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飞舞三国 > 第15章 雨前

第15章 雨前

作者:大侠风清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操怒气冲冲的从大将军府出来,上马直接返回家中,一路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袁绍会突然对自己恶言相向,曹操心中的郁闷就别提了。

    回到家中,叫人把张飞、夏侯惇、曹洪(哈哈,好久没让这两个家伙出来了,拿出来晒晒,透透气)找来。三人原本正在后院比武,突闻曹操相招,不敢怠慢,匆匆赶到曹操的书房。

    还没进门,性急的夏侯惇就大声问道:“兄长为何这么早就回来了?难道大将军今日临时有事,宴席散的这么早?”

    话音未落,三人就进了门,只见曹操正跪坐在几案后面写字,脸色阴沉,一语不发。夏侯惇和曹洪虽然脾气比较急,但是素来比较害怕曹操,一见曹操不高兴,两人立马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把头一低,大气也不敢喘一声了。

    张飞见曹操脸色不对,轻步走近一看,曹操眼前的白纸上写着五个大字,第六个正在成形,仔细一看,正是三个人名。第一个是“何进”,第二个是“袁绍”,第三个人名还未写完,第一个字是个“董”字,张飞不由得吃了一惊,“董卓”两个字脱口而出,曹操手中的毛笔顿了一顿,然后用力挥了下去,把“卓”字下面一竖拉的老长,可见曹操心中并不平静。

    曹操放下毛笔,抬起头看了三人一眼,道:“你们三个过来,看看我写的这几个字怎么样?”

    夏侯惇和曹洪这时才走上前去,仔细端详曹操的书法。说句真心话,曹操的书法还是挺不错的,一手草书至少在张飞眼里,比起后世很多书法家也不差多少。当然张飞本人的鉴赏水平也一般,虽然继承了另一个张飞的书画能力,但是毕竟不是这一世的记忆,张飞也不喜欢这些。张飞只知道汉朝有个大书法家叫钟繇,是后来灭蜀的将领钟会的父亲,其他三国时期有名的书法家就一个也不知道了。

    夏侯惇和曹洪也不喜欢写字,简单看了一眼,恭维道:“兄长的字自然是极好的。”曹操不以为意的摆摆手,问张飞:“益德觉得我写的字怎么样?”

    张飞斟酌了一下,然后开口道:“我从将军的字中看到一股怒气,莫非和今天到大将军府赴宴有关?”

    曹操微微一笑,道:“元让,子廉,你们两个要多向益德学习,不要成天舞枪弄棒,那是匹夫之勇,不能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夏侯惇、曹洪诺诺的回了一声:“是,兄长。”

    曹操摆手示意三个人坐了下来,然后道:“益德猜得不错。大将军要召董卓进京了。”

    张飞心中苦笑了一声,暗道:“这一天还是来了,躲是躲不过啊,看来还得迎难而上。我就不相信凭我两世的经验,斗不过一个董卓!”

    张飞思考了一下,问曹操:“将军打算怎么办?”

    曹操叹了一口气,道:“我在大将军府已经说过了,大将军这次只怕是预料错了,请神容易送神难,洛阳又要遭受一番战乱了。本初真是急功近利,引狼入室。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张飞道:“既然如此,不如请老大人等人暂且离开洛阳,返回谯郡老家,以防万一。”

    曹操没想到张飞第一个提出来的是这个问题,自己父亲的确现在呆在洛阳也没什么意义了,不如尽快离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于是道:“这样也好,就让元让和子廉护送他们,尽快离开洛阳。”

    夏侯惇和曹洪连忙应道:“是!”

    曹操想了想,又开口问道:“益德以为董卓进京,结果如何?”

    张飞思考了一会儿,决定还是有所保留,不要表现得太妖孽了,于是道:“飞以为董卓进京,必会取大将军而代之。”

    曹操想了想,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不再言语。张飞不由得有些纳闷,不知道曹操什么意思,是赞同,还是反对,还是部分赞同?这让张飞有些抓狂。第二天,曹操就把自己的父亲曹嵩一家人送出了洛阳。至于曹操自己的家属,这次来洛**本没带,还在老家。现在曹府只剩下曹操和张飞,以及一些下人,没有了后顾之忧,曹操和张飞展开手脚,放手一搏。

    第二天上朝,袁绍又把自己的计划拿到朝堂去商量,并且一意孤行的通过了提案:召董卓进京。张飞听说以后,暗自苦笑,何进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不做死就不会死,本来是除掉十常侍的阴谋,竟然堂而皇之的拿到朝堂去议论,这得蠢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出这样的举动?

    董卓还没进京,何进手下已经散了一半,气的何进天天大骂这些人忘恩负义。袁绍现在也有点忐忑,感觉事情越来越不妙,但是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

    何进也不是完全对董卓没有防备,何进把自己的府掾王匡,亲信骑都尉鲍信,派回老家招募士兵,前来洛阳助阵,两人均是泰山郡人,离洛阳也不算太远。何进又派工郡太守桥瑁屯兵成皋,派武猛都尉丁原(吕布的义父)带领几千人马在河内闹事,火烧孟津,火照城中,并且四处散播谣言,之所以河内大乱,就是士兵们想诛除宦官。

    诏书到了董卓处,董卓当时就乐得仰天大笑,道:“吾等此诏久矣。”立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西凉精锐上路,并派人上书道:“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支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洛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

    何太后在宫内听说外面闹得很厉害,都说要清君侧,锄奸佞,心中十分害怕,但是十常侍也不是简单人物,一句话就让何太后放过了他们,这句话就是:“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

    十常侍的话再次提醒了何太后,自己和何进只是异母兄妹,关系也不见得多么亲近,万一何进起了异心,自己和儿子岂不危险?倒是自己的同胞兄弟何苗更靠得住,于是就把何苗召进宫,询问何苗的意见。

    何苗不像何进一样,对权势看得很重,他最喜欢的就是钱财,所以早就被张让等人买通,哪里会同意何进诛除张让的意见。留着张让,何苗就有源源不断的钱财,张让等十常侍别的本事没有,唯有捞钱的本领过人,要不也得不到汉灵帝长久的信任。

    何太后于是听从了何苗的建议,并且派何苗到何进府上当说客,劝何进和宦官讲和。

    何苗到了何进府上,看见何进,先说了一通废话,表达了对何进的敬仰和支持,又回忆了一番何氏的起家之路,可谓是忆苦思甜,把何进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何苗说了这么多往事,有何深意。

    何进正在怀疑何苗的用意,何苗突然话头一转,说了一番话:“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人不当忘本。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兄长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何进才恍然大悟。

    但是仔细一想,何苗说的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自己一家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十常侍功不可没。而且自己家族和十常侍也多有牵连,别的不说,张让儿子的夫人就是太后的同胞妹妹,现在就这样把宦官全部诛除了,会不会引起自己家族的分裂,妹妹、兄弟都不站在自己一边,完全不考虑他们的意见也说不过去。

    何苗走后,何进又开始犹豫了。这时袁绍再次站了出来,带点儿强迫的意味对何进道:“现在各路大军都开始向洛阳开拔了,大将军突然反悔,怎么对这些将领士兵交待?一旦激起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何进听了之后,颇为后悔自己操之过急,但是只能下定决心,诛除十常侍。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负责大小事务,自己躲在一边,省得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并且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袁绍得到大权之后大喜,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立马派洛阳方略武吏司监视宦官的举动,另一方面督促董卓等人加快速度赶到洛阳,进兵平乐观。

    何太后这时才彻底死心了,继而大为恐慌,于是把宫内的中常侍小黄门全部赶出宫外,自己逃命去吧,也算自己仁至义尽了。只留下了何进平常也亲近的宦官,毕竟宫中缺了宦官也不成。

    张让等中常侍小黄门被赶出了宫外,也彻底慌了神,最后决定先到何进府上谢罪,求得何进的谅解,否则即便回了老家也不放心。

    何进见何太后把宦官赶出了皇宫,这些人就再也不能接近皇帝和太后,威胁就去了一大半,也就放下心来,于是何进对他们说:“天下现在闹得很厉害,正是因为各位在宫中胡作非为。现在董卓马上就要赶到洛阳了,各位何不早点儿返回自己老家,到时候鞭长莫及,岂不安全?”张让等人听了大喜,于是纷纷返回老家。

    袁绍见到了最后关头何进竟然反悔了,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劝何进,趁此机会一举把这些宦官一网打尽,结果劝了几次,何进都不允许。何进现在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和平解决最好,现在宦官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还能有什么威胁?再说这点面子总是要卖给自己的妹妹的,不然自己妹妹埋怨起自己来,谁又顶上去?袁绍简直是无事生非。

    袁绍见不能说服何进,心一横,干脆瞒着何进,下书到各州郡,让各州郡派人把宦官的亲属全都抓起来。

    董卓这时候已经赶到了河南郡,但是被何进谏议大夫种邵前去宣诏阻止他继续向洛阳进军。种邵赶到了董卓军中,宣读了何进的命令。董卓还没有搞清洛阳的变化,无功而返,当然不愿意,于是派士兵把种邵架出军营。

    种邵勃然大怒,作为钦差竟然受到几个士兵的羞辱,奋起神勇,三拳两脚放倒夹住自己的士兵(注),上前大声质问董卓:“董将军,你莫非想要想要造反?洛阳现在几路大军皆至,王匡、鲍信、桥瑁、丁原几路大军都在洛阳,你即便赶到了洛阳又能怎样?”董卓一时被种邵的话唬住了,而且自己现在也失去了进军的理由,只能同意暂时还军夕阳亭(十里一亭,汉代行政单位),以待时变,再择机而动。夕阳亭距洛阳只有一百五十公里。

    洛阳虽然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是聪明人都明白,这不过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一旦再起波澜,必然是狂风骤浪。大汉这艘破船,也不知道在台风过境之后,还能不能幸免于难,继续前行。

    注:秦汉时期,儒家六艺还没有衰退,很多大臣都是能文能武的,比如皇甫嵩、卢植等,又比如曹操、袁绍、刘表等。

    即便到了隋唐,虽然科举兴起,文人尚武的习惯还没有完全衰退,直到宋朝以文制武,形成惯例,才导致尚武之风消散,大多文人手无缚鸡之力。所以看到汉朝某位印象中的文士突然跨刀上马厮杀,不用感到奇怪,这是很平常的事。种邵也是会武的,打倒几个士兵并不奇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