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陈可心文集 > 书法家苏国华专访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法家苏国华专访梅花香自苦寒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书法家苏国华先生,字子石,号天山牧人,回族,大学文化,1940年出生于甘肃临夏市,祖籍南京。现为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曲江书画院会员、甘肃省穆斯林美术书法会会员。而且还担任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文化名人堂名誉院长等职务。多年来,苏先生的书画作品已走进日、韩、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广泛欢迎。

    苏国华先生在书法领域颇有造诣,近年来,先后被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书画名家”荣誉称号,中华文化名人堂授予“中华文化名人”荣誉称号,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授予“金奖艺术家”、“中华民族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

    苏先生从小受家庭教养熏陶,酷爱书法艺术,自幼临摹颜、柳、欧、赵名帖,后潜心钻研临习二五书帖,六十余年日习不辍。苏先生的书法艺术,笔法严峻,下笔、行笔、收笔均十分讲究,楷书、行书、草书、行草皆佳。其行草作品纵横飘逸,挥洒自如,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处理极为严格,务求完美,力作爱莲说、马说、岳阳楼记、赤壁赋等作品沿袭二王风格。

    记者初次见到苏国华老先生,就被他身上那种平易近人的态度所打动。他是一位慈祥的老者,一见面,就亲切地招呼记者坐下,记者对他的访问更像是朋友之间闲话家常。

    生于书香门第,受传统文化熏陶

    苏国华先生有着特殊家庭背景,外祖父马鸿宾、马鸿逵虽为旧中国甘宁军阀,但对教育非常重视,在甘宁辖区创办学堂100多所。并对其子孙家学教育尤为重视,家教甚严。因此,苏先生幼年即习文化学武,他大舅舅马敦德特聘清末翰林马玉清老先生,为幼年时期苏先生、同龄表兄弟及蒙古王子敖庆等四人的专职老师,专为四人讲学授业。苏先生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学习汉字,深得马老先生喜欢并悉心指点鼓励,为苏先生后来毕生酷爱书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经数载坚持勤临颜、柳、碑贴,并且不同重量铁笔进行磨练,加之天天习武使其腕力和臂力得到了和谐统一,为其今后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法功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苏国华先生的创作道路,受到家庭的影响很深。苏先生的父亲虽是军人,却成长在传统文化浓郁的书香门第,对书法颇有造诣。母亲马金香,也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传统修养的大家闺秀,识阿文通汉语,熟读四书五经,有着中国女性特有相夫教子的传统美德,喜好书画,教子有方。苏先生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最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书香门第之中,受家庭影响和熏陶,苏先生开始学习绘画,并得到了张大千的指点,由此开始了以画为主,兼练书法之路。

    而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使得他在创作的时候养成了谨慎认真的态度。父母一直教导他做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人。特别是他的母亲,为人友善,虽然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却有着很多信奉佛教的朋友,母亲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性。

    孩提时代因一颗皮球与张大千结缘

    苏先生的父亲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军人,生长在中华传统文化浓郁的家庭中,具有深厚的的书法造诣,结交了很多当时的书画大家。在张大千逗留兰州期间与其结为挚友,经常向其请教书画之道。

    提起和张大千的接触,苏先生津津乐道,他在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到张大千家画画。有一次,他带着皮球跟随父亲去张大千家,在玩耍中,皮球滚落到了张大千作画的桌子下面,他小小的身躯撅着屁股钻进桌子下面拾球。张大千当时正在作画,被他拾球的憨态可掬所吸引,一时兴起,提笔作画,待他从桌子下面钻出来的时候,一幅孩童拾球图已经跃然纸上。

    这张画作颇受苏先生全家人喜爱,一直珍藏于家中,后来在文革时期被抄家没收,成为深深的遗憾。

    文革时期历尽艰辛,仍坚持书法创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苏老先生开始了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全新生活。考上大学之后,他怀着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开始了对自己艺术人生的憧憬与追求。然而命运总是给人开玩笑,苏先生由于特殊的家族背景,历次政治运动都会受到冲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被抄家,批斗、迫害、开除公职,无奈之下,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自幼习武的他,不得不冲破红卫兵的围堵,保护全家迁往新疆,一去就是三十余载。

    在这期间经历了离母丧父的大悲,经历了险恶的政治与自然环境,放过牧,养过蜂、打过工、当过包工头、做过生意等等,并写有“舛错韶华抛戈壁,铁笔含恨做锈犁”的诗句以抒发情感。也正因为苏先生的这段特殊人生经历,故起字号“天山牧人”虽然经历如此之多的磨难,始终未改其酷爱书法的初衷,并在恶劣的环境下,更是铁笔不离身,书帖不离手。坚持潜心研摹张芝、二王、怀素等碑帖,尤其对二王的碑帖进行苦心的钻研。六十余载的坚持不懈、刻苦钻研以及坎坷经历造就了苏老先生的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苏老先生说起这段往事,也是云淡风轻,真的是胸怀若谷,做到了“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书画风格自成一派,言谈之间尽显谦虚

    青年时期的生活磨练,塑造了他刚直的性格。苏先生豪爽大气,平时为人处事比较有原则,待人真诚,不喜虚与委蛇,厌恶那些随波逐流之事。因此作品融入了正直、真诚、开诚布公的情感,给人一种大气之美。

    苏先生对研习书法深有体会,他觉得一副作品不论好坏,都体现出创作者创作时的状态。下笔有轻、重、缓、急,画面布局有开阔和紧凑之分,每次下笔,都和创作者的心灵、眼神、手指的动作联系在一起。苏先生诗书画皆精通,笔行墨砚,犹如龙蛇动,形体神韵一脉承,风云变幻,尽在笔意中,神情飞扬天地外,全神贯注于毫锋,记者虽见多识广却亦拍案叫绝,深深陶醉于苏先生的书画之中。

    更令记者欣喜连连的是苏先生在传统的基调上悟到创新之道,促其书画愈加成熟,笔随心动,意在笔先,线条形态上有起有伏,力度上有刚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缓,情感上有张有弛,用笔抑扬顿挫,用墨淋漓生动,用律和谐统一,而且笔法遒劲,浑圆,大气,凝神,充分反映出他创作的激情,彰显出老辣而清新的独特个性。

    当记者赞叹苏先生的作品精妙至极时,苏先生却说:“我的作品比起传统的书法艺术还差得很远,我只是学到了传统书法艺术的一点皮毛,不足以称好,充其量就是个半成品吧。”

    言语间自是一股国学大家的谦虚气质。

    “学书法要下苦功夫,才能有艺术成就”

    谈及中国的书法艺术,苏先生觉得书法这门艺术是我们民族的国宝。但是对于当今的书法艺术现状,苏先生却表现出忧虑和担心,他觉得如今很多书法作品过于急功近利,商标过多,包装过多,脱离了艺术的本真。而对于有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在市场中鱼目混珠,苏先生认为这样的作品有损于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作品应该被清理出去。

    他觉得要写好书法,是要下苦功夫的,就像做人一样,要严于律己,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有艺术成就。谈及自己对于书法这门艺术的坚持,他认为,人活着,就要留下印迹,这个印迹不是名,也不是利,而是对理想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是哪条路,要想有所收获,都是要付出努力的。苏老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天下,真心关心中国书画艺术的未来,积极探索中国书画艺术的新路子。

    如今苏先生已七十有余,仍孜孜以求,潜心学习,感悟精髓。在与老先生相识、交往的这些日子里,通过不断的沟通,我发现苏先生对自己要求甚严和极其谦逊,虽然他有着很深厚的书法造诣和功底,但对我们提出的建议总能谦虚听取和借鉴,他时常对我说,书法的境界没有止境,只有不断的学习、摸索、苦练才能不断的感悟,才能不断的进步。也难怪他会为自己一点小小的进步流露出孩童一般灿烂的笑容。

    特殊的家族背景,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严厉的家庭教育塑造出苏先生的独特个性。苏老先生性情豪放,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孤傲不训,不入俗流,不畏强权,性情刚毅,一心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不参加任何行业学会和活动,追求书心统一的超俗境界。苏先生的艺术道路虽走得艰难坎坷,但是,他在世事无常的环境中,能恪守本心,执着追求书法这门艺术,顽强地和命运搏斗,终成为一代名家。正乃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