康社会的一种畸形的反抗。而在我看来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的物欲绝对的大于精神追求所导致的后果之一!

    倡导人们轻视物欲猎取,重视创造精神价值,似乎是件反社会的事情。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诺齐克的乌托邦、唯物主义一元论者的共产主义社会、老子的无为自然,只能永远的成为悲观主义者对生存状态的一种理想主义希冀一样存在,难以实现!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先哲警句在今天和未来的物欲大潮中,也只能成为一种永不磨损的自慰口号。

    相对而言,人类从未知、懵懂到文明的迷失,使得人类越发的失去了对世界绝对客观理性的思考,而将自己放到了一个绝对统治者的地位,开始藐视并强制驾驭。同理,对物欲的贪婪追求也使得精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