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房地产与粮食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万年县的明道堂内,郑宏和郑宇两兄弟坐在一起喝茶。
“二哥,这可是我从江南特意为你拿回来的茶叶,你快尝尝香不香。”
郑宇抿了一口,然后又砸了砸舌,然后说道:“我没尝出来,也不知这好茶到底好在哪里?”
郑宏一翻白眼,然后说道:“给你喝这好茶,简直是牛嚼牡丹。”
郑宇“嘿嘿”的干笑了两声,然后说道:“我对这茶没有感觉,可是我那岳丈可是对这东西如痴如醉。”
“放心吧,我已经打包了一份,一会你拿回去就好了。”郑宏打断这个没用的二哥说道。
看着自己的这个六弟如此的了解他,他不禁尴尬的笑了。
正在这时,从衙门外面进来一人,进到堂中直接向郑宇二人行礼道:“小的万年县攒典蒋玉参见大人。”
郑宇向蒋玉摆了摆手,然后对郑宏说道:“城南开发区的事情一直都是由这人主管的,我知道六弟对开发区上心,
所以把他叫来供你询问。”
郑宏一听,微一错愕,这好歹也是大唐的第一个开发区,朝廷不愿牵头,把它让给地方建设也就算了,
就连地方上他这个二哥县令还要逐一下派,心中便有些不愿意了,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原来这古代的县衙不止设县长一人,还会聘有攒典一人协助办事,而这攒典也并非朝廷的正式编制,
多是由县令自掏腰包聘请幕友为其参谋顾问。
不过郑宇虽然平时放浪了一些,狐朋狗友也是不少,不过他的朋友都是京中的世家公子,
这些人自然不把一个县衙的攒典之位放在眼里,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关系户一说了。
这位叫蒋玉的人,本是一个长安通,对长安城里的各种人际关系和街道都是极为熟悉的。
这人之前虽然没有官职,但是在平常百姓的眼里,他又是能跟当官的”说得上话“的人,
于是百姓但凡有些事情需要“找人”都会找到他,而他就是那个人。
郑宇作为一县之长,免不了要跟这些人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见这人办事机灵,于是便聘请他为临时的攒典了。
见这个蒋玉站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的模样,颇似昆腔戏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郑宏不禁一笑,
这人倒是个会办事的人,看来自己这个二个人算是找对人了。
别看这个蒋玉什么也不会,但是作为长安通,他认识会的人多啊,开发区的建设上但凡有些问题,
他都能第一时间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人,这就是他的能耐。
“唔,这么说,就是制药、塑料、铁锅、丝绸、新型马车、也有富绅设厂,规模生产了?”郑宏专注地听着,插口问道。
“是,这样一来,不但产量极高,可以应付日本、西域诸国的大量需求,而且本钱降得极低,
各国商人对我大明商品皆趋之若骛”。
蒋玉瞪着一双熬夜苦背资料熬红的双眼,信心十足地道:
“这些藩国为了就近收购商品,在咱们的长安开发区皆开设有驻商机构,大唐的诸府道也开设有大量商会,
集中提供各种商品货物,现在一些信誉好、规模大的作坊、商坊,已经产生了信用付款,票行在代理、汇兑、
信贷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花样。”
他看了一眼郑宇,笑道:“郑大人曾向提出了一种新的记帐方法,并派了几个熟稔此种记帐方法的帐房师傅,
较之传统方法要好得多了,现在已经推广,各大商户均使用此种方法记帐”。
这种新的计算方法无非就是加减乘除和阿拉伯数字,是郑宏当初告诉郑宇的,
想来郑宇告诉这个蒋玉的时候没有说明出处,才让蒋玉误认为此等新的计算方法是郑宇发明的。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郑宏来说无所谓,于是一笑,插嘴道:
“如今制作工厂这么多,前来做工的流民一定不少吧?这方面情形你不妨向我详细介绍一下”。
蒋玉精神一振,这正是他最得意的地方,郑宏可算是搔到了他的痒处,因为这是他根据多年与下层百姓打交道的经验,
自己想出来的流民安置办法,蒋玉道:“长安的居民现在达百万之众,每天消蔬菜、羊肉,肉食巨量,
已有农户专门饲养和种植,以此为生,官府对此予以保护和鼓励,一旦因瘟病或出售困难造成重大损失时,
官府是会予以补给的,以免伤了这些农户的元气。
此外,这长安人口太过重多,现在城中专门出资雇佣了些无业游民,专司防火、防疫事务,每年尤其是近期夏季,
务必清除城中污垢垃圾,以免产生流病。
还有就是新建的工厂也需要大量的招工,我与县令大人商议,为了招揽更多的游民进城,有官府出资建造民房,
以供他们居住。
而且考虑到他们暂时没钱,这些房子都是无偿提供给他们先住着,待到以后的两年间,按月份,每月分期偿还房款。”
郑宏听了此时,惊的一口茶差点没喷出来,这不就是按揭购房吗?这也发展的太快了吧。
不过这次的分期购房没有银行参与其中,也没有所为的利息,而这房子完全就是政府自己开发的福利保障房。
这些事情都是蒋玉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当他跟郑宇说了以后,郑宇也感觉此事可行便一口答应了。
不过蒋玉知道,这开发区之事的背后大佬就是这位宁国驸马,他看郑宏如此表情,以为是郑宏感觉此事不妥,
于是担心的问道:“难道驸马爷对我此事另有看法?”
如此先进的政府福利政策,郑宏只是好奇竟然是一个唐朝人想出来的,他哪里会反对,高兴还来不及呢。
于是急忙夸赞道:“蒋大人此法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的短缺的问题,更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
不过政府怎会有钱去盖那么多的民房?”
蒋玉一听郑宏对自己夸奖,心中喜不自胜,但是这资金方面也确实是有些短缺,于是面露难色。
郑宏“呵呵”笑道:“咱们没钱,可是那些贵族富绅们可是有都是钱啊,这兴建民居的钱,让他们出不就行了。”
谁会无缘无故的出钱,蒋玉有些不解,但是郑宏又随即道:“朝廷不是把城南的曲江池划分给我们了吗?
你现在就暂时停下所有的工作,拿出剩余的所有钱,就在曲江池的边上给我盖别墅,挑那些景色好的地方,
有多少钱你就盖多少间。”
蒋玉有些不解的说道:“拿出所有的钱建豪宅,难道是要卖给那些有钱人?”
郑宏投出一丝赞叹的目光,心中不禁暗自夸赞这蒋玉的反应够快,于是说道:
“你将咱们见开发区的所有新技术全都用上去,什么水泥材料以及排水系统,统统都不要吝啬,
全都给我用上去,不然怎么忽悠那些大款过来买房。”
蒋玉一听便明白了,如果要是按照郑宏的办法去执行,何止是兴建民居的钱,就连干别的钱也都出来了。
郑宏此时最担心的还是流民问题,直到现在他所改革的一切,还是流民问题,郑宏想促使大唐现在大力发展工商,
这样无非就是想帮着农业分担更多的人口,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的分化土地给大唐阶层带来的矛盾。
这些工商业的生产比普通粮食作物所需人力一倍以上,比如其中的蚕桑生产更是十余倍以上,
要说它把劳动力全部转移到这些地方那是夸大其辞危言耸听了,但是分担了大部分,那是一点也没假。
不过曾经郑宏也曾担心过有限人力尽皆为利而投入这些产业、土地弃粮种桑、恐有伤国本地的事来,
以后要是真的闹了粮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郑宏真的想错了,他有些太不了解大唐的实力了,因为后世有一组数据表明,唐朝开元年间人口是7000万,
人均粮食产量是300斤。
7000万是一个什么概念,500年之后,全欧洲的人口才到7000万。
中国自开元盛世以后,人均粮食产量从未突破300斤,直到1982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才超过开元。
直到近现代时期,在现代农机具和农药化肥的帮助下,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才达到了大唐时期的水平。
说出来也是一种讽刺,不知大唐后世的宋元明清,都在干些什么。
而且此时的大唐已经对粮食采取了合籴法。
合籴法就是在丰收的年景,由朝廷大量向老百姓收购粮食,然后荒年的时候拿出来使用。
这个办法好在一方面解决了荒年的粮食问题,另外一方面,也解决了丰收年景下谷贱伤农的问题,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因为有了大量的收购储备,合籴迅速向全国推广,天宝年间,全国的储备量达到了一亿石,这是一个多大的概念?
那可是当年四年的粮食总产量啊。国家的仓库里储备着四年的粮食产量,多大的灾荒不都能抗得过去吗。
万年县的明道堂内,郑宏和郑宇两兄弟坐在一起喝茶。
“二哥,这可是我从江南特意为你拿回来的茶叶,你快尝尝香不香。”
郑宇抿了一口,然后又砸了砸舌,然后说道:“我没尝出来,也不知这好茶到底好在哪里?”
郑宏一翻白眼,然后说道:“给你喝这好茶,简直是牛嚼牡丹。”
郑宇“嘿嘿”的干笑了两声,然后说道:“我对这茶没有感觉,可是我那岳丈可是对这东西如痴如醉。”
“放心吧,我已经打包了一份,一会你拿回去就好了。”郑宏打断这个没用的二哥说道。
看着自己的这个六弟如此的了解他,他不禁尴尬的笑了。
正在这时,从衙门外面进来一人,进到堂中直接向郑宇二人行礼道:“小的万年县攒典蒋玉参见大人。”
郑宇向蒋玉摆了摆手,然后对郑宏说道:“城南开发区的事情一直都是由这人主管的,我知道六弟对开发区上心,
所以把他叫来供你询问。”
郑宏一听,微一错愕,这好歹也是大唐的第一个开发区,朝廷不愿牵头,把它让给地方建设也就算了,
就连地方上他这个二哥县令还要逐一下派,心中便有些不愿意了,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原来这古代的县衙不止设县长一人,还会聘有攒典一人协助办事,而这攒典也并非朝廷的正式编制,
多是由县令自掏腰包聘请幕友为其参谋顾问。
不过郑宇虽然平时放浪了一些,狐朋狗友也是不少,不过他的朋友都是京中的世家公子,
这些人自然不把一个县衙的攒典之位放在眼里,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关系户一说了。
这位叫蒋玉的人,本是一个长安通,对长安城里的各种人际关系和街道都是极为熟悉的。
这人之前虽然没有官职,但是在平常百姓的眼里,他又是能跟当官的”说得上话“的人,
于是百姓但凡有些事情需要“找人”都会找到他,而他就是那个人。
郑宇作为一县之长,免不了要跟这些人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见这人办事机灵,于是便聘请他为临时的攒典了。
见这个蒋玉站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的模样,颇似昆腔戏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郑宏不禁一笑,
这人倒是个会办事的人,看来自己这个二个人算是找对人了。
别看这个蒋玉什么也不会,但是作为长安通,他认识会的人多啊,开发区的建设上但凡有些问题,
他都能第一时间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人,这就是他的能耐。
“唔,这么说,就是制药、塑料、铁锅、丝绸、新型马车、也有富绅设厂,规模生产了?”郑宏专注地听着,插口问道。
“是,这样一来,不但产量极高,可以应付日本、西域诸国的大量需求,而且本钱降得极低,
各国商人对我大明商品皆趋之若骛”。
蒋玉瞪着一双熬夜苦背资料熬红的双眼,信心十足地道:
“这些藩国为了就近收购商品,在咱们的长安开发区皆开设有驻商机构,大唐的诸府道也开设有大量商会,
集中提供各种商品货物,现在一些信誉好、规模大的作坊、商坊,已经产生了信用付款,票行在代理、汇兑、
信贷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花样。”
他看了一眼郑宇,笑道:“郑大人曾向提出了一种新的记帐方法,并派了几个熟稔此种记帐方法的帐房师傅,
较之传统方法要好得多了,现在已经推广,各大商户均使用此种方法记帐”。
这种新的计算方法无非就是加减乘除和阿拉伯数字,是郑宏当初告诉郑宇的,
想来郑宇告诉这个蒋玉的时候没有说明出处,才让蒋玉误认为此等新的计算方法是郑宇发明的。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郑宏来说无所谓,于是一笑,插嘴道:
“如今制作工厂这么多,前来做工的流民一定不少吧?这方面情形你不妨向我详细介绍一下”。
蒋玉精神一振,这正是他最得意的地方,郑宏可算是搔到了他的痒处,因为这是他根据多年与下层百姓打交道的经验,
自己想出来的流民安置办法,蒋玉道:“长安的居民现在达百万之众,每天消蔬菜、羊肉,肉食巨量,
已有农户专门饲养和种植,以此为生,官府对此予以保护和鼓励,一旦因瘟病或出售困难造成重大损失时,
官府是会予以补给的,以免伤了这些农户的元气。
此外,这长安人口太过重多,现在城中专门出资雇佣了些无业游民,专司防火、防疫事务,每年尤其是近期夏季,
务必清除城中污垢垃圾,以免产生流病。
还有就是新建的工厂也需要大量的招工,我与县令大人商议,为了招揽更多的游民进城,有官府出资建造民房,
以供他们居住。
而且考虑到他们暂时没钱,这些房子都是无偿提供给他们先住着,待到以后的两年间,按月份,每月分期偿还房款。”
郑宏听了此时,惊的一口茶差点没喷出来,这不就是按揭购房吗?这也发展的太快了吧。
不过这次的分期购房没有银行参与其中,也没有所为的利息,而这房子完全就是政府自己开发的福利保障房。
这些事情都是蒋玉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当他跟郑宇说了以后,郑宇也感觉此事可行便一口答应了。
不过蒋玉知道,这开发区之事的背后大佬就是这位宁国驸马,他看郑宏如此表情,以为是郑宏感觉此事不妥,
于是担心的问道:“难道驸马爷对我此事另有看法?”
如此先进的政府福利政策,郑宏只是好奇竟然是一个唐朝人想出来的,他哪里会反对,高兴还来不及呢。
于是急忙夸赞道:“蒋大人此法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的短缺的问题,更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
不过政府怎会有钱去盖那么多的民房?”
蒋玉一听郑宏对自己夸奖,心中喜不自胜,但是这资金方面也确实是有些短缺,于是面露难色。
郑宏“呵呵”笑道:“咱们没钱,可是那些贵族富绅们可是有都是钱啊,这兴建民居的钱,让他们出不就行了。”
谁会无缘无故的出钱,蒋玉有些不解,但是郑宏又随即道:“朝廷不是把城南的曲江池划分给我们了吗?
你现在就暂时停下所有的工作,拿出剩余的所有钱,就在曲江池的边上给我盖别墅,挑那些景色好的地方,
有多少钱你就盖多少间。”
蒋玉有些不解的说道:“拿出所有的钱建豪宅,难道是要卖给那些有钱人?”
郑宏投出一丝赞叹的目光,心中不禁暗自夸赞这蒋玉的反应够快,于是说道:
“你将咱们见开发区的所有新技术全都用上去,什么水泥材料以及排水系统,统统都不要吝啬,
全都给我用上去,不然怎么忽悠那些大款过来买房。”
蒋玉一听便明白了,如果要是按照郑宏的办法去执行,何止是兴建民居的钱,就连干别的钱也都出来了。
郑宏此时最担心的还是流民问题,直到现在他所改革的一切,还是流民问题,郑宏想促使大唐现在大力发展工商,
这样无非就是想帮着农业分担更多的人口,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的分化土地给大唐阶层带来的矛盾。
这些工商业的生产比普通粮食作物所需人力一倍以上,比如其中的蚕桑生产更是十余倍以上,
要说它把劳动力全部转移到这些地方那是夸大其辞危言耸听了,但是分担了大部分,那是一点也没假。
不过曾经郑宏也曾担心过有限人力尽皆为利而投入这些产业、土地弃粮种桑、恐有伤国本地的事来,
以后要是真的闹了粮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郑宏真的想错了,他有些太不了解大唐的实力了,因为后世有一组数据表明,唐朝开元年间人口是7000万,
人均粮食产量是300斤。
7000万是一个什么概念,500年之后,全欧洲的人口才到7000万。
中国自开元盛世以后,人均粮食产量从未突破300斤,直到1982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才超过开元。
直到近现代时期,在现代农机具和农药化肥的帮助下,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才达到了大唐时期的水平。
说出来也是一种讽刺,不知大唐后世的宋元明清,都在干些什么。
而且此时的大唐已经对粮食采取了合籴法。
合籴法就是在丰收的年景,由朝廷大量向老百姓收购粮食,然后荒年的时候拿出来使用。
这个办法好在一方面解决了荒年的粮食问题,另外一方面,也解决了丰收年景下谷贱伤农的问题,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因为有了大量的收购储备,合籴迅速向全国推广,天宝年间,全国的储备量达到了一亿石,这是一个多大的概念?
那可是当年四年的粮食总产量啊。国家的仓库里储备着四年的粮食产量,多大的灾荒不都能抗得过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