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文水兵败(下)(五更抗击疫情求票求收藏求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过短暂休整,宋军逐渐恢复常态,张灏遂下令继续向太原进军。
八月十四日,张思正领兵离开汾州,打算从文水县方向进兵,解围太原。行军途中,张思正接到一个情报,说八月十五日夜,金人将在文水县城里举行设帷帐饮酒赏月活动。张思正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决定偷袭文水县城。
八月十五晚上,月满中天,银光似水,宋军悄悄靠近文水县城,城内守军毫无察觉。张思正一声令下,宋军向县城发动猛攻。统制官李安与其子李忠信奋勇当先,最先登上城墙。宋军士气大振,踊跃杀敌,共杀死杀伤俘获敌人约二三千人,斩首数百,其余来不及取其首级。还差一点将守城将领李嗣本擒获。李嗣本原来是义胜军将领,后投降金人,金人命他统领原义胜军守卫文水县城。城中百姓见官军进城,欢呼鼓舞,箪食壶浆,热烈欢迎。
张灏在汾州闻讯大喜,连夜派人驰马向朝廷报捷。赴京报捷的人手举黄色旗帜,骑着快马,一边高声喊叫着“汾州报捷”,一边驰奔。沿路州县,欢声震地。人们奔走相告:“我师胜矣!”有人当即摆酒相庆说:“皇帝圣慈,吾其见太平乎!”有人甚至因激动而泪流满面。
张灏派人通知张思正,说要亲自前去军中慰问。张思正派人回答道:“军中无此礼。”当时,张思正并没入城,他也不打算派兵留守文水县城,他想等天亮后继续向太原进兵。
不久,张灏携带着茶具来到文水县城外,在军帐中与张思正相见。张灏以茶代酒,祝贺张思正旗开得胜首战告捷。二人正在品茶时,忽然听到军中传来一片嘈杂喧乱声。张思正判断,很可能是金人前来偷袭,他让张灏赶快上马,驰归汾州。
不一会儿,张思正得到报告说,金军前来偷袭,已被击退,我军伤亡千余人。
第二天黎明时分,金军骑兵主力悄悄来到城外。将领们站在附近的山坡上,观察宋军营地。为首的一个将领说道:“彼众虽多,而喧嚣不整,无能为也。”金军决定出动三千铁骑,直接冲向宋军营地。
当时,宋军营地很安静,人们都在熟睡之中。他们人困马乏,因为当夜接连战斗了两次,身上携带的各种器械一夜都没解下来。
金军渐渐靠近宋军营地,但并未贸然发动冲锋。面对如此安静的营地,金人似乎有些恐惧。他们群起鼓噪,接连喊叫了三声。一是恐吓宋军,二是给自己壮胆。金人见宋军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发动进攻,三千铁骑潮水般地朝营地涌去。
宋军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哪能抵挡住金戈铁马的冲击,只好四散撤退。有的撤到山上,可山后是峭岩绝壁,无路可走。混乱之中,相互蹂践而死者有数万人,坑谷皆满。那些没上山的,很快便被金人包围,金人令他们缴械投降。等他们投降后,金人又令他们全都脱剥赤露。然后,金人用狼牙棒将他们敲死。
文水之战,宋军惨败。损失将兵约七万余人,其中,仅使臣将佐便牺牲了百余名,撤退出去的将兵仅有十分之三四。随军携带的金银、钱粮、缣帛等各种战略物资,大都抛弃,以十余万计。
张灏离开文水后,在数百名牙兵保护下一路向西,撤至慈隰才停下脚步。张思正率残兵败将奔回汾州,一清点,只有八千余人,五百来匹马。
溃散的将兵都不敢再回汾州,他们各有各的打算。有人劝他们回汾州去,他们说道:“前日郭栅散败,张察访出榜诏安,说统制以下并免罪。结果怎样?后复行诛戮。今日若回汾州,是就死也。不若权归各处,以俟再举。”
文水一战,再次暴露出宋军的不堪一击。这次战役的惨败,彻底打破了宋朝对救援太原的努力与幻想。
宋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略层面原因,也有战术层面原因;有来自朝廷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出自军队本身的原因。
从文水战役来看,宋军十几万人马不及金军三千人马,这是为什么?据《河东?逢虏记》记载,宋军这十几万人马,“有赤露披坚执锐者,有卖军器者,有鼓唱引去者,有使臣妄冒占放者。将佐辈日事杯酒,更无纪律。”如此腐败如此松垮的军队,数量再多又有何用?数量多,徒增国家财政负担而已。惨烈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乃治军之要务。
八月十七日,宗翰从西京发兵。八月二十日,宗望从保州发兵。他们依然兵分两路,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南下入侵。他们的战略部署不变,依然是两军分别从河北河东南下,然后在东京城下回师。
大宋新任宰相唐恪,是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历任县尉、知府、转运判官等地方官职。他从基层干起,逐步被提拔到中央政府。宣和元年五月,东京城遭暴水淹没,情况十分危急,时任户部侍郎的唐恪临危受命治水。有人建议决南堤,以纾解宫城之水患。唐恪反对这种害民之举,他说道:“水涨堤坏,淹没居民,此无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他不顾个人安危,乘坐小舟,现场勘察暴水实情,以求因势利导。最后决金堤,将暴水注之黄河。不到半月京城水退,宋徽宗对他大为称赞:“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此次治水,显示出唐恪具有一定的解决危机事件的魄力与能力。
金军第一次兵临东京时,唐恪在杭州任知州。宰相李邦彦举荐他回京,任同知枢密院事,希望他能参与军事决策。他回京后,宋钦宗决定重用,直接任命他为中书侍郎。
当时,大臣们都热衷于讨论宣和年间政事,致力于揭批“六贼”,希望改革时弊,拨乱反正。唐恪对此不以为然,他对宋钦宗说道:“改革时弊应逐渐进行,今日边事甚急,应先讨论边事。言者不顾大体,纠缠于从前之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道君之心哉?蔡京、蔡攸、王黼、童贯之徒,既已贬斥在外,姑且可已矣。他日边事既定,然后告知道君,请下一诏书,与天下共弃之,其谁曰不可?”
经过短暂休整,宋军逐渐恢复常态,张灏遂下令继续向太原进军。
八月十四日,张思正领兵离开汾州,打算从文水县方向进兵,解围太原。行军途中,张思正接到一个情报,说八月十五日夜,金人将在文水县城里举行设帷帐饮酒赏月活动。张思正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决定偷袭文水县城。
八月十五晚上,月满中天,银光似水,宋军悄悄靠近文水县城,城内守军毫无察觉。张思正一声令下,宋军向县城发动猛攻。统制官李安与其子李忠信奋勇当先,最先登上城墙。宋军士气大振,踊跃杀敌,共杀死杀伤俘获敌人约二三千人,斩首数百,其余来不及取其首级。还差一点将守城将领李嗣本擒获。李嗣本原来是义胜军将领,后投降金人,金人命他统领原义胜军守卫文水县城。城中百姓见官军进城,欢呼鼓舞,箪食壶浆,热烈欢迎。
张灏在汾州闻讯大喜,连夜派人驰马向朝廷报捷。赴京报捷的人手举黄色旗帜,骑着快马,一边高声喊叫着“汾州报捷”,一边驰奔。沿路州县,欢声震地。人们奔走相告:“我师胜矣!”有人当即摆酒相庆说:“皇帝圣慈,吾其见太平乎!”有人甚至因激动而泪流满面。
张灏派人通知张思正,说要亲自前去军中慰问。张思正派人回答道:“军中无此礼。”当时,张思正并没入城,他也不打算派兵留守文水县城,他想等天亮后继续向太原进兵。
不久,张灏携带着茶具来到文水县城外,在军帐中与张思正相见。张灏以茶代酒,祝贺张思正旗开得胜首战告捷。二人正在品茶时,忽然听到军中传来一片嘈杂喧乱声。张思正判断,很可能是金人前来偷袭,他让张灏赶快上马,驰归汾州。
不一会儿,张思正得到报告说,金军前来偷袭,已被击退,我军伤亡千余人。
第二天黎明时分,金军骑兵主力悄悄来到城外。将领们站在附近的山坡上,观察宋军营地。为首的一个将领说道:“彼众虽多,而喧嚣不整,无能为也。”金军决定出动三千铁骑,直接冲向宋军营地。
当时,宋军营地很安静,人们都在熟睡之中。他们人困马乏,因为当夜接连战斗了两次,身上携带的各种器械一夜都没解下来。
金军渐渐靠近宋军营地,但并未贸然发动冲锋。面对如此安静的营地,金人似乎有些恐惧。他们群起鼓噪,接连喊叫了三声。一是恐吓宋军,二是给自己壮胆。金人见宋军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发动进攻,三千铁骑潮水般地朝营地涌去。
宋军忽然从睡梦中惊醒,哪能抵挡住金戈铁马的冲击,只好四散撤退。有的撤到山上,可山后是峭岩绝壁,无路可走。混乱之中,相互蹂践而死者有数万人,坑谷皆满。那些没上山的,很快便被金人包围,金人令他们缴械投降。等他们投降后,金人又令他们全都脱剥赤露。然后,金人用狼牙棒将他们敲死。
文水之战,宋军惨败。损失将兵约七万余人,其中,仅使臣将佐便牺牲了百余名,撤退出去的将兵仅有十分之三四。随军携带的金银、钱粮、缣帛等各种战略物资,大都抛弃,以十余万计。
张灏离开文水后,在数百名牙兵保护下一路向西,撤至慈隰才停下脚步。张思正率残兵败将奔回汾州,一清点,只有八千余人,五百来匹马。
溃散的将兵都不敢再回汾州,他们各有各的打算。有人劝他们回汾州去,他们说道:“前日郭栅散败,张察访出榜诏安,说统制以下并免罪。结果怎样?后复行诛戮。今日若回汾州,是就死也。不若权归各处,以俟再举。”
文水一战,再次暴露出宋军的不堪一击。这次战役的惨败,彻底打破了宋朝对救援太原的努力与幻想。
宋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略层面原因,也有战术层面原因;有来自朝廷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出自军队本身的原因。
从文水战役来看,宋军十几万人马不及金军三千人马,这是为什么?据《河东?逢虏记》记载,宋军这十几万人马,“有赤露披坚执锐者,有卖军器者,有鼓唱引去者,有使臣妄冒占放者。将佐辈日事杯酒,更无纪律。”如此腐败如此松垮的军队,数量再多又有何用?数量多,徒增国家财政负担而已。惨烈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乃治军之要务。
八月十七日,宗翰从西京发兵。八月二十日,宗望从保州发兵。他们依然兵分两路,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南下入侵。他们的战略部署不变,依然是两军分别从河北河东南下,然后在东京城下回师。
大宋新任宰相唐恪,是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历任县尉、知府、转运判官等地方官职。他从基层干起,逐步被提拔到中央政府。宣和元年五月,东京城遭暴水淹没,情况十分危急,时任户部侍郎的唐恪临危受命治水。有人建议决南堤,以纾解宫城之水患。唐恪反对这种害民之举,他说道:“水涨堤坏,淹没居民,此无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他不顾个人安危,乘坐小舟,现场勘察暴水实情,以求因势利导。最后决金堤,将暴水注之黄河。不到半月京城水退,宋徽宗对他大为称赞:“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此次治水,显示出唐恪具有一定的解决危机事件的魄力与能力。
金军第一次兵临东京时,唐恪在杭州任知州。宰相李邦彦举荐他回京,任同知枢密院事,希望他能参与军事决策。他回京后,宋钦宗决定重用,直接任命他为中书侍郎。
当时,大臣们都热衷于讨论宣和年间政事,致力于揭批“六贼”,希望改革时弊,拨乱反正。唐恪对此不以为然,他对宋钦宗说道:“改革时弊应逐渐进行,今日边事甚急,应先讨论边事。言者不顾大体,纠缠于从前之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道君之心哉?蔡京、蔡攸、王黼、童贯之徒,既已贬斥在外,姑且可已矣。他日边事既定,然后告知道君,请下一诏书,与天下共弃之,其谁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