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声梦里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几乎是,前脚走,后脚水就到了。想象了无数次的三峡行,终于在蓄水的前夜得以实现,这是一次匆忙的晤面,又是永远的。像神交多年的心灵密友,相见一次,永不再见。
一
快船占据着主航道,像一支破空前进的轩辕箭,飞过西陵峡,飞向巫峡,飞向瞿唐峡,飞向那些梦想了千百回的地方。
风渐渐凉下来,太阳退居于群山之外。
垂直的山壁,壁立的山峰。长江游动于群山之间,此情此景,已有多少个千万年?
是先有峡谷,再有长江,还是先有长江,再有峡谷?
相传在远古,巫山以西,曾是深海。天倾东南,地覆西北。覆,就是底朝上翻过来。女娲补天的故事说明,远古的先民知道伟大的造山运动,他们怎么知道的?人类的历史到底可以上溯到多远?
水的力量持久,但水没有刀斧的锋利。远古的大海被颠覆了,郁闷于西部的大水一泻千里,于群山之间找到了奔向东方的路,于是有了三峡,有了长江。
二
快到神女峰了。
天开始下雨。
山间大雾弥漫,山色时浓时淡。是神女在播云布雨吗?云雾缭绕,青山隐隐。
“朝暮几般心,向他情漫深。”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
是神女多情,还是楚王花心?人间无路相逢!这让人绝望的神人之恋呀。
楚王与神女的巫山之会,神女是主动的,她说:“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愿荐枕席。”她那么火热、大胆、坦然地求欢于人间的君王,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女诗人只能写:“与其在悬岩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人性的自由,是不分时代先后的。有些事情,正因为它原始,所以也最纯真。
雨越下越大,雾越来越浓,神女惊鸿一现。她站在那里,让我更多想到的,不是对爱的期待,而是爱情的纯洁和自由表达的限度。
风浓,雨浓,雾更浓。每个过神女峰的人,都会想一想,这一生,究竟有几件事可以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尤其是在这云起雾生的雨天。
巫山云雨,任君遐想,其妖娆和神秘,像晴空的一抹彩虹,徐徐舒展,终于消失于缥眇的时空。
游巫山而能领略巫山云雨的风情,神女的情义,心领了。
三
江边,一个接一个的小村落。不,应该说,一个又一个小村落的废墟。
能搬走的,都搬走了,留下断垣残壁,还有记忆,祖先们的墓冢,和洒在土地里的血汗。他们带着被三峡山水喂养长大的身躯,迁到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将自己的血汗和陌生的土地融会,要到哪一辈人,他乡才能变成故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迁居异乡的人,会被异乡的水土改变成何种模样?人死了,化成泥土,这泥土,又养育着后代子孙,人和土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分开了,无异于分开骨和肉啊!
能搬走的,永远走了,留下的,也永远留下了。
大地似乎恢复了原貌,偶尔,几棵桃杏站在废弃的屋场边,就像无人照料的孩子,显得可怜巴巴。它们曾经给孩子们带来过无数的欢愉,不久,它们将面对的,是不断逼近的长江水。
四
一切都是临时的。
趸船、台阶、做生意的雨布棚、弯弯曲曲通向新城的公路。
沿着台阶向上走,两边棚子里的人热情地招呼你进去坐坐。桌椅摆着,大彩电开着,可以吃饭,喝茶,唱歌。道路泥泞,人声嘈杂,在临时的背景下,在混乱的秩序中,生活在继续。不管你行李多少,拿着扁担的人都会向你揽活。有一位穿得特别可怜,一件布衣服,至少打了十几个补丁。现在的农村,真的很少见穿补巴衣服的人了。
爬完长长的台阶,就到了老奉节城。没有城门,没有小巷,没有人迹,眼前除了废墟,还是废墟。古老的基脚上,挖掘机的爪子留下一排排抓痕,深深的,已长上绿茵茵的青苔。山脚边,遗有几排旧房,颜色斑驳,印证着一座小城的存在。奉节,?城名的含义提示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与遥远的历史的某种血肉上的关联。
废墟、泥泞、毫无声息的长江,冷风冷雨中,人的心境不由变得萧索和悲凉。眼前的情景,似曾相识,是2002年9月拆得一片狼籍的归洲,还是梦里的什么地方?
五
从十一楼望出去,新城烟云迷茫。山城迁居了,依然是山城。山城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永远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貌。街道,尽量显出宽阔,依然不够宽阔,高楼,挤挤挨挨,寸土必争。可贵的平地,不可能分出更多给绿化,人们把花种在楼顶上,再建上葡萄架、凉亭,这是奉节人的创意。远离土地的花草,在危楼之上,依赖人们对绿色的热爱活着。
远处,长江大桥正在兴建,高高的桥墩,给人的感觉不是桥墩,而是直竖云天的铁塔。
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把疲劳的身躯安顿在异乡的床上,在黑暗中听雨狂风骤。我真的已穿过整个三峡,来到了奉节,一个曾被叫做鱼腹的地方?读神鱼的故事,不曾想过鱼腹,来到峡头的鱼腹,才理解峡头与峡尾因为屈原而产生的这种呼应,有多亲切,多么意味深长。在李白杜甫们心中,三峡是一个奇险的天然整体,而屈原,是这个整体里最能拨动诗人心弦的部分。
正是巴山夜雨时
我来了
没有西窗
没有烛
没有共剪的人
秋池的水呀
将往何方
大巴山的风和雨,在峡谷的深处,在我的梦中,歌唱,起舞。
六
清晨,大雨如注。通往白帝城的公路滑坡了。
下了车,从滚动着的泥石流上跳过去,又经过一座未建起的桥,一个拱连着一个拱,一百多米长的桥,几十个小拱,上上下下,脚下一滑,就有可能掉进万丈深渊。
艰难朝圣白帝城。
终于到了白帝村,白帝城就在对面山上,伸手可及。
我的心跳突然加快了。
从小学读朝辞白帝城,到长大读三国,到现在涉足三峡文化,李白的彩云间,历史的风烟里,白帝城的影子在心里一天天明晰,一天天丰满。
穿越白帝村的羊肠小道,把我们带到白帝城下。
白帝山下,断砖残瓦。175米以下,片甲不留。完整的风景被削去了一部分,这一部分会被高峡平湖覆盖成另一种风景。“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怎么尖怎么仄怎么愁,后来者只能凭想像领略古人诗中的意境了。
蒙蒙细雨中,拾级而上。脚板亲吻着石阶,手心摩娑着护栏,在梦里,已登临了千百回的地方啊。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从这里一一走过。
弯弯曲曲的草堂河,像长江长出的一根臂膀,伸进大巴山的深处。长江就在眼底,夔门就在脚下。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是谁最先领略了它的险,欣赏了它的美,并筑城而居?是西汉一个叫公孙述的人。公孙述因尚白服而自称白帝。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人,白色,有点潇洒飘逸,有点冰清玉洁,有点冷。中国的帝王将相,有几个喜欢白色?更没有人因崇尚某种颜色就自称某帝的。尽管他被正统势力从白帝城扫地出门了,可他的气味永远留下了,让随后入驻的刘备背上占有他人地盘的嫌疑。对这个叛逆人物,民间的传说和官方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老百姓关心的不是他的血统,而是他的为人和能力。
托孤堂、碑林、望江亭,不大的地盘,小巧紧凑的结构,让人不由疑惑,这小小的山头,何以能承托起那么繁复的历史,那么隆重的声誉呢?
托孤堂内,气氛凝重。君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有人说,刘备很狡猾,担心死后诸葛亮取而代之,于是来个床前托孤,逼迫诸葛亮在众人面前表态。一个“君可自取”一个“继之以死”微妙的情感,不动声色的较量,我宁可理解为,这是君臣之间至高无上的坦诚和忠贞。
细雨无声,在古树的叶子上汇集,滴落到青石板地面上。只有三四个游客,清凉、湿润、安静,这样的时刻,对白帝城来说,大概很难得。真不敢想像,平常游人如织时,它的不堪负荷。
这样的时刻,是可以听江上竹枝,寻少陵秋兴的时刻。
七
雨停了。
小船向夔门驶去。
夔门天下雄啊!不由想到东边的南津关。一门一关,一进一出,门内关着的,是奇绝的山,凶险的水;关外敞开的,是山的余韵,水的平淡。向来有个性的事物总是受到更多的拘役,又因这拘役更显出个性吧!水涨上来,夔门将不复存在,被关着的奇绝凶险不复存在,三峡向世人敞开的,将是一个平和的恬静的胸怀。
船近夔门,明显感觉到了来自船底的浪涌。
众水排山争一门!
我们可是坐在波峰浪谷上。小船像一片树叶从一个波浪跃向另一个波浪,一个大浪扑上船头,站在舱门外的人,全身被浇了个透湿。
滟预大如像,瞿塘不可上;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夔门之前高耸的滟预堆,在哪里?
飘逸如清风的李白,沉静如磐石的杜甫,面对滟预和夔门,有过心生惊悚吗?
高手过招,都在绝顶之上,高,是气质,精神,品味,气势。山和水之间的高度,是山水魅力的秘诀之一,决定着它们共同构成的内涵。山生来就是给人仰视的,而夔门,将失去它的高度。
八
人们为什么要在岩壁上刻字呢?
因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都已不能足足表达人的内心,非得把它刻进石头,千年万年地,向世人昭示一份惊叹,一种情感。
站在那些深入岩石肌理的文字前,刻字者办事的执着,浪漫的情怀,和昂扬的激情,扑面而来。
人以这种方式,拉近了自己和山水的距离,险峻的粉壁堂因此而有了几分亲切。甚至整个瞿塘峡,都因粉壁堂的存在,而在自然风光里多了一些人情味儿。
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
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语。
一道大坝锁住了不羁的野马,蓝天白云之下,万吨巨轮悠悠飘过夔门。后人只能从刻于高岩的诗文里,去追溯三峡先民征服自然的梦了。
在石头上刻字,要的是激情和浪漫,那么在石头上凿路呢?一样的执着,不一样的追求。精神和物质,浪漫和现实,就这样排列在峡江的悬岩之上。
那些徒步三峡的“驴友”们,走过这风箱峡内的古栈道吗?
自江面仰视,栈道不过细细一线。走上去,才发现它其实宽近一米。路面上,蓑草堆积,地牯牛的小洞,一个挨一个,路面并不平整,支棱着的石锋被磨得圆润光滑。岩壁石缝中,生长着年代久远的灌木,它们树形矮小、身姿苍老,见识过真正的峡江风云。轿子,滑杆,马帮,脚夫,形形色色的人物云一样飘过,形形色色的脚印水一样流过,日子一页页翻过去,古栈道终于安静了,成为大山一道结痂的伤口。
一切分明在说:过去了,过去了。
可岩壁上打凿的痕迹,清新如昨,拂面而过的江风如昨。
太阳出来了,风箱峡灿烂起来。耳畔,仿佛听到猿啸起伏,鸟鸣婉转,高亢的船工号子时而悠扬,时而凄厉。山变水易,人生不再,喉咙间突然充满了又酸又热的东西。
真想引吭高歌一曲。
风箱峡,古栈道,第一次相见,永远的告别。
九
大溪,我更愿叫它黛溪。
这里曾是古人类的乐园。
一块水边冲积台地,江水和溪水共同的杰作,沙质土壤,疏松肥沃,随便丢一粒种子,就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古人在这里,可渔、可猎、可耕作,可沿江上下,可沿溪向山的深处拓展。站在台地上四望,视野开阔,长江自天上西来,黛溪从群山中蜿蜒而出,山河气势,尽收眼底,尽藏于胸。
一个个碳坑,一只只洞开的眼,人类的秘密,敞开在天地间。
沿着坑壁上的小台阶,下到一个坑底,光滑的坑壁上,不同颜色的土壤层被圈画出来,标上了序号。从下向上数,数到了十多层,一层,就是人类在黛溪生活的一个时代。几百万年的光阴,被我轻轻一数就过去了,几百万年的人类生活,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一个来回就看完了。站在碳坑里,就是站在人类历史的极点上,在这里,时间永远为零,方向永远指向未来。
中国,并不只有一个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多极多元的。大溪和长江流域的其它文化遗址,一起证明了这一点。
大溪存在的意义,似乎远不止于此,关于人类起源的秘密,它应该还有更多的话要说。
大溪村还剩两户人家,一群羊。河滩里的玉米还没挂胡子,马上就会淹掉。碗口粗的柑桔树砍了,留下一排排整齐的树桩。大部分田地荒芜着,野草疯长,齐人腰深。
几百万年的延续,嘎然而止。
一些移民走了的大溪人,又回来了。
他们在大溪已没有房屋和土地,他们以船为家,以打鱼为生,偶尔也跑运输。江里的鱼越来越少,船却越来越多。
这些新兴的水上人家,大坝蓄水后,能找到更好的谋生之路吗?
在沉睡着故土的水域里飘荡,也比在他乡的土地上安居好吗?
这些固执的大溪人呀!
十
山海经大荒经:“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这个不耕不种却能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就是巫溪。
因为这里有一眼长流不息的神泉——盐泉。
自人类在此取卤煮盐的那天起,在盐泉的浇灌下,人类文化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大宁河上,大多数人的脚步止于小三峡,却不知古盐场才是大宁河上真正的明珠。
巫溪离长江似乎远了点,从奉节走陆路,五个小时;从大宁河走水路,四个小时。可巫溪在三峡的位置,不容忽视。巴楚文化寻源,最终得寻到巫溪来,这里是原始巫文化的发源地。灵山十巫,亦神亦人,他们的故事,把人带进神异的远古生活。三峡地区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大多分布在离巫溪不远的地方,因为在内陆稀有的食盐,这里却能源源不断地供应。
宁厂古镇,在大宁河的分支后溪河上。一条和大宁河一样碧绿的小溪,不过它的水带了更多的咸味,因为盐泉的汇入。古镇绵延七里,小小的房子,沿半边河道而建,一条窄窄的青石板小路铺在小河与房子之间,因而又被称为七里半边街。房子大部分空着,有的已经朽坏倒塌,住人的,多为老人,年青人都到外地找生活去了。老人们守着风雨飘摇的古镇,和仍然汩汩流淌着的盐泉,他们的生命已进入尾声,而古镇的生活,早已在二十世纪末,随着盐场的倒闭而结束。
小河的另一边,就是盐厂,走进一间厂房,瓦砾堆积,蔓草丛生。煎盐铁锅锈迹斑斑,直径近丈的大木桶半埋土中。木架结构的屋顶,檩条裸露着,不时有经不住风吹的瓦片,咣啷一声掉下来,砸在脚边,这是盐厂的残骸沉入土中的声音。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盐卤池犹在,龙头已不在。泉水从丈余高的泉口飞奔而下,白花花的,真像流动着的白玉。尝一口,咸咸的,带点涩。沿一架腐朽的木梯爬到泉口,深深的土洞可猫腰进入。因含了盐分,泉水的流动凝重而无声,原来有内涵的泉和人一样,也是不事张扬的。手伸进去,温而粘滑,神秘的盐泉啊,在这只有淡水的大陆腹地,你从哪里来?你的味道是远古大海的味道吗?你和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那片大海有什么样的关联?你所孕育的文化和中原解池的华夏文化一样古老,你经先民的劳作,以盐的形式在大地上流动了几千年。大宁盐道“东连房竹,北接汉兴,崇山巨壑,鸟道旁通。”“山中路路相通,飞鸟不到,人可渡越。”
曾经,这里是远古先民的活动中心;曾经,宝源山盐烟遮天敝日,万灶盐花沸腾;曾经,数百船只日日拥塞大宁河,数千背夫日夜不歇地在古盐道上飞奔;曾经,古镇上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后溪河流香溢臭,说不尽的繁华风情。
一切都像好梦一场。
古镇和盐厂,从历史中淡出了。只有盐泉凝重的声音,提醒着人们,过去了,并不意味着遗忘。
这么多年,盐泉其实流在回家的路上。
十一
走在巫溪城的街道上,总产生幻觉,我是不是回到了老归州?一切都是那么相似。
窄窄的、弯弯拐拐的街道,宽的丈余,窄的仅容两人扁身而过。两边的门店,大的十来个平方,小的就四五个平方。房子是旧的,矮的,看不出什么时代气息,偶尔,一棵上了年纪的黄桷树夹在拥挤的房子之间,露出峥嵘绿意。
正是下班时间,男人女人,脚步匆匆,穿过一条街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回家奏响自己的那只曲子。女人煎炒烹炸,男人抱着小儿摇来摇去,孩子们打打闹闹,飞跑而过
夜是一张滤网,网中只剩下了大宁河的涛声。黑暗中,坐在小船上,凉凉的夜气带着大宁河的味道漫卷、浸淫,大宁河轻轻摇晃着船儿,就像母亲摇晃着婴儿的摇篮。小小的朴素的巫溪城,多像大宁河哄着的一个孩子呀。仰头观望,两岸灯火与天上的星星相接,一时分不清天上人间,亦不知今昔是何年。
大宁河,大宁河。
古老的大宁河。
真是好大的安宁啊!
安宁中,我看到一条历史的暗河,与大宁河并驾奔流,只有关注它的人,才能看到它的流向,它的颜色,以及流动的骨血里的风景和故事。
巫溪之夜,梦里不知身是客。
十二
山不断变幻着形体,险峻不变;水不断变幻着流向,水色不变。山水相互依傍着,制造着风景,对一个在西陵峡内长大的人来说,小三峡赶不走睡神的纠缠,我在大宁河的滔滔碧波中睡了,睡得很香甜。
我是不是太奢侈了?
十三
巫山老城基本已拆光。
新城马路上,树着南国风味的椰子树路灯,红红绿绿的树叶,五彩缤纷的果实。
马路与马路之间的台阶,直达青天。
市政广场很大,呈立体结构。大广场的一角有一个古罗马剧场一样的圆形小会场。从小会场向上,一溜七个台子,集构物,饮食,娱乐于一体。奉节的诗城广场体现的是诗城的精神文化,和人们对老城的怀念之情,巫山广场体现的是实用性和人情味。入夜,从下到上,灯火辉煌,人如游鱼,各自在这里自得其乐。
我无端地喜欢上了这个小城,特别是在广场的夜市上,居然吃到了小时候吃过的神豆腐。神豆腐是用豆腐柴的叶子加草木灰做成的,一种生长于深山野林的灌木,深绿透明的神豆腐,极像琥珀,口感滑爽,吃下去,从口到胃,凉凉的。巫山人叫它臭凉粉,大概因其叶子特殊的味道,若喜欢,则是浓郁的香,若不喜欢,则显得其臭无比,小时候找豆腐柴,总是循着这香得发臭的味道去找,一找一个准。
神豆腐,梦里的食物。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当晚躺在床上,看到当地的飞播公告,从5月25日起,开始每天报告各地水位。
江水来了吗?
十四
江水真的来了。
船进西陵峡,发现水已开始上涨。江水寸寸逼近,公路、桥梁、村庄,曾经熟视无睹的一切,正在一点一点沉入水中。
船到茅坪港,码头一片汪洋,五天前的出发点,已在漫漫江水下。
回望,巫峡瞿塘,正虚怀以待。
昨夜宿巫山,猿声梦里长。那被江水覆盖了的去路,是一个刚刚做完的梦,是一个今生再也不能复述的梦。消失已久的三峡猿声,在心底盘桓成一声轻轻的长叹。
2003年
几乎是,前脚走,后脚水就到了。想象了无数次的三峡行,终于在蓄水的前夜得以实现,这是一次匆忙的晤面,又是永远的。像神交多年的心灵密友,相见一次,永不再见。
一
快船占据着主航道,像一支破空前进的轩辕箭,飞过西陵峡,飞向巫峡,飞向瞿唐峡,飞向那些梦想了千百回的地方。
风渐渐凉下来,太阳退居于群山之外。
垂直的山壁,壁立的山峰。长江游动于群山之间,此情此景,已有多少个千万年?
是先有峡谷,再有长江,还是先有长江,再有峡谷?
相传在远古,巫山以西,曾是深海。天倾东南,地覆西北。覆,就是底朝上翻过来。女娲补天的故事说明,远古的先民知道伟大的造山运动,他们怎么知道的?人类的历史到底可以上溯到多远?
水的力量持久,但水没有刀斧的锋利。远古的大海被颠覆了,郁闷于西部的大水一泻千里,于群山之间找到了奔向东方的路,于是有了三峡,有了长江。
二
快到神女峰了。
天开始下雨。
山间大雾弥漫,山色时浓时淡。是神女在播云布雨吗?云雾缭绕,青山隐隐。
“朝暮几般心,向他情漫深。”
“一自楚王惊梦断,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
是神女多情,还是楚王花心?人间无路相逢!这让人绝望的神人之恋呀。
楚王与神女的巫山之会,神女是主动的,她说:“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愿荐枕席。”她那么火热、大胆、坦然地求欢于人间的君王,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女诗人只能写:“与其在悬岩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人性的自由,是不分时代先后的。有些事情,正因为它原始,所以也最纯真。
雨越下越大,雾越来越浓,神女惊鸿一现。她站在那里,让我更多想到的,不是对爱的期待,而是爱情的纯洁和自由表达的限度。
风浓,雨浓,雾更浓。每个过神女峰的人,都会想一想,这一生,究竟有几件事可以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尤其是在这云起雾生的雨天。
巫山云雨,任君遐想,其妖娆和神秘,像晴空的一抹彩虹,徐徐舒展,终于消失于缥眇的时空。
游巫山而能领略巫山云雨的风情,神女的情义,心领了。
三
江边,一个接一个的小村落。不,应该说,一个又一个小村落的废墟。
能搬走的,都搬走了,留下断垣残壁,还有记忆,祖先们的墓冢,和洒在土地里的血汗。他们带着被三峡山水喂养长大的身躯,迁到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将自己的血汗和陌生的土地融会,要到哪一辈人,他乡才能变成故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迁居异乡的人,会被异乡的水土改变成何种模样?人死了,化成泥土,这泥土,又养育着后代子孙,人和土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分开了,无异于分开骨和肉啊!
能搬走的,永远走了,留下的,也永远留下了。
大地似乎恢复了原貌,偶尔,几棵桃杏站在废弃的屋场边,就像无人照料的孩子,显得可怜巴巴。它们曾经给孩子们带来过无数的欢愉,不久,它们将面对的,是不断逼近的长江水。
四
一切都是临时的。
趸船、台阶、做生意的雨布棚、弯弯曲曲通向新城的公路。
沿着台阶向上走,两边棚子里的人热情地招呼你进去坐坐。桌椅摆着,大彩电开着,可以吃饭,喝茶,唱歌。道路泥泞,人声嘈杂,在临时的背景下,在混乱的秩序中,生活在继续。不管你行李多少,拿着扁担的人都会向你揽活。有一位穿得特别可怜,一件布衣服,至少打了十几个补丁。现在的农村,真的很少见穿补巴衣服的人了。
爬完长长的台阶,就到了老奉节城。没有城门,没有小巷,没有人迹,眼前除了废墟,还是废墟。古老的基脚上,挖掘机的爪子留下一排排抓痕,深深的,已长上绿茵茵的青苔。山脚边,遗有几排旧房,颜色斑驳,印证着一座小城的存在。奉节,?城名的含义提示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与遥远的历史的某种血肉上的关联。
废墟、泥泞、毫无声息的长江,冷风冷雨中,人的心境不由变得萧索和悲凉。眼前的情景,似曾相识,是2002年9月拆得一片狼籍的归洲,还是梦里的什么地方?
五
从十一楼望出去,新城烟云迷茫。山城迁居了,依然是山城。山城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永远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面貌。街道,尽量显出宽阔,依然不够宽阔,高楼,挤挤挨挨,寸土必争。可贵的平地,不可能分出更多给绿化,人们把花种在楼顶上,再建上葡萄架、凉亭,这是奉节人的创意。远离土地的花草,在危楼之上,依赖人们对绿色的热爱活着。
远处,长江大桥正在兴建,高高的桥墩,给人的感觉不是桥墩,而是直竖云天的铁塔。
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把疲劳的身躯安顿在异乡的床上,在黑暗中听雨狂风骤。我真的已穿过整个三峡,来到了奉节,一个曾被叫做鱼腹的地方?读神鱼的故事,不曾想过鱼腹,来到峡头的鱼腹,才理解峡头与峡尾因为屈原而产生的这种呼应,有多亲切,多么意味深长。在李白杜甫们心中,三峡是一个奇险的天然整体,而屈原,是这个整体里最能拨动诗人心弦的部分。
正是巴山夜雨时
我来了
没有西窗
没有烛
没有共剪的人
秋池的水呀
将往何方
大巴山的风和雨,在峡谷的深处,在我的梦中,歌唱,起舞。
六
清晨,大雨如注。通往白帝城的公路滑坡了。
下了车,从滚动着的泥石流上跳过去,又经过一座未建起的桥,一个拱连着一个拱,一百多米长的桥,几十个小拱,上上下下,脚下一滑,就有可能掉进万丈深渊。
艰难朝圣白帝城。
终于到了白帝村,白帝城就在对面山上,伸手可及。
我的心跳突然加快了。
从小学读朝辞白帝城,到长大读三国,到现在涉足三峡文化,李白的彩云间,历史的风烟里,白帝城的影子在心里一天天明晰,一天天丰满。
穿越白帝村的羊肠小道,把我们带到白帝城下。
白帝山下,断砖残瓦。175米以下,片甲不留。完整的风景被削去了一部分,这一部分会被高峡平湖覆盖成另一种风景。“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怎么尖怎么仄怎么愁,后来者只能凭想像领略古人诗中的意境了。
蒙蒙细雨中,拾级而上。脚板亲吻着石阶,手心摩娑着护栏,在梦里,已登临了千百回的地方啊。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从这里一一走过。
弯弯曲曲的草堂河,像长江长出的一根臂膀,伸进大巴山的深处。长江就在眼底,夔门就在脚下。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是谁最先领略了它的险,欣赏了它的美,并筑城而居?是西汉一个叫公孙述的人。公孙述因尚白服而自称白帝。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人,白色,有点潇洒飘逸,有点冰清玉洁,有点冷。中国的帝王将相,有几个喜欢白色?更没有人因崇尚某种颜色就自称某帝的。尽管他被正统势力从白帝城扫地出门了,可他的气味永远留下了,让随后入驻的刘备背上占有他人地盘的嫌疑。对这个叛逆人物,民间的传说和官方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老百姓关心的不是他的血统,而是他的为人和能力。
托孤堂、碑林、望江亭,不大的地盘,小巧紧凑的结构,让人不由疑惑,这小小的山头,何以能承托起那么繁复的历史,那么隆重的声誉呢?
托孤堂内,气氛凝重。君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有人说,刘备很狡猾,担心死后诸葛亮取而代之,于是来个床前托孤,逼迫诸葛亮在众人面前表态。一个“君可自取”一个“继之以死”微妙的情感,不动声色的较量,我宁可理解为,这是君臣之间至高无上的坦诚和忠贞。
细雨无声,在古树的叶子上汇集,滴落到青石板地面上。只有三四个游客,清凉、湿润、安静,这样的时刻,对白帝城来说,大概很难得。真不敢想像,平常游人如织时,它的不堪负荷。
这样的时刻,是可以听江上竹枝,寻少陵秋兴的时刻。
七
雨停了。
小船向夔门驶去。
夔门天下雄啊!不由想到东边的南津关。一门一关,一进一出,门内关着的,是奇绝的山,凶险的水;关外敞开的,是山的余韵,水的平淡。向来有个性的事物总是受到更多的拘役,又因这拘役更显出个性吧!水涨上来,夔门将不复存在,被关着的奇绝凶险不复存在,三峡向世人敞开的,将是一个平和的恬静的胸怀。
船近夔门,明显感觉到了来自船底的浪涌。
众水排山争一门!
我们可是坐在波峰浪谷上。小船像一片树叶从一个波浪跃向另一个波浪,一个大浪扑上船头,站在舱门外的人,全身被浇了个透湿。
滟预大如像,瞿塘不可上;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夔门之前高耸的滟预堆,在哪里?
飘逸如清风的李白,沉静如磐石的杜甫,面对滟预和夔门,有过心生惊悚吗?
高手过招,都在绝顶之上,高,是气质,精神,品味,气势。山和水之间的高度,是山水魅力的秘诀之一,决定着它们共同构成的内涵。山生来就是给人仰视的,而夔门,将失去它的高度。
八
人们为什么要在岩壁上刻字呢?
因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都已不能足足表达人的内心,非得把它刻进石头,千年万年地,向世人昭示一份惊叹,一种情感。
站在那些深入岩石肌理的文字前,刻字者办事的执着,浪漫的情怀,和昂扬的激情,扑面而来。
人以这种方式,拉近了自己和山水的距离,险峻的粉壁堂因此而有了几分亲切。甚至整个瞿塘峡,都因粉壁堂的存在,而在自然风光里多了一些人情味儿。
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
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语。
一道大坝锁住了不羁的野马,蓝天白云之下,万吨巨轮悠悠飘过夔门。后人只能从刻于高岩的诗文里,去追溯三峡先民征服自然的梦了。
在石头上刻字,要的是激情和浪漫,那么在石头上凿路呢?一样的执着,不一样的追求。精神和物质,浪漫和现实,就这样排列在峡江的悬岩之上。
那些徒步三峡的“驴友”们,走过这风箱峡内的古栈道吗?
自江面仰视,栈道不过细细一线。走上去,才发现它其实宽近一米。路面上,蓑草堆积,地牯牛的小洞,一个挨一个,路面并不平整,支棱着的石锋被磨得圆润光滑。岩壁石缝中,生长着年代久远的灌木,它们树形矮小、身姿苍老,见识过真正的峡江风云。轿子,滑杆,马帮,脚夫,形形色色的人物云一样飘过,形形色色的脚印水一样流过,日子一页页翻过去,古栈道终于安静了,成为大山一道结痂的伤口。
一切分明在说:过去了,过去了。
可岩壁上打凿的痕迹,清新如昨,拂面而过的江风如昨。
太阳出来了,风箱峡灿烂起来。耳畔,仿佛听到猿啸起伏,鸟鸣婉转,高亢的船工号子时而悠扬,时而凄厉。山变水易,人生不再,喉咙间突然充满了又酸又热的东西。
真想引吭高歌一曲。
风箱峡,古栈道,第一次相见,永远的告别。
九
大溪,我更愿叫它黛溪。
这里曾是古人类的乐园。
一块水边冲积台地,江水和溪水共同的杰作,沙质土壤,疏松肥沃,随便丢一粒种子,就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古人在这里,可渔、可猎、可耕作,可沿江上下,可沿溪向山的深处拓展。站在台地上四望,视野开阔,长江自天上西来,黛溪从群山中蜿蜒而出,山河气势,尽收眼底,尽藏于胸。
一个个碳坑,一只只洞开的眼,人类的秘密,敞开在天地间。
沿着坑壁上的小台阶,下到一个坑底,光滑的坑壁上,不同颜色的土壤层被圈画出来,标上了序号。从下向上数,数到了十多层,一层,就是人类在黛溪生活的一个时代。几百万年的光阴,被我轻轻一数就过去了,几百万年的人类生活,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一个来回就看完了。站在碳坑里,就是站在人类历史的极点上,在这里,时间永远为零,方向永远指向未来。
中国,并不只有一个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多极多元的。大溪和长江流域的其它文化遗址,一起证明了这一点。
大溪存在的意义,似乎远不止于此,关于人类起源的秘密,它应该还有更多的话要说。
大溪村还剩两户人家,一群羊。河滩里的玉米还没挂胡子,马上就会淹掉。碗口粗的柑桔树砍了,留下一排排整齐的树桩。大部分田地荒芜着,野草疯长,齐人腰深。
几百万年的延续,嘎然而止。
一些移民走了的大溪人,又回来了。
他们在大溪已没有房屋和土地,他们以船为家,以打鱼为生,偶尔也跑运输。江里的鱼越来越少,船却越来越多。
这些新兴的水上人家,大坝蓄水后,能找到更好的谋生之路吗?
在沉睡着故土的水域里飘荡,也比在他乡的土地上安居好吗?
这些固执的大溪人呀!
十
山海经大荒经:“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这个不耕不种却能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就是巫溪。
因为这里有一眼长流不息的神泉——盐泉。
自人类在此取卤煮盐的那天起,在盐泉的浇灌下,人类文化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大宁河上,大多数人的脚步止于小三峡,却不知古盐场才是大宁河上真正的明珠。
巫溪离长江似乎远了点,从奉节走陆路,五个小时;从大宁河走水路,四个小时。可巫溪在三峡的位置,不容忽视。巴楚文化寻源,最终得寻到巫溪来,这里是原始巫文化的发源地。灵山十巫,亦神亦人,他们的故事,把人带进神异的远古生活。三峡地区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大多分布在离巫溪不远的地方,因为在内陆稀有的食盐,这里却能源源不断地供应。
宁厂古镇,在大宁河的分支后溪河上。一条和大宁河一样碧绿的小溪,不过它的水带了更多的咸味,因为盐泉的汇入。古镇绵延七里,小小的房子,沿半边河道而建,一条窄窄的青石板小路铺在小河与房子之间,因而又被称为七里半边街。房子大部分空着,有的已经朽坏倒塌,住人的,多为老人,年青人都到外地找生活去了。老人们守着风雨飘摇的古镇,和仍然汩汩流淌着的盐泉,他们的生命已进入尾声,而古镇的生活,早已在二十世纪末,随着盐场的倒闭而结束。
小河的另一边,就是盐厂,走进一间厂房,瓦砾堆积,蔓草丛生。煎盐铁锅锈迹斑斑,直径近丈的大木桶半埋土中。木架结构的屋顶,檩条裸露着,不时有经不住风吹的瓦片,咣啷一声掉下来,砸在脚边,这是盐厂的残骸沉入土中的声音。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盐卤池犹在,龙头已不在。泉水从丈余高的泉口飞奔而下,白花花的,真像流动着的白玉。尝一口,咸咸的,带点涩。沿一架腐朽的木梯爬到泉口,深深的土洞可猫腰进入。因含了盐分,泉水的流动凝重而无声,原来有内涵的泉和人一样,也是不事张扬的。手伸进去,温而粘滑,神秘的盐泉啊,在这只有淡水的大陆腹地,你从哪里来?你的味道是远古大海的味道吗?你和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那片大海有什么样的关联?你所孕育的文化和中原解池的华夏文化一样古老,你经先民的劳作,以盐的形式在大地上流动了几千年。大宁盐道“东连房竹,北接汉兴,崇山巨壑,鸟道旁通。”“山中路路相通,飞鸟不到,人可渡越。”
曾经,这里是远古先民的活动中心;曾经,宝源山盐烟遮天敝日,万灶盐花沸腾;曾经,数百船只日日拥塞大宁河,数千背夫日夜不歇地在古盐道上飞奔;曾经,古镇上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后溪河流香溢臭,说不尽的繁华风情。
一切都像好梦一场。
古镇和盐厂,从历史中淡出了。只有盐泉凝重的声音,提醒着人们,过去了,并不意味着遗忘。
这么多年,盐泉其实流在回家的路上。
十一
走在巫溪城的街道上,总产生幻觉,我是不是回到了老归州?一切都是那么相似。
窄窄的、弯弯拐拐的街道,宽的丈余,窄的仅容两人扁身而过。两边的门店,大的十来个平方,小的就四五个平方。房子是旧的,矮的,看不出什么时代气息,偶尔,一棵上了年纪的黄桷树夹在拥挤的房子之间,露出峥嵘绿意。
正是下班时间,男人女人,脚步匆匆,穿过一条街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回家奏响自己的那只曲子。女人煎炒烹炸,男人抱着小儿摇来摇去,孩子们打打闹闹,飞跑而过
夜是一张滤网,网中只剩下了大宁河的涛声。黑暗中,坐在小船上,凉凉的夜气带着大宁河的味道漫卷、浸淫,大宁河轻轻摇晃着船儿,就像母亲摇晃着婴儿的摇篮。小小的朴素的巫溪城,多像大宁河哄着的一个孩子呀。仰头观望,两岸灯火与天上的星星相接,一时分不清天上人间,亦不知今昔是何年。
大宁河,大宁河。
古老的大宁河。
真是好大的安宁啊!
安宁中,我看到一条历史的暗河,与大宁河并驾奔流,只有关注它的人,才能看到它的流向,它的颜色,以及流动的骨血里的风景和故事。
巫溪之夜,梦里不知身是客。
十二
山不断变幻着形体,险峻不变;水不断变幻着流向,水色不变。山水相互依傍着,制造着风景,对一个在西陵峡内长大的人来说,小三峡赶不走睡神的纠缠,我在大宁河的滔滔碧波中睡了,睡得很香甜。
我是不是太奢侈了?
十三
巫山老城基本已拆光。
新城马路上,树着南国风味的椰子树路灯,红红绿绿的树叶,五彩缤纷的果实。
马路与马路之间的台阶,直达青天。
市政广场很大,呈立体结构。大广场的一角有一个古罗马剧场一样的圆形小会场。从小会场向上,一溜七个台子,集构物,饮食,娱乐于一体。奉节的诗城广场体现的是诗城的精神文化,和人们对老城的怀念之情,巫山广场体现的是实用性和人情味。入夜,从下到上,灯火辉煌,人如游鱼,各自在这里自得其乐。
我无端地喜欢上了这个小城,特别是在广场的夜市上,居然吃到了小时候吃过的神豆腐。神豆腐是用豆腐柴的叶子加草木灰做成的,一种生长于深山野林的灌木,深绿透明的神豆腐,极像琥珀,口感滑爽,吃下去,从口到胃,凉凉的。巫山人叫它臭凉粉,大概因其叶子特殊的味道,若喜欢,则是浓郁的香,若不喜欢,则显得其臭无比,小时候找豆腐柴,总是循着这香得发臭的味道去找,一找一个准。
神豆腐,梦里的食物。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当晚躺在床上,看到当地的飞播公告,从5月25日起,开始每天报告各地水位。
江水来了吗?
十四
江水真的来了。
船进西陵峡,发现水已开始上涨。江水寸寸逼近,公路、桥梁、村庄,曾经熟视无睹的一切,正在一点一点沉入水中。
船到茅坪港,码头一片汪洋,五天前的出发点,已在漫漫江水下。
回望,巫峡瞿塘,正虚怀以待。
昨夜宿巫山,猿声梦里长。那被江水覆盖了的去路,是一个刚刚做完的梦,是一个今生再也不能复述的梦。消失已久的三峡猿声,在心底盘桓成一声轻轻的长叹。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