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弊案了结殿试展才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大清之祸害、三千位面大抽奖、杀戮异形、象棋霸主、降临卡利姆多的道士、超科技狂潮、我不是变种人、王东吴巧儿、苏陌宫亦臣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所有人忐忑不安中,皇帝的声音继续回响在殿堂。
“……御史有风闻奏事之责,但是仅仅凭会元年纪小没有名气就断定会元作弊实在有些牵强,而且家里人下注参赌只是凑个热闹玩玩罢了,也难以做为证据。所以,朕命大学士骆养性,户部侍郎李琰,詹事府左中允乔世宁,全部回本衙当差,此事不必再提。”
皇帝话音刚落,萧景松了一大口气,考官没事了,自然考生也没事。
萧晨气得咬牙,再看胡有恒如老僧入定,好象对皇帝的意见早有预料,完全没有反应。
其实胡有恒看骆养性进宫就知道皇帝的意思是不想把这事捅大,他自然不可能跟皇帝对着干。
皇帝继续说:“但是,科举考试是国家抡才大典,绝对轻忽不得,绝不允许有任何作弊行为。所以,这次殿试阅卷方式要改一改……”
皇帝故意停顿一下,看着下面的人都紧张地听他发话,接着说:“以前殿试卷不弥封,不誊录,当天交卷阅卷。这次为保公平,也为了让各位贡士一表清白,此次殿试卷改为弥封誊录,和乡试会试一样,至于阅卷还是采用‘转桌’法。朕亲自指定八名阅卷官,弥封、誊录、对读由礼部抽调人手负责,朕亲点锦衣卫做监视官。”
旨意一下,有人喜有人忧。忧的人就是那些事先巴结过大官,期望能得到好名次的考生,这次殿试采用弥封誊录,糊住考生信息,又叫书吏把考卷抄一遍,任何手脚也不能做。
这时,锦衣卫官员把贾环带到,跪在阶下。、
皇帝说:“这次会试的风波,也是因你年纪小却高中会元,难以令人心服引起,如今朕给你一次为自己证明清白的机会,准你参加殿试,若是你没有真才实学,别怪国法无情。”
此话一出,贾环真的是感激涕零,跪伏于地,道:“皇上天恩浩荡,给臣机会施展才学,臣万死不能报答皇上隆恩。”
萧景也喜出望外,赶紧低下头掩饰喜意。
皇帝讲完后回宫休息,内阁第一宰相胡有恒上前来一通没营养的领导讲话,再宣布考场纪律,考试场次,交卷时间。然后开封试题,考试开始。
监考的全是大学士尚书级别的高官,还有礼部鸿胪寺等一众官员做后勤协调工作,阵容顶级豪华,一身身的玉带蟒袍令考生紧张又眼晕。
经过层层宏伟的宫门,庄严的音乐和隆重的仪式,尤其是得见皇帝龙颜,考生们无不紧张兴奋,有的身体弱的还昏厥过去。
只是殿试不为黜落考生之用,只为排名,考的最烂也是个同进士出身,外放做个州县也是无比风光油水多多。考的好的可以进翰林院,就有可能做到部堂级高官,有拜相的希望了。
所以考生们只是紧张兴奋,心里压力并不大,都是面带憧憬和希望。待看到发下的试题才傻了眼。
考题是时务策一道,要求考生们对目前国家日益严峻的形势拿出个治理方案来。
考生们发了愁,这个国家表面上歌舞升平,其实都是官方粉饰太平,除了真的头脑僵成石头的书呆子,但凡有点判断力的考生们都能看出来。可是这国家百病缠身,不但问题多多,而且许多问题属于历史积累问题,解决起来极为棘手,让他们这些只读圣贤书,不问窗外事的读书人拿治理方案,能想些什么好法子来,有的人连国家多少省份,哪些穷哪些富也不知道呢。
有考生置疑:“往年殿试不是考策论吗?怎么这次考时务了?”
骆大学士说了一句:“有意见的可以不考。”
果然姜是老的辣,只一句话就把有疑议的考生吓的鸟悄不吭声,连眼神都不敢有怨意。赶紧磨墨铺纸,准备开动。
这个题不是一般的难,先别说许多考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就是部分关心国家大事的考生也很难站在一种高屋建瓴的高度拿出可行的好法子,太新奇的恐有荒谬之意,会遭考官反感。最好是把那历史上或是前朝有成效的改革法子套到本朝用用,再套些现成的圣人之语,反正圣人的话是不会错的,历史上用过的不能算悖论。
贾环照例在动笔之前先磨墨构思,感受到一双担忧的目光,贾环抬起头来朝萧景站的位置给了一个“你放心”的眼神。
萧晨的眼光却是冰冷如刀子刺过来,贾环毫不在意,继续构思。
很早以前他就在徐文璧的指导下考察民情关心国事,从来没有放弃对国计民生的考察,后来经过将近半年的冲刺,更加深入研究国家时事,心里也有点数。
其它有眼光有抱负的考生也关心国事,但是不同的是,贾环两世为人,得到的信息量更大,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不但能从旁观者角度看问题,又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没有那种忠君思想和耻于谈利的士大夫思想的束缚。
所以他看问题的深度广度比其它学子更高一筹。这个国家已经是危机重重,如果再不改革,将来不亡于外敌也会亡于内乱,根子在于君主专政,权利没有制约,当然这个制度在此时是绝对不可以碰的。
还有军事,败政,吏治都有着种种积病,互为因果,解决起来麻烦不是一般大。
这些种种问题解决起来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把屯兵改为募兵制,要钱。整顿军备抵抗建州鞑子,还要钱。治理漕运,黄河,更是要钱。
这种种问题,最要紧的就是解决当前财用匮乏的难题,先把这个解决了,其它问题才有解决的条件。
贾环磨完墨,已经确定了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点。
关键点在于解决财政问题,这个难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相对好办些。这个国家的财务问题牵涉太广,积病太深,小修小补不管用,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可是无论皇帝还是宰相还是朝中大臣都缺乏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魄力,只能寻找一个触动不太大,让人容易接受又有实效的法子。
看历史上那些改革推行下去,无不是阻力重重,血光四溅,甚至半途夭折,改革者大都没有好下场。
细究其原因,因为改革意味着利益再分配,必然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不把这个难题解决,就会引起局势动荡,而这个恰是包括皇帝在内的当政者最忌讳的,要想考得好名次,符合圣意才是王道,只要皇帝满意,一切好说。
萧景事先给他说过皇帝的喜恶,皇帝此人对目前国家危机四伏的局势也是非常忧虑,想要改善,可是他才具平常,也无魄力,不能应付改革带来的动荡不安,所以他凡事求稳,稳中求变才在他的接受范围内。凡是引起国家动荡的,他都会排斥。
可是改革的阵痛是难免的,如何将这阵痛降到最低呢?
贾环继续磨墨。萧景看其他人已经开始动笔了,他还没有动笔的意思,急得满头冒汗。裕王笑道:“这春寒料峭的天气,四哥怎么还出汗,你很热吗?”
萧景装没听见,继续着急。时间近半,这家伙还不下笔,可见文思枯竭了,这该如何是好,神仙也帮不了他。
如果这次贾环考不了好成绩,难免会给人攻击的口实,到时候就算能保得了他的性命,他的名声也臭了,背个作弊的名,清流乃至整个士林都会不耻,他根本在仕途混不下去。
贾环继续机械地磨墨,一边思考。
农业国家的收入大多来自田赋,历史证明,增加田赋会加重农民负担,会引起大乱。不增加田赋也不行,清朝就是实行“永不加赋”的国策,却又没有找到其他增加财富的方法,所以仍然人民困苦最终亡国。
怎么办?
想起自己家里探春在园子的改革,她把园子地基承包给个人,让他们充分取利,好处是四样,一是园子一年好似一年,二是节省工匠花匠工费,三是不致糟蹋东西,四是老妈妈们可以补贴自家。
她这改革措施出发点不错,发掘了园林的经济价值,把消费型园子向生产型的种植园转变。但是实施下去有缺陷,因为改革的受益者是一部分人,而不是大部分人。
宝钗最有头脑,看出这个问题,对探春的改革做补充,就是精简手续,年终不用归账,以免被账房吞了改革成果。兴利节用也不能失了大家体面,以此获得贾府当权者的支持。最重要的一条是让那有营生的婆子们每年拿出几吊钱来凑齐散给没承包的婆子,也就是说改革的利益大家均沾,将改革阻力和破坏力降到最低,这才是稳当妥贴之举。如果没有宝钗这番修正补漏,探春的改革措施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闺阁之中也有治国之才。
贾环由治家想到治国,有了大致方向,要想改革成功就要保证改革的利益让多数人得到。
可是怎么让多数人得利呢?改革就是把蛋糕重新分配,你的多了,他的必然少了,肯定起纠纷成为动荡因素。
蛋糕就那么大,无论怎么分都会损害某些人的即得利益,而这些损失最终会转嫁到最弱势的普通百姓身上,最终会引起社会动荡。除非是把蛋糕做大,或是另寻蛋糕,这另一块蛋糕在哪里呢?
考试时间过半,皇帝休息一会儿来巡场,看见所有人都埋头答卷了,唯有一人还在磨墨没有动笔。
皇帝不悦,狠狠发射眼刀,你个死小子是怎么混到新贵队伍,连篇策文都弄不出来。
再用眼刀戳会试主考骆养性,你个老东西是怎么阅的卷?难道真的作了弊?
骆养性委屈,会试卷都是糊了名的,不可能徇私舞弊,谁知道这家伙在殿试上歇菜了呢。
裕王大悦,看来这小子前两场肯定作弊,必是有枪手,他能做到这一地步,定是萧景为他安排,到那时揭出来,哈哈……
苦苦寻思半天,磨了一大缸墨,贾环有了对策,开始下笔,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只得不用草纸,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大殿月台上的黄金沙漏漏完,到了交卷时刻,贾环刚好写完最后一笔。
考官把卷子收起,中间有半个时辰休息时间,公家管午饭,四个馒头一碗汤,绝对符合孔子的节约标准。休息过后开始下半场。
第二题是写一首试贴诗,以眼前春光为题,还要写一首赋。
贾环不善长作诗,但是只要会作八股文,写其它文体不成问题,再加上经过才女林黛玉的指点,写首咏景诗还能拿的出去,问题是怎么在一大群才子之间露头。
贾环记起黛玉在贵妃省亲时的表现,本来处心积虑想在元妃省亲上大展奇才压倒众人,但是元妃只命每人做一首,所以她做了一首世外仙源: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香融金谷酒,”两句充分表达了对天家富贵的艳羡之意,“何幸邀恩宠”之句则明显地表示了对贵妃宠幸的受宠若惊之情,整首诗在文辞上清新不落俗套,在内容上更是投权贵所好。所以元妃夸道:“终是薛林二妹才高,非愚姐妹所及。”
尤其是她替宝玉做的那首《杏帘在望》更好,起句“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描写一幅清新动人的太平美景,结句“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歌功颂德。
贾府多的是因没有活路而卖身为奴的奴才,比如袭人就是因为爹妈快饿死了,才不得不卖身为奴。国家烂成这样,百姓贫苦难以生存,连闺阁中人也闭着眼睛颂圣,说什么“盛世无饥馁”之语,可见这拍马屁歌功颂德已经形成风气。
颂圣拍马不难,难得的拍的清新颂的别致。
贾环找准方向,摹仿黛玉的杏帘在望的写法写下一首春景诗,前三句描写一幅平静安详,清新美丽的乡村美景,末句颂圣,以“圣主赐丰足,万姓感皇恩”收尾。表示我们的好日子都是圣明的皇帝赐予的,全国人民都万分感谢皇上大恩大德。
贾环写完,自己都想吐,可是一想,社会风气如此,连黛玉这样世外仙姝似的人物都免不了随波逐流歌颂“盛世”,他又何必清高,到了鱼跃龙门最后一跃的关头,何苦因为清高而毁了前程。何况这次殿试不仅关系到他的前途,还关系到他和其它人的名誉和性命。
一咬牙,再写下一首更加马屁冲天,词藻华丽的赋,然后交卷。
在所有人忐忑不安中,皇帝的声音继续回响在殿堂。
“……御史有风闻奏事之责,但是仅仅凭会元年纪小没有名气就断定会元作弊实在有些牵强,而且家里人下注参赌只是凑个热闹玩玩罢了,也难以做为证据。所以,朕命大学士骆养性,户部侍郎李琰,詹事府左中允乔世宁,全部回本衙当差,此事不必再提。”
皇帝话音刚落,萧景松了一大口气,考官没事了,自然考生也没事。
萧晨气得咬牙,再看胡有恒如老僧入定,好象对皇帝的意见早有预料,完全没有反应。
其实胡有恒看骆养性进宫就知道皇帝的意思是不想把这事捅大,他自然不可能跟皇帝对着干。
皇帝继续说:“但是,科举考试是国家抡才大典,绝对轻忽不得,绝不允许有任何作弊行为。所以,这次殿试阅卷方式要改一改……”
皇帝故意停顿一下,看着下面的人都紧张地听他发话,接着说:“以前殿试卷不弥封,不誊录,当天交卷阅卷。这次为保公平,也为了让各位贡士一表清白,此次殿试卷改为弥封誊录,和乡试会试一样,至于阅卷还是采用‘转桌’法。朕亲自指定八名阅卷官,弥封、誊录、对读由礼部抽调人手负责,朕亲点锦衣卫做监视官。”
旨意一下,有人喜有人忧。忧的人就是那些事先巴结过大官,期望能得到好名次的考生,这次殿试采用弥封誊录,糊住考生信息,又叫书吏把考卷抄一遍,任何手脚也不能做。
这时,锦衣卫官员把贾环带到,跪在阶下。、
皇帝说:“这次会试的风波,也是因你年纪小却高中会元,难以令人心服引起,如今朕给你一次为自己证明清白的机会,准你参加殿试,若是你没有真才实学,别怪国法无情。”
此话一出,贾环真的是感激涕零,跪伏于地,道:“皇上天恩浩荡,给臣机会施展才学,臣万死不能报答皇上隆恩。”
萧景也喜出望外,赶紧低下头掩饰喜意。
皇帝讲完后回宫休息,内阁第一宰相胡有恒上前来一通没营养的领导讲话,再宣布考场纪律,考试场次,交卷时间。然后开封试题,考试开始。
监考的全是大学士尚书级别的高官,还有礼部鸿胪寺等一众官员做后勤协调工作,阵容顶级豪华,一身身的玉带蟒袍令考生紧张又眼晕。
经过层层宏伟的宫门,庄严的音乐和隆重的仪式,尤其是得见皇帝龙颜,考生们无不紧张兴奋,有的身体弱的还昏厥过去。
只是殿试不为黜落考生之用,只为排名,考的最烂也是个同进士出身,外放做个州县也是无比风光油水多多。考的好的可以进翰林院,就有可能做到部堂级高官,有拜相的希望了。
所以考生们只是紧张兴奋,心里压力并不大,都是面带憧憬和希望。待看到发下的试题才傻了眼。
考题是时务策一道,要求考生们对目前国家日益严峻的形势拿出个治理方案来。
考生们发了愁,这个国家表面上歌舞升平,其实都是官方粉饰太平,除了真的头脑僵成石头的书呆子,但凡有点判断力的考生们都能看出来。可是这国家百病缠身,不但问题多多,而且许多问题属于历史积累问题,解决起来极为棘手,让他们这些只读圣贤书,不问窗外事的读书人拿治理方案,能想些什么好法子来,有的人连国家多少省份,哪些穷哪些富也不知道呢。
有考生置疑:“往年殿试不是考策论吗?怎么这次考时务了?”
骆大学士说了一句:“有意见的可以不考。”
果然姜是老的辣,只一句话就把有疑议的考生吓的鸟悄不吭声,连眼神都不敢有怨意。赶紧磨墨铺纸,准备开动。
这个题不是一般的难,先别说许多考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就是部分关心国家大事的考生也很难站在一种高屋建瓴的高度拿出可行的好法子,太新奇的恐有荒谬之意,会遭考官反感。最好是把那历史上或是前朝有成效的改革法子套到本朝用用,再套些现成的圣人之语,反正圣人的话是不会错的,历史上用过的不能算悖论。
贾环照例在动笔之前先磨墨构思,感受到一双担忧的目光,贾环抬起头来朝萧景站的位置给了一个“你放心”的眼神。
萧晨的眼光却是冰冷如刀子刺过来,贾环毫不在意,继续构思。
很早以前他就在徐文璧的指导下考察民情关心国事,从来没有放弃对国计民生的考察,后来经过将近半年的冲刺,更加深入研究国家时事,心里也有点数。
其它有眼光有抱负的考生也关心国事,但是不同的是,贾环两世为人,得到的信息量更大,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不但能从旁观者角度看问题,又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没有那种忠君思想和耻于谈利的士大夫思想的束缚。
所以他看问题的深度广度比其它学子更高一筹。这个国家已经是危机重重,如果再不改革,将来不亡于外敌也会亡于内乱,根子在于君主专政,权利没有制约,当然这个制度在此时是绝对不可以碰的。
还有军事,败政,吏治都有着种种积病,互为因果,解决起来麻烦不是一般大。
这些种种问题解决起来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把屯兵改为募兵制,要钱。整顿军备抵抗建州鞑子,还要钱。治理漕运,黄河,更是要钱。
这种种问题,最要紧的就是解决当前财用匮乏的难题,先把这个解决了,其它问题才有解决的条件。
贾环磨完墨,已经确定了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点。
关键点在于解决财政问题,这个难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相对好办些。这个国家的财务问题牵涉太广,积病太深,小修小补不管用,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可是无论皇帝还是宰相还是朝中大臣都缺乏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魄力,只能寻找一个触动不太大,让人容易接受又有实效的法子。
看历史上那些改革推行下去,无不是阻力重重,血光四溅,甚至半途夭折,改革者大都没有好下场。
细究其原因,因为改革意味着利益再分配,必然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不把这个难题解决,就会引起局势动荡,而这个恰是包括皇帝在内的当政者最忌讳的,要想考得好名次,符合圣意才是王道,只要皇帝满意,一切好说。
萧景事先给他说过皇帝的喜恶,皇帝此人对目前国家危机四伏的局势也是非常忧虑,想要改善,可是他才具平常,也无魄力,不能应付改革带来的动荡不安,所以他凡事求稳,稳中求变才在他的接受范围内。凡是引起国家动荡的,他都会排斥。
可是改革的阵痛是难免的,如何将这阵痛降到最低呢?
贾环继续磨墨。萧景看其他人已经开始动笔了,他还没有动笔的意思,急得满头冒汗。裕王笑道:“这春寒料峭的天气,四哥怎么还出汗,你很热吗?”
萧景装没听见,继续着急。时间近半,这家伙还不下笔,可见文思枯竭了,这该如何是好,神仙也帮不了他。
如果这次贾环考不了好成绩,难免会给人攻击的口实,到时候就算能保得了他的性命,他的名声也臭了,背个作弊的名,清流乃至整个士林都会不耻,他根本在仕途混不下去。
贾环继续机械地磨墨,一边思考。
农业国家的收入大多来自田赋,历史证明,增加田赋会加重农民负担,会引起大乱。不增加田赋也不行,清朝就是实行“永不加赋”的国策,却又没有找到其他增加财富的方法,所以仍然人民困苦最终亡国。
怎么办?
想起自己家里探春在园子的改革,她把园子地基承包给个人,让他们充分取利,好处是四样,一是园子一年好似一年,二是节省工匠花匠工费,三是不致糟蹋东西,四是老妈妈们可以补贴自家。
她这改革措施出发点不错,发掘了园林的经济价值,把消费型园子向生产型的种植园转变。但是实施下去有缺陷,因为改革的受益者是一部分人,而不是大部分人。
宝钗最有头脑,看出这个问题,对探春的改革做补充,就是精简手续,年终不用归账,以免被账房吞了改革成果。兴利节用也不能失了大家体面,以此获得贾府当权者的支持。最重要的一条是让那有营生的婆子们每年拿出几吊钱来凑齐散给没承包的婆子,也就是说改革的利益大家均沾,将改革阻力和破坏力降到最低,这才是稳当妥贴之举。如果没有宝钗这番修正补漏,探春的改革措施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闺阁之中也有治国之才。
贾环由治家想到治国,有了大致方向,要想改革成功就要保证改革的利益让多数人得到。
可是怎么让多数人得利呢?改革就是把蛋糕重新分配,你的多了,他的必然少了,肯定起纠纷成为动荡因素。
蛋糕就那么大,无论怎么分都会损害某些人的即得利益,而这些损失最终会转嫁到最弱势的普通百姓身上,最终会引起社会动荡。除非是把蛋糕做大,或是另寻蛋糕,这另一块蛋糕在哪里呢?
考试时间过半,皇帝休息一会儿来巡场,看见所有人都埋头答卷了,唯有一人还在磨墨没有动笔。
皇帝不悦,狠狠发射眼刀,你个死小子是怎么混到新贵队伍,连篇策文都弄不出来。
再用眼刀戳会试主考骆养性,你个老东西是怎么阅的卷?难道真的作了弊?
骆养性委屈,会试卷都是糊了名的,不可能徇私舞弊,谁知道这家伙在殿试上歇菜了呢。
裕王大悦,看来这小子前两场肯定作弊,必是有枪手,他能做到这一地步,定是萧景为他安排,到那时揭出来,哈哈……
苦苦寻思半天,磨了一大缸墨,贾环有了对策,开始下笔,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只得不用草纸,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大殿月台上的黄金沙漏漏完,到了交卷时刻,贾环刚好写完最后一笔。
考官把卷子收起,中间有半个时辰休息时间,公家管午饭,四个馒头一碗汤,绝对符合孔子的节约标准。休息过后开始下半场。
第二题是写一首试贴诗,以眼前春光为题,还要写一首赋。
贾环不善长作诗,但是只要会作八股文,写其它文体不成问题,再加上经过才女林黛玉的指点,写首咏景诗还能拿的出去,问题是怎么在一大群才子之间露头。
贾环记起黛玉在贵妃省亲时的表现,本来处心积虑想在元妃省亲上大展奇才压倒众人,但是元妃只命每人做一首,所以她做了一首世外仙源: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香融金谷酒,”两句充分表达了对天家富贵的艳羡之意,“何幸邀恩宠”之句则明显地表示了对贵妃宠幸的受宠若惊之情,整首诗在文辞上清新不落俗套,在内容上更是投权贵所好。所以元妃夸道:“终是薛林二妹才高,非愚姐妹所及。”
尤其是她替宝玉做的那首《杏帘在望》更好,起句“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描写一幅清新动人的太平美景,结句“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歌功颂德。
贾府多的是因没有活路而卖身为奴的奴才,比如袭人就是因为爹妈快饿死了,才不得不卖身为奴。国家烂成这样,百姓贫苦难以生存,连闺阁中人也闭着眼睛颂圣,说什么“盛世无饥馁”之语,可见这拍马屁歌功颂德已经形成风气。
颂圣拍马不难,难得的拍的清新颂的别致。
贾环找准方向,摹仿黛玉的杏帘在望的写法写下一首春景诗,前三句描写一幅平静安详,清新美丽的乡村美景,末句颂圣,以“圣主赐丰足,万姓感皇恩”收尾。表示我们的好日子都是圣明的皇帝赐予的,全国人民都万分感谢皇上大恩大德。
贾环写完,自己都想吐,可是一想,社会风气如此,连黛玉这样世外仙姝似的人物都免不了随波逐流歌颂“盛世”,他又何必清高,到了鱼跃龙门最后一跃的关头,何苦因为清高而毁了前程。何况这次殿试不仅关系到他的前途,还关系到他和其它人的名誉和性命。
一咬牙,再写下一首更加马屁冲天,词藻华丽的赋,然后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