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买马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五月的邕州既是夏季,又是雨季,天气闷热而又潮湿,是最难熬的季节。
徐平已经搬到了太平寨,主持这里的蔗糖务。一个新机构开始的事情千头万绪,人员的招募,各级官吏的安排,新田地的开垦,忙得不可开交。
这天上午,徐平坐在蔗糖务的长官厅里,看着手里的信出了一会神。
信是王素写来的,自己一个外甥中了本科进士,指射了同提举邕州蔗糖务的差使,托徐平关照一下。
信的语气很平淡,得也很简单,与一般的同年往来书信没什么区别,但徐平总觉得有些没出来的东西在里面。
王家是北宋一朝新崛起的大族,尤其是王旦主政多年,根深叶茂,不现在宰执大臣很多都是从他手里提拔起来,就是太后与皇上也看王家的人与其他人不同,很有些通家之谊的世俗情感在里面。
这样的一个大家族,会让自己的亲戚来邕州这个鬼地方?
更何况来人韩综也不是平常出身,父亲韩亿,娶的是王素的姐姐,咸平五年进士,现以枢密直学士判大理寺。这样的出身,来邕州干什么?
认真地,同提举邕州蔗糖务是个好差使,但邕州这个地方太差了,想当年徐平来的时候母亲张三娘哭得要死要活,来这里可是冒生命危险的。
按惯例,每年收入三万贯以上的监务不会让地方官兼提举,应该由朝廷派京朝官来主持。邕州蔗糖务的规模远超这个数字,全是因为徐平一手发展起来,看他面子才由邕州通判兼职。等他卸任,朝廷必然派新的官员来任职,与邕州地方脱开关系。那个时候,作为副职的同提举就极有可能扶正,以邕州蔗糖务的规模,还有可能超阶升迁,是仕途不错的跳板。
可韩综与平常寒门进士不同,他早就通过荫补得官,中进士前已升迁为大理评事,有进士出身直接就可以做大州的通判了。他的资历,他的出身,根本不需要来这里镀金,来这里图什么?
他们图个什么呢?徐平很烦恼,自己当年要不是被审官院吓住了,打死也不来这个鬼地方,这些大族子弟怎么反而这么热衷?
不仅仅是一个韩综,知州曹克明也已经确定几个月后离任。因为荆南梅山蛮闹事,他被调去任潭州知州。谭州就是后世的长沙,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的繁华,周边全是苗蛮,并不比邕州的形势好到哪里。
接替曹克明的是现在的宜州知州冯伸己,多带了邕、钦、廉三州巡检的职衔。冯伸己的父亲是故去的宰相冯拯,又一个大家族出身的子弟。
与曹克明虽然也有矛盾,但总体上徐平与他合作还算愉快。不过他在邕州前前后后任知州十几年,调走纯属正常。可调走一个出身不高的曹克明,换来的搭档和副手都是出身豪门,令无根无底的徐平很失落。
在岭南做官,想一任之后就脱身可不容易,徐平挂上了蔗糖务提举的兼职,最少还要做一任,哪知又碰上了这种局面。
徐平很烦恼。
谭虎在外面禀报:“通判,李安仁一行已经到了,正在前厅等候!”
徐平回过神来,随口应道:“哦,让他们稍待,我马上就到。”
此时徐平的待遇已经超过了知州,随身兵士增加到了近百人,谭虎也水涨船高,加官进爵,授本官三班借职,正式有了官身。升了官,事务也多,徐平的一应杂事几乎都是谭虎在管,反而不如无官一身轻的高大全和孙七郎逍遥。
把手里的信收起来,徐平叹了口气。官场就像一张网,自己不知觉地渐渐被粘在了这张网上。官场又是个大泥潭,呆得越久,陷得越深。
这种日子他很不喜欢,又不知道怎么摆脱。
前面客厅里,李安仁一见到徐平从后面转出来,眼睛发亮,急忙起身行礼:“学生见过通判,恭喜通判步步高升。”
徐平的本官已升至殿中丞,进入朝官序列。同一届进士里,除了状元王尧臣,徐平和改知榆次县的文彦博同为殿中丞紧随其后,越过了刚升为太子中允的韩琦,进入了第一梯队。天圣五年的进士同年,前面三人隐隐已经成为领袖,只是徐平僻处天南,与同年来往不多,影响力比王尧臣和文彦博差得远。
徐平坐下,看还有三人与李安仁站在一起,一个蛮人少年李信是见过的,其他两人年龄也不大,却是第一次见面。
李安仁急忙介绍:“这位李信,通判在邕州是见过的。这一位是波州知州长子李道李衙内,还是第一次出波州。”
两人一起向徐平见礼。
李信上次吃了苦头,看徐平的样子还有些怯怯的,李道则要从容得多。
李安仁又指着另一人道:“这一位是田州知州长子黄楷衙内。”
田楷一样行礼,神情更加倨傲一些。
徐平头:“都一起坐吧。”
四人告罪谢过坐下。
徐平道:“这次找你们来是有事情商量,因为是做生意,叫了李安仁一起过来。你们都是本州知州最信得过的人,想来能够做主吧?”
黄楷和李道一起头:“当然能!”
“直了吧,我这里蔗糖务新开,需要大量马匹,田州和波州都是大州,又在要道上,事情便想托给你们。如何?”
黄楷道:“些许事,怎么敢劳动上官把我们叫来亲自吩咐!田州到邕州的路大半已通,只要上官吩咐一声,多少马都能从大理贩来!”
田州是大州,又在边疆,挨着特磨道,与大理来往最方便。往年从大理贩马,一直是一路走田州,沿右江而下到邕州,另一路则走广源州,过波州之后再分卖到各地。现在广源州被侬存富占据,道路不通,大多都要靠田州了。
徐平对头:“那就好。”
黄楷这才声问道:“不知上官这里每年要多少马匹?”
“越多越好,不过怎么也不能少于一千五百匹吧。”
听徐平淡淡地出这个数字,黄楷张大了嘴,一下怔在那里,过了一会才道:“这——这数量有些大了,一年就要数万贯,田州哪里有这么多本钱?”
徐平看看一直冷在一边的李道:“这不还有波州吗。”
李道先是一喜,接着神色一黯:“波州还没有田州的本钱厚,再还有广源州阻路,这生意却有些不好做。”
“本钱好,我可以用白糖先预付给你们一些,就是不知你们能不能把这生意做下来。一两千匹马,多不多,少也不少,就看你们用不用心了。”
徐平的表情一直没什么变化,李道和黄楷两人也拿不准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尤其担心这生意黄了徐平再去找其他路子。
两人对视一眼,一起咬牙了头:“上官答应预付本钱,这生意我们勉强就能做。再上官开了金口,多少难处我们也不能回绝,一千五百匹就一千五百匹,总要替上官把马赶到邕州来。”
徐平头,没有什么,只是看着两人。
买马一是蔗糖务确实要用,再一个则是因为这两年广源州着实咄咄逼人,不得不想办法限制一下。大理能够卖出来的马总是有限的,徐平这里买了来其他地方就要减少,尤其是广源州那里。哪怕大理的马能够供应上,价钱也会抬上去,广源州有多少沙金可以从河里捞,哪里能跟年年增长的白糖财富相比。
曹克明要调走了,冯伸己到底不熟悉,徐平只好暂时连右江那里一起管了起来。现在他的本官已可与知州平起平坐,再加上提举蔗糖务,在职务上实际已经凌驾于知州之上,并不算是擅权。
仁宗朝还是有不少通判本官高于知州的,甚至有的通判是任过知州的,职责划分并不明确,还要看两人的相处。
李道和黄楷被徐平看得心里发虚,李信在一边手足无措,气氛一下沉闷下来,李安仁觉得有些尴尬。
突然,徐平对两人道:“你们得好,做着朝廷的官,就要朝廷排忧解难。放心,对于心向朝廷的人,朝廷一样不会亏待了你们。如今邕州市价,大理马一匹约二十贯到三十贯,今年先定一千五百匹,每两个月五百匹。我先付你们一半的本钱,要糖要盐还是缎匹你们自己决定。马价两种算法,一种现在就定死,合马格的统一二十五贯一匹,不管市价如何,我都按这价付钱。还有一种是随行就市,马到了按市价算钱,你们觉得如何?”
两人一起道:“一切依上官吩咐!”
徐平头:“价钱怎么算你们想好了没有?能不能做得了主?”
李道和黄楷对视了一眼,俱有些犹豫。
徐平笑了笑:“现在决定不了也不要紧,可以考虑清楚再跟我。但是,一旦定下来就不要反复,需知朝廷做事都有规程,最忌讳婆婆妈妈!”
“上官恩典,我们明白!”
对于两州来最有利的自然是固定价格,不然徐平可以用手里的马匹操纵市价,再者贩来的马多了市价也会自然下降。不过在徐平想来,黄家和李家大多还是会选择随行就市,无他,怕自己吃亏而已。这些人便宜占习贯了,大账却算不过来,徐平让他自己选择,也不算坑他们。
大的方向谈定,剩下的事自然有下面公吏去谈,徐平还没有那么多闲功夫跟他们什么都。交待过了,便把这一层揭过。
喝了口茶,徐平又对两人道:“贩马虽然是生意,朝廷借重你们的地方还是不少,吧,你们希望朝廷给你们奖赏什么?”
话一出口,李道和黄楷两人都是眼睛一亮,徐平只作没看见。
奈何两人只是兴奋,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开口话。
这种时候,就用着李安仁了,他站起身来,向徐平行礼道:“通判,来之前两州知州向学生提过,他们为朝廷做事,难免穿州过县,现在的身任有些尴尬,只怕其他土州土县要找他们麻烦。”
徐平不动声色:“那他们要怎样?”
“两州知州的意思,希望朝廷授他们正任刺史,也好节制周边,安抚地方。再者最近时间广源州势大,有了刺史职衔,也能与侬家抗衡。”
徐平看了看几人,似笑非笑地道:“你们可知道,本朝的刺史是个什么意思?可知道正任刺史的州是个什么情况?”
黄楷抢着:“唐朝时候,我们黄家就是田州刺史!”
“你让本朝,封你们前朝的官?”徐平看着黄楷,几乎要笑出来。
黄楷被徐平看得很不自然,犹自嘴硬:“本朝也有刺史,别欺负我是蛮人,就不懂本朝官制!”
徐平头:“不错,本朝确实有刺史,不过凡有刺史在任,政务全都委通判处理。那你们愿不愿意,朝廷向你们两州里派通判去?”
县的主官有县令和知县,州的主官也分刺史和知州,不过与县不同,刺史在任的州必设通判,而且权责放大,监视和强力牵制刺史。开了,刺史是晚唐五代的藩镇官,宋朝不允许藩镇存在,再是得宠的刺史,也不允许独掌一方大权。这一是防止割据,再一个是朝廷终究不相信武臣治理民政的能力。此时还有不少州是不设通判的,但刺史在任的州和武臣任知州的州,除极特殊的情况,都会设置通判管理民政。当然也不是政务全委通判,这只是徐平吓他们两个,刺史位高爵显,又大多是皇亲国戚,通判也只能牵制而已。
黄楷和李道听了徐平的话,对视一眼,俱都愤愤不平,却不敢回嘴。
两州要做正任刺史,一是名正言顺地巩固自己的权威,再一个是循前朝故例,节制周围的土州土县,扩大自己的势力。这偏偏是宋朝最忌讳的,要做就得自己足够能打,朝廷奈何不了你,别刺史,节度使也能做。比如以前的交趾,比如以前的党项,就都是实任的节度使,半独立的地位。再有能耐,实任的国王也能做,比如现在的交趾。
总而言之,你得有能耐实际独立才行。这两州也配?
徐平摇摇头:“人贵有自知之明,你们为朝廷做事,朝廷也不曾亏待了你们。切要记住,不要提那些不着边际的条件,不然会吃苦头的!”
李道和黄楷都不话。
徐平冷笑一声:“话我在这里,老老实实为朝廷管理地方,不要做割据一方的梦。不然的话,刀到了你们头上,不要怪我言之不预,不教而诛!”
李安仁见气氛尴尬,急忙圆场道:“通判得重了,两州也是不明白朝廷典制,随口提一提而已。现在明白了,就不会再有那些想法了。”
徐平看着李安仁道:“他们不明白,你是过了发解试的,理应明白,以后有了空闲多教教他们。好了,该的已经过,我这里准备了酒筵,大家坐下来喝两杯,不痛快的事情就不要记在心上了!”
五月的邕州既是夏季,又是雨季,天气闷热而又潮湿,是最难熬的季节。
徐平已经搬到了太平寨,主持这里的蔗糖务。一个新机构开始的事情千头万绪,人员的招募,各级官吏的安排,新田地的开垦,忙得不可开交。
这天上午,徐平坐在蔗糖务的长官厅里,看着手里的信出了一会神。
信是王素写来的,自己一个外甥中了本科进士,指射了同提举邕州蔗糖务的差使,托徐平关照一下。
信的语气很平淡,得也很简单,与一般的同年往来书信没什么区别,但徐平总觉得有些没出来的东西在里面。
王家是北宋一朝新崛起的大族,尤其是王旦主政多年,根深叶茂,不现在宰执大臣很多都是从他手里提拔起来,就是太后与皇上也看王家的人与其他人不同,很有些通家之谊的世俗情感在里面。
这样的一个大家族,会让自己的亲戚来邕州这个鬼地方?
更何况来人韩综也不是平常出身,父亲韩亿,娶的是王素的姐姐,咸平五年进士,现以枢密直学士判大理寺。这样的出身,来邕州干什么?
认真地,同提举邕州蔗糖务是个好差使,但邕州这个地方太差了,想当年徐平来的时候母亲张三娘哭得要死要活,来这里可是冒生命危险的。
按惯例,每年收入三万贯以上的监务不会让地方官兼提举,应该由朝廷派京朝官来主持。邕州蔗糖务的规模远超这个数字,全是因为徐平一手发展起来,看他面子才由邕州通判兼职。等他卸任,朝廷必然派新的官员来任职,与邕州地方脱开关系。那个时候,作为副职的同提举就极有可能扶正,以邕州蔗糖务的规模,还有可能超阶升迁,是仕途不错的跳板。
可韩综与平常寒门进士不同,他早就通过荫补得官,中进士前已升迁为大理评事,有进士出身直接就可以做大州的通判了。他的资历,他的出身,根本不需要来这里镀金,来这里图什么?
他们图个什么呢?徐平很烦恼,自己当年要不是被审官院吓住了,打死也不来这个鬼地方,这些大族子弟怎么反而这么热衷?
不仅仅是一个韩综,知州曹克明也已经确定几个月后离任。因为荆南梅山蛮闹事,他被调去任潭州知州。谭州就是后世的长沙,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的繁华,周边全是苗蛮,并不比邕州的形势好到哪里。
接替曹克明的是现在的宜州知州冯伸己,多带了邕、钦、廉三州巡检的职衔。冯伸己的父亲是故去的宰相冯拯,又一个大家族出身的子弟。
与曹克明虽然也有矛盾,但总体上徐平与他合作还算愉快。不过他在邕州前前后后任知州十几年,调走纯属正常。可调走一个出身不高的曹克明,换来的搭档和副手都是出身豪门,令无根无底的徐平很失落。
在岭南做官,想一任之后就脱身可不容易,徐平挂上了蔗糖务提举的兼职,最少还要做一任,哪知又碰上了这种局面。
徐平很烦恼。
谭虎在外面禀报:“通判,李安仁一行已经到了,正在前厅等候!”
徐平回过神来,随口应道:“哦,让他们稍待,我马上就到。”
此时徐平的待遇已经超过了知州,随身兵士增加到了近百人,谭虎也水涨船高,加官进爵,授本官三班借职,正式有了官身。升了官,事务也多,徐平的一应杂事几乎都是谭虎在管,反而不如无官一身轻的高大全和孙七郎逍遥。
把手里的信收起来,徐平叹了口气。官场就像一张网,自己不知觉地渐渐被粘在了这张网上。官场又是个大泥潭,呆得越久,陷得越深。
这种日子他很不喜欢,又不知道怎么摆脱。
前面客厅里,李安仁一见到徐平从后面转出来,眼睛发亮,急忙起身行礼:“学生见过通判,恭喜通判步步高升。”
徐平的本官已升至殿中丞,进入朝官序列。同一届进士里,除了状元王尧臣,徐平和改知榆次县的文彦博同为殿中丞紧随其后,越过了刚升为太子中允的韩琦,进入了第一梯队。天圣五年的进士同年,前面三人隐隐已经成为领袖,只是徐平僻处天南,与同年来往不多,影响力比王尧臣和文彦博差得远。
徐平坐下,看还有三人与李安仁站在一起,一个蛮人少年李信是见过的,其他两人年龄也不大,却是第一次见面。
李安仁急忙介绍:“这位李信,通判在邕州是见过的。这一位是波州知州长子李道李衙内,还是第一次出波州。”
两人一起向徐平见礼。
李信上次吃了苦头,看徐平的样子还有些怯怯的,李道则要从容得多。
李安仁又指着另一人道:“这一位是田州知州长子黄楷衙内。”
田楷一样行礼,神情更加倨傲一些。
徐平头:“都一起坐吧。”
四人告罪谢过坐下。
徐平道:“这次找你们来是有事情商量,因为是做生意,叫了李安仁一起过来。你们都是本州知州最信得过的人,想来能够做主吧?”
黄楷和李道一起头:“当然能!”
“直了吧,我这里蔗糖务新开,需要大量马匹,田州和波州都是大州,又在要道上,事情便想托给你们。如何?”
黄楷道:“些许事,怎么敢劳动上官把我们叫来亲自吩咐!田州到邕州的路大半已通,只要上官吩咐一声,多少马都能从大理贩来!”
田州是大州,又在边疆,挨着特磨道,与大理来往最方便。往年从大理贩马,一直是一路走田州,沿右江而下到邕州,另一路则走广源州,过波州之后再分卖到各地。现在广源州被侬存富占据,道路不通,大多都要靠田州了。
徐平对头:“那就好。”
黄楷这才声问道:“不知上官这里每年要多少马匹?”
“越多越好,不过怎么也不能少于一千五百匹吧。”
听徐平淡淡地出这个数字,黄楷张大了嘴,一下怔在那里,过了一会才道:“这——这数量有些大了,一年就要数万贯,田州哪里有这么多本钱?”
徐平看看一直冷在一边的李道:“这不还有波州吗。”
李道先是一喜,接着神色一黯:“波州还没有田州的本钱厚,再还有广源州阻路,这生意却有些不好做。”
“本钱好,我可以用白糖先预付给你们一些,就是不知你们能不能把这生意做下来。一两千匹马,多不多,少也不少,就看你们用不用心了。”
徐平的表情一直没什么变化,李道和黄楷两人也拿不准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尤其担心这生意黄了徐平再去找其他路子。
两人对视一眼,一起咬牙了头:“上官答应预付本钱,这生意我们勉强就能做。再上官开了金口,多少难处我们也不能回绝,一千五百匹就一千五百匹,总要替上官把马赶到邕州来。”
徐平头,没有什么,只是看着两人。
买马一是蔗糖务确实要用,再一个则是因为这两年广源州着实咄咄逼人,不得不想办法限制一下。大理能够卖出来的马总是有限的,徐平这里买了来其他地方就要减少,尤其是广源州那里。哪怕大理的马能够供应上,价钱也会抬上去,广源州有多少沙金可以从河里捞,哪里能跟年年增长的白糖财富相比。
曹克明要调走了,冯伸己到底不熟悉,徐平只好暂时连右江那里一起管了起来。现在他的本官已可与知州平起平坐,再加上提举蔗糖务,在职务上实际已经凌驾于知州之上,并不算是擅权。
仁宗朝还是有不少通判本官高于知州的,甚至有的通判是任过知州的,职责划分并不明确,还要看两人的相处。
李道和黄楷被徐平看得心里发虚,李信在一边手足无措,气氛一下沉闷下来,李安仁觉得有些尴尬。
突然,徐平对两人道:“你们得好,做着朝廷的官,就要朝廷排忧解难。放心,对于心向朝廷的人,朝廷一样不会亏待了你们。如今邕州市价,大理马一匹约二十贯到三十贯,今年先定一千五百匹,每两个月五百匹。我先付你们一半的本钱,要糖要盐还是缎匹你们自己决定。马价两种算法,一种现在就定死,合马格的统一二十五贯一匹,不管市价如何,我都按这价付钱。还有一种是随行就市,马到了按市价算钱,你们觉得如何?”
两人一起道:“一切依上官吩咐!”
徐平头:“价钱怎么算你们想好了没有?能不能做得了主?”
李道和黄楷对视了一眼,俱有些犹豫。
徐平笑了笑:“现在决定不了也不要紧,可以考虑清楚再跟我。但是,一旦定下来就不要反复,需知朝廷做事都有规程,最忌讳婆婆妈妈!”
“上官恩典,我们明白!”
对于两州来最有利的自然是固定价格,不然徐平可以用手里的马匹操纵市价,再者贩来的马多了市价也会自然下降。不过在徐平想来,黄家和李家大多还是会选择随行就市,无他,怕自己吃亏而已。这些人便宜占习贯了,大账却算不过来,徐平让他自己选择,也不算坑他们。
大的方向谈定,剩下的事自然有下面公吏去谈,徐平还没有那么多闲功夫跟他们什么都。交待过了,便把这一层揭过。
喝了口茶,徐平又对两人道:“贩马虽然是生意,朝廷借重你们的地方还是不少,吧,你们希望朝廷给你们奖赏什么?”
话一出口,李道和黄楷两人都是眼睛一亮,徐平只作没看见。
奈何两人只是兴奋,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开口话。
这种时候,就用着李安仁了,他站起身来,向徐平行礼道:“通判,来之前两州知州向学生提过,他们为朝廷做事,难免穿州过县,现在的身任有些尴尬,只怕其他土州土县要找他们麻烦。”
徐平不动声色:“那他们要怎样?”
“两州知州的意思,希望朝廷授他们正任刺史,也好节制周边,安抚地方。再者最近时间广源州势大,有了刺史职衔,也能与侬家抗衡。”
徐平看了看几人,似笑非笑地道:“你们可知道,本朝的刺史是个什么意思?可知道正任刺史的州是个什么情况?”
黄楷抢着:“唐朝时候,我们黄家就是田州刺史!”
“你让本朝,封你们前朝的官?”徐平看着黄楷,几乎要笑出来。
黄楷被徐平看得很不自然,犹自嘴硬:“本朝也有刺史,别欺负我是蛮人,就不懂本朝官制!”
徐平头:“不错,本朝确实有刺史,不过凡有刺史在任,政务全都委通判处理。那你们愿不愿意,朝廷向你们两州里派通判去?”
县的主官有县令和知县,州的主官也分刺史和知州,不过与县不同,刺史在任的州必设通判,而且权责放大,监视和强力牵制刺史。开了,刺史是晚唐五代的藩镇官,宋朝不允许藩镇存在,再是得宠的刺史,也不允许独掌一方大权。这一是防止割据,再一个是朝廷终究不相信武臣治理民政的能力。此时还有不少州是不设通判的,但刺史在任的州和武臣任知州的州,除极特殊的情况,都会设置通判管理民政。当然也不是政务全委通判,这只是徐平吓他们两个,刺史位高爵显,又大多是皇亲国戚,通判也只能牵制而已。
黄楷和李道听了徐平的话,对视一眼,俱都愤愤不平,却不敢回嘴。
两州要做正任刺史,一是名正言顺地巩固自己的权威,再一个是循前朝故例,节制周围的土州土县,扩大自己的势力。这偏偏是宋朝最忌讳的,要做就得自己足够能打,朝廷奈何不了你,别刺史,节度使也能做。比如以前的交趾,比如以前的党项,就都是实任的节度使,半独立的地位。再有能耐,实任的国王也能做,比如现在的交趾。
总而言之,你得有能耐实际独立才行。这两州也配?
徐平摇摇头:“人贵有自知之明,你们为朝廷做事,朝廷也不曾亏待了你们。切要记住,不要提那些不着边际的条件,不然会吃苦头的!”
李道和黄楷都不话。
徐平冷笑一声:“话我在这里,老老实实为朝廷管理地方,不要做割据一方的梦。不然的话,刀到了你们头上,不要怪我言之不预,不教而诛!”
李安仁见气氛尴尬,急忙圆场道:“通判得重了,两州也是不明白朝廷典制,随口提一提而已。现在明白了,就不会再有那些想法了。”
徐平看着李安仁道:“他们不明白,你是过了发解试的,理应明白,以后有了空闲多教教他们。好了,该的已经过,我这里准备了酒筵,大家坐下来喝两杯,不痛快的事情就不要记在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