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一点的奥妙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徐进来了兴趣,也问道:“你们是说的大桥的题字中‘浦’字的那一点吧?小毛你是建这座桥的,应该知道一些情况,你和我们说说?”
刚通车于上个月的大桥,是黄浦江上市区段第一座大桥,也是世界第四大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
无论是坐车驶上大桥,或是乘上它的观光电梯,相隔很远就能看见大桥主塔的横梁上镶嵌着的四个红色大字,刚健挺拔、气象万千。
每个字都特别地大,面积在16平方米左右。王建东更知道,这些字的材质为不锈钢,是采用螺栓膨胀螺丝等固定在主塔上的。
可是,刚才谢路得问起的事体就出现在这四个字中的“浦”字上面。
原来,很多去过大桥的人都注意到,这个“浦”字是个错字:右肩上的一点,不是在一横上面,而是在下面。
这是谁写的,竟然出来这么大笑话?
可能有人看了那字体后就已经猜出来了!不错,这四个字确实是老人家写的。
大桥最能显示城市的脉动,也最能见证城市前进的步幅。老人家就特别垂青上海的大桥。只要在上海期间,凡黄浦江上在建的大桥,他总要亲自去现场走一走、看一看。
老人家晚年很少题词,但上海人一请他为大桥题词,他总是欣然应诺。可以说,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上海的大桥别有一番深情。
老人家题字有很多逸闻,如请语言专家找错别字一事,就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据公开的资料,83年的6月,老人家给“学习**标兵”朱伯儒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写好后,老人家对前来取字的同志特别嘱咐,“请不要急于拿去发表,应该请语言学家推敲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后来,找到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请王力把关,王力看到题词后认为“名符其实”的“符”不太妥当,应该改为“副”。
老人家听了汇报后,认为王力的意见是对的,欣然重写了一次。重写时,老人家还说,“老师写了错别字,贻误了学生,国家领导人写了错别字会影响国民的文风。”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家在题字下笔时应该是十分严谨的,更不会随便乱来。
那么,对题字如此讲究的老人家,怎么会在一个“浦”上犯错?
事情传开,关于这一点里面的奥秘,社会上马上有了大概两个说法。
坊间的说法是,可能是老人家当时老眼昏花,下笔点错了地方。想想也有道理:在为南浦大桥题字时,老人家毕竟已经是87年高龄的老人了,拿毛笔时手一颤抖,结果在写那一点时,一时失误把“浦”字右肩上的一点点到了一横下面,也是有可能的。
讲到这里,徐进忍不住问道:“这说法靠谱么,我咋觉得不对劲?即便老人家老了,下笔时点错了地方,也完全可以再重写一遍啊。”
王建东说道:“所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个“浦”字是老人家有意写错的。”
这又是为什么?
当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在南方的深圳,在广东“珠三角”流域。
而反观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上海,几乎成了老大难的代名词。
尽管上海的工业产值、出口创汇、上缴利税等都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在这座曾经位居远东第一大都市里,没有一栋摩天大楼,机场里没有公共电话,指示牌上没有英文说明,菜市场里买不到充足的蔬菜。老城区拥挤、破旧,浦西地区的住房拥挤程度全国出名;交通太差,市民上下班等车要花两三个小时;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却是全国第一。
有一个名词想必大家都知道——“深圳速度”。深圳“三天一层楼”还是相当罕见的。因为深圳的高效率,当年甚至连计划生育工作都向深圳学习,结扎上环都要讲究“深圳速度”。
到了现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变化,甚至可以说成绩前所未有,大桥的建成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志。
但在当时政治大气候和偏左的意识形态下,上海远没有今天这么有生机,这么大胆,这么开放,这么有成就。
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老人家虽然早在两年前便彻底退出政坛,结束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使命。但是,老人家身退心未退,始终惦记着自己设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和进程情况,对中国大陆第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改革开放更是放心下来,可以说目光时时刻刻都放在那。
早在前年4月,国家便向全球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但上海却并没有完全放开手脚,效果远没有深圳那么理想,有人仍在姓“社”、姓“资”上纠结。
老人家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改革是死路一条啊,他不时利用一些场合给上海同志们“洗脑”。
这次大桥建成,上海请他题字,老人家也没有放过“提醒一下”的机会。
在题字时,老人家有意将“浦”字右肩上的一点写到下面。现场官员还以为老人家落错了笔。实际上老人家是有意为之。
笔下之意是:现在上海的改革开放比深圳慢半拍,没有走在前头。希望上海的同志们改革的胆子能再大一胆、开放的步子能再快一点,取得的成就能再辉煌一点。
“点错这一点,老人家可谓用心良苦。”王建东笑了笑,接着说道: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老人家错写“浦”字还有一个后话。据说老人家当时许诺,如果上海全面超越了深圳,各方面都上去了,他也会让这一点‘上去’,重新题字。”
明白老人家的意图后,上海的“同志们”坐不住了。就在老人家题字之后不久,上海突然开始发力,“开发浦东”全面启动。不久,在“深圳速度”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浦东速度”。
老人家呢,在题字之后,也没有闲着,而是“出去走走”。这年初,老人家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完成了他人生最后岁月里最大的一次动作——南巡。
很遗憾,如同未能在香港回归后亲自到“香港走一走”一样,老人家也未能再重题这个字,那个错字如今已永远定格在南浦大桥上了,定格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上!
并且从此流传下来一段佳话:当代哪一个错字能有老人家写错的这个“浦”字给力?称之为当代第一错字绝不为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徐进来了兴趣,也问道:“你们是说的大桥的题字中‘浦’字的那一点吧?小毛你是建这座桥的,应该知道一些情况,你和我们说说?”
刚通车于上个月的大桥,是黄浦江上市区段第一座大桥,也是世界第四大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
无论是坐车驶上大桥,或是乘上它的观光电梯,相隔很远就能看见大桥主塔的横梁上镶嵌着的四个红色大字,刚健挺拔、气象万千。
每个字都特别地大,面积在16平方米左右。王建东更知道,这些字的材质为不锈钢,是采用螺栓膨胀螺丝等固定在主塔上的。
可是,刚才谢路得问起的事体就出现在这四个字中的“浦”字上面。
原来,很多去过大桥的人都注意到,这个“浦”字是个错字:右肩上的一点,不是在一横上面,而是在下面。
这是谁写的,竟然出来这么大笑话?
可能有人看了那字体后就已经猜出来了!不错,这四个字确实是老人家写的。
大桥最能显示城市的脉动,也最能见证城市前进的步幅。老人家就特别垂青上海的大桥。只要在上海期间,凡黄浦江上在建的大桥,他总要亲自去现场走一走、看一看。
老人家晚年很少题词,但上海人一请他为大桥题词,他总是欣然应诺。可以说,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上海的大桥别有一番深情。
老人家题字有很多逸闻,如请语言专家找错别字一事,就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据公开的资料,83年的6月,老人家给“学习**标兵”朱伯儒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写好后,老人家对前来取字的同志特别嘱咐,“请不要急于拿去发表,应该请语言学家推敲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后来,找到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请王力把关,王力看到题词后认为“名符其实”的“符”不太妥当,应该改为“副”。
老人家听了汇报后,认为王力的意见是对的,欣然重写了一次。重写时,老人家还说,“老师写了错别字,贻误了学生,国家领导人写了错别字会影响国民的文风。”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家在题字下笔时应该是十分严谨的,更不会随便乱来。
那么,对题字如此讲究的老人家,怎么会在一个“浦”上犯错?
事情传开,关于这一点里面的奥秘,社会上马上有了大概两个说法。
坊间的说法是,可能是老人家当时老眼昏花,下笔点错了地方。想想也有道理:在为南浦大桥题字时,老人家毕竟已经是87年高龄的老人了,拿毛笔时手一颤抖,结果在写那一点时,一时失误把“浦”字右肩上的一点点到了一横下面,也是有可能的。
讲到这里,徐进忍不住问道:“这说法靠谱么,我咋觉得不对劲?即便老人家老了,下笔时点错了地方,也完全可以再重写一遍啊。”
王建东说道:“所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个“浦”字是老人家有意写错的。”
这又是为什么?
当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在南方的深圳,在广东“珠三角”流域。
而反观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上海,几乎成了老大难的代名词。
尽管上海的工业产值、出口创汇、上缴利税等都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在这座曾经位居远东第一大都市里,没有一栋摩天大楼,机场里没有公共电话,指示牌上没有英文说明,菜市场里买不到充足的蔬菜。老城区拥挤、破旧,浦西地区的住房拥挤程度全国出名;交通太差,市民上下班等车要花两三个小时;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却是全国第一。
有一个名词想必大家都知道——“深圳速度”。深圳“三天一层楼”还是相当罕见的。因为深圳的高效率,当年甚至连计划生育工作都向深圳学习,结扎上环都要讲究“深圳速度”。
到了现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变化,甚至可以说成绩前所未有,大桥的建成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志。
但在当时政治大气候和偏左的意识形态下,上海远没有今天这么有生机,这么大胆,这么开放,这么有成就。
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老人家虽然早在两年前便彻底退出政坛,结束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使命。但是,老人家身退心未退,始终惦记着自己设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和进程情况,对中国大陆第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改革开放更是放心下来,可以说目光时时刻刻都放在那。
早在前年4月,国家便向全球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但上海却并没有完全放开手脚,效果远没有深圳那么理想,有人仍在姓“社”、姓“资”上纠结。
老人家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改革是死路一条啊,他不时利用一些场合给上海同志们“洗脑”。
这次大桥建成,上海请他题字,老人家也没有放过“提醒一下”的机会。
在题字时,老人家有意将“浦”字右肩上的一点写到下面。现场官员还以为老人家落错了笔。实际上老人家是有意为之。
笔下之意是:现在上海的改革开放比深圳慢半拍,没有走在前头。希望上海的同志们改革的胆子能再大一胆、开放的步子能再快一点,取得的成就能再辉煌一点。
“点错这一点,老人家可谓用心良苦。”王建东笑了笑,接着说道: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老人家错写“浦”字还有一个后话。据说老人家当时许诺,如果上海全面超越了深圳,各方面都上去了,他也会让这一点‘上去’,重新题字。”
明白老人家的意图后,上海的“同志们”坐不住了。就在老人家题字之后不久,上海突然开始发力,“开发浦东”全面启动。不久,在“深圳速度”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浦东速度”。
老人家呢,在题字之后,也没有闲着,而是“出去走走”。这年初,老人家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完成了他人生最后岁月里最大的一次动作——南巡。
很遗憾,如同未能在香港回归后亲自到“香港走一走”一样,老人家也未能再重题这个字,那个错字如今已永远定格在南浦大桥上了,定格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上!
并且从此流传下来一段佳话:当代哪一个错字能有老人家写错的这个“浦”字给力?称之为当代第一错字绝不为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