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话别出山 练兵斩姬(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十五章 话别出山 练兵斩姬
却说孙武执意不肯出山,伍子胥跪于孙武膝下,大放悲声,只哭得天悲地泣,孙武于心不忍,躬身将伍子胥搀扶起来,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孙武出山是有条件的,只助吴王称霸于一时,不成全其吞并列国而有天下。在孙武看来,阖闾虽胜王僚十倍,但非尧、舜之主,随着国势的增强,声威的提高和扩大。必将骄奢专横,霸道肆虐。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智者不为。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孙武预见得千真万确。其实,何止阖闾这样,封建君王无不如此,只是程度稍有不同罢了。被誉为“金口玉牙”,“真龙天子”的美称,便是专横霸道的代名词。当打天下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们可以视民如水火,群臣为手足,不仅讲仁讲义,讲礼贤下士,而且躬身实行之。然而一旦登上了龙墩宝座,掌握了生杀大权,有几个能不视民若草芥,臣僚为群氓的呢?也有的君王,堪称十足的天才,他们说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好话,甚至自成体系,遂成理论。应该说,这些话是天衣无缝,无可挑剔的,然而全是拿来教育人,让百姓去实行的,他自己却并不受这些理论的束缚,照这些闪光的好话去做,而是恣意妄行,为所欲为,常常与之背道而驰。又其实,何止君王这样。凡有些权势者多半如此,他们将自己的势力范围,自己的辖区视为己有,这里的百姓是他们的奴仆,这里的土地、资财是他们的产业,他可随意宰割、驱使、挥霍。对上,他们奴颜婢膝,巴结奉承,以博欢心;对下,他们独裁专制,横征暴敛;对纵横左右,凡对我有用者,尊之,敬之,乃至跪在足下,称老子,喊爸爸,皆无所不可;凡对我无用者,或有求于我者,则骄之,横之,无奶不是娘,生身父母,也翻眼不认亲。孙武的今番出山,虽然是为吴国效劳,也是为伍子胥出力,他念伍子胥一门忠良,惨遭冤害,有家难归,有国难投,不忍心坐视不管,而且日前曾有过许诺,不能食言,同时也在解救楚国的忠良臣民于倒悬,让其将来得一明君。当然,孙武出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这便是实践《兵法》十三篇,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修改,完善。这一目的只有孙武自己心里明白,不能言与他人。
伍子胥无话可讲,只能唯唯听命。因为有言在先,后来孙武统帅吴师,西破强楚,威震中原,在阖闾变得越来越骄横的时候,毅然辞官归山,任凭阖闾封以高官显爵,无济于事,伍子胥也不好开口挽留。
双方将话谈妥,当即收拾行囊,乘小舟回穹窿,留家奴在岛上退典草堂。回到家中,孙武吩咐摆酒,款待挚友伍子胥。伍子胥则从身边取出礼单,叫当差的将礼物呈上。孙武并不谦让,照单全收,一部分留作妻小度日糊口,一部分令妻子给他新结识的诸多新友。酒饭过后,孙武安排伍子胥早些安歇,自己与妻子话别,对家务略作料理。
夜是宁静的,孙武与妻子田淑贤的心却颇不平静,仿佛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颠簸于惊涛骇浪之中。每人都是一个矛盾体,孙武夫妇自然也不例外。田淑贤非慕将门权势和富豪,而是敬其数代有功于国,施惠于民;非喜孙武的英俊潇洒,而是爱他的聪明才智,少有大志,气度不凡。她支持情人为写《兵法》而遍游九州,考察古战场,一次再次地推迟婚期,自然是为了将来成就一番大业。然而公爹遇险,一家人惶恐不安;数月颠沛流离之苦,使她对丈夫的业绩和功名失去了追求,安于过眼下这种清贫无为的生活。可是人生在世,尤其是男子汉大丈夫,能像躲在洞中的老鼠一样苟且偷安吗?人人苟且偷生,才智尚有何用?平庸与伟大岂不是相等了吗?这纷乱的世道又会发展到哪里去呢……她心中泛着波澜。
孙武何尝不是如此,看上去,他的心像三月的太湖一样,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他每天哼着小曲出门,垦殖,饲养,打柴,采药,垂钓,归来与妻小围桌共餐,约友人来草堂饮酒,聊天,谈笑风生。实际上,这不过是以此来掩饰胸中的痛苦、烦恼与不安,他的心中犹如台风袭来的太湖,正阴风怒吼。波浪滔天,起伏迭宕,一刹也不曾平静和安生过。他为什么常常冒雨出湖,逆风泛舟,悬崖垂钓,难道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吗?不,断然不是,而是这种不平静心境的具体写照。坐在硬梆梆的礁石上,任狂风撕扯,暴雨浇灌,巨雷轰顶,眯起双眼,望着茫茫湖面,澎湃的浪涛,遨游的苍鹰,戏浪的鸥鹜,远去的帆影,他都想到了些什么呢?想到了太湖的胸怀,浪涛的气魄,鸟类的胆识,渔人的勇敢,想到了自己的狭隘、怯懦、卑微与因噎废食,这两者在挑战,在争斗,在拼搏,在撞击……
白天,孙武跟伍子胥谈的无志于功名利禄,无意再过问世间的战事,并非全是虚情假意。寻找不肯出山的理由与借口,而是心灵深处泛起的沉渣,这沉渣又常常为汹涌的波涛吞噬,掩埋。这不,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孙武的房间里,依然亮着昏黄的油灯,深山密林之中,这油灯显得特别诱人,特别明亮。灯光下,田淑贤正在一边为丈夫打点衣物,以便明晨及早上路,一边唠叨这些夫妻说过千遍万遍的陈词滥调,似乎是想以此来阻止他出门远行。孙武听了,掀起轩然大波,将这些几个时辰前自己还曾泛起过的沉渣吞没。他说,自己曾嘲讽儒家的理想主义,把美好的愿望当现实对待;曾鄙薄道家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倘人人都隐遁深山,修炼成仙,衣食何来,正义谁申,邪恶谁除,社会还怎么向前发展?因而他要从现实出发。总结历来的战斗经验,足迹遍及七江八河,三山五岳,考察古战场,著《兵法》十三篇,以指导天下的有识之士,用战争来驱除邪恶,消灭战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以实现工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即是说,兵家和儒家都是积极入世的,其最终目标一致,都是奔向“仁政德治”、“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但实施的手段、方法、步骤,所由之路却大相径庭,儒家靠的是“仁、义”的政治说教。兵家靠的是战争的威力。其实,儒家也从未离开过战争的实力,即以孔丘而论,驱除阳虎,夹谷会盟,堕三都,等等,有哪一点离开过军事实力呢?要兴师用兵,就必有血腥,就一定要付出代价和牺牲,怎么能因为父亲政治上的一点不幸遭遇,自己前进途中的一点坎坷而就畏首却步,滑进自己所鄙薄的避世泥坑呢?几经奔波、周折的辛劳,《兵法》十三章是写成了,而且来吴后,根据南国水乡的特点,作了充实、调整和修改。可是这《兵法》究竟怎样?它能行之有效,指导战争取得胜利吗?孙武对妻子说,骏马需驰骋于疆场,倘总系之于厩栏,与毛驴何异?宝剑需试之以坚韧,倘总匿之于鞘,哪怕它锋利得削铁如泥,又有谁知?跟废铜烂铁有何不同?《兵法》不是陈于橱拒,摆于几案的古董,赏于股掌的玩物,而是用来指导战争的,总这样隐居深山,不过问世间战事,如何能试其真伪呢?至于说到无求于牵,无求于利,不贪图荣华富贵,因而,便不肯出山,那也太自私自利了。一个尧舜一样的圣贤,本来就不该以个人的私欲为念,而应该想到整个天下的安危,百姓的疾苦,社会的未来,为之而奋斗,而奉献。说到这里,孙武又引导妻子田淑贤一起回顾了几位上古时代的为人崇敬的英雄,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有今日之大千世界,人们才永远不忘他们,怀念他们,以他们为光辉榜样,甚至修庙宇,塑金身,四时奉祀,传至万古千秋。
第十五章 话别出山 练兵斩姬
却说孙武执意不肯出山,伍子胥跪于孙武膝下,大放悲声,只哭得天悲地泣,孙武于心不忍,躬身将伍子胥搀扶起来,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孙武出山是有条件的,只助吴王称霸于一时,不成全其吞并列国而有天下。在孙武看来,阖闾虽胜王僚十倍,但非尧、舜之主,随着国势的增强,声威的提高和扩大。必将骄奢专横,霸道肆虐。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智者不为。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孙武预见得千真万确。其实,何止阖闾这样,封建君王无不如此,只是程度稍有不同罢了。被誉为“金口玉牙”,“真龙天子”的美称,便是专横霸道的代名词。当打天下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们可以视民如水火,群臣为手足,不仅讲仁讲义,讲礼贤下士,而且躬身实行之。然而一旦登上了龙墩宝座,掌握了生杀大权,有几个能不视民若草芥,臣僚为群氓的呢?也有的君王,堪称十足的天才,他们说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好话,甚至自成体系,遂成理论。应该说,这些话是天衣无缝,无可挑剔的,然而全是拿来教育人,让百姓去实行的,他自己却并不受这些理论的束缚,照这些闪光的好话去做,而是恣意妄行,为所欲为,常常与之背道而驰。又其实,何止君王这样。凡有些权势者多半如此,他们将自己的势力范围,自己的辖区视为己有,这里的百姓是他们的奴仆,这里的土地、资财是他们的产业,他可随意宰割、驱使、挥霍。对上,他们奴颜婢膝,巴结奉承,以博欢心;对下,他们独裁专制,横征暴敛;对纵横左右,凡对我有用者,尊之,敬之,乃至跪在足下,称老子,喊爸爸,皆无所不可;凡对我无用者,或有求于我者,则骄之,横之,无奶不是娘,生身父母,也翻眼不认亲。孙武的今番出山,虽然是为吴国效劳,也是为伍子胥出力,他念伍子胥一门忠良,惨遭冤害,有家难归,有国难投,不忍心坐视不管,而且日前曾有过许诺,不能食言,同时也在解救楚国的忠良臣民于倒悬,让其将来得一明君。当然,孙武出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这便是实践《兵法》十三篇,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修改,完善。这一目的只有孙武自己心里明白,不能言与他人。
伍子胥无话可讲,只能唯唯听命。因为有言在先,后来孙武统帅吴师,西破强楚,威震中原,在阖闾变得越来越骄横的时候,毅然辞官归山,任凭阖闾封以高官显爵,无济于事,伍子胥也不好开口挽留。
双方将话谈妥,当即收拾行囊,乘小舟回穹窿,留家奴在岛上退典草堂。回到家中,孙武吩咐摆酒,款待挚友伍子胥。伍子胥则从身边取出礼单,叫当差的将礼物呈上。孙武并不谦让,照单全收,一部分留作妻小度日糊口,一部分令妻子给他新结识的诸多新友。酒饭过后,孙武安排伍子胥早些安歇,自己与妻子话别,对家务略作料理。
夜是宁静的,孙武与妻子田淑贤的心却颇不平静,仿佛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颠簸于惊涛骇浪之中。每人都是一个矛盾体,孙武夫妇自然也不例外。田淑贤非慕将门权势和富豪,而是敬其数代有功于国,施惠于民;非喜孙武的英俊潇洒,而是爱他的聪明才智,少有大志,气度不凡。她支持情人为写《兵法》而遍游九州,考察古战场,一次再次地推迟婚期,自然是为了将来成就一番大业。然而公爹遇险,一家人惶恐不安;数月颠沛流离之苦,使她对丈夫的业绩和功名失去了追求,安于过眼下这种清贫无为的生活。可是人生在世,尤其是男子汉大丈夫,能像躲在洞中的老鼠一样苟且偷安吗?人人苟且偷生,才智尚有何用?平庸与伟大岂不是相等了吗?这纷乱的世道又会发展到哪里去呢……她心中泛着波澜。
孙武何尝不是如此,看上去,他的心像三月的太湖一样,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他每天哼着小曲出门,垦殖,饲养,打柴,采药,垂钓,归来与妻小围桌共餐,约友人来草堂饮酒,聊天,谈笑风生。实际上,这不过是以此来掩饰胸中的痛苦、烦恼与不安,他的心中犹如台风袭来的太湖,正阴风怒吼。波浪滔天,起伏迭宕,一刹也不曾平静和安生过。他为什么常常冒雨出湖,逆风泛舟,悬崖垂钓,难道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吗?不,断然不是,而是这种不平静心境的具体写照。坐在硬梆梆的礁石上,任狂风撕扯,暴雨浇灌,巨雷轰顶,眯起双眼,望着茫茫湖面,澎湃的浪涛,遨游的苍鹰,戏浪的鸥鹜,远去的帆影,他都想到了些什么呢?想到了太湖的胸怀,浪涛的气魄,鸟类的胆识,渔人的勇敢,想到了自己的狭隘、怯懦、卑微与因噎废食,这两者在挑战,在争斗,在拼搏,在撞击……
白天,孙武跟伍子胥谈的无志于功名利禄,无意再过问世间的战事,并非全是虚情假意。寻找不肯出山的理由与借口,而是心灵深处泛起的沉渣,这沉渣又常常为汹涌的波涛吞噬,掩埋。这不,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孙武的房间里,依然亮着昏黄的油灯,深山密林之中,这油灯显得特别诱人,特别明亮。灯光下,田淑贤正在一边为丈夫打点衣物,以便明晨及早上路,一边唠叨这些夫妻说过千遍万遍的陈词滥调,似乎是想以此来阻止他出门远行。孙武听了,掀起轩然大波,将这些几个时辰前自己还曾泛起过的沉渣吞没。他说,自己曾嘲讽儒家的理想主义,把美好的愿望当现实对待;曾鄙薄道家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倘人人都隐遁深山,修炼成仙,衣食何来,正义谁申,邪恶谁除,社会还怎么向前发展?因而他要从现实出发。总结历来的战斗经验,足迹遍及七江八河,三山五岳,考察古战场,著《兵法》十三篇,以指导天下的有识之士,用战争来驱除邪恶,消灭战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以实现工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即是说,兵家和儒家都是积极入世的,其最终目标一致,都是奔向“仁政德治”、“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但实施的手段、方法、步骤,所由之路却大相径庭,儒家靠的是“仁、义”的政治说教。兵家靠的是战争的威力。其实,儒家也从未离开过战争的实力,即以孔丘而论,驱除阳虎,夹谷会盟,堕三都,等等,有哪一点离开过军事实力呢?要兴师用兵,就必有血腥,就一定要付出代价和牺牲,怎么能因为父亲政治上的一点不幸遭遇,自己前进途中的一点坎坷而就畏首却步,滑进自己所鄙薄的避世泥坑呢?几经奔波、周折的辛劳,《兵法》十三章是写成了,而且来吴后,根据南国水乡的特点,作了充实、调整和修改。可是这《兵法》究竟怎样?它能行之有效,指导战争取得胜利吗?孙武对妻子说,骏马需驰骋于疆场,倘总系之于厩栏,与毛驴何异?宝剑需试之以坚韧,倘总匿之于鞘,哪怕它锋利得削铁如泥,又有谁知?跟废铜烂铁有何不同?《兵法》不是陈于橱拒,摆于几案的古董,赏于股掌的玩物,而是用来指导战争的,总这样隐居深山,不过问世间战事,如何能试其真伪呢?至于说到无求于牵,无求于利,不贪图荣华富贵,因而,便不肯出山,那也太自私自利了。一个尧舜一样的圣贤,本来就不该以个人的私欲为念,而应该想到整个天下的安危,百姓的疾苦,社会的未来,为之而奋斗,而奉献。说到这里,孙武又引导妻子田淑贤一起回顾了几位上古时代的为人崇敬的英雄,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有今日之大千世界,人们才永远不忘他们,怀念他们,以他们为光辉榜样,甚至修庙宇,塑金身,四时奉祀,传至万古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