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做家长应用的智慧(4)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进行着认真的指导,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总会有,比如打翻了饭碗,牛奶没喝完就玩去了,见了阿姨没问好,昨天学的单词今天有一半没记住等等。她说,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严格让孩子长记性,她自信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会越来越完善。
我的朋友说,她去过几次这位女同事的家,发现同事对孩子那真是叫用心。虽然人在和你说话,但感觉她的心总是在孩子身上放着,不时地告诉孩子一句什么,比如“到写作业时间了”“手上的水没擦干净,再去擦一下”“别穿那双鞋,这双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叹说,当妈的都做到这个程度了,可不知为什么她的孩子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成了倒数第三名。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无起色。即使是从小就学习着的英语,成绩也总是很低,总之根本没有一点高智商的痕迹。而且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很窝囊。他妈妈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地教育他,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觉得这是命运在捉弄她。
朋友问我:“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想想说:问题还是出在妈妈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简单,但我怀疑,正因为简单,这位妈妈恐怕难以做到,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诉她,这位好强的妈妈,她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治疗的方法当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睁大眼睛。
我说,可能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朋友点头说:“对对对,是这样,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从你的陈述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位家长确实很用心,但实际上她的行为里教育要素很少,更多的是“指令”和“监视”。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意,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现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件最重艺术、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这可以解释你这位同事的孩子为什么会每况愈下。
我接着分析这位妈妈,她在孩子面前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一定要对“过犹不及”这回事有所警觉,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尽管是以温和的爱的形式出现)。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们成人不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吗?
朋友说:“是啊,经你这样一分析,觉得真是这么回事。看来以后要少管孩子。”
我点头说是这样,所以,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想法总结为一句话:“不管”是最好的“管”。
朋友笑起来,说这句话总结得太好了,并说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这句话,也要告诉她的那位同事记住这一点。我说:“你可以对你的同事讲讲这句话,但不要期待她一定能接受。我对不少家长讲过,不知为什么,一些家长一听‘不管’这个词就反感。”
看朋友有些惊讶,我对她讲了下面一件事。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父亲训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你爷爷奶奶忙,谁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觉吗?我和你妈妈对你多关心,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因为我和这位父亲很熟,就直率地对他说:“你这是说对了,就是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管,才学会了自觉;你儿子不自觉,恰是因为他太‘有人管’了。该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给他提醒了,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这位父亲对我的话很不满意,他反驳说:“照你这样说,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长,我们这么用心却错了?!”他因为这事,好长时间都不爱搭理我。
这位父亲的反应并不意外。我遇到不少对孩子管制太多的家长,总想说服他们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就提议让他们以后少管孩子——这是改变问题的必经之路。但我的提议多半会遭到家长类似的质问。在他们看来,让家长“不管”孩子,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一样刺耳和反感。事实是他们根本不想去理解我这里所说的“不管”——它不是削弱家长的责任,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家长内心树立起的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朋友点点头,家长总要求孩子改正这个那个缺点;但对于别人给他指出的缺点,却并不愿意接受,从内心都不肯承认自己有这个缺点。我也点点头,这就是为什么给家长做工作特别难,也是许多孩子身上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我们沉默了片刻,朋友说:“你说的这些我全都理解了。不过,我有个具体问题。假如孩子马上要考试了,比如马上要中考或高考,他还不学习,或者钢琴马上要考级了,他不好好练琴,那家长该怎么办,难道也不要说吗?”
我说,对一个孩子来说,马上要有重要的考试,却还不去认真学习,这确实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这“不自觉”只是表象,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理性不足、厌倦感、自制力差、价值观不成熟、缺少自尊、自卑等。说实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一定有因果关系。如果家长想管,就一定要改变一下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他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你所实施的“管”的一个结果。至于用什么方法管,我无法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只能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家长越要根本性地改变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关于这一点,还是从我自己的经验上来谈一下吧。也许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我女儿圆圆上高一时,圣诞节我们送了她一个便携式CD机,本意是让她学习累了听听音乐。但她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还隔三差五地去买光盘,对当时的流行歌手、歌曲了如指掌。以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判断,这样学习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学,她这样我们也不着急。可现在是高中,时间这样宝贵,竞争这样激烈,你要稍懈怠一点,别人就会超过你。我和她爸爸有些着急,就提醒她学习时最好不要听音乐,给她讲道理说,高中的作业和小学的不一样,不是为了完成,而是为了在写的过程中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说时,她只说她知道了,并说她自己觉得不影响学习。过了几天,我们看她还是天天戴着耳机写作业,有些忍不住了,就又说她。这次她有些不耐烦了,怪我们唠叨,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告诉我们不要管她。
接下来好长时间,我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总是很着急的。不光是听耳机的事,主要是她表现出来的整个学习态度的松懈让我们有些着急。这种时候,我们也很多次产生去“管”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我和她爸爸商量后决定,这件事不再去管她,随她去吧。
我们这样考虑:也许她只是新鲜,且现在学习还不够紧张,到高二、高三时学习更紧张了,新鲜劲儿同时也过了,她自然会紧张起来。也许是她心理上有压力,用这种方式释放,她现在表现出的松懈是她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经历的一种状态。也许她只是迷恋音乐,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在某一阶段对某个事情产生深刻的迷恋,生硬打断了并不好——在这一切“也许”之上,我们有一份明智:人的学习行为是由两套系统合成的,一套是躯体的,一套是心理的。用强迫的方法可以让一个孩子坐到书桌前,眼睛放到书本上,手里拿上笔——即使他的躯体都到位了,但没有人能让他的心思也到位。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纵然我们让圆圆收起CD机,她也不会因此更专心学习,相反,心可能会离学习更远。既然圆圆说不影响学习,并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我们就要相信她的话。
所以,我和她爸爸互相提醒,管住自己的嘴,不再去说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实在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这件事。当然,时间长了,我们就真正地不在意,真的忘记去管她了。没注意圆圆从什么时间开始,学习时不再听音乐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书架上的CD机落了很多灰尘。
她考上大学后我问起过这件事。圆圆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确实是会分心,这一点实际上她心里一直知道,但开始时就是想听,约束不住自己。到高三时那么紧张,自己从内心就不愿有什么事情打扰学习,写作业时当然就不会再听了。看来孩子心里对什么事情都是有数的,她只要有一颗上进心,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会进行自我调整。
我的朋友说:“嗯,我越听越明白了,你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我笑笑说:“差不多吧。”看她还没听厌,我就不厌其烦地接着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朋友很感叹地说:“平时到学校开家长会,校长或老师们一说到孩子们的问题,就强调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管管孩子。通过今天的聊天我才知道,其实在当下,很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家长管得少,恰是因为管得太多了。”
我笑笑说:“你说到问题的要害了。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在孩子的某些发展阶段上和某些发展方面,你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是不需要作为的——这一点,如果你不怕得罪人,就回去给你的同事建议一下,就她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作为’才是最好的作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5 做“听话”的父母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
要求孩子“听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听不听话,乖不乖,已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一个简易标准。但在我的家庭中,也许是我和先生一直有一种意识,我们很少对圆圆使用“听话”这个词,相反,我们倒是更愿做“听话”的父母。
圆圆大约两岁时,有一次我和一个亲戚带她到天安门广场玩。往公交车站走时要过一个天桥。圆圆不走台阶,要走两侧固定栏杆的那个只有十公分宽的小水泥台,她总是喜欢这样“独辟蹊径”。亲戚说,咱不走那个,走台阶好不好,赶快去坐公交车。圆圆不听。我对亲戚说,不用管她,她想那样走就让她那样。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进行着认真的指导,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总会有,比如打翻了饭碗,牛奶没喝完就玩去了,见了阿姨没问好,昨天学的单词今天有一半没记住等等。她说,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严格让孩子长记性,她自信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会越来越完善。
我的朋友说,她去过几次这位女同事的家,发现同事对孩子那真是叫用心。虽然人在和你说话,但感觉她的心总是在孩子身上放着,不时地告诉孩子一句什么,比如“到写作业时间了”“手上的水没擦干净,再去擦一下”“别穿那双鞋,这双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叹说,当妈的都做到这个程度了,可不知为什么她的孩子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成了倒数第三名。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无起色。即使是从小就学习着的英语,成绩也总是很低,总之根本没有一点高智商的痕迹。而且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很窝囊。他妈妈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地教育他,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觉得这是命运在捉弄她。
朋友问我:“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想想说:问题还是出在妈妈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简单,但我怀疑,正因为简单,这位妈妈恐怕难以做到,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诉她,这位好强的妈妈,她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治疗的方法当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睁大眼睛。
我说,可能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朋友点头说:“对对对,是这样,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从你的陈述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位家长确实很用心,但实际上她的行为里教育要素很少,更多的是“指令”和“监视”。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意,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现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件最重艺术、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这可以解释你这位同事的孩子为什么会每况愈下。
我接着分析这位妈妈,她在孩子面前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一定要对“过犹不及”这回事有所警觉,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尽管是以温和的爱的形式出现)。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们成人不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吗?
朋友说:“是啊,经你这样一分析,觉得真是这么回事。看来以后要少管孩子。”
我点头说是这样,所以,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想法总结为一句话:“不管”是最好的“管”。
朋友笑起来,说这句话总结得太好了,并说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这句话,也要告诉她的那位同事记住这一点。我说:“你可以对你的同事讲讲这句话,但不要期待她一定能接受。我对不少家长讲过,不知为什么,一些家长一听‘不管’这个词就反感。”
看朋友有些惊讶,我对她讲了下面一件事。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父亲训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你爷爷奶奶忙,谁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觉吗?我和你妈妈对你多关心,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因为我和这位父亲很熟,就直率地对他说:“你这是说对了,就是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管,才学会了自觉;你儿子不自觉,恰是因为他太‘有人管’了。该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给他提醒了,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这位父亲对我的话很不满意,他反驳说:“照你这样说,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长,我们这么用心却错了?!”他因为这事,好长时间都不爱搭理我。
这位父亲的反应并不意外。我遇到不少对孩子管制太多的家长,总想说服他们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就提议让他们以后少管孩子——这是改变问题的必经之路。但我的提议多半会遭到家长类似的质问。在他们看来,让家长“不管”孩子,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一样刺耳和反感。事实是他们根本不想去理解我这里所说的“不管”——它不是削弱家长的责任,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家长内心树立起的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朋友点点头,家长总要求孩子改正这个那个缺点;但对于别人给他指出的缺点,却并不愿意接受,从内心都不肯承认自己有这个缺点。我也点点头,这就是为什么给家长做工作特别难,也是许多孩子身上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我们沉默了片刻,朋友说:“你说的这些我全都理解了。不过,我有个具体问题。假如孩子马上要考试了,比如马上要中考或高考,他还不学习,或者钢琴马上要考级了,他不好好练琴,那家长该怎么办,难道也不要说吗?”
我说,对一个孩子来说,马上要有重要的考试,却还不去认真学习,这确实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这“不自觉”只是表象,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理性不足、厌倦感、自制力差、价值观不成熟、缺少自尊、自卑等。说实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一定有因果关系。如果家长想管,就一定要改变一下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他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你所实施的“管”的一个结果。至于用什么方法管,我无法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只能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家长越要根本性地改变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关于这一点,还是从我自己的经验上来谈一下吧。也许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我女儿圆圆上高一时,圣诞节我们送了她一个便携式CD机,本意是让她学习累了听听音乐。但她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还隔三差五地去买光盘,对当时的流行歌手、歌曲了如指掌。以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判断,这样学习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学,她这样我们也不着急。可现在是高中,时间这样宝贵,竞争这样激烈,你要稍懈怠一点,别人就会超过你。我和她爸爸有些着急,就提醒她学习时最好不要听音乐,给她讲道理说,高中的作业和小学的不一样,不是为了完成,而是为了在写的过程中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说时,她只说她知道了,并说她自己觉得不影响学习。过了几天,我们看她还是天天戴着耳机写作业,有些忍不住了,就又说她。这次她有些不耐烦了,怪我们唠叨,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告诉我们不要管她。
接下来好长时间,我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总是很着急的。不光是听耳机的事,主要是她表现出来的整个学习态度的松懈让我们有些着急。这种时候,我们也很多次产生去“管”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我和她爸爸商量后决定,这件事不再去管她,随她去吧。
我们这样考虑:也许她只是新鲜,且现在学习还不够紧张,到高二、高三时学习更紧张了,新鲜劲儿同时也过了,她自然会紧张起来。也许是她心理上有压力,用这种方式释放,她现在表现出的松懈是她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经历的一种状态。也许她只是迷恋音乐,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在某一阶段对某个事情产生深刻的迷恋,生硬打断了并不好——在这一切“也许”之上,我们有一份明智:人的学习行为是由两套系统合成的,一套是躯体的,一套是心理的。用强迫的方法可以让一个孩子坐到书桌前,眼睛放到书本上,手里拿上笔——即使他的躯体都到位了,但没有人能让他的心思也到位。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纵然我们让圆圆收起CD机,她也不会因此更专心学习,相反,心可能会离学习更远。既然圆圆说不影响学习,并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我们就要相信她的话。
所以,我和她爸爸互相提醒,管住自己的嘴,不再去说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实在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这件事。当然,时间长了,我们就真正地不在意,真的忘记去管她了。没注意圆圆从什么时间开始,学习时不再听音乐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书架上的CD机落了很多灰尘。
她考上大学后我问起过这件事。圆圆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确实是会分心,这一点实际上她心里一直知道,但开始时就是想听,约束不住自己。到高三时那么紧张,自己从内心就不愿有什么事情打扰学习,写作业时当然就不会再听了。看来孩子心里对什么事情都是有数的,她只要有一颗上进心,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会进行自我调整。
我的朋友说:“嗯,我越听越明白了,你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我笑笑说:“差不多吧。”看她还没听厌,我就不厌其烦地接着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朋友很感叹地说:“平时到学校开家长会,校长或老师们一说到孩子们的问题,就强调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管管孩子。通过今天的聊天我才知道,其实在当下,很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家长管得少,恰是因为管得太多了。”
我笑笑说:“你说到问题的要害了。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在孩子的某些发展阶段上和某些发展方面,你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是不需要作为的——这一点,如果你不怕得罪人,就回去给你的同事建议一下,就她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作为’才是最好的作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5 做“听话”的父母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
要求孩子“听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听不听话,乖不乖,已成为人们评价孩子的一个简易标准。但在我的家庭中,也许是我和先生一直有一种意识,我们很少对圆圆使用“听话”这个词,相反,我们倒是更愿做“听话”的父母。
圆圆大约两岁时,有一次我和一个亲戚带她到天安门广场玩。往公交车站走时要过一个天桥。圆圆不走台阶,要走两侧固定栏杆的那个只有十公分宽的小水泥台,她总是喜欢这样“独辟蹊径”。亲戚说,咱不走那个,走台阶好不好,赶快去坐公交车。圆圆不听。我对亲戚说,不用管她,她想那样走就让她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