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培养中文翻译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哥伦布的船队已经出发去寻找巴拿马了,但马林明白,巴拿马只是一个跳板,一个掌控南北美,以及通往华夏、倭国的跳板。
之所以选择走太平洋路线,是因为顺风。从印度洋去华夏,要绕道非洲东西海岸,然后又经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才能抵达华夏。
这条道路,最大的问题,就是风向多变,要经过几个风带。风帆时代,行船不是走最短路线的,而是要寻找能把风力利用到最大化的路线。
走非洲沿海路线进入印度洋的话,先是从北纬30度以北的盛行西风带,进入北纬30度这个无风带,继续向南后,又进入北纬30度到赤道的东北信风带。之后,又进入赤道到南纬30度的东南信风带。到了非洲最南端的南非海域,又进入了盛行西风带……
到了非洲东海岸后,反过来再变化一遍……
总之,走这条路,总距离虽然不比走太平洋航线长,甚至还短一些,但风带变化太多,一会儿顺风,一会儿逆风,帆船走起来非常不顺。
马林记得,17世纪的时候,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把从台湾收购到的丝绸、瓷器等运回国,使用先进的盖伦船,也需要长达10个月的航行。
但是,走另一条航线,也就是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走太平洋路线,时间则要短很多。
这是因为,西班牙人充分地利用了太平洋上的信风。比如,从美洲出发去亚洲菲律宾殖民地的时候,西班牙人的帆船,走的是北纬30度到赤道间的东北信风带。而且,这个纬度的太平洋上,还有一个从东向西的洋流——北赤道暖流……
帆船走这条路线,相当于是顺风又顺水,速度非常快。即使是性能比英荷的盖伦船要差一点的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西海岸到菲律宾,也只需3个月。
而从欧洲前往巴拿马的航行,使用盖伦船的话,只需一两个月。就是说,从欧洲娶华夏东南海岸,走太平洋那条“顺风顺水”的航线的话,总时间只需5个月的样子,比荷兰人要节省一半的时间。
至于回程,则基本差不多。马尼拉大帆船一般是从马尼拉出发,沿着“黑潮”向东北方向航行。抵达北纬30度以北的日本附近的海域后,则顺着这一区域的盛行西风,以及朝着东方偏北的方向的北太平洋暖流,一路向东。抵达美洲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后,再沿着朝南流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下,抵达墨西哥西岸,或者,干脆去巴拿马……
不过,这条航线虽然也顺风,但因为很绕路,先是要北上,然后又南下的,全航程总用时达到了6个月,是从东向西用时的两倍。这就是帆船时代顺风和不顺风的差距。
从巴拿马返回欧洲,也有点不顺风,估计得用到3个月。这样一来,总时间也会达到9个月左右,和荷兰人的非洲沿海航线用时都差不太多了。
当然,那是使用普通的盖伦船所花费的时间。要是换成飞剪船……
一个恐怖的数据突然出现在马林的脑海里——英国人用来运茶叶的飞剪船“卡蒂萨克号”(也叫短衬衫号),从广州出发,绕道好望角,返回伦敦,全程只用了100天!
而一百天是多久呢?3个月零10天,是荷兰人10个月航行时间的三分之一……
可以肯定,如果使用飞剪船走太平洋航线的话,从巴拿马去华夏东南,从东向西,大约只要一个多月。即使返程不那么顺,两个多月也差不多了……
马林的考虑是——在其他国家都被非洲沿海航线吸引,不涉足太平洋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在太平洋上大胆使用飞剪船。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航行时间。
而且,如果其他国家不涉足太平洋,也就不会发现飞剪船的奥秘。然后,他们就傻不拉几地走非洲东西海岸和印度洋吧,使用的还是老式的盖伦船(貌似现在他们连盖伦船都没有),花费的航行时间是飞剪船的三倍……
至于在大西洋航线上,从本土到巴拿马,为了保密,马林自然还是使用盖伦船。而且,这条航线,也不安定,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海盗。所以,能够安装很多火炮的盖伦船,才是这条航线的首选。至于飞剪船,快则快矣,但是不能安装火炮,没有自卫能力。所以,只能走偏僻的航线,别让人发现了……
一旦开辟了在太平洋上去华夏的贸易航线,马林可以预料,到时候,华夏的丝绸、瓷器,以及茶叶,将会给自己带来各种暴利。
要知道,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每年从华夏采购的花费,达到100万到300万比索之间。这个比索,就是银元,后世所说的“大洋”。100万比索,就是100万大洋。具体算下来,每个银元含银量大约在24克左右。按照现在1比12的金银兑换比,就是2克黄金。100万比索,就是200万克黄金,相当于56.1万杜卡特金币了……
而且,这还只是采购价格,运到欧洲,价格更高。马林前世读过一则数据。那就是,荷兰人在台湾,收购那些走私来的生丝,收购价是4荷兰盾每磅。而运回欧洲的话,销售价则达到16.6荷兰盾每磅,涨了4倍多……
也就是说,那价值100万比索的货物运回欧洲,售价可能会达到400万比索以上,相当于两百三十多万金币了。具体利润,恐怕也有一百几十万金币……
面对如此暴利,马林如何不心动?于是,他决定,在5年内,打通华夏的贸易航线。为此,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培养一批中文翻译……
是的,培养一批中文翻译。毕竟,现在整个东弗里斯兰,或者说整个欧洲,也只有马林懂得中文。还有就是莫日根和巴特尔两个蒙古医生,懂得一点大同方言。
但是,派船队去华夏贸易,总不能让自己或者两个宫廷医生亲自去吧?所以,还是要培养一批翻译官的。
马林对于这一点,仔细考虑过。同大明打交道,是很复杂的。首先,语言上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其中,这要分两个情况。一是和官府打交道,另一个则是和民间打交道……
和官府打交道的话,则需要懂得“官话”。明朝的官话,和后世的普通话是有区别的。后世的普通话,其实是在满清入关后,吸纳了很多满语词汇后形成的。比如“胡同”,就是满人引入的词汇之一。
这个时期的明朝官话,其实更多以南京的口音为标准。因为,南京才是大明的正都。立国之初,也是以南京的口音为国家标准的“雅音”。
当然,大明迁都北平后,北平主体居民是大量的官员和家属。在这个全国性的都市,官方的“雅音”自然也影响到了当地的语言。
也就是说,后世的普通话,其实是糅合了大明的官话,北平的当地方言,以及后来入关的满人的土话,杂合而成的。
马林后世在南京生活过,发现用普通话和当地人交流,并没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拿普通话和大明官府打交道,那是没啥问题的。
至于和民间打交道,那就麻烦了。因为,民间从事海上贸易的,多半是胡建人和广東人。这些敢违背律法搞走私的海商们,可不是什么读书人,自然不懂什么官话,他们只会讲闽语和粤语。
而闽语和粤语,马林是不懂得,最多会唱几首传唱度比较高的粤语歌。但是,你要让他用粤语和人交流,准会抓瞎。
所以,马林最终定下的方案,还是和大明官方交流,使用普通话和大明官话交流。
为此,马林下令,在学校里,挑选语言天赋比较好的少年,自己亲自教他们普通话。几年后,派去华夏充当翻译,搞贸易……
至于人数,马林暂定为30人。再多,自己也没有精力教了。而且,想要教这批人,自己还得编写教材。比如,汉语拼音啥的,也要搞出来。然后,还要搞个类似《新华字典》的小字典,好让学员们自己查阅。只是,这个编书量好大哦……马林感觉,自己要被当牲口用了……
哥伦布的船队已经出发去寻找巴拿马了,但马林明白,巴拿马只是一个跳板,一个掌控南北美,以及通往华夏、倭国的跳板。
之所以选择走太平洋路线,是因为顺风。从印度洋去华夏,要绕道非洲东西海岸,然后又经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才能抵达华夏。
这条道路,最大的问题,就是风向多变,要经过几个风带。风帆时代,行船不是走最短路线的,而是要寻找能把风力利用到最大化的路线。
走非洲沿海路线进入印度洋的话,先是从北纬30度以北的盛行西风带,进入北纬30度这个无风带,继续向南后,又进入北纬30度到赤道的东北信风带。之后,又进入赤道到南纬30度的东南信风带。到了非洲最南端的南非海域,又进入了盛行西风带……
到了非洲东海岸后,反过来再变化一遍……
总之,走这条路,总距离虽然不比走太平洋航线长,甚至还短一些,但风带变化太多,一会儿顺风,一会儿逆风,帆船走起来非常不顺。
马林记得,17世纪的时候,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把从台湾收购到的丝绸、瓷器等运回国,使用先进的盖伦船,也需要长达10个月的航行。
但是,走另一条航线,也就是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走太平洋路线,时间则要短很多。
这是因为,西班牙人充分地利用了太平洋上的信风。比如,从美洲出发去亚洲菲律宾殖民地的时候,西班牙人的帆船,走的是北纬30度到赤道间的东北信风带。而且,这个纬度的太平洋上,还有一个从东向西的洋流——北赤道暖流……
帆船走这条路线,相当于是顺风又顺水,速度非常快。即使是性能比英荷的盖伦船要差一点的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西海岸到菲律宾,也只需3个月。
而从欧洲前往巴拿马的航行,使用盖伦船的话,只需一两个月。就是说,从欧洲娶华夏东南海岸,走太平洋那条“顺风顺水”的航线的话,总时间只需5个月的样子,比荷兰人要节省一半的时间。
至于回程,则基本差不多。马尼拉大帆船一般是从马尼拉出发,沿着“黑潮”向东北方向航行。抵达北纬30度以北的日本附近的海域后,则顺着这一区域的盛行西风,以及朝着东方偏北的方向的北太平洋暖流,一路向东。抵达美洲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后,再沿着朝南流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下,抵达墨西哥西岸,或者,干脆去巴拿马……
不过,这条航线虽然也顺风,但因为很绕路,先是要北上,然后又南下的,全航程总用时达到了6个月,是从东向西用时的两倍。这就是帆船时代顺风和不顺风的差距。
从巴拿马返回欧洲,也有点不顺风,估计得用到3个月。这样一来,总时间也会达到9个月左右,和荷兰人的非洲沿海航线用时都差不太多了。
当然,那是使用普通的盖伦船所花费的时间。要是换成飞剪船……
一个恐怖的数据突然出现在马林的脑海里——英国人用来运茶叶的飞剪船“卡蒂萨克号”(也叫短衬衫号),从广州出发,绕道好望角,返回伦敦,全程只用了100天!
而一百天是多久呢?3个月零10天,是荷兰人10个月航行时间的三分之一……
可以肯定,如果使用飞剪船走太平洋航线的话,从巴拿马去华夏东南,从东向西,大约只要一个多月。即使返程不那么顺,两个多月也差不多了……
马林的考虑是——在其他国家都被非洲沿海航线吸引,不涉足太平洋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在太平洋上大胆使用飞剪船。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航行时间。
而且,如果其他国家不涉足太平洋,也就不会发现飞剪船的奥秘。然后,他们就傻不拉几地走非洲东西海岸和印度洋吧,使用的还是老式的盖伦船(貌似现在他们连盖伦船都没有),花费的航行时间是飞剪船的三倍……
至于在大西洋航线上,从本土到巴拿马,为了保密,马林自然还是使用盖伦船。而且,这条航线,也不安定,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海盗。所以,能够安装很多火炮的盖伦船,才是这条航线的首选。至于飞剪船,快则快矣,但是不能安装火炮,没有自卫能力。所以,只能走偏僻的航线,别让人发现了……
一旦开辟了在太平洋上去华夏的贸易航线,马林可以预料,到时候,华夏的丝绸、瓷器,以及茶叶,将会给自己带来各种暴利。
要知道,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每年从华夏采购的花费,达到100万到300万比索之间。这个比索,就是银元,后世所说的“大洋”。100万比索,就是100万大洋。具体算下来,每个银元含银量大约在24克左右。按照现在1比12的金银兑换比,就是2克黄金。100万比索,就是200万克黄金,相当于56.1万杜卡特金币了……
而且,这还只是采购价格,运到欧洲,价格更高。马林前世读过一则数据。那就是,荷兰人在台湾,收购那些走私来的生丝,收购价是4荷兰盾每磅。而运回欧洲的话,销售价则达到16.6荷兰盾每磅,涨了4倍多……
也就是说,那价值100万比索的货物运回欧洲,售价可能会达到400万比索以上,相当于两百三十多万金币了。具体利润,恐怕也有一百几十万金币……
面对如此暴利,马林如何不心动?于是,他决定,在5年内,打通华夏的贸易航线。为此,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培养一批中文翻译……
是的,培养一批中文翻译。毕竟,现在整个东弗里斯兰,或者说整个欧洲,也只有马林懂得中文。还有就是莫日根和巴特尔两个蒙古医生,懂得一点大同方言。
但是,派船队去华夏贸易,总不能让自己或者两个宫廷医生亲自去吧?所以,还是要培养一批翻译官的。
马林对于这一点,仔细考虑过。同大明打交道,是很复杂的。首先,语言上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其中,这要分两个情况。一是和官府打交道,另一个则是和民间打交道……
和官府打交道的话,则需要懂得“官话”。明朝的官话,和后世的普通话是有区别的。后世的普通话,其实是在满清入关后,吸纳了很多满语词汇后形成的。比如“胡同”,就是满人引入的词汇之一。
这个时期的明朝官话,其实更多以南京的口音为标准。因为,南京才是大明的正都。立国之初,也是以南京的口音为国家标准的“雅音”。
当然,大明迁都北平后,北平主体居民是大量的官员和家属。在这个全国性的都市,官方的“雅音”自然也影响到了当地的语言。
也就是说,后世的普通话,其实是糅合了大明的官话,北平的当地方言,以及后来入关的满人的土话,杂合而成的。
马林后世在南京生活过,发现用普通话和当地人交流,并没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拿普通话和大明官府打交道,那是没啥问题的。
至于和民间打交道,那就麻烦了。因为,民间从事海上贸易的,多半是胡建人和广東人。这些敢违背律法搞走私的海商们,可不是什么读书人,自然不懂什么官话,他们只会讲闽语和粤语。
而闽语和粤语,马林是不懂得,最多会唱几首传唱度比较高的粤语歌。但是,你要让他用粤语和人交流,准会抓瞎。
所以,马林最终定下的方案,还是和大明官方交流,使用普通话和大明官话交流。
为此,马林下令,在学校里,挑选语言天赋比较好的少年,自己亲自教他们普通话。几年后,派去华夏充当翻译,搞贸易……
至于人数,马林暂定为30人。再多,自己也没有精力教了。而且,想要教这批人,自己还得编写教材。比如,汉语拼音啥的,也要搞出来。然后,还要搞个类似《新华字典》的小字典,好让学员们自己查阅。只是,这个编书量好大哦……马林感觉,自己要被当牲口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