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教谕何一卿(第四更,求订阅,求月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求推荐票,求推荐票~)
宁修还不明白刘惟宁的意思,笑着解释道:“哈哈,我这是笨鸟先飞啊。本身对于注解的理解就不是很透彻,若再不多分析恐怕就更难领会了。”
刘惟宁神色一正道:“难道宁朋友和朱子的观点不一致吗?”
宁修这才明白刘惟宁会错意了,连忙摆手道:“宁某绝不是那个意思。宁某只是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
“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
刘惟宁越听越懵,这宁修说的话怎么那么难懂呢?
宁修继续解释道:“朱子他老人家有的注解相对晦涩难懂一些,若是硬背难免影响理解。故而宁某就会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换一种方式注解在旁边,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发懵的情况。”
其实宁修这样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是穿越客。
虽然他全盘继承了小秀才的记忆,在古文的阅读上没有任何的障碍。但他毕竟还是个现代灵魂的人,看到这些生涩的古文还是会有些发滞,得稍稍缓一缓才能将小秀才留下的知识和古文结合。
这在平时当然没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多花一些时间罢了。
但若每次都如此,就会形成习惯,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也会有这么一滞的情况发生。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要知道乡试、会试这样的大考其实考试时间是很紧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珍贵。宁修可不打算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故而他要做的便是强迫自己习惯小秀才的思维方式,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读四书章句集注。
这就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适应。
所以宁修会在四书章句集注上注解,其实就是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这样能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通过大脑内部的一一映射,宁修可以使朱子的批注和他的批注完美对应,真正考试的时候就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当然,这些话他不可能跟刘惟宁说,故而在刘惟宁听来这个解释还是有些怪异。
好在误会已经消除,这就足够了。
通过这件事,刘惟宁对宁修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观。
他原本以为宁修就是个喜好玩弄诗词的人,不曾想他对于儒家本经要义的研读如此认真。不但通读四书章句集注,还在集注上附上了自己的理解。
这种行为乍一看有些惊人,但细细想来却是宁修用心钻研学问的体现。
宁修不但有才情还刻苦读书,为人又谦虚有礼,如此完美的人真的不多了。
一想到此,刘惟宁就对自己在青庐诗会上的表现感到羞愧。
他正想要对宁修道歉,县学教谕何一卿却是背负双手踱着四方步走进明伦堂来。
刘惟宁蹙起眉头心中暗叫晦气,却也是挺腰昂首坐的端正。
何教谕本就看他不顺眼,要是再让这厮抓着仪态做文章,刘惟宁不定会被怎么恶心。
他只能尽力让自己表现的完美,让何教谕挑不出毛病来。
何教谕走到桌案前坐下,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幽幽道:“一个月后就是科试,老夫命尔等提前返回县学备考。既已到了时间便不再等,杜训导,点名吧。”
宁修定睛看去,只见这何教谕穿了一身青衫,头上戴了一只东坡巾。其宽额高鼻,杏目蚕眉,端是一副儒士的形象。
何教谕是个美男子,这一点不难理解。
大明的科举考试不仅考验学问,也考验相貌。
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细细想来是有道理的。
毕竟科举是选官考试,举人和进士是有做官资格的。
而官是什么?是朝廷的脸面。
换句话说,官是朝廷在地方的象征。
别管是县官还是府官,亦或是教谕这种学官,无疑都有教化百姓的责任。
既然要教化百姓,您自己不能长得太寒碜吧?
不然万一吓到了百姓,那可如何是好?
本来百姓好好的过日子呢,被地方官吓得得了疯病癔症,该找谁说理去?
再就是为官者需要官威。
官威这东西虽然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本身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您本身就是歪瓜裂枣,再化妆涂粉也掩饰不了啊。
所以综合这两点,科举录式时对于考生的相貌也是有要求的。五官端正,面目清秀这是基本要求,不符合的别管成绩有多好一律剔除。
故而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的大多容貌俊秀,何教谕自然也不例外。
何教谕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只考中了举人。但在竞争激烈的南直隶考中举人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大明文教兴盛之地本就在南方,而南方之中又以南直隶、浙省、江西为最。
其中南直隶的苏州府、浙省的绍兴府、杭州府,江西的吉安府都是其中翘楚。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考霸聚集地,能够在这些地方突围而出,考中功名的都是一等一的牛人。
何教谕能够在苏州府一众读书人中杀出重围,足以证明他是有实力的。
对此,朝廷不可能看不到。
故而何一卿在考中举人仅仅一年后便候补为湖广荆州府江陵县的县学教谕。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考中举人只是拥有做官的资格,但需要候补。什么时候吏部的名册上出了缺,才会考虑这些举人。
当然,出的缺少排队的人多,这就会有竞争。吏部通常会选择那些文教兴盛之地的举人补缺,因为这些人的实力更强,选他们不会引起争议。
何一卿便这么从苏州来到荆州,开始了县学教谕生涯。
除了何教谕,县学之中还标配了三位训导,分别是杜翰、唐仁昱、赵亘。
此三人是何教谕的副手,负责具体的授课工作。
但实际上晚明时县学、州学、府学的生员基本都处于放羊的状态,也就是临考前会回到县学备考个把月。所以,这三位训导基本不用怎么工作,属于典型的混日子,着实让人羡慕。
......
......
(ps:求推荐票,求推荐票~)
宁修还不明白刘惟宁的意思,笑着解释道:“哈哈,我这是笨鸟先飞啊。本身对于注解的理解就不是很透彻,若再不多分析恐怕就更难领会了。”
刘惟宁神色一正道:“难道宁朋友和朱子的观点不一致吗?”
宁修这才明白刘惟宁会错意了,连忙摆手道:“宁某绝不是那个意思。宁某只是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
“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
刘惟宁越听越懵,这宁修说的话怎么那么难懂呢?
宁修继续解释道:“朱子他老人家有的注解相对晦涩难懂一些,若是硬背难免影响理解。故而宁某就会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换一种方式注解在旁边,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发懵的情况。”
其实宁修这样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是穿越客。
虽然他全盘继承了小秀才的记忆,在古文的阅读上没有任何的障碍。但他毕竟还是个现代灵魂的人,看到这些生涩的古文还是会有些发滞,得稍稍缓一缓才能将小秀才留下的知识和古文结合。
这在平时当然没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多花一些时间罢了。
但若每次都如此,就会形成习惯,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也会有这么一滞的情况发生。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要知道乡试、会试这样的大考其实考试时间是很紧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珍贵。宁修可不打算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故而他要做的便是强迫自己习惯小秀才的思维方式,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读四书章句集注。
这就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适应。
所以宁修会在四书章句集注上注解,其实就是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这样能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通过大脑内部的一一映射,宁修可以使朱子的批注和他的批注完美对应,真正考试的时候就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当然,这些话他不可能跟刘惟宁说,故而在刘惟宁听来这个解释还是有些怪异。
好在误会已经消除,这就足够了。
通过这件事,刘惟宁对宁修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观。
他原本以为宁修就是个喜好玩弄诗词的人,不曾想他对于儒家本经要义的研读如此认真。不但通读四书章句集注,还在集注上附上了自己的理解。
这种行为乍一看有些惊人,但细细想来却是宁修用心钻研学问的体现。
宁修不但有才情还刻苦读书,为人又谦虚有礼,如此完美的人真的不多了。
一想到此,刘惟宁就对自己在青庐诗会上的表现感到羞愧。
他正想要对宁修道歉,县学教谕何一卿却是背负双手踱着四方步走进明伦堂来。
刘惟宁蹙起眉头心中暗叫晦气,却也是挺腰昂首坐的端正。
何教谕本就看他不顺眼,要是再让这厮抓着仪态做文章,刘惟宁不定会被怎么恶心。
他只能尽力让自己表现的完美,让何教谕挑不出毛病来。
何教谕走到桌案前坐下,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幽幽道:“一个月后就是科试,老夫命尔等提前返回县学备考。既已到了时间便不再等,杜训导,点名吧。”
宁修定睛看去,只见这何教谕穿了一身青衫,头上戴了一只东坡巾。其宽额高鼻,杏目蚕眉,端是一副儒士的形象。
何教谕是个美男子,这一点不难理解。
大明的科举考试不仅考验学问,也考验相貌。
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细细想来是有道理的。
毕竟科举是选官考试,举人和进士是有做官资格的。
而官是什么?是朝廷的脸面。
换句话说,官是朝廷在地方的象征。
别管是县官还是府官,亦或是教谕这种学官,无疑都有教化百姓的责任。
既然要教化百姓,您自己不能长得太寒碜吧?
不然万一吓到了百姓,那可如何是好?
本来百姓好好的过日子呢,被地方官吓得得了疯病癔症,该找谁说理去?
再就是为官者需要官威。
官威这东西虽然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本身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您本身就是歪瓜裂枣,再化妆涂粉也掩饰不了啊。
所以综合这两点,科举录式时对于考生的相貌也是有要求的。五官端正,面目清秀这是基本要求,不符合的别管成绩有多好一律剔除。
故而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的大多容貌俊秀,何教谕自然也不例外。
何教谕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只考中了举人。但在竞争激烈的南直隶考中举人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大明文教兴盛之地本就在南方,而南方之中又以南直隶、浙省、江西为最。
其中南直隶的苏州府、浙省的绍兴府、杭州府,江西的吉安府都是其中翘楚。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考霸聚集地,能够在这些地方突围而出,考中功名的都是一等一的牛人。
何教谕能够在苏州府一众读书人中杀出重围,足以证明他是有实力的。
对此,朝廷不可能看不到。
故而何一卿在考中举人仅仅一年后便候补为湖广荆州府江陵县的县学教谕。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考中举人只是拥有做官的资格,但需要候补。什么时候吏部的名册上出了缺,才会考虑这些举人。
当然,出的缺少排队的人多,这就会有竞争。吏部通常会选择那些文教兴盛之地的举人补缺,因为这些人的实力更强,选他们不会引起争议。
何一卿便这么从苏州来到荆州,开始了县学教谕生涯。
除了何教谕,县学之中还标配了三位训导,分别是杜翰、唐仁昱、赵亘。
此三人是何教谕的副手,负责具体的授课工作。
但实际上晚明时县学、州学、府学的生员基本都处于放羊的状态,也就是临考前会回到县学备考个把月。所以,这三位训导基本不用怎么工作,属于典型的混日子,着实让人羡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