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朝鲜战争的尾声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朝鲜停战协议》的签定,使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没有在战争中输掉外交。而日本,则哀叹:“这是日本帝国近代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而最让日本人伤心的莫过于观战的德国军官在给国内发回的报告中称:“日军的战术水平至多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日本损失了近20万人的陆军精锐部队(包括死亡的以及丧失战斗能力的)。精锐的第2、驻朝鲜步兵第19、第20师团全军覆没,重创了第1、5、6、16师团,其中第5、16两师团士兵几乎换了一轮,而第1、6两师团仅以小部侥幸生存。
另外,第8国境守备队、第1独立守备队也几乎损失殆尽,还贴了一个战车联队,但让日本最难过的还是第6联队旗被俘。
海军颜面也大损:庞大的联合舰队徒劳无功,反损失了一艘“出云”号装甲巡洋舰,以及第17分舰队全军覆没。虽然看起来损失远比陆军小得多,但考虑到中国对手的弱小,此仗仍然被认为是大败。
高级军官的伤亡也是空前的,有4位陆军中将在这场战争中丧命,以至于日本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这场战争让日本的优秀指挥官损失殆尽,并提前中止了其借关东州、朝鲜的资源继续侵略亚洲大陆的国家政策,在经济上也同步打击不小。
这次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打出了国威、军威,洗刷了中国的近百年耻辱。人民军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在战术上,将所擅长的包围、穿插、伏击、近战、夜战、围城打援发挥得淋漓尽至。
同时,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东北成为国家建设的总基地,使人民党中国强化了工业化的基础。
战略态势空前好转。通过此战,东北人民军突入到汉江边上,使中日军事斗争的边境线从东三省向南移转了近600公里,也结束了在境内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防御局面,从而延伸了安全警戒线。
中日在东亚战略态势的大逆转,也给东北经济的继续腾飞作了坚实的安全保证。此役使中国恢复了大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也开始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政治影响则是最大的收获。西方观战团绘声绘色描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痛打已入白人之列的强国日本,对他们触动颇大。
新加坡华人领袖陈家庚回忆说,朝鲜战争前他在欧洲旅行,到处遭受歧视,可是当中国出兵朝鲜并连获胜利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陈家庚从此开始认真学习汉语。
所以说中国是大大地胜利了,这是无法换算的价值。
朝鲜战争的爆发,也给中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契机。都说战争是工业发展的催化剂,一点儿都不假。整个战争期间,中国的机器制造业增长了近一倍,国家的经济建设虽然稍受干扰,但是仍然以年增18%的高速递长,令世界刮目相看。
战争爆发第一年的1928年10月,中日财政收入突破了3倍差距的新纪录,到结束的1929年8月,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三倍,工业总产值则首次超越日本,达到同期德国的三分之二、美国的六分之一;
机器制造业是日本的2.5倍,发电量是其1.5倍。中国毫无悬念地全面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来自美国国务院的政策文件称:“中国的岷起是亚洲新的时代的开端,我们应当时刻注意中国的政策以及对美国可能的影响。”
后来在英国外交部的解密文件称:“沉睡的亚洲巨人已经苏醒,在考虑亚洲政策时务必要关注来自中国的反应。”
苏联则对中国由经济飞速上升而带来的军事力量上的增强表示了非常强烈的吃惊,并直接促使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生。
这场胜利,对中国的国力的宣扬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一直谈不拢的关税自主和治外法权,在这场战争后的第一次谈判中就取得丰硕成果。由于最大的阻碍力量日本已经退出了这次谈判,中国政|府顺利收回了全部海关的控制权。
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主动提出对上海、天津租界的现状进行改革,首次明确要求本国侨民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并撤销了存在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终审法院。
民国政|府也不畏缩,提出将上海等原租界变为“经济特区”的概念,以便让外国资本继续享受经济优惠的同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尽管主管财经的副总理张振鹫对于少帅层出不穷的新奇观点已经不再感冒,但是乍得知这个之前闻所未闻“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极大地震撼了一把----在国家亟需外汇的时候,不急着把这些摇钱树砍断,而在“主权归我,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吸纳外资”的出发点下继续保留带着剥削性质的欧美经济制度。
就这一点来说,“经济特区”仿佛只是租界换了个名称的吸金窟。
但是只有张汉卿才理解中国走这一步的高明和必要:资本家也是人,资本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的事情,怎么可能挽留直到吸引外资的注入?难道冀希望于资本家要做慈善家?追赶国外先进的工业国,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而此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力量还很庞大,如果不加以善用和控制,许多行业刚刚起步的民族资本家是无法竞争过这些资本雄厚、实力超群的大财阀的。
此外,禁止外国资本投向内地和绝大部分保护性行业,又为英美国家长期在华形成的“门户开放”政策直接冲突,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虽然胜了日本,张汉卿也不会狂妄到向各大国叫嚣的地步。有了这种“经济特区”,也可以将英美等国的在华经济活动限制在这些地带,在表面上不落口实。
张汉卿的声望在战后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但是明智的,他并没有因沾沾自喜。在他看来,这次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取得了对日的绝对优势,恰恰相反,日本军队的顽强和海上力量的绝对优势更加使他深深地感到威胁。
如果不是他沾了历史的光,仗不会打得那么轻松。而且日本在欧美看来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它的工业底子太弱了,同样它的资源劣势也太明显了,和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远不是一个等级的,更不用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美国了。
想起后世中国一直宣讲的目标“超英赶美”,在英国被打残了的战后60年后,以共*党为领导的中国才第一次超越英国,顿觉得前途并不平坦,任重而道远。
不过这次胜利,也能给东北边境至少会获得10年以上的安定。随着关东州的收复,京畿门户安全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关东州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丰硕”成果,被人民政|府一把手得了去。
凭心而论,日本虽然在东北无止境地掠夺能源、资源,但对“关东州”却是当作本国国土的一部分而苦心经营,这从正史上后来“满州国”并不包含关东州即可看出。
日本在关东州建设了大量的厂矿企业,从大连到沈阳的“南满铁路”两侧密布着许多终日冒烟的烟囱,这一带也被国外经济学家称之为“东方鲁尔”,其经济实力可想而知。东北本来就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现在又增加了“关东州”这支生力军,如虎添翼。
朝鲜战场上中国陆军的酣畅淋漓,充分证明张汉卿着力发展装甲部队的战略远见。也是从朝鲜战争开始,全球主要陆军进入了一个装甲为王的时代,坦克的性能被进一步发扬。
在这个基础上,张汉卿对陆海关系的平稳,基本上还是考虑到国家的长、短期需求。用布热斯基在《大棋局》中的论调,陆权与海权的关系“不管战略宣称如何,总是从属于地缘政治的判断”。在中国国力还不足以陆海共同发展时,握紧一个拳头打击一个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从与中国处境相同的德国身上学到的经验,尤其是战略大师俾斯麦的逻辑,让张汉卿在前几年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海军的发展。
在军事上与大陆政策相适应,俾斯麦主张优先发展陆军。他认为德国需要强大的陆军,而不是海军,德国的命运取决于陆地而不是海上。
因为英国是世界海洋的霸主,如果德国优先发展海军,必然会触动英国的神经,英国将倾全力投入造舰竞赛,而且即使是德国建设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也难以突破英国的封锁线,在战争中无法发挥其作用。
中国也一样。发展一支强大的陆军见效最快,并有能力向日本在中国的陆上势力范围提出挑战,日本作为岛国无法效仿也无力支撑其组建庞大的陆军队伍,其失败是必然的。
不过日本的失败不会太彻底,因为它有另外一个倚仗----海军。从零起步的中国海军面对已经成长为巨人的日本海军,无论如何不会有胜算。
中国海军与当初德国有着类似的使命:确保沿海城市免受进攻,打破封锁以确保航运申通,防止敌军登陆海岸;保护海外贸易,进攻敌国贸易。
其实对中国影响更大的,是这一仗打了一个持久的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万里海疆和陆疆获得了难得的安定;借着这股东风,多年来如哽在喉的上海海关问题、领事裁判权问题、以及与部分国家关于关税的问题通通获得了解决,这是战前哪怕是最大胆的观察家们也始料不及的。
《朝鲜停战协议》的签定,使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没有在战争中输掉外交。而日本,则哀叹:“这是日本帝国近代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而最让日本人伤心的莫过于观战的德国军官在给国内发回的报告中称:“日军的战术水平至多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日本损失了近20万人的陆军精锐部队(包括死亡的以及丧失战斗能力的)。精锐的第2、驻朝鲜步兵第19、第20师团全军覆没,重创了第1、5、6、16师团,其中第5、16两师团士兵几乎换了一轮,而第1、6两师团仅以小部侥幸生存。
另外,第8国境守备队、第1独立守备队也几乎损失殆尽,还贴了一个战车联队,但让日本最难过的还是第6联队旗被俘。
海军颜面也大损:庞大的联合舰队徒劳无功,反损失了一艘“出云”号装甲巡洋舰,以及第17分舰队全军覆没。虽然看起来损失远比陆军小得多,但考虑到中国对手的弱小,此仗仍然被认为是大败。
高级军官的伤亡也是空前的,有4位陆军中将在这场战争中丧命,以至于日本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这场战争让日本的优秀指挥官损失殆尽,并提前中止了其借关东州、朝鲜的资源继续侵略亚洲大陆的国家政策,在经济上也同步打击不小。
这次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打出了国威、军威,洗刷了中国的近百年耻辱。人民军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在战术上,将所擅长的包围、穿插、伏击、近战、夜战、围城打援发挥得淋漓尽至。
同时,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东北成为国家建设的总基地,使人民党中国强化了工业化的基础。
战略态势空前好转。通过此战,东北人民军突入到汉江边上,使中日军事斗争的边境线从东三省向南移转了近600公里,也结束了在境内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防御局面,从而延伸了安全警戒线。
中日在东亚战略态势的大逆转,也给东北经济的继续腾飞作了坚实的安全保证。此役使中国恢复了大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也开始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政治影响则是最大的收获。西方观战团绘声绘色描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痛打已入白人之列的强国日本,对他们触动颇大。
新加坡华人领袖陈家庚回忆说,朝鲜战争前他在欧洲旅行,到处遭受歧视,可是当中国出兵朝鲜并连获胜利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陈家庚从此开始认真学习汉语。
所以说中国是大大地胜利了,这是无法换算的价值。
朝鲜战争的爆发,也给中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契机。都说战争是工业发展的催化剂,一点儿都不假。整个战争期间,中国的机器制造业增长了近一倍,国家的经济建设虽然稍受干扰,但是仍然以年增18%的高速递长,令世界刮目相看。
战争爆发第一年的1928年10月,中日财政收入突破了3倍差距的新纪录,到结束的1929年8月,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三倍,工业总产值则首次超越日本,达到同期德国的三分之二、美国的六分之一;
机器制造业是日本的2.5倍,发电量是其1.5倍。中国毫无悬念地全面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来自美国国务院的政策文件称:“中国的岷起是亚洲新的时代的开端,我们应当时刻注意中国的政策以及对美国可能的影响。”
后来在英国外交部的解密文件称:“沉睡的亚洲巨人已经苏醒,在考虑亚洲政策时务必要关注来自中国的反应。”
苏联则对中国由经济飞速上升而带来的军事力量上的增强表示了非常强烈的吃惊,并直接促使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生。
这场胜利,对中国的国力的宣扬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一直谈不拢的关税自主和治外法权,在这场战争后的第一次谈判中就取得丰硕成果。由于最大的阻碍力量日本已经退出了这次谈判,中国政|府顺利收回了全部海关的控制权。
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主动提出对上海、天津租界的现状进行改革,首次明确要求本国侨民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并撤销了存在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终审法院。
民国政|府也不畏缩,提出将上海等原租界变为“经济特区”的概念,以便让外国资本继续享受经济优惠的同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尽管主管财经的副总理张振鹫对于少帅层出不穷的新奇观点已经不再感冒,但是乍得知这个之前闻所未闻“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极大地震撼了一把----在国家亟需外汇的时候,不急着把这些摇钱树砍断,而在“主权归我,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吸纳外资”的出发点下继续保留带着剥削性质的欧美经济制度。
就这一点来说,“经济特区”仿佛只是租界换了个名称的吸金窟。
但是只有张汉卿才理解中国走这一步的高明和必要:资本家也是人,资本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的事情,怎么可能挽留直到吸引外资的注入?难道冀希望于资本家要做慈善家?追赶国外先进的工业国,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而此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力量还很庞大,如果不加以善用和控制,许多行业刚刚起步的民族资本家是无法竞争过这些资本雄厚、实力超群的大财阀的。
此外,禁止外国资本投向内地和绝大部分保护性行业,又为英美国家长期在华形成的“门户开放”政策直接冲突,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虽然胜了日本,张汉卿也不会狂妄到向各大国叫嚣的地步。有了这种“经济特区”,也可以将英美等国的在华经济活动限制在这些地带,在表面上不落口实。
张汉卿的声望在战后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但是明智的,他并没有因沾沾自喜。在他看来,这次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取得了对日的绝对优势,恰恰相反,日本军队的顽强和海上力量的绝对优势更加使他深深地感到威胁。
如果不是他沾了历史的光,仗不会打得那么轻松。而且日本在欧美看来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它的工业底子太弱了,同样它的资源劣势也太明显了,和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远不是一个等级的,更不用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美国了。
想起后世中国一直宣讲的目标“超英赶美”,在英国被打残了的战后60年后,以共*党为领导的中国才第一次超越英国,顿觉得前途并不平坦,任重而道远。
不过这次胜利,也能给东北边境至少会获得10年以上的安定。随着关东州的收复,京畿门户安全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关东州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丰硕”成果,被人民政|府一把手得了去。
凭心而论,日本虽然在东北无止境地掠夺能源、资源,但对“关东州”却是当作本国国土的一部分而苦心经营,这从正史上后来“满州国”并不包含关东州即可看出。
日本在关东州建设了大量的厂矿企业,从大连到沈阳的“南满铁路”两侧密布着许多终日冒烟的烟囱,这一带也被国外经济学家称之为“东方鲁尔”,其经济实力可想而知。东北本来就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现在又增加了“关东州”这支生力军,如虎添翼。
朝鲜战场上中国陆军的酣畅淋漓,充分证明张汉卿着力发展装甲部队的战略远见。也是从朝鲜战争开始,全球主要陆军进入了一个装甲为王的时代,坦克的性能被进一步发扬。
在这个基础上,张汉卿对陆海关系的平稳,基本上还是考虑到国家的长、短期需求。用布热斯基在《大棋局》中的论调,陆权与海权的关系“不管战略宣称如何,总是从属于地缘政治的判断”。在中国国力还不足以陆海共同发展时,握紧一个拳头打击一个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从与中国处境相同的德国身上学到的经验,尤其是战略大师俾斯麦的逻辑,让张汉卿在前几年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海军的发展。
在军事上与大陆政策相适应,俾斯麦主张优先发展陆军。他认为德国需要强大的陆军,而不是海军,德国的命运取决于陆地而不是海上。
因为英国是世界海洋的霸主,如果德国优先发展海军,必然会触动英国的神经,英国将倾全力投入造舰竞赛,而且即使是德国建设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也难以突破英国的封锁线,在战争中无法发挥其作用。
中国也一样。发展一支强大的陆军见效最快,并有能力向日本在中国的陆上势力范围提出挑战,日本作为岛国无法效仿也无力支撑其组建庞大的陆军队伍,其失败是必然的。
不过日本的失败不会太彻底,因为它有另外一个倚仗----海军。从零起步的中国海军面对已经成长为巨人的日本海军,无论如何不会有胜算。
中国海军与当初德国有着类似的使命:确保沿海城市免受进攻,打破封锁以确保航运申通,防止敌军登陆海岸;保护海外贸易,进攻敌国贸易。
其实对中国影响更大的,是这一仗打了一个持久的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万里海疆和陆疆获得了难得的安定;借着这股东风,多年来如哽在喉的上海海关问题、领事裁判权问题、以及与部分国家关于关税的问题通通获得了解决,这是战前哪怕是最大胆的观察家们也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