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城西安
我的家乡离西安很近,只需几个小时的车程。去过两次,不知道为什么就对这座城市有了特殊的感情。
从家乡出发,越往西走越穷,一路上满目苍凉。快到西安时,天色已晚,只见一片黑暗中有一座城灯火辉煌,那就是西安。中国青年报在西部大开发刚刚开始的时候策划过一个西部系列报道。其中有一篇文章称西部的城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孤岛,孤立无援,城市的繁华与周围乡镇的荒凉形成强烈的反差。到了西安我才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它是一个封闭的城,没有与周边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它又是一个庞大的城,周围农村甚至小城市都不能与它同日而语。它在陕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显得孤独而突兀。
它的鹤立鸡群使它更像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城,即与外界相隔绝的城。经济、文化的巨大落差使城内外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边界,而有形的边界就是西安四周那道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墙。
不是断壁残垣,不是一段城墙,而是完整的围成一周的城墙。
高大厚重的城墙象征着昔日皇家的威严,井然有序的城市格局喻示着森然的统治秩序。在西安不容易迷路,因为大街的方向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站在鼓楼上,这个棋盘一样的城市便尽收眼底。
我对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印象都由这道城墙而生。城墙围成的这座城有一种泰然自若、有容乃大的气度。城里有立交桥、步行街,也有众多古迹;表面上,这座城残留盛唐遗韵,典雅大气;深入到居民区、小吃街却也有市井的喧闹,也有锱铢必较、油头滑脑的买卖人。这就是西安,既有霸气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地方能像西安这样完美地诠释“城”的概念。若想探寻古城、现代城的内涵就来西安,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至于为什么对它有感情――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小吃又多又好;也许是因为这里聚居着众多的河南人;也许是因为母亲曾在四军大进修,那一年我面朝西安、望穿秋水;也许
爱上一座城不需要理由。
书城郑州
位于人民路的中原图书大厦的气魄颇有些像西单图书大厦,一样的种类繁杂“书到用时方恨找”连书籍的摆放位置甚至书架都相差无几。也有坐在地上蹭书看的人。只是郑州买书的人少多了。
人民路树影婆娑,容易让人想起洛阳。相形之下,路边虽同样是法国梧桐,洛阳的街景就有美人迟暮之感。千年古都现如今只给我一个印象:破败。
离人民路不远的商业区中坐落着郑州购书中心,其吵闹和拥挤很像王府井书店。
商业区高楼林立、人头攒动,堪比华强北。可中原气候干燥、尘土飞扬,那一点现代感也被灰尘遮蔽了。
城南还有郑州图书城,小书店想必更是星罗棋布。不过,书店再多恐怕也找不出一家像三联或国林风那样充盈着书卷气的、含蓄雅致的书店吧。
春城昆明
云南有着边陲之地的神秘,童话世界般的神秘,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纯净无瑕的。
而昆明之美比之丽江、大理的美又多了一份雍容。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泛着优雅的光的地板,人声鼎沸的火车站这一切都是那样亲切,让我总有留下来的愿望,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归宿。
毕竟是大城市,风光也是被驯化的。最典型的便是世博园。
我去的时候,世博会业已结束,世博园不过是一座巨大的残骸。即便如此,它也让我扎扎实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美不胜收,什么叫目不暇接。一进园区,就被竹林、湖光吸引,而这只是世博园中很小的一部分。
驯化了景色,也无法驯化天气。昆明虽气候宜人,但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晴一会儿雨,或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手中的那把伞,一会儿遮阳,一会儿挡雨,哭笑不得。高原的阳光是阴险的,看起来不毒辣,可一天下来,人就黑了。
后来去西山,去滇池,人工雕琢或者说破坏的痕迹太明显,兴致勃勃地去,无精打采地归,尤其是滇池,被污染得惨不忍睹。
游聂耳墓只是顺路。一个极幽静的所在,树木多到遮天蔽日,陵园中的清凉使人险些忘却这是盛夏。往里走是聂耳的雕像,沉思中的、才华横溢的聂耳,特别帅。陵园最深处是聂耳安息的地方。墓碑背后是大型浮雕,上面刻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五线谱。
聂耳墓是我昆明之行的最大收获。我当时想,百年之后,我若能被安葬在这样的地方,死亦何惧。
那年我十五岁。
杭州雨景
五岁那年,一家三口千里迢迢回老家,顺道去上海、南京、杭州游玩。在杭州的那几天,老天一直下雨,不大,细雨霏霏,到处朦朦胧胧的。杭州的美景都在雨雾里若隐若现。
因为雨,行程变得很匆忙。我们只在苏堤前匆匆留了影便离开了。
因为雨,美景愈发恬静,古迹愈发肃穆。那时不似现在游人如织,游客三三两两,景点安静得令人恍惚。
还记得小时的我兴高采烈地在岳飞墓前拍照,于“精忠报国”凝重的背景前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和母亲合影的时候,母女出奇地默契,不仅相貌上我是她的微缩版,连表情、眼神都一模一样。
而父亲在我记忆中的印象则是模糊的。母亲和我在屋檐下躲雨,父亲顶着手绢奔向雨里,留给我一个焦急的背影。这么多年了,他还是那样急躁,永远一副要赶路的样子。随身带手绢的习惯也从未改变,那是他身上最像老派绅士的地方。
不变的还有他冒雨买回的那把粉色的花伞,多年来一直在老屋的角落里,滴着杭州的雨。
成都夜色
传说中,由于地势的缘故,鬼魂多在天府之国聚集。于是,在我眼里,地处四川的城市都有一些吊诡的气氛。丰都、成都莫不如是。
偏偏到成都已是傍晚。下班高峰,自行车如潮水般涌来。不知是不是因为搭乘车次的关系,公交车上的人少得出奇,没人气、少人声,只听见大巴晃晃悠悠前进的声音。一辆太过安静的公交车一时间竟让我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成都人有足够闲适的心境去享受闲散的生活。他们搓麻将、摆龙门阵、品尝美食。
可能谈天说地已经无法满足成都人表达言论的需要了,于是他们办报纸。成都报业发达,而且都办得有声有色。
到成都必要吃小吃。一家人四处寻访,最后才在一家地下餐厅遂了心愿。沿着又黑又陡的楼梯走到底,一下豁然开朗。餐厅很大,客人却很少。服务员几乎专职为我们一家沏茶倒水。小吃的种类极多,每一种只一小碟,尝个鲜而已。
从餐厅上来,夜已经深了。回到住处,在旅馆的阳台上看风景。我想,成都一定有它喧嚣嘈杂的一面,我作为一个匆匆过客,只是恰巧窥见了它静谧飘忽的一面罢了。
阳台外,月光如水。成都的夜是液态的,它将我浸润,让我溶化在无边的夜色里。
古城西安
我的家乡离西安很近,只需几个小时的车程。去过两次,不知道为什么就对这座城市有了特殊的感情。
从家乡出发,越往西走越穷,一路上满目苍凉。快到西安时,天色已晚,只见一片黑暗中有一座城灯火辉煌,那就是西安。中国青年报在西部大开发刚刚开始的时候策划过一个西部系列报道。其中有一篇文章称西部的城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孤岛,孤立无援,城市的繁华与周围乡镇的荒凉形成强烈的反差。到了西安我才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它是一个封闭的城,没有与周边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它又是一个庞大的城,周围农村甚至小城市都不能与它同日而语。它在陕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显得孤独而突兀。
它的鹤立鸡群使它更像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城,即与外界相隔绝的城。经济、文化的巨大落差使城内外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边界,而有形的边界就是西安四周那道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墙。
不是断壁残垣,不是一段城墙,而是完整的围成一周的城墙。
高大厚重的城墙象征着昔日皇家的威严,井然有序的城市格局喻示着森然的统治秩序。在西安不容易迷路,因为大街的方向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站在鼓楼上,这个棋盘一样的城市便尽收眼底。
我对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印象都由这道城墙而生。城墙围成的这座城有一种泰然自若、有容乃大的气度。城里有立交桥、步行街,也有众多古迹;表面上,这座城残留盛唐遗韵,典雅大气;深入到居民区、小吃街却也有市井的喧闹,也有锱铢必较、油头滑脑的买卖人。这就是西安,既有霸气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地方能像西安这样完美地诠释“城”的概念。若想探寻古城、现代城的内涵就来西安,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至于为什么对它有感情――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小吃又多又好;也许是因为这里聚居着众多的河南人;也许是因为母亲曾在四军大进修,那一年我面朝西安、望穿秋水;也许
爱上一座城不需要理由。
书城郑州
位于人民路的中原图书大厦的气魄颇有些像西单图书大厦,一样的种类繁杂“书到用时方恨找”连书籍的摆放位置甚至书架都相差无几。也有坐在地上蹭书看的人。只是郑州买书的人少多了。
人民路树影婆娑,容易让人想起洛阳。相形之下,路边虽同样是法国梧桐,洛阳的街景就有美人迟暮之感。千年古都现如今只给我一个印象:破败。
离人民路不远的商业区中坐落着郑州购书中心,其吵闹和拥挤很像王府井书店。
商业区高楼林立、人头攒动,堪比华强北。可中原气候干燥、尘土飞扬,那一点现代感也被灰尘遮蔽了。
城南还有郑州图书城,小书店想必更是星罗棋布。不过,书店再多恐怕也找不出一家像三联或国林风那样充盈着书卷气的、含蓄雅致的书店吧。
春城昆明
云南有着边陲之地的神秘,童话世界般的神秘,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纯净无瑕的。
而昆明之美比之丽江、大理的美又多了一份雍容。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泛着优雅的光的地板,人声鼎沸的火车站这一切都是那样亲切,让我总有留下来的愿望,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归宿。
毕竟是大城市,风光也是被驯化的。最典型的便是世博园。
我去的时候,世博会业已结束,世博园不过是一座巨大的残骸。即便如此,它也让我扎扎实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美不胜收,什么叫目不暇接。一进园区,就被竹林、湖光吸引,而这只是世博园中很小的一部分。
驯化了景色,也无法驯化天气。昆明虽气候宜人,但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晴一会儿雨,或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手中的那把伞,一会儿遮阳,一会儿挡雨,哭笑不得。高原的阳光是阴险的,看起来不毒辣,可一天下来,人就黑了。
后来去西山,去滇池,人工雕琢或者说破坏的痕迹太明显,兴致勃勃地去,无精打采地归,尤其是滇池,被污染得惨不忍睹。
游聂耳墓只是顺路。一个极幽静的所在,树木多到遮天蔽日,陵园中的清凉使人险些忘却这是盛夏。往里走是聂耳的雕像,沉思中的、才华横溢的聂耳,特别帅。陵园最深处是聂耳安息的地方。墓碑背后是大型浮雕,上面刻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五线谱。
聂耳墓是我昆明之行的最大收获。我当时想,百年之后,我若能被安葬在这样的地方,死亦何惧。
那年我十五岁。
杭州雨景
五岁那年,一家三口千里迢迢回老家,顺道去上海、南京、杭州游玩。在杭州的那几天,老天一直下雨,不大,细雨霏霏,到处朦朦胧胧的。杭州的美景都在雨雾里若隐若现。
因为雨,行程变得很匆忙。我们只在苏堤前匆匆留了影便离开了。
因为雨,美景愈发恬静,古迹愈发肃穆。那时不似现在游人如织,游客三三两两,景点安静得令人恍惚。
还记得小时的我兴高采烈地在岳飞墓前拍照,于“精忠报国”凝重的背景前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和母亲合影的时候,母女出奇地默契,不仅相貌上我是她的微缩版,连表情、眼神都一模一样。
而父亲在我记忆中的印象则是模糊的。母亲和我在屋檐下躲雨,父亲顶着手绢奔向雨里,留给我一个焦急的背影。这么多年了,他还是那样急躁,永远一副要赶路的样子。随身带手绢的习惯也从未改变,那是他身上最像老派绅士的地方。
不变的还有他冒雨买回的那把粉色的花伞,多年来一直在老屋的角落里,滴着杭州的雨。
成都夜色
传说中,由于地势的缘故,鬼魂多在天府之国聚集。于是,在我眼里,地处四川的城市都有一些吊诡的气氛。丰都、成都莫不如是。
偏偏到成都已是傍晚。下班高峰,自行车如潮水般涌来。不知是不是因为搭乘车次的关系,公交车上的人少得出奇,没人气、少人声,只听见大巴晃晃悠悠前进的声音。一辆太过安静的公交车一时间竟让我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成都人有足够闲适的心境去享受闲散的生活。他们搓麻将、摆龙门阵、品尝美食。
可能谈天说地已经无法满足成都人表达言论的需要了,于是他们办报纸。成都报业发达,而且都办得有声有色。
到成都必要吃小吃。一家人四处寻访,最后才在一家地下餐厅遂了心愿。沿着又黑又陡的楼梯走到底,一下豁然开朗。餐厅很大,客人却很少。服务员几乎专职为我们一家沏茶倒水。小吃的种类极多,每一种只一小碟,尝个鲜而已。
从餐厅上来,夜已经深了。回到住处,在旅馆的阳台上看风景。我想,成都一定有它喧嚣嘈杂的一面,我作为一个匆匆过客,只是恰巧窥见了它静谧飘忽的一面罢了。
阳台外,月光如水。成都的夜是液态的,它将我浸润,让我溶化在无边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