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战城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右贤王莫要吓唬宗年。”
吴宗年做出被吓一跳的模样:“大王应该知道,我怕死,连自裁的胆量都没有,为汉做间谍?这种会死人的事,我绝不会沾惹。”
右贤王摇头:“一个怕死之人会主动持节吸引胡骑追击?我怎么觉得吴先生怯懦之下,有大勇呢?”
吴宗年只好下拜道:“右贤王明察,我在傅介子使团中是认识任弘,但那时他只是个小小假吏,每日负责饭食而已,我与其说过的话,不超过二十句,如何与之勾结?”
观察右贤王的神情,吴宗年只能赌一把,赌他和任弘的暗语无人发觉:虽然右贤王十分好学,识几个汉字,可哪怕是博学的汉人儒者,谁闲着没事干将字从左往右横读啊,更勿论匈奴人了。
“我只是奉命为伊吾王、蒲阴王译信,绝无半句怂恿。更曾苦劝伊吾王勿要急于攻击右谷蠡王,先将事情原委禀报给右贤王,彼辈不听,我有何办法?以上情形,蒲阴王可以作证,我一举一动都在他眼皮之下,哪里敢有贰心。”
万幸啊,吴宗年谨慎,先前便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见右贤王脸上仍有疑色,吴宗年遂冷笑道:“若右贤王不信我,那便将我缚了杀掉罢。真是可惜啊,我昨日苦思,还想到一个能打击渠犁汉军士气的主意,看来是没机会献上了。”
说完吴宗年就伸出手就缚,右贤王却来了兴致:“吴先生入我右部岁余,终于愿意给我出个计策了?且说来听听。”
吴宗年看了看左右,靠近右贤王低声道:“四面楚歌!”
就这样,吴宗年在帐内给右贤王讲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关于高皇帝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战争和恩怨。
“垓下之战,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但依然不能破楚军营垒。这时候淮阴侯韩信出了个主意,让汉军中的楚地人四面皆唱楚歌。”
“这让项王大惊,以为汉已全取楚地,是故楚人多也。而楚军士卒听到楚歌,亦各念其家,再无战心,楚军遂溃,项王仅带着八百骑突围而去。”
右贤王才二十出头,正是喜欢英雄热血的年岁,方才听得入神,见吴宗年停了,连忙催促道:“之后呢?”
吴宗年却打死也不说了:“今日只说楚歌,后来的事,待明日再说罢……若我还有明日的话。”
他咳嗽一声:“我的计策是,右贤王不如将那些从乌垒送来,关押在山国的汉军俘虏召集起来,也有数十人,让他们入夜后去渠犁城下,跟着我唱汉歌,歌名《战城南》!”
吴宗年打着节拍唱了起来:“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他解释道:“此孝武年间频频征召士卒远征,民间百姓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所作铙歌。最关键的是这两句,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意思是在桥梁上筑了烽燧,那南北两岸的百姓将如何往来?若是无人收获庄稼,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家国都无法实现。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边塞烽燧戍守的士卒听闻此歌,常常哭泣思家,再无战心。”
说完他看着右贤王,捋着胡须,一副狗头军师的自得模样:“右贤王以为,我这计策如何?”
“不错,妙计。”
右贤王的回答很敷衍,讲真,他对这“四面楚歌”之计倒没表现出太大兴趣,反而更想知道项羽后来如何了。
项羽的故事,很对匈奴人的脾性:白天骑最烈的乌骓马,晚上骑最美丽的女人虞姬,力拔山兮气盖世,角抵摔跤功夫也很厉害吧?性格快意恩仇,将仇人的城市一把火烧尽,再动不动来一场屠城,毁灭点文化古籍……这简直就是每个匈奴人梦想的生活。
“真壮士哉!”
被一个匈奴人引为知己,这大概是项羽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其实右贤王也没有吴宗年为汉做间谍的确凿证据,方才只是试探他一下。
即便确有其事,右贤王都有点不舍得杀吴宗年了。
他对中原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当然了,并不是向往和学习,而是想要了解自己的敌人。
杀了吴宗年,就少了一扇了解中原的窗户,除了吴宗年,那些嘴笨的普通降人,能给他讲这么有趣的史事?
也罢,只需要在这场战争剩下的时间里,让吴宗年就好生待在大军中,死死被人看着,哪都别想去,他想做间谍也没机会。
右贤王便笑道:“是我误会吴先生了,不过先生这一计策,恐怕用不上了。”
“因为从始至终,我就没想要打下渠犁!”
更何况,若少了吴宗年,右贤王那些自以为绝妙的筹划,冲谁炫耀呢?
看到吴宗年面露惊愕,右贤王十分满意,他站起身来,掀开了毡帐:“吴先生随我来,我带你看一样东西!”
……
吴宗年小心翼翼跟着右贤王,这是匈奴人扎在山麓南边的营地,营中只有三四千人,既保障着从山国退回右地的后路,也要侦查楼兰方向的动静,提早发现汉军援兵。
而当他们登上哨楼,往东眺望时,吴宗年却看到了让他心惊肉跳的一幕!
却见远处的山国隘口,一支骑兵正缓缓翻过山路,沿着山坡蜿蜒而下,进入草木稀疏的荒原。
那大概是来自右贤王庭,经车师国(吐鲁番)南下的生力军,他们源源不断,每个人都背着弓矢,坐骑膘肥身健。
连续过了两刻都没过完,吴宗年算了算,起码有五六千人。
右谷蠡王有四五万部众,骑从近万,而右贤王的实力,至少是其三倍。
右贤王的领地十分庞大,从巴里坤大草原延伸到乌里雅苏台,广袤五千里,新来的骑兵加上原先在营中的,人数上万,竟不顾损耗,将其麾下小半兵力调到西域来了!右贤王想干什么?
“不必意外,汉使能向乌孙求救,玉门能派遣援兵,我的王庭离此更近,就不能增兵么?”
右贤王的声音响起:“其实不管是汉使,僮仆都尉,还是伊吾、蒲阴诸王,所有人都料错了一点。”
“他们以为,我答应打这一仗,只是为了应日逐王、右谷蠡王之请,毁掉铁门,夺回渠犁。”
“而一旦傅介子带军抵达,这场仗就会结束,吾等就必须撤离。”
“但殊不知,我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渠犁和铁门。”
“而是傅介子,以及两千汉军援兵的头颅!”
右贤王哈哈大笑:“我的斥候来禀报,说傅介子已率军抵达楼兰,右谷蠡王若能南下投降他,反倒是好事。这会让傅介子以为,右地大乱,诸王已是一盘散沙,愈发骄横,还得分出一部分人看管降人。”
“而明日,伊吾王、蒲阴王就会奉命调头,继续去围困渠犁。”
右贤王洋洋得意,指着刚刚抵达的大军道:“吴先生,设想一下罢,当傅介子带着援兵,疲惫地赶到渠犁时,他们要面对的,可不止是伊吾王、蒲阴王的四千杂骑。还有埋伏在附近的右部上万精骑,从其侧面冲杀而来!”
他高高举起双手,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场景:
“覆灭两千汉军,杀死一名大汉列侯,而且还是威震西域的傅介子。天佑右部,这将是又一场浚稽山大捷!”
“此战之后,我的威望,将超过左贤王,而西域也将明白,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
而同一时间,山国以西四百里外,右谷蠡王在犹豫许久后,终于还是带着所剩不多的部众,重新调头北上,来到了渠犁西面的孔雀河边。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这便是汉使约他相会的地点。
他们远远望见,对岸亦有百余人,有乌孙也有汉兵。河中央是艘稍大的胡杨木船,铁锚抛入河中,稳当当地停在那,靠匈奴人这边的河岸上泊着一叶小舟。
“汉使何在?”
右谷蠡王让译长高声呼喊,他脸色不太好看,毕竟自己会从六角名王落魄到今日有家难回,全拜任弘所赐。
“在此!”
一个手持旌节的男子正站在河中央的船上,朝他们挥手。
那就是任弘吧?右谷蠡王真想开弓将其射死,只可惜河水太过宽阔,根本射不到去。
船上的汉人译者开始大声给匈奴人讲明规矩:“右谷蠡王可以带一名会划船的侍从,一名译者过来,但不得携带兵刃。”
右谷蠡王犹豫片刻后,还是当着众目睽睽的面,解下了自己腰间的直刀,高高举起,将其插在河岸,旋即登上小舟。
当然,贴身的匕首是不会交出来的,万一事情不对,他还能挟持汉使。
小舟缓缓驶到河心,绳索抛了过来,右谷蠡王的侍从将其接住,把舟系在大船一侧。
而当右谷蠡王带着译长爬上船后,方才背对他们的汉使才转过身来。
却见这汉使二十出头,身高八尺,容貌俊朗,一表人才,脸上洋溢着友善的笑。
匈奴译长登时一愣,旋即大叫道:“右谷蠡王,小心有诈!”
“此人不是汉使,而是在汉使身旁捉刀的小卫士!”
……
PS:第二章在下午。
“右贤王莫要吓唬宗年。”
吴宗年做出被吓一跳的模样:“大王应该知道,我怕死,连自裁的胆量都没有,为汉做间谍?这种会死人的事,我绝不会沾惹。”
右贤王摇头:“一个怕死之人会主动持节吸引胡骑追击?我怎么觉得吴先生怯懦之下,有大勇呢?”
吴宗年只好下拜道:“右贤王明察,我在傅介子使团中是认识任弘,但那时他只是个小小假吏,每日负责饭食而已,我与其说过的话,不超过二十句,如何与之勾结?”
观察右贤王的神情,吴宗年只能赌一把,赌他和任弘的暗语无人发觉:虽然右贤王十分好学,识几个汉字,可哪怕是博学的汉人儒者,谁闲着没事干将字从左往右横读啊,更勿论匈奴人了。
“我只是奉命为伊吾王、蒲阴王译信,绝无半句怂恿。更曾苦劝伊吾王勿要急于攻击右谷蠡王,先将事情原委禀报给右贤王,彼辈不听,我有何办法?以上情形,蒲阴王可以作证,我一举一动都在他眼皮之下,哪里敢有贰心。”
万幸啊,吴宗年谨慎,先前便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见右贤王脸上仍有疑色,吴宗年遂冷笑道:“若右贤王不信我,那便将我缚了杀掉罢。真是可惜啊,我昨日苦思,还想到一个能打击渠犁汉军士气的主意,看来是没机会献上了。”
说完吴宗年就伸出手就缚,右贤王却来了兴致:“吴先生入我右部岁余,终于愿意给我出个计策了?且说来听听。”
吴宗年看了看左右,靠近右贤王低声道:“四面楚歌!”
就这样,吴宗年在帐内给右贤王讲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关于高皇帝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战争和恩怨。
“垓下之战,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但依然不能破楚军营垒。这时候淮阴侯韩信出了个主意,让汉军中的楚地人四面皆唱楚歌。”
“这让项王大惊,以为汉已全取楚地,是故楚人多也。而楚军士卒听到楚歌,亦各念其家,再无战心,楚军遂溃,项王仅带着八百骑突围而去。”
右贤王才二十出头,正是喜欢英雄热血的年岁,方才听得入神,见吴宗年停了,连忙催促道:“之后呢?”
吴宗年却打死也不说了:“今日只说楚歌,后来的事,待明日再说罢……若我还有明日的话。”
他咳嗽一声:“我的计策是,右贤王不如将那些从乌垒送来,关押在山国的汉军俘虏召集起来,也有数十人,让他们入夜后去渠犁城下,跟着我唱汉歌,歌名《战城南》!”
吴宗年打着节拍唱了起来:“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他解释道:“此孝武年间频频征召士卒远征,民间百姓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所作铙歌。最关键的是这两句,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意思是在桥梁上筑了烽燧,那南北两岸的百姓将如何往来?若是无人收获庄稼,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家国都无法实现。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边塞烽燧戍守的士卒听闻此歌,常常哭泣思家,再无战心。”
说完他看着右贤王,捋着胡须,一副狗头军师的自得模样:“右贤王以为,我这计策如何?”
“不错,妙计。”
右贤王的回答很敷衍,讲真,他对这“四面楚歌”之计倒没表现出太大兴趣,反而更想知道项羽后来如何了。
项羽的故事,很对匈奴人的脾性:白天骑最烈的乌骓马,晚上骑最美丽的女人虞姬,力拔山兮气盖世,角抵摔跤功夫也很厉害吧?性格快意恩仇,将仇人的城市一把火烧尽,再动不动来一场屠城,毁灭点文化古籍……这简直就是每个匈奴人梦想的生活。
“真壮士哉!”
被一个匈奴人引为知己,这大概是项羽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其实右贤王也没有吴宗年为汉做间谍的确凿证据,方才只是试探他一下。
即便确有其事,右贤王都有点不舍得杀吴宗年了。
他对中原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当然了,并不是向往和学习,而是想要了解自己的敌人。
杀了吴宗年,就少了一扇了解中原的窗户,除了吴宗年,那些嘴笨的普通降人,能给他讲这么有趣的史事?
也罢,只需要在这场战争剩下的时间里,让吴宗年就好生待在大军中,死死被人看着,哪都别想去,他想做间谍也没机会。
右贤王便笑道:“是我误会吴先生了,不过先生这一计策,恐怕用不上了。”
“因为从始至终,我就没想要打下渠犁!”
更何况,若少了吴宗年,右贤王那些自以为绝妙的筹划,冲谁炫耀呢?
看到吴宗年面露惊愕,右贤王十分满意,他站起身来,掀开了毡帐:“吴先生随我来,我带你看一样东西!”
……
吴宗年小心翼翼跟着右贤王,这是匈奴人扎在山麓南边的营地,营中只有三四千人,既保障着从山国退回右地的后路,也要侦查楼兰方向的动静,提早发现汉军援兵。
而当他们登上哨楼,往东眺望时,吴宗年却看到了让他心惊肉跳的一幕!
却见远处的山国隘口,一支骑兵正缓缓翻过山路,沿着山坡蜿蜒而下,进入草木稀疏的荒原。
那大概是来自右贤王庭,经车师国(吐鲁番)南下的生力军,他们源源不断,每个人都背着弓矢,坐骑膘肥身健。
连续过了两刻都没过完,吴宗年算了算,起码有五六千人。
右谷蠡王有四五万部众,骑从近万,而右贤王的实力,至少是其三倍。
右贤王的领地十分庞大,从巴里坤大草原延伸到乌里雅苏台,广袤五千里,新来的骑兵加上原先在营中的,人数上万,竟不顾损耗,将其麾下小半兵力调到西域来了!右贤王想干什么?
“不必意外,汉使能向乌孙求救,玉门能派遣援兵,我的王庭离此更近,就不能增兵么?”
右贤王的声音响起:“其实不管是汉使,僮仆都尉,还是伊吾、蒲阴诸王,所有人都料错了一点。”
“他们以为,我答应打这一仗,只是为了应日逐王、右谷蠡王之请,毁掉铁门,夺回渠犁。”
“而一旦傅介子带军抵达,这场仗就会结束,吾等就必须撤离。”
“但殊不知,我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渠犁和铁门。”
“而是傅介子,以及两千汉军援兵的头颅!”
右贤王哈哈大笑:“我的斥候来禀报,说傅介子已率军抵达楼兰,右谷蠡王若能南下投降他,反倒是好事。这会让傅介子以为,右地大乱,诸王已是一盘散沙,愈发骄横,还得分出一部分人看管降人。”
“而明日,伊吾王、蒲阴王就会奉命调头,继续去围困渠犁。”
右贤王洋洋得意,指着刚刚抵达的大军道:“吴先生,设想一下罢,当傅介子带着援兵,疲惫地赶到渠犁时,他们要面对的,可不止是伊吾王、蒲阴王的四千杂骑。还有埋伏在附近的右部上万精骑,从其侧面冲杀而来!”
他高高举起双手,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场景:
“覆灭两千汉军,杀死一名大汉列侯,而且还是威震西域的傅介子。天佑右部,这将是又一场浚稽山大捷!”
“此战之后,我的威望,将超过左贤王,而西域也将明白,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
而同一时间,山国以西四百里外,右谷蠡王在犹豫许久后,终于还是带着所剩不多的部众,重新调头北上,来到了渠犁西面的孔雀河边。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这便是汉使约他相会的地点。
他们远远望见,对岸亦有百余人,有乌孙也有汉兵。河中央是艘稍大的胡杨木船,铁锚抛入河中,稳当当地停在那,靠匈奴人这边的河岸上泊着一叶小舟。
“汉使何在?”
右谷蠡王让译长高声呼喊,他脸色不太好看,毕竟自己会从六角名王落魄到今日有家难回,全拜任弘所赐。
“在此!”
一个手持旌节的男子正站在河中央的船上,朝他们挥手。
那就是任弘吧?右谷蠡王真想开弓将其射死,只可惜河水太过宽阔,根本射不到去。
船上的汉人译者开始大声给匈奴人讲明规矩:“右谷蠡王可以带一名会划船的侍从,一名译者过来,但不得携带兵刃。”
右谷蠡王犹豫片刻后,还是当着众目睽睽的面,解下了自己腰间的直刀,高高举起,将其插在河岸,旋即登上小舟。
当然,贴身的匕首是不会交出来的,万一事情不对,他还能挟持汉使。
小舟缓缓驶到河心,绳索抛了过来,右谷蠡王的侍从将其接住,把舟系在大船一侧。
而当右谷蠡王带着译长爬上船后,方才背对他们的汉使才转过身来。
却见这汉使二十出头,身高八尺,容貌俊朗,一表人才,脸上洋溢着友善的笑。
匈奴译长登时一愣,旋即大叫道:“右谷蠡王,小心有诈!”
“此人不是汉使,而是在汉使身旁捉刀的小卫士!”
……
PS:第二章在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