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恩典(第九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明朝的勋位很复杂,不过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抵都是武勋的职位,毕竟只有武人才有这方面的需求吧,他们杀敌立功,当然理应授予武勋。可问题在于,明朝确实也有文勋,只不过嘛……到了后来,就不太吃香了,毕竟天下承平,文人立什么功?难道还能上阵杀敌么?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叶春秋立的是战功,偏偏不能授武勋,除非你不想让他继续科举了。
若是如此,这就几乎形同于是将叶春秋打入了地狱。
在这个时代,文武殊途,武官或者是武勋,就算是再如何显赫,即便是位列一品二品,那也是遭人歧视的,更有甚者,朝中二品的武官,照样可以被七品的御史骂个狗血淋头,你还不准还嘴,还嘴你就死定了。
甚至发展到了最后,在地方上,一个三四品的武官,几乎可以像头一样的被地方的六七品官员使唤。
当然,若是入了亲军的武职,显然比寻常的武职要好一些,却还是地位卑微,不太被人瞧得起。
现在你给叶春秋武勋,就等于是断了叶春秋的科举之路。而这叶春秋已是浙江解元,将来会试中榜,大有希望,人家怎么肯接受武职,除非脑子里进水了。
李东阳又笑吟吟的道:“既如此,就赐一个修正庶伊吧,爵位嘛,自该封一个伯爵,他毕竟年轻,伯爵也是恰如其分,大抵……就是如此了,诸公认为呢?”
一个举人立了战功,确实是很让人头痛的事,那修正庶伊,只是个文勋官,属于正五品,似乎很不起眼,不过却颇为清贵,算是一种荣耀。而至于封个伯爵,这大明朝到了而今,外姓的爵位只有三等,无非是公侯伯而已,伯爵最低等,却等于是有了旱涝保收的收益。
这就意味着,叶春秋现在就算是五体不勤,也能靠着这个文勋和伯爵混口饭吃,当然……若是叶春秋能再进一步,那么就成为了天下第一个中了进士的贵族,单单这一份得天独厚的荣耀,对于他将来的仕途,可就是如虎添翼了。
大明的贵族,大抵都是混吃等死型的,而以伯爵入仕,绝对算是破天荒的事。
刘健笑着点了点头,道:“好是好,不过就怕害了他。既然如此,就这样吧,报入宫中,请陛下核准就是了。”
刘健的这一句害了他,却也是实话,一个读书人,成了伯爵,多半科举也没多大指望,即便再有才,可是慢慢荒废了下来,沉湎于享受,没有了那种急迫的心情,能考中那就怪了,毕竟这大明,还没有一个有爵位的人中进士的先例,放在历朝历代,那也是凤毛麟角,简直就是稀有动物。
众人见刘健发了话,也都莞尔,只是不封,说不过去,封了,虽然觉得可惜,可这毕竟是人家的造化,也不好说什么。
甚至连谢迁也懒散地说了一句:“老夫看了那奏疏,那叶春秋……并不像读书人。”
不像读书人,这句话自谢阁老口中说出来,这等于是形同于骂人了,这就好像,他们自认为,某人像读书人,那就大抵是很重的夸奖。
诸公皆笑,唯有李东阳捋须若有所思,并没有去附和。
一番议论之后,众人各自散去。
那个举子,虽然立了平倭的功劳,可是对于内阁中的大臣们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平倭的本身和影响,至于是谁平定的倭寇,这人有什么武略,就不是他们所关注的了,行军打仗,毕竟是‘术’,登不上大雅之堂。
…………………………
圣命抵达的时候,前来颁布旨意的竟是曹公公,年曹公公显然对于叶春秋很感兴趣,很愿意与叶春秋多多接触,所以自告奋勇。
叶景父子早知会有圣旨来,忙是摆了香案接旨,曹公公笑吟吟的念着圣旨,等听到敕‘修正庶伊’的时候,叶景皱眉,伊很好理解,自然是官名,可是上头加了个庶,其实也很好理解,无非……就等于告诉你,你不是嫡,是庶罢了,当然没有讽刺叶春秋是庶子的意思,只不嘛,这就相当于是副、右、同知、赐同之类的官职一样,叶景多半是觉得不太吉利。
而至于这个文勋,固然很清贵,对于叶春秋和叶景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很了不起的事,叶春秋是举人,一旦高中进士,一个文勋又算什么呢?
不过真正的重头戏是接下来的奉化伯。
一个奉化伯念出来,曹公公眼睛就放光了,啧啧,一个奉化伯,可够吃一辈子了,这春秋当真是造化啊。
他念完了旨意,最后拖长了尾音:“叶春秋,接旨意吧。”
叶春秋站起身来,面带微笑的看着曹公公,道:“学生不接旨。”
曹公公本来还打算着将旨意交给叶春秋之后,恭喜几句来着,谁料到叶春秋来了这么多一句,曹公公吓得脸色发青:“怎么,圣旨可有问题,春秋啊,你这是何意?咱没听说过不接旨的啊?”
叶景也是呆住,禁不住看向叶春秋,道:“春秋,这是何故,这是朝廷恩典。”
叶景也是呆住,禁不住看向叶春秋,道:“春秋,这是何故,这是朝廷恩典。”
对于这个所谓封赏,叶春秋先是从惊喜,转而变成了淡定。
封爵?
嗯,确实是很有好处,可是自己已是解元,又还年轻,就算下次会试不中,可是下下次,难道还会马失前蹄?
这个封赏自己对于来说……虽然也算是丰厚,可是大明朝的异姓爵爷,可不是这么容易当的,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功勋几乎灭顶,文官集团正式走上舞台,这些爵爷们几乎都成了御史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一言不合就弹劾啊,放个屁都可能遭罪,历来大明的公侯伯,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而自己,终究还年轻,不过是个小小的举人,拿着这个爵位,就好似一个孩子捧着金元宝夜行。
(未完待续。)
明朝的勋位很复杂,不过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抵都是武勋的职位,毕竟只有武人才有这方面的需求吧,他们杀敌立功,当然理应授予武勋。可问题在于,明朝确实也有文勋,只不过嘛……到了后来,就不太吃香了,毕竟天下承平,文人立什么功?难道还能上阵杀敌么?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叶春秋立的是战功,偏偏不能授武勋,除非你不想让他继续科举了。
若是如此,这就几乎形同于是将叶春秋打入了地狱。
在这个时代,文武殊途,武官或者是武勋,就算是再如何显赫,即便是位列一品二品,那也是遭人歧视的,更有甚者,朝中二品的武官,照样可以被七品的御史骂个狗血淋头,你还不准还嘴,还嘴你就死定了。
甚至发展到了最后,在地方上,一个三四品的武官,几乎可以像头一样的被地方的六七品官员使唤。
当然,若是入了亲军的武职,显然比寻常的武职要好一些,却还是地位卑微,不太被人瞧得起。
现在你给叶春秋武勋,就等于是断了叶春秋的科举之路。而这叶春秋已是浙江解元,将来会试中榜,大有希望,人家怎么肯接受武职,除非脑子里进水了。
李东阳又笑吟吟的道:“既如此,就赐一个修正庶伊吧,爵位嘛,自该封一个伯爵,他毕竟年轻,伯爵也是恰如其分,大抵……就是如此了,诸公认为呢?”
一个举人立了战功,确实是很让人头痛的事,那修正庶伊,只是个文勋官,属于正五品,似乎很不起眼,不过却颇为清贵,算是一种荣耀。而至于封个伯爵,这大明朝到了而今,外姓的爵位只有三等,无非是公侯伯而已,伯爵最低等,却等于是有了旱涝保收的收益。
这就意味着,叶春秋现在就算是五体不勤,也能靠着这个文勋和伯爵混口饭吃,当然……若是叶春秋能再进一步,那么就成为了天下第一个中了进士的贵族,单单这一份得天独厚的荣耀,对于他将来的仕途,可就是如虎添翼了。
大明的贵族,大抵都是混吃等死型的,而以伯爵入仕,绝对算是破天荒的事。
刘健笑着点了点头,道:“好是好,不过就怕害了他。既然如此,就这样吧,报入宫中,请陛下核准就是了。”
刘健的这一句害了他,却也是实话,一个读书人,成了伯爵,多半科举也没多大指望,即便再有才,可是慢慢荒废了下来,沉湎于享受,没有了那种急迫的心情,能考中那就怪了,毕竟这大明,还没有一个有爵位的人中进士的先例,放在历朝历代,那也是凤毛麟角,简直就是稀有动物。
众人见刘健发了话,也都莞尔,只是不封,说不过去,封了,虽然觉得可惜,可这毕竟是人家的造化,也不好说什么。
甚至连谢迁也懒散地说了一句:“老夫看了那奏疏,那叶春秋……并不像读书人。”
不像读书人,这句话自谢阁老口中说出来,这等于是形同于骂人了,这就好像,他们自认为,某人像读书人,那就大抵是很重的夸奖。
诸公皆笑,唯有李东阳捋须若有所思,并没有去附和。
一番议论之后,众人各自散去。
那个举子,虽然立了平倭的功劳,可是对于内阁中的大臣们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平倭的本身和影响,至于是谁平定的倭寇,这人有什么武略,就不是他们所关注的了,行军打仗,毕竟是‘术’,登不上大雅之堂。
…………………………
圣命抵达的时候,前来颁布旨意的竟是曹公公,年曹公公显然对于叶春秋很感兴趣,很愿意与叶春秋多多接触,所以自告奋勇。
叶景父子早知会有圣旨来,忙是摆了香案接旨,曹公公笑吟吟的念着圣旨,等听到敕‘修正庶伊’的时候,叶景皱眉,伊很好理解,自然是官名,可是上头加了个庶,其实也很好理解,无非……就等于告诉你,你不是嫡,是庶罢了,当然没有讽刺叶春秋是庶子的意思,只不嘛,这就相当于是副、右、同知、赐同之类的官职一样,叶景多半是觉得不太吉利。
而至于这个文勋,固然很清贵,对于叶春秋和叶景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很了不起的事,叶春秋是举人,一旦高中进士,一个文勋又算什么呢?
不过真正的重头戏是接下来的奉化伯。
一个奉化伯念出来,曹公公眼睛就放光了,啧啧,一个奉化伯,可够吃一辈子了,这春秋当真是造化啊。
他念完了旨意,最后拖长了尾音:“叶春秋,接旨意吧。”
叶春秋站起身来,面带微笑的看着曹公公,道:“学生不接旨。”
曹公公本来还打算着将旨意交给叶春秋之后,恭喜几句来着,谁料到叶春秋来了这么多一句,曹公公吓得脸色发青:“怎么,圣旨可有问题,春秋啊,你这是何意?咱没听说过不接旨的啊?”
叶景也是呆住,禁不住看向叶春秋,道:“春秋,这是何故,这是朝廷恩典。”
叶景也是呆住,禁不住看向叶春秋,道:“春秋,这是何故,这是朝廷恩典。”
对于这个所谓封赏,叶春秋先是从惊喜,转而变成了淡定。
封爵?
嗯,确实是很有好处,可是自己已是解元,又还年轻,就算下次会试不中,可是下下次,难道还会马失前蹄?
这个封赏自己对于来说……虽然也算是丰厚,可是大明朝的异姓爵爷,可不是这么容易当的,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功勋几乎灭顶,文官集团正式走上舞台,这些爵爷们几乎都成了御史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一言不合就弹劾啊,放个屁都可能遭罪,历来大明的公侯伯,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而自己,终究还年轻,不过是个小小的举人,拿着这个爵位,就好似一个孩子捧着金元宝夜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