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散记之五雨夜读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屈指算算来广州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这期间多半是忙碌而寂寞的,白日里奔波于纯粹或是不纯粹的商人之间,在说服与被说服之中计算着工作的成绩,傍晚来临之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拥挤的公交车厢里昏昏欲睡,到家的时候开始想晚餐的内容,之后便陷入无边的寂寞中去。
身在异乡寂寞总是难免的。“寂寞”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种无奈,所以在这个时候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打发空洞的时间是尤为重要的。音乐是没有的,mandy送得那部收音机收听到的频道是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的话在我听来不亚于“天外之音”偶尔有歌曲,也是听不明白的粤语,深夜难眠的时候当作催眠的工具倒也不错。于是写作。在文字之中混乱的思绪可以集中起来,笔下流淌出一篇优美或是粗糙的文章,然后在凌晨时分倒头睡去。可是灵感不是每日都有的,写不出来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更加不平静,这时候的写作就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整个人就会浮躁起来-何况在久违的稿纸上面写作竟然有些许陌生的感觉。几行文字出来,回头看看,颇有一些痴人说梦的感觉。
故而在我看来,打发时间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尤其是在可以听到窗外雨声的夜里。
读书,首先要有一种平和的心境。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读书亦然。一目十行的读法会让疲惫的神经更为焦灼,就如同与朋友谈话,话不投机,你决不会安然坐下去的,还不如早早走掉的好。心平气和的阅读才是最好的办法。读一本书其实就是透过文字揣摩作者的意图,走进他的思想里面去。当然,作为读者,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他在试图用文字来说服你,传递他的一种思想。你当然要批判的消化。倘若一本书引不起你丝毫的共鸣,就连彻底的反驳也没有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没有丝毫的价值,与其在书里打发时间,还不如倒头睡去呢!
所以,第二点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书来读。一本书的价值在于你能够从其中学到多少东西,得到多少阅读的乐趣,而决不是它的封面如何的与众不同,标题如何的哗众取宠,宣传如何的打动人心。选书如同挑选朋友,志同道合才是关键。
在我书桌上面的几本书是我反复阅读的,其中包括周国平文集(1-5卷)、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
先说说周国平老师的书。首先说明的是来广州之前我没有读过他的书,甚至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倘若让我猜测的话,我会想他是一位小说家,决不会是哲学家。事实上,周老师是研究尼采哲学的,据说颇有建树。不过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散文和哲语(有点像是语录),饱含着一种文人的智慧和思索。他的文章是不难懂得,没有哲学家那些艰涩的理论与说教,相反的是文章集文学与哲学为一身、情感与理智与一体,颇有思想家的水准。读完这一句你就会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会有兴趣看他更多的文字:“我想象不出除了写作外,我还能有什么生存方式。我把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文字原是我挽留生命的手段,现在却成了目标,而生命本身却成了手段。”我欣赏周老师大部分的文章,尽管有些文字我不赞同或是不能参悟其中的寓意。
现在余秋雨似乎成了文坛关注的一个焦点人物,尽管他已经很有名气。前些天我还在广州日报的副刊上看到他与古远清名誉案的大篇报道。可见文人打官司是很热闹的,我告你侵犯了我的名誉权,我说你逃避历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尘埃落定却是遥遥无期。最早关注余秋雨的散文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我喜欢他的文章,与其说是他的文字感染了我,还不如说是他的创作态度和游历影响了我。而对于案件本身我是毫不关心的-即便辨清若干年前事件的真相,说清楚谁对谁错又能如何?不是说我不尊重历史,而是这段历史隔我太远,让我感到索然无味。有这样的时间,真的不如去听听那冷雨,想象一段行者无疆的旅程呢!当然,有段历史纵然隔得再遥远,每个中国人决不应该漠视甚至于忘记,比如于那个据说是一衣带水民族的屠城之耻。
“陆幼青”这个名字我是在“榕树下”看到过的,当时也知道他在连载死亡日记。那是我很自以为是得以为,所谓死亡日记无非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罢了,等写到最后终于会有一个“医学奇迹”挽救回“作者”的生命。至于关注的大众,无非也是中国人爱看热闹的劣根性驱使着围观“生命的落幕”然而,我错了。最后他还是走了,带着他写完的稿子和一份沉甸甸的关怀走了。于是我开始翻看这一本生命的留言,为了追悼,也为了表达一份歉意。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从他的文字里面了解一个人对死亡降至的心态,以便写完我那篇迟迟没有完稿的与死亡牵手。
窗外还在下雨,桌上的闹钟也将指针锁在零点的那一格上。我没有丝毫的睡意,突然想起那句诗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已是秋雨了,杏花定是没有的,然,这份心情却是愈久弥新。态度是一切的基础,你的阅读态度也决定了你能从其中得到多少乐趣。这样的夜晚,我是断然不敢看长篇小说的。记得刚到广州不久的一个夜晚,我一口气把“阿尔诺迪”的小说女人的阴谋读完,看时间已经是凌晨3:00。有过这次的“教训”也就迟迟不敢打开“川端康成”的古都。雪国。千纸鹤了。
顺便记一句:广州最大的书店是“购书中心”其规模在国内屈指可数。我曾经专程去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认认路,等以后好去买书;第二次是去买阿来的尘埃落定。那里的书目分的很细,去买书或是为了看书的人也很多。我在二楼文学图书驻足的时候,看到在“网络文学”那一栏的书架上有很多熟悉朋友的作品。可惜的是,除了我,停下来翻看的人寥寥无几,那时候我的心里竟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来。
网络文学究竟能走多远?难道在形形色色的bbs里面流行的仅仅是一些“文化快餐”?如果你自己掏钱,你会选择这些作品吗?
说真的,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2002年9月25日凌晨0:35与广州
屈指算算来广州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这期间多半是忙碌而寂寞的,白日里奔波于纯粹或是不纯粹的商人之间,在说服与被说服之中计算着工作的成绩,傍晚来临之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拥挤的公交车厢里昏昏欲睡,到家的时候开始想晚餐的内容,之后便陷入无边的寂寞中去。
身在异乡寂寞总是难免的。“寂寞”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种无奈,所以在这个时候找一些有趣的事情做,打发空洞的时间是尤为重要的。音乐是没有的,mandy送得那部收音机收听到的频道是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的话在我听来不亚于“天外之音”偶尔有歌曲,也是听不明白的粤语,深夜难眠的时候当作催眠的工具倒也不错。于是写作。在文字之中混乱的思绪可以集中起来,笔下流淌出一篇优美或是粗糙的文章,然后在凌晨时分倒头睡去。可是灵感不是每日都有的,写不出来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更加不平静,这时候的写作就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整个人就会浮躁起来-何况在久违的稿纸上面写作竟然有些许陌生的感觉。几行文字出来,回头看看,颇有一些痴人说梦的感觉。
故而在我看来,打发时间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尤其是在可以听到窗外雨声的夜里。
读书,首先要有一种平和的心境。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读书亦然。一目十行的读法会让疲惫的神经更为焦灼,就如同与朋友谈话,话不投机,你决不会安然坐下去的,还不如早早走掉的好。心平气和的阅读才是最好的办法。读一本书其实就是透过文字揣摩作者的意图,走进他的思想里面去。当然,作为读者,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他在试图用文字来说服你,传递他的一种思想。你当然要批判的消化。倘若一本书引不起你丝毫的共鸣,就连彻底的反驳也没有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没有丝毫的价值,与其在书里打发时间,还不如倒头睡去呢!
所以,第二点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书来读。一本书的价值在于你能够从其中学到多少东西,得到多少阅读的乐趣,而决不是它的封面如何的与众不同,标题如何的哗众取宠,宣传如何的打动人心。选书如同挑选朋友,志同道合才是关键。
在我书桌上面的几本书是我反复阅读的,其中包括周国平文集(1-5卷)、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
先说说周国平老师的书。首先说明的是来广州之前我没有读过他的书,甚至没有听过他的名字。倘若让我猜测的话,我会想他是一位小说家,决不会是哲学家。事实上,周老师是研究尼采哲学的,据说颇有建树。不过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散文和哲语(有点像是语录),饱含着一种文人的智慧和思索。他的文章是不难懂得,没有哲学家那些艰涩的理论与说教,相反的是文章集文学与哲学为一身、情感与理智与一体,颇有思想家的水准。读完这一句你就会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会有兴趣看他更多的文字:“我想象不出除了写作外,我还能有什么生存方式。我把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文字原是我挽留生命的手段,现在却成了目标,而生命本身却成了手段。”我欣赏周老师大部分的文章,尽管有些文字我不赞同或是不能参悟其中的寓意。
现在余秋雨似乎成了文坛关注的一个焦点人物,尽管他已经很有名气。前些天我还在广州日报的副刊上看到他与古远清名誉案的大篇报道。可见文人打官司是很热闹的,我告你侵犯了我的名誉权,我说你逃避历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尘埃落定却是遥遥无期。最早关注余秋雨的散文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我喜欢他的文章,与其说是他的文字感染了我,还不如说是他的创作态度和游历影响了我。而对于案件本身我是毫不关心的-即便辨清若干年前事件的真相,说清楚谁对谁错又能如何?不是说我不尊重历史,而是这段历史隔我太远,让我感到索然无味。有这样的时间,真的不如去听听那冷雨,想象一段行者无疆的旅程呢!当然,有段历史纵然隔得再遥远,每个中国人决不应该漠视甚至于忘记,比如于那个据说是一衣带水民族的屠城之耻。
“陆幼青”这个名字我是在“榕树下”看到过的,当时也知道他在连载死亡日记。那是我很自以为是得以为,所谓死亡日记无非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罢了,等写到最后终于会有一个“医学奇迹”挽救回“作者”的生命。至于关注的大众,无非也是中国人爱看热闹的劣根性驱使着围观“生命的落幕”然而,我错了。最后他还是走了,带着他写完的稿子和一份沉甸甸的关怀走了。于是我开始翻看这一本生命的留言,为了追悼,也为了表达一份歉意。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从他的文字里面了解一个人对死亡降至的心态,以便写完我那篇迟迟没有完稿的与死亡牵手。
窗外还在下雨,桌上的闹钟也将指针锁在零点的那一格上。我没有丝毫的睡意,突然想起那句诗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已是秋雨了,杏花定是没有的,然,这份心情却是愈久弥新。态度是一切的基础,你的阅读态度也决定了你能从其中得到多少乐趣。这样的夜晚,我是断然不敢看长篇小说的。记得刚到广州不久的一个夜晚,我一口气把“阿尔诺迪”的小说女人的阴谋读完,看时间已经是凌晨3:00。有过这次的“教训”也就迟迟不敢打开“川端康成”的古都。雪国。千纸鹤了。
顺便记一句:广州最大的书店是“购书中心”其规模在国内屈指可数。我曾经专程去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认认路,等以后好去买书;第二次是去买阿来的尘埃落定。那里的书目分的很细,去买书或是为了看书的人也很多。我在二楼文学图书驻足的时候,看到在“网络文学”那一栏的书架上有很多熟悉朋友的作品。可惜的是,除了我,停下来翻看的人寥寥无几,那时候我的心里竟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来。
网络文学究竟能走多远?难道在形形色色的bbs里面流行的仅仅是一些“文化快餐”?如果你自己掏钱,你会选择这些作品吗?
说真的,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2002年9月25日凌晨0:35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