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龙韬——效军事组织之明 (3)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本节和上节联系紧密,进一步提出了选拔将领的方法,提出了十五种内心和外貌不一致的情况。接下来又提到了八种考查人的方法,即分别从言、辞、间谍、显问、财、色、难、酒八个方面来考察选拔对象的辞、变、诚、德、廉、贞、勇、态八个方面的特征,最终“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选择将帅要谨慎,不能单靠外貌及其外在表现,这样选拔出来的将帅往往不靠谱,表里如一的人毕竟不多,要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考查,看他能不能胜任将领大任。铁木真手下的大将哲别便是铁木真慧眼识英雄“选”出来的。
哲别原名只儿豁阿歹,他是蒙古别速惕部人。别速惕部曾经与泰赤乌等部在一起对抗铁木真,哲别当时还是泰赤乌部一个首领秃答的部属。
公元1201年,铁木真与札木合所率十一部联军会战于阔亦田。战争中,哲别射伤了铁木真的坐骑——白嘴黄马。这次战争,铁木真成为最终的赢家,这对泰赤乌部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泰赤乌部由此转衰,毫无前途可言。哲别看到了这一点,便转投靠了铁木真。铁木真询问是谁射伤了自己的宝马,哲别立刻站出来承认,而且对铁木真说:“如果你饶了我,我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通过这件事,铁木真觉得他是个很坦诚的人,也算是一条好汉,可以交朋友。然后将他改名为哲别(意为箭镞),要他“就像我身上的箭镞似的保护我”。从此,哲别成为铁木真麾下的一员大将。
公元1203年,仅仅两年的时间,哲别已经成为铁木真身边一名重要的官员。1204年,铁木真进军乃蛮,哲别已经成为军中的前锋。当时,哲别被形容为具有“铜的额颅、凿子似的嘴、铁的心、锥子似的舌”的勇猛战将。这一仗,铁木真大胜,当然,哲别也在战斗中立下了不少功劳。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接受了成吉思汗的称号。编组千户时,哲别便是他委任的95个千户长之一。
1211年以后,成吉思汗开始征伐全国。而这一时期,哲别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干,在征伐全国的战事中屡建奇功。1213年7月,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大举伐金,哲别又创造出不凡的战绩。1218年,哲别奉成吉思汗的命令,进击据有西辽国土的乃蛮部的屈出律。在当地民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哲别将屈出律大军追击到撒里桓(色勒库勒湖附近某地),并将其歼灭。而后可失哈耳、押儿牵(今新疆莎车)、斡端(今新疆和田)诸城遂望风归附。
征服诸城后,哲别将掳获的一千匹白嘴黄马献给成吉思汗。他说,当年他射伤了成吉思汗的宝马,将这些作为赔偿。听了这话,成吉思汗很开心,觉得自己当初选择留下哲别是对的,他真是个言出必行的汉子。
当然,选择良将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查,需要谨慎行事,因为选对了将是自己的助力,选错了则是自己以后的阻力。古代对于选择大将是十分重视的,因为将才的选择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在现代社会,则衍化成了选择人才。对企业和国家而言,选择人才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这样才能知道被选之人能否适合他的位置。所以选拔人才的时候要独具慧眼,发掘人才的潜力,千万不要让好的人才白白流失了。
在人才的选择方面,中兴通讯公司是非常严格的,这充分体现在中兴的每一次招聘中。中兴通讯公司目前有1万多名员工,面试的人员超过10万人,搜索的简历则有大约50万份。
中兴通讯人力资源中心主任陈健洲先生很肯定地认为,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挑选员工是非常值得的。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员工之间的生产率之差估计高达3∶1,员工的招聘就是要从一大堆求职者中选出最适合岗位要求的人。如果符合岗位要求条件的人不是很多,那么公司就挑选不出职位理想的人选。如果招聘来这样的人,公司就不得不进行培训,这就等于加强了隐性投入。所以,选择一流的人才等于给公司节省了一笔隐性资金。
通讯的特点就是高速发展,这就决定了通讯公司的共同点也是高速发展。公司的快速发展往往要求人力资源的迅速扩展,人力资源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公司的基础如何。所以,在招聘中,中兴公司非常注意人才的质量。公司对于人才的背景是严格把关的,所招聘的人选在学历方面一般都锁定在重点本科院校。
此外,在专业方面,中兴公司把关也是比较严的,公司需要的是有良好技术背景的人,对于高校和专业都有明确的要求。公司甚至在招聘人员的体魄方面,都有明确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会被中兴通讯公司淘汰的。中兴通讯的面试非常严格,分别从技术能力和素质两个方面进行考核,面试者须通过6~7关,而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就是说面试的时候,如果考官中有一位对考生不满意,那么这个考生就会和他的工作失之交臂。中兴公司认为,招聘人才就要招聘一流的人才。对于这个“一流人才”,中兴公司的定义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的国内前5%,这样的人才就是一流的人才。其实,看似复杂的招聘要求实质上很简单,就是招聘到的人才既要是优秀的人才,也要是符合公司文化原则的人才。这么复杂的招聘程序显示了中兴通讯对于人才选择的慎重性,正是由于这种慎重性,中兴通讯公司才会飞速发展,并在通讯业立于不败之地。
立将第四:善于放权,发挥人才的 最大潜能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①,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②。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③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④;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①不臣:不忠于国君。
②斧钺(yuè):本为古代军中的两种行刑兵器,后成为指挥军队的权力象征。
③垂:降,此指颁布诏命。
④驰骛(wù):快速地奔跑。
武王问太公:“任命将帅的礼仪是怎样的?”
太公说:“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等将帅接受了命令,君主就命令太史占卜,然后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烧龟甲,卜问吉日,在这一天要向将帅授予斧钺。
“到了吉日那天,君主走进太庙门,面向西站立着;将帅随后走进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君主亲自拿着钺的头部,授予将帅钺柄,并说:‘从今天开始,军队里上到我的一切事务都交由将军处理。’然后拿着斧柄,授予将帅斧刃,并说:‘从今天开始,军队里下至最小的事务都交由将军处理。看见敌人虚弱就去攻打,看见敌人强大就停止攻打。不要自恃军队的人数多就轻视敌人,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高贵就看不起别人,不要以为自己见解独到就违背众人的意愿,不要以为自己能言善辩就认为自己说的一定是正确的。士兵还没有坐下,你就不要坐下;士兵还没有吃饭,你就不要吃饭;冷热都要和士兵一样。这样做,士兵就会拼尽全力跟敌人作战。’
“将军接受命令以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怀有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致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如果国君答应臣,那么臣将立刻辞君出征。’
“军队里的俗务,不是由国君而是由将帅来处理。这样对敌作战就不会有掣肘之患。如果这样,将帅就上不受君主的限制,下不受士卒的限制,前面没有敌人抵抗,后面没有君主掣肘。这样,智慧高深的人为他出谋划策,勇敢的人为他冲锋陷阵,士气高昂直冲九天,行动迅速就如同奔驰的快马。战争还没有开始,敌人就已经被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建功立业在朝廷。将领升迁,手下的士兵也受到封赏,百姓欢欣鼓舞,将帅也没有什么过失。因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本篇讨论的是发动战争以前,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强调了将帅作为军队的核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文中说:“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可见将帅的重要性。作为将帅,要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这样才能让手下的士兵为自己拼死效力。另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放权,通俗地说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主要充分相信在外出征的将帅,把权力授予他,让他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正所谓“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给予将士充分的权力,是作战的一条重要原则。否则君主总是控制将士在外面的行动,将士的行动受到掣肘,必然会干扰前线将帅的决心和计划,贻误良好的战机,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南宋君主赵构就是因为听信小人谗言,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飞,才导致了抗金斗争的失败。
北宋末年,金军大肆入侵各地,采取残酷的压迫手段,人民纷纷自动组织起来抗金,可谓是“仇怨金国,深入骨髓”。
但是北宋统治集团腐败不堪,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抗金上,而是一味地妥协、投降。北宋灭亡后,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赵构是个懦弱无能之辈,根本没有想过组织军队攻打金兵,而是偏安于江南一带,成天沉溺于莺歌燕舞之中。那时,南宋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和(实质上是投降),一派主战。投降派以秦桧为代表,主战派以岳飞、韩世忠为代表。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方面通过秦桧等投降派向金国做出一系列的求和活动,一方面又利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全力抗金。
对于赵构进行的求和活动,岳飞坚决反对,要求南宋将士上下齐心,抗击到底。公元1139年,宋金和议达成。岳飞知道后,立刻上书申明,说“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直接抨击了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秦桧因此恨上了岳飞。
和议刚达成,赵构就得意忘形,颁布大赦诏书,对文臣武将大肆奖赏。岳飞得到的奖赏也不薄,他得到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对此,岳飞加以拒绝,他上书赵构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岳飞的拒绝与坚持抗金的行为让赵构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于是心里多了一份记恨。
本节和上节联系紧密,进一步提出了选拔将领的方法,提出了十五种内心和外貌不一致的情况。接下来又提到了八种考查人的方法,即分别从言、辞、间谍、显问、财、色、难、酒八个方面来考察选拔对象的辞、变、诚、德、廉、贞、勇、态八个方面的特征,最终“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选择将帅要谨慎,不能单靠外貌及其外在表现,这样选拔出来的将帅往往不靠谱,表里如一的人毕竟不多,要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考查,看他能不能胜任将领大任。铁木真手下的大将哲别便是铁木真慧眼识英雄“选”出来的。
哲别原名只儿豁阿歹,他是蒙古别速惕部人。别速惕部曾经与泰赤乌等部在一起对抗铁木真,哲别当时还是泰赤乌部一个首领秃答的部属。
公元1201年,铁木真与札木合所率十一部联军会战于阔亦田。战争中,哲别射伤了铁木真的坐骑——白嘴黄马。这次战争,铁木真成为最终的赢家,这对泰赤乌部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泰赤乌部由此转衰,毫无前途可言。哲别看到了这一点,便转投靠了铁木真。铁木真询问是谁射伤了自己的宝马,哲别立刻站出来承认,而且对铁木真说:“如果你饶了我,我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通过这件事,铁木真觉得他是个很坦诚的人,也算是一条好汉,可以交朋友。然后将他改名为哲别(意为箭镞),要他“就像我身上的箭镞似的保护我”。从此,哲别成为铁木真麾下的一员大将。
公元1203年,仅仅两年的时间,哲别已经成为铁木真身边一名重要的官员。1204年,铁木真进军乃蛮,哲别已经成为军中的前锋。当时,哲别被形容为具有“铜的额颅、凿子似的嘴、铁的心、锥子似的舌”的勇猛战将。这一仗,铁木真大胜,当然,哲别也在战斗中立下了不少功劳。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接受了成吉思汗的称号。编组千户时,哲别便是他委任的95个千户长之一。
1211年以后,成吉思汗开始征伐全国。而这一时期,哲别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干,在征伐全国的战事中屡建奇功。1213年7月,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大举伐金,哲别又创造出不凡的战绩。1218年,哲别奉成吉思汗的命令,进击据有西辽国土的乃蛮部的屈出律。在当地民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哲别将屈出律大军追击到撒里桓(色勒库勒湖附近某地),并将其歼灭。而后可失哈耳、押儿牵(今新疆莎车)、斡端(今新疆和田)诸城遂望风归附。
征服诸城后,哲别将掳获的一千匹白嘴黄马献给成吉思汗。他说,当年他射伤了成吉思汗的宝马,将这些作为赔偿。听了这话,成吉思汗很开心,觉得自己当初选择留下哲别是对的,他真是个言出必行的汉子。
当然,选择良将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查,需要谨慎行事,因为选对了将是自己的助力,选错了则是自己以后的阻力。古代对于选择大将是十分重视的,因为将才的选择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在现代社会,则衍化成了选择人才。对企业和国家而言,选择人才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这样才能知道被选之人能否适合他的位置。所以选拔人才的时候要独具慧眼,发掘人才的潜力,千万不要让好的人才白白流失了。
在人才的选择方面,中兴通讯公司是非常严格的,这充分体现在中兴的每一次招聘中。中兴通讯公司目前有1万多名员工,面试的人员超过10万人,搜索的简历则有大约50万份。
中兴通讯人力资源中心主任陈健洲先生很肯定地认为,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挑选员工是非常值得的。高能力和低能力的员工之间的生产率之差估计高达3∶1,员工的招聘就是要从一大堆求职者中选出最适合岗位要求的人。如果符合岗位要求条件的人不是很多,那么公司就挑选不出职位理想的人选。如果招聘来这样的人,公司就不得不进行培训,这就等于加强了隐性投入。所以,选择一流的人才等于给公司节省了一笔隐性资金。
通讯的特点就是高速发展,这就决定了通讯公司的共同点也是高速发展。公司的快速发展往往要求人力资源的迅速扩展,人力资源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公司的基础如何。所以,在招聘中,中兴公司非常注意人才的质量。公司对于人才的背景是严格把关的,所招聘的人选在学历方面一般都锁定在重点本科院校。
此外,在专业方面,中兴公司把关也是比较严的,公司需要的是有良好技术背景的人,对于高校和专业都有明确的要求。公司甚至在招聘人员的体魄方面,都有明确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会被中兴通讯公司淘汰的。中兴通讯的面试非常严格,分别从技术能力和素质两个方面进行考核,面试者须通过6~7关,而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就是说面试的时候,如果考官中有一位对考生不满意,那么这个考生就会和他的工作失之交臂。中兴公司认为,招聘人才就要招聘一流的人才。对于这个“一流人才”,中兴公司的定义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的国内前5%,这样的人才就是一流的人才。其实,看似复杂的招聘要求实质上很简单,就是招聘到的人才既要是优秀的人才,也要是符合公司文化原则的人才。这么复杂的招聘程序显示了中兴通讯对于人才选择的慎重性,正是由于这种慎重性,中兴通讯公司才会飞速发展,并在通讯业立于不败之地。
立将第四:善于放权,发挥人才的 最大潜能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①,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②。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③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④;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①不臣:不忠于国君。
②斧钺(yuè):本为古代军中的两种行刑兵器,后成为指挥军队的权力象征。
③垂:降,此指颁布诏命。
④驰骛(wù):快速地奔跑。
武王问太公:“任命将帅的礼仪是怎样的?”
太公说:“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等将帅接受了命令,君主就命令太史占卜,然后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烧龟甲,卜问吉日,在这一天要向将帅授予斧钺。
“到了吉日那天,君主走进太庙门,面向西站立着;将帅随后走进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君主亲自拿着钺的头部,授予将帅钺柄,并说:‘从今天开始,军队里上到我的一切事务都交由将军处理。’然后拿着斧柄,授予将帅斧刃,并说:‘从今天开始,军队里下至最小的事务都交由将军处理。看见敌人虚弱就去攻打,看见敌人强大就停止攻打。不要自恃军队的人数多就轻视敌人,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高贵就看不起别人,不要以为自己见解独到就违背众人的意愿,不要以为自己能言善辩就认为自己说的一定是正确的。士兵还没有坐下,你就不要坐下;士兵还没有吃饭,你就不要吃饭;冷热都要和士兵一样。这样做,士兵就会拼尽全力跟敌人作战。’
“将军接受命令以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怀有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致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如果国君答应臣,那么臣将立刻辞君出征。’
“军队里的俗务,不是由国君而是由将帅来处理。这样对敌作战就不会有掣肘之患。如果这样,将帅就上不受君主的限制,下不受士卒的限制,前面没有敌人抵抗,后面没有君主掣肘。这样,智慧高深的人为他出谋划策,勇敢的人为他冲锋陷阵,士气高昂直冲九天,行动迅速就如同奔驰的快马。战争还没有开始,敌人就已经被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建功立业在朝廷。将领升迁,手下的士兵也受到封赏,百姓欢欣鼓舞,将帅也没有什么过失。因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本篇讨论的是发动战争以前,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强调了将帅作为军队的核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文中说:“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可见将帅的重要性。作为将帅,要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这样才能让手下的士兵为自己拼死效力。另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放权,通俗地说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君主要充分相信在外出征的将帅,把权力授予他,让他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正所谓“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给予将士充分的权力,是作战的一条重要原则。否则君主总是控制将士在外面的行动,将士的行动受到掣肘,必然会干扰前线将帅的决心和计划,贻误良好的战机,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南宋君主赵构就是因为听信小人谗言,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飞,才导致了抗金斗争的失败。
北宋末年,金军大肆入侵各地,采取残酷的压迫手段,人民纷纷自动组织起来抗金,可谓是“仇怨金国,深入骨髓”。
但是北宋统治集团腐败不堪,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抗金上,而是一味地妥协、投降。北宋灭亡后,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赵构是个懦弱无能之辈,根本没有想过组织军队攻打金兵,而是偏安于江南一带,成天沉溺于莺歌燕舞之中。那时,南宋朝廷分为两派,一派主和(实质上是投降),一派主战。投降派以秦桧为代表,主战派以岳飞、韩世忠为代表。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方面通过秦桧等投降派向金国做出一系列的求和活动,一方面又利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全力抗金。
对于赵构进行的求和活动,岳飞坚决反对,要求南宋将士上下齐心,抗击到底。公元1139年,宋金和议达成。岳飞知道后,立刻上书申明,说“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直接抨击了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秦桧因此恨上了岳飞。
和议刚达成,赵构就得意忘形,颁布大赦诏书,对文臣武将大肆奖赏。岳飞得到的奖赏也不薄,他得到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对此,岳飞加以拒绝,他上书赵构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岳飞的拒绝与坚持抗金的行为让赵构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于是心里多了一份记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