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江山易主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百零六章江山易主
等陈圆圆再见到吴三桂,奇异的心境竟有了些微的变化,尽管吴三桂疼爱的把她抱入怀里,承诺再也不和她分开两处,她感受到的也不再是单纯的欢喜甜蜜,而是淡淡的辛酸和感叹。
吴三桂果然没有食言,他真的让陈圆圆改换男装紧跟在他身边成了一名亲兵,带着她率兵离开京城,一路向闯王追杀过去。
一开始陈圆圆真是很不习惯,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怕被人现,但一段时间下来,竟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行伍生活。连带的对战争、死人、受伤等等现象也麻木起来。
吴三桂却很喜爱这样的生活,陈圆圆能明显的感觉到,他比以前更喜欢自己,甚至自己对他脾气,他也甘之若饴。
就这样,私自带着陈圆圆,吴三桂的足迹紧追闯王,渡黄河、打西安、战蓝田、商州、走武关,一直到过潼关,入四川,杀张献忠,再经襄阳杀入湖北,追到武昌,才在通山九宫山附近失去了李自成的踪迹。
整个过程,耗时一年多,闯王军队屡败屡退,战到最后已不剩多少人马,往深山老林里一钻,竟是消失了影踪,从此下落不知。
与此同时,京城也风云变幻,多尔衮不负皇太极期望,果然在乱军搜寻抓到了崇祯的三个儿子,押到了皇太极面前。
让他意外的是,皇太极却好言好语宽慰了这三个惊弓之鸟,下诏宣布扶持太子为明光历皇帝,自己以盟国皇帝的身份留在京辅政,并宣布当年即恢复科举制度,许多大明原来的朝臣也都官复原职。
连已经投降大清的臣武将,比如吴三桂之流,皇太极也都归还新的明朝,并让光历皇帝颁恩诏,大赦天下。之后便以国内事多为由,返回了关外,只令多尔衮、多铎等十几员大清的亲王旗主,领着总数约二十万的军队,以借兵替光历皇帝平定江山之名,留了下来。
鉴于闯王拷掠明官杀害了很多原来的明朝大臣,朝堂空缺太大,缺少主事之人,皇太极连范程等几个大清的臣也一并借给了光历皇帝,并与光历皇帝签下协议,借用三年,三年后归还。
原崇祯朝太子朱慈烺,现在的明光历皇帝,实在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没有什么管理朝政的经验。
好在整个明朝都是内阁制,一切军政大权都握在臣集团手里,由内阁拟定策令再颁天下,所谓天子就好像傀儡一样,只起个盖印的作用,多在礼仪制度上代表皇室,代表天下正统。
因此皇帝是昏庸或贤明,都没有太大关系,这天下实际作主的,是士林集团,是世家大族,以及因袭下来的将门武官。
但在大清横插进来之后,这种情况却迅改变,大半个朝堂都落入了大清官员们的掌控,明朝的士林集团和他的代表官员虽然看着也掌了半壁江山,话却再也不如往日有用。
明知道皇太极留下这么多臣武将和军队不怀好意,可难办的是,皇太极却是正统的光历皇帝的扶持人,谁要不承认光历皇帝的统治,他的军队就会光明正大打着讨逆的旗号杀过去。
也有些明臣私下里劝光历皇帝努力摆脱大清的摆布,不要事事都看皇太极的脸色来办。
可是朱慈烺却对皇太极心怀感激,认为连自己的外公都不肯在艰难时刻收留自己,反而是这位盟国皇帝替他赶走仇敌闯王,还给了他安定富裕的生活,无人可及的地位,因而并不肯听那些朝臣的话。
明臣越劝,他越反感,他落难的时候这些家伙个个当他是瘟疫,闭门不纳,现在皇太极帮助他坐上宝座了,却又一个个跑来劝他疏远皇太极,这是什么意思?
结果没两个月,这事被大清留下来的臣武将们知晓,当廷跟明臣激烈辩论之后,多尔衮一个怂恿,朱慈烺干脆下诏认皇太极为义父,对大清自称儿皇帝,气死了好几个明朝的遗老。
明朝的士林集团不甘失败,又另辟蹊径,千方百计想把大清留下的臣武将和他们的军队逐步挤兑出去,赶回关外。却忽然现,原来皇太极的帮忙并不是免费的赶走闯王之后,皇太极就把刮自李自成的所有财物都当作自己的战利品运回了关外。
而明朝新收上来的税赋又要按照协议先行大量供给了大清的官员和军队,剩下来可怜的一,才会流到明官的手里。
可是皇太极的人马却只管讨逆打仗,不管自然灾害,各地旱灾、水灾什么的,向朝廷急报求赈济,都要明官来处理放。
于是明官悲哀地现,皇太极一手把住了大明的军政两大命脉,离开他留下来的官员,单靠他们就什么事也办不成
更呕的是,大清的人在各地的名声越来越好,原因是手里无钱的明官开仓赈济什么的,都显得很气,不如大清的官员,出手大方,责任还都不归他们扛,赈灾完全是义助。
此外还有更奇的事随着清军入关,攘助新明王朝,许多西洋传教士也跟着过来,在各地办起了西学和教堂,新奇的科学,先进的技术很快传遍了原,令老百姓们大开眼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习热潮,慢慢地,孔孟之道不再是读书人唯一信奉的经典子集。
在皇太极的影响下,光历皇帝带头改变了科举的试题,一纠死读书的风气,重视策论、懂现代科学、更加务实的读书人得到重用,慢慢取代了那些古董般的八股学究、呆板之士。
按照协议,光历皇帝又把海岸线上几个重要的港口都借给了皇太极,让他可以以这些港口为跳板,跟周边的国家搞贸易,巨大的利润不但使得大清的官员更加富裕,连许多逐利的汉商也都被绑上了大清这条船,成了大清最有力的支持者。
不到一年半,在大清所向无敌的铁蹄下,整个大明境内的乱党贼匪就被清剿殆尽,不到两年,大清的一切都成了大明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包括他们的强大、富裕、仁义,以及贤明的皇帝皇太极。
很快,三年之期眼看就要到来,皇太极宣布开始收回留在大明境内借给光历皇帝使用的官员和军队。
这下可不得了,花费三年时间按照皇太极的计策在大明深深扎根,跟当地世家大族搞得关系盘根错节的大清上下官员们把要走的消息一透露,立即牵动千丝万缕的利益,一场呼吁挽留他们的运动迅展起来,联名信什么的雪片般飞向朝廷,要求朝廷妥善解决此事。
与此同时,大清借来跟各国展贸易的各港口受不住大清停止使用港口以及各国威胁着表示只跟大清交易,不同意明朝接手继续贸易的压力,提出了港口永久归属大清的意见。
坊间更是开始传言大清的皇后是天命之人,大清国主皇太极手握真正的传国玉玺,私下传着这才是真正的天子,正统的皇帝。
好不容易熬到协议期满,皇太极没有理由再把他的人马留在大明境内把持军政大权的忠明官员们气得吐血,可惜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大清的富裕、先进、强大已经折服了许多年轻一代的明臣。强硬保守派的明臣已所剩无几,再也掀不起更大的浪潮。
一场外人看不见的逼宫好戏在多尔衮、多铎等大清的亲王们导演下悄悄上演,没两天,光历皇帝便公布了禅位的诏令,走下宝座,派出仪仗,往盛京恭迎皇太极入关登基为帝,从此掌理清明两国。
然而事情总是有明暗两部分,有人愿意让皇太极入关称帝,就有人不愿意改朝换代,于是在大清力量颇为薄弱的南方,一股股反清力量纠集起来,悍然宣布脱离光历皇帝和皇太极统治,拥立崇祯堂弟朱由榔为帝,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朝廷,称永历帝。
面对经过大清官员军队梳理之后趋于统一的全国大势,南明朝廷这反抗力量在皇太极看来犹如螳臂挡车,不足为虑。
再到紫禁城接过光历皇帝禅位的诏书,进行一系列祭天告庙的仪式,改朝换代统称大清帝国之后,皇太极便把讨伐南明朝廷的任务交给了吴三桂。而光历皇帝则改封和硕宋亲王,成了满清铁帽子王之一,留在京继续安享荣华富贵。
对于朱慈烺,以及他两个弟弟——现在的定亲王和永亲王而言,胸无大志又饱受战乱惊吓的他们,拥有眼前这份尊贵富裕安定的生活实在比什么都强,再加上皇太极有意联姻,让他们都娶了满人的女子为妻妾,更是让他们都对大清失去了抵抗意识。
为了免除祸患,不要被利用和枉死,他们比别人更害怕跟明朝的官员亲近往来,更维护皇太极接管大明江山的正统合法性于是他们全都成了皇太极的养子,并甘愿地承认了福临皇太子的地位。
瞧着这大异于原来历史上多尔衮摄政下血雨腥风的夺朝篡位,显得以退为进,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的新历史、新气象,苏浅兰好不感慨,原来还可以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来成就大事
不过纵观皇太极一生的思想、胸襟气度和高瞻远瞩的谋略,也只有这样,才是他的手笔,是他能想得出来的棋局。
第三百零六章江山易主
等陈圆圆再见到吴三桂,奇异的心境竟有了些微的变化,尽管吴三桂疼爱的把她抱入怀里,承诺再也不和她分开两处,她感受到的也不再是单纯的欢喜甜蜜,而是淡淡的辛酸和感叹。
吴三桂果然没有食言,他真的让陈圆圆改换男装紧跟在他身边成了一名亲兵,带着她率兵离开京城,一路向闯王追杀过去。
一开始陈圆圆真是很不习惯,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怕被人现,但一段时间下来,竟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行伍生活。连带的对战争、死人、受伤等等现象也麻木起来。
吴三桂却很喜爱这样的生活,陈圆圆能明显的感觉到,他比以前更喜欢自己,甚至自己对他脾气,他也甘之若饴。
就这样,私自带着陈圆圆,吴三桂的足迹紧追闯王,渡黄河、打西安、战蓝田、商州、走武关,一直到过潼关,入四川,杀张献忠,再经襄阳杀入湖北,追到武昌,才在通山九宫山附近失去了李自成的踪迹。
整个过程,耗时一年多,闯王军队屡败屡退,战到最后已不剩多少人马,往深山老林里一钻,竟是消失了影踪,从此下落不知。
与此同时,京城也风云变幻,多尔衮不负皇太极期望,果然在乱军搜寻抓到了崇祯的三个儿子,押到了皇太极面前。
让他意外的是,皇太极却好言好语宽慰了这三个惊弓之鸟,下诏宣布扶持太子为明光历皇帝,自己以盟国皇帝的身份留在京辅政,并宣布当年即恢复科举制度,许多大明原来的朝臣也都官复原职。
连已经投降大清的臣武将,比如吴三桂之流,皇太极也都归还新的明朝,并让光历皇帝颁恩诏,大赦天下。之后便以国内事多为由,返回了关外,只令多尔衮、多铎等十几员大清的亲王旗主,领着总数约二十万的军队,以借兵替光历皇帝平定江山之名,留了下来。
鉴于闯王拷掠明官杀害了很多原来的明朝大臣,朝堂空缺太大,缺少主事之人,皇太极连范程等几个大清的臣也一并借给了光历皇帝,并与光历皇帝签下协议,借用三年,三年后归还。
原崇祯朝太子朱慈烺,现在的明光历皇帝,实在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没有什么管理朝政的经验。
好在整个明朝都是内阁制,一切军政大权都握在臣集团手里,由内阁拟定策令再颁天下,所谓天子就好像傀儡一样,只起个盖印的作用,多在礼仪制度上代表皇室,代表天下正统。
因此皇帝是昏庸或贤明,都没有太大关系,这天下实际作主的,是士林集团,是世家大族,以及因袭下来的将门武官。
但在大清横插进来之后,这种情况却迅改变,大半个朝堂都落入了大清官员们的掌控,明朝的士林集团和他的代表官员虽然看着也掌了半壁江山,话却再也不如往日有用。
明知道皇太极留下这么多臣武将和军队不怀好意,可难办的是,皇太极却是正统的光历皇帝的扶持人,谁要不承认光历皇帝的统治,他的军队就会光明正大打着讨逆的旗号杀过去。
也有些明臣私下里劝光历皇帝努力摆脱大清的摆布,不要事事都看皇太极的脸色来办。
可是朱慈烺却对皇太极心怀感激,认为连自己的外公都不肯在艰难时刻收留自己,反而是这位盟国皇帝替他赶走仇敌闯王,还给了他安定富裕的生活,无人可及的地位,因而并不肯听那些朝臣的话。
明臣越劝,他越反感,他落难的时候这些家伙个个当他是瘟疫,闭门不纳,现在皇太极帮助他坐上宝座了,却又一个个跑来劝他疏远皇太极,这是什么意思?
结果没两个月,这事被大清留下来的臣武将们知晓,当廷跟明臣激烈辩论之后,多尔衮一个怂恿,朱慈烺干脆下诏认皇太极为义父,对大清自称儿皇帝,气死了好几个明朝的遗老。
明朝的士林集团不甘失败,又另辟蹊径,千方百计想把大清留下的臣武将和他们的军队逐步挤兑出去,赶回关外。却忽然现,原来皇太极的帮忙并不是免费的赶走闯王之后,皇太极就把刮自李自成的所有财物都当作自己的战利品运回了关外。
而明朝新收上来的税赋又要按照协议先行大量供给了大清的官员和军队,剩下来可怜的一,才会流到明官的手里。
可是皇太极的人马却只管讨逆打仗,不管自然灾害,各地旱灾、水灾什么的,向朝廷急报求赈济,都要明官来处理放。
于是明官悲哀地现,皇太极一手把住了大明的军政两大命脉,离开他留下来的官员,单靠他们就什么事也办不成
更呕的是,大清的人在各地的名声越来越好,原因是手里无钱的明官开仓赈济什么的,都显得很气,不如大清的官员,出手大方,责任还都不归他们扛,赈灾完全是义助。
此外还有更奇的事随着清军入关,攘助新明王朝,许多西洋传教士也跟着过来,在各地办起了西学和教堂,新奇的科学,先进的技术很快传遍了原,令老百姓们大开眼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习热潮,慢慢地,孔孟之道不再是读书人唯一信奉的经典子集。
在皇太极的影响下,光历皇帝带头改变了科举的试题,一纠死读书的风气,重视策论、懂现代科学、更加务实的读书人得到重用,慢慢取代了那些古董般的八股学究、呆板之士。
按照协议,光历皇帝又把海岸线上几个重要的港口都借给了皇太极,让他可以以这些港口为跳板,跟周边的国家搞贸易,巨大的利润不但使得大清的官员更加富裕,连许多逐利的汉商也都被绑上了大清这条船,成了大清最有力的支持者。
不到一年半,在大清所向无敌的铁蹄下,整个大明境内的乱党贼匪就被清剿殆尽,不到两年,大清的一切都成了大明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包括他们的强大、富裕、仁义,以及贤明的皇帝皇太极。
很快,三年之期眼看就要到来,皇太极宣布开始收回留在大明境内借给光历皇帝使用的官员和军队。
这下可不得了,花费三年时间按照皇太极的计策在大明深深扎根,跟当地世家大族搞得关系盘根错节的大清上下官员们把要走的消息一透露,立即牵动千丝万缕的利益,一场呼吁挽留他们的运动迅展起来,联名信什么的雪片般飞向朝廷,要求朝廷妥善解决此事。
与此同时,大清借来跟各国展贸易的各港口受不住大清停止使用港口以及各国威胁着表示只跟大清交易,不同意明朝接手继续贸易的压力,提出了港口永久归属大清的意见。
坊间更是开始传言大清的皇后是天命之人,大清国主皇太极手握真正的传国玉玺,私下传着这才是真正的天子,正统的皇帝。
好不容易熬到协议期满,皇太极没有理由再把他的人马留在大明境内把持军政大权的忠明官员们气得吐血,可惜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大清的富裕、先进、强大已经折服了许多年轻一代的明臣。强硬保守派的明臣已所剩无几,再也掀不起更大的浪潮。
一场外人看不见的逼宫好戏在多尔衮、多铎等大清的亲王们导演下悄悄上演,没两天,光历皇帝便公布了禅位的诏令,走下宝座,派出仪仗,往盛京恭迎皇太极入关登基为帝,从此掌理清明两国。
然而事情总是有明暗两部分,有人愿意让皇太极入关称帝,就有人不愿意改朝换代,于是在大清力量颇为薄弱的南方,一股股反清力量纠集起来,悍然宣布脱离光历皇帝和皇太极统治,拥立崇祯堂弟朱由榔为帝,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朝廷,称永历帝。
面对经过大清官员军队梳理之后趋于统一的全国大势,南明朝廷这反抗力量在皇太极看来犹如螳臂挡车,不足为虑。
再到紫禁城接过光历皇帝禅位的诏书,进行一系列祭天告庙的仪式,改朝换代统称大清帝国之后,皇太极便把讨伐南明朝廷的任务交给了吴三桂。而光历皇帝则改封和硕宋亲王,成了满清铁帽子王之一,留在京继续安享荣华富贵。
对于朱慈烺,以及他两个弟弟——现在的定亲王和永亲王而言,胸无大志又饱受战乱惊吓的他们,拥有眼前这份尊贵富裕安定的生活实在比什么都强,再加上皇太极有意联姻,让他们都娶了满人的女子为妻妾,更是让他们都对大清失去了抵抗意识。
为了免除祸患,不要被利用和枉死,他们比别人更害怕跟明朝的官员亲近往来,更维护皇太极接管大明江山的正统合法性于是他们全都成了皇太极的养子,并甘愿地承认了福临皇太子的地位。
瞧着这大异于原来历史上多尔衮摄政下血雨腥风的夺朝篡位,显得以退为进,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的新历史、新气象,苏浅兰好不感慨,原来还可以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来成就大事
不过纵观皇太极一生的思想、胸襟气度和高瞻远瞩的谋略,也只有这样,才是他的手笔,是他能想得出来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