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张汉卿所说的东北移民,的确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特别是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灾民们。家园都被毁了,生活无着之下,按照历史以来的经验,如果救助不力,他们最终只有离乡背井、当乞丐的份。现在,有一线机会在,又怎么会拒绝?
可是,还有些人,特别是对东北不了解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的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对关外苦寒之地有着本能的畏惧,也不相信东北有这么好,东北人有这么好,东北官府会这么好心。有吃有住有衣,还有免费坐火车,这是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咋能落在我们头上?这个年轻的少帅不会是像京奉线上的怪物一样,满嘴跑火车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贩卖人口。
有人便对张汉卿提出了质疑:“东北这么寒冷,庄稼都种不活,我们人过去了,怎么活啊?”
张汉卿失笑,他问:“谁说的?东北现有人口三千万,没庄稼,大家都去喝西北风吗?”
那人便说:“就是有,能养活我们这么多人吗?”敢情在他心中,三千万的概念是个零,百十万灾民就是顶天的数字了。
张汉卿知道中国人惯有的从众心理,他还怕没人问问题,做不过相互交流呢。有人来和他互动,当然求之不得。他用煽情的语气描绘了东北的好处,大家不信。不信?有歌为证。兴之所至,他当众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
“哎…哎…嘿…嘿哟
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
我爸爸有事没事总想喝点酒
就算是没有菜那也得喝二两
大碗茶大碗的酒
左邻右舍在两旁
五魁首六六六
笑声满堂啊
哎…哟
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啊
每天她喝着山歌去学堂
直唱得老大爷
放下了他的大烟袋
直唱得小伙子
更加思念他姑娘
直唱得老大娘
放下针线听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
眼泪汪汪啊
忘记了洗衣裳
哎…哟”
张汉卿贵为督军之子,他在北京的虎口脱险以及在奉天的种种表现在天津很多人心中是一个传奇的存在。现在,为了灾民,他亲自登台,用一首难登大雅之堂的歌曲轰开顽固的心扉。在这个时代,唱后世这样的流行歌曲还真是一个创举。虽然张汉卿的嗓音算不上金珠玉琅,但是台下众人还是感受到了耳目一新----毕竟领先了一个世纪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少帅?果然不凡!
来自关外的张汉卿能对天津灾民如此动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各地记者凭着新闻人的良心,给张汉卿的举动予以了大肆煽情的渲染。很多灾民被张汉卿鼓动,也是感觉实在无法在政|府基本不作为的大灾中活下去,纷纷踏上北上的火车。
张汉卿也不负前言,安排的人民党“天津灾民移民关外指挥部”就在天津火车站外成立,并在多地设置了分部。灾民通过初步筛选与登记,被安排在专门的列车上。那里有奉天省部与各地分部的人民党负责同志沿京奉线陆续安置人群。
到1917年底的三个月间,共接纳了大约四十万灾民入奉。虽然人数并不算多,却极大地减轻了天津救灾的难度,张作霖与张汉卿的壮举,赢得了中外媒体一致的赞叹。
张汉卿提出向东北移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历史的必然。
满清入关后把关外视为禁脔,不许汉人开发,即使是黄河泛滥导致灾民大量没饭吃没地种植而东北广大黑土地却空着,也不许内地民众去开发,宁愿它荒废着。而且清朝对黑龙江地方也没有长期驻军设立哨所,康熙期间还有一年巡视两次,到了后来更是几年不见得巡视一次,直接就任命一个当地土著酋长,然后让他们每年进贡多少礼物就完事了。
在18世纪后期沙俄直接占领了库页岛后,大清却一直不知道,因为当时库页岛进贡礼物很少而被乾隆免去了。当17世纪沙俄首次扩张到黑龙江流域,俄罗斯人发现在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仅仅分布着几万个的达斡尔人等少数土著。
这类似爱斯基摩人,地广人稀,分布在加拿大广大地区,很难让国际社会公认加拿大自古以来就是爱斯基摩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就比如你现在跟现代加拿大人说是爱斯基摩人奠定了加拿大的版图,其结果怎么样?地球人都知道。
清朝这种羁縻方式管理一直延续到清朝的灭亡,而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边疆管理可是现代模式的。到了19世纪沙俄再次扩张的时候,穆拉维约夫发现跟150年前相比,黑龙江流域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空荒着没有进行任何建设和开发,也没有清朝军队的长期驻军哨所。于是乎直接占领。
对于国土的深切感情,在于付出的血汗,有投入才有感情。投入越多感情越深,不付出资本和劳动,从来不去建设也难以建立持久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外敌侵入内地的时候(如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人会奋起抗争并且舆论民众也会大加支持,同样是东北地区,在沙俄侵占后当时中国人却没有什么强烈反抗。
而当日本人侵略的时候中国人就反抗强烈,这就是因为内地经过中国人的大量付出和开发,同样是因为张作霖大量将山东河南等灾民引入到东北进行大量开发建设,这些来自中国内地的民众进行了大量付出,而日本人要剥夺他们的成果自然会反抗激烈。而沙俄入侵时候东北在大清禁边的政策下没有进行开发建设,自然对这块土地就不那么珍惜了。
像列强在中国抢占了那么多土地,特别是沙皇俄国,把从西北到远东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割了去,但是在国人心中,它们远没有**、旅大、威海等地方重要,讲起来这些地方还不如俄国拿去的一个零头。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里有生动的描述,这些地方只所以被中国人感觉屈辱和仇恨,只因为它们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已经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只有生在斯,养在斯,葬在斯,那里才对人民有诱惑力,有感情,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动力。中国历经这么多的浩劫,为什么还可以生存下来,除了中国人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外,还有的就是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君不见,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古印度和现代印度不是一回事)。
人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时代进步的音符。日本有民众七千万,而东北目前只有不到三千万。在可预料的将来很长一段时期,除非有特别大的变化,张汉卿将是独自举东三省之地对抗日本的侵蚀。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小张拿什么和日本斗?
不过,张汉卿的举动却让段祺瑞政|府极端尴尬:本应该是政|府做的事,现在东北一隅的少帅却争得了头筹,赢得了民心,这让他情何以堪?人家在关外都出人出力、连少帅都出去了,他作为中|央政|府的首脑,如果没有一点表示,外界怎么看他?史书讲起来,如何写他?
没办法,段祺瑞不得不咬牙延后了新军的增编,很花钱的军备购置缓了一缓。挪出的钱,主要用作了赈灾。
不过他的这个赈灾,都有双重意味:他以养家糊口为引诱,招收了许多年青力壮的灾民,加入他的“中国参战军”。优厚的待遇、能吃到皇粮,主要是能够借机抚养家人,使得天津很多灾民加入军人的行列。
另一半的钱款则以灾后重建为名,加大了对河南巩县兵工厂的投入,对外的名义是解决就业。因为他从灾区招募了一些劳力进入这里,他们的要求很简单----给口饭吃。
相较之下,奉天与少帅的好就体现出来了,他们可是老幼妇孺都要,那些人基本上一时半会只是在消耗粮食啊!
很多旁观者都看不下去了,记者们也是很有办法,他们在各大报刊突出了关外奉黑两省对灾区人民的热情,也不无影射了段政|府的火中取栗行为,总的方法是一捧一棒。
老段也是有人脉的,他不甘示弱,也发动御用文人,对奉黑省的行为隐喻为“别有用心”、乘乱“收买人心”,并预言灾民们进入奉天难保会有更加悲惨的结局:因为张汉卿是军阀的儿子,他不可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他的对灾民的爱,可能只是个噱头。
对此,张汉卿用不屑、不耻为辩的办法应对,但是他另辟蹊径,在《新京报》上首发了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用激情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他心中对人民、对国家的爱,也吹起了新诗向旧体诗要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号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于张汉卿所说的东北移民,的确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特别是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灾民们。家园都被毁了,生活无着之下,按照历史以来的经验,如果救助不力,他们最终只有离乡背井、当乞丐的份。现在,有一线机会在,又怎么会拒绝?
可是,还有些人,特别是对东北不了解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的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对关外苦寒之地有着本能的畏惧,也不相信东北有这么好,东北人有这么好,东北官府会这么好心。有吃有住有衣,还有免费坐火车,这是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咋能落在我们头上?这个年轻的少帅不会是像京奉线上的怪物一样,满嘴跑火车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贩卖人口。
有人便对张汉卿提出了质疑:“东北这么寒冷,庄稼都种不活,我们人过去了,怎么活啊?”
张汉卿失笑,他问:“谁说的?东北现有人口三千万,没庄稼,大家都去喝西北风吗?”
那人便说:“就是有,能养活我们这么多人吗?”敢情在他心中,三千万的概念是个零,百十万灾民就是顶天的数字了。
张汉卿知道中国人惯有的从众心理,他还怕没人问问题,做不过相互交流呢。有人来和他互动,当然求之不得。他用煽情的语气描绘了东北的好处,大家不信。不信?有歌为证。兴之所至,他当众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
“哎…哎…嘿…嘿哟
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
我爸爸有事没事总想喝点酒
就算是没有菜那也得喝二两
大碗茶大碗的酒
左邻右舍在两旁
五魁首六六六
笑声满堂啊
哎…哟
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啊
每天她喝着山歌去学堂
直唱得老大爷
放下了他的大烟袋
直唱得小伙子
更加思念他姑娘
直唱得老大娘
放下针线听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
眼泪汪汪啊
忘记了洗衣裳
哎…哟”
张汉卿贵为督军之子,他在北京的虎口脱险以及在奉天的种种表现在天津很多人心中是一个传奇的存在。现在,为了灾民,他亲自登台,用一首难登大雅之堂的歌曲轰开顽固的心扉。在这个时代,唱后世这样的流行歌曲还真是一个创举。虽然张汉卿的嗓音算不上金珠玉琅,但是台下众人还是感受到了耳目一新----毕竟领先了一个世纪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少帅?果然不凡!
来自关外的张汉卿能对天津灾民如此动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各地记者凭着新闻人的良心,给张汉卿的举动予以了大肆煽情的渲染。很多灾民被张汉卿鼓动,也是感觉实在无法在政|府基本不作为的大灾中活下去,纷纷踏上北上的火车。
张汉卿也不负前言,安排的人民党“天津灾民移民关外指挥部”就在天津火车站外成立,并在多地设置了分部。灾民通过初步筛选与登记,被安排在专门的列车上。那里有奉天省部与各地分部的人民党负责同志沿京奉线陆续安置人群。
到1917年底的三个月间,共接纳了大约四十万灾民入奉。虽然人数并不算多,却极大地减轻了天津救灾的难度,张作霖与张汉卿的壮举,赢得了中外媒体一致的赞叹。
张汉卿提出向东北移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历史的必然。
满清入关后把关外视为禁脔,不许汉人开发,即使是黄河泛滥导致灾民大量没饭吃没地种植而东北广大黑土地却空着,也不许内地民众去开发,宁愿它荒废着。而且清朝对黑龙江地方也没有长期驻军设立哨所,康熙期间还有一年巡视两次,到了后来更是几年不见得巡视一次,直接就任命一个当地土著酋长,然后让他们每年进贡多少礼物就完事了。
在18世纪后期沙俄直接占领了库页岛后,大清却一直不知道,因为当时库页岛进贡礼物很少而被乾隆免去了。当17世纪沙俄首次扩张到黑龙江流域,俄罗斯人发现在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仅仅分布着几万个的达斡尔人等少数土著。
这类似爱斯基摩人,地广人稀,分布在加拿大广大地区,很难让国际社会公认加拿大自古以来就是爱斯基摩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就比如你现在跟现代加拿大人说是爱斯基摩人奠定了加拿大的版图,其结果怎么样?地球人都知道。
清朝这种羁縻方式管理一直延续到清朝的灭亡,而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边疆管理可是现代模式的。到了19世纪沙俄再次扩张的时候,穆拉维约夫发现跟150年前相比,黑龙江流域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空荒着没有进行任何建设和开发,也没有清朝军队的长期驻军哨所。于是乎直接占领。
对于国土的深切感情,在于付出的血汗,有投入才有感情。投入越多感情越深,不付出资本和劳动,从来不去建设也难以建立持久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外敌侵入内地的时候(如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人会奋起抗争并且舆论民众也会大加支持,同样是东北地区,在沙俄侵占后当时中国人却没有什么强烈反抗。
而当日本人侵略的时候中国人就反抗强烈,这就是因为内地经过中国人的大量付出和开发,同样是因为张作霖大量将山东河南等灾民引入到东北进行大量开发建设,这些来自中国内地的民众进行了大量付出,而日本人要剥夺他们的成果自然会反抗激烈。而沙俄入侵时候东北在大清禁边的政策下没有进行开发建设,自然对这块土地就不那么珍惜了。
像列强在中国抢占了那么多土地,特别是沙皇俄国,把从西北到远东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割了去,但是在国人心中,它们远没有**、旅大、威海等地方重要,讲起来这些地方还不如俄国拿去的一个零头。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里有生动的描述,这些地方只所以被中国人感觉屈辱和仇恨,只因为它们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已经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只有生在斯,养在斯,葬在斯,那里才对人民有诱惑力,有感情,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动力。中国历经这么多的浩劫,为什么还可以生存下来,除了中国人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外,还有的就是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君不见,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古印度和现代印度不是一回事)。
人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时代进步的音符。日本有民众七千万,而东北目前只有不到三千万。在可预料的将来很长一段时期,除非有特别大的变化,张汉卿将是独自举东三省之地对抗日本的侵蚀。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小张拿什么和日本斗?
不过,张汉卿的举动却让段祺瑞政|府极端尴尬:本应该是政|府做的事,现在东北一隅的少帅却争得了头筹,赢得了民心,这让他情何以堪?人家在关外都出人出力、连少帅都出去了,他作为中|央政|府的首脑,如果没有一点表示,外界怎么看他?史书讲起来,如何写他?
没办法,段祺瑞不得不咬牙延后了新军的增编,很花钱的军备购置缓了一缓。挪出的钱,主要用作了赈灾。
不过他的这个赈灾,都有双重意味:他以养家糊口为引诱,招收了许多年青力壮的灾民,加入他的“中国参战军”。优厚的待遇、能吃到皇粮,主要是能够借机抚养家人,使得天津很多灾民加入军人的行列。
另一半的钱款则以灾后重建为名,加大了对河南巩县兵工厂的投入,对外的名义是解决就业。因为他从灾区招募了一些劳力进入这里,他们的要求很简单----给口饭吃。
相较之下,奉天与少帅的好就体现出来了,他们可是老幼妇孺都要,那些人基本上一时半会只是在消耗粮食啊!
很多旁观者都看不下去了,记者们也是很有办法,他们在各大报刊突出了关外奉黑两省对灾区人民的热情,也不无影射了段政|府的火中取栗行为,总的方法是一捧一棒。
老段也是有人脉的,他不甘示弱,也发动御用文人,对奉黑省的行为隐喻为“别有用心”、乘乱“收买人心”,并预言灾民们进入奉天难保会有更加悲惨的结局:因为张汉卿是军阀的儿子,他不可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他的对灾民的爱,可能只是个噱头。
对此,张汉卿用不屑、不耻为辩的办法应对,但是他另辟蹊径,在《新京报》上首发了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用激情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他心中对人民、对国家的爱,也吹起了新诗向旧体诗要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号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