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辩论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顼曾身穿金甲戎装去后宫见曹太皇太后“奶奶,我这样装束可好”出身第一名将世家的曹太后惊喜交集,一时间心里百味俱全,没法说出话来…
这时赵顼向富弼提问:以卿看来,边事当如何处分?
刚刚说出那番至理明言的富弼缓缓回答“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0年口不言兵”
神宗一下愣住了,这…就是答案吗?以富弼之忠良,绝不会口出宦言,可这竟是终极答案?他一下子沉默下去,在富弼离开后很久,脑子里才形成了两个问号:
1为什么大臣们知道了却不做?这是指司马光,相信能看清国家问题的肯定不止这一个人,那为什么就是都不出头来为国分忧?
布德行惠。这是指真、仁两朝所一直奉行的内外政策。不管是对内部士大夫阶层,还是对外部的大辽、西夏,都要既温和又打赏,无止无休的当老好人。这难道都不能改变吗?
这些问题困扰着赵顼,说到底他是位皇帝,是个定大方针大方向的人,现在他指出了前进方向——改革!可要怎么改,却需要个大掌柜的!
那个人必须得深刻理解现有状态,对每一个问题都明查秋毫。这只是第一步,更要能把扭转乾坤化为每一步实实在在的计划,让每一个平凡的官员、百姓都能理解并实施。绝不能像0多年前庆历新政那样,精确地点出问题,却含糊了解决办法,最后一无所成,唯一亮点就在于快速收手,没后遗症!
这样的人在哪呢?查遍开封帝都,百年所养的官员精英尽在于此了,一个个都让人失望…这个人到底在哪?
综上所述,宋神宗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王安石,而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除王安石外,所有人都在回避,逼得神宗只能选王安石。但就是这样,王安石仍没法立即得到信任和权力。神宗不是个一般人,这0岁青年远不是大家印象里那个凡事急于求成、做事毛毛燥燥的毛头小子,他谨慎得可怕。甚至可以说:变法之所以后来是那样的结果,一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他的“谨慎”
神宗和王安石进行了好多次单独对话。4日,史书记载的两人首次谈话(这之前,我认为应该也有谈过,就像刘备不可能只因一篇《隆中对》而将诸葛亮从此顶礼膜拜。当然谈话内容已不可考)皇帝问怎样治理天下?王安石答了4个字“择术为先”
皇帝问“唐太宗如何”王安石答“陛下当法尧舜,李世民算什么?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只是后来学者没学会,才以为高不可及”皇帝“卿对朕期望太高了,我们共同努力,达到这个愿望”
皇帝问“祖宗天下已太平百年,没有大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回王安石没直接回答,而是回家写了封超长的奏折,将太祖朝、太宗朝、真宗朝、仁宗朝、英宗朝的治国之术一一罗列,再指出如今的问题。最后总结“天下无事已过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但请陛下不要依靠天助。今日正是人事之大有为之日”
这是互相谈理想、谈报负。神宗以李世民为偶像,却不料王安石直接拔高到传说中最了不起的帝王尧舜那里,让年轻的皇帝惊喜交集。
再接下来发生了那场变法前最著名的辩论。它起源于7月、8月河北大地的地震、水灾。8月1日,宰相曾公亮提议:眼下财政紧张,全力救灾。宰执人员马上就要得到的郊祀典礼的赏赐,就都省了吧。这意见被送到翰林院,请各学士大人们执笔拟旨。结果司马学士和王学士各抒己见,完全相反。
司马光赞同,节俭从官员开始,这很好!
王安石反对,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形象工程。当年唐朝宰相常衮节省了工作午餐,被人讥笑,辞饭不如辞位,根本就不配做宰相!何况现在真正问题并非国用不足!
司马光摇头,常衮减少俸禄,总比尸位素餐的废物们好。而且现在国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国用不足!
王安石高深莫测的一面露了出来“知道怎么会国用不足吗?是因国家没找到真正善于理财的人”
神宗皇帝眼睛亮了,可司马光身为不世出的史学大师,所有事都别想骗过他。他立即就指出“你说的善于理财,不过是按户口、人丁数尽情搜刮民财而已。百姓穷困,就会沦为盗贼,这不是国家之福”
但王安石说出了从古至宋、从没人说出过的一句话,实话实说:他之所以是王安石,就是因他的确能做到这句话,他是可让大家见证奇迹的魔术师王安石。当然最后这句话还是落空了“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我可以不加税赋,就让国家收入增加!
大家可以想见神宗皇帝的激动与司马光的愤怒!王安石这句话简直就是在挑战他的智商“天地间财物有定数,只有那么多,不在官就在民。你所说的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暗地里做手脚抢夺民财,那比加赋更恶劣,加赋至少还有根据和具体数字!何况这招数很早以前就有人用过了,桑弘羊就用它迷惑过汉武帝,当大家都没读过《史记》吗”
对话到这里达到高潮,可也…结束了。史书里没有王安石对司马光这番话的回答。只有神宗皇帝的结论:朕同意司马光的看法。但关于两府大臣是否减掉赏赐,则以王安石的见解为准。
但以王安石的性格,和这件事比天还大的重要性,拗相公会选择闭嘴认输吗?绝不会!但史书的记载就是没了…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王安石究竟有什么魔法?神宗皇帝又为什么没有被魔法吸引呢?
接下来只能是我自己的猜测:讨论王安石,就要和现代经济调控的观点联系起来,抛开“道德”仅以“经济”而论,司马光的理论可归纳为两个字“零和”即收入和支出相等,不在官即在民。王安石的叫“增值”以政府做商号,用各种手段,包括政府调控、降低利率等办法来刺激市场,加快周转速度,就会在同样利率下,产生更高的税值。说得复杂,其实就一句话:像小商贩,只要货走得快,价钱不变,也照赚大钱!
由此可知:王安石更高明,但他早已超出了时代限制,于是也就不被时代所理解。至少这时的皇帝还没法理解…
4日,宋神宗给中书省下诏:大宋基业创于太祖,不可忘本。你们从太祖子孙中选出一血缘关系近的、品德高尚的,朕要裂土封王、世代勿绝!9月日,宋太祖重孙、秦王赵德芳之孙、泾州观察使、舒国公赵从式进封安定郡王,还准备让赵从式从祀宗庙,但前宰相韩琦入朝,把从祀宗庙这决定给搅黄了。
10月日,宋神宗与王安石继续谈话。神宗“李世民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才有后来的成就。可这两个人,都是不世出的啊”王安石继续不屑一顾“陛下能像尧舜,自然有皋、夔、稷、契等贤臣出现,至于魏征和诸葛亮,不值一提。以天下之大,万民之众,杰出者所在多有,只看您的真诚到了哪个程度。不然就算有那些贤臣,也会被小人蒙蔽、离您而去”
神宗不同意“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正因能看出谁是四凶,再杀掉,所以才是尧舜。如让四凶随意妄为,皋、夔、稷、契他们还能正常工作吗”这是王安石在要求神宗皇帝得像尧舜支持皋、夔、稷、契一样的支持他,且除掉所谓的“四凶”才能让他放手工作,大展才华…
7日,神宗皇帝问富民之术。司马光答“富民之术,首在得人。最亲近百姓的自然是各县县令。欲知县令是否称职,最好的办法就是问县令的上级即知州。欲知知州是否称职,最好的办法就是问知州的上级各路转运使。陛下您只要选好贤能的各路转运使、再让转运使们督促知州、让知州督促县令们,何愁百姓不富”
9日,大辽遣使册封李秉常为西夏国王。
1月1日,大宋给李秉常下诏:只要你重新称臣上誓表,我们就会对你进行册封、且把绥州还给你、还有岁赐也照旧。所以:你快把誓表交上来吧!让我们大宋得有面子…
本年,在宋神宗刚刚登基第一时间“求言”、在当时众多顶级大佬们的发言里,有一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也写过篇奏章,从此开启了北宋史上一段最有争议、也最为辉煌的军事传奇!
宋朝军人如要排名的话,第一人毫无争议,自然是岳飞!但具体到北宋,有人说是曹彬、有人说是潘美、有人说是狄青、有人说是郭逵,甚至还有人说是赵匡胤。
但事实上,北宋还有一人,战绩彪炳史册,悲情之处更远在狄青之上。甚至被历代写史的士大夫阶层有选择地忘记!他的名字叫王韶!
王韶出身,走的是条宋朝正统之路。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一小官,他很求上进,接下来参加了制科试,可惜这一次他落榜了。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堪称官场不着调行为的经典。
他弃官不做、出去旅游了。而看他选择的路线,就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脑筋坏掉了。身为南方人,他居然跑到了陕西去。当时很多人都在猜想:这是不是考试不中、升官不成后心理变态,虐待自己找平衡?N年后,那些人目瞪口呆,他们亲身印证了一句话——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王韶在西北边疆一个人游荡,时刻关注着吐蕃、西夏、羌等异族动态,这是命运的安排,当宋朝换上位年轻气盛、志向远大的皇帝宋神宗时,西北边疆上也恰巧局势动荡,孕育着一场即将重新洗牌、确立谁大谁小的风暴。
在这时,王韶把他观察到的情况写成了封奏章,呈交给宋神宗。这封奏章名叫《平戎策》,在历史中地位相当高,有人说和诸葛亮《隆中对》差不多。三国时诸葛孔明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王韶则当时游离于官场之外,却把国际大事看得清楚明白。两者身份、事情难度都很像。再看意义,《隆中对》确立了蜀汉帝国的发展方向:占荆夺益,分兵北伐取天下。算得非常准,只是最后一环上关羽坏事,让《隆中对》的最终设定无法完成。而王韶《平戎策》规定了宋朝在神宗年间的发展方向,其意义也直接影响到后来哲宗、徽宗几十年间,北宋朝每一位皇帝都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来奉行。不管王韶本人的待遇怎样,他指出的战争方向一直都在进行中,哪怕是在北宋灭亡的前夕…
在这意义上,《平戎策》改变了宋朝乃至全体汉人命运,它的意义又怎能是内战性质的《隆中对》所能比?但说来说去,它就是不被承认的!充其量,人们把它和五代柴荣时期的王朴的《平边策》相提并论…
只是局部一点小分争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你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王韶是新党,在宋史里绝不止他一个人,王安石身边所有人,只要和新党粘边,就都是小人、卑鄙、阴险、生事的代名词…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下《平戎策》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平戎策》共篇,它论述的主题根源于一个现状——吐蕃河湟部的分裂。
河湟吐蕃赞普唃斯啰生前和两个儿子失和,磨毡角、瞎毡分别出走宗哥城、龛谷,吐蕃实力大损。唃斯啰本人在1065年病死后,继任的是他的三子董毡。局面乱上加乱。
董毡只拥有黄河以北的河湟之地,是一相当勉强的赞普,他无力收服两个分裂出去的哥哥,要等到大哥磨毡角死后才能把其部属收编。至于二哥瞎毡,他没任何办法,瞎毡死后,其子木征彻底独立,占据河湟部的河州。(未完待续)
赵顼曾身穿金甲戎装去后宫见曹太皇太后“奶奶,我这样装束可好”出身第一名将世家的曹太后惊喜交集,一时间心里百味俱全,没法说出话来…
这时赵顼向富弼提问:以卿看来,边事当如何处分?
刚刚说出那番至理明言的富弼缓缓回答“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0年口不言兵”
神宗一下愣住了,这…就是答案吗?以富弼之忠良,绝不会口出宦言,可这竟是终极答案?他一下子沉默下去,在富弼离开后很久,脑子里才形成了两个问号:
1为什么大臣们知道了却不做?这是指司马光,相信能看清国家问题的肯定不止这一个人,那为什么就是都不出头来为国分忧?
布德行惠。这是指真、仁两朝所一直奉行的内外政策。不管是对内部士大夫阶层,还是对外部的大辽、西夏,都要既温和又打赏,无止无休的当老好人。这难道都不能改变吗?
这些问题困扰着赵顼,说到底他是位皇帝,是个定大方针大方向的人,现在他指出了前进方向——改革!可要怎么改,却需要个大掌柜的!
那个人必须得深刻理解现有状态,对每一个问题都明查秋毫。这只是第一步,更要能把扭转乾坤化为每一步实实在在的计划,让每一个平凡的官员、百姓都能理解并实施。绝不能像0多年前庆历新政那样,精确地点出问题,却含糊了解决办法,最后一无所成,唯一亮点就在于快速收手,没后遗症!
这样的人在哪呢?查遍开封帝都,百年所养的官员精英尽在于此了,一个个都让人失望…这个人到底在哪?
综上所述,宋神宗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王安石,而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除王安石外,所有人都在回避,逼得神宗只能选王安石。但就是这样,王安石仍没法立即得到信任和权力。神宗不是个一般人,这0岁青年远不是大家印象里那个凡事急于求成、做事毛毛燥燥的毛头小子,他谨慎得可怕。甚至可以说:变法之所以后来是那样的结果,一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他的“谨慎”
神宗和王安石进行了好多次单独对话。4日,史书记载的两人首次谈话(这之前,我认为应该也有谈过,就像刘备不可能只因一篇《隆中对》而将诸葛亮从此顶礼膜拜。当然谈话内容已不可考)皇帝问怎样治理天下?王安石答了4个字“择术为先”
皇帝问“唐太宗如何”王安石答“陛下当法尧舜,李世民算什么?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只是后来学者没学会,才以为高不可及”皇帝“卿对朕期望太高了,我们共同努力,达到这个愿望”
皇帝问“祖宗天下已太平百年,没有大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回王安石没直接回答,而是回家写了封超长的奏折,将太祖朝、太宗朝、真宗朝、仁宗朝、英宗朝的治国之术一一罗列,再指出如今的问题。最后总结“天下无事已过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但请陛下不要依靠天助。今日正是人事之大有为之日”
这是互相谈理想、谈报负。神宗以李世民为偶像,却不料王安石直接拔高到传说中最了不起的帝王尧舜那里,让年轻的皇帝惊喜交集。
再接下来发生了那场变法前最著名的辩论。它起源于7月、8月河北大地的地震、水灾。8月1日,宰相曾公亮提议:眼下财政紧张,全力救灾。宰执人员马上就要得到的郊祀典礼的赏赐,就都省了吧。这意见被送到翰林院,请各学士大人们执笔拟旨。结果司马学士和王学士各抒己见,完全相反。
司马光赞同,节俭从官员开始,这很好!
王安石反对,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形象工程。当年唐朝宰相常衮节省了工作午餐,被人讥笑,辞饭不如辞位,根本就不配做宰相!何况现在真正问题并非国用不足!
司马光摇头,常衮减少俸禄,总比尸位素餐的废物们好。而且现在国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国用不足!
王安石高深莫测的一面露了出来“知道怎么会国用不足吗?是因国家没找到真正善于理财的人”
神宗皇帝眼睛亮了,可司马光身为不世出的史学大师,所有事都别想骗过他。他立即就指出“你说的善于理财,不过是按户口、人丁数尽情搜刮民财而已。百姓穷困,就会沦为盗贼,这不是国家之福”
但王安石说出了从古至宋、从没人说出过的一句话,实话实说:他之所以是王安石,就是因他的确能做到这句话,他是可让大家见证奇迹的魔术师王安石。当然最后这句话还是落空了“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我可以不加税赋,就让国家收入增加!
大家可以想见神宗皇帝的激动与司马光的愤怒!王安石这句话简直就是在挑战他的智商“天地间财物有定数,只有那么多,不在官就在民。你所说的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暗地里做手脚抢夺民财,那比加赋更恶劣,加赋至少还有根据和具体数字!何况这招数很早以前就有人用过了,桑弘羊就用它迷惑过汉武帝,当大家都没读过《史记》吗”
对话到这里达到高潮,可也…结束了。史书里没有王安石对司马光这番话的回答。只有神宗皇帝的结论:朕同意司马光的看法。但关于两府大臣是否减掉赏赐,则以王安石的见解为准。
但以王安石的性格,和这件事比天还大的重要性,拗相公会选择闭嘴认输吗?绝不会!但史书的记载就是没了…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王安石究竟有什么魔法?神宗皇帝又为什么没有被魔法吸引呢?
接下来只能是我自己的猜测:讨论王安石,就要和现代经济调控的观点联系起来,抛开“道德”仅以“经济”而论,司马光的理论可归纳为两个字“零和”即收入和支出相等,不在官即在民。王安石的叫“增值”以政府做商号,用各种手段,包括政府调控、降低利率等办法来刺激市场,加快周转速度,就会在同样利率下,产生更高的税值。说得复杂,其实就一句话:像小商贩,只要货走得快,价钱不变,也照赚大钱!
由此可知:王安石更高明,但他早已超出了时代限制,于是也就不被时代所理解。至少这时的皇帝还没法理解…
4日,宋神宗给中书省下诏:大宋基业创于太祖,不可忘本。你们从太祖子孙中选出一血缘关系近的、品德高尚的,朕要裂土封王、世代勿绝!9月日,宋太祖重孙、秦王赵德芳之孙、泾州观察使、舒国公赵从式进封安定郡王,还准备让赵从式从祀宗庙,但前宰相韩琦入朝,把从祀宗庙这决定给搅黄了。
10月日,宋神宗与王安石继续谈话。神宗“李世民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才有后来的成就。可这两个人,都是不世出的啊”王安石继续不屑一顾“陛下能像尧舜,自然有皋、夔、稷、契等贤臣出现,至于魏征和诸葛亮,不值一提。以天下之大,万民之众,杰出者所在多有,只看您的真诚到了哪个程度。不然就算有那些贤臣,也会被小人蒙蔽、离您而去”
神宗不同意“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正因能看出谁是四凶,再杀掉,所以才是尧舜。如让四凶随意妄为,皋、夔、稷、契他们还能正常工作吗”这是王安石在要求神宗皇帝得像尧舜支持皋、夔、稷、契一样的支持他,且除掉所谓的“四凶”才能让他放手工作,大展才华…
7日,神宗皇帝问富民之术。司马光答“富民之术,首在得人。最亲近百姓的自然是各县县令。欲知县令是否称职,最好的办法就是问县令的上级即知州。欲知知州是否称职,最好的办法就是问知州的上级各路转运使。陛下您只要选好贤能的各路转运使、再让转运使们督促知州、让知州督促县令们,何愁百姓不富”
9日,大辽遣使册封李秉常为西夏国王。
1月1日,大宋给李秉常下诏:只要你重新称臣上誓表,我们就会对你进行册封、且把绥州还给你、还有岁赐也照旧。所以:你快把誓表交上来吧!让我们大宋得有面子…
本年,在宋神宗刚刚登基第一时间“求言”、在当时众多顶级大佬们的发言里,有一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也写过篇奏章,从此开启了北宋史上一段最有争议、也最为辉煌的军事传奇!
宋朝军人如要排名的话,第一人毫无争议,自然是岳飞!但具体到北宋,有人说是曹彬、有人说是潘美、有人说是狄青、有人说是郭逵,甚至还有人说是赵匡胤。
但事实上,北宋还有一人,战绩彪炳史册,悲情之处更远在狄青之上。甚至被历代写史的士大夫阶层有选择地忘记!他的名字叫王韶!
王韶出身,走的是条宋朝正统之路。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一小官,他很求上进,接下来参加了制科试,可惜这一次他落榜了。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堪称官场不着调行为的经典。
他弃官不做、出去旅游了。而看他选择的路线,就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脑筋坏掉了。身为南方人,他居然跑到了陕西去。当时很多人都在猜想:这是不是考试不中、升官不成后心理变态,虐待自己找平衡?N年后,那些人目瞪口呆,他们亲身印证了一句话——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王韶在西北边疆一个人游荡,时刻关注着吐蕃、西夏、羌等异族动态,这是命运的安排,当宋朝换上位年轻气盛、志向远大的皇帝宋神宗时,西北边疆上也恰巧局势动荡,孕育着一场即将重新洗牌、确立谁大谁小的风暴。
在这时,王韶把他观察到的情况写成了封奏章,呈交给宋神宗。这封奏章名叫《平戎策》,在历史中地位相当高,有人说和诸葛亮《隆中对》差不多。三国时诸葛孔明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王韶则当时游离于官场之外,却把国际大事看得清楚明白。两者身份、事情难度都很像。再看意义,《隆中对》确立了蜀汉帝国的发展方向:占荆夺益,分兵北伐取天下。算得非常准,只是最后一环上关羽坏事,让《隆中对》的最终设定无法完成。而王韶《平戎策》规定了宋朝在神宗年间的发展方向,其意义也直接影响到后来哲宗、徽宗几十年间,北宋朝每一位皇帝都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来奉行。不管王韶本人的待遇怎样,他指出的战争方向一直都在进行中,哪怕是在北宋灭亡的前夕…
在这意义上,《平戎策》改变了宋朝乃至全体汉人命运,它的意义又怎能是内战性质的《隆中对》所能比?但说来说去,它就是不被承认的!充其量,人们把它和五代柴荣时期的王朴的《平边策》相提并论…
只是局部一点小分争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你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王韶是新党,在宋史里绝不止他一个人,王安石身边所有人,只要和新党粘边,就都是小人、卑鄙、阴险、生事的代名词…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下《平戎策》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平戎策》共篇,它论述的主题根源于一个现状——吐蕃河湟部的分裂。
河湟吐蕃赞普唃斯啰生前和两个儿子失和,磨毡角、瞎毡分别出走宗哥城、龛谷,吐蕃实力大损。唃斯啰本人在1065年病死后,继任的是他的三子董毡。局面乱上加乱。
董毡只拥有黄河以北的河湟之地,是一相当勉强的赞普,他无力收服两个分裂出去的哥哥,要等到大哥磨毡角死后才能把其部属收编。至于二哥瞎毡,他没任何办法,瞎毡死后,其子木征彻底独立,占据河湟部的河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