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附录(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济学60个关键词
稀缺——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总会显得不足,因而我们说资源是稀缺的。稀缺并不意味着难以得到,而仅仅意味着,不付出代价就不能得到。稀缺是每一个人所面对的现实。即使是一个亿万富翁,他似乎可以拥有他想要的一切,但在他的字典里,仍然有“稀缺”这个词:他的时间是有限的,他可以得到一切,却没有时间一一地享受这一切。
经济物品——一种物品是稀缺的,需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这种物品就是经济物品。经济物品是稀缺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是难以得到的,而仅仅意味着,它是不能自由取用的。“经济物品”前面的“经济”两个字就决定了这种物品绝对不是“免费的午餐”。
理性行为——人们所追求的行动都是能让他们实现最大满足(效用)的行为。理性行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认为存在着标准的最优化的经济行为,并且可以用理性行为的模型解释和预测实际的经济行为,也是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基础。它是最经常受到抨击的假设之一,这恰恰证明了其重要性。
效率——效率意味着不浪费——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这样定义的效率被称为帕累托效率,得名于伟大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处境,经济学家就说经济的效率提高了,并将其称为帕累托改进。
公平——在一种分配中,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羡慕另外一个人,那么就可以把这种分配称做是公平的。显然,均等分配一定可以实现公平,但公平却并不一定要求均等。如果亚当喜欢苹果,夏娃喜欢橘子,而上帝只赐给他们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那么均等分配(每个人半个苹果半个橘子)虽然公平,但显然有一点愚蠢。较好的做法是把苹果给亚当、把橘子给夏娃,这样他们两个都会更满意一些。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并不自动带来公平。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公平,政府就要有所举措。
资源配置——人类对付稀缺,考虑最多的就是资源配置——如何在不同人之间配置有限的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经济学公认的研究领域也是资源的配置。在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也要强于其他方式——毕竟它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而生存了下来。
市场经济——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制度,在其中,消费者与企业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首先,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其次,如何生产也将遵循价格信号所指示的方向,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使用哪些生产要素、采用什么技术来进行生产。最后,为谁生产是由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这里的供求决定了要素价格:工资率、地租、利率和利润。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便根据其拥有的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份额,完成社会收入的分配。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世界,并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在每个经济中,总能看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动作。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关于经济自由的譬喻,描述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如何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增进公共的利益:“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这个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斯密之后,经济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他的观点仍然具有非凡的魅力。虽然在实践中,肯定存在着例外。但是,在一个又一个国家里,给予个人较大的自由确实导致了生产的巨大增长,而这种增长即使不是使每一个人,也至少是几乎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
经济自由——经济自由意味着个人选择的自由——作为消费者,他可以在预算约束内自由选择想要的商品;作为要素供给者,他可以自由地把所拥有的要素投入到与其他人(或组织)的竞争中。自由主义者认为,除非危害他人,否则个人的经济自由不应受到限制;个人也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行动向社会负责,因为这种自由行动本身就会给社会福利带来额外的好处。批评者则指出,尽管自由是有效率的,但它并不自动地带来公平。经济自由很可能会导致财富的集中,而这种集中是极其危险的:它不但使某些人在同其他人交易时更有优势,而且可能会扼杀自由。
计划经济——一种以计划为基本调节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计划经济中,主要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而是由贯彻社会主要经济目标的经济计划机关决定的。这种制度比起纯粹市场经济,其优越之处在于:减少可能导致资源无效使用的活动,解决失业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问题,减少污染和产品的过分差异等。一个不发达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会把它的资源集中于某些关键部门,从而取得较快的增长。然而,集中化的计划经济制度由于必须协调大量的计划活动成分和每个经济活动层次上的独立决策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种制度的僵化和没有活力,由于需要高度组织化和必然带来的官僚主义成分而加剧了。
替代效应——如果CD唱盘的价格上涨了,音乐爱好者们会怎么办?他们或许还会继续买CD唱盘,但恐怕不会像以前买得那样多。他们会被迫以磁带、电台的音乐节目,甚至现场的音乐会等这些东西来替代CD唱盘,这就是CD唱盘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
偏好——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件物品而不是另外一件?经济学家回答,因为他对前者的偏好甚于后者。偏好表明了消费者的态度:相对来说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偏好是稳定的,正是这种稳定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在机会集合内的选择。
消费者主权——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每花出1元钱就是一张“选票”,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多,就表明那种商品越应该生产,生产者就按消费者的意旨安排生产;反之,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少,就表明那种商品已经超过了需求,应该缩减生产。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决定权,完全是因为消费者的偏好是生产能否取得最大利润的关键因素。因为产品只有有需求,才能够销售出去,也才能实现其最大利润。
生产者主权——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常常迷失在广告的丛林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听信生产者的广告宣传,投出自己的“货币选票”。消费者仍具有决定的权力,但是,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生产者的傀儡。于是,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具有社会生产的最终决定权,这就是生产者主权。
替代品——火柴和打火机有什么关系?显然,它们的用处差不多。如果火柴的价格上涨了,人们就会更多地购买打火机,打火机的需求量就会上升。经济学家说,具有这种关系的商品互为替代品。替代品的存在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他们至少可以不必“从一而终”。
吉芬商品——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答案在于,土豆在当时爱尔兰农民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土豆价格的急剧上涨使得人们的处境迅速恶化。为了填饱肚子,人们不得不大大减少肉、奶酪这些相对来说仍然很贵的商品的消费,把省下来的钱花在还算便宜的土豆上。后来,经济学家就把像爱尔兰土豆这样价格上涨反而带来需求量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价值悖论——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水是不可或缺的,钻石却并非必不可少。那么,为什么水如此便宜而钻石却如此昂贵?难道水的价值还比不上钻石吗?这是个不是悖论的悖论。水的总价值当然很高,毕竟没有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关键的一点是,决定水的价格的不是它的总价值,而是它的边际价值,也就是最后一杯水能够带给我们的效用。为什么?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决定买不买这最后一杯水。如果水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价值,那么,最后一杯水就卖不掉。因此,水的价格必然下降,直到它恰好等于最后一杯水的价值时为止。在人们居住的大多数地方,水是容易得到的,最后一滴水带给人的效用微不足道,所以它几乎一文不值。
收入效应——消费者最不愿看见的事情是什么?每个人凭着直觉都会回答:涨价。这个直觉没错。如果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没有变,那么这些收入能够买到的东西就会减少——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就是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因为收入效应存在,消费者当然不喜欢涨价了。
自然垄断——如果由一家企业供应整个市场所需支出的成本要比由几家企业同时供应所需支出的总成本还低,我们就说这个市场是自然垄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个城市里通常都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让两家公司在同一城市的每条街道下面同时铺设管道,其中一家为一个用户供水,而另一家则为其隔壁供水,这无疑是缺乏效率的。自然垄断给我们的教训是,有时垄断并不能通过引进竞争来消除——这种垄断是自然的,没有人能够想出使竞争成为可行的方法。
正常利润——厂商为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利润水平,也就是当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的利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正常利润被包括在总成本之中),此时超额利润为零,厂商只能获得对于各个厂商来说都一样的利润水平。在长期内,竞争性行业的均衡状态便属于这种情况。正常利润在古典学派那里被称为一般利润,它通常包含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个部分。正常利润与资本量的比率便是一般利润率,它是古典理论体系中的长期均衡位置。在新古典派那里,正常利润通常与利息相等同,故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利润率(排除折旧率以后的净比率)恒等于利息率。
规模经济——企业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会追问:当企业将所有的投入同时增加一定的比例,产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显然有三种可能。其中一种是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这时经济学家就说存在着规模经济,他们也会说企业再大一点也无妨。
卡特尔——正式地“勾结”在一起共同运作的一群企业被称为卡特尔,它谋取利润的通常做法是限制其成员的产量以抬高价格。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当属石油输出国组织。
托拉斯——最初是指一种委托管理的协定。我把我的资产交给你保管,你可以实际地支配它们,类似这样的协定就被称为托拉斯。出于种种原因,托拉斯曾经在许多地方被许多人使用过。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托拉斯在美国被用做在某些行业建立垄断的一种手段。托拉斯从此便与垄断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垄断的代名词。时至今日,美国的反垄断法仍然被称做反托拉斯法。
劫掠性定价——如果一企业在某些面临竞争的地方市场上,将其产品价格削减到使自己和竞争对手都不能赚得利润的水平,那么该企业所进行的价格削减就被称为劫掠性定价。劫掠性定价把定价者自己和其竞争对手都逼上绝境,总有一家企业会熬不下去而退出市场。所以,通常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敢有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举动。
产品差别——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权利或垄断地位,在竞争中,众多厂商生产和销售同种但有差别的产品的一种情况。这里的产品差别既可以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方面(叫做自然差别),也可以表现在包装、商标以及销售服务态度等方面(叫做人为差别)。实行了产品差别后,便可以减少其他产品的替代性,加强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性。在现实中,实行产品差别的不仅限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厂商,一些生产多种产品的厂商特别是大公司也在推行产品多样化,尽管它们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垄断地位。这是因为在消费者的嗜好多种多样的情况下,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越大,它从既定总产量中得到的总收益便越大。
货币的时间价值——相同的一元钱在今天和将来的价值是否相同?经济学家说:不同。为什么?回答是,因为人们具有时间偏好——人们在消费时总是抱着赶早不赶晚的态度,认为现期消费产生的效用要大于对同样商品的未来消费产生的效用。因此,即使相同的1元钱在今天和未来都能买到相同的商品,其价值却不相同——因为相同的商品在今天和未来所产生的效用是不相同的。正是人们的时间偏好使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
经济学60个关键词
稀缺——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总会显得不足,因而我们说资源是稀缺的。稀缺并不意味着难以得到,而仅仅意味着,不付出代价就不能得到。稀缺是每一个人所面对的现实。即使是一个亿万富翁,他似乎可以拥有他想要的一切,但在他的字典里,仍然有“稀缺”这个词:他的时间是有限的,他可以得到一切,却没有时间一一地享受这一切。
经济物品——一种物品是稀缺的,需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这种物品就是经济物品。经济物品是稀缺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是难以得到的,而仅仅意味着,它是不能自由取用的。“经济物品”前面的“经济”两个字就决定了这种物品绝对不是“免费的午餐”。
理性行为——人们所追求的行动都是能让他们实现最大满足(效用)的行为。理性行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认为存在着标准的最优化的经济行为,并且可以用理性行为的模型解释和预测实际的经济行为,也是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基础。它是最经常受到抨击的假设之一,这恰恰证明了其重要性。
效率——效率意味着不浪费——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这样定义的效率被称为帕累托效率,得名于伟大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处境,经济学家就说经济的效率提高了,并将其称为帕累托改进。
公平——在一种分配中,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羡慕另外一个人,那么就可以把这种分配称做是公平的。显然,均等分配一定可以实现公平,但公平却并不一定要求均等。如果亚当喜欢苹果,夏娃喜欢橘子,而上帝只赐给他们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那么均等分配(每个人半个苹果半个橘子)虽然公平,但显然有一点愚蠢。较好的做法是把苹果给亚当、把橘子给夏娃,这样他们两个都会更满意一些。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并不自动带来公平。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公平,政府就要有所举措。
资源配置——人类对付稀缺,考虑最多的就是资源配置——如何在不同人之间配置有限的资源,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经济学公认的研究领域也是资源的配置。在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也要强于其他方式——毕竟它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而生存了下来。
市场经济——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制度,在其中,消费者与企业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首先,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其次,如何生产也将遵循价格信号所指示的方向,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使用哪些生产要素、采用什么技术来进行生产。最后,为谁生产是由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这里的供求决定了要素价格:工资率、地租、利率和利润。各种要素的所有者、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便根据其拥有的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份额,完成社会收入的分配。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世界,并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在每个经济中,总能看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动作。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关于经济自由的譬喻,描述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如何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增进公共的利益:“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这个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斯密之后,经济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他的观点仍然具有非凡的魅力。虽然在实践中,肯定存在着例外。但是,在一个又一个国家里,给予个人较大的自由确实导致了生产的巨大增长,而这种增长即使不是使每一个人,也至少是几乎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
经济自由——经济自由意味着个人选择的自由——作为消费者,他可以在预算约束内自由选择想要的商品;作为要素供给者,他可以自由地把所拥有的要素投入到与其他人(或组织)的竞争中。自由主义者认为,除非危害他人,否则个人的经济自由不应受到限制;个人也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行动向社会负责,因为这种自由行动本身就会给社会福利带来额外的好处。批评者则指出,尽管自由是有效率的,但它并不自动地带来公平。经济自由很可能会导致财富的集中,而这种集中是极其危险的:它不但使某些人在同其他人交易时更有优势,而且可能会扼杀自由。
计划经济——一种以计划为基本调节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计划经济中,主要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而是由贯彻社会主要经济目标的经济计划机关决定的。这种制度比起纯粹市场经济,其优越之处在于:减少可能导致资源无效使用的活动,解决失业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问题,减少污染和产品的过分差异等。一个不发达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会把它的资源集中于某些关键部门,从而取得较快的增长。然而,集中化的计划经济制度由于必须协调大量的计划活动成分和每个经济活动层次上的独立决策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种制度的僵化和没有活力,由于需要高度组织化和必然带来的官僚主义成分而加剧了。
替代效应——如果CD唱盘的价格上涨了,音乐爱好者们会怎么办?他们或许还会继续买CD唱盘,但恐怕不会像以前买得那样多。他们会被迫以磁带、电台的音乐节目,甚至现场的音乐会等这些东西来替代CD唱盘,这就是CD唱盘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
偏好——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件物品而不是另外一件?经济学家回答,因为他对前者的偏好甚于后者。偏好表明了消费者的态度:相对来说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偏好是稳定的,正是这种稳定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在机会集合内的选择。
消费者主权——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每花出1元钱就是一张“选票”,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多,就表明那种商品越应该生产,生产者就按消费者的意旨安排生产;反之,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少,就表明那种商品已经超过了需求,应该缩减生产。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决定权,完全是因为消费者的偏好是生产能否取得最大利润的关键因素。因为产品只有有需求,才能够销售出去,也才能实现其最大利润。
生产者主权——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常常迷失在广告的丛林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听信生产者的广告宣传,投出自己的“货币选票”。消费者仍具有决定的权力,但是,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生产者的傀儡。于是,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具有社会生产的最终决定权,这就是生产者主权。
替代品——火柴和打火机有什么关系?显然,它们的用处差不多。如果火柴的价格上涨了,人们就会更多地购买打火机,打火机的需求量就会上升。经济学家说,具有这种关系的商品互为替代品。替代品的存在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福音——他们至少可以不必“从一而终”。
吉芬商品——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答案在于,土豆在当时爱尔兰农民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土豆价格的急剧上涨使得人们的处境迅速恶化。为了填饱肚子,人们不得不大大减少肉、奶酪这些相对来说仍然很贵的商品的消费,把省下来的钱花在还算便宜的土豆上。后来,经济学家就把像爱尔兰土豆这样价格上涨反而带来需求量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价值悖论——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水是不可或缺的,钻石却并非必不可少。那么,为什么水如此便宜而钻石却如此昂贵?难道水的价值还比不上钻石吗?这是个不是悖论的悖论。水的总价值当然很高,毕竟没有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关键的一点是,决定水的价格的不是它的总价值,而是它的边际价值,也就是最后一杯水能够带给我们的效用。为什么?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决定买不买这最后一杯水。如果水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价值,那么,最后一杯水就卖不掉。因此,水的价格必然下降,直到它恰好等于最后一杯水的价值时为止。在人们居住的大多数地方,水是容易得到的,最后一滴水带给人的效用微不足道,所以它几乎一文不值。
收入效应——消费者最不愿看见的事情是什么?每个人凭着直觉都会回答:涨价。这个直觉没错。如果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没有变,那么这些收入能够买到的东西就会减少——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了。这就是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因为收入效应存在,消费者当然不喜欢涨价了。
自然垄断——如果由一家企业供应整个市场所需支出的成本要比由几家企业同时供应所需支出的总成本还低,我们就说这个市场是自然垄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个城市里通常都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让两家公司在同一城市的每条街道下面同时铺设管道,其中一家为一个用户供水,而另一家则为其隔壁供水,这无疑是缺乏效率的。自然垄断给我们的教训是,有时垄断并不能通过引进竞争来消除——这种垄断是自然的,没有人能够想出使竞争成为可行的方法。
正常利润——厂商为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利润水平,也就是当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的利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正常利润被包括在总成本之中),此时超额利润为零,厂商只能获得对于各个厂商来说都一样的利润水平。在长期内,竞争性行业的均衡状态便属于这种情况。正常利润在古典学派那里被称为一般利润,它通常包含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个部分。正常利润与资本量的比率便是一般利润率,它是古典理论体系中的长期均衡位置。在新古典派那里,正常利润通常与利息相等同,故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利润率(排除折旧率以后的净比率)恒等于利息率。
规模经济——企业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会追问:当企业将所有的投入同时增加一定的比例,产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显然有三种可能。其中一种是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这时经济学家就说存在着规模经济,他们也会说企业再大一点也无妨。
卡特尔——正式地“勾结”在一起共同运作的一群企业被称为卡特尔,它谋取利润的通常做法是限制其成员的产量以抬高价格。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当属石油输出国组织。
托拉斯——最初是指一种委托管理的协定。我把我的资产交给你保管,你可以实际地支配它们,类似这样的协定就被称为托拉斯。出于种种原因,托拉斯曾经在许多地方被许多人使用过。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托拉斯在美国被用做在某些行业建立垄断的一种手段。托拉斯从此便与垄断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垄断的代名词。时至今日,美国的反垄断法仍然被称做反托拉斯法。
劫掠性定价——如果一企业在某些面临竞争的地方市场上,将其产品价格削减到使自己和竞争对手都不能赚得利润的水平,那么该企业所进行的价格削减就被称为劫掠性定价。劫掠性定价把定价者自己和其竞争对手都逼上绝境,总有一家企业会熬不下去而退出市场。所以,通常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敢有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举动。
产品差别——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权利或垄断地位,在竞争中,众多厂商生产和销售同种但有差别的产品的一种情况。这里的产品差别既可以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方面(叫做自然差别),也可以表现在包装、商标以及销售服务态度等方面(叫做人为差别)。实行了产品差别后,便可以减少其他产品的替代性,加强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性。在现实中,实行产品差别的不仅限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厂商,一些生产多种产品的厂商特别是大公司也在推行产品多样化,尽管它们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垄断地位。这是因为在消费者的嗜好多种多样的情况下,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越大,它从既定总产量中得到的总收益便越大。
货币的时间价值——相同的一元钱在今天和将来的价值是否相同?经济学家说:不同。为什么?回答是,因为人们具有时间偏好——人们在消费时总是抱着赶早不赶晚的态度,认为现期消费产生的效用要大于对同样商品的未来消费产生的效用。因此,即使相同的1元钱在今天和未来都能买到相同的商品,其价值却不相同——因为相同的商品在今天和未来所产生的效用是不相同的。正是人们的时间偏好使货币具有了时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