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第130章 桓熙出巡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30章 桓熙出巡
江陵,渡口。
谢道韫依依不舍的与父母道别,谢奕与桓温终究不曾见面。
桓、谢两家本应该更加亲密,没有人知道以桓家目前的势头,谢奕是否会对当年离开桓温幕府,拖延桓熙的婚期而感到后悔。
名士都有自己的骄傲,谢奕也不可能再回过头去。
至于谢家的未来,阿满身上毕竟也流着谢家的血,这不是谢奕所要担心的。
谢奕已经登上了船,只留妻子、儿女们在渡口道别。
谢玄颇为不舍,一母同胞的姐弟感情,总比其他兄弟姐妹更深厚些。
谢道韫如同一位严母一般,对他千叮咛,万嘱咐,末了,又道:
“你姊夫有句话说得很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羯儿应该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
谢玄好奇道:
“姊夫主政三州之地,想必公务繁忙,莫非每日还在坚持苦读?”
谢道韫也没替桓熙遮掩:
“有军师将军的辅佐,倒不需要他太过劳神费力,你姊夫书法功底差,闲暇时,偶尔也会拿出书帖临摹,以求精进。”
说着,谢道韫无奈道:
“就是不知道在临摹谁的字迹,反正他是不肯给我看的,也许是怕我取笑他。”
姐弟二人说话间,谢母阮容见时候不早了,催促道:
“令姜、羯儿,有什么话,留着下次见面再说吧,莫让你们父亲在船上久等。”
谢道韫这才向母亲施礼告别:
“惟愿母亲身体安康。”
谢母动容道:
“伱也要保重好身体,家里的事情,你不要太过挂念。”
说着,谢母支开谢玄,轻声道:
“当初你父亲听说熙儿降服匈奴,也曾为之欢喜,他只不过是好面子,不愿服软,你回去长安以后,与熙儿说说,让熙儿莫要将当初的事情一直记挂在心上。”
谢奕是否为桓熙降服匈奴而高兴,只有他自己与谢母知道。
谢道韫笑着安慰道:
“母亲放心,夫君并非气量狭窄之人,又怎会因此怨恨父亲。”
这话倒也没错,看在谢道韫、谢玄的份上,桓熙并没有因为往日的一些事情而怀恨在心。
谢母闻言终于放下心来,她与谢道韫道别,伸手抚摸了一下怀中的阿满,这才带着谢玄登船。
看着船只渐行渐远,甲板上,家人们的身影也逐渐模糊,谢道韫强忍许久的泪水也终于掉落下来。
而奉桓温之命,前来护送的侍卫们也松了口气,桓温就怕儿媳脑子一热,抱着孙儿跟上了船,到时少不得要来一场拦江救阿满。
老奴近来被女色所伤,很是憔悴。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司马兴男四十岁的年纪,此前往长安住了半年,如今回来了,又怎么会放过他。
桓温顾镜自怜,悲叹自己早生华发,而桓温的死对头殷浩,最近同样心情不佳。
按理来说,谢尚此前未能安抚张遇,如今却能与姚襄坦诚相见,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但殷浩有了苻健叛晋自立的例子,已经不再相信胡人。
别看姚弋仲留下遗言,让姚襄忠心于晋室,勿生二心。
但这是因为姚氏如今占据徐州为基业。
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这样的地理位置,偏偏又是平原地形,无险可守,姚氏只能依附于晋室。
如果给姚家占据了关中、河东、河北这三地的任意一处,姚弋仲必然是要留下另一番遗言。
殷浩从骨子里就不信任姚襄,在听说了寿阳的消息后,殷浩暗自气恼道:
‘只恨谢尚错失良机,若能趁机收监姚襄,并其部众,则北定中原指日可待。’
他可不相信姚襄真的会不顾生死,让其弟率部归附慕容氏。
殷浩为谢尚错失机会而惋惜,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姚襄虽然没有一个稳固的根基,但麾下兵强马壮,想要除掉他,只能耍些阴险手段,例如派遣刺客。
刺客不在于武艺是否高强,而在于能否取得对方的信任,接近目标。
殷浩与姚襄不曾有过会面,二人素不相识,想要派遣刺客刺杀姚襄,殷浩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从姚襄送来江南为质的五个弟弟身上想办法。
想必,他们也是怨恨姚襄将他们送来当人质的吧。
就在殷浩刻意与姚襄五个弟弟亲近的时候,谢道韫终于带上了阿满、洛娘,离开了江陵。
桓温这段时日习惯了含饴弄孙的生活,阿满这一走,他食不下咽,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因此拒绝与司马兴男行夫妻之礼。
只不过这种事情不是老奴想拒绝,就能拒绝的。
就在谢道韫踏上归途的时候,桓熙也乘车离开了长安。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二月十七,春色正浓,桓熙在五千精骑的护卫之下,开始了他的巡视之旅。
自从夺取关中以来,他就不曾回去过梁州,而占据陇右以后,也不曾往秦州视察。
当然,往梁州只是一个幌子,桓熙真正的目的,还是在秦州。
毫无疑问,在桓熙的下一步规划里,凉州首当其冲。
不收取凉州,就谈不上全力东出,争夺天下。
否则他在中原与人激战的时候,凉州张氏趁机袭击陇右,只怕会首尾难顾。
桓熙可不会将关陇的安危,寄托在一纸和约之上。
张重华这几年之所以老老实实地龟缩在凉州,是因为被自己打怕,而他本人也意志消沉,无心进龋
一旦凉州之主换了人,桓熙可不敢肯定对方能够坐视关陇空虚。
毕竟签署和约,有时候就是为了将来撕毁作准备。
桓熙谋夺凉州,不仅是因为它本身的威胁,也有将凉州精骑收为己用的心思。
因此,桓熙必须亲自往秦州视察,好在未来将秦州作为进攻凉州的前沿基地。
但光是往秦州走一趟,必然会引起张氏的警觉,所以才有了先往梁州,再去秦州的安排。
当然了,在这趟出巡的过程中,桓熙也将借机从各地的州郡兵中选拔精壮敢战之士五千人,将他们编为战兵。
扩军的风声早已放出,各地的州郡兵无不欢喜鼓舞,毕竟以战兵所享受的待遇,谁又不想置身其中,成为他们的一员。
要不是现在正值农忙的时候,哪怕不需要官府征召,他们也会自发操练。
这一次回去汉中,桓熙并没有走子午道,山路实在难走,而是走的相对平坦的陈仓道。
但也只是相对平坦,当然比不得长安周边的官道。
一路上马车颠簸,让与桓熙同车的李媛、韩嫣颠得七荤八素。
桓熙搂着二人,暗自寻思道:
‘有几条官道,是该让人平整了。’
无论坐的是二轮马车,还是四轮马车,路不平,就得遭受颠簸。
今年的劳役、徭役征伐,还得是以修路为主。
尤其是长安往潼关、蒲坂、天水、汉中、南阳的五条路线,必须重新修缮。
桓熙一直以来,坐的都是四轮马车,而非普及度更高的二轮马车。
四轮马车古已有之,后世考古,就曾在秦皇陵里发现两驾铜制的四轮立车。
但现在的四轮马车只是王公贵族们能够使用的载具,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路况与现存四轮马车的缺陷。
如今的四轮马车,说到底,就是在二轮马车上多加了两个轮子,虽然优点不少,但缺点也同样显著:两个前轮不能左右转动。
四轮马车在笔直的道路上行驶还可以,但只要是遇到转弯,就会暴露其灵活性的缺点,
考虑到四轮马车相比较与二轮马车,存在安全、舒适、载重更多、行驶更远、速度更快等特点,桓熙已经下令,让机巧院的匠人着手研发前轮可以跟随牲畜转动的四轮车。
每年桓熙都要往机巧院里拨下大量的经费,养着那么多的匠人,可不是真的在给他们养老。
桓熙只是把任务交待下去,无论匠人们采用什么法子,都得在他回去长安的时候,给自己献上成品。
这一趟巡视,没有半年只怕是回不去长安,有充足的时间给到匠人们。
只要解决了转向的问题,将来推广四轮马车,无论是自己出行,还是运兵运粮,相较于以往,都能存在不小的优势。
当然了,改良后的四轮马车不是灌钢法。
桓熙已经将灌钢法设置为高度机密,冶铁厂的周边也被划为禁区,派遣士兵看守,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对于参与锻钢的匠人,他也严厉告诫过泄密的后果,同时发放额外的保密补贴。
因此,灌钢法不会像耕杷耱技术、曲辕犁一样,轻易被人学了过去。
桓熙甚至都不曾与桓温分享灌钢法,就是担心他在江陵的保密工作做不到位。
虽然桓温坐拥荆州的时间更久,但要论及控制力,可比不上桓熙对于关中的掌控。
至于改良后的四轮马车,也属于是大范围推广的物件,难以保密。
对方只要搞到一件成品,就能知道其原理。
不像灌钢法,哪怕得到一件灌钢法制成的铠甲,也不可能从中推导工序。
下一章在下午六点
(本章完)
第130章 桓熙出巡
江陵,渡口。
谢道韫依依不舍的与父母道别,谢奕与桓温终究不曾见面。
桓、谢两家本应该更加亲密,没有人知道以桓家目前的势头,谢奕是否会对当年离开桓温幕府,拖延桓熙的婚期而感到后悔。
名士都有自己的骄傲,谢奕也不可能再回过头去。
至于谢家的未来,阿满身上毕竟也流着谢家的血,这不是谢奕所要担心的。
谢奕已经登上了船,只留妻子、儿女们在渡口道别。
谢玄颇为不舍,一母同胞的姐弟感情,总比其他兄弟姐妹更深厚些。
谢道韫如同一位严母一般,对他千叮咛,万嘱咐,末了,又道:
“你姊夫有句话说得很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羯儿应该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
谢玄好奇道:
“姊夫主政三州之地,想必公务繁忙,莫非每日还在坚持苦读?”
谢道韫也没替桓熙遮掩:
“有军师将军的辅佐,倒不需要他太过劳神费力,你姊夫书法功底差,闲暇时,偶尔也会拿出书帖临摹,以求精进。”
说着,谢道韫无奈道:
“就是不知道在临摹谁的字迹,反正他是不肯给我看的,也许是怕我取笑他。”
姐弟二人说话间,谢母阮容见时候不早了,催促道:
“令姜、羯儿,有什么话,留着下次见面再说吧,莫让你们父亲在船上久等。”
谢道韫这才向母亲施礼告别:
“惟愿母亲身体安康。”
谢母动容道:
“伱也要保重好身体,家里的事情,你不要太过挂念。”
说着,谢母支开谢玄,轻声道:
“当初你父亲听说熙儿降服匈奴,也曾为之欢喜,他只不过是好面子,不愿服软,你回去长安以后,与熙儿说说,让熙儿莫要将当初的事情一直记挂在心上。”
谢奕是否为桓熙降服匈奴而高兴,只有他自己与谢母知道。
谢道韫笑着安慰道:
“母亲放心,夫君并非气量狭窄之人,又怎会因此怨恨父亲。”
这话倒也没错,看在谢道韫、谢玄的份上,桓熙并没有因为往日的一些事情而怀恨在心。
谢母闻言终于放下心来,她与谢道韫道别,伸手抚摸了一下怀中的阿满,这才带着谢玄登船。
看着船只渐行渐远,甲板上,家人们的身影也逐渐模糊,谢道韫强忍许久的泪水也终于掉落下来。
而奉桓温之命,前来护送的侍卫们也松了口气,桓温就怕儿媳脑子一热,抱着孙儿跟上了船,到时少不得要来一场拦江救阿满。
老奴近来被女色所伤,很是憔悴。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司马兴男四十岁的年纪,此前往长安住了半年,如今回来了,又怎么会放过他。
桓温顾镜自怜,悲叹自己早生华发,而桓温的死对头殷浩,最近同样心情不佳。
按理来说,谢尚此前未能安抚张遇,如今却能与姚襄坦诚相见,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但殷浩有了苻健叛晋自立的例子,已经不再相信胡人。
别看姚弋仲留下遗言,让姚襄忠心于晋室,勿生二心。
但这是因为姚氏如今占据徐州为基业。
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这样的地理位置,偏偏又是平原地形,无险可守,姚氏只能依附于晋室。
如果给姚家占据了关中、河东、河北这三地的任意一处,姚弋仲必然是要留下另一番遗言。
殷浩从骨子里就不信任姚襄,在听说了寿阳的消息后,殷浩暗自气恼道:
‘只恨谢尚错失良机,若能趁机收监姚襄,并其部众,则北定中原指日可待。’
他可不相信姚襄真的会不顾生死,让其弟率部归附慕容氏。
殷浩为谢尚错失机会而惋惜,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姚襄虽然没有一个稳固的根基,但麾下兵强马壮,想要除掉他,只能耍些阴险手段,例如派遣刺客。
刺客不在于武艺是否高强,而在于能否取得对方的信任,接近目标。
殷浩与姚襄不曾有过会面,二人素不相识,想要派遣刺客刺杀姚襄,殷浩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从姚襄送来江南为质的五个弟弟身上想办法。
想必,他们也是怨恨姚襄将他们送来当人质的吧。
就在殷浩刻意与姚襄五个弟弟亲近的时候,谢道韫终于带上了阿满、洛娘,离开了江陵。
桓温这段时日习惯了含饴弄孙的生活,阿满这一走,他食不下咽,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因此拒绝与司马兴男行夫妻之礼。
只不过这种事情不是老奴想拒绝,就能拒绝的。
就在谢道韫踏上归途的时候,桓熙也乘车离开了长安。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二月十七,春色正浓,桓熙在五千精骑的护卫之下,开始了他的巡视之旅。
自从夺取关中以来,他就不曾回去过梁州,而占据陇右以后,也不曾往秦州视察。
当然,往梁州只是一个幌子,桓熙真正的目的,还是在秦州。
毫无疑问,在桓熙的下一步规划里,凉州首当其冲。
不收取凉州,就谈不上全力东出,争夺天下。
否则他在中原与人激战的时候,凉州张氏趁机袭击陇右,只怕会首尾难顾。
桓熙可不会将关陇的安危,寄托在一纸和约之上。
张重华这几年之所以老老实实地龟缩在凉州,是因为被自己打怕,而他本人也意志消沉,无心进龋
一旦凉州之主换了人,桓熙可不敢肯定对方能够坐视关陇空虚。
毕竟签署和约,有时候就是为了将来撕毁作准备。
桓熙谋夺凉州,不仅是因为它本身的威胁,也有将凉州精骑收为己用的心思。
因此,桓熙必须亲自往秦州视察,好在未来将秦州作为进攻凉州的前沿基地。
但光是往秦州走一趟,必然会引起张氏的警觉,所以才有了先往梁州,再去秦州的安排。
当然了,在这趟出巡的过程中,桓熙也将借机从各地的州郡兵中选拔精壮敢战之士五千人,将他们编为战兵。
扩军的风声早已放出,各地的州郡兵无不欢喜鼓舞,毕竟以战兵所享受的待遇,谁又不想置身其中,成为他们的一员。
要不是现在正值农忙的时候,哪怕不需要官府征召,他们也会自发操练。
这一次回去汉中,桓熙并没有走子午道,山路实在难走,而是走的相对平坦的陈仓道。
但也只是相对平坦,当然比不得长安周边的官道。
一路上马车颠簸,让与桓熙同车的李媛、韩嫣颠得七荤八素。
桓熙搂着二人,暗自寻思道:
‘有几条官道,是该让人平整了。’
无论坐的是二轮马车,还是四轮马车,路不平,就得遭受颠簸。
今年的劳役、徭役征伐,还得是以修路为主。
尤其是长安往潼关、蒲坂、天水、汉中、南阳的五条路线,必须重新修缮。
桓熙一直以来,坐的都是四轮马车,而非普及度更高的二轮马车。
四轮马车古已有之,后世考古,就曾在秦皇陵里发现两驾铜制的四轮立车。
但现在的四轮马车只是王公贵族们能够使用的载具,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路况与现存四轮马车的缺陷。
如今的四轮马车,说到底,就是在二轮马车上多加了两个轮子,虽然优点不少,但缺点也同样显著:两个前轮不能左右转动。
四轮马车在笔直的道路上行驶还可以,但只要是遇到转弯,就会暴露其灵活性的缺点,
考虑到四轮马车相比较与二轮马车,存在安全、舒适、载重更多、行驶更远、速度更快等特点,桓熙已经下令,让机巧院的匠人着手研发前轮可以跟随牲畜转动的四轮车。
每年桓熙都要往机巧院里拨下大量的经费,养着那么多的匠人,可不是真的在给他们养老。
桓熙只是把任务交待下去,无论匠人们采用什么法子,都得在他回去长安的时候,给自己献上成品。
这一趟巡视,没有半年只怕是回不去长安,有充足的时间给到匠人们。
只要解决了转向的问题,将来推广四轮马车,无论是自己出行,还是运兵运粮,相较于以往,都能存在不小的优势。
当然了,改良后的四轮马车不是灌钢法。
桓熙已经将灌钢法设置为高度机密,冶铁厂的周边也被划为禁区,派遣士兵看守,严禁无关人员靠近。
对于参与锻钢的匠人,他也严厉告诫过泄密的后果,同时发放额外的保密补贴。
因此,灌钢法不会像耕杷耱技术、曲辕犁一样,轻易被人学了过去。
桓熙甚至都不曾与桓温分享灌钢法,就是担心他在江陵的保密工作做不到位。
虽然桓温坐拥荆州的时间更久,但要论及控制力,可比不上桓熙对于关中的掌控。
至于改良后的四轮马车,也属于是大范围推广的物件,难以保密。
对方只要搞到一件成品,就能知道其原理。
不像灌钢法,哪怕得到一件灌钢法制成的铠甲,也不可能从中推导工序。
下一章在下午六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