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北伐目的
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
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二、不攻曹魏,蜀汉必亡
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汉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
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汉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汉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三、北伐中原,转移矛盾
蜀汉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所以在蜀汉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
在蜀汉的基本国策是该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蜀汉四相全是荆州人)、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
由于蜀汉建国之初,拥有荆州与益州,三方势力的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自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荆州集团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可谓是顶级元老级别死伤惨重,无力继续压制强大的蜀地集团,所以必须联合东州集团。三方长此以后,矛盾日渐突出。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托孤之时,除了任命诸葛亮为“正托孤大臣”还任命李严为“副托孤大臣”。一来可以使双方互相监督,二来可以借机拉拢东州集团。况且李严也算是半个荆州集团,不与刘备定下的基本国策冲突。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汉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北伐形势
蜀汉: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彝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打败,
令蜀汉国力大减。刘备逝世于白帝城后,丞相诸葛亮受托孤重任辅助后主刘禅,蜀汉国力慢慢恢复。
同年诸葛亮派出陈震、邓芝出使东吴,晓以利害说服孙权。吴、蜀两国重新缔结联盟。
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战乱,收服南蛮各族之民心。储备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
226年诸葛亮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操练三军,准备等待时机,北伐曹魏。
曹魏:自从刘备亡故后,曹魏开始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孙吴。在公元222-223年,曹丕出动三路大军伐吴,受阻撤退;
在公元224、225年曹丕又两次亲征至广陵,因无法渡江而撤军。
而曹魏与蜀汉接壤的关中、陇西等地则明显防备松懈。
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当时魏国朝廷有议论,可乘诸葛亮在汉中,一举出兵讨伐他们,曹睿亦有意,但孙资认为汉中、南郑等地险峻,大举兴兵必天下骚动,耗费巨大,于是提出命大将分别据守险要之地,只待魏国国力强大,蜀汉、吴必定不战而降。
不久后,诸葛亮在汉中获得了曹魏朝廷上发生之事,明白蜀、魏若长此以往,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况且此时曹魏的关中、陇西等地军备松懈,而蜀军却在经历过南征和两年操练,军力已经大大的提高。以有心攻无意,诸葛亮认为的北伐良机已经到来。
228年春天,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阐述了北伐的重要性,表明了时机的成熟性。在接到刘禅同意出兵的诏书后,诸葛亮提兵汉中轰轰烈烈的拉开了五次北伐的序幕。
北伐战略
在汉中南郑县(汉中郡的治所;之前我看地图的时候错将西城看做是汉中的治所,已做了更改,请见谅),诸葛亮与军中的所有将军展开了商讨。
当时,从汉中北进,必须经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正如曹操所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自古以来,有三个方向,五条通道。一个方向是出秦岭入关中。这个方向上有三条谷道,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谷长路险,均赖栈道通行,大军行动比较困难。另外褒斜谷还有一条支路,在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地势平坦,却有散关和陈仓两座要塞座落在此,自曹操从汉中撤兵以来便有重兵把守,难以轻越。另一个方向是由汉中经阳平关、武都、建成、祁山出天水,道路较远,但较为平坦。第三个方向是由汉中向东,迂回武关、蓝田,这条路路线太长,且靠近魏国首都洛阳,有重兵把守。
就在这个时候,魏延提出了流放百世,而又没有实施过的子午谷奇谋,打算一举占领曹魏整个潼关以西渭河平原。但是诸葛亮觉得此计太过冒险,而选择了一个相对周密的战略,奇袭陇右。
打仗的事,多少含有赌博性质;胜负之数,所系的因素实在太多。兵多、将广、粮足的一方,不一定就能取得战事的胜利,只不过说他们可以败了卷土重来。而蜀汉却不一样,兵比魏国少,将没有魏国多,粮食更是成问题的诸葛亮,知道魏延的计策一旦成功蜀汉将获得的回报将是五千士卒的数倍,不过他却依旧没有选择这条路因为实在过于冒险。
何以说魏延的计划是冒险呢?长安是魏国最大城池之一,更是西汉立国的都城,几百年来修筑得甚为坚固,而魏延走的是险峻的谷道,连士兵的补给品都是靠人驮,当然不可能带什么攻城器械;凭那五千名战斗兵和五千名辎重兵,要想攻取长安,实在是勉强得很。即使攻下了,也难免敌人不从洛阳和宛城给魏延来一个反包围。而魏延设想的诸葛亮主力能在二十多天内就赶到长安来接应他,时间也太紧了,长安西部关塞重重,只要出现一个郝昭类的人物,就足以狙击蜀汉的进攻。
以上也并非定论,说魏延的计划一定不会成功,关键是诸葛亮本钱少,他冒不起这个险。所以他选择了计划周密的战略,也就是兵出祁山,绕道陇右,西连诸戎,夺取长安。
这就是诸葛亮首次北伐的目的。陇山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大山脉,雍州以陇山为界限,陇山以东称为关中地区,陇山以西称为陇右。关中的大体位置,基本在陇山以东。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就是夺下陇右地区,然后以陇右为根据地,在陇右开田拓地,生产粮草,与曹魏进行持久战。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的计划的不同点,就是魏延想同时拿下关中的肥沃土地。
诸葛亮当时制定了一个自认很完美、很稳妥的办法,完全无懈可击。他的计划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让赵云率领一路疑兵,从斜谷道出兵,制造很大的声势,让曹魏以为蜀国将要从斜谷道出兵,攻打扶风郡的郿国城。而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却率领蜀国的主力,从武都郡穿过,直接出祁山,占领陇右,用先锋部队占据街亭,而死守;依托陇山这个天然屏障,挡住魏军,把陇右变成蜀汉国的地盘。
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并不复杂。他让赵云、邓芝率领军队制造声势,假装攻打郿国,但是由于兵力不足的缘由,却根本没有前进,而是停留在了斜谷道的南谷口箕谷,这里距离南郑县实际上是很近的,易守难攻。只要赵云、邓芝按照诸葛亮的吩咐,专心据守,就算曹魏十几万军队过来,也无法通过这样的山谷。
街亭一线,由于是军事重地,有一个小城可以用来据守,城虽然不大,但是驻守几千兵力还是没问题的。只要扼守住街亭,就可以让魏军难以前进。
诸葛亮的战略计算得天衣无缝,事先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最后真正交战的时候,还是功亏一篑。
建兴六年春(公元228年),诸葛亮终于开始行动了,一些似乎都在按照他的计划完美的进行。魏国果然中计,真的以为赵云军意图北攻,由于关中空虚,于是魏国军方顺理成章地调动雍州唯一的一支见过战场的精兵,由大将军曹真节制对抗赵云军。
魏明帝曹睿听说蜀国大军打算从斜谷道出兵攻打郿国,于是立即派大将军曹真率大军驻守郿国,防御蜀军,而曹真到达郿国之后才发现赵云这里只是一支疑军。而诸葛亮所率领的主力,成功的从武都郡穿越,出祁山,诸葛亮立即派自己的亲信马谡前往街亭镇守。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也是无数亮黑诟病诸葛亮的根源,诸葛亮真的是用人不当。
当时诸葛亮身边有魏延、吴懿这些名将可用,但是他却都不用。马谡是一个参谋型的人才,根本不适合独立领兵打仗,但是诸葛亮一心想要培养马谡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因为马谡是文武全才,所以诸葛亮想给马谡一个锻炼的机会。
蜀汉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国这才搞明白诸葛亮的主要目标在哪里,朝廷的群臣这时也慌了,年轻的魏明帝倒还颇为镇静,为了给众臣竖立信心,他命令右将军张颌率领步骑五万人去陇右助战,他自己也到长安督战。
此时所发生的一切好像都在向着诸葛亮的预期情况发展,但是马谡的失误,让诸葛亮的美梦破灭了。马谡到达街亭之后,发现街亭的狭道(山谷口)不像诸葛亮想的那么狭窄,而是比较开阔的地域。这样对于抵挡住对方大军的进攻有些吃力。马谡自作聪明,想起来当年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曾经据守高山,逼退曹操,于是他也想效仿,所以没有驻守城内,而是率领军队登上南山,在南山上安营扎寨。
跟随马谡的副官是王平,感觉马谡所据守的南山距离水源比较远,于是劝告马谡,应该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驻守城内。但是马谡却不听王平的劝告,认为打仗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出奇制胜,破釜沉舟。说到这里我也在怀疑马谡是不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诸葛亮一生谨慎,每次战役都规划完整,进退有度,而马谡却是一个爱出奇谋的人,与诸葛亮的思想恰恰相反。
曹真的军队到达了郿国,并在此驻守。但是曹真询问了郿国驻军之后才知道,蜀汉并没有任何军队从褒斜道出来,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曹真知道上当了,蜀汉真正的主力在陇右。于是当时曹真当机立断,留下自己亲信,率领少量精锐兵力镇守郿国,必要时可以前去探探情况。而曹真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立即前往陇山战线支援。
此时的张郃也已经到达了陇山战线,并且经过探马侦查得知,马谡并没有据守城池,而是驻扎在南山上,想依靠险峻的山势来阻挡魏国的大军。张郃知道自己立功的机会来了,摩拳擦掌,每日都在提升军队的士气,期望能够一招制敌。
当时,诸葛亮给马谡的兵力并不少,毕竟街亭太过于重要,他也很希望马谡能打胜仗。于是张郃下令包围南山,在包围圈安装了大量的鹿角,防止马谡的突围。张郃把马谡的军队限制在山上之后,下令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让马谡的军队无水可饮。由于马谡所据守的南山距离水源较远,所以很容易被张郃断绝取水的道路。
诸葛亮是在春季出兵北伐,此时已经是夏季,气温较高,马谡手下军队口渴难耐。围困了大概两三天之后,马谡的军队已经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张郃下令,全军出击,围剿山上的马谡军队。马谡军队此时已经是溃不成军,不堪一击,一触即溃。马谡自己看到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突围而出,只有王平坚守岗位,命令自己身边千余人的军队,躲在密林里,大声擂鼓。谨慎的张郃认为可能是伏兵,所以没有冒进,而是见好就收,退了回去。王平见张郃大军退去,才率领自己的军队,慢慢去收拢那些残余的散兵。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攻下天水郡的治所冀县,正在前往陇山前线的路上。但是很快他就听说了马谡战败的消息,一听神色顿时猛沉。此时,马谡也被抓了回来,一听,脸就涨得更红,诸葛亮无奈的把自己亲手培养的接班人马谡打入了大牢,准备斩首示众,以正法纪。马谡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说自己虽死无憾。马谡最终的结局没能逃过一死,至于是怎么死的,也没有必要去深究。
北伐结局
失去了街亭就等于失去陇山这个天然屏障,诸葛亮没有屏障,也就无法无法抵挡魏国大军,毕竟国力、还是兵力蜀汉都无法与魏国对抗,魏国有征战多年的精兵、与骁勇的骑兵;而蜀汉的精兵已经在夷陵之败中损伤殆尽,骑兵也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的组建。
而此时,斜谷道战线的赵云还不知道马谡军战败的消息,赵云发现曹真的大军已经撤去,留下的兵力比自己所率领的兵力少,于是开始慢慢向前进军,也准备也立下一些战功,毕竟是自己最后一次领军了,即使中埋伏战死沙场,也不过是自己最终的归属而已。
曹真的留守兵力看到赵云进军,于是也前往褒斜道山谷进行阻击,两军狭路相逢,当时赵云大意了,认为对方兵力比自己少,而且率军的是不知名的无名小将,哪里是自己对手?但是他小看了魏军,曹真留下来的是魏军的精锐,平时练兵很严格,狭隘的褒斜谷终究还是爆发了战争,自然是精锐的魏军占据了上风,很快把赵云的汉军打得溃不成军。赵云在混乱的军队中,收拢散兵据守在险要处,尽量减少了伤亡。
但是魏军却没有像陇山战线的张郃那样见好就收,曹真的这个亲信小将也是一个猛将,依然不依不饶,继续追击赵云的残部,而赵云知道已经军败,少不了责罚,便自己领亲卫断后已拒魏军。有着赵云亲自断后汉军自然平安回到了汉中,不过为了防止魏军的去而复返,赵云下令烧毁了栈道。
第一次北伐就到此为止。对魏国来说,收获最大的是陇西一带的汉族反魏力量都暴露出来了,三郡之乱为反魏亲汉势力的一次暴露,也因此被魏国政府连根拔起。对蜀汉来说,损失甚大,最遗憾的是丧失了轻取陇西的最好的一次机会,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北伐目的
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
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二、不攻曹魏,蜀汉必亡
自从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孙资的建议,对蜀汉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
诸葛亮已经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汉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三来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汉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
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意图天下,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
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三、北伐中原,转移矛盾
蜀汉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入蜀带领的文臣武将)在蜀地建立的政权。所以在蜀汉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刘璋以前带领的文臣武将)、第三阶级才是蜀地集团(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
在蜀汉的基本国策是该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蜀汉四相全是荆州人)、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
由于蜀汉建国之初,拥有荆州与益州,三方势力的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自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荆州集团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可谓是顶级元老级别死伤惨重,无力继续压制强大的蜀地集团,所以必须联合东州集团。三方长此以后,矛盾日渐突出。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托孤之时,除了任命诸葛亮为“正托孤大臣”还任命李严为“副托孤大臣”。一来可以使双方互相监督,二来可以借机拉拢东州集团。况且李严也算是半个荆州集团,不与刘备定下的基本国策冲突。
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汉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汉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北伐形势
蜀汉: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彝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打败,
令蜀汉国力大减。刘备逝世于白帝城后,丞相诸葛亮受托孤重任辅助后主刘禅,蜀汉国力慢慢恢复。
同年诸葛亮派出陈震、邓芝出使东吴,晓以利害说服孙权。吴、蜀两国重新缔结联盟。
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战乱,收服南蛮各族之民心。储备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
226年诸葛亮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操练三军,准备等待时机,北伐曹魏。
曹魏:自从刘备亡故后,曹魏开始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孙吴。在公元222-223年,曹丕出动三路大军伐吴,受阻撤退;
在公元224、225年曹丕又两次亲征至广陵,因无法渡江而撤军。
而曹魏与蜀汉接壤的关中、陇西等地则明显防备松懈。
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当时魏国朝廷有议论,可乘诸葛亮在汉中,一举出兵讨伐他们,曹睿亦有意,但孙资认为汉中、南郑等地险峻,大举兴兵必天下骚动,耗费巨大,于是提出命大将分别据守险要之地,只待魏国国力强大,蜀汉、吴必定不战而降。
不久后,诸葛亮在汉中获得了曹魏朝廷上发生之事,明白蜀、魏若长此以往,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况且此时曹魏的关中、陇西等地军备松懈,而蜀军却在经历过南征和两年操练,军力已经大大的提高。以有心攻无意,诸葛亮认为的北伐良机已经到来。
228年春天,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阐述了北伐的重要性,表明了时机的成熟性。在接到刘禅同意出兵的诏书后,诸葛亮提兵汉中轰轰烈烈的拉开了五次北伐的序幕。
北伐战略
在汉中南郑县(汉中郡的治所;之前我看地图的时候错将西城看做是汉中的治所,已做了更改,请见谅),诸葛亮与军中的所有将军展开了商讨。
当时,从汉中北进,必须经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正如曹操所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自古以来,有三个方向,五条通道。一个方向是出秦岭入关中。这个方向上有三条谷道,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谷长路险,均赖栈道通行,大军行动比较困难。另外褒斜谷还有一条支路,在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地势平坦,却有散关和陈仓两座要塞座落在此,自曹操从汉中撤兵以来便有重兵把守,难以轻越。另一个方向是由汉中经阳平关、武都、建成、祁山出天水,道路较远,但较为平坦。第三个方向是由汉中向东,迂回武关、蓝田,这条路路线太长,且靠近魏国首都洛阳,有重兵把守。
就在这个时候,魏延提出了流放百世,而又没有实施过的子午谷奇谋,打算一举占领曹魏整个潼关以西渭河平原。但是诸葛亮觉得此计太过冒险,而选择了一个相对周密的战略,奇袭陇右。
打仗的事,多少含有赌博性质;胜负之数,所系的因素实在太多。兵多、将广、粮足的一方,不一定就能取得战事的胜利,只不过说他们可以败了卷土重来。而蜀汉却不一样,兵比魏国少,将没有魏国多,粮食更是成问题的诸葛亮,知道魏延的计策一旦成功蜀汉将获得的回报将是五千士卒的数倍,不过他却依旧没有选择这条路因为实在过于冒险。
何以说魏延的计划是冒险呢?长安是魏国最大城池之一,更是西汉立国的都城,几百年来修筑得甚为坚固,而魏延走的是险峻的谷道,连士兵的补给品都是靠人驮,当然不可能带什么攻城器械;凭那五千名战斗兵和五千名辎重兵,要想攻取长安,实在是勉强得很。即使攻下了,也难免敌人不从洛阳和宛城给魏延来一个反包围。而魏延设想的诸葛亮主力能在二十多天内就赶到长安来接应他,时间也太紧了,长安西部关塞重重,只要出现一个郝昭类的人物,就足以狙击蜀汉的进攻。
以上也并非定论,说魏延的计划一定不会成功,关键是诸葛亮本钱少,他冒不起这个险。所以他选择了计划周密的战略,也就是兵出祁山,绕道陇右,西连诸戎,夺取长安。
这就是诸葛亮首次北伐的目的。陇山是一个南北走向的大山脉,雍州以陇山为界限,陇山以东称为关中地区,陇山以西称为陇右。关中的大体位置,基本在陇山以东。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就是夺下陇右地区,然后以陇右为根据地,在陇右开田拓地,生产粮草,与曹魏进行持久战。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的计划的不同点,就是魏延想同时拿下关中的肥沃土地。
诸葛亮当时制定了一个自认很完美、很稳妥的办法,完全无懈可击。他的计划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让赵云率领一路疑兵,从斜谷道出兵,制造很大的声势,让曹魏以为蜀国将要从斜谷道出兵,攻打扶风郡的郿国城。而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却率领蜀国的主力,从武都郡穿过,直接出祁山,占领陇右,用先锋部队占据街亭,而死守;依托陇山这个天然屏障,挡住魏军,把陇右变成蜀汉国的地盘。
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并不复杂。他让赵云、邓芝率领军队制造声势,假装攻打郿国,但是由于兵力不足的缘由,却根本没有前进,而是停留在了斜谷道的南谷口箕谷,这里距离南郑县实际上是很近的,易守难攻。只要赵云、邓芝按照诸葛亮的吩咐,专心据守,就算曹魏十几万军队过来,也无法通过这样的山谷。
街亭一线,由于是军事重地,有一个小城可以用来据守,城虽然不大,但是驻守几千兵力还是没问题的。只要扼守住街亭,就可以让魏军难以前进。
诸葛亮的战略计算得天衣无缝,事先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最后真正交战的时候,还是功亏一篑。
建兴六年春(公元228年),诸葛亮终于开始行动了,一些似乎都在按照他的计划完美的进行。魏国果然中计,真的以为赵云军意图北攻,由于关中空虚,于是魏国军方顺理成章地调动雍州唯一的一支见过战场的精兵,由大将军曹真节制对抗赵云军。
魏明帝曹睿听说蜀国大军打算从斜谷道出兵攻打郿国,于是立即派大将军曹真率大军驻守郿国,防御蜀军,而曹真到达郿国之后才发现赵云这里只是一支疑军。而诸葛亮所率领的主力,成功的从武都郡穿越,出祁山,诸葛亮立即派自己的亲信马谡前往街亭镇守。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也是无数亮黑诟病诸葛亮的根源,诸葛亮真的是用人不当。
当时诸葛亮身边有魏延、吴懿这些名将可用,但是他却都不用。马谡是一个参谋型的人才,根本不适合独立领兵打仗,但是诸葛亮一心想要培养马谡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因为马谡是文武全才,所以诸葛亮想给马谡一个锻炼的机会。
蜀汉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国这才搞明白诸葛亮的主要目标在哪里,朝廷的群臣这时也慌了,年轻的魏明帝倒还颇为镇静,为了给众臣竖立信心,他命令右将军张颌率领步骑五万人去陇右助战,他自己也到长安督战。
此时所发生的一切好像都在向着诸葛亮的预期情况发展,但是马谡的失误,让诸葛亮的美梦破灭了。马谡到达街亭之后,发现街亭的狭道(山谷口)不像诸葛亮想的那么狭窄,而是比较开阔的地域。这样对于抵挡住对方大军的进攻有些吃力。马谡自作聪明,想起来当年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曾经据守高山,逼退曹操,于是他也想效仿,所以没有驻守城内,而是率领军队登上南山,在南山上安营扎寨。
跟随马谡的副官是王平,感觉马谡所据守的南山距离水源比较远,于是劝告马谡,应该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驻守城内。但是马谡却不听王平的劝告,认为打仗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出奇制胜,破釜沉舟。说到这里我也在怀疑马谡是不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诸葛亮一生谨慎,每次战役都规划完整,进退有度,而马谡却是一个爱出奇谋的人,与诸葛亮的思想恰恰相反。
曹真的军队到达了郿国,并在此驻守。但是曹真询问了郿国驻军之后才知道,蜀汉并没有任何军队从褒斜道出来,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曹真知道上当了,蜀汉真正的主力在陇右。于是当时曹真当机立断,留下自己亲信,率领少量精锐兵力镇守郿国,必要时可以前去探探情况。而曹真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立即前往陇山战线支援。
此时的张郃也已经到达了陇山战线,并且经过探马侦查得知,马谡并没有据守城池,而是驻扎在南山上,想依靠险峻的山势来阻挡魏国的大军。张郃知道自己立功的机会来了,摩拳擦掌,每日都在提升军队的士气,期望能够一招制敌。
当时,诸葛亮给马谡的兵力并不少,毕竟街亭太过于重要,他也很希望马谡能打胜仗。于是张郃下令包围南山,在包围圈安装了大量的鹿角,防止马谡的突围。张郃把马谡的军队限制在山上之后,下令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让马谡的军队无水可饮。由于马谡所据守的南山距离水源较远,所以很容易被张郃断绝取水的道路。
诸葛亮是在春季出兵北伐,此时已经是夏季,气温较高,马谡手下军队口渴难耐。围困了大概两三天之后,马谡的军队已经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张郃下令,全军出击,围剿山上的马谡军队。马谡军队此时已经是溃不成军,不堪一击,一触即溃。马谡自己看到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突围而出,只有王平坚守岗位,命令自己身边千余人的军队,躲在密林里,大声擂鼓。谨慎的张郃认为可能是伏兵,所以没有冒进,而是见好就收,退了回去。王平见张郃大军退去,才率领自己的军队,慢慢去收拢那些残余的散兵。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攻下天水郡的治所冀县,正在前往陇山前线的路上。但是很快他就听说了马谡战败的消息,一听神色顿时猛沉。此时,马谡也被抓了回来,一听,脸就涨得更红,诸葛亮无奈的把自己亲手培养的接班人马谡打入了大牢,准备斩首示众,以正法纪。马谡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说自己虽死无憾。马谡最终的结局没能逃过一死,至于是怎么死的,也没有必要去深究。
北伐结局
失去了街亭就等于失去陇山这个天然屏障,诸葛亮没有屏障,也就无法无法抵挡魏国大军,毕竟国力、还是兵力蜀汉都无法与魏国对抗,魏国有征战多年的精兵、与骁勇的骑兵;而蜀汉的精兵已经在夷陵之败中损伤殆尽,骑兵也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的组建。
而此时,斜谷道战线的赵云还不知道马谡军战败的消息,赵云发现曹真的大军已经撤去,留下的兵力比自己所率领的兵力少,于是开始慢慢向前进军,也准备也立下一些战功,毕竟是自己最后一次领军了,即使中埋伏战死沙场,也不过是自己最终的归属而已。
曹真的留守兵力看到赵云进军,于是也前往褒斜道山谷进行阻击,两军狭路相逢,当时赵云大意了,认为对方兵力比自己少,而且率军的是不知名的无名小将,哪里是自己对手?但是他小看了魏军,曹真留下来的是魏军的精锐,平时练兵很严格,狭隘的褒斜谷终究还是爆发了战争,自然是精锐的魏军占据了上风,很快把赵云的汉军打得溃不成军。赵云在混乱的军队中,收拢散兵据守在险要处,尽量减少了伤亡。
但是魏军却没有像陇山战线的张郃那样见好就收,曹真的这个亲信小将也是一个猛将,依然不依不饶,继续追击赵云的残部,而赵云知道已经军败,少不了责罚,便自己领亲卫断后已拒魏军。有着赵云亲自断后汉军自然平安回到了汉中,不过为了防止魏军的去而复返,赵云下令烧毁了栈道。
第一次北伐就到此为止。对魏国来说,收获最大的是陇西一带的汉族反魏力量都暴露出来了,三郡之乱为反魏亲汉势力的一次暴露,也因此被魏国政府连根拔起。对蜀汉来说,损失甚大,最遗憾的是丧失了轻取陇西的最好的一次机会,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