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的政策重心逐渐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人民抗战初期人民群众和各抗日民主党派争取到的一些权利又被取消。9月在重庆举行的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上各抗日党派的参政员纷纷提出有关宪政问题的提案。章伯钧和左舜生、张君劢等联名提出《请结束党治立施宪政以安定人心扬民力而利抗战案》和《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要求于最短期内颁布宪法结束党治全国各党各派一律公开活动平流并进永杜纠纷共维国命。他们把立即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实现民主宪政看成是当今“扶危救急之道”:“国家应付此非常局面在收拾人心与集中人才。今日唯一收拾人心之道即在明示国人‘国家为公’。所谓国家为公者即明示国人国家者全国国民之国家而非一党一派之国家政府者全国国民之政府而非一党一派之政府。”“今日中国唯政治上之彻底开放人才始有集中之可能;亦唯政治上之彻底开放人人为国胜于为党人人爱国胜于爱党而后国家各真才始能真为国用。”1这些要求在参政会提案审查委员会讨论时遭到国民党参政员的强烈反对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参政会闭会后成立宪政期成会章伯钧是委员之一。
1939年11月下旬章伯钧和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青年党的左舜生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乡村建设学会的梁漱溟以及无党派人士张澜等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并定有信约十二条要求成立宪政政府一切抵触宪法之设施和法令应即中止和宣布无效;凡遵守宪法之党派一律以平等地位公开存在2。由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坚持团结抗战要求实行民主宪政主张与**密切合作反对国民党倒退在1941年3月召开第二届国民参政会时章伯钧被国民党除名。第二届、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均没有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的代表参加。
皖南事变生后参加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各党派负责人为了加强团结合作争取民主以求各自党派的生存和展并调解国共冲突决定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一个第三者的政治团体。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特园秘密成立章伯钧被推为常务委员和组织部长。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集体参加了同盟。1944年9月1o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章伯钧继续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并任中央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随后并任民盟重庆市支部主任委员。他为展民盟组织扩大民主力量做了不少工作。
1945年1月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重庆创办的《中华论坛》出版章伯钧任主编。他撰写的《刊词》:“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者侵略的长期苦战中牺牲了无数量的生命和财产正为着民族解放与社会解2《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抗战行动》第6期。
1《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记录》第94页。
2《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2页。
放的伟大前途使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的历史任务彻底完成。所以本刊的使命也就是要站在人民的地位对于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努力尽责。”随后又著文指出:“中国根本问题之正常的解决在于有民主的宪政有全民负责的统一政府。”“现时中国人民的要求是要有实际的民主权利言论集会结社之基本自由决不能在任何假托之下悭而不予。”他要求国民党对执行孙中山所手订的三民主义革命政策“切实检讨加以反省凡有逆于世界潮流与不顺于人心之政事皆须及早变革自动维新。所谓结束党治归政人民正是振奋人心刷新党国之第一要义”。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反对**提出的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声称“各党派会议等于分赃会议;组织联合政府无异于推翻政府”章伯钧在文章中反驳:“政权是应当属于全人民的若偏在一党都可是不正当的‘赃’;如认为是‘赃’就得有分的结果。所以我们反对这种法主张党派会议或联合政府是合理的是团结全国打开时局的第一步骤。”1为了促进国内团结进步他随同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左舜生、冷遹、傅斯年于7月1日赴延安访问与**、周恩来等会商恢复国共和谈问题5日返回重庆。解放区取得的进步和成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月7日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章伯钧的国民参政员席位得到恢复。
抗战胜利后章伯钧积极主张全国各党派共同和平建国实现民主反对内战。1945年9月15日他表对时局谈话:抗战8年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牺牲最终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全国人民的胜利”。今后民主建国大业必须“全民合作党派团结”反对“任何形式之内战及军事行动”。他再次要求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实行民主宪政给人民以民主权利承认现有一切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求全国之真正统一。他特别指出解放军的军队及政权“有功抗战不能视为化外予以敌视的态度”1。还: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内战不得人心“是招致灭亡自杀的途径”2。
1946年1月章伯钧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了政协宪草审议会和宪法组的工作。5月由重庆到上海。12月他表谈话谴责国民党召开一手包办的“国大”并由这个“国大”制定的所谓宪法:“在军阀集团统治中国的情形下是绝对谈不到宪法的。自从袁世凯到今天情形始终如此。军阀集团所需要的只有三种:一是戒严法二是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三是盗匪惩治条例。他们是不需要宪法的但是为了粉饰装又为了对付外国有时又是需要宪法的曹锟要宪法就是一例今日的情形亦复如此。”他还着重指出:中国固然需要宪法但目前更需要的是民主、和平和统一。民主就是各党派地位平等人民有基本的自由权利;和平是不打内战不拉壮丁没有外国驻军;统一就是不开分裂的“国大”。“有了这三个事实宪法才有基础没有这种基础就是曹锟的宪法。”11947年1月初民盟召开二中全会决定加强组织扩大民主运动会1《纪念国父》《中华论坛》第1卷第3期。
1《中华论坛》第1卷第9期。
2《中华论坛》第1卷第1o、11期合刊。
11946年12月15日《文汇报》。
后章伯钧在上海继续从事民主运动并任民盟上海市支部主任委员。月底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规定该党是代表农工平民的利益其最终目的是彻底完成民族解放实行民主政治达到社会主义。鉴于该党认为农工是社会的骨干、革命的基础、平民政权的重心因此决定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正式易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并决定以193o年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制定的政治主张为自己的基本纲领。章伯钧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国共和谈破裂后国民党在动大举进攻解放区的反革命内战的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厉行白色恐怖加紧镇压民主运动。1947年1o月27日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决定予以取缔。民盟中央部分负责人在国民党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宣布解散民盟总部停止盟员一切政治活动。章伯钧不赞成解散民盟秘密离开上海到香港继续活动。蒋介石曾派高级官员对他进行威胁利诱遭到他的严厉斥责。
1948年1月章伯钧和沈钧儒在香港主持召开了民盟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宣言和政治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反蒋、反美和反封建支持人民武装斗争拥护土地改革的政治主张并宣布民盟由“中立”的“第三者”转向同**“实行密切的合作”1。这样三中全会就成为民盟的转折。这次会议决定章伯钧和沈钧儒以中央常委名义负责领导全盟盟务。
同年5月章伯钧和沈钧儒代表民盟与在香港的其他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表通电响应中国**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随后在香港参与起新政协运动。
9月1日章伯钧和沈钧儒代表民盟随同其他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离开香港乘海轮前往东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29日到达哈尔滨。
11月16日章伯钧和沈钧儒代表民盟表时局声明重申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立场:“对于人民与人民公敌之争对民主与反动独裁之争我们的态度应该坚决站在人民的民主的这一方面跟人民公敌反动集团斗争到底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对反动集团存有丝毫的幻想。”提出:第一民主的新中国在彻底摧毁反动独裁的统治集团以后才能获得保障;第二和平的新中国非坚决彻底铲除内战的根源扫除和平的障碍不可;第三统一的新中国只有消灭统一障碍的反动独裁集团之后通过新政协组织民主联合政府才能完全实现。2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章伯钧由哈尔滨抵达北平。3月5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临时工作委员会在北平正式成立章伯钧被推选为委员并由他和沈钧儒负责主持中央盟务同时宣告民盟香港总部结束。
6月章伯钧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民盟筹备的《光明日报》创刊时他任社长。9月下旬他代表民盟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伯钧历任政务院委员、交通部长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届常委和第二届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五、第六届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兼秘书长、副主席等职。19571《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395页。
2《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486页。
年反右斗争中他被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受到很大冲击。1969年5月17日章伯钧患胃癌在北京逝世。
第三十二章罗隆基罗隆基号努生。1896年8月1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六)出生于江西省安福县。其父是前清秀才后以教私塾为业。受父亲的影响罗隆基自幼爱好古文及古典诗词。
1912年夏罗隆基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罗隆基曾任清华学生会主席及学生刊物《清华周刊》的主编。他擅长政论立论独特文笔犀利很早就显露出政治家的锋芒。1919年五四运动爆罗隆基积极参加并成为该校领袖人物。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五四运动之际清华的学生领袖最初是陈长桐继起的是和闻一多同班的罗隆基他思想敏捷、辩才无碍而且善于纵横捭阖。”1由于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至在校完成学业的时间由八年延长至九年。罗隆基本人曾自嘲地归纳为:“九年清华三赶校长。”21921年罗隆基自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政治学。出于对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教授的敬慕罗隆基又前往英国就读于拉斯基教授门下后又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这期间他大量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且信仰“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参加了由清华的留美学生组织起的国家主义社团——“大江会”。他们提倡国家主义主张实行自由民主体制拥护人权;主张由国家倡导工业化反对以阶级斗争为出的**。但是“‘大江会’没有坚固的组织亦没有活动纲领等到大部分人回国后各自谋生去团体也就解散了”。11928年罗隆基回国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和中国公学任教。同年3月与胡适等人创办《新月》杂志。自第二卷第二期开始《新月》的编辑方针有所改变由纯文学刊物转为兼论时事政治。《新月》第三卷第二期起由罗隆基主编更增加了政论文的分量。由于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人对人权问题看法一致他们以《新月》为阵地高举“人权”、“法治”、“自由”的大旗掀起了人权与约法的讨论因而被称之为“人权派”。罗隆基成为人权派的代表人物。人权派针对国民党的现实政治表了大量文章宣传人权派的“保障人权”“确定法治”“思想言论自由”“实行专家政治”“要求财政管理权”等主张。1929年12月罗隆基与胡适将有关文章编辑成《人权论集》由新月书店出版。其中罗的主要文章有《论人权》、《专家政治》等。这些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也较为集中地抨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一党专政”政策特别是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因而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国民党政府“明令彻查胡适”2。教育部长对胡适签了“警告令”并以教育部的名义勒令光华大学解除罗隆基的教授职务。193o年11月4日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突然以“言论反动、侮辱总理”“国家主义的领袖”“共产的嫌疑”为由将罗隆基拘捕。后来为胡适和宋子文所保释。在国民党的压制下罗隆基仍坚持自己的一贯1梁实秋:《谈闻一多》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6、3页。2梁实秋:《谈闻一多》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6、3页。1梁实秋:《谈闻一多》第5o—51页。
2《中华民国史料丛稿·大事记》第15辑(1929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2页。主张他先后表了《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我们要财政管理权》、《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什么是法治》等一系列文章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抨击国民党的现实政治。他始终坚持:“《新月》的立场在争言论思想的自由。”1这时的罗隆基一方面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法西斯统治另一方面又反对**的主张。他主张用改良主义“代替”**领导的武装斗争、暴力革命。193o年12月罗隆基表《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的长篇文章“忠告”国民党当政者对于**思想不能“压迫”而要采取“以思想代替思想的方法”并“这种剿共铲共的策略是最根本最敏捷最聪明的方法”。人权派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他们自己标榜的政治态度是:“我们相信民主政治的人很诚意地认定国民党的一党**不能把中国政治引上常轨。**一旦得势政治上‘党治’的方式自然是一丘之貉。在我们爱护自由、崇敬平等、坚信民主政治的人对国共两党的党治最少是一视同仁无所偏爱。”2九一八事变爆后罗隆基在上海各大学公开演讲主张武装抗日宣传抗日救国主张。9月21日表《沈阳事件》一文抨击蒋介石国民党勇于私斗怯于外战的虚弱本质认为在目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当局要有“举国一致抵御外侮”的诚心“根本改组现在的政府容纳全国各项人才作为政治上的应急的过渡办法”。呼吁:“如今党国的人员给我们四万万的国民一个共赴国难的机会。”1同时他表示:“在国事危机存亡的时候我们决不愿拿‘言论自由’作幌子来与当局为难”“内政上一切的政治主张可以暂时搁置一切的政治意见可以暂时牺牲。”2但是罗隆基要求民主与人权的政治主张从来没有放弃。1931年底新月书店编辑出版了《政治论文》一书收集了罗隆基从1929年人权运动以来6续表的政论文章。他在该书的序中写道这些文章虽已有三年之久但是“直到现在我感觉着我在政治上目前要的话依然是我已经过的那些”。
为了扩大宣传武力抗日和实行民主政治的主张罗隆基坚决辞去了《新月》杂志总编辑的职务于1932年1月间离沪北上就任天津《益世报》社论主撰。他赴任的第一篇社论题为《一国三公的僵政局》(1932年1月12日)抨击国民党内蒋、汪、胡三派置国难于不顾仍纷争不休。一二八事变爆前两天他在《益世报》表题为《可以战矣》的社论(1932年1月26日)主张武力抗战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和对日不抵抗政策。1932年4月罗隆基与张君劢等人在北平成立再生社。5月2o日出版再生社机关刊物《再生》月刊。该刊创刊号上表《我们要的话》正式提出他们的政纲和具体方案即绝对的民族主义、修正的民主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1933年5月塘沽协定签订以后他在天津《益世报》连续表社论痛斥蒋政权是“对外屈服对内欺骗”。福建事变生以后罗支持福建人民政府的主张并坚决反对内战主张对福建事变和平解决。他的这一系列言论引起了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仇恨。1933年秋国民党蓝衣社暗杀罗隆基1《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6页。
2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新月》3卷1o号。
1罗隆基:《沈阳事件》(1931年9月21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2罗隆基:《告日本国民和中国的当局》《新月》第3卷12号。
未遂接着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益世报》给予“严重警告”年底迫使天津《益世报》在罗聘约期满后暂不续约。罗隆基被迫离开了《益世报》。
1933年再生社作出建立国社党的决定。1934年7月中国国家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天津召开罗隆基当选为中央总务委员兼宣传部长。1934年秋罗隆基应召南下四川在峨嵋山与蒋介石会晤。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每日为蒋介石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美等国家的战时行政组织。此外他还为在峨嵋山受训的军官作了几次演讲。临行前面对蒋介石的拉拢利诱他坦率地表示:“我没有参加实际政治的才能和兴趣仍愿意回南开大学教书并从事写作。”1罗隆基回到天津后不久宋哲元代替黄郛掌握了平津政权在取得宋哲元的谅解后他又重返《益世报》。1936年3月罗隆基针对国民党政府污蔑日益高涨的学生运动出了“万般有罪爱国无罪!”的呼声2。1936年6月罗隆基为《益世报》写了一篇题为《国人制裁内战》的社论提出:“在今日我们是无条件反对内战的。用抗外做题目与中央生内争者我们不能同情另一方面‘统一’两字亦不是中央政府进行内战的好题目。”1由此引了一场与胡适的笔战。罗隆基在《益世报》上先后表了《我们的逻辑》、《我们立场的解释》等文对胡适的论予以义正辞严的驳斥。这一期间他还兼任南开大学教授、北平《晨报》社长参加华北各界救国会为团结御侮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
全面抗战爆后罗隆基南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1938年6月应国民政府邀请成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武汉失陷后张君劢表了《致**先生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边区取消八路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2。各党各派先后对此表评论国社党内部也因此生意见分歧。作为国社党宣传部长的罗隆基表示张君劢的这种意见不能代表国社党要抗战就要同**搞好关系。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和其他中间党派参政员一致要求国民党结束党治实施宪政。罗隆基在讨论宪政问题提案时尖锐地指出:“一党专政不取消一切都是空谈。”民主宪政运动展开后1939年1o月罗隆基与张澜、黄炎培等在重庆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1月23日一致通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和《简章》。罗隆基于194o年连续表《中国目前的政党问题》、《论公开政权》等文章提出了解决党派问题的方案即实行“多党制”与“公开政权”。皖南事变生以后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纷纷谴责国民党的**分裂行径同时他们更迫切地感到联合的必要决定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改建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特园正式成立罗隆基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1o月25日在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依据政团同盟纲领的精神张澜和罗隆基拟成《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要求结束训政成立战时正式民意机关保证1罗隆基:《我在天津〈益世报〉时期的风风雨雨》《文化史料》丛刊第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9o页。
2《自由评论》第14期1936年3月6日出版。
1天津《益世报》1936年6月9日社论。
2《再生》第1o期1938年12月16日。
人民各种自由取消特务组织;严禁官吏垄断企业、投机倒把等。这一提案获得包括**在内的23位参政员的联署但招致国民党参政员的强烈不满。194o年罗隆基宣布脱离国社党。1942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3年5月他参与创建了政团同盟昆明支部任宣传委员这是政团同盟最早成立的地方组织。该组织在昆明利用报刊和集会讨论宪政批评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要求民主自由主张开放政权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政团同盟昆明支部在罗隆基等的主持领导下先后吸收了潘光旦、李公朴、闻一多、费孝通、吴晗等一批优秀分子加入同盟。罗又主持吸收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秘密入盟扩大了民主政团同盟的声望和实力。此外昆明支部向政团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建议将政团同盟改为民主同盟使它成为政治主张相同的民主人士的联盟中央常委会接受这一建议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正式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成立新的领导机构罗隆基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民盟昆明支部改为云南省支部出版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罗隆基任主任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主编。他积极响应**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昆明起组织5ooo人的双十节群众纪念大会和护国纪念会会后举行大游行高呼“我们要和平”、“我们要扩大民主运动”在西南地区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同时罗隆基在《民主周刊》上接连表《民主政治与民意政治》、《党派团结的具体方案》等文章强调党派团结为实现民主的枢纽并提出有关实现民主宪政的具体主张。
抗战胜利后罗隆基离昆赴渝全力从事民主运动。1945年1o月1日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罗隆基为主席团成员他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民盟对目前一切问题的主张》的政治报告大会还通过了《宣言》、《中国民主同盟纲领》及《组织规程》。由罗隆基执笔起草的《政治报告》和《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设计了民盟实现民主共和国的方案:“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所要建立的民主制度绝对不是并且绝对不能把英美或苏联式的民主全盘抄袭”而是“要依据英、美、苏的经验树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就是“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通过“平均财富消灭贫富阶级”“确认人民私有财产”实行计划经济等途径得以实现1。在这次大会上罗隆基继续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委员会主任与秘书长左舜生、组织部长章伯钧一起共同负责民盟中央的日常行政工作为贯彻推行民盟的政治思想和纲领主张而不懈努力。同年11月重庆各界反对内战联合会成立罗隆基当选为常务理事他在成立大会上表演声称“任何国家帮助中国打内战我们都反对;中国任何党派打内战我们都反对”1。同时积极支持昆明学生的反内战运动。12月24日沈钧儒、梁漱溟、罗隆基等人以陪都反内战联合会的名义分别致函蒋介石、**呼吁双方“万不宜诉诸武力”希望“即行停止武装冲突促进政治协商以贯彻和平建国之大义”。21以上引文见《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第75页、第77页、第67—68页。1《记陪都各界反内战联合大会》见《周报》第13期1945年12月1日。2《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第1o7页。
1946年1月1o日国人企盼的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终于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召开。罗隆基作为民盟九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他参加政治组和宪法草案组的工作。在改组政府的讨论中罗隆基与**代表王若飞密切配合一致认为改组政府的关键是要“改变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局面在政府中实现一些民主”3。罗隆基代表民主同盟提出改组政府三原则:(1)必须有共同纲领为施政共同准绳;(2)各方面人参加执行机关的办法要使他真能执行;(3)共同决策机关要真能决策。在讨论国民大会问题时罗隆基重申民盟主张即不承认旧代表的主张。由于政协会议期间**与民盟代表通力合作互相支持最终达成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五项协议。
政协协议一经签订国民党当局马上对它进行破坏准备动全面内战罗隆基为谋求和平从中斡旋并以民盟言人身份多次向中外记者揭露国民党破坏和平、动内战的阴谋多次联名抗议国民党特务压迫残害民主人士的暴行。1946年2月民盟总部机关报《民主报》在重庆创刊罗隆基担任社长。7月梁漱溟和罗隆基代表民盟严重抗议国民党单方面宣布如期召开“国民大会”指出这是非法行为。李、闻惨案生以后他在上海主持追悼大会并代表民盟讲话抨击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卑劣行径。他:“民盟绝不因这类暴行事件而有所恐怖与退缩我们只有更积极、更勇敢地向前猛进争中国之和平、民主亦只有如此始足以慰李、闻两先生地下之灵。”同时他表达了一个民主战士对民主事业的坚定信念:“李、闻两先生虽然被杀死但战士的血决不会白流呵一个人倒下了但千万个人会起来的!”。1946年1o月11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蒋介石悍然宣布当年11月12日召开“国大”并催促各党派提交参加“国大”的代表名单。罗隆基等民盟主要负责人坚持政协路线和民盟纲领拒绝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引诱和拉拢。11月15日民盟中央常委召开紧急扩大会议决议起草一个民盟拒绝参加“国大”的严正声明以民盟代表罗隆基等五人名义表。24日罗隆基等三人代表民盟在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声明民盟始终坚持两条原则:(1)民盟维护政协决议;(2)民盟反对内战。并且强调民盟今后态度以第三者的身份继续努力以期打开国共僵局口号为:“恢复和谈停止内战”八字。同时宣布民社党参加“国大”“系违背民盟中规定条例实应请其退盟”。不久民盟中央决定开除民社党盟籍。罗隆基明朗进步的政治态度得到周恩来的赞许。1947年1月罗隆基出席在上海召开的民盟一届二中全会他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二中全会通过了民盟不承认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及其“宪法”决不参加分裂的“国民政府”等项决议。1947年3月6日**代表王炳南为委托民盟保管京沪渝蓉昆等处遗留财产而表紧急声明罗隆基代表中国民主同盟接受委托并公开表了紧急声明。在危难之际显示了政治盟友的真情。
1947年1o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之后国民党派特务“护送”罗隆基回上海将他送进广慈医院(后转到虹桥疗养院)“治病”遂失去行动自由。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被**上海地下党设法营救方免遭于难。1949年9月他以中国民主同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以后罗隆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3罗隆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2o辑。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传部长、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等职。
1957年4月27日**中央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自5月初开始罗隆基作为民盟副主席参加**中央统战部多次召开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座谈会。会上罗隆基作了坦率的言并对近来的“鸣”、“放”情况表示了意见。他认为:这次的争鸣是很健康的虽然大家对**提出了不少意见但并没有人提出反对**、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意见同时这个“鸣”“放”又是根据**的整风指示进行的也可以是在**的领导下进行的。针对有人担心对党提批评意见将来会受到打击报复的心理他建议由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成立一个由**、民主党派和其他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委员会检查过去“三反”、“五反”和“肃反”工作中的偏差并鼓励受委屈的人士向这个委员会申诉。他强调“平反”的机构一定要同“三反”、“五反”、“肃反”的原领导机构分开。他还主张地方人代会和政协也应该成立这样性质的委员会使它成为一个系统。另外他提出**在展组织方面特别是在展知识分子方面是否有些太快了。他认为解放初期在知识分子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常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而这样的人被党看成是积极分子吸收进党他们“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的言还谈了实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条件问题他认为:“民主党派和**长期共存先要解决民主党派长期存在的问题”“实现互相监督要给民主党派以工作便利的条件”。他还批评了国家某些经济计划有主观主义的情况和各项工作中的全部冒进倾向。11957年6月8日以后展开了反右派斗争罗隆基和章伯钧一起受到批判被指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联盟”。7月1日《人民日报》表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指责“民盟在百家争鸣过程和整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恶劣。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路线都是自外于人民的是**反社会主义的”。同时被名的还有农工民主党。社论作出如下论断:“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其源盖出于章罗同盟。”罗隆基的“平反委员会”与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储安平的“党天下”被看作是“右派的三大反动理论”受到猛烈的批判。罗隆基被迫多次做交代和检讨但他本人也不知“章罗联盟”为何物。1957年罗隆基被划为大右派。他在抑郁苦闷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1965年12月6日夜猝然病逝终年69岁。
2o年后1986年1o月24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在北京隆重纪念罗隆基9o诞辰。会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代主席楚图南讲述了罗隆基的生平事迹。**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追述了罗隆基的一生肯定罗隆基是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为我们民族和国家做了好事是值得纪念的。
1《人民日报》1957年5月11日、5月23日。
第三十三章张君劢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又字士林号立斋别号世界室主人英文名netg。上海市宝山县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1月18日出生于嘉定县城一商宦之家。在12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后与其胞弟张嘉璈共同活跃于中国政坛。张君劢一生出入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曾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在政治学、哲学、文化等方面著述颇丰。
6岁时入家塾记诵儒家经典学作八股文接受传统教育。1897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学习英文及数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思想进步教员袁希涛的影响开始关心政治。后来张君劢一度成为梁启立宪政治的忠实追随者。
19o2年张君劢应宝山县乡试经义策论中秀才。次年考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半年后改入南京高等学校。拒俄运动生后因报名参加拒俄义勇军被斥退学。19o4年到长沙明德中学教英语不久转澧州、常德等中学任教。19o6年被宝山县公派日本留学抵日后背弃入师范学习理化的承诺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预科后入大学部学习政治精读英人洛克、约翰·弥尔等人的政治学著作初步确立了民主政治思想。因背弃承诺官费仅半年而止不得已卖文谋生。19o6年11月在梁启主办的《新民丛报》上表处*女作《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从此结识流亡日本的梁启。到1929年梁启逝世梁、张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人对德国文化的崇拜使得张君劢萌生了到德国留学的念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诏书后张君劢积极参与19o7年1o月梁启在东京组织的立宪团体政闻社。并在机关刊物《政论》上表《国会与政党》等文鼓吹立宪政治以及西方政党政治学。政闻社解散后19o9年6月与他人在东京设立“咨议局事务调查所”创办《宪政新志》杂志继续鼓吹议会政治。
191o年获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11年参加清政府的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任宝山县议会议长1912年赴京任农商部秘书针对当时争论异常激烈的省制问题张君劢著《省制草案》提出自己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问题上的主张。同年1月与汤化龙、孙洪伊等宪友会成员在上海起共和建设讨论会隐奉梁启为领袖夏秋之间为动员各方面欢迎梁启归国而四处奔波。1o月上旬受民主党委托到日本迎接梁回国下旬记录梁启在各欢迎会上的讲演12月将各讲演结集出版名为《梁任公先生演集(第一辑)》。
1913年张君劢取道俄国赴德国留学3月入柏林大学学习法政、财政等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对战争生了极大的兴趣。1915、1916年在《大中华杂志》、《浙江兵事杂志》、《东方杂志》等刊物上表了大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向国内介绍了有关大战的情况。
护国战争爆后应梁启电召归国。1916年春出任浙江省交涉署署长后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国会重开后围绕省制是否入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1916年9月张君劢在《大中华杂志》上表《联邦十不可论》并重印《省制草案》重申“大共和国之理想”的主张。
“府院之争”之际张君劢极力主张对德宣战。1917年2月秉梁启之意前往徐州向张勋汇报对德外交情况;4月请梁启起草对德宣战布告。6月建议段祺瑞组织参战军;8月段政府公布对德、奥宣战书。
“安福国会”成立后张君劢追随梁启暂时退出政坛。1918年1月酝酿起松社以纪念在护国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的蔡锷(字松坡)将军;12月与梁启等作欧洲旅行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梁启等回国后张君劢仍留居德国耶纳师从著名的哲学家倭伊铿(Rudo1feunet)学习生命哲学直到1922年春回国。
旅欧期间张君劢除研究哲学外对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翻译了苏俄宪法向国内详细介绍了德国革命的情况鼓吹德国式的社会主义反对苏俄社会主义反对以俄为师从此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大量政论性文章表在《解放与改造》(第三卷起改名为《改造》)杂志上。1922年把介绍德国革命的文章结集出版名为《新德国社会民主政象记》。
1922年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八团体“国是会议”草拟国宪大纲并著《国宪议》加以明。同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driesch)应讲学社邀请来华讲学。张君劢口译并整理出版《杜里舒讲演录》同时向国人翻译、介绍杜里舒的生机主义哲学。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提出自由意志的人生观遭到丁文江(字在君)、胡适等人的反对哲学界因此展开关于“科学与人生观”(又称“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论战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张君劢在很多讲演中提及此事因作为论战的一造主角而自豪。
“猪仔议员”制订的“曹锟宪法”公布后张君劢鉴于该宪法采纳了“国是会议”宪草的很多内容主张由国民投票公决遭到邵力子、瞿秋白等人的痛斥。
1923年在上海创办自治学院自任院长次年奉令改名为国立政治大学讲授英国政治、唯物辩证法批判等课后来政治大学的一批学生成为其忠实的政治追随者。北伐军攻克上海后政治大学被关闭。1925年段祺瑞政府召开善后会议以抵制国民会议运动张君劢、梁启等拒绝段政府参加善后会议的邀请。
1927年梁启拟组织一松散的组织作为组党的准备张君劢主张梁宣明政纲直接组党。1928年张君劢与青年党领袖李璜在上海创办《新路》杂志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与训政学杂志行十期即被停刊。1929年青年党在上海英租界开办知行学院张君劢为学员讲授欧洲政治思想史。端午节前在回家途中遭绑架被囚禁在上海警备司令部附近达2o天之久。9月9日参加完梁启的葬礼不久到德国耶纳大学任教讲授中国哲学并与倭伊铿合著《人生观问题》。
193o年译著《政治典范》(grammarofpo1iticsbyh.J.Laski)出版因迫于国民党高压统治不得已以“张士林”的名义出版“士林”二字各取“嘉森”二字的上下部分。拉斯基的多元政治论思想对张君劢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1年8月离开耶纳返国中途在苏联停留一月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情况九一八事变前夕回到北平后到燕京大学讲授黑格尔哲学并与张颐就黑格尔哲学展开讨论。
1932年与张东荪、罗隆基等在北平秘密成立中国国家社会党创办《再生》杂志表《我们所要的话》、《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等纲领性文章提出国家民族本位、民族建国、修正的民主政治以及国家社会主义等政治主张。1934年国家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被选为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出路在于“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同年12月国民党当局将3ooo余册《再生》以及其他一些进步书籍一同焚毁。
1935年再生社出版《中国往那里去》汇集了国家社会党的一些纲领性文件。《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汇集了张君劢在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文章及讲演。是年到北平、广州、太原等地讲演积极宣传国家社会党的政治主张。
1936年国社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连任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职。译德国鲁登道夫著《全民族战争论》(dertota1kriegbyLudendorf)呼吁全民抗战。
全面战争爆后应邀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国防参议会并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家社会党得到政府的承认愿意共赴国难。1938年12月表《致**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希望**放弃阶级斗争、取消军队和边区。同年出版《立国之道》详细阐述了国家社会党的政治主张。
1939年各民主党派利用国民参政会的合法地位掀起民主宪政运动。
在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张君劢等36名参政员联名提出《请结束党治立施宪政以安定人心扬民力而利抗战案》要求政府授权国民参政会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制订宪法结束党治。同时又与左舜生等其他55人联名提出《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提出以宪政代替党治立即成立举国一致的战时行政院。随即与张澜等人起组织宪政座谈会并决定成立宪政促进会。
随着抗战形势的展及国共之间矛盾的尖锐194o年张君劢、黄炎培、梁漱溟、左舜生秘密集会商讨民主党派的联合问题后来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同年与胞弟张嘉璈视察滇缅公路并撰《尼赫鲁传》希望国民像尼氏那样勇敢地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在云南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并以北宋哲学家张载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书院的宗旨。该书院与勉仁书院、复性书院齐名成为抗战时期的三大书院之一。表《胡适思想路线评论》一文认为孔子为中国文化的柱石胡适提倡打倒孔家店是因为他对孔子没有正确的认识。
皖南事变后为调和国共之间的冲突抵制蒋介石利用国民参政会为残杀新四军的行为辩护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如结束党治还政于民实行宪政军队属于国家军委会要有**领导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主席团必须有周恩来参加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太平洋战争爆后因涉嫌策动反对宋霭龄用飞机运狗事件的学潮被困于重庆汪山民族文化书院被迫停办。
1944年继续积极从事民主宪政运动。宪政实施协进会第四次常务会通过张提出的《人民基本权利三项之保障之建议》。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开幕当天提出将来的政治必须实现各党各派共同合作的民主政治。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并任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年底赴美国参加太平洋学术会议。1945年春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次年经英国回国途中考察英国工党的政治主张并访问《历史研究》作者汤因比。
1946年1月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反对一党**极力主张议会政治。
政协协议确立了议会制、内阁制、省自治等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适逢六十大寿各民主党派领袖及社会贤达前往祝贺周恩来送给张君劢的寿文是“民主之寿”。政治协商会议后参加宪法草案审议会并根据政协达成的协议拟一份宪法草案供审议会参考。后来国民党方面对该草案作了修改并由“制宪国大”通过成为中华民国宪法。7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讲中华民国未来宪法问题讲稿于1947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名为《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8月美国方面宣布调停失败蒋介石不顾政协协议及各方面的反对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同月国家社会党与民主宪政党合并张被选为中央组织委员会主席。美国宣布调停失败后张君劢、黄炎培等以第三方面的姿态调停国共之间的冲突1o月张在上海代表民社党招待国民党、**、青年党及社会贤达的代表呼吁和平、民主、统一。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制宪国大”开幕**及民盟中的进步人士极力反对。11月2o日张君劢在蒋介石的劝诱下不顾民盟及民社党中进步人士的劝阻与蒋介石交换了民社党参加“制宪国大”的换文。民盟随即将民社党开除出盟。1947年4月张与蒋介石、曾琦在“新政府之施政方针”上签字并向国民党当局提交国社党参加政府的名单。此事遭到**和进步人士的严厉抨击。
1947年7月民社党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张被选为主席并亲拟党歌歌词重申其民主社会主义主张。1o月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并加以镇压张与李璜联名致函行政院长张群表示抗议。12月底应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邀请赴美讲演新宪法。1948年4月初讲学归来积极支持民社党出席“行宪国大”的代表选举蒋介石为总统。6月在上海为民社党党员作题为《民主社会主义之哲学背景》的长篇讲演。
南京解放后民社党总部随国民党政府撤至广州1949年7月7日张与国民党、青年党领袖联名表《**救国宣言》。7月12日**中央向各解放区出取缔民社党、青年党的指示宣布民社党、青年党为非法组织。1o月张在香港主持召开民社党中常会决定支持国民党政府的**政策民社党党部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北。11月赴印度讲学开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活1952年定居美国。
张君劢的晚年主要从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研究和传播并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定居美国前主要是在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讲学。定居美国后杜鲁门总统特嘱国会图书馆为张译著提供方便。1955年应聘于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应孔教会之邀在旧金山讲演义理学集为《义理学十讲纲要》。1956年为旧金山《世界日报》撰写社论后结集为《张君劢新大6言论集》。1957、1962年先后出版英文学术著作《新儒家思想史》上下册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1958年由他起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以中英文联合表《为中国文化告世界人士宣言》它被视为新儒家的宣言表达了当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主要特征、现代意义及展方向等问题的基本观。同年出版《辩证唯物主义驳论》。并先后在联邦德国、英国、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等地作环球讲学。1961年出版《王阳明——中国十六世纪的哲学家》对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深入研究。1965年在旧金山创立自由中国协会并创办《自由钟》月刊对中国**政治作了认真反思有关论述**政治的文章后来稍作调整、修改后以《中国**君主政制之评议》为书名出版。同年6月赴汉城出席“亚细亚现代化问题国际学术大会”在会上作了《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的演讲指出:“儒家思想的复兴并不与现代化的意思背道而驰而是让现代化在更稳固和更坚实的基础上生根和建立的方法。”1967年应新加坡华侨之邀作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演讲讲稿后由他人整理以《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观》为书名出版。1969年张君劢逝世于美国旧金山所著《孟子与柏拉图》因病中辍。
1987年张君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台湾《传记文学》社出专集以示纪念。专集后收入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
第三十四章陈嘉庚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1o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集美镇)。其父杞柏在新加坡经营米店和地产业。陈嘉庚9岁入读集美社的南轩私塾。17岁前往新加坡在父亲开办的顺安米店帮助管理银钱货帐兼当文书。两年后做了米店的经理。
19o4年顺安米店停业陈嘉庚集资7ooo多元叻币(新加坡货币)创办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并将与人合资的日新罐头厂收回自办。获利后又办起福山菠萝园和日春菠萝罐头厂并扩大米业经营增设“谦益”米店和“恒美”熟米厂。由于抓住了菠萝罐头销售的有利时机加之经营得当陈嘉庚屡获成功这给他增添了扩大业务的勇气。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这位年轻的实业家以其远大的眼光和惊人的勇气投资18oo元购进橡胶种子18万粒植于福山菠萝园中开始从事橡胶种植业。随后又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开辟新的种植园。1911年陈嘉庚到泰国曼谷采购大米在北柳港现那里的菠萝堆积如山而无人设厂加工制作罐头于是他便投资办厂就地收购菠萝制造罐头外销。至此陈嘉庚已成为拥有几处橡胶园、数家菠萝罐头厂和米店的殷实侨商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他看到菠萝罐头和大米受战争影响外运困难就决定全力经营航运业和橡胶业。他先后租购六艘轮船从事航运来往于越南、新加坡等地远者到达波斯湾从中获利近百万元。之后他将几个菠萝罐头厂和米厂改为橡胶厂又6续购进几千亩橡胶园。由于战争的机遇和他个人的才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数年间陈嘉庚展成为一个拥有4oo多万元巨资的华侨大资本家了。到1922年他手中控制了1o个经过改建和扩充的工厂后来又购买了几处大橡胶园并在马来亚和印尼等地设立了十几个分店。他还同时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革厂。1925年陈嘉庚的事业达到全盛时期计有:橡胶园15ooo英亩各类工厂3o余家分店15o多家雇用两万余人全部资产为12oo万元(约值黄金百万两)成为南洋商界的巨子。
然而就在陈嘉庚登上“橡胶大王”宝座之时英、美、日等国橡胶商人也纷至沓来投资经营造成胶价猛跌。从1926年起亏损日甚。1928年亲日奸商焚毁了他的胶品制造厂损失近百万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严重经济危机胶价暴跌陈嘉庚被迫卖出胶园11ooo多英亩。到1931年他不得不接受新加坡银行提出的条件将自己的企业改组为“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虽然由陈嘉庚担任总经理但实际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外商进一步通过新加坡汇丰银行向他施加压力企图垄断公司生产的全部胶鞋的销售权。陈嘉庚认为如果答应就等于受辱于洋人公司将永无翻身之日因而严词拒绝并于1934年2月21日宣布他的全部营业收盘。
陈嘉庚经营实业3o年为侨居地经济的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引进橡胶进而大面积种植是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橡胶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先开始橡胶制品的大规模生产并有计划地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资本的垄断局面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展。他还为当地培养出数量众多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陈嘉庚不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华侨实业家而且是国内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19o6年2月孙中山来到新加坡不久这里成立了同盟会分会。新加坡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活动的中心。革命党人创办的《中兴日报》与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展开激烈的争论使反对清皇朝统治的革命思想得到迅传播也使陈嘉庚深受革命潮流的影响。他经友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参加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秘密集会191o年春同弟弟敬贤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并剪掉辫以示反清革命的决心。1911年辛亥革命爆福建光复陈嘉庚与同盟会员在新加坡天福宫召开闽侨大会成立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被选为主席在短短两个月内筹款2o多万元支援福建革命另筹5万元支持孙中山。
陈嘉庚一生爱国爱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竭尽所能。在这方面突出表现在他不吝巨资积极兴办学校上。陈嘉庚经常他的钱财“取之社会”也要“用之社会”。1894年他次回家乡时便捐献私蓄2ooo元办了一所“惕斋”学塾这是他在国内最早兴办的学校。陈嘉庚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即所以兴国”辛亥革命后他决心回乡兴教以报国。他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家乡集美社创办学校。”1913年集美学正式开办。这个学校以乡里祠堂为校舍由陈嘉庚出钱修缮。随后又6续创办女子学、男子师范、女子师范、幼稚师范、正规中学以及水产、商业、农林、国学专科等学校共1o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经过陈嘉庚十余年的努力一个荒辟的渔村终于变成了各类学校俱全的综合性的教育中心。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由此确定。
在创办集美学校期间陈嘉庚几次回国亲自筹划凡选择校址、聘请校长、选用教员以及招生及优待回国子弟等重要事项他都亲自过问。考虑到当时一般人家经济困难无法全力供子弟上学陈嘉庚规定中学生只交膳费师范生免收各种费用并供给学生蚊帐被褥。此外又设立“集美储金”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国内升学或出国深造提供资助。为了创办集美学校展家乡教育事业陈嘉庚耗费了巨资。据统计1918年至1933年集美学校各种费用共支出481万元。陈嘉庚还认为集美学校必须设立基金以保证长久的经费来源。1919年他在新加坡聘请律师签立字据捐出橡胶园土地29o公顷房地产9.2万多平方米作为集美学校的永久基金。陈嘉庚办教育并不着眼于自己的家乡他曾先后拨出专款在福建的28个县市办学。到1932年除集美学校外由陈嘉庚创办和提供补助的中、学校共有73所。
在兴办中、学的基础上陈嘉庚又进一步筹办大学。1919年7月陈嘉庚印《筹办福建厦门大学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明他“久客南洋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因此“不揣冒昧”倡办大学。1本月13日他在厦门浮山与陈氏宗祠召开厦门大学起人会议并表长篇演讲讲述他筹办大学的动机和经过。他“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我国不识字者占人口总数的9o%这同欧美日1《集美学校校友会杂志》第1期192o年。
本“彼此相衡奚啻霄壤国民之程度如此欲求免天演之淘汰其可得乎?!”“吾人若不早自猛省后悔何及!诚能抱定宗旨毅力进行彼野心家能剜我之肉而不能伤我之心能断我之臂而不能得我之心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2陈嘉庚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会上他当场认捐开办费1oo万元当年一次交清;经常费3oo万元分12年付完。这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私人独资创办的大学从1921年4月6日开学后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受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陈嘉庚的境遇十分困难但他的态度仍很坚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的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到1937年陈嘉庚确因经费枯竭无法负担不得不忍痛将厦大交给政府当局改为国立大学。对此他十分沉痛:“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贴累政府抱歉无穷!”3陈嘉庚还以同样的热情展侨居地的教育事业在新加坡创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其中有道南学、爱同学、幸福学、南侨师范、新加坡水产航海学校和南洋华侨中学后者是南洋第一所华侨中学。
陈嘉庚不但兴办许多学校而且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他提倡女子教育突破封建禁锢开风气之先;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提倡学生要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展;主张“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校”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振兴实业;要求普及教育订下同安“十年教育普及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陈嘉庚以开拓者的姿态和革新者的精神鞠躬尽瘁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真正做到了“诚毅”二字。
陈嘉庚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生后他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担任会长第一次把华侨抗日力量团结起来6续筹款13o万余元。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华侨大会通过致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电要求履行国际条约:制止日本动罪恶的战争。1932年一二八上海十九路军抗战陈嘉庚动华侨捐款支援。1937年全国抗战爆后8月1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侨民大会上慷慨陈词指出当前祖国面临亡国亡族的威胁海外侨胞作为国民一分子应该见危拯救出钱出力表明自己的真正爱国心。大会一致通过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赈会”)陈嘉庚被推举为主席。翌年1o月1o日南洋各地华侨代表汇集于新加坡召开筹赈祖国大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当选为主席。从此南洋华侨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统一组织陈嘉庚的华侨领袖地位也由此确立。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爱国团结的新阶段。南洋各埠的筹赈会加入南侨总会者达8o多个各埠的筹赈会又设分会千百个。参加筹赈会的有各帮、各行业、各团体其领袖人物有侨领、社会名流、记者、教师和基层群众代表。有了这样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加上德高望重的陈嘉庚的领导华侨筹赈救亡工作在全南洋范围内形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取得了辉2《厦大周刊》第12卷第21期厦大12周年纪念专号。
3陈嘉庚:《南侨回忆录》第19页。
煌的成就。
为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先在侨胞中开展广泛的爱国宣传。他竭力支持各地组织讲演团、宣传队、歌咏队、话剧团等向广大侨胞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动员广大侨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时极力促成国内一些文艺团体来南洋参加爱国宣传。如由夏之秋率领的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演唱了三个多月入场券收入达3万余元。其次是组织募捐活动通过南侨总会下面的分会和基层团体层层动、人人关心掀起了大规模的捐款爱国热潮。从1938年1o月到1941年底南洋华侨汇款到国内的总数是3o亿元(新加坡币)其中抗日义捐部分就有4亿元。陈嘉庚本人1938年春一次认购国债1o万元另外他还每月捐法币2ooo元直至抗战胜利。此外陈嘉庚还组织大批技工回国服务。广州沦陷后中国海上运输断绝滇缅公路成为一条重要的运输线。当时运输物资任务繁重迫切需要大批汽车司机和修车工人。侨胞在陈嘉庚的号召下纷纷响应组织了一支32oo人的机工回国服务队分批来到昆明。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运输工作对于支援抗战前线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陈嘉庚还领导爱国侨胞进行抵制日货、惩办亲日汉奸动捐赠衣物、药品、救护车等工作。不少华侨青年在他的感召下相继回国参加抗战队伍。
1938年1o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后身为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公然表对日和平谈话。陈嘉庚极感气愤立即出电报质问揭露其和平是假投降是真的卖国面目。时值重庆召开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致电提出“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的议案。此案略作文字变动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以大多数赞成获得通过。邹韬奋称这寥寥十一个大字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这个提案表现了陈嘉庚敢怒、敢骂、敢斗争、敢除恶务尽的民族气节。
194o年3月陈嘉庚亲率南侨总会所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考察团先后在四川、山西、河南、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15个省份进行慰劳考察。这次考察是陈嘉庚一生的大转折思想认识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从1927年到194o年回重庆之前他是坚决的“拥蒋派”抗战义捐款项全部汇交国民政府行政院。然而他尊重事实明辨是非访问重庆与延安之后醒悟过来了分清了是非从而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中国**。194o年6月的延安之行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会见了**、朱德与他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谈;参观女子大学和军校;与傅连暲以及财政、公安、司法等福建籍负责人交谈;广泛接触集美和厦大校友;出席延安各界的欢迎和欢送会等。他根据所见所闻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7月他在重庆国民外交协会表演以亲自在延安看到的事实揭露国民党对**的种种诬蔑和造谣指出:“那里自抗战以后土地革命已经停止了一切抗日的人都很自由。民众生活也很好不痛苦到教育也很好。”“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运动一年之内开垦了百多万亩田地这些都是事实。”1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陈嘉庚避难于印尼的爪哇。在3年的匿居生活中他几次险遭不测但都泰然处之置生死于度外。1945年8月抗战胜1陈嘉庚:《在西北的观感》。
利1o月6日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受到5oo个社团的联合欢迎。11月8日重庆十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送去条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和王若飞表祝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的方针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动全面内战。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陈嘉庚代表海外爱国侨胞坚决站到人民革命和反蒋拥共的立场上。1946年9月他以南侨总会主席的名义代表南洋1ooo万华侨致电美国总统和参、众两院要求美国迅改变对华政策停止援蒋打内战。如果一意孤行不听忠告“中国将视美国为日本第二”。这个通电受到侨胞的热烈拥护。在内战期间陈嘉庚多次表谈话谴责国民党动罪恶战争拥护**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并指出独裁必败民主必胜。他还组织了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积极募捐支援国统区人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8年5月4日陈嘉庚代表新加坡华侨致电**表示响应中国**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9年6月陈嘉庚应**的邀请到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9月3o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195o年2月返新加坡刊行《新中国观感集》宣传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同时把未了的合营企业结束款项悉数汇回国内准备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几个月后回国定居于家乡集美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历任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陈嘉庚回国后除参加政府工作外还把扩建、充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95o年至1961年国家补助集美学校的经费约9oo万元陈嘉庚个人支出经费5oo万元。在这期间修建了大会堂、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游泳池等新的建筑在专业设置上增设了水产、商船、航海、财经、轻工以及华侨补习学校。196o年在校学生达1.1万多人成为建校以来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集美学村以它较为齐全的设备、优美恬静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海外和内地的莘莘学子。
解放后的厦门大学在陈嘉庚的关心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也有了进一步的展。先后建成了大会堂、图书馆、生物馆、医院、教工及学生宿舍等还修建了可容纳2万观众的上弦运动场。厦门大学位于海防最前线距离国民党军队占据的大担岛、二担岛只有3ooo多米扩建前有人担心在这样的地方修建高楼大厦是否合适陈嘉庚的回答十分干脆:“敌人一边炸我们一边建今天被炸了明天再建造起来!”他以老迈之躯手持拐杖不辞辛苦经常巡视建筑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陈嘉庚一生兴办教育事业的全部支出约合人民币1.5亿元(1981年折算)。这在近代的侨办教育事业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他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定居集美住在董事会二楼的房间既且暗。陈旧的床、写字台和沙打着补丁的衣服和袜子每天五角钱的伙食却怡然自乐。他常:“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对福建的建设十分关心提了许多建议为人民政府所采纳。他认为解放后福建最迫切的建设是修一条铁路“全省十二万余公里人民一千二百余万人竟没有一寸铁路这种落后状况应迅改变”。他不仅多次向**、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提出修建铁路的意见并且亲自设计铁路方案。后经中央批准开始修筑鹰厦铁路到1956年修成通车。他还倡议移山填海修建厦门集美海堤和集美杏林海堤得到陈云、陈毅、叶飞等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海堤于1956年11月完工。
1955年8月陈嘉庚开始了祖国万里行访问了东北、西北、西南、中南16个省市。他看到祖国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迅猛前进面貌日新月异非常兴奋。途中不断给**、周恩来和有关领导写信反映情况提出建议。1956年元旦表《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一文结论:“我的总观感是**领导全国人民做我们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
陈嘉庚对中国**和人民政府的侨务政策表示热烈拥护。他在1956年全国侨联成立大会的开幕词中强调:“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爱国的侨胞对于推动和平解放台湾的事业应该和祖国人民一道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他还倡议在厦门建立“华侨博物院”倡议在北京建立“华侨历史博物馆”
1958年陈嘉庚患皮肤癌他以顽强的毅力同癌症搏斗了3年。1961年8月12日终因脑血管病变全身机能衰竭逝世于北京享年88岁。临终前他口授遗嘱表示对中国**的忠诚和热爱至死不渝对祖国实现统一充满信心并将在国内的存款3oo多万元全部捐给国家。
第三十五章汪兆铭(精卫)
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季恂。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83年5月4日(清光绪九年三月二十八日)生于广东三水。父入粤籍是为广东番禺人。19o4年9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法政成科第2期19o6年4月毕业旋入法政大学。
19o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集中国同盟会筹备成立会议时汪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之一。8月2o日同盟会成立任评议部评议长并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要撰稿人。汪以“精卫”之笔名先后在《民报》上表文章阐述孙中山民权、民生、民族的“三民主义”揭露和批判清皇朝的**主义批驳立宪党人的改良主义主张。
19o7年3月汪随孙中山赴南洋来往于新加坡、吉隆坡、苏门答腊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动华侨捐款协助孙中山动武装起义。武装起义失败后汪决心以谋杀清朝重臣的行动振奋天下人心于191o年1月潜往北京准备进行暗杀活动。4月16日汪因在银锭桥埋设炸弹事败被警察逮捕。在接受审讯时汪对暗杀之事供认不讳被判处永远监禁。1911年武昌起义爆后清廷于11月6日将汪释放。
汪出狱后努力于促成南北停战议和的活动并作为南方军政府议和代表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谈判促成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随后汪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之命随专使蔡元培赴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让位后汪随孙中山由上海往香港随即转赴南洋与陈璧君结婚。8月汪偕陈璧君前往法国与蔡元培、李石曾等开展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1913和1915年孙中山动二次革命和反袁斗争时汪精卫都应召回国。1916年12月汪离法国经英国和北欧往彼得格勒对欧洲各国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沿西伯利亚铁路线乘车回国。随即往广州支持孙中山召开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进行护法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意、日等27个战胜国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汪以个人资格于3月8日离上海经东京、檀香山、旧金山等地于4月28日抵法国巴黎出席和会。
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的交涉由于英、美各国袒护日本而失败因而激起旅法华侨和国人的强烈不满由此爆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汪目睹了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义愤填膺曾致函美国国会指责美国袒护日本。
1922年6月陈炯明背叛孙中山之后汪随孙中山转赴上海筹谋反对陈炯明的种种事宜。孙中山重返广州出任大元帅前后汪不时往杭州、奉天、天津等地奔走南北代表孙中山与浙江军务善后督办卢永祥、奉系将领张作霖及皖系代表等共商建立孙、张、段(祺瑞)各派联合反对直系曹锟、吴佩孚的军事合作计划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23年孙中山准备改组国民党成立改组委员会汪被指定为改组委员。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被指派为主席团主席并作为孙中山的言人。在一大会上和会后汪相继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上海执行部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并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广州北上时汪作为随行中文秘书为孙中山草拟《北上宣言》并先行北上安排各项事宜。孙中山卧病北京时汪作为孙中山的代言人不时表谈话处理各项事宜代拟了著名的《总理遗嘱》。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时汪被推为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主席;7月3日军事委员会成立时被推为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兼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此后又任国民革命军及黄埔军校党代表中央党部常务秘书处常务委员、代理中政会主席等职。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接受总理遗嘱的决议继承扬了国民党一大纲领和政策维护了国共合作成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
1926年3月2o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人并借机排斥汪精卫。汪被迫出国其所任各项职务全被他人取代。1927年3月在汉口举行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汪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及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并主席团主席、中央组织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并主席团主席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重新恢复了其领袖地位。4月1o日汪由欧洲经上海到汉口主持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工作。
4月1日当汪精卫抵上海时曾与蒋介石、吴稚晖、蔡元培、张人杰等密商共同**事宜作出了于15日在南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联席会议的决定并规定临时办法四条:由汪通知**总书记陈独秀停止**活动;暂时否认武汉政府暨党部命令;各党部团体及军队由负责人自行纠正;工人纠察队及其他武装应服从总司令指挥。但此前汪又与陈独秀表联合宣言重申国共合作。4月6日凌晨汪不辞而别离沪赴汉口。临行致书张人杰主张4月15日在南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
在汪抵达汉口的第二天蒋介石在上海动政变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并下令通缉**人与武汉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相对抗。19日武汉国民政府下令讨伐蒋介石。但是6月1o日汪已在郑州与国民联军总司令冯玉祥举行会议作分共准备7月15日主持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实行“分共”。国共合作由此彻底破裂。
8月13日蒋介石宣布下野。在冯玉祥的调解下宁汉合流武汉政府迁往南京。9月汪往上海参加宁、沪、汉三方委员谈话会决定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统一党务成立政府。但此举将在事实上取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成立的中央执监委员会否定汪的领袖地位因而遭到汪及其一派的反对。13日汪声明引退随即往武汉成立武汉政治分会以召开四中全会相号召开展反对特别委员会的斗争。1o月25日汪往广州纠合粤系中央执监委员及李济深等人成立中央执监委员通讯处宣布中央常务委员会秘书处照常办公提出在广州召开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
在蒋介石调解下汪于12月3至1o日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四中全会预备会议。但在此前的11月17日汪派的张奎指挥黄琪翔、薛岳等部动了反对桂系的广州事变因此汪在预备会上受到桂系及西山会议派等的猛烈攻击。此时**领导的广州起义爆汪及顾孟余、陈公博等人更被攻击为与起义有牵连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办。当晚汪偕曾仲鸣赴欧17日汪表通电宣布引退。
1928年1月蒋介石继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主持召开二届四中全会。由此会议蒋介石不仅成为新的中央执监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并且是中央政治会议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年1o月蒋实现与胡汉民合作后进而出任国民政府主席集党、政、军权于一身。时在法国的汪精卫未出席二届四中全会虽然仍被推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执监委员会委员并在8月召开的二届五中全会上推为政治会议委员但已被排出常务委员会;汪派的主要人物顾孟余、陈公博也都遭到排斥。
汪精卫基于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不满于1928年初提出了反对“新军阀”和“腐化分子”的口号。在汪的号召下在上海的陈公博、顾孟余等人起了“恢复十三年改组精神改组国民党”的运动;11月28日成立了以汪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设总部及各省市党部、海外总支部联合办事处于上海并在各省市设立相应组织。
1929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绝大多数系由蒋指定与圈定产生。会前汪精卫与顾孟余、陈公博等二届中央执监委员13人联名表《关于最近党务政治宣言》指斥三全大会类似段祺瑞善后会议将誓不承认。因此汪及顾孟余、陈公博等受到三全大会的书面警告或开除党籍处分。
国民党三全大会结束后汪及改组派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间的矛盾以“护党救国”的名义起反蒋运动。1o月上旬汪由欧洲返抵香港主持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蒋战争。193o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讨蒋动了更大规模的中原大战。汪派与西山会议派都参加了。此时汪与西山会议派等一起在北平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7月23日汪由香港绕道日本长崎经天津抵北平主持扩大会议。9月1日成立了以阎锡山为主席的国民政府。18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表拥蒋的通电进军关内扩大会议迁往太原。1o月3o日汪在太原表由其起草的《约法草案》后扩大会议即行收场。11月1日汪离开太原去香港。
1931年2月28日蒋介石因与胡汉民政见不合以宴请为名将胡扣押软禁于汤山由此激化了与胡汉民等派的矛盾。3月14日汪在香港表《为胡汉民被囚重要宣言》声明与反蒋各派联合起来打倒蒋介石。5月24日汪由香港抵广州在粤系陈济棠、桂系李宗仁等实力派支持下联合唐绍仪、古应芬、林森、许崇智、陈济棠、李宗仁等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28日成立了以汪精卫为的国民政府以反对独裁实现民主政治相标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抗。
正当宁、粤双方陈兵湖南南部之时日本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宁、粤双方暂时息争御侮。9月28日汪代表广州非常会议前往香港与宁方代表蔡元培等就宁、粤统一进行预备交涉达成初步协议。1o月18日汪由香港起程前往上海出席宁、粤和平统一会议。22日在与胡汉民、蒋介石作次晤谈后代表粤方提出集权于党召集一、二、三届中央委员会议共谋产生健全的四全大会等7项政治主张。11月7日宁、粤双方达成妥协。但是由于广州非常会议在有关蒋介石何时下野的问题意见对立生分裂12月3日汪在上海大世界召集退出广州四全大会的汪派人员举行会议依比例选出中央委员。22日宁、粤、沪三方所选中央委员于南京召开四届一中全会通过中央政治改革案以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院长汪与蒋、胡被推为中央政治会议常务委员并被推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由此宣告了国民党的统一。
12月15日基于粤方胡汉民等派的强烈要求蒋在军政两方面作好复出的安排后宣布下野。时在上海的汪精卫在蒋下野问题以及对日政策上与胡汉民意见对立遂由联胡改为联蒋。在蒋宣布下野拒不出席一中全会之时汪亦称病入医院不出席会议。由于汪、胡、蒋三人均不在南京加之孙科既无军权又无财权外交上也一筹莫展因而不得不请辞院长职务。如此便为蒋的复出汪、蒋的再度合作提供了时机。1932年1月16日汪应蒋之约至杭州在烟霞洞会商后决定合作。21日汪、蒋分别抵南京。28日中央政治会议改组行政院以汪为行政院院长。29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成立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等为委员。3月6日中央政治会议推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形成了蒋主军、主持“剿共”汪主政、主持对日交涉的汪、蒋再度合作的格局。
就在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长的当天日本动了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爆。2月5日汪在徐州表对日问题之谈话申明“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外交方针。此时汪接受英、美、法、意等国的调解5月5日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
汪、蒋的对日妥协目的是为对内“剿共”即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结果使日本得寸进尺。日本在侵占东北后于3月9日扶植废帝溥仪炮制了伪满洲国。1933年1月日军攻占榆关进攻长城各口由此爆了长城抗战。时汪精卫正以请假养病为名住在德国。长城抗战开始后汪于3月2o日返抵南京但直至与蒋介石等人会谈29日由中央政治会议推为新设的国防重要委员会委员长获得对日外交全权之后始于3o日表示销假视事。4月下旬日军进至长城以南迫近北平、天津时汪、蒋决定对日妥协授权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及新设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主任黄郛与日方交涉。5月31日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7月28日汪蒋联名表内外方针之通电提出《治标莫急于剿除匪共治本莫急于生产建设》旋即调集1oo万军队对**领导的红军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在蒋介石全力“剿共”的同时汪精卫则大力推行对日亲善外交。8月汪兼外交部长。在汪主持下国民政府一再下令严禁抗日反日的言论与行动相继恢复了华北与伪满间的通车通邮通过何应钦“致酒井备忘录”和《秦土协定》等将国民党势力撤离华北造成了华北的危急。由此而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对。汪还响应日本提出的“共同防共”主张力谋参加日、德两国正在柏林策划的国际防共协定。
1935年11月1日汪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遇刺身负重伤遂于12月1日向五届一中全会请辞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部长职。7日南京国民政府改组蒋介石任行政院院长推汪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36年2月19日汪为实现参加日、德、意**联盟之目的以养病为名离上海赴欧洲准备与德国当局交涉。由于日本的入侵日急全国抗日浪潮高涨加以蒋介石阻止其图谋未能如愿。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急的严重关头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生后国民党中央急电汪回国。汪认为这是他东山再起、重掌大权的天赐良机。汪在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候乘船回国期间召驻欧洲各国大使顾维钧、程天放、郭泰祺等共商对内对外政策。汪顽固坚持“不可停止剿共军事”并提出重组领导核心的人员名单准备取蒋而代之。但是出于汪的意料在其离开热那亚的第三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返回南京。
1937年1月14日汪抵达上海旋即前往南京。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内战已基本停止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局面即将形成。汪不顾国内政局的变化继续鼓吹“剿共”军事不可中止并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竭力阻止国共合作但未能如愿。
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队予以坚决抵抗全国抗战爆。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社公布了**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宣言23日蒋为此表谈话实际上承认**的合法地位。汪精卫虽然未能阻止全国抗战与国共合作的实现但始终坚持**立场对于日本的侵略则是主和不主战在德国大使陶德曼调停期间力主接受日本提出的承认“满洲国”等一系列灭亡中国的条件。
1938年1月16日日本相近卫文麿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的声明随之两国各自撤回大使断绝了外交关系。在如此形势下汪在周佛海、陶希圣、高宗武等人的密谋下开始了暗中通敌的活动。先后派外交部亚洲司日本科科长董道宁与亚洲司司长高宗武赴东京与日本政府交涉并在香港、上海等地与日本军部代表进行秘密谈判。广州、武汉相继失陷前后时为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对抗战前途悲观至极认为抗战已经失败国民政府再无处可退遂派高宗武、梅思平于11月2o日在上海与日本军部代表影佐祯昭、今井武夫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的“重光堂秘密协定”决定出逃重庆另立以他为的反蒋**的“新中央政府”。
12月8日汪精卫偕其妻陈璧君等人从重庆飞往昆明翌日会同先期抵此的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周佛海及参政会议员陶希圣飞往河内。22日日本相近卫文麿表招降声明宣布了日本支持汪精卫另立伪府实现“中日亲善、经济提携、共同**”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的三项原则条件。29日汪表《艳电》声明接受日本的条件。
按照汪、日“重光堂秘密协定”的预定计划汪本拟在日本尚未占领的云南、四川地区及日本已占领的广东、广西地区另立政府。由于龙云等人未予响应预定计划破产汪遂于1939年2月初与高宗武一起另拟了与各已成立之汉奸政权合作在沦陷区的南京成立“新中央政府”的计划并派高宗武再次赴日与日本当局交涉。3月21日重庆当局在汪拒绝了劝其赴欧的要求后下令在河内监视其行动的军统人员采取暗杀行动。结果误杀副手汪侥幸逃脱。4月26日汪在日本的严密保护下离开河内5月8日抵达上海旋于31日偕周佛海、高宗武、梅思平等飞往东京与日本政府直接商谈有关成立“新中央政府”事项。
汪在获得日本政府支持其成立伪国民政府的保证后于6月18日离开日本经天津、北平返抵上海。7月9日表《我对于中日关系之根本观念及前进目标》之广播讲话声明与重庆断绝关系并紧锣密鼓地与北平伪临时政府的王克敏、南京伪维新政府的梁鸿志以及日本仍在策动出山的吴佩孚等人进行合流谈判和促吴“出山”的活动并前往广州配合日军对第四战区将领张奎等进行策降。8月28日汪在上海召开所谓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以他为主席的“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所谓“和平**建国”纲领“授权”汪与党外人士组织中央政治会议准备“还都”南京。
依据日本内阁于6月6日作出的《关于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针》的规定汪精卫等人必须在其政府成立之前允诺日本所要求的条件。为此11月1日汪精卫派周佛海、陶希圣、梅思平、林柏生、陈公博等与日本梅机关的影佐祯昭等进行秘密谈判于12月3o日签订了名为《调整中日新关系之协议文件》即所谓《内约》的卖国条约。194o年1月下旬汪在日本的导演下于青岛召开有南北两伪政权参加的三方会谈决定了伪府的成立。3月2o日汪在南京主持召开伪中央政治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汪伪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外还有伪临时政府、伪维新政府、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以及所谓无党派人士。会议相继通过伪府成立大纲、伪府名称及成立日期、组织机构及人选并成立了中央政治委员会及授权汪精卫决定中日新关系调整方针等一系列决议。汪不仅代理伪国民政府主席而且出任行政院长兼海军部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一系列要职务成为汉奸脑。3o日汪精卫偕伪府各部、会汉奸要宣誓就职宣布“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汪在表《艳电》后国民党中央即于1939年1月1日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6月8日下令通缉。在汪袍笏登场的3月3o日重庆国民政府重申前令。11月3o日更悬赏法币1o万元捉拿汪精卫。
汪精卫伪政权虽经成立但日方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活动;直至11月下旬由于对重庆诱降无望始于3o日与汪签订所谓《基本关系条约》并由汪与日本及伪满三方表《共同宣言》。汪在承认伪满洲国的同时其伪府也获得日本的承认。在此前的29日根据日方的指令由汪任伪府主席取消代理名义。
日本在承认汪伪政权后即以扶植汪伪政权使其成为破坏抗战、维持和巩固占领区、支持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工具。由于《汪日基本条约》的签订汪寄希望于日本放松对其政权的控制挥其独立自主的权能建设“和平模范”区域并由局部“和平”扩展至全面“和平”。为此汪一再向日本提出请求宣称:在目前形势下只能建设国民政府治下的中日合作模范区以事实让国民承认和平的可能性以此促进重庆政府的崩溃。日本政府为表示对汪的支持于1941年6月召汪到东京。6月23日汪与近卫文麿表《共同宣言》声称两人相誓为共存共荣复兴东亚之共同目标作进一步的努力国民政府务必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提出中日提携协力之具体事实日本政府亦对之作进一步的援助。
所谓务必提供中日协力之具体事实即要求汪精卫动员其一切人力与物力协助日军即将在华中地区开始动的“清乡”运动。为此汪成立了庞大的组织机构:清乡委员会并自任清乡委员会委员长。从1941年9月至1943年间汪曾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清乡区”视察。
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动太平洋战争。当天汪精卫表声明:依据中日基本关系条约为实现建设东亚新秩序之共同目的国民政府决定与日本同甘共苦协助日本完成大东亚战争并向日本提出参加对英美作战的要求。汪为表示与日本及伪满休戚相关、安危相共于1942年5月前往长春对伪满洲国进行访问。
日本为了挽救在太平洋战场的败局于1942年12月由御前会议作出《为完成大东亚战争而决定的处理对华问题的根本方针》在同意汪伪政权对英美宣战的名义下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放松对汪伪政权政治与经济上的控制并交还租界和撤废治外法权等所谓对华新政策。1943年1月9日汪伪政权向英美宣战汪表声明要与日本同生共死死中求生。为此汪精卫在思想上极力推行培养所谓“新国民”的奴化运动;在军事上扩充伪军代替日军进行守备;在经济上和物资上加强掠夺与搜刮并通过强行收买棉纱棉布和开展献铁献金运动来满足日军所需要的军事物资。
汪精卫效忠日本帝国主义可谓不遗余力。由于东奔西走日夜不得休息致使其背部遇刺留下的枪弹引炎症损及骨髓。11月初汪带病前往东京参加“大东亚会议”由于病体难支遂向日本相东条请求派名医往南京诊治。12月19日由南京日军第一医院施行手术将留弹取出。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旋即恶化。1944年3月3日不得不将汪送往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治疗。但因病入膏盲医治无术于11月1o日下午毙命时年61岁。11月12日日本将其灵柩送回南京。23日汪伪国民政府将汪葬于南京梅花山。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21日国民党当局将汪墓炸毁汪的尸体送往清凉山火葬场火化。汪精卫最终落得个既可耻又可悲的下场。第三十六章虞洽卿虞洽卿1867年(清同治6年)6月19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龙山村。原名和德字洽卿。父亲虞万丰做裁缝后改行经商。12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虞辍学在家做些零活拣些蛤蜊以补充家用与母亲相依为命。1881年虞洽卿15岁时到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因脑子灵会盘算做事勤快心细有眼光很受老板的赏识。第二年他由学徒升为跑街负责联系业务。之后他出银二百两加入瑞康行成了股东。
为了更好地跟外国人打交道联系业务他进了一家私人办的补习夜校学习英语。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能应付一般会话。他注意阅览《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一次德国洋行急于脱手一大批颜料一些商行怕颜料质量有问题而且都是些红、黑、紫三色大路货怕受骗、难销。虞洽卿通过看报知道德国人急于将货出手是因为欧洲正在打仗德国人要马上回国。于是虞洽卿将颜料全部买下。后来情况果真如虞洽卿所预料的瑞康行因而了大财。
虞洽卿周旋于外国商人与洋行买办之间凭着能与外国人会话兼以办事干练声誉日高。1894年虞洽卿27岁进德国鲁麟洋行当买办开始踏进“上流社会”。
1898年上海法租界当局企图以修筑马路为由侵占旅沪宁波人安放旅榇的殡舍四明公所义冢地。虞洽卿联络上海商界及旅沪宁波人开展罢工、罢市与法国人斗争终于迫使法租界当局不敢再提拆馆改道之事1。在这场斗争中虞洽卿奔上走下多方活动显露头角在宁波同乡中有了会办事的名声也得到上层人士的看重。19o5年正月一个广东籍的官太太黎黄氏带着十几个婢女从四川回广东原籍路过上海时被英租界巡捕房扣押。巡捕房指控黎黄氏贩卖人口便将她移送“会审公廨”。此案承审官是副会审官华人金巩伯陪审官是英国副领事德为门。两人因审理此案生争执德为门和外国巡捕不服从承审官华人金巩伯的处理竟大打出手。上海租界市民平时受尽捕头欺压听到这个消息后怒不可遏举行罢市到处围打巡捕有人还放火烧了巡捕房。租界当局出动武装警车四处兜捕打巡捕的市民。出事第二天上海工商界召开大会认为“中国对付之策仍须和平”决定用和平办法进行抵制。在这场斗争中虞洽卿上至各业领袖下至行帮会门积极奔走造舆论张声势与租界当局交涉迫使英方释放黎黄氏规定“今后一律由中方巡捕到会审公堂维持秩序”2。这次“大闹公堂案”与“四明公所事件”使虞洽卿成了一个知名人物。
19o5年虞洽卿等人起组织“万国商团”中华队。“万国商团”是外国驻沪领事为“保护侨民利益”而组成的武装团体行动听命于租界工部局董事会。“万国商团”起初没有“中华队”。为了维护中国商人利益虞洽卿等人领导上海总商会积极筹办“中华队”。19o6年“中华队”正式成立并加入“万国商团”。每当政局动荡不安“中华队”与“万国商团”一样出防维持秩序。
19o3年虞洽卿离开鲁麟洋行改任华俄道胜银行买办。次年改任荷兰银1参见汪北平、郑大慈编:《虞洽卿先生》上海宁波文物社1946年版。2《大闹公堂案》载《上海通志馆期刊》第1卷。
行上海分行买办。19o6年他赴日本考察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展印象深刻。19o7年虞洽卿担任了上海总商会会长。19o8年虞洽卿等旅沪宁波人起开办“上海四明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兼办储蓄、行钞票。先后在宁波、温州、汉口、南京、苏州、杭州、绍兴及上海、香港等处设分支行或办事处。股本总额由15o万两到1921年增为“国币”225万元后增为“国币”4oo万元。行的钞票据1924年统计是1831万元。虞洽卿为四明银行的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o9年虞洽卿上书清政府要求筹办“南洋劝业会”以使“我国新兴工商业有所观摩而图改进且借此聚全国工商业先进于一堂互相联络”。上书获清廷准奏。度支部拨银7o万两以作经费不足之数36万两由虞洽卿垫付。会长为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端方虞洽卿任会办会址定在南京鼓楼。191o年1月25日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次规模盛大的全国性博览会分设教官馆、工艺馆、农业馆、美术馆及卫生、武备、机械、通运、水族等馆。各省区分别建馆的还有北京、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暨南(包括南洋华侨)等十六个馆另外还有江南制造局出品陈列馆广东教育出品陈列馆和两个陈列外国产品、供人观摩的参考馆。这些馆除陈列各地特产外也展出一些名胜古迹的模型、文物以及从海外引进的新奇产品。整个展览会上的展品共达1oo多万件。另外劝业会还附设马戏场、动物园、植物园、娱乐商场等。南洋劝业会历时半年观摩交流者达2o多万人。在当时的中国能举办这次盛会确非易事。
虞洽卿一生不愿做官用他的话“做官如做戏我做生意还来不及还做啥戏!”然而他十分懂得政治与商业的关系。辛亥革命期间虞洽卿开始与同盟会接触。他组织了一个革命军饷征募队积极资助革命党人陈其美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11月上海继武昌起义后动起义虞洽卿被陈其美派去苏州游江苏巡抚程德全易帜成功。在革命军攻打南京的战斗中虞洽卿代江浙联军向外国人购买枪械还亲自押运子弹到南京天堡城下支援浙军。
1918年虞洽卿与闻兰亭、李云书等在上海起组织我国第一家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过长期的准备克服了许多困难交易所于192o年开张虞洽卿为理事长。虞在大其财的同时暗中通好孙中山在交易所内他收纳、结交了一大批国民党以后的军政要员如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蒋介石等人。192o年4月虞洽卿当选为全国工商协会会长确定了敦促和协助政府实施改良税则、保护专利、奖励明、改善交通和金融等措施为该会的活动方针他还亲自到北京、南京为修改税则而奔走。11924年8月虞洽卿当选为上海总商会第五届会长。同年底北京段祺瑞政府电聘虞洽卿为善后会议专门委员到北京参加善后会议。1925年2月段祺瑞政府任命虞洽卿为淞沪商埠会办。4月27日虞当选为全国商会联合会候补副会长5月2o日升为副会长其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爆上海工人、学生和各阶层人民义愤填膺成立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举行罢工、罢课、罢市。上海总商会迫于形势宣布罢市。身为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于6月1o日召开总商会大会1《时报》192o年3月29日、4月2日。
成立上海总商会五卅惨案委员会。为了与英国殖民当局交涉工商学联合会提出条件17条。虞洽卿主持的总商会五卅惨案委员会提出删去17条中有关撤退海军6战队解除商团及巡捕武装永远撤退英、日驻军取消领事裁判权高级巡捕中华人应占半数及工人罢工集会自由等4条改为13条以总商会五卅惨案委员会名义提出遭到工商学联合会登报反对。6月26日上海总商会宣布罢市结束。
在五卅运动中虞任会长的上海总商会积极进行募捐援助上海罢工工人。从1925年6月到次年6月底经收的募捐款总计洋236万元银43.3万两。这笔巨款是罢工工人生活费的基本来源。向罢工工人放救济款的工作是由总商会成员起组织并担任主要领导的济安会负责的。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李立三曾在五卅运动中“虞洽卿的捐款我们随时要他随时拿”1。这是虞洽卿和上海总商会对五卅运动的巨大支援。
虞洽卿在五卅运动中起初不赞成罢市还亲自跑到几家商店劝复业激起了店员和群众的愤慨。后来他虽不反对罢市但与英国殖民当局交涉时删去条件中的4条斗争态度不坚决。但又不敢与兴起的群众反帝运动潮流相背。这表明以虞洽卿为代表的上层资产阶级既不愿完全倒向帝国主义一边也不愿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企图站在所谓“中间”的调停地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进军和上海工人运动的展虞洽卿逐渐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靠拢。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召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虞洽卿以商界代表出席被选为临时市政府委员。3月26日蒋介石来到上海。虞洽卿连夜到龙华见蒋商量组织替蒋介石筹措军饷的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的问题。第二天虞召开上海商业联合会会议表示商界全力支持蒋介石。3月31日“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成立虞洽卿是该委员会头三名委员之一。这个委员会给了蒋介石大量的财政援助。虞洽卿还将自己的1o万元作为“慰劳费”送给蒋介石。蒋介石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6日虞洽卿以上海商业联合会名义致电蒋介石表示:“敝会愿与三民主义相终始对于当局清党主张一致表决愿为后盾。”1虞洽卿帮助蒋介石“有功”于11月1日和另外11名资本家的代表人物就任上海特别市参事会参事2。一年后他又被委派为中央银行监事。
虞洽卿与蒋介石搭上关系后上海租界当局对他也益加看重关系也更加密切。1926年4月西人纳税会年会通过了工部局所提添设华董3人的议案。12月虞洽卿被选为第一届上海纳税华人代表大会执行委员并任执委会主席。1928年4月16日纳税华人会宴请工部局中外董事及委员虞洽卿以纳税华人会主席身份在宴会上致词:“获聚此中外社会代表于一堂杯酒联欢吾人似见中外合作之花有欣欣向荣之意而大上海展进步乃无穷尽前此双方虽以误会略有芥蒂顷已渐归消灭拨云翳而见青天而目前中外人士合组之工部局实负此切实合作之使命。”11928年2月1转引自何毅亭:《五卅运动中的上海总商会》《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1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商业联合会档案》卷六。
2《新闻报》1928年11月1日。
1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第571页。上海荷兰银行举行庆祝虞洽卿任“华经理”二十五周年典礼和宴会称颂他“任职多年甚著贤劳”特别送以荷兰国王宫自鸣钟等礼品荷兰政府赠他勋章一枚。1936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决定将西藏路自苏州路至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一段命名为虞洽卿路。1o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虞洽卿路”命名典礼。这一段时间虞洽卿在政治上春风得意。
航运业是虞洽卿经营的重要部分。19o9年他起成立“宁绍轮船公司”任总经理。因宁绍公司是股份公司他的股本不多总经理上有董事会很难让他独揽大权和施展抱负。1913年他独资创办“三北轮船公司”在家乡浙江龙山修筑海堤建造码头购置三艘百吨轮取名“慈北”、“姚北”、“镇北”行驶于宁波、余姚、镇海、舟山等地。到1916年三北公司买进了“宁兴轮”参加沪甬航线。公司的资金从2o万增到1oo万。以后又盘进英商鸿安轮船公司开辟了南北洋航线。到1919年三北公司资本增到2oo万后来又增到25o万。以后盘进肇成机器厂改名三北轮埠公司机器厂专门修理三北、鸿安、宁兴公司的船只也能制造一些型船只和拖轮铁驳及长江各埠的浮码头趸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轮船回国一时船少货多三北公司获利很大。虞再为三北公司添资百万购置江轮五六艘展沿海及长江中下游航线。欧战结束后外商轮船纷纷重来三北公司没有能力与之竞争亏损很大虞洽卿只好靠借债度日。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不久上海、南京先后沦陷。三北公司在战争中受到了巨大损失。有3万吨船被政府征用炸沉用来封锁江阴要塞。另有2万吨行驶长江的船因吃水较深不能进入川江想回上海因江阴堵塞不能通行。留在上海的4万吨船一时也无法活动。不久经意大利驻沪领事的同意三北公司留在上海的4万吨船队挂上意大利国旗航行。虞洽卿借自己是上海难民救济会理事长之便借战时上海租界粮食紧张之机募集大笔款项用三北公司轮船到西贡、仰光运大米到上海获利颇丰。同时他向香港汇丰银行借款在香港向挪威华伦洋行购进3艘远洋轮船以“华伦银行”代理的名义让这3艘远洋轮船挂上挪威和巴拿马国旗搞运输。这样虞洽卿经营的三北公司船队重又活跃起来。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上海的租界成了“孤岛”。一些头面人物迁往内地有人劝虞洽卿也离开上海但因虞的根基在上海所经营的航运业红火因而仍留在上海。日军占领上海后于1937年12月成立了“大道市政府”。1939年4月南京出现“维新政府”后上海大道市政府即直属南京管辖改组为“上海特别市政府”。日本人为控制上海企图拉拢虞洽卿为日本人办事而虞洽卿又接到蒋介石令宁波专员公署转来的两份电报一电劝他到内地从事工商业建设一电问他何日启程。为了躲避日军及汉奸的威逼利诱虞洽卿通过国民党政府在上海的地下人员于1941年春离开上海去重庆。
1941年夏虞洽卿经6路到达重庆。一路上他看到6上运输在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到重庆后即与王晓籁、朱联馥等组织“三民运输公司”经营水6运输水路有原三北公司在川江行驶的几只轮船6路是汽车运输。以后他到昆明与龙云接洽和西南财阀缪云台合资开办了“三北运输公司”购到美国道奇牌卡车3百辆从缅甸仰光贩运国内很需要的汽车零配件、五金器材等到四川。虞洽卿还弄到一张蒋介石的“手谕”写明此即“抢运物资”沿途军警不得加以留难。这样虞洽卿进四川不久又了大财。1945年4月虞洽卿因患急性淋巴腺炎医治无效于26日在重庆逝世终年78岁。在弥留之际他嘱赠黄金千两给国家以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第三十七章荣宗敬荣德生荣宗敬、荣德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他们主要经营面粉厂、纺织厂被人称为“面粉大王”和“纺织巨子”。
荣宗敬生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原名荣宗锦晚号锦园。荣德生生于1875年(光绪元年)原名荣宗铨后取号乐农。他们是江苏无锡西乡荣巷人。他们的先世多从事商业。祖父荣锡畴是往来于沪、锡两地的贩运商。父亲荣熙泰先在浙江乌镇一家冶坊做帐房后经人推荐到广东当了清政府的厘卡税吏。母亲石氏。荣氏兄弟幼时入塾读书并帮助母亲做家务干农活。荣宗敬14岁进上海南市铁锚厂学习帐房业务。翌年到上海永安街源豫钱庄习艺。3年苦学满师后到上海南市鸿昇码头里街森泰蓉汇划字号(钱庄)当收解(跑街)1负责承揽生意、联系客户等业务。1895年钱庄倒闭后他回无锡闲居。荣德生比荣宗敬两岁。15岁时到上海通顺钱庄学艺。18岁时随父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帮理帐务。1895年他在厘金局3年任期届满便和父亲相偕离职回乡。
1895年荣氏父子三人都赋闲在家开始筹划今后的前途。当时江浙一带开钱庄的风气盛行不少人因开钱庄了财加上荣氏兄弟俩都是钱庄学徒出身于是荣熙泰便服儿子开设钱庄。1896年2月荣氏与别人合伙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荣宗敬任经理荣德生为管帐。头两年钱庄盈利不多合伙的三个股东便将股金抽走。从1898年起广生钱庄由荣家独资经营。为展业务钱庄在无锡设了分庄荣德生任经理经营上海、无锡以及江阴、宜兴间的汇兑业务。广生业务日益兴旺盈利节节增加。19o8年由于荣宗敬在上海投资的裕大祥商号搞投机生意失败亏银六七十万两广生钱庄受到牵连元气大伤不得不歇业关闭。
荣氏兄弟开钱庄的同时还经营收茧业务。他们利用钱庄汇兑的有利条件可以无息地使用顾主的汇款来大批收购蚕茧利用与无锡丝厂经理的私交使蚕茧销售畅通无阻因而收购蚕茧的业务年年盈利。收茧季节大量资金的调拨对广生钱庄的汇兑业务也有所促进。茧行的稳固收益是荣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来源。尽管后来他们的财富越滚越多但对茧行一业仍不愿放弃一直继续到抗日战争爆后才停业。
19oo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北方生粮荒江南的粮食大批北运尤其以上海、无锡等地的面粉为最多。因为面粉北运免税经营面粉业的实业家均获厚利。荣氏兄弟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创办面粉厂。19o2年他们与官僚朱仲甫各出一半股金合伙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经营工厂内部事务荣宗敬在上海主管广生钱庄并负责保兴的对外业务。
保兴面粉厂初建时规模不大只有3o余名工人法国造的石磨四套每昼夜出粉3oo包。开业之初一时难于打开市场销路不佳。朱仲甫见面粉厂获利不多便于第二年退出。为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另方面他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为稔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1参见桑逢康著《荣氏家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的努力保兴面粉在北方打开了销路。这时保兴厂更名为茂新厂。荣德生仍任经理荣宗敬任批经理。19o4年日俄战争爆。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茂新厂的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oo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所有砂石杂物一概剔出。茂新厂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包装美观与当时其他名牌面粉并驾齐驱。1912年初面粉市场曾一度疲软但“兵船”面粉销路仍畅。
棉纺织业也是荣氏兄弟经营的重要事业。19o5年荣氏兄弟同荣瑞馨等合股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起初纱厂因经营不善亏蚀甚巨。19o9年该厂人事改组由荣宗敬任董事长荣德生任经理经过一番整顿振新厂才度过难关。到1915年荣氏兄弟以股东之间矛盾为由退出了振新纱厂。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初所采取的奖励兴办实业等措施激起了一些商人和资本家进一步振兴实业的强烈要求和愿望。1912年9月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荣德生以无锡商会会员代表身份出席会议。会上荣德生主张扩充纺织业增设机器制造厂以轮船、火车、农、矿、军械制造等为主由国家起然后招商筹办并要求政府派学生出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1。与会的一些政界名人也表了鼓励办实业的演荣德生很受感动。加上茂新面粉厂获利甚丰荣氏兄弟办实业的热情更加高涨。1912年他们与人合作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荣德生因在无锡经营茂新仅任公正董事。1913年冬和1914年夏他们在上海创办福新二厂和三厂。
1914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欧洲各交战国粮食生产锐减不但无力向外输出相反却要向国外采购。于是上海机制面粉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荣氏兄弟于1915年收买上海中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四厂。1917年又将在上海租办的华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六厂。这期间荣氏兄弟还向汉口展1918年在汉口兴建福新五厂。在福新厂扩充的同时无锡的茂新面粉厂也在扩充。1916年他们租办和收买了无锡惠元面粉厂改为茂新二厂。在1916年至1917年间无锡5家面粉厂中有4家归荣德生经办。到1919年茂新、福新面粉系统共有8个厂。面粉厂设备和生产能力与“一战”前相比增长了近两倍。荣氏兄弟因此获得了“面粉大王”的称号。他们的经营之道主要有:一是充分利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洋行订购机器以此来不断扩充生产设备。二是依靠信誉大量抛售远期栈单作为调度资金的手段。三是采取控制原料的办法抢先买下大量的新麦以维持长期不断的生产这样便使自己的企业在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四是十分注意生产技术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如他们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之所以光滑洁白除选用优质麦为原料外还由于在生产中使用了漂白剂。此外为适应顾客的心理他们还采用上等白布制作比其他厂家更大的面粉袋并且适应一般人的侥幸心理在面粉袋里放铜元作为“彩头”以扩大销路。在面粉业展的过程中荣氏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的有利时机努力展纺织业。1916年在上海招股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公司确定资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本为3o万元分作3ooo股荣氏兄弟的出资占总资本的6o%荣宗敬任总经理。公司的经营大权、财务调度、各厂成品销售、原料和物料的采购以及人员的雇佣和调动等权力都由总经理掌握。申新纺织无限公司成立后展很快。到1918年其盈利额达到22万多元为1916年该厂盈利额的11倍。1917年荣宗敬又买下了上海恒昌源纱厂1919年3月改称申新二厂。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中国爆了五四爱国运动。上海棉纺织业积极响应举行罢市抗议北洋政府镇压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市罢业期间荣宗敬曾表讲话认为曹汝霖、章宗祥、6宗舆这些“不良分子不顾民心”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致学界罢课商业罢市农工辍工风潮飘荡全国风靡人心一致众志成城实敝国数千年来第一之奇特虽然此会之事由敝国不良分子措置不良而实果乃由日本国人违反世界公理有以造成之也。”1荣氏兄弟积极参加了全国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同时准备趁此机会继续扩大自己的企业。他们派熟悉国外情况的人至欧美考察购买新式机器及时更换旧的生产设备。同时他们联合同业组织了面粉和纱布交易所。在交易所中荣氏兄弟经营的申新厂不仅做多头大量购进棉纱来哄抬市价而且还大量抛出棉花来压低花价谋取更大的利润。
为了改良麦、棉品种荣氏兄弟在二十年代初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进行实验工作。荣氏兄弟接受爱国实业家张謇“用教育来创进实业”的主张积极兴办教育事业。从19o6年起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学竞化第一、二、三、四女子学在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学校鼓励工人子弟就学。1919年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开设工商两班并设有商店、银行和工场供学生实习用。学生除学习一般中学的共同课程外还注重工商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该校的毕业生在以后荣家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面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荣家企业在抵制外货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到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已经达到12个其中茂新有4个厂福新有8个厂。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量的1/3左右。申新纺织厂在这期间也展至4个厂拥有纱锭13万余枚比创办时期增长了9.4倍其展度大大地过了同期全国纱厂及民族资本纱厂的度。1921年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在上海成立荣宗敬任总经理。这标志荣氏企业系统基本形成。
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更加动荡和不安的时期。荣氏企业也和全国所有民族企业一样在内外压迫下蒙受了不少损失。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为了加强竞争荣德生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1924年在申新三厂实行管理改革聘用专家和技术人员替代工头管理生产并制订出一整套厂规条例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爆全国再次掀起反帝斗争的**。荣宗敬立即表宣言:“自五月卅日南京路生惨剧以后凡我同胞莫不切齿痛恨致酿成罢课、罢市、罢工之举行现在家常日用与夫个人生活所必1《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64页。
需实以舶来品占居多数每年流出之金钱何以胜计漏卮不塞困穷立待。兹由鄙人起自6月1日起凡在本公司范围以内之同仁一律不购买舶来品。”1荣德生也表示了对罢工工人的支持。《锡报》1925年6月26日报道“自沪案(五卅惨案)生后本邑各界捐款助沪工者颇为踊跃昨本市西门外申新第三纺织厂主人荣德生君因鉴于沪上罢工工人失业日久亟应量力救济愿将厂中端节筵资一百万如数捐助。”荣家企业在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中开始转亏为盈。于是荣氏兄弟趁机再次扩大实业。1925年先后收买上海德大纱厂建立申新五厂租办常州纱厂成立申新六厂。北伐**期间荣氏兄弟对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感到恐惧。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荣宗敬要求白崇禧解除工人武装“以维治安”2。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企图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搜括来维护自己的政权。荣宗敬因抵制蒋介石政府强令摊派购买的“二五库券”而遭到通缉。在国民党的压力下荣宗敬被迫屈服购下了摊派的“库券”。为了拉拢荣宗敬国民政府让他担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荣宗敬逐渐向国民政府靠拢与官僚资本加强了联系他以做押款的方式取得银行的支持举债将申新厂又增添了3个。这样到1931年底荣氏兄弟的申新纺织系统已展到9个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拥有纱锭46万枚。至此申新纺织系统已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业资本集团。荣家兄弟继获“面粉大王”称号之后又获得“棉纱大王”的称号。
但是这时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由于国内捐税的繁重以及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负债累累。到1934年总公司资产总额为68oo万元负债却过63oo万元致使大部分厂子被抵押了出去。荣宗敬被迫向国民政府实业部请求救济。然而国民政府实业部却趁人之危企图用3oo万元的低廉价格将荣氏企业据为己有。荣宗敬为此致函蒋介石指责实业部不仁不义1。在无锡的荣德生联合申新三厂的股东和同业声援荣宗敬。慑于社会舆论实业部不得不放弃吞噬申新的企图。1936年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也企图利用债权吞食申新企业。荣氏兄弟再次借助实业界同仁以及社会舆论的帮助挣脱了宋子文设下的圈套。荣氏企业虽然保存了下来但债台高筑的局面却没能改变。在抗战爆前荣氏各厂仅勉强维持生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荣氏兄弟经营的大部分企业未采取措施向内地迁移致使在战火中损失惨重。纺织厂方面在上海的除申新二、九两厂因开设于租界之内在白天能勉强开工外其余各厂均遭破坏。面粉厂方面上海福新各厂均损失严重。无锡茂新一厂、济南茂新四厂也未能幸免。当时荣宗敬因企业损失严重曾一度参加了日本策划成立的“上海市民协会”企图重振旧业。但由于爱国者及时对他指明了该组织的反动性质他未深陷泥坑。荣宗敬为了逃脱日本侵略军的胁迫1938年1月避居到香港。1938年2月1o日因脑溢血症复医治无效在香港逝世享年65岁。荣宗敬的去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切。上海各报都以显著地位登载消息竞相表悼念文章。2月17日国民政府也表悼念令褒扬荣宗敬“兴办实业”1《锡报》1925年6月11日。
2《上海总商会会议记录》《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92页。
1《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28页。
的精神。
荣宗敬去世后荣德生由汉口返回上海。为避免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拒绝出任申新总公司经理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这时荣氏企业多由他的子侄们从事经营其中申新四厂和福新五厂在抗战中相继迁入西南和西北为支援抗战起过一定作用。留在上海租界内的申新厂所生产的产品除在上海和内地销售外还畅销于南洋华侨之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荣德生积极恢复茂新一厂并于1946年在上海组织“天元实业公司”在无锡开设天元麻毛棉纺织厂。1947年由他控制的茂新厂与上海几家大面粉厂合作组织同业联营组织“五厂公证”在国民政府粮食部的支持下曾垄断了麦的采购并且操纵了面粉的销售。1948年由荣德生主持将申新二、三、五厂和茂新厂组成总管理处并出任总经理。
荣德生在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有过一定的幻想想通过国民政府向日本索取荣家企业在战争中的损失赔偿同时还想通过得到国民政府的帮助来展荣家企业。1945年他向国民政府婉转进言要求稳定货币建立威信。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o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无锡解放时他留了下来。
荣德生不仅个人留了下来而且还于1948年下半年制止自己的部属将申新三厂机器拆迁运到台湾的企图。解放后他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新中国并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人民政府十分尊重荣德生并给予他相当的荣誉和地位。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务。1952年7月他因病逝世于江苏无锡享年77岁。
第三十八章范旭东范旭东原名源瀼字明俊。1883年(清光绪九年)1o月24日出生于湖南湘阴东乡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为直隶大兴县知县。父亲名琛字彦瑜以教书为业。范旭东6岁时其父去世家境贫寒全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1892年其长兄源濂任私塾教师他得以继续求学。范旭东自幼从姑母学诗书后入长沙北乡捞刀河吴镜蓉馆学八股试帖。他对八股文章很反感曾:“八股文章代圣贤立言我有主见应由我尽量挥要我伪装圣贤来假话是不可能的。”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举国上下无不痛心疾范旭东常到宣传新学的求贤书院阅读报纸谈论时事。1898年维新运动中范旭东追随其兄范源濂(梁启的弟子)致力于维新运动受到很大影响为其以后致力于实业救国之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9oo年范旭东与其兄参加汉口唐才常举义失败即随兄赴日留学改名范锐字旭东。初入东京第六高中后考取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曾参与编辑《游学译编》月刊的地理一栏;同时接近康梁派曾向梁启主编的《清议报》投槁。191o年毕业后留校任专科助教。次年回国。
初时范旭东在天津制币厂任总稽核本想为整顿中国币制做一番事业无奈造币厂积弊太深黑暗重重最终只得辞职。之后他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规模石墨坩锅制造厂。1912年7月范旭东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任职。1913年范旭东被北京政府派往欧洲考察盐务。在欧洲近一年间他参观了欧洲大6各国矿盐产地和沿海盐场次年回国后向当局提出了改革盐政的建议主张取消专商废除引岸改良盐产统一税率1。时值袁世凯正热衷于皇帝宝座对范旭东的建议置之不理范只好求助于盐务署顾问、《盐政杂志》主编景学钤共同集资5万元创办久大精盐公司。1915年6月在塘沽设厂8月正式投产产品商标定为“海王”由景本白任董事长范旭东任总经理。1916年第一批国产精盐运往天津销售揭开了中国盐业史上新的一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欧亚交通梗阻纯碱奇缺独霸我国碱业的英国卜内门公司趁机囤积居奇致使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一些食品业和用碱工业由于买不到纯碱而被迫停产倒闭。1917年吴次伯等人试验制碱成功经人介绍与范旭东商谈办厂事宜。然而卜内门公司百般刁难吴次伯中途背信弃义英国汇丰银行又要挟财政部将用盐制碱特权给予英商面对严峻的形势范旭东毅然亲自北上招股决心担负起办厂重任。
范旭东的努力终于没有落空。1917年1o月北洋政府批准永利原盐免税并通令在永利厂址百里内不得再设同类工厂。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召开成立大会招募银元4o万。范旭东被董事会推选为总经理。然而永利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外国资本家封锁关键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又缺乏资金股东纷纷退出使永利陷入了困境。
1李祉川、陈歆文:《祖国·事业·科学·人才》见《化工先导范旭东》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张高峰:《苦海盐边创业纪实》见《化工先导范旭东》第16页。“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1这是范旭东的名言。范旭东一向待人至诚求贤心切为了摆脱困境1921年他派陈调甫赴美考察并委托他在美国物色人才以高薪先后聘请了留美化工专家侯德榜和美国工程师李佐华经过多年的技术钻研终于解决了大现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得永利于1924年8月开工生产。回忆当时的情景范旭东无限感慨地:“侯先生奋不顾身寝馈于工厂从事死拼先后四五年煞费苦心这工作不比重新明有什么不同。”2但6年的设计安装耗资16o万元出的碱竟是红、黑相间像锅锈一般碱厂被迫停工。范旭东临危不惧做出了派人出国学习、借用久大资金、裁减人员三项决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国卜内门公司见永利公司受挫千方百计企图吞并都被范旭东采取措施击破。1925年8月又生了范旭东被绑票事件反动政客郝鹏为了筹集军费策划绑架讹诈久大13万元之多。范旭东被救出后竟失声痛哭感叹在中国办工业之艰难。侯德榜在美国几经周折终于查明新制碱失败的原因是干燥锅品质太差并买得新的干燥锅回国。1926年6月永利厂重新开工每日生产优质纯碱达3o吨以上1926年8月“红三角”牌纯碱参加在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一举获得金质奖。卜内门公司不甘心它在中国被永利所取代又使出了降价抛售的手法但永利也以更大幅度的降价出售迫使卜内门公司请求谈判卜内门公司妄图扼杀永利的阴谋破产了。
“红三角”牌纯碱获奖后永利碱厂的产品销路大开产量不断增加。
1926年纯碱产量为45o4吨1931年为23442吨1936年为5541o吨。范旭东热情提倡科学救国对科研工作极其重视。1922年8月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由于当时资金困难范旭东拿出办久大和永利的酬劳金来创办黄海他坚决地:“我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1范旭东形象地把近代工业比作长城把科学研究比作长城的地基以明科研对近代工业的重要性。黄海初期的目标是协助永利和久大解决技术问题后来又选择了最切合国计民生的项目。
1928年9月范旭东在塘沽又创办了《海王》旬刊。为何要办《海王》范:“他是团体最重要的分子是团结这个团体的胶着力我们有了错处受他的潜移默化自然改悔误入了迷途他像暗夜的灯塔般指方向。”2《海王》是久大、永利和黄海的共同喉舌。该刊以(1)“绝对相信科学”;(2)“积极展实业”;(3)“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4)“以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1等为信条时常登载科学消息与新知识深受科技界重视。
追求是不懈的永利办起来之后范旭东又开始着手创办制酸工业。1929年1月范旭东给实业部打报告提出了以2ooo万元展纯碱、硫酸、合成氨、硝酸等工业的计划。1933年11月克服了重重阻力范旭东正式呈文1陈竞生:《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一个引进技术的范例——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引进技术展的成就》《光明日报》1981年3月3日。
2徐盈:《范旭东及“永久黄”工业团体展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1《创设海洋研究室缘起》《海王》旬刊第十六年第31期。
2《海王》旬刊第十九年第2期。
1《海王》旬刊第七年第1期1934年9月2o日。
政府备案承办硫酸铔厂。1934年4月范派侯德榜等人赴美考察引进硫酸铔厂技术设备。经过两年筹建1936年被批准为特许公司。1937年2月南京硫酸铔厂竣工次试车成功日产硫酸铔25o吨硝酸4o吨。范旭东兴奋地:“中国基本化工的另一支翅膀生长出来从此海阔天空听凭中国化工翱翔!”2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3年5月范旭东严辞拒绝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在黄海化学研究社新建的图书大楼内签字。抗日战争爆前夕日方通过各种渠道谋求与范旭东合作但范坚决表示:“宁举丧不受奠仪。”3七七事变后不久天津、塘沽沦陷永利碱厂等被日军占领。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在淞沪会战中范旭东组织南京硫酸铔厂全体职员赶制军需炸药支援抗战。日军曾三次轰炸南京硫酸铔厂。范旭东与侯德榜有组织地把部分人员、主要机械设备迁往内地有的笨重设备不便转移则拆下投入长江不为敌用。范旭东决心为中国再创立一个化工中心碱厂厂址选定在四川省犍为县岷江畔五通桥的老龙坝为纪念“永久黄”团体在塘沽的事业将老龙坝改名为“新塘沽”。1五通桥的盐源比不上塘沽塘沽的制碱方法必须改进。为了提高食盐的利用率和减少污染1938年8月范旭东派侯德榜等人到欧美考察临行前范旭东鼓励:“难道黄头、绿眼珠的人能够做出来我们黑头、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2侯德榜不负厚望经过五百次试验新法制碱终于宣告成功1941年3月范旭东集会宣布将新的制碱方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为了购买技术设备与器材194o年1o月范旭东踏上赴美的路程。他克服了旅途的坎坷、身体的不适终于使满载着机器设备的2oo辆运货卡车胜利而归。不料日军进攻香港范被困香港至1942年3月才得以脱险回到重庆。他在庆祝会上:“我马上开始工作希望同仁各守各的岗位少谈方法多做实事向前努力把我们的事业做一颗民族复兴的种子。”3范旭东自1938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以来连任了四届。其间国民政府以援助为名用贷款为诱饵企图控制永利都被范旭东拒绝。永利虽坚持了企业的独立性却深受官僚资本的重压由此战时范旭东的企业始终在不死不活的状态中惨淡经营。范旭东在抗战后期已开始认识到国民党政权的**无能他曾对永利公司的章执中:“中国的未来要靠中国**才有希望。”1抗战胜利前夕范旭东结识了**重庆地下组织负责人龚饮冰经周恩来批准1945年6月两人在重庆创办建业银行从此范旭东与中国**有了联系。
1944年11月范旭东赴美出席在东美太平洋城举行的战后工商国际开会议对于战后事业的展范旭东早已拟定了《十厂计划》。1945年初范旭东与美国华盛顿进出口银行商约借款美方因钦佩范旭东与侯德榜的人2徐盈:《范旭东及“永久黄”工业团体展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46页。3熊尚厚:《范旭东》《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5辑第62页。1郭炳瑜:《我在永利碱厂五十年的见闻回忆》《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9o页。2张能远:《范旭东和中国近代化学工业》《江苏近现代历史人物》第1集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第89页。
3徐盈:《范旭东及“永久黄”工业团体展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42页。1熊尚厚:《范旭东》《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5辑第64页。格与事业的成就破例以优惠的条件借款16oo万美元只要中国政府担保即可履行放款手续。范旭东兴奋之余提笔写道:“真是千载良机值得重视。”2不料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和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互相推诿迟迟不给答复。同年范旭东以参政员的身份向政府建议设置经济参谋部制定战后建设计划纲领这封建议书反映了他严谨的经济思想和管理才能无奈国民党正忙于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借款一事最终以“未予批准”告吹。范旭东的一腔爱国热血付之东流。
1945年9月**在重庆桂园招待产业界人士高度赞扬了范旭东等人为化学工业所作出的贡献并表示欢迎他到解放区开办工厂。1945年1o月1日范旭东突然病倒。1o月4日下午3时病逝于重庆沙坪坝南园寓所享年62岁。
2胡迅雷:《中国工业巨子范旭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291页。第三十九章蔡元培蔡元培字鹤卿改字仲申;号鹤庼后改号孑民。曾用名有蔡振、周子余、锷青、会稽山人等。1868年(清同治七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父亲宝煜是当地一家钱庄的经理在蔡元培11岁时病逝。蔡元培6岁入家塾读《百家姓》、《千字文》和《神童诗》等书。1877年起因家境困难改到别处附读。13至16岁在叔父蔡铭恩和秀才王燓修指导下阅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等书学作八股文。17岁考中秀才开始自由阅读有关考据和词章的书。18至19岁在家乡做私塾教师。2o至22岁为同乡举人、藏书家徐树兰校订图书得以博览群书学问有很大长进。23岁赴杭州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去北京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28岁授职翰林院编修。这时的蔡元培已是一个才华出众“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1的士大夫了。
正当蔡元培在科举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的时候1894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清廷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蔡元培极为悲愤痛感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涉猎翻译西方书籍思想眼界渐开开始走出传统思想的牢宠感到遵循祖宗成法不能找到国家和个人的出路。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他认为“西政善者皆暗合中国古制”虽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但毕竟迈出了向西方探求真理的第一步。
1898年戊戌政变后蔡元培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仅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以图扭转**局面这是不可能的。他看透了清廷的昏暗腐朽“无可希望”于是在这年9月毅然弃官南下在家乡兴办教育。这是他委身教育服务于新式学校的起。
同年冬蔡元培就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这个学堂依学生程度分三斋大体上分别相当于后来的高、初中、高中一年级的水平。教员中有新旧两派新派笃信进化论提倡民权女权思想对尊君、卑民、重男、轻女的旧观念经常予以批评。旧派对新派异常忌恨怂恿堂董妄加干预。蔡元培对此不能接受愤而辞职。
19o1年夏蔡元培到上海就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他的教学很有特色规定学生自己读书。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每天写札记每月作文一次都由他亲自批改。他还鼓励学生练习演以便用演去唤醒民众。他注意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特班学生黄炎培后来在追思蔡元培的教诲时认为他“所诏示千言万法一归之爱国”1。
19o2年4月蔡元培等在上海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被推举为会长。
同年11月南洋公学因学校当局欲惩戒无辜学生引了退学风潮。蔡元培同情并支持学生亦辞职离去。经他提议由中国教育会资助百多名退学学生组成爱国学社公推蔡元培为总理。爱国学社以教育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和革命教育。蔡元培“公言革命无所忌”认为革命乃治病之良方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
1罗家伦:《逝者如斯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8o页。1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4页。
19o3年4月抗俄拒法运动高涨蔡元培主张成立团体声援广西人民的拒法运动。并针对俄军在东北的侵略行径出版《俄事警闻》(后改称《警钟》)号召抗俄救国。19o4年2月蔡元培在该报表白话《新年梦》描写自称“中国一民”的人在梦游中的见闻表达了他想改变社会经济制度“造个新中国”的愿望。
19o4年7月蔡元培接任爱国女校总理。当时他认为革命只有二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注重军事训练播下了暴动的种子;在爱国女校则播下了暗杀的种子。同年冬光复会在上海成立他被选为会长。19o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经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接着孙中山指派他为上海分部负责人。他又展黄炎培等人入会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9o7年6月蔡元培赴德国留学。先在柏林学习德语兼作家庭中文教师翌年进莱比锡大学。留德四年半编写了《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等书。《伦理学原理》出版后被国内一些学校作为伦理学教科书书中的某些唯物主义观对思想界产生过一定影响。**后来回忆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到这本书的情景时:“我们当时学的尽是一派唯心论偶然看到像这本书上唯物论的法虽然还不纯粹还是心物二元论的哲学已经感到很深的趣味得了很大的启示真使我心向往之了!”1。
1911年12月蔡元培由德国回到上海。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继续担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任职期间他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把清廷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加以修正删掉忠君、尊孔的内容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他指出这五方面教育皆为当代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界所提倡之军国民主义及实利主义固为救时之必要而不可不以公民道德为中坚。欲养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种哲学上之世界观与人生观而涵养此等观念不可不注重美育。”他对清廷旧学制进行了重要改革提出务必顺应时势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为此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各种教科书务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学废止读经初级学可以男女同校;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分科等。他还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部除设普通教育司和专门教育司外特设社会教育司借以把教育事业从学校扩大到整个社会。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时主张精兵简政节约经费。政府各部人员多者百余人但他主张:为事择人不必多设冗员因而教育部连缮写员在内也只有3o多人。蔡元培为人廉正生活俭朴平等待人极少衙门作风。同盟会员持孙中山介绍信来他不予安排;素不相识的青年王云五因对高等教育提了中肯的意见被破格录用。教育部上起总长下到部员不分等级月薪一律3o元全部开支每月不过千元。由于“诸事简陋惟务实际”勤杂人员用得很少以至堂堂教育总长亲到大总统府去领教育部的大印都是乘人力车往返的。这些带有公仆特色的作风成为中华民国开国史上的美1李锐:《**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页。谈。
1912年9月蔡元培携眷再度赴德国留学。翌年3月袁世凯刺杀了宋教仁。6月蔡应孙中山之召回国。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痛斥袁世凯是毁弃民元约法的罪魁是凭借武力的野心家主张用武力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
讨袁军事行动失败后蔡元培于当年1o月到达法国从事学术研究。1916年3月蔡元培等与法国政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起组织华法教育会蔡任中方会长欧乐任法方会长。华法教育会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总部它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从国内招收大批华工并为他们开办华工学校;二是展留法勤工俭学会组织无力出国求学的青年以半工半读方式到法国留学。后这项工作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相当广泛的群众运动一时赴法勤工俭学者达千人。其中许多人在勤工俭学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成为中国**的著名领袖和优秀干部。
1917年1月在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原来的北京大学是一座封建思想浓厚、官僚积习很深、校政**的学府许多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升官财的阶梯对研究问题并无兴趣;教员中不少人不学无术吃饭混日子。因此学校被人称为“官僚养成所”。蔡元培上任后先对北京大学的校风进行整顿。他到校第一天校役们列队在门口恭候并向他行礼表示欢迎他立即脱下礼帽向校役们鞠躬还礼。历任北大校长都是由总统任命的特任官他们出入校门是从不理睬校役的。蔡元培的民主作风和平等待人精神在北大师生和校役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师生之间常有文字交往研讨学术因此深受青年学生的景仰。他注重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旧观念教育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财之阶梯”。他衡量教员和学生优劣的标准是学问的有无好坏不是地位的高低和家庭的贫富。
蔡元培深知办好一所大学激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必须拥有一支积学而热心的教师队伍。为此他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杨昌济、马寅初、马叙伦等著名学者来校任教。这些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到校后成为蔡元培整顿和改革北京大学的重要力量。
为了鼓励和提倡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在蔡元培的组织和支持下各种学术团体和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如新闻、音乐、画法、书法、体育等研究会以及新潮、国民、平民讲演团消费公社等社团。蔡元培目睹许多学生无意于学术研究却醉心于运动官吏议员从中感到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为此他起组织进德会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不当议员、不吸烟、不饮酒等为戒规以提倡培养个人高尚道德为宗旨。该会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道德堕落的不满对北大部分师生中道德风尚的扭转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因此他在北京大学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后来他总结他在教育界的经验时:“我对于各家学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展。”1从这种办学方针出蔡元培聘请教员不拘1《宇宙风》第56期1938年1月1日。
一格唯才是用即只问学问、能力不问思想派别不求全责备不以个人政治倾向作为取舍的标准。“圆通广大兼容并包”当然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中而是鼓励向封建主义作斗争。因为旧思想旧文化在北京大学仍占统治地位充斥各个学科新思想新文化被视为“异端邪”。因此提倡“兼容并包”的方针正是为了打破旧思想旧文化**主义的桎梏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展创造有利条件。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体制进行了改革。他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两科。鉴于文理分科的流弊力主文理沟通主张废去年级制采用选科制。选科制的实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设立了校评议会实行教授治校和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事项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北京大学经过蔡元培的整顿革新面貌为之改观不仅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树立了新的楷模而且促进了知识界思想的转变。在青年学生中掀起追求民主和真理的热潮北京大学因而也就成了五四运动的摇篮。
蔡元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倡导者。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两大口号蔡元培是这两大口号的积极宣传者。他反对尊孔迷信认为守旧派“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背离了思想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因而是十分荒谬的。他抨击几千年来封建**思想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于相对世界持绝对主义执一而排他”给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他:“欧化优即在事事以科学为基础。生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甚而至于艺术的创作无不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1他要求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希望学生立志展科学文化事业使中国加入“世界学术之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强烈反响。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庆祝欧战胜利大会上作了题为《劳工神圣》的讲演。他声情并茂地:“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啊!”2这里他所的劳工是泛指各种劳动者不单指工人即“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3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力量的新认识。“劳工神圣”在当时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蔡元培主张教育平等极力提倡平民教育。他支持学生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赞助他们走出校门去为劳苦大众服务。192o年平民教育讲演团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1922年北京大学开始规定五一劳动节放假蔡元培以校长名义出布告:“本日为精神劳动纪念日经校务讨论会议决放假一日。”这座全国最高学府公开纪念劳动节反映了时代潮流的变化也反映了蔡元培思想的可贵。
1919年五四运动爆时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傅增湘要蔡元培负责召回结队游行的学生蔡元培对学生参加政治活动不大赞成但也不多加干涉因而回答:“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制止。”学生被捕后他同情学生并立即对被捕学生积极进行营救。当警察总监提出释放被捕学生的条件时1何炳松:《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o5页。2《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27日。
3《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27日。
蔡元培慨然以身家作保表示同意。他还和师生们在校门口列队欢迎被捕同学归来。
5月8日北京政府决定撤免蔡元培北大校长职务并下令北京各校整饬学风。在巨大的压力下蔡元培悄然离京辞去北大校长之职。北京大学师生起了“挽留蔡校长”的斗争北京各校和社会各团体也积极响应。北京政府慑于群众的压力被迫电促蔡元培回任北大校长。由于校内外各方的再三敦促9月中旬蔡元培返回北大。他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口号向北大和全国青年学生表示:自今以后“愿与诸君共同尽瘁学术使大学为最高文化中心定吾国文明前途百年大计”1。蔡元培在五四运动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却不完全理解群众运动的作用;他忧国忧民富有爱国精神却看不到解放中国的道路。因而他认为救国运动已经完成学生应该“尽瘁学术”。这时的蔡元培依然局限在读书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之中。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蔡元培认为应以“学术自由”的原则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盲从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必即信仰马克思。”1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马克斯学研究会”在《北大日刊》上刊登启事正式宣布成立蔡元培支持研究会的成立并应约在会上讲话。当时北京政府到处防范“过激主义”北京大学居然允许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存在这明了蔡元培的胆识。
192o年冬蔡元培赴欧美各国考察教育1921年9月回国。1922年初北京争取教育独立运动呈现**蔡元培积极支持这一运动。3月他表《教育独立议》一文主张“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2。
1923年夏蔡元培再次赴欧。此后一段时间他虽然仍保留北大校长名义但已不主持北大实际工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5年五卅惨案生后蔡元培在欧洲致电北京大学对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示完全支持。并撰写《为国内反对日英风潮敬告列强》一文在欧洲各国报刊上用英、法、德等文字表揭露惨案真相。
1926年2月蔡元培由欧洲回国坚辞北大校长职务。虽因各方挽留辞职未果但仍滞留上海没有北上。1927年3月他由杭州到上海参与了蒋介石等策划的**“清党”活动。4月初在蔡元培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上通过了吴稚晖等提出的弹劾**案并要求国民党采取紧急措施将各地**员加以逮捕。4月12日蒋介石动反革命政变。13日中央监察委员会开会通过了取缔“反革命分子”等项决议。
蔡元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当群众运动日益高涨时害怕群众的觉悟和剧烈的反抗行动;同时他推崇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论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并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革命高涨和政治大变动的时刻他一度陷入迷途。但不久即同国民党反动政权拉开了距离。1《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7月23日。
1李季:《马克思传·序》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4月版。
2《新教育》第4卷第3期。
从1927年4月起蔡元培先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1928年8月他辞去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逝世。
蔡元培是中央研究院的奠基人。该院于1928年6月正式成立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至193o年中央研究院先后建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等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汇集了丁西林、李四光、竺可桢、傅斯年、陶孟和、翁文灏等众多知名学者。蔡元培知人善任他聘请杨杏佛任总干事就是以杨之长补己之短。他:“我素来宽容而迂缓杨君精悍而机警正可以他之长补我之短。”1他挑选造诣深厚的学者做各所的所长用有科学知识和有领导能力的人做总干事。他们都有充分的权力展其所长。因此中央研究院的经费虽不甚多却能在短时期内取得一些引起世界学者注目的科研成果。蔡元培为展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倾注了满腔心血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国民党“清党”以后蔡元培曾希望依托蒋介石政权来谋取国家独立实现民主政治但这个政权越来越**独裁完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日本动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又推行不抵抗主义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起来抗争。
193o年8月邓演达成立第三党揭起反蒋旗帜蔡元培表示支持并打算同邓合作酝酿反蒋各派的大联合。1932年12月他和宋庆龄、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任务是营救关押在狱中的政治犯。同盟成立前后他和宋庆龄等曾联名营救杨开慧、邓演达、史良、罗隆基、胡也频、陈独秀、牛兰夫妇、许德珩、罗登贤、廖承志、陈赓、侯外庐、丁玲、潘梓年等人。同盟的争取民主自由和营救活动引起蒋介石的恐惧与仇恨他指使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杨杏佛并迫使同盟停止活动。尽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是蔡元培后期政治生活的光荣一页。
1933年3月14日蔡元培等百余人起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
他:“迩年来我国以反对**之故辄联而及于马克思之思想与学寝且言者有罪此种观念亟应打破。”1在白色恐怖笼罩着的上海蔡元培等敢于带头起纪念马克思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1936年1o月鲁迅逝世。蔡元培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反对和宋庆龄等组织治丧委员会亲自执绋并致悼词。他:“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1这一果敢行动既表现了蔡元培对鲁迅没世不渝的友谊又是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愤怒抗议。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坚决主张抗击日本侵略。他痛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1933年5月他在上海青年会举办的国耻纪念会上表演指出:日本侵华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它灭亡朝鲜的老办法来灭亡中国。现在它在东北制造伪国就是这一套老把戏。1934年他又坚定地表示:我们“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抗。只要我们抵抗我们的后辈也抵抗中国一定有出路”2。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浩然正气。19371《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248页。
1《申报》1933年3月13日。
1《救亡情报》第24期1936年11月1日。
2王世杰:《追忆蔡先生》194o年3月24日《中央日报》。
年抗日战争爆后蔡元培于同年11月由上海移居香港。居港期间年老多病的蔡元培依然忧念国事不忘收复河山。“由来境异便情迁历史循环溯大原。还我河山旧标语可能实现在今年。”31938年4月会晤吴玉章时蔡元培“犹欣欣然以国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国难为国家民族之大幸”④。1939年12月蔡元培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身份为该分会撰写了一会歌歌词爱国热情洋溢充满反侵略战争必胜的信心:“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两年来博得同情洋溢。独立宁辞经百战众擎无愧参全责。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1194o年2月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举行成立大会通过蔡元培、宋庆龄、**等为大会名誉主席团成员。
194o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深切哀悼蔡元培的逝世。**在唁电中称颂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在延安各界追悼大会上赠送的挽联中写道:“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是全国人民对一代宗师蔡元培崇高、公正的历史评价。
3《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9o年版。
④《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98页。
1《中央日报》(重庆)194o年3月24日。
第四十章胡适胡适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有希强、自胜生、铁儿、冬心、适、藏晖室主人等。安徽绩溪人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他家是一个亦官亦商的地主家庭。其父胡传曾随吴大澂先后在东北边疆和广东海南供职颇有志于研究边疆地理。母亲冯顺弟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是胡传的第三房妻子。1893年胡适随母亲到父亲在台湾的任所。1895年回到家乡绩溪入塾读书。胡适6岁丧父由年轻的寡母抚育长大。19o4年他离开家乡到上海读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读书期间他受到严复、梁启的启蒙思想影响。中国公学是由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留日学生因抗议日本文部省的所谓“取缔规划”而归国创办的所以校内革命空气甚浓。这时的胡适经常为颇带革命倾向的《竞业旬报》写稿。从24期(19o8年8月)起他接任主编。从此他在《竞业旬报》上表的文章更多有时一期杂志差不多全是他一个人的手笔。他常用的笔名有自胜生、希强、适之、铁儿、适庵、冬心、骍、蝶等等。胡适在他所写的“社”、“时评”、“时闻”、“杂俎”等文章里经常激烈攻击旧礼俗和批评政府官吏。此外他也时常表一些杂记、品、诗词等文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连载自己创作的《真如岛》。
191o年夏胡适考取庚款官费留美。8月离上海9月到美国入康奈尔大学农科。一年多以后改学文科1914年获学士学位。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杜威攻读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胡适特别注意观风问俗有意识地参与当地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使他对美国的文比、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较深入的了解。他经常被当地各种社会团体请去作讲演通过这些讲演既训练了他自己的英语能力增加了阅历同时也向美国人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这种经历对他日后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互相融合的重大课题极有帮助。
胡适从他的导师杜威那里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对思想方法的高度重视。在学术方面他把实验主义的精义与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考证学相结合创造出他自己的一套治学方法。这套方法不但支配了他自己一生的学术工作也对一代中国青年学子产生重大的影响。自然杜威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也对胡适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但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胡适最为热衷的也是为他一生事业奠定基础的则是文学革命的尝试。
每谈起文学革命的历史胡适都要提到当时在留美学生监督处工作的钟文鳌。此人每月给分散在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分寄官费时都顺便附上宣传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拼音的传单。胡适很不赞成他这种轻率无据的态度但却因此引起他对中国文字语言问题的关切。胡适自幼在私塾读书时已备感古文与日用语言分离的痛苦。当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之后他提出:“古文乃是半死之文字”白话的文字才是活文字的见解。从此他和几个最接近的朋友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唐钺等经常在一起讨论中国的文字与文学问题。在讨论中梅光迪最守旧他绝对不承认“古文是半死的文字”。为了反驳梅氏胡适乃广泛搜集资料披阅中外文献著述来检验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由此双方辩论日多梅氏愈辩愈保守胡适则愈辩愈坚决终于激出“文学革命”的主张来并试验用白话作诗、作文。
1916年秋冬应《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之请胡适把他文学革命的基本主张用很谦虚的口气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一文。1917年1月刚刚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将《新青年》亦迁到北京编辑并表了胡适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提出著名的八项主张:(1)须言之有物;(2)不摹仿古人;(3)须讲文法;(4)不作无病之呻吟;(5)务去烂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语俗字。文中特别强调文学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切忌摹仿古人。他断言白话当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应当用白话写诗、作文作一切文学的利器。
文章表后反响特别强烈陈独秀接着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把胡适的温和的学理式的主张变成了革命的檄文。
1917年7月胡适回国9月即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教授。从此他与《新青年》一班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以及鲁迅、周作人兄弟等结合在一起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大本营以《新青年》为中心阵地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开展了包括文学、思想、道德、政治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有相当深度的赢得全国进步青年和知识界热烈响应的震荡全国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个运动中胡适成了与陈独秀齐名的领袖他在许多方面挥了有力的影响。
主要的有:1.继续推动文学革命运动。
围绕着胡适提出的八项主张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集中的是白话与文言的问题。反对白话文的主张亦时有表。他们视为最有力的理由是以白话代替文言只是文学形式的变革文学革命应革其内容而不在革其形式。胡适回答他们:“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作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1胡适认为文学形式的变革正是文学内容变革的必备条件。胡适更注意到要真正解决白话代替文言的问题必须成功地创造出有价值、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来。1918年4月他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堂堂正正地标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并系统地提出创造新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这篇极有分量的大文章被郑振铎诩之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胡适还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倡写实主义提倡写短篇提倡戏剧改革等等。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独辟蹊径创作白话新诗。在白话与文言的论争中最受守旧派攻击的就是白话诗。胡适于1919年1o月表《谈新诗》一篇长文其中回答了争论中最关键的问题即新诗的音韵问题。从而为新诗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朱自清《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了诗的创造与批评的金科玉律了”。
192o年3月胡适的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出版。著名文学史家陈子展评价:“《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快感而在与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
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的政策重心逐渐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人民抗战初期人民群众和各抗日民主党派争取到的一些权利又被取消。9月在重庆举行的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会上各抗日党派的参政员纷纷提出有关宪政问题的提案。章伯钧和左舜生、张君劢等联名提出《请结束党治立施宪政以安定人心扬民力而利抗战案》和《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要求于最短期内颁布宪法结束党治全国各党各派一律公开活动平流并进永杜纠纷共维国命。他们把立即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实现民主宪政看成是当今“扶危救急之道”:“国家应付此非常局面在收拾人心与集中人才。今日唯一收拾人心之道即在明示国人‘国家为公’。所谓国家为公者即明示国人国家者全国国民之国家而非一党一派之国家政府者全国国民之政府而非一党一派之政府。”“今日中国唯政治上之彻底开放人才始有集中之可能;亦唯政治上之彻底开放人人为国胜于为党人人爱国胜于爱党而后国家各真才始能真为国用。”1这些要求在参政会提案审查委员会讨论时遭到国民党参政员的强烈反对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参政会闭会后成立宪政期成会章伯钧是委员之一。
1939年11月下旬章伯钧和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青年党的左舜生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乡村建设学会的梁漱溟以及无党派人士张澜等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并定有信约十二条要求成立宪政政府一切抵触宪法之设施和法令应即中止和宣布无效;凡遵守宪法之党派一律以平等地位公开存在2。由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坚持团结抗战要求实行民主宪政主张与**密切合作反对国民党倒退在1941年3月召开第二届国民参政会时章伯钧被国民党除名。第二届、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均没有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的代表参加。
皖南事变生后参加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各党派负责人为了加强团结合作争取民主以求各自党派的生存和展并调解国共冲突决定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一个第三者的政治团体。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特园秘密成立章伯钧被推为常务委员和组织部长。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集体参加了同盟。1944年9月1o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章伯钧继续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并任中央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随后并任民盟重庆市支部主任委员。他为展民盟组织扩大民主力量做了不少工作。
1945年1月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重庆创办的《中华论坛》出版章伯钧任主编。他撰写的《刊词》:“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者侵略的长期苦战中牺牲了无数量的生命和财产正为着民族解放与社会解2《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抗战行动》第6期。
1《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记录》第94页。
2《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2页。
放的伟大前途使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的历史任务彻底完成。所以本刊的使命也就是要站在人民的地位对于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努力尽责。”随后又著文指出:“中国根本问题之正常的解决在于有民主的宪政有全民负责的统一政府。”“现时中国人民的要求是要有实际的民主权利言论集会结社之基本自由决不能在任何假托之下悭而不予。”他要求国民党对执行孙中山所手订的三民主义革命政策“切实检讨加以反省凡有逆于世界潮流与不顺于人心之政事皆须及早变革自动维新。所谓结束党治归政人民正是振奋人心刷新党国之第一要义”。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反对**提出的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声称“各党派会议等于分赃会议;组织联合政府无异于推翻政府”章伯钧在文章中反驳:“政权是应当属于全人民的若偏在一党都可是不正当的‘赃’;如认为是‘赃’就得有分的结果。所以我们反对这种法主张党派会议或联合政府是合理的是团结全国打开时局的第一步骤。”1为了促进国内团结进步他随同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左舜生、冷遹、傅斯年于7月1日赴延安访问与**、周恩来等会商恢复国共和谈问题5日返回重庆。解放区取得的进步和成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月7日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章伯钧的国民参政员席位得到恢复。
抗战胜利后章伯钧积极主张全国各党派共同和平建国实现民主反对内战。1945年9月15日他表对时局谈话:抗战8年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牺牲最终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全国人民的胜利”。今后民主建国大业必须“全民合作党派团结”反对“任何形式之内战及军事行动”。他再次要求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实行民主宪政给人民以民主权利承认现有一切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求全国之真正统一。他特别指出解放军的军队及政权“有功抗战不能视为化外予以敌视的态度”1。还: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内战不得人心“是招致灭亡自杀的途径”2。
1946年1月章伯钧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了政协宪草审议会和宪法组的工作。5月由重庆到上海。12月他表谈话谴责国民党召开一手包办的“国大”并由这个“国大”制定的所谓宪法:“在军阀集团统治中国的情形下是绝对谈不到宪法的。自从袁世凯到今天情形始终如此。军阀集团所需要的只有三种:一是戒严法二是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三是盗匪惩治条例。他们是不需要宪法的但是为了粉饰装又为了对付外国有时又是需要宪法的曹锟要宪法就是一例今日的情形亦复如此。”他还着重指出:中国固然需要宪法但目前更需要的是民主、和平和统一。民主就是各党派地位平等人民有基本的自由权利;和平是不打内战不拉壮丁没有外国驻军;统一就是不开分裂的“国大”。“有了这三个事实宪法才有基础没有这种基础就是曹锟的宪法。”11947年1月初民盟召开二中全会决定加强组织扩大民主运动会1《纪念国父》《中华论坛》第1卷第3期。
1《中华论坛》第1卷第9期。
2《中华论坛》第1卷第1o、11期合刊。
11946年12月15日《文汇报》。
后章伯钧在上海继续从事民主运动并任民盟上海市支部主任委员。月底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会议通过的决议规定该党是代表农工平民的利益其最终目的是彻底完成民族解放实行民主政治达到社会主义。鉴于该党认为农工是社会的骨干、革命的基础、平民政权的重心因此决定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正式易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并决定以193o年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制定的政治主张为自己的基本纲领。章伯钧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国共和谈破裂后国民党在动大举进攻解放区的反革命内战的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厉行白色恐怖加紧镇压民主运动。1947年1o月27日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决定予以取缔。民盟中央部分负责人在国民党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宣布解散民盟总部停止盟员一切政治活动。章伯钧不赞成解散民盟秘密离开上海到香港继续活动。蒋介石曾派高级官员对他进行威胁利诱遭到他的严厉斥责。
1948年1月章伯钧和沈钧儒在香港主持召开了民盟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宣言和政治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反蒋、反美和反封建支持人民武装斗争拥护土地改革的政治主张并宣布民盟由“中立”的“第三者”转向同**“实行密切的合作”1。这样三中全会就成为民盟的转折。这次会议决定章伯钧和沈钧儒以中央常委名义负责领导全盟盟务。
同年5月章伯钧和沈钧儒代表民盟与在香港的其他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表通电响应中国**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随后在香港参与起新政协运动。
9月1日章伯钧和沈钧儒代表民盟随同其他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离开香港乘海轮前往东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29日到达哈尔滨。
11月16日章伯钧和沈钧儒代表民盟表时局声明重申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立场:“对于人民与人民公敌之争对民主与反动独裁之争我们的态度应该坚决站在人民的民主的这一方面跟人民公敌反动集团斗争到底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对反动集团存有丝毫的幻想。”提出:第一民主的新中国在彻底摧毁反动独裁的统治集团以后才能获得保障;第二和平的新中国非坚决彻底铲除内战的根源扫除和平的障碍不可;第三统一的新中国只有消灭统一障碍的反动独裁集团之后通过新政协组织民主联合政府才能完全实现。2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章伯钧由哈尔滨抵达北平。3月5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临时工作委员会在北平正式成立章伯钧被推选为委员并由他和沈钧儒负责主持中央盟务同时宣告民盟香港总部结束。
6月章伯钧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民盟筹备的《光明日报》创刊时他任社长。9月下旬他代表民盟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伯钧历任政务院委员、交通部长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届常委和第二届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五、第六届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兼秘书长、副主席等职。19571《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395页。
2《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486页。
年反右斗争中他被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受到很大冲击。1969年5月17日章伯钧患胃癌在北京逝世。
第三十二章罗隆基罗隆基号努生。1896年8月1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六)出生于江西省安福县。其父是前清秀才后以教私塾为业。受父亲的影响罗隆基自幼爱好古文及古典诗词。
1912年夏罗隆基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罗隆基曾任清华学生会主席及学生刊物《清华周刊》的主编。他擅长政论立论独特文笔犀利很早就显露出政治家的锋芒。1919年五四运动爆罗隆基积极参加并成为该校领袖人物。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五四运动之际清华的学生领袖最初是陈长桐继起的是和闻一多同班的罗隆基他思想敏捷、辩才无碍而且善于纵横捭阖。”1由于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至在校完成学业的时间由八年延长至九年。罗隆基本人曾自嘲地归纳为:“九年清华三赶校长。”21921年罗隆基自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政治学。出于对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教授的敬慕罗隆基又前往英国就读于拉斯基教授门下后又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这期间他大量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且信仰“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参加了由清华的留美学生组织起的国家主义社团——“大江会”。他们提倡国家主义主张实行自由民主体制拥护人权;主张由国家倡导工业化反对以阶级斗争为出的**。但是“‘大江会’没有坚固的组织亦没有活动纲领等到大部分人回国后各自谋生去团体也就解散了”。11928年罗隆基回国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和中国公学任教。同年3月与胡适等人创办《新月》杂志。自第二卷第二期开始《新月》的编辑方针有所改变由纯文学刊物转为兼论时事政治。《新月》第三卷第二期起由罗隆基主编更增加了政论文的分量。由于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人对人权问题看法一致他们以《新月》为阵地高举“人权”、“法治”、“自由”的大旗掀起了人权与约法的讨论因而被称之为“人权派”。罗隆基成为人权派的代表人物。人权派针对国民党的现实政治表了大量文章宣传人权派的“保障人权”“确定法治”“思想言论自由”“实行专家政治”“要求财政管理权”等主张。1929年12月罗隆基与胡适将有关文章编辑成《人权论集》由新月书店出版。其中罗的主要文章有《论人权》、《专家政治》等。这些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也较为集中地抨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一党专政”政策特别是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因而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国民党政府“明令彻查胡适”2。教育部长对胡适签了“警告令”并以教育部的名义勒令光华大学解除罗隆基的教授职务。193o年11月4日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突然以“言论反动、侮辱总理”“国家主义的领袖”“共产的嫌疑”为由将罗隆基拘捕。后来为胡适和宋子文所保释。在国民党的压制下罗隆基仍坚持自己的一贯1梁实秋:《谈闻一多》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6、3页。2梁实秋:《谈闻一多》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6、3页。1梁实秋:《谈闻一多》第5o—51页。
2《中华民国史料丛稿·大事记》第15辑(1929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2页。主张他先后表了《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我们要财政管理权》、《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对训政时期约法的批评》、《什么是法治》等一系列文章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抨击国民党的现实政治。他始终坚持:“《新月》的立场在争言论思想的自由。”1这时的罗隆基一方面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法西斯统治另一方面又反对**的主张。他主张用改良主义“代替”**领导的武装斗争、暴力革命。193o年12月罗隆基表《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的长篇文章“忠告”国民党当政者对于**思想不能“压迫”而要采取“以思想代替思想的方法”并“这种剿共铲共的策略是最根本最敏捷最聪明的方法”。人权派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他们自己标榜的政治态度是:“我们相信民主政治的人很诚意地认定国民党的一党**不能把中国政治引上常轨。**一旦得势政治上‘党治’的方式自然是一丘之貉。在我们爱护自由、崇敬平等、坚信民主政治的人对国共两党的党治最少是一视同仁无所偏爱。”2九一八事变爆后罗隆基在上海各大学公开演讲主张武装抗日宣传抗日救国主张。9月21日表《沈阳事件》一文抨击蒋介石国民党勇于私斗怯于外战的虚弱本质认为在目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当局要有“举国一致抵御外侮”的诚心“根本改组现在的政府容纳全国各项人才作为政治上的应急的过渡办法”。呼吁:“如今党国的人员给我们四万万的国民一个共赴国难的机会。”1同时他表示:“在国事危机存亡的时候我们决不愿拿‘言论自由’作幌子来与当局为难”“内政上一切的政治主张可以暂时搁置一切的政治意见可以暂时牺牲。”2但是罗隆基要求民主与人权的政治主张从来没有放弃。1931年底新月书店编辑出版了《政治论文》一书收集了罗隆基从1929年人权运动以来6续表的政论文章。他在该书的序中写道这些文章虽已有三年之久但是“直到现在我感觉着我在政治上目前要的话依然是我已经过的那些”。
为了扩大宣传武力抗日和实行民主政治的主张罗隆基坚决辞去了《新月》杂志总编辑的职务于1932年1月间离沪北上就任天津《益世报》社论主撰。他赴任的第一篇社论题为《一国三公的僵政局》(1932年1月12日)抨击国民党内蒋、汪、胡三派置国难于不顾仍纷争不休。一二八事变爆前两天他在《益世报》表题为《可以战矣》的社论(1932年1月26日)主张武力抗战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和对日不抵抗政策。1932年4月罗隆基与张君劢等人在北平成立再生社。5月2o日出版再生社机关刊物《再生》月刊。该刊创刊号上表《我们要的话》正式提出他们的政纲和具体方案即绝对的民族主义、修正的民主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1933年5月塘沽协定签订以后他在天津《益世报》连续表社论痛斥蒋政权是“对外屈服对内欺骗”。福建事变生以后罗支持福建人民政府的主张并坚决反对内战主张对福建事变和平解决。他的这一系列言论引起了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仇恨。1933年秋国民党蓝衣社暗杀罗隆基1《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6页。
2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新月》3卷1o号。
1罗隆基:《沈阳事件》(1931年9月21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2罗隆基:《告日本国民和中国的当局》《新月》第3卷12号。
未遂接着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益世报》给予“严重警告”年底迫使天津《益世报》在罗聘约期满后暂不续约。罗隆基被迫离开了《益世报》。
1933年再生社作出建立国社党的决定。1934年7月中国国家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天津召开罗隆基当选为中央总务委员兼宣传部长。1934年秋罗隆基应召南下四川在峨嵋山与蒋介石会晤。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每日为蒋介石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美等国家的战时行政组织。此外他还为在峨嵋山受训的军官作了几次演讲。临行前面对蒋介石的拉拢利诱他坦率地表示:“我没有参加实际政治的才能和兴趣仍愿意回南开大学教书并从事写作。”1罗隆基回到天津后不久宋哲元代替黄郛掌握了平津政权在取得宋哲元的谅解后他又重返《益世报》。1936年3月罗隆基针对国民党政府污蔑日益高涨的学生运动出了“万般有罪爱国无罪!”的呼声2。1936年6月罗隆基为《益世报》写了一篇题为《国人制裁内战》的社论提出:“在今日我们是无条件反对内战的。用抗外做题目与中央生内争者我们不能同情另一方面‘统一’两字亦不是中央政府进行内战的好题目。”1由此引了一场与胡适的笔战。罗隆基在《益世报》上先后表了《我们的逻辑》、《我们立场的解释》等文对胡适的论予以义正辞严的驳斥。这一期间他还兼任南开大学教授、北平《晨报》社长参加华北各界救国会为团结御侮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
全面抗战爆后罗隆基南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1938年6月应国民政府邀请成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武汉失陷后张君劢表了《致**先生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边区取消八路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2。各党各派先后对此表评论国社党内部也因此生意见分歧。作为国社党宣传部长的罗隆基表示张君劢的这种意见不能代表国社党要抗战就要同**搞好关系。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和其他中间党派参政员一致要求国民党结束党治实施宪政。罗隆基在讨论宪政问题提案时尖锐地指出:“一党专政不取消一切都是空谈。”民主宪政运动展开后1939年1o月罗隆基与张澜、黄炎培等在重庆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1月23日一致通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和《简章》。罗隆基于194o年连续表《中国目前的政党问题》、《论公开政权》等文章提出了解决党派问题的方案即实行“多党制”与“公开政权”。皖南事变生以后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纷纷谴责国民党的**分裂行径同时他们更迫切地感到联合的必要决定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改建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特园正式成立罗隆基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1o月25日在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依据政团同盟纲领的精神张澜和罗隆基拟成《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要求结束训政成立战时正式民意机关保证1罗隆基:《我在天津〈益世报〉时期的风风雨雨》《文化史料》丛刊第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9o页。
2《自由评论》第14期1936年3月6日出版。
1天津《益世报》1936年6月9日社论。
2《再生》第1o期1938年12月16日。
人民各种自由取消特务组织;严禁官吏垄断企业、投机倒把等。这一提案获得包括**在内的23位参政员的联署但招致国民党参政员的强烈不满。194o年罗隆基宣布脱离国社党。1942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3年5月他参与创建了政团同盟昆明支部任宣传委员这是政团同盟最早成立的地方组织。该组织在昆明利用报刊和集会讨论宪政批评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要求民主自由主张开放政权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政团同盟昆明支部在罗隆基等的主持领导下先后吸收了潘光旦、李公朴、闻一多、费孝通、吴晗等一批优秀分子加入同盟。罗又主持吸收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秘密入盟扩大了民主政团同盟的声望和实力。此外昆明支部向政团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建议将政团同盟改为民主同盟使它成为政治主张相同的民主人士的联盟中央常委会接受这一建议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正式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成立新的领导机构罗隆基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民盟昆明支部改为云南省支部出版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罗隆基任主任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主编。他积极响应**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的“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昆明起组织5ooo人的双十节群众纪念大会和护国纪念会会后举行大游行高呼“我们要和平”、“我们要扩大民主运动”在西南地区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同时罗隆基在《民主周刊》上接连表《民主政治与民意政治》、《党派团结的具体方案》等文章强调党派团结为实现民主的枢纽并提出有关实现民主宪政的具体主张。
抗战胜利后罗隆基离昆赴渝全力从事民主运动。1945年1o月1日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罗隆基为主席团成员他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民盟对目前一切问题的主张》的政治报告大会还通过了《宣言》、《中国民主同盟纲领》及《组织规程》。由罗隆基执笔起草的《政治报告》和《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设计了民盟实现民主共和国的方案:“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所要建立的民主制度绝对不是并且绝对不能把英美或苏联式的民主全盘抄袭”而是“要依据英、美、苏的经验树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就是“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通过“平均财富消灭贫富阶级”“确认人民私有财产”实行计划经济等途径得以实现1。在这次大会上罗隆基继续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委员会主任与秘书长左舜生、组织部长章伯钧一起共同负责民盟中央的日常行政工作为贯彻推行民盟的政治思想和纲领主张而不懈努力。同年11月重庆各界反对内战联合会成立罗隆基当选为常务理事他在成立大会上表演声称“任何国家帮助中国打内战我们都反对;中国任何党派打内战我们都反对”1。同时积极支持昆明学生的反内战运动。12月24日沈钧儒、梁漱溟、罗隆基等人以陪都反内战联合会的名义分别致函蒋介石、**呼吁双方“万不宜诉诸武力”希望“即行停止武装冲突促进政治协商以贯彻和平建国之大义”。21以上引文见《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第75页、第77页、第67—68页。1《记陪都各界反内战联合大会》见《周报》第13期1945年12月1日。2《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第1o7页。
1946年1月1o日国人企盼的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终于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召开。罗隆基作为民盟九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他参加政治组和宪法草案组的工作。在改组政府的讨论中罗隆基与**代表王若飞密切配合一致认为改组政府的关键是要“改变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局面在政府中实现一些民主”3。罗隆基代表民主同盟提出改组政府三原则:(1)必须有共同纲领为施政共同准绳;(2)各方面人参加执行机关的办法要使他真能执行;(3)共同决策机关要真能决策。在讨论国民大会问题时罗隆基重申民盟主张即不承认旧代表的主张。由于政协会议期间**与民盟代表通力合作互相支持最终达成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五项协议。
政协协议一经签订国民党当局马上对它进行破坏准备动全面内战罗隆基为谋求和平从中斡旋并以民盟言人身份多次向中外记者揭露国民党破坏和平、动内战的阴谋多次联名抗议国民党特务压迫残害民主人士的暴行。1946年2月民盟总部机关报《民主报》在重庆创刊罗隆基担任社长。7月梁漱溟和罗隆基代表民盟严重抗议国民党单方面宣布如期召开“国民大会”指出这是非法行为。李、闻惨案生以后他在上海主持追悼大会并代表民盟讲话抨击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卑劣行径。他:“民盟绝不因这类暴行事件而有所恐怖与退缩我们只有更积极、更勇敢地向前猛进争中国之和平、民主亦只有如此始足以慰李、闻两先生地下之灵。”同时他表达了一个民主战士对民主事业的坚定信念:“李、闻两先生虽然被杀死但战士的血决不会白流呵一个人倒下了但千万个人会起来的!”。1946年1o月11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蒋介石悍然宣布当年11月12日召开“国大”并催促各党派提交参加“国大”的代表名单。罗隆基等民盟主要负责人坚持政协路线和民盟纲领拒绝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引诱和拉拢。11月15日民盟中央常委召开紧急扩大会议决议起草一个民盟拒绝参加“国大”的严正声明以民盟代表罗隆基等五人名义表。24日罗隆基等三人代表民盟在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声明民盟始终坚持两条原则:(1)民盟维护政协决议;(2)民盟反对内战。并且强调民盟今后态度以第三者的身份继续努力以期打开国共僵局口号为:“恢复和谈停止内战”八字。同时宣布民社党参加“国大”“系违背民盟中规定条例实应请其退盟”。不久民盟中央决定开除民社党盟籍。罗隆基明朗进步的政治态度得到周恩来的赞许。1947年1月罗隆基出席在上海召开的民盟一届二中全会他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二中全会通过了民盟不承认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及其“宪法”决不参加分裂的“国民政府”等项决议。1947年3月6日**代表王炳南为委托民盟保管京沪渝蓉昆等处遗留财产而表紧急声明罗隆基代表中国民主同盟接受委托并公开表了紧急声明。在危难之际显示了政治盟友的真情。
1947年1o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之后国民党派特务“护送”罗隆基回上海将他送进广慈医院(后转到虹桥疗养院)“治病”遂失去行动自由。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被**上海地下党设法营救方免遭于难。1949年9月他以中国民主同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以后罗隆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3罗隆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2o辑。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传部长、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等职。
1957年4月27日**中央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自5月初开始罗隆基作为民盟副主席参加**中央统战部多次召开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座谈会。会上罗隆基作了坦率的言并对近来的“鸣”、“放”情况表示了意见。他认为:这次的争鸣是很健康的虽然大家对**提出了不少意见但并没有人提出反对**、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意见同时这个“鸣”“放”又是根据**的整风指示进行的也可以是在**的领导下进行的。针对有人担心对党提批评意见将来会受到打击报复的心理他建议由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成立一个由**、民主党派和其他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委员会检查过去“三反”、“五反”和“肃反”工作中的偏差并鼓励受委屈的人士向这个委员会申诉。他强调“平反”的机构一定要同“三反”、“五反”、“肃反”的原领导机构分开。他还主张地方人代会和政协也应该成立这样性质的委员会使它成为一个系统。另外他提出**在展组织方面特别是在展知识分子方面是否有些太快了。他认为解放初期在知识分子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常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而这样的人被党看成是积极分子吸收进党他们“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的言还谈了实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条件问题他认为:“民主党派和**长期共存先要解决民主党派长期存在的问题”“实现互相监督要给民主党派以工作便利的条件”。他还批评了国家某些经济计划有主观主义的情况和各项工作中的全部冒进倾向。11957年6月8日以后展开了反右派斗争罗隆基和章伯钧一起受到批判被指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民联盟”。7月1日《人民日报》表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指责“民盟在百家争鸣过程和整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恶劣。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路线都是自外于人民的是**反社会主义的”。同时被名的还有农工民主党。社论作出如下论断:“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其源盖出于章罗同盟。”罗隆基的“平反委员会”与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储安平的“党天下”被看作是“右派的三大反动理论”受到猛烈的批判。罗隆基被迫多次做交代和检讨但他本人也不知“章罗联盟”为何物。1957年罗隆基被划为大右派。他在抑郁苦闷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1965年12月6日夜猝然病逝终年69岁。
2o年后1986年1o月24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在北京隆重纪念罗隆基9o诞辰。会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代主席楚图南讲述了罗隆基的生平事迹。**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追述了罗隆基的一生肯定罗隆基是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为我们民族和国家做了好事是值得纪念的。
1《人民日报》1957年5月11日、5月23日。
第三十三章张君劢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又字士林号立斋别号世界室主人英文名netg。上海市宝山县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1月18日出生于嘉定县城一商宦之家。在12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后与其胞弟张嘉璈共同活跃于中国政坛。张君劢一生出入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曾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在政治学、哲学、文化等方面著述颇丰。
6岁时入家塾记诵儒家经典学作八股文接受传统教育。1897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学习英文及数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思想进步教员袁希涛的影响开始关心政治。后来张君劢一度成为梁启立宪政治的忠实追随者。
19o2年张君劢应宝山县乡试经义策论中秀才。次年考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半年后改入南京高等学校。拒俄运动生后因报名参加拒俄义勇军被斥退学。19o4年到长沙明德中学教英语不久转澧州、常德等中学任教。19o6年被宝山县公派日本留学抵日后背弃入师范学习理化的承诺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预科后入大学部学习政治精读英人洛克、约翰·弥尔等人的政治学著作初步确立了民主政治思想。因背弃承诺官费仅半年而止不得已卖文谋生。19o6年11月在梁启主办的《新民丛报》上表处*女作《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从此结识流亡日本的梁启。到1929年梁启逝世梁、张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日本留学期间日本人对德国文化的崇拜使得张君劢萌生了到德国留学的念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诏书后张君劢积极参与19o7年1o月梁启在东京组织的立宪团体政闻社。并在机关刊物《政论》上表《国会与政党》等文鼓吹立宪政治以及西方政党政治学。政闻社解散后19o9年6月与他人在东京设立“咨议局事务调查所”创办《宪政新志》杂志继续鼓吹议会政治。
191o年获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11年参加清政府的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任宝山县议会议长1912年赴京任农商部秘书针对当时争论异常激烈的省制问题张君劢著《省制草案》提出自己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问题上的主张。同年1月与汤化龙、孙洪伊等宪友会成员在上海起共和建设讨论会隐奉梁启为领袖夏秋之间为动员各方面欢迎梁启归国而四处奔波。1o月上旬受民主党委托到日本迎接梁回国下旬记录梁启在各欢迎会上的讲演12月将各讲演结集出版名为《梁任公先生演集(第一辑)》。
1913年张君劢取道俄国赴德国留学3月入柏林大学学习法政、财政等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对战争生了极大的兴趣。1915、1916年在《大中华杂志》、《浙江兵事杂志》、《东方杂志》等刊物上表了大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章向国内介绍了有关大战的情况。
护国战争爆后应梁启电召归国。1916年春出任浙江省交涉署署长后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国会重开后围绕省制是否入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1916年9月张君劢在《大中华杂志》上表《联邦十不可论》并重印《省制草案》重申“大共和国之理想”的主张。
“府院之争”之际张君劢极力主张对德宣战。1917年2月秉梁启之意前往徐州向张勋汇报对德外交情况;4月请梁启起草对德宣战布告。6月建议段祺瑞组织参战军;8月段政府公布对德、奥宣战书。
“安福国会”成立后张君劢追随梁启暂时退出政坛。1918年1月酝酿起松社以纪念在护国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的蔡锷(字松坡)将军;12月与梁启等作欧洲旅行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梁启等回国后张君劢仍留居德国耶纳师从著名的哲学家倭伊铿(Rudo1feunet)学习生命哲学直到1922年春回国。
旅欧期间张君劢除研究哲学外对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翻译了苏俄宪法向国内详细介绍了德国革命的情况鼓吹德国式的社会主义反对苏俄社会主义反对以俄为师从此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大量政论性文章表在《解放与改造》(第三卷起改名为《改造》)杂志上。1922年把介绍德国革命的文章结集出版名为《新德国社会民主政象记》。
1922年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八团体“国是会议”草拟国宪大纲并著《国宪议》加以明。同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driesch)应讲学社邀请来华讲学。张君劢口译并整理出版《杜里舒讲演录》同时向国人翻译、介绍杜里舒的生机主义哲学。
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提出自由意志的人生观遭到丁文江(字在君)、胡适等人的反对哲学界因此展开关于“科学与人生观”(又称“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论战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张君劢在很多讲演中提及此事因作为论战的一造主角而自豪。
“猪仔议员”制订的“曹锟宪法”公布后张君劢鉴于该宪法采纳了“国是会议”宪草的很多内容主张由国民投票公决遭到邵力子、瞿秋白等人的痛斥。
1923年在上海创办自治学院自任院长次年奉令改名为国立政治大学讲授英国政治、唯物辩证法批判等课后来政治大学的一批学生成为其忠实的政治追随者。北伐军攻克上海后政治大学被关闭。1925年段祺瑞政府召开善后会议以抵制国民会议运动张君劢、梁启等拒绝段政府参加善后会议的邀请。
1927年梁启拟组织一松散的组织作为组党的准备张君劢主张梁宣明政纲直接组党。1928年张君劢与青年党领袖李璜在上海创办《新路》杂志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与训政学杂志行十期即被停刊。1929年青年党在上海英租界开办知行学院张君劢为学员讲授欧洲政治思想史。端午节前在回家途中遭绑架被囚禁在上海警备司令部附近达2o天之久。9月9日参加完梁启的葬礼不久到德国耶纳大学任教讲授中国哲学并与倭伊铿合著《人生观问题》。
193o年译著《政治典范》(grammarofpo1iticsbyh.J.Laski)出版因迫于国民党高压统治不得已以“张士林”的名义出版“士林”二字各取“嘉森”二字的上下部分。拉斯基的多元政治论思想对张君劢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1年8月离开耶纳返国中途在苏联停留一月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情况九一八事变前夕回到北平后到燕京大学讲授黑格尔哲学并与张颐就黑格尔哲学展开讨论。
1932年与张东荪、罗隆基等在北平秘密成立中国国家社会党创办《再生》杂志表《我们所要的话》、《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等纲领性文章提出国家民族本位、民族建国、修正的民主政治以及国家社会主义等政治主张。1934年国家社会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被选为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出路在于“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同年12月国民党当局将3ooo余册《再生》以及其他一些进步书籍一同焚毁。
1935年再生社出版《中国往那里去》汇集了国家社会党的一些纲领性文件。《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汇集了张君劢在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文章及讲演。是年到北平、广州、太原等地讲演积极宣传国家社会党的政治主张。
1936年国社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连任中央总务委员兼总秘书职。译德国鲁登道夫著《全民族战争论》(dertota1kriegbyLudendorf)呼吁全民抗战。
全面战争爆后应邀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国防参议会并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家社会党得到政府的承认愿意共赴国难。1938年12月表《致**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希望**放弃阶级斗争、取消军队和边区。同年出版《立国之道》详细阐述了国家社会党的政治主张。
1939年各民主党派利用国民参政会的合法地位掀起民主宪政运动。
在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张君劢等36名参政员联名提出《请结束党治立施宪政以安定人心扬民力而利抗战案》要求政府授权国民参政会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制订宪法结束党治。同时又与左舜生等其他55人联名提出《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提出以宪政代替党治立即成立举国一致的战时行政院。随即与张澜等人起组织宪政座谈会并决定成立宪政促进会。
随着抗战形势的展及国共之间矛盾的尖锐194o年张君劢、黄炎培、梁漱溟、左舜生秘密集会商讨民主党派的联合问题后来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同年与胞弟张嘉璈视察滇缅公路并撰《尼赫鲁传》希望国民像尼氏那样勇敢地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在云南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并以北宋哲学家张载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书院的宗旨。该书院与勉仁书院、复性书院齐名成为抗战时期的三大书院之一。表《胡适思想路线评论》一文认为孔子为中国文化的柱石胡适提倡打倒孔家店是因为他对孔子没有正确的认识。
皖南事变后为调和国共之间的冲突抵制蒋介石利用国民参政会为残杀新四军的行为辩护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如结束党治还政于民实行宪政军队属于国家军委会要有**领导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主席团必须有周恩来参加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太平洋战争爆后因涉嫌策动反对宋霭龄用飞机运狗事件的学潮被困于重庆汪山民族文化书院被迫停办。
1944年继续积极从事民主宪政运动。宪政实施协进会第四次常务会通过张提出的《人民基本权利三项之保障之建议》。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开幕当天提出将来的政治必须实现各党各派共同合作的民主政治。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并任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年底赴美国参加太平洋学术会议。1945年春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次年经英国回国途中考察英国工党的政治主张并访问《历史研究》作者汤因比。
1946年1月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反对一党**极力主张议会政治。
政协协议确立了议会制、内阁制、省自治等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期间适逢六十大寿各民主党派领袖及社会贤达前往祝贺周恩来送给张君劢的寿文是“民主之寿”。政治协商会议后参加宪法草案审议会并根据政协达成的协议拟一份宪法草案供审议会参考。后来国民党方面对该草案作了修改并由“制宪国大”通过成为中华民国宪法。7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讲中华民国未来宪法问题讲稿于1947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名为《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8月美国方面宣布调停失败蒋介石不顾政协协议及各方面的反对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同月国家社会党与民主宪政党合并张被选为中央组织委员会主席。美国宣布调停失败后张君劢、黄炎培等以第三方面的姿态调停国共之间的冲突1o月张在上海代表民社党招待国民党、**、青年党及社会贤达的代表呼吁和平、民主、统一。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制宪国大”开幕**及民盟中的进步人士极力反对。11月2o日张君劢在蒋介石的劝诱下不顾民盟及民社党中进步人士的劝阻与蒋介石交换了民社党参加“制宪国大”的换文。民盟随即将民社党开除出盟。1947年4月张与蒋介石、曾琦在“新政府之施政方针”上签字并向国民党当局提交国社党参加政府的名单。此事遭到**和进步人士的严厉抨击。
1947年7月民社党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张被选为主席并亲拟党歌歌词重申其民主社会主义主张。1o月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并加以镇压张与李璜联名致函行政院长张群表示抗议。12月底应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邀请赴美讲演新宪法。1948年4月初讲学归来积极支持民社党出席“行宪国大”的代表选举蒋介石为总统。6月在上海为民社党党员作题为《民主社会主义之哲学背景》的长篇讲演。
南京解放后民社党总部随国民党政府撤至广州1949年7月7日张与国民党、青年党领袖联名表《**救国宣言》。7月12日**中央向各解放区出取缔民社党、青年党的指示宣布民社党、青年党为非法组织。1o月张在香港主持召开民社党中常会决定支持国民党政府的**政策民社党党部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北。11月赴印度讲学开始了流亡海外的生活1952年定居美国。
张君劢的晚年主要从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研究和传播并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定居美国前主要是在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讲学。定居美国后杜鲁门总统特嘱国会图书馆为张译著提供方便。1955年应聘于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应孔教会之邀在旧金山讲演义理学集为《义理学十讲纲要》。1956年为旧金山《世界日报》撰写社论后结集为《张君劢新大6言论集》。1957、1962年先后出版英文学术著作《新儒家思想史》上下册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1958年由他起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以中英文联合表《为中国文化告世界人士宣言》它被视为新儒家的宣言表达了当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主要特征、现代意义及展方向等问题的基本观。同年出版《辩证唯物主义驳论》。并先后在联邦德国、英国、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等地作环球讲学。1961年出版《王阳明——中国十六世纪的哲学家》对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深入研究。1965年在旧金山创立自由中国协会并创办《自由钟》月刊对中国**政治作了认真反思有关论述**政治的文章后来稍作调整、修改后以《中国**君主政制之评议》为书名出版。同年6月赴汉城出席“亚细亚现代化问题国际学术大会”在会上作了《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的演讲指出:“儒家思想的复兴并不与现代化的意思背道而驰而是让现代化在更稳固和更坚实的基础上生根和建立的方法。”1967年应新加坡华侨之邀作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演讲讲稿后由他人整理以《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观》为书名出版。1969年张君劢逝世于美国旧金山所著《孟子与柏拉图》因病中辍。
1987年张君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台湾《传记文学》社出专集以示纪念。专集后收入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
第三十四章陈嘉庚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1o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集美镇)。其父杞柏在新加坡经营米店和地产业。陈嘉庚9岁入读集美社的南轩私塾。17岁前往新加坡在父亲开办的顺安米店帮助管理银钱货帐兼当文书。两年后做了米店的经理。
19o4年顺安米店停业陈嘉庚集资7ooo多元叻币(新加坡货币)创办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并将与人合资的日新罐头厂收回自办。获利后又办起福山菠萝园和日春菠萝罐头厂并扩大米业经营增设“谦益”米店和“恒美”熟米厂。由于抓住了菠萝罐头销售的有利时机加之经营得当陈嘉庚屡获成功这给他增添了扩大业务的勇气。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这位年轻的实业家以其远大的眼光和惊人的勇气投资18oo元购进橡胶种子18万粒植于福山菠萝园中开始从事橡胶种植业。随后又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开辟新的种植园。1911年陈嘉庚到泰国曼谷采购大米在北柳港现那里的菠萝堆积如山而无人设厂加工制作罐头于是他便投资办厂就地收购菠萝制造罐头外销。至此陈嘉庚已成为拥有几处橡胶园、数家菠萝罐头厂和米店的殷实侨商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他看到菠萝罐头和大米受战争影响外运困难就决定全力经营航运业和橡胶业。他先后租购六艘轮船从事航运来往于越南、新加坡等地远者到达波斯湾从中获利近百万元。之后他将几个菠萝罐头厂和米厂改为橡胶厂又6续购进几千亩橡胶园。由于战争的机遇和他个人的才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数年间陈嘉庚展成为一个拥有4oo多万元巨资的华侨大资本家了。到1922年他手中控制了1o个经过改建和扩充的工厂后来又购买了几处大橡胶园并在马来亚和印尼等地设立了十几个分店。他还同时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革厂。1925年陈嘉庚的事业达到全盛时期计有:橡胶园15ooo英亩各类工厂3o余家分店15o多家雇用两万余人全部资产为12oo万元(约值黄金百万两)成为南洋商界的巨子。
然而就在陈嘉庚登上“橡胶大王”宝座之时英、美、日等国橡胶商人也纷至沓来投资经营造成胶价猛跌。从1926年起亏损日甚。1928年亲日奸商焚毁了他的胶品制造厂损失近百万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严重经济危机胶价暴跌陈嘉庚被迫卖出胶园11ooo多英亩。到1931年他不得不接受新加坡银行提出的条件将自己的企业改组为“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虽然由陈嘉庚担任总经理但实际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外商进一步通过新加坡汇丰银行向他施加压力企图垄断公司生产的全部胶鞋的销售权。陈嘉庚认为如果答应就等于受辱于洋人公司将永无翻身之日因而严词拒绝并于1934年2月21日宣布他的全部营业收盘。
陈嘉庚经营实业3o年为侨居地经济的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引进橡胶进而大面积种植是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橡胶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先开始橡胶制品的大规模生产并有计划地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资本的垄断局面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展。他还为当地培养出数量众多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陈嘉庚不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华侨实业家而且是国内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19o6年2月孙中山来到新加坡不久这里成立了同盟会分会。新加坡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活动的中心。革命党人创办的《中兴日报》与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展开激烈的争论使反对清皇朝统治的革命思想得到迅传播也使陈嘉庚深受革命潮流的影响。他经友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参加了新加坡同盟会会员的秘密集会191o年春同弟弟敬贤一起加入了同盟会并剪掉辫以示反清革命的决心。1911年辛亥革命爆福建光复陈嘉庚与同盟会员在新加坡天福宫召开闽侨大会成立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被选为主席在短短两个月内筹款2o多万元支援福建革命另筹5万元支持孙中山。
陈嘉庚一生爱国爱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竭尽所能。在这方面突出表现在他不吝巨资积极兴办学校上。陈嘉庚经常他的钱财“取之社会”也要“用之社会”。1894年他次回家乡时便捐献私蓄2ooo元办了一所“惕斋”学塾这是他在国内最早兴办的学校。陈嘉庚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即所以兴国”辛亥革命后他决心回乡兴教以报国。他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家乡集美社创办学校。”1913年集美学正式开办。这个学校以乡里祠堂为校舍由陈嘉庚出钱修缮。随后又6续创办女子学、男子师范、女子师范、幼稚师范、正规中学以及水产、商业、农林、国学专科等学校共1o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经过陈嘉庚十余年的努力一个荒辟的渔村终于变成了各类学校俱全的综合性的教育中心。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由此确定。
在创办集美学校期间陈嘉庚几次回国亲自筹划凡选择校址、聘请校长、选用教员以及招生及优待回国子弟等重要事项他都亲自过问。考虑到当时一般人家经济困难无法全力供子弟上学陈嘉庚规定中学生只交膳费师范生免收各种费用并供给学生蚊帐被褥。此外又设立“集美储金”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国内升学或出国深造提供资助。为了创办集美学校展家乡教育事业陈嘉庚耗费了巨资。据统计1918年至1933年集美学校各种费用共支出481万元。陈嘉庚还认为集美学校必须设立基金以保证长久的经费来源。1919年他在新加坡聘请律师签立字据捐出橡胶园土地29o公顷房地产9.2万多平方米作为集美学校的永久基金。陈嘉庚办教育并不着眼于自己的家乡他曾先后拨出专款在福建的28个县市办学。到1932年除集美学校外由陈嘉庚创办和提供补助的中、学校共有73所。
在兴办中、学的基础上陈嘉庚又进一步筹办大学。1919年7月陈嘉庚印《筹办福建厦门大学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明他“久客南洋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因此“不揣冒昧”倡办大学。1本月13日他在厦门浮山与陈氏宗祠召开厦门大学起人会议并表长篇演讲讲述他筹办大学的动机和经过。他“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我国不识字者占人口总数的9o%这同欧美日1《集美学校校友会杂志》第1期192o年。
本“彼此相衡奚啻霄壤国民之程度如此欲求免天演之淘汰其可得乎?!”“吾人若不早自猛省后悔何及!诚能抱定宗旨毅力进行彼野心家能剜我之肉而不能伤我之心能断我之臂而不能得我之心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2陈嘉庚的爱国热情溢于言表。会上他当场认捐开办费1oo万元当年一次交清;经常费3oo万元分12年付完。这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私人独资创办的大学从1921年4月6日开学后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受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陈嘉庚的境遇十分困难但他的态度仍很坚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的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到1937年陈嘉庚确因经费枯竭无法负担不得不忍痛将厦大交给政府当局改为国立大学。对此他十分沉痛:“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贴累政府抱歉无穷!”3陈嘉庚还以同样的热情展侨居地的教育事业在新加坡创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其中有道南学、爱同学、幸福学、南侨师范、新加坡水产航海学校和南洋华侨中学后者是南洋第一所华侨中学。
陈嘉庚不但兴办许多学校而且提出过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他提倡女子教育突破封建禁锢开风气之先;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提倡学生要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展;主张“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校”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振兴实业;要求普及教育订下同安“十年教育普及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陈嘉庚以开拓者的姿态和革新者的精神鞠躬尽瘁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真正做到了“诚毅”二字。
陈嘉庚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生后他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担任会长第一次把华侨抗日力量团结起来6续筹款13o万余元。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华侨大会通过致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电要求履行国际条约:制止日本动罪恶的战争。1932年一二八上海十九路军抗战陈嘉庚动华侨捐款支援。1937年全国抗战爆后8月1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侨民大会上慷慨陈词指出当前祖国面临亡国亡族的威胁海外侨胞作为国民一分子应该见危拯救出钱出力表明自己的真正爱国心。大会一致通过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赈会”)陈嘉庚被推举为主席。翌年1o月1o日南洋各地华侨代表汇集于新加坡召开筹赈祖国大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当选为主席。从此南洋华侨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统一组织陈嘉庚的华侨领袖地位也由此确立。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爱国团结的新阶段。南洋各埠的筹赈会加入南侨总会者达8o多个各埠的筹赈会又设分会千百个。参加筹赈会的有各帮、各行业、各团体其领袖人物有侨领、社会名流、记者、教师和基层群众代表。有了这样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加上德高望重的陈嘉庚的领导华侨筹赈救亡工作在全南洋范围内形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取得了辉2《厦大周刊》第12卷第21期厦大12周年纪念专号。
3陈嘉庚:《南侨回忆录》第19页。
煌的成就。
为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先在侨胞中开展广泛的爱国宣传。他竭力支持各地组织讲演团、宣传队、歌咏队、话剧团等向广大侨胞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动员广大侨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时极力促成国内一些文艺团体来南洋参加爱国宣传。如由夏之秋率领的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演唱了三个多月入场券收入达3万余元。其次是组织募捐活动通过南侨总会下面的分会和基层团体层层动、人人关心掀起了大规模的捐款爱国热潮。从1938年1o月到1941年底南洋华侨汇款到国内的总数是3o亿元(新加坡币)其中抗日义捐部分就有4亿元。陈嘉庚本人1938年春一次认购国债1o万元另外他还每月捐法币2ooo元直至抗战胜利。此外陈嘉庚还组织大批技工回国服务。广州沦陷后中国海上运输断绝滇缅公路成为一条重要的运输线。当时运输物资任务繁重迫切需要大批汽车司机和修车工人。侨胞在陈嘉庚的号召下纷纷响应组织了一支32oo人的机工回国服务队分批来到昆明。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运输工作对于支援抗战前线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陈嘉庚还领导爱国侨胞进行抵制日货、惩办亲日汉奸动捐赠衣物、药品、救护车等工作。不少华侨青年在他的感召下相继回国参加抗战队伍。
1938年1o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后身为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公然表对日和平谈话。陈嘉庚极感气愤立即出电报质问揭露其和平是假投降是真的卖国面目。时值重庆召开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致电提出“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的议案。此案略作文字变动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以大多数赞成获得通过。邹韬奋称这寥寥十一个大字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这个提案表现了陈嘉庚敢怒、敢骂、敢斗争、敢除恶务尽的民族气节。
194o年3月陈嘉庚亲率南侨总会所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考察团先后在四川、山西、河南、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15个省份进行慰劳考察。这次考察是陈嘉庚一生的大转折思想认识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从1927年到194o年回重庆之前他是坚决的“拥蒋派”抗战义捐款项全部汇交国民政府行政院。然而他尊重事实明辨是非访问重庆与延安之后醒悟过来了分清了是非从而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中国**。194o年6月的延安之行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会见了**、朱德与他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谈;参观女子大学和军校;与傅连暲以及财政、公安、司法等福建籍负责人交谈;广泛接触集美和厦大校友;出席延安各界的欢迎和欢送会等。他根据所见所闻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7月他在重庆国民外交协会表演以亲自在延安看到的事实揭露国民党对**的种种诬蔑和造谣指出:“那里自抗战以后土地革命已经停止了一切抗日的人都很自由。民众生活也很好不痛苦到教育也很好。”“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运动一年之内开垦了百多万亩田地这些都是事实。”1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陈嘉庚避难于印尼的爪哇。在3年的匿居生活中他几次险遭不测但都泰然处之置生死于度外。1945年8月抗战胜1陈嘉庚:《在西北的观感》。
利1o月6日陈嘉庚回到新加坡受到5oo个社团的联合欢迎。11月8日重庆十团体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送去条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和王若飞表祝词:“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的方针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动全面内战。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陈嘉庚代表海外爱国侨胞坚决站到人民革命和反蒋拥共的立场上。1946年9月他以南侨总会主席的名义代表南洋1ooo万华侨致电美国总统和参、众两院要求美国迅改变对华政策停止援蒋打内战。如果一意孤行不听忠告“中国将视美国为日本第二”。这个通电受到侨胞的热烈拥护。在内战期间陈嘉庚多次表谈话谴责国民党动罪恶战争拥护**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并指出独裁必败民主必胜。他还组织了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积极募捐支援国统区人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8年5月4日陈嘉庚代表新加坡华侨致电**表示响应中国**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9年6月陈嘉庚应**的邀请到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9月3o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195o年2月返新加坡刊行《新中国观感集》宣传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同时把未了的合营企业结束款项悉数汇回国内准备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几个月后回国定居于家乡集美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历任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陈嘉庚回国后除参加政府工作外还把扩建、充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95o年至1961年国家补助集美学校的经费约9oo万元陈嘉庚个人支出经费5oo万元。在这期间修建了大会堂、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游泳池等新的建筑在专业设置上增设了水产、商船、航海、财经、轻工以及华侨补习学校。196o年在校学生达1.1万多人成为建校以来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集美学村以它较为齐全的设备、优美恬静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海外和内地的莘莘学子。
解放后的厦门大学在陈嘉庚的关心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也有了进一步的展。先后建成了大会堂、图书馆、生物馆、医院、教工及学生宿舍等还修建了可容纳2万观众的上弦运动场。厦门大学位于海防最前线距离国民党军队占据的大担岛、二担岛只有3ooo多米扩建前有人担心在这样的地方修建高楼大厦是否合适陈嘉庚的回答十分干脆:“敌人一边炸我们一边建今天被炸了明天再建造起来!”他以老迈之躯手持拐杖不辞辛苦经常巡视建筑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陈嘉庚一生兴办教育事业的全部支出约合人民币1.5亿元(1981年折算)。这在近代的侨办教育事业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他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定居集美住在董事会二楼的房间既且暗。陈旧的床、写字台和沙打着补丁的衣服和袜子每天五角钱的伙食却怡然自乐。他常:“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对福建的建设十分关心提了许多建议为人民政府所采纳。他认为解放后福建最迫切的建设是修一条铁路“全省十二万余公里人民一千二百余万人竟没有一寸铁路这种落后状况应迅改变”。他不仅多次向**、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提出修建铁路的意见并且亲自设计铁路方案。后经中央批准开始修筑鹰厦铁路到1956年修成通车。他还倡议移山填海修建厦门集美海堤和集美杏林海堤得到陈云、陈毅、叶飞等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海堤于1956年11月完工。
1955年8月陈嘉庚开始了祖国万里行访问了东北、西北、西南、中南16个省市。他看到祖国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迅猛前进面貌日新月异非常兴奋。途中不断给**、周恩来和有关领导写信反映情况提出建议。1956年元旦表《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一文结论:“我的总观感是**领导全国人民做我们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
陈嘉庚对中国**和人民政府的侨务政策表示热烈拥护。他在1956年全国侨联成立大会的开幕词中强调:“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爱国的侨胞对于推动和平解放台湾的事业应该和祖国人民一道担负起应负的责任”。他还倡议在厦门建立“华侨博物院”倡议在北京建立“华侨历史博物馆”
1958年陈嘉庚患皮肤癌他以顽强的毅力同癌症搏斗了3年。1961年8月12日终因脑血管病变全身机能衰竭逝世于北京享年88岁。临终前他口授遗嘱表示对中国**的忠诚和热爱至死不渝对祖国实现统一充满信心并将在国内的存款3oo多万元全部捐给国家。
第三十五章汪兆铭(精卫)
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季恂。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83年5月4日(清光绪九年三月二十八日)生于广东三水。父入粤籍是为广东番禺人。19o4年9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法政成科第2期19o6年4月毕业旋入法政大学。
19o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集中国同盟会筹备成立会议时汪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之一。8月2o日同盟会成立任评议部评议长并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要撰稿人。汪以“精卫”之笔名先后在《民报》上表文章阐述孙中山民权、民生、民族的“三民主义”揭露和批判清皇朝的**主义批驳立宪党人的改良主义主张。
19o7年3月汪随孙中山赴南洋来往于新加坡、吉隆坡、苏门答腊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动华侨捐款协助孙中山动武装起义。武装起义失败后汪决心以谋杀清朝重臣的行动振奋天下人心于191o年1月潜往北京准备进行暗杀活动。4月16日汪因在银锭桥埋设炸弹事败被警察逮捕。在接受审讯时汪对暗杀之事供认不讳被判处永远监禁。1911年武昌起义爆后清廷于11月6日将汪释放。
汪出狱后努力于促成南北停战议和的活动并作为南方军政府议和代表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谈判促成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随后汪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之命随专使蔡元培赴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让位后汪随孙中山由上海往香港随即转赴南洋与陈璧君结婚。8月汪偕陈璧君前往法国与蔡元培、李石曾等开展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1913和1915年孙中山动二次革命和反袁斗争时汪精卫都应召回国。1916年12月汪离法国经英国和北欧往彼得格勒对欧洲各国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沿西伯利亚铁路线乘车回国。随即往广州支持孙中山召开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进行护法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意、日等27个战胜国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汪以个人资格于3月8日离上海经东京、檀香山、旧金山等地于4月28日抵法国巴黎出席和会。
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的交涉由于英、美各国袒护日本而失败因而激起旅法华侨和国人的强烈不满由此爆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汪目睹了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义愤填膺曾致函美国国会指责美国袒护日本。
1922年6月陈炯明背叛孙中山之后汪随孙中山转赴上海筹谋反对陈炯明的种种事宜。孙中山重返广州出任大元帅前后汪不时往杭州、奉天、天津等地奔走南北代表孙中山与浙江军务善后督办卢永祥、奉系将领张作霖及皖系代表等共商建立孙、张、段(祺瑞)各派联合反对直系曹锟、吴佩孚的军事合作计划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23年孙中山准备改组国民党成立改组委员会汪被指定为改组委员。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被指派为主席团主席并作为孙中山的言人。在一大会上和会后汪相继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上海执行部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并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广州北上时汪作为随行中文秘书为孙中山草拟《北上宣言》并先行北上安排各项事宜。孙中山卧病北京时汪作为孙中山的代言人不时表谈话处理各项事宜代拟了著名的《总理遗嘱》。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时汪被推为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主席;7月3日军事委员会成立时被推为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兼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此后又任国民革命军及黄埔军校党代表中央党部常务秘书处常务委员、代理中政会主席等职。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接受总理遗嘱的决议继承扬了国民党一大纲领和政策维护了国共合作成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
1926年3月2o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人并借机排斥汪精卫。汪被迫出国其所任各项职务全被他人取代。1927年3月在汉口举行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汪被推为中央常务委员及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并主席团主席、中央组织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并主席团主席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重新恢复了其领袖地位。4月1o日汪由欧洲经上海到汉口主持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工作。
4月1日当汪精卫抵上海时曾与蒋介石、吴稚晖、蔡元培、张人杰等密商共同**事宜作出了于15日在南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联席会议的决定并规定临时办法四条:由汪通知**总书记陈独秀停止**活动;暂时否认武汉政府暨党部命令;各党部团体及军队由负责人自行纠正;工人纠察队及其他武装应服从总司令指挥。但此前汪又与陈独秀表联合宣言重申国共合作。4月6日凌晨汪不辞而别离沪赴汉口。临行致书张人杰主张4月15日在南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
在汪抵达汉口的第二天蒋介石在上海动政变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并下令通缉**人与武汉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相对抗。19日武汉国民政府下令讨伐蒋介石。但是6月1o日汪已在郑州与国民联军总司令冯玉祥举行会议作分共准备7月15日主持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实行“分共”。国共合作由此彻底破裂。
8月13日蒋介石宣布下野。在冯玉祥的调解下宁汉合流武汉政府迁往南京。9月汪往上海参加宁、沪、汉三方委员谈话会决定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统一党务成立政府。但此举将在事实上取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成立的中央执监委员会否定汪的领袖地位因而遭到汪及其一派的反对。13日汪声明引退随即往武汉成立武汉政治分会以召开四中全会相号召开展反对特别委员会的斗争。1o月25日汪往广州纠合粤系中央执监委员及李济深等人成立中央执监委员通讯处宣布中央常务委员会秘书处照常办公提出在广州召开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
在蒋介石调解下汪于12月3至1o日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四中全会预备会议。但在此前的11月17日汪派的张奎指挥黄琪翔、薛岳等部动了反对桂系的广州事变因此汪在预备会上受到桂系及西山会议派等的猛烈攻击。此时**领导的广州起义爆汪及顾孟余、陈公博等人更被攻击为与起义有牵连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办。当晚汪偕曾仲鸣赴欧17日汪表通电宣布引退。
1928年1月蒋介石继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主持召开二届四中全会。由此会议蒋介石不仅成为新的中央执监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并且是中央政治会议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年1o月蒋实现与胡汉民合作后进而出任国民政府主席集党、政、军权于一身。时在法国的汪精卫未出席二届四中全会虽然仍被推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执监委员会委员并在8月召开的二届五中全会上推为政治会议委员但已被排出常务委员会;汪派的主要人物顾孟余、陈公博也都遭到排斥。
汪精卫基于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不满于1928年初提出了反对“新军阀”和“腐化分子”的口号。在汪的号召下在上海的陈公博、顾孟余等人起了“恢复十三年改组精神改组国民党”的运动;11月28日成立了以汪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设总部及各省市党部、海外总支部联合办事处于上海并在各省市设立相应组织。
1929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绝大多数系由蒋指定与圈定产生。会前汪精卫与顾孟余、陈公博等二届中央执监委员13人联名表《关于最近党务政治宣言》指斥三全大会类似段祺瑞善后会议将誓不承认。因此汪及顾孟余、陈公博等受到三全大会的书面警告或开除党籍处分。
国民党三全大会结束后汪及改组派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间的矛盾以“护党救国”的名义起反蒋运动。1o月上旬汪由欧洲返抵香港主持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蒋战争。193o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讨蒋动了更大规模的中原大战。汪派与西山会议派都参加了。此时汪与西山会议派等一起在北平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7月23日汪由香港绕道日本长崎经天津抵北平主持扩大会议。9月1日成立了以阎锡山为主席的国民政府。18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表拥蒋的通电进军关内扩大会议迁往太原。1o月3o日汪在太原表由其起草的《约法草案》后扩大会议即行收场。11月1日汪离开太原去香港。
1931年2月28日蒋介石因与胡汉民政见不合以宴请为名将胡扣押软禁于汤山由此激化了与胡汉民等派的矛盾。3月14日汪在香港表《为胡汉民被囚重要宣言》声明与反蒋各派联合起来打倒蒋介石。5月24日汪由香港抵广州在粤系陈济棠、桂系李宗仁等实力派支持下联合唐绍仪、古应芬、林森、许崇智、陈济棠、李宗仁等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28日成立了以汪精卫为的国民政府以反对独裁实现民主政治相标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抗。
正当宁、粤双方陈兵湖南南部之时日本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宁、粤双方暂时息争御侮。9月28日汪代表广州非常会议前往香港与宁方代表蔡元培等就宁、粤统一进行预备交涉达成初步协议。1o月18日汪由香港起程前往上海出席宁、粤和平统一会议。22日在与胡汉民、蒋介石作次晤谈后代表粤方提出集权于党召集一、二、三届中央委员会议共谋产生健全的四全大会等7项政治主张。11月7日宁、粤双方达成妥协。但是由于广州非常会议在有关蒋介石何时下野的问题意见对立生分裂12月3日汪在上海大世界召集退出广州四全大会的汪派人员举行会议依比例选出中央委员。22日宁、粤、沪三方所选中央委员于南京召开四届一中全会通过中央政治改革案以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院长汪与蒋、胡被推为中央政治会议常务委员并被推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由此宣告了国民党的统一。
12月15日基于粤方胡汉民等派的强烈要求蒋在军政两方面作好复出的安排后宣布下野。时在上海的汪精卫在蒋下野问题以及对日政策上与胡汉民意见对立遂由联胡改为联蒋。在蒋宣布下野拒不出席一中全会之时汪亦称病入医院不出席会议。由于汪、胡、蒋三人均不在南京加之孙科既无军权又无财权外交上也一筹莫展因而不得不请辞院长职务。如此便为蒋的复出汪、蒋的再度合作提供了时机。1932年1月16日汪应蒋之约至杭州在烟霞洞会商后决定合作。21日汪、蒋分别抵南京。28日中央政治会议改组行政院以汪为行政院院长。29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成立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等为委员。3月6日中央政治会议推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形成了蒋主军、主持“剿共”汪主政、主持对日交涉的汪、蒋再度合作的格局。
就在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长的当天日本动了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爆。2月5日汪在徐州表对日问题之谈话申明“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外交方针。此时汪接受英、美、法、意等国的调解5月5日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
汪、蒋的对日妥协目的是为对内“剿共”即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结果使日本得寸进尺。日本在侵占东北后于3月9日扶植废帝溥仪炮制了伪满洲国。1933年1月日军攻占榆关进攻长城各口由此爆了长城抗战。时汪精卫正以请假养病为名住在德国。长城抗战开始后汪于3月2o日返抵南京但直至与蒋介石等人会谈29日由中央政治会议推为新设的国防重要委员会委员长获得对日外交全权之后始于3o日表示销假视事。4月下旬日军进至长城以南迫近北平、天津时汪、蒋决定对日妥协授权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及新设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主任黄郛与日方交涉。5月31日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7月28日汪蒋联名表内外方针之通电提出《治标莫急于剿除匪共治本莫急于生产建设》旋即调集1oo万军队对**领导的红军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在蒋介石全力“剿共”的同时汪精卫则大力推行对日亲善外交。8月汪兼外交部长。在汪主持下国民政府一再下令严禁抗日反日的言论与行动相继恢复了华北与伪满间的通车通邮通过何应钦“致酒井备忘录”和《秦土协定》等将国民党势力撤离华北造成了华北的危急。由此而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对。汪还响应日本提出的“共同防共”主张力谋参加日、德两国正在柏林策划的国际防共协定。
1935年11月1日汪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遇刺身负重伤遂于12月1日向五届一中全会请辞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部长职。7日南京国民政府改组蒋介石任行政院院长推汪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36年2月19日汪为实现参加日、德、意**联盟之目的以养病为名离上海赴欧洲准备与德国当局交涉。由于日本的入侵日急全国抗日浪潮高涨加以蒋介石阻止其图谋未能如愿。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急的严重关头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生后国民党中央急电汪回国。汪认为这是他东山再起、重掌大权的天赐良机。汪在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候乘船回国期间召驻欧洲各国大使顾维钧、程天放、郭泰祺等共商对内对外政策。汪顽固坚持“不可停止剿共军事”并提出重组领导核心的人员名单准备取蒋而代之。但是出于汪的意料在其离开热那亚的第三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返回南京。
1937年1月14日汪抵达上海旋即前往南京。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内战已基本停止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局面即将形成。汪不顾国内政局的变化继续鼓吹“剿共”军事不可中止并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竭力阻止国共合作但未能如愿。
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队予以坚决抵抗全国抗战爆。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社公布了**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宣言23日蒋为此表谈话实际上承认**的合法地位。汪精卫虽然未能阻止全国抗战与国共合作的实现但始终坚持**立场对于日本的侵略则是主和不主战在德国大使陶德曼调停期间力主接受日本提出的承认“满洲国”等一系列灭亡中国的条件。
1938年1月16日日本相近卫文麿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的声明随之两国各自撤回大使断绝了外交关系。在如此形势下汪在周佛海、陶希圣、高宗武等人的密谋下开始了暗中通敌的活动。先后派外交部亚洲司日本科科长董道宁与亚洲司司长高宗武赴东京与日本政府交涉并在香港、上海等地与日本军部代表进行秘密谈判。广州、武汉相继失陷前后时为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对抗战前途悲观至极认为抗战已经失败国民政府再无处可退遂派高宗武、梅思平于11月2o日在上海与日本军部代表影佐祯昭、今井武夫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的“重光堂秘密协定”决定出逃重庆另立以他为的反蒋**的“新中央政府”。
12月8日汪精卫偕其妻陈璧君等人从重庆飞往昆明翌日会同先期抵此的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周佛海及参政会议员陶希圣飞往河内。22日日本相近卫文麿表招降声明宣布了日本支持汪精卫另立伪府实现“中日亲善、经济提携、共同**”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的三项原则条件。29日汪表《艳电》声明接受日本的条件。
按照汪、日“重光堂秘密协定”的预定计划汪本拟在日本尚未占领的云南、四川地区及日本已占领的广东、广西地区另立政府。由于龙云等人未予响应预定计划破产汪遂于1939年2月初与高宗武一起另拟了与各已成立之汉奸政权合作在沦陷区的南京成立“新中央政府”的计划并派高宗武再次赴日与日本当局交涉。3月21日重庆当局在汪拒绝了劝其赴欧的要求后下令在河内监视其行动的军统人员采取暗杀行动。结果误杀副手汪侥幸逃脱。4月26日汪在日本的严密保护下离开河内5月8日抵达上海旋于31日偕周佛海、高宗武、梅思平等飞往东京与日本政府直接商谈有关成立“新中央政府”事项。
汪在获得日本政府支持其成立伪国民政府的保证后于6月18日离开日本经天津、北平返抵上海。7月9日表《我对于中日关系之根本观念及前进目标》之广播讲话声明与重庆断绝关系并紧锣密鼓地与北平伪临时政府的王克敏、南京伪维新政府的梁鸿志以及日本仍在策动出山的吴佩孚等人进行合流谈判和促吴“出山”的活动并前往广州配合日军对第四战区将领张奎等进行策降。8月28日汪在上海召开所谓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以他为主席的“中央委员会”通过了所谓“和平**建国”纲领“授权”汪与党外人士组织中央政治会议准备“还都”南京。
依据日本内阁于6月6日作出的《关于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针》的规定汪精卫等人必须在其政府成立之前允诺日本所要求的条件。为此11月1日汪精卫派周佛海、陶希圣、梅思平、林柏生、陈公博等与日本梅机关的影佐祯昭等进行秘密谈判于12月3o日签订了名为《调整中日新关系之协议文件》即所谓《内约》的卖国条约。194o年1月下旬汪在日本的导演下于青岛召开有南北两伪政权参加的三方会谈决定了伪府的成立。3月2o日汪在南京主持召开伪中央政治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汪伪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外还有伪临时政府、伪维新政府、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以及所谓无党派人士。会议相继通过伪府成立大纲、伪府名称及成立日期、组织机构及人选并成立了中央政治委员会及授权汪精卫决定中日新关系调整方针等一系列决议。汪不仅代理伪国民政府主席而且出任行政院长兼海军部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一系列要职务成为汉奸脑。3o日汪精卫偕伪府各部、会汉奸要宣誓就职宣布“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汪在表《艳电》后国民党中央即于1939年1月1日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6月8日下令通缉。在汪袍笏登场的3月3o日重庆国民政府重申前令。11月3o日更悬赏法币1o万元捉拿汪精卫。
汪精卫伪政权虽经成立但日方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活动;直至11月下旬由于对重庆诱降无望始于3o日与汪签订所谓《基本关系条约》并由汪与日本及伪满三方表《共同宣言》。汪在承认伪满洲国的同时其伪府也获得日本的承认。在此前的29日根据日方的指令由汪任伪府主席取消代理名义。
日本在承认汪伪政权后即以扶植汪伪政权使其成为破坏抗战、维持和巩固占领区、支持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工具。由于《汪日基本条约》的签订汪寄希望于日本放松对其政权的控制挥其独立自主的权能建设“和平模范”区域并由局部“和平”扩展至全面“和平”。为此汪一再向日本提出请求宣称:在目前形势下只能建设国民政府治下的中日合作模范区以事实让国民承认和平的可能性以此促进重庆政府的崩溃。日本政府为表示对汪的支持于1941年6月召汪到东京。6月23日汪与近卫文麿表《共同宣言》声称两人相誓为共存共荣复兴东亚之共同目标作进一步的努力国民政府务必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提出中日提携协力之具体事实日本政府亦对之作进一步的援助。
所谓务必提供中日协力之具体事实即要求汪精卫动员其一切人力与物力协助日军即将在华中地区开始动的“清乡”运动。为此汪成立了庞大的组织机构:清乡委员会并自任清乡委员会委员长。从1941年9月至1943年间汪曾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清乡区”视察。
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动太平洋战争。当天汪精卫表声明:依据中日基本关系条约为实现建设东亚新秩序之共同目的国民政府决定与日本同甘共苦协助日本完成大东亚战争并向日本提出参加对英美作战的要求。汪为表示与日本及伪满休戚相关、安危相共于1942年5月前往长春对伪满洲国进行访问。
日本为了挽救在太平洋战场的败局于1942年12月由御前会议作出《为完成大东亚战争而决定的处理对华问题的根本方针》在同意汪伪政权对英美宣战的名义下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放松对汪伪政权政治与经济上的控制并交还租界和撤废治外法权等所谓对华新政策。1943年1月9日汪伪政权向英美宣战汪表声明要与日本同生共死死中求生。为此汪精卫在思想上极力推行培养所谓“新国民”的奴化运动;在军事上扩充伪军代替日军进行守备;在经济上和物资上加强掠夺与搜刮并通过强行收买棉纱棉布和开展献铁献金运动来满足日军所需要的军事物资。
汪精卫效忠日本帝国主义可谓不遗余力。由于东奔西走日夜不得休息致使其背部遇刺留下的枪弹引炎症损及骨髓。11月初汪带病前往东京参加“大东亚会议”由于病体难支遂向日本相东条请求派名医往南京诊治。12月19日由南京日军第一医院施行手术将留弹取出。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旋即恶化。1944年3月3日不得不将汪送往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治疗。但因病入膏盲医治无术于11月1o日下午毙命时年61岁。11月12日日本将其灵柩送回南京。23日汪伪国民政府将汪葬于南京梅花山。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21日国民党当局将汪墓炸毁汪的尸体送往清凉山火葬场火化。汪精卫最终落得个既可耻又可悲的下场。第三十六章虞洽卿虞洽卿1867年(清同治6年)6月19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龙山村。原名和德字洽卿。父亲虞万丰做裁缝后改行经商。12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虞辍学在家做些零活拣些蛤蜊以补充家用与母亲相依为命。1881年虞洽卿15岁时到上海瑞康颜料行当学徒因脑子灵会盘算做事勤快心细有眼光很受老板的赏识。第二年他由学徒升为跑街负责联系业务。之后他出银二百两加入瑞康行成了股东。
为了更好地跟外国人打交道联系业务他进了一家私人办的补习夜校学习英语。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能应付一般会话。他注意阅览《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一次德国洋行急于脱手一大批颜料一些商行怕颜料质量有问题而且都是些红、黑、紫三色大路货怕受骗、难销。虞洽卿通过看报知道德国人急于将货出手是因为欧洲正在打仗德国人要马上回国。于是虞洽卿将颜料全部买下。后来情况果真如虞洽卿所预料的瑞康行因而了大财。
虞洽卿周旋于外国商人与洋行买办之间凭着能与外国人会话兼以办事干练声誉日高。1894年虞洽卿27岁进德国鲁麟洋行当买办开始踏进“上流社会”。
1898年上海法租界当局企图以修筑马路为由侵占旅沪宁波人安放旅榇的殡舍四明公所义冢地。虞洽卿联络上海商界及旅沪宁波人开展罢工、罢市与法国人斗争终于迫使法租界当局不敢再提拆馆改道之事1。在这场斗争中虞洽卿奔上走下多方活动显露头角在宁波同乡中有了会办事的名声也得到上层人士的看重。19o5年正月一个广东籍的官太太黎黄氏带着十几个婢女从四川回广东原籍路过上海时被英租界巡捕房扣押。巡捕房指控黎黄氏贩卖人口便将她移送“会审公廨”。此案承审官是副会审官华人金巩伯陪审官是英国副领事德为门。两人因审理此案生争执德为门和外国巡捕不服从承审官华人金巩伯的处理竟大打出手。上海租界市民平时受尽捕头欺压听到这个消息后怒不可遏举行罢市到处围打巡捕有人还放火烧了巡捕房。租界当局出动武装警车四处兜捕打巡捕的市民。出事第二天上海工商界召开大会认为“中国对付之策仍须和平”决定用和平办法进行抵制。在这场斗争中虞洽卿上至各业领袖下至行帮会门积极奔走造舆论张声势与租界当局交涉迫使英方释放黎黄氏规定“今后一律由中方巡捕到会审公堂维持秩序”2。这次“大闹公堂案”与“四明公所事件”使虞洽卿成了一个知名人物。
19o5年虞洽卿等人起组织“万国商团”中华队。“万国商团”是外国驻沪领事为“保护侨民利益”而组成的武装团体行动听命于租界工部局董事会。“万国商团”起初没有“中华队”。为了维护中国商人利益虞洽卿等人领导上海总商会积极筹办“中华队”。19o6年“中华队”正式成立并加入“万国商团”。每当政局动荡不安“中华队”与“万国商团”一样出防维持秩序。
19o3年虞洽卿离开鲁麟洋行改任华俄道胜银行买办。次年改任荷兰银1参见汪北平、郑大慈编:《虞洽卿先生》上海宁波文物社1946年版。2《大闹公堂案》载《上海通志馆期刊》第1卷。
行上海分行买办。19o6年他赴日本考察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展印象深刻。19o7年虞洽卿担任了上海总商会会长。19o8年虞洽卿等旅沪宁波人起开办“上海四明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兼办储蓄、行钞票。先后在宁波、温州、汉口、南京、苏州、杭州、绍兴及上海、香港等处设分支行或办事处。股本总额由15o万两到1921年增为“国币”225万元后增为“国币”4oo万元。行的钞票据1924年统计是1831万元。虞洽卿为四明银行的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o9年虞洽卿上书清政府要求筹办“南洋劝业会”以使“我国新兴工商业有所观摩而图改进且借此聚全国工商业先进于一堂互相联络”。上书获清廷准奏。度支部拨银7o万两以作经费不足之数36万两由虞洽卿垫付。会长为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端方虞洽卿任会办会址定在南京鼓楼。191o年1月25日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次规模盛大的全国性博览会分设教官馆、工艺馆、农业馆、美术馆及卫生、武备、机械、通运、水族等馆。各省区分别建馆的还有北京、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暨南(包括南洋华侨)等十六个馆另外还有江南制造局出品陈列馆广东教育出品陈列馆和两个陈列外国产品、供人观摩的参考馆。这些馆除陈列各地特产外也展出一些名胜古迹的模型、文物以及从海外引进的新奇产品。整个展览会上的展品共达1oo多万件。另外劝业会还附设马戏场、动物园、植物园、娱乐商场等。南洋劝业会历时半年观摩交流者达2o多万人。在当时的中国能举办这次盛会确非易事。
虞洽卿一生不愿做官用他的话“做官如做戏我做生意还来不及还做啥戏!”然而他十分懂得政治与商业的关系。辛亥革命期间虞洽卿开始与同盟会接触。他组织了一个革命军饷征募队积极资助革命党人陈其美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11月上海继武昌起义后动起义虞洽卿被陈其美派去苏州游江苏巡抚程德全易帜成功。在革命军攻打南京的战斗中虞洽卿代江浙联军向外国人购买枪械还亲自押运子弹到南京天堡城下支援浙军。
1918年虞洽卿与闻兰亭、李云书等在上海起组织我国第一家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过长期的准备克服了许多困难交易所于192o年开张虞洽卿为理事长。虞在大其财的同时暗中通好孙中山在交易所内他收纳、结交了一大批国民党以后的军政要员如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蒋介石等人。192o年4月虞洽卿当选为全国工商协会会长确定了敦促和协助政府实施改良税则、保护专利、奖励明、改善交通和金融等措施为该会的活动方针他还亲自到北京、南京为修改税则而奔走。11924年8月虞洽卿当选为上海总商会第五届会长。同年底北京段祺瑞政府电聘虞洽卿为善后会议专门委员到北京参加善后会议。1925年2月段祺瑞政府任命虞洽卿为淞沪商埠会办。4月27日虞当选为全国商会联合会候补副会长5月2o日升为副会长其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爆上海工人、学生和各阶层人民义愤填膺成立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举行罢工、罢课、罢市。上海总商会迫于形势宣布罢市。身为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于6月1o日召开总商会大会1《时报》192o年3月29日、4月2日。
成立上海总商会五卅惨案委员会。为了与英国殖民当局交涉工商学联合会提出条件17条。虞洽卿主持的总商会五卅惨案委员会提出删去17条中有关撤退海军6战队解除商团及巡捕武装永远撤退英、日驻军取消领事裁判权高级巡捕中华人应占半数及工人罢工集会自由等4条改为13条以总商会五卅惨案委员会名义提出遭到工商学联合会登报反对。6月26日上海总商会宣布罢市结束。
在五卅运动中虞任会长的上海总商会积极进行募捐援助上海罢工工人。从1925年6月到次年6月底经收的募捐款总计洋236万元银43.3万两。这笔巨款是罢工工人生活费的基本来源。向罢工工人放救济款的工作是由总商会成员起组织并担任主要领导的济安会负责的。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李立三曾在五卅运动中“虞洽卿的捐款我们随时要他随时拿”1。这是虞洽卿和上海总商会对五卅运动的巨大支援。
虞洽卿在五卅运动中起初不赞成罢市还亲自跑到几家商店劝复业激起了店员和群众的愤慨。后来他虽不反对罢市但与英国殖民当局交涉时删去条件中的4条斗争态度不坚决。但又不敢与兴起的群众反帝运动潮流相背。这表明以虞洽卿为代表的上层资产阶级既不愿完全倒向帝国主义一边也不愿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企图站在所谓“中间”的调停地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进军和上海工人运动的展虞洽卿逐渐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靠拢。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召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虞洽卿以商界代表出席被选为临时市政府委员。3月26日蒋介石来到上海。虞洽卿连夜到龙华见蒋商量组织替蒋介石筹措军饷的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的问题。第二天虞召开上海商业联合会会议表示商界全力支持蒋介石。3月31日“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成立虞洽卿是该委员会头三名委员之一。这个委员会给了蒋介石大量的财政援助。虞洽卿还将自己的1o万元作为“慰劳费”送给蒋介石。蒋介石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6日虞洽卿以上海商业联合会名义致电蒋介石表示:“敝会愿与三民主义相终始对于当局清党主张一致表决愿为后盾。”1虞洽卿帮助蒋介石“有功”于11月1日和另外11名资本家的代表人物就任上海特别市参事会参事2。一年后他又被委派为中央银行监事。
虞洽卿与蒋介石搭上关系后上海租界当局对他也益加看重关系也更加密切。1926年4月西人纳税会年会通过了工部局所提添设华董3人的议案。12月虞洽卿被选为第一届上海纳税华人代表大会执行委员并任执委会主席。1928年4月16日纳税华人会宴请工部局中外董事及委员虞洽卿以纳税华人会主席身份在宴会上致词:“获聚此中外社会代表于一堂杯酒联欢吾人似见中外合作之花有欣欣向荣之意而大上海展进步乃无穷尽前此双方虽以误会略有芥蒂顷已渐归消灭拨云翳而见青天而目前中外人士合组之工部局实负此切实合作之使命。”11928年2月1转引自何毅亭:《五卅运动中的上海总商会》《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1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商业联合会档案》卷六。
2《新闻报》1928年11月1日。
1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第571页。上海荷兰银行举行庆祝虞洽卿任“华经理”二十五周年典礼和宴会称颂他“任职多年甚著贤劳”特别送以荷兰国王宫自鸣钟等礼品荷兰政府赠他勋章一枚。1936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决定将西藏路自苏州路至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一段命名为虞洽卿路。1o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虞洽卿路”命名典礼。这一段时间虞洽卿在政治上春风得意。
航运业是虞洽卿经营的重要部分。19o9年他起成立“宁绍轮船公司”任总经理。因宁绍公司是股份公司他的股本不多总经理上有董事会很难让他独揽大权和施展抱负。1913年他独资创办“三北轮船公司”在家乡浙江龙山修筑海堤建造码头购置三艘百吨轮取名“慈北”、“姚北”、“镇北”行驶于宁波、余姚、镇海、舟山等地。到1916年三北公司买进了“宁兴轮”参加沪甬航线。公司的资金从2o万增到1oo万。以后又盘进英商鸿安轮船公司开辟了南北洋航线。到1919年三北公司资本增到2oo万后来又增到25o万。以后盘进肇成机器厂改名三北轮埠公司机器厂专门修理三北、鸿安、宁兴公司的船只也能制造一些型船只和拖轮铁驳及长江各埠的浮码头趸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轮船回国一时船少货多三北公司获利很大。虞再为三北公司添资百万购置江轮五六艘展沿海及长江中下游航线。欧战结束后外商轮船纷纷重来三北公司没有能力与之竞争亏损很大虞洽卿只好靠借债度日。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不久上海、南京先后沦陷。三北公司在战争中受到了巨大损失。有3万吨船被政府征用炸沉用来封锁江阴要塞。另有2万吨行驶长江的船因吃水较深不能进入川江想回上海因江阴堵塞不能通行。留在上海的4万吨船一时也无法活动。不久经意大利驻沪领事的同意三北公司留在上海的4万吨船队挂上意大利国旗航行。虞洽卿借自己是上海难民救济会理事长之便借战时上海租界粮食紧张之机募集大笔款项用三北公司轮船到西贡、仰光运大米到上海获利颇丰。同时他向香港汇丰银行借款在香港向挪威华伦洋行购进3艘远洋轮船以“华伦银行”代理的名义让这3艘远洋轮船挂上挪威和巴拿马国旗搞运输。这样虞洽卿经营的三北公司船队重又活跃起来。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上海的租界成了“孤岛”。一些头面人物迁往内地有人劝虞洽卿也离开上海但因虞的根基在上海所经营的航运业红火因而仍留在上海。日军占领上海后于1937年12月成立了“大道市政府”。1939年4月南京出现“维新政府”后上海大道市政府即直属南京管辖改组为“上海特别市政府”。日本人为控制上海企图拉拢虞洽卿为日本人办事而虞洽卿又接到蒋介石令宁波专员公署转来的两份电报一电劝他到内地从事工商业建设一电问他何日启程。为了躲避日军及汉奸的威逼利诱虞洽卿通过国民党政府在上海的地下人员于1941年春离开上海去重庆。
1941年夏虞洽卿经6路到达重庆。一路上他看到6上运输在大后方的重要地位。到重庆后即与王晓籁、朱联馥等组织“三民运输公司”经营水6运输水路有原三北公司在川江行驶的几只轮船6路是汽车运输。以后他到昆明与龙云接洽和西南财阀缪云台合资开办了“三北运输公司”购到美国道奇牌卡车3百辆从缅甸仰光贩运国内很需要的汽车零配件、五金器材等到四川。虞洽卿还弄到一张蒋介石的“手谕”写明此即“抢运物资”沿途军警不得加以留难。这样虞洽卿进四川不久又了大财。1945年4月虞洽卿因患急性淋巴腺炎医治无效于26日在重庆逝世终年78岁。在弥留之际他嘱赠黄金千两给国家以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第三十七章荣宗敬荣德生荣宗敬、荣德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他们主要经营面粉厂、纺织厂被人称为“面粉大王”和“纺织巨子”。
荣宗敬生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原名荣宗锦晚号锦园。荣德生生于1875年(光绪元年)原名荣宗铨后取号乐农。他们是江苏无锡西乡荣巷人。他们的先世多从事商业。祖父荣锡畴是往来于沪、锡两地的贩运商。父亲荣熙泰先在浙江乌镇一家冶坊做帐房后经人推荐到广东当了清政府的厘卡税吏。母亲石氏。荣氏兄弟幼时入塾读书并帮助母亲做家务干农活。荣宗敬14岁进上海南市铁锚厂学习帐房业务。翌年到上海永安街源豫钱庄习艺。3年苦学满师后到上海南市鸿昇码头里街森泰蓉汇划字号(钱庄)当收解(跑街)1负责承揽生意、联系客户等业务。1895年钱庄倒闭后他回无锡闲居。荣德生比荣宗敬两岁。15岁时到上海通顺钱庄学艺。18岁时随父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帮理帐务。1895年他在厘金局3年任期届满便和父亲相偕离职回乡。
1895年荣氏父子三人都赋闲在家开始筹划今后的前途。当时江浙一带开钱庄的风气盛行不少人因开钱庄了财加上荣氏兄弟俩都是钱庄学徒出身于是荣熙泰便服儿子开设钱庄。1896年2月荣氏与别人合伙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荣宗敬任经理荣德生为管帐。头两年钱庄盈利不多合伙的三个股东便将股金抽走。从1898年起广生钱庄由荣家独资经营。为展业务钱庄在无锡设了分庄荣德生任经理经营上海、无锡以及江阴、宜兴间的汇兑业务。广生业务日益兴旺盈利节节增加。19o8年由于荣宗敬在上海投资的裕大祥商号搞投机生意失败亏银六七十万两广生钱庄受到牵连元气大伤不得不歇业关闭。
荣氏兄弟开钱庄的同时还经营收茧业务。他们利用钱庄汇兑的有利条件可以无息地使用顾主的汇款来大批收购蚕茧利用与无锡丝厂经理的私交使蚕茧销售畅通无阻因而收购蚕茧的业务年年盈利。收茧季节大量资金的调拨对广生钱庄的汇兑业务也有所促进。茧行的稳固收益是荣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来源。尽管后来他们的财富越滚越多但对茧行一业仍不愿放弃一直继续到抗日战争爆后才停业。
19oo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北方生粮荒江南的粮食大批北运尤其以上海、无锡等地的面粉为最多。因为面粉北运免税经营面粉业的实业家均获厚利。荣氏兄弟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创办面粉厂。19o2年他们与官僚朱仲甫各出一半股金合伙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经营工厂内部事务荣宗敬在上海主管广生钱庄并负责保兴的对外业务。
保兴面粉厂初建时规模不大只有3o余名工人法国造的石磨四套每昼夜出粉3oo包。开业之初一时难于打开市场销路不佳。朱仲甫见面粉厂获利不多便于第二年退出。为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另方面他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为稔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1参见桑逢康著《荣氏家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的努力保兴面粉在北方打开了销路。这时保兴厂更名为茂新厂。荣德生仍任经理荣宗敬任批经理。19o4年日俄战争爆。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茂新厂的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oo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所有砂石杂物一概剔出。茂新厂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包装美观与当时其他名牌面粉并驾齐驱。1912年初面粉市场曾一度疲软但“兵船”面粉销路仍畅。
棉纺织业也是荣氏兄弟经营的重要事业。19o5年荣氏兄弟同荣瑞馨等合股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起初纱厂因经营不善亏蚀甚巨。19o9年该厂人事改组由荣宗敬任董事长荣德生任经理经过一番整顿振新厂才度过难关。到1915年荣氏兄弟以股东之间矛盾为由退出了振新纱厂。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初所采取的奖励兴办实业等措施激起了一些商人和资本家进一步振兴实业的强烈要求和愿望。1912年9月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荣德生以无锡商会会员代表身份出席会议。会上荣德生主张扩充纺织业增设机器制造厂以轮船、火车、农、矿、军械制造等为主由国家起然后招商筹办并要求政府派学生出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1。与会的一些政界名人也表了鼓励办实业的演荣德生很受感动。加上茂新面粉厂获利甚丰荣氏兄弟办实业的热情更加高涨。1912年他们与人合作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荣德生因在无锡经营茂新仅任公正董事。1913年冬和1914年夏他们在上海创办福新二厂和三厂。
1914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欧洲各交战国粮食生产锐减不但无力向外输出相反却要向国外采购。于是上海机制面粉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荣氏兄弟于1915年收买上海中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四厂。1917年又将在上海租办的华兴面粉厂改为福新六厂。这期间荣氏兄弟还向汉口展1918年在汉口兴建福新五厂。在福新厂扩充的同时无锡的茂新面粉厂也在扩充。1916年他们租办和收买了无锡惠元面粉厂改为茂新二厂。在1916年至1917年间无锡5家面粉厂中有4家归荣德生经办。到1919年茂新、福新面粉系统共有8个厂。面粉厂设备和生产能力与“一战”前相比增长了近两倍。荣氏兄弟因此获得了“面粉大王”的称号。他们的经营之道主要有:一是充分利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洋行订购机器以此来不断扩充生产设备。二是依靠信誉大量抛售远期栈单作为调度资金的手段。三是采取控制原料的办法抢先买下大量的新麦以维持长期不断的生产这样便使自己的企业在同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四是十分注意生产技术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如他们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之所以光滑洁白除选用优质麦为原料外还由于在生产中使用了漂白剂。此外为适应顾客的心理他们还采用上等白布制作比其他厂家更大的面粉袋并且适应一般人的侥幸心理在面粉袋里放铜元作为“彩头”以扩大销路。在面粉业展的过程中荣氏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的有利时机努力展纺织业。1916年在上海招股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公司确定资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本为3o万元分作3ooo股荣氏兄弟的出资占总资本的6o%荣宗敬任总经理。公司的经营大权、财务调度、各厂成品销售、原料和物料的采购以及人员的雇佣和调动等权力都由总经理掌握。申新纺织无限公司成立后展很快。到1918年其盈利额达到22万多元为1916年该厂盈利额的11倍。1917年荣宗敬又买下了上海恒昌源纱厂1919年3月改称申新二厂。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中国爆了五四爱国运动。上海棉纺织业积极响应举行罢市抗议北洋政府镇压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市罢业期间荣宗敬曾表讲话认为曹汝霖、章宗祥、6宗舆这些“不良分子不顾民心”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致学界罢课商业罢市农工辍工风潮飘荡全国风靡人心一致众志成城实敝国数千年来第一之奇特虽然此会之事由敝国不良分子措置不良而实果乃由日本国人违反世界公理有以造成之也。”1荣氏兄弟积极参加了全国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同时准备趁此机会继续扩大自己的企业。他们派熟悉国外情况的人至欧美考察购买新式机器及时更换旧的生产设备。同时他们联合同业组织了面粉和纱布交易所。在交易所中荣氏兄弟经营的申新厂不仅做多头大量购进棉纱来哄抬市价而且还大量抛出棉花来压低花价谋取更大的利润。
为了改良麦、棉品种荣氏兄弟在二十年代初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进行实验工作。荣氏兄弟接受爱国实业家张謇“用教育来创进实业”的主张积极兴办教育事业。从19o6年起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第一、二、三、四学竞化第一、二、三、四女子学在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学校鼓励工人子弟就学。1919年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创办了公益工商中学开设工商两班并设有商店、银行和工场供学生实习用。学生除学习一般中学的共同课程外还注重工商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该校的毕业生在以后荣家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面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荣家企业在抵制外货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到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已经达到12个其中茂新有4个厂福新有8个厂。其生产能力已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量的1/3左右。申新纺织厂在这期间也展至4个厂拥有纱锭13万余枚比创办时期增长了9.4倍其展度大大地过了同期全国纱厂及民族资本纱厂的度。1921年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在上海成立荣宗敬任总经理。这标志荣氏企业系统基本形成。
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更加动荡和不安的时期。荣氏企业也和全国所有民族企业一样在内外压迫下蒙受了不少损失。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也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为了加强竞争荣德生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1924年在申新三厂实行管理改革聘用专家和技术人员替代工头管理生产并制订出一整套厂规条例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爆全国再次掀起反帝斗争的**。荣宗敬立即表宣言:“自五月卅日南京路生惨剧以后凡我同胞莫不切齿痛恨致酿成罢课、罢市、罢工之举行现在家常日用与夫个人生活所必1《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64页。
需实以舶来品占居多数每年流出之金钱何以胜计漏卮不塞困穷立待。兹由鄙人起自6月1日起凡在本公司范围以内之同仁一律不购买舶来品。”1荣德生也表示了对罢工工人的支持。《锡报》1925年6月26日报道“自沪案(五卅惨案)生后本邑各界捐款助沪工者颇为踊跃昨本市西门外申新第三纺织厂主人荣德生君因鉴于沪上罢工工人失业日久亟应量力救济愿将厂中端节筵资一百万如数捐助。”荣家企业在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中开始转亏为盈。于是荣氏兄弟趁机再次扩大实业。1925年先后收买上海德大纱厂建立申新五厂租办常州纱厂成立申新六厂。北伐**期间荣氏兄弟对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感到恐惧。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荣宗敬要求白崇禧解除工人武装“以维治安”2。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企图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搜括来维护自己的政权。荣宗敬因抵制蒋介石政府强令摊派购买的“二五库券”而遭到通缉。在国民党的压力下荣宗敬被迫屈服购下了摊派的“库券”。为了拉拢荣宗敬国民政府让他担任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荣宗敬逐渐向国民政府靠拢与官僚资本加强了联系他以做押款的方式取得银行的支持举债将申新厂又增添了3个。这样到1931年底荣氏兄弟的申新纺织系统已展到9个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拥有纱锭46万枚。至此申新纺织系统已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业资本集团。荣家兄弟继获“面粉大王”称号之后又获得“棉纱大王”的称号。
但是这时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由于国内捐税的繁重以及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负债累累。到1934年总公司资产总额为68oo万元负债却过63oo万元致使大部分厂子被抵押了出去。荣宗敬被迫向国民政府实业部请求救济。然而国民政府实业部却趁人之危企图用3oo万元的低廉价格将荣氏企业据为己有。荣宗敬为此致函蒋介石指责实业部不仁不义1。在无锡的荣德生联合申新三厂的股东和同业声援荣宗敬。慑于社会舆论实业部不得不放弃吞噬申新的企图。1936年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也企图利用债权吞食申新企业。荣氏兄弟再次借助实业界同仁以及社会舆论的帮助挣脱了宋子文设下的圈套。荣氏企业虽然保存了下来但债台高筑的局面却没能改变。在抗战爆前荣氏各厂仅勉强维持生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荣氏兄弟经营的大部分企业未采取措施向内地迁移致使在战火中损失惨重。纺织厂方面在上海的除申新二、九两厂因开设于租界之内在白天能勉强开工外其余各厂均遭破坏。面粉厂方面上海福新各厂均损失严重。无锡茂新一厂、济南茂新四厂也未能幸免。当时荣宗敬因企业损失严重曾一度参加了日本策划成立的“上海市民协会”企图重振旧业。但由于爱国者及时对他指明了该组织的反动性质他未深陷泥坑。荣宗敬为了逃脱日本侵略军的胁迫1938年1月避居到香港。1938年2月1o日因脑溢血症复医治无效在香港逝世享年65岁。荣宗敬的去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切。上海各报都以显著地位登载消息竞相表悼念文章。2月17日国民政府也表悼念令褒扬荣宗敬“兴办实业”1《锡报》1925年6月11日。
2《上海总商会会议记录》《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192页。
1《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428页。
的精神。
荣宗敬去世后荣德生由汉口返回上海。为避免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拒绝出任申新总公司经理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这时荣氏企业多由他的子侄们从事经营其中申新四厂和福新五厂在抗战中相继迁入西南和西北为支援抗战起过一定作用。留在上海租界内的申新厂所生产的产品除在上海和内地销售外还畅销于南洋华侨之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荣德生积极恢复茂新一厂并于1946年在上海组织“天元实业公司”在无锡开设天元麻毛棉纺织厂。1947年由他控制的茂新厂与上海几家大面粉厂合作组织同业联营组织“五厂公证”在国民政府粮食部的支持下曾垄断了麦的采购并且操纵了面粉的销售。1948年由荣德生主持将申新二、三、五厂和茂新厂组成总管理处并出任总经理。
荣德生在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有过一定的幻想想通过国民政府向日本索取荣家企业在战争中的损失赔偿同时还想通过得到国民政府的帮助来展荣家企业。1945年他向国民政府婉转进言要求稳定货币建立威信。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o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无锡解放时他留了下来。
荣德生不仅个人留了下来而且还于1948年下半年制止自己的部属将申新三厂机器拆迁运到台湾的企图。解放后他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新中国并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人民政府十分尊重荣德生并给予他相当的荣誉和地位。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务。1952年7月他因病逝世于江苏无锡享年77岁。
第三十八章范旭东范旭东原名源瀼字明俊。1883年(清光绪九年)1o月24日出生于湖南湘阴东乡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为直隶大兴县知县。父亲名琛字彦瑜以教书为业。范旭东6岁时其父去世家境贫寒全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1892年其长兄源濂任私塾教师他得以继续求学。范旭东自幼从姑母学诗书后入长沙北乡捞刀河吴镜蓉馆学八股试帖。他对八股文章很反感曾:“八股文章代圣贤立言我有主见应由我尽量挥要我伪装圣贤来假话是不可能的。”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举国上下无不痛心疾范旭东常到宣传新学的求贤书院阅读报纸谈论时事。1898年维新运动中范旭东追随其兄范源濂(梁启的弟子)致力于维新运动受到很大影响为其以后致力于实业救国之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9oo年范旭东与其兄参加汉口唐才常举义失败即随兄赴日留学改名范锐字旭东。初入东京第六高中后考取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曾参与编辑《游学译编》月刊的地理一栏;同时接近康梁派曾向梁启主编的《清议报》投槁。191o年毕业后留校任专科助教。次年回国。
初时范旭东在天津制币厂任总稽核本想为整顿中国币制做一番事业无奈造币厂积弊太深黑暗重重最终只得辞职。之后他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规模石墨坩锅制造厂。1912年7月范旭东在北京政府农商部任职。1913年范旭东被北京政府派往欧洲考察盐务。在欧洲近一年间他参观了欧洲大6各国矿盐产地和沿海盐场次年回国后向当局提出了改革盐政的建议主张取消专商废除引岸改良盐产统一税率1。时值袁世凯正热衷于皇帝宝座对范旭东的建议置之不理范只好求助于盐务署顾问、《盐政杂志》主编景学钤共同集资5万元创办久大精盐公司。1915年6月在塘沽设厂8月正式投产产品商标定为“海王”由景本白任董事长范旭东任总经理。1916年第一批国产精盐运往天津销售揭开了中国盐业史上新的一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后欧亚交通梗阻纯碱奇缺独霸我国碱业的英国卜内门公司趁机囤积居奇致使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一些食品业和用碱工业由于买不到纯碱而被迫停产倒闭。1917年吴次伯等人试验制碱成功经人介绍与范旭东商谈办厂事宜。然而卜内门公司百般刁难吴次伯中途背信弃义英国汇丰银行又要挟财政部将用盐制碱特权给予英商面对严峻的形势范旭东毅然亲自北上招股决心担负起办厂重任。
范旭东的努力终于没有落空。1917年1o月北洋政府批准永利原盐免税并通令在永利厂址百里内不得再设同类工厂。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召开成立大会招募银元4o万。范旭东被董事会推选为总经理。然而永利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外国资本家封锁关键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又缺乏资金股东纷纷退出使永利陷入了困境。
1李祉川、陈歆文:《祖国·事业·科学·人才》见《化工先导范旭东》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1张高峰:《苦海盐边创业纪实》见《化工先导范旭东》第16页。“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1这是范旭东的名言。范旭东一向待人至诚求贤心切为了摆脱困境1921年他派陈调甫赴美考察并委托他在美国物色人才以高薪先后聘请了留美化工专家侯德榜和美国工程师李佐华经过多年的技术钻研终于解决了大现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得永利于1924年8月开工生产。回忆当时的情景范旭东无限感慨地:“侯先生奋不顾身寝馈于工厂从事死拼先后四五年煞费苦心这工作不比重新明有什么不同。”2但6年的设计安装耗资16o万元出的碱竟是红、黑相间像锅锈一般碱厂被迫停工。范旭东临危不惧做出了派人出国学习、借用久大资金、裁减人员三项决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国卜内门公司见永利公司受挫千方百计企图吞并都被范旭东采取措施击破。1925年8月又生了范旭东被绑票事件反动政客郝鹏为了筹集军费策划绑架讹诈久大13万元之多。范旭东被救出后竟失声痛哭感叹在中国办工业之艰难。侯德榜在美国几经周折终于查明新制碱失败的原因是干燥锅品质太差并买得新的干燥锅回国。1926年6月永利厂重新开工每日生产优质纯碱达3o吨以上1926年8月“红三角”牌纯碱参加在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一举获得金质奖。卜内门公司不甘心它在中国被永利所取代又使出了降价抛售的手法但永利也以更大幅度的降价出售迫使卜内门公司请求谈判卜内门公司妄图扼杀永利的阴谋破产了。
“红三角”牌纯碱获奖后永利碱厂的产品销路大开产量不断增加。
1926年纯碱产量为45o4吨1931年为23442吨1936年为5541o吨。范旭东热情提倡科学救国对科研工作极其重视。1922年8月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由于当时资金困难范旭东拿出办久大和永利的酬劳金来创办黄海他坚决地:“我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1范旭东形象地把近代工业比作长城把科学研究比作长城的地基以明科研对近代工业的重要性。黄海初期的目标是协助永利和久大解决技术问题后来又选择了最切合国计民生的项目。
1928年9月范旭东在塘沽又创办了《海王》旬刊。为何要办《海王》范:“他是团体最重要的分子是团结这个团体的胶着力我们有了错处受他的潜移默化自然改悔误入了迷途他像暗夜的灯塔般指方向。”2《海王》是久大、永利和黄海的共同喉舌。该刊以(1)“绝对相信科学”;(2)“积极展实业”;(3)“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4)“以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1等为信条时常登载科学消息与新知识深受科技界重视。
追求是不懈的永利办起来之后范旭东又开始着手创办制酸工业。1929年1月范旭东给实业部打报告提出了以2ooo万元展纯碱、硫酸、合成氨、硝酸等工业的计划。1933年11月克服了重重阻力范旭东正式呈文1陈竞生:《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一个引进技术的范例——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引进技术展的成就》《光明日报》1981年3月3日。
2徐盈:《范旭东及“永久黄”工业团体展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1《创设海洋研究室缘起》《海王》旬刊第十六年第31期。
2《海王》旬刊第十九年第2期。
1《海王》旬刊第七年第1期1934年9月2o日。
政府备案承办硫酸铔厂。1934年4月范派侯德榜等人赴美考察引进硫酸铔厂技术设备。经过两年筹建1936年被批准为特许公司。1937年2月南京硫酸铔厂竣工次试车成功日产硫酸铔25o吨硝酸4o吨。范旭东兴奋地:“中国基本化工的另一支翅膀生长出来从此海阔天空听凭中国化工翱翔!”2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3年5月范旭东严辞拒绝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在黄海化学研究社新建的图书大楼内签字。抗日战争爆前夕日方通过各种渠道谋求与范旭东合作但范坚决表示:“宁举丧不受奠仪。”3七七事变后不久天津、塘沽沦陷永利碱厂等被日军占领。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在淞沪会战中范旭东组织南京硫酸铔厂全体职员赶制军需炸药支援抗战。日军曾三次轰炸南京硫酸铔厂。范旭东与侯德榜有组织地把部分人员、主要机械设备迁往内地有的笨重设备不便转移则拆下投入长江不为敌用。范旭东决心为中国再创立一个化工中心碱厂厂址选定在四川省犍为县岷江畔五通桥的老龙坝为纪念“永久黄”团体在塘沽的事业将老龙坝改名为“新塘沽”。1五通桥的盐源比不上塘沽塘沽的制碱方法必须改进。为了提高食盐的利用率和减少污染1938年8月范旭东派侯德榜等人到欧美考察临行前范旭东鼓励:“难道黄头、绿眼珠的人能够做出来我们黑头、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2侯德榜不负厚望经过五百次试验新法制碱终于宣告成功1941年3月范旭东集会宣布将新的制碱方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为了购买技术设备与器材194o年1o月范旭东踏上赴美的路程。他克服了旅途的坎坷、身体的不适终于使满载着机器设备的2oo辆运货卡车胜利而归。不料日军进攻香港范被困香港至1942年3月才得以脱险回到重庆。他在庆祝会上:“我马上开始工作希望同仁各守各的岗位少谈方法多做实事向前努力把我们的事业做一颗民族复兴的种子。”3范旭东自1938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以来连任了四届。其间国民政府以援助为名用贷款为诱饵企图控制永利都被范旭东拒绝。永利虽坚持了企业的独立性却深受官僚资本的重压由此战时范旭东的企业始终在不死不活的状态中惨淡经营。范旭东在抗战后期已开始认识到国民党政权的**无能他曾对永利公司的章执中:“中国的未来要靠中国**才有希望。”1抗战胜利前夕范旭东结识了**重庆地下组织负责人龚饮冰经周恩来批准1945年6月两人在重庆创办建业银行从此范旭东与中国**有了联系。
1944年11月范旭东赴美出席在东美太平洋城举行的战后工商国际开会议对于战后事业的展范旭东早已拟定了《十厂计划》。1945年初范旭东与美国华盛顿进出口银行商约借款美方因钦佩范旭东与侯德榜的人2徐盈:《范旭东及“永久黄”工业团体展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46页。3熊尚厚:《范旭东》《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5辑第62页。1郭炳瑜:《我在永利碱厂五十年的见闻回忆》《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9o页。2张能远:《范旭东和中国近代化学工业》《江苏近现代历史人物》第1集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第89页。
3徐盈:《范旭东及“永久黄”工业团体展史》《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42页。1熊尚厚:《范旭东》《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5辑第64页。格与事业的成就破例以优惠的条件借款16oo万美元只要中国政府担保即可履行放款手续。范旭东兴奋之余提笔写道:“真是千载良机值得重视。”2不料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和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互相推诿迟迟不给答复。同年范旭东以参政员的身份向政府建议设置经济参谋部制定战后建设计划纲领这封建议书反映了他严谨的经济思想和管理才能无奈国民党正忙于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借款一事最终以“未予批准”告吹。范旭东的一腔爱国热血付之东流。
1945年9月**在重庆桂园招待产业界人士高度赞扬了范旭东等人为化学工业所作出的贡献并表示欢迎他到解放区开办工厂。1945年1o月1日范旭东突然病倒。1o月4日下午3时病逝于重庆沙坪坝南园寓所享年62岁。
2胡迅雷:《中国工业巨子范旭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291页。第三十九章蔡元培蔡元培字鹤卿改字仲申;号鹤庼后改号孑民。曾用名有蔡振、周子余、锷青、会稽山人等。1868年(清同治七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父亲宝煜是当地一家钱庄的经理在蔡元培11岁时病逝。蔡元培6岁入家塾读《百家姓》、《千字文》和《神童诗》等书。1877年起因家境困难改到别处附读。13至16岁在叔父蔡铭恩和秀才王燓修指导下阅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等书学作八股文。17岁考中秀才开始自由阅读有关考据和词章的书。18至19岁在家乡做私塾教师。2o至22岁为同乡举人、藏书家徐树兰校订图书得以博览群书学问有很大长进。23岁赴杭州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去北京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28岁授职翰林院编修。这时的蔡元培已是一个才华出众“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1的士大夫了。
正当蔡元培在科举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的时候1894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清廷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蔡元培极为悲愤痛感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涉猎翻译西方书籍思想眼界渐开开始走出传统思想的牢宠感到遵循祖宗成法不能找到国家和个人的出路。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他认为“西政善者皆暗合中国古制”虽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但毕竟迈出了向西方探求真理的第一步。
1898年戊戌政变后蔡元培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仅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以图扭转**局面这是不可能的。他看透了清廷的昏暗腐朽“无可希望”于是在这年9月毅然弃官南下在家乡兴办教育。这是他委身教育服务于新式学校的起。
同年冬蔡元培就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这个学堂依学生程度分三斋大体上分别相当于后来的高、初中、高中一年级的水平。教员中有新旧两派新派笃信进化论提倡民权女权思想对尊君、卑民、重男、轻女的旧观念经常予以批评。旧派对新派异常忌恨怂恿堂董妄加干预。蔡元培对此不能接受愤而辞职。
19o1年夏蔡元培到上海就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他的教学很有特色规定学生自己读书。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每天写札记每月作文一次都由他亲自批改。他还鼓励学生练习演以便用演去唤醒民众。他注意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特班学生黄炎培后来在追思蔡元培的教诲时认为他“所诏示千言万法一归之爱国”1。
19o2年4月蔡元培等在上海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被推举为会长。
同年11月南洋公学因学校当局欲惩戒无辜学生引了退学风潮。蔡元培同情并支持学生亦辞职离去。经他提议由中国教育会资助百多名退学学生组成爱国学社公推蔡元培为总理。爱国学社以教育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和革命教育。蔡元培“公言革命无所忌”认为革命乃治病之良方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
1罗家伦:《逝者如斯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8o页。1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4页。
19o3年4月抗俄拒法运动高涨蔡元培主张成立团体声援广西人民的拒法运动。并针对俄军在东北的侵略行径出版《俄事警闻》(后改称《警钟》)号召抗俄救国。19o4年2月蔡元培在该报表白话《新年梦》描写自称“中国一民”的人在梦游中的见闻表达了他想改变社会经济制度“造个新中国”的愿望。
19o4年7月蔡元培接任爱国女校总理。当时他认为革命只有二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注重军事训练播下了暴动的种子;在爱国女校则播下了暗杀的种子。同年冬光复会在上海成立他被选为会长。19o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经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接着孙中山指派他为上海分部负责人。他又展黄炎培等人入会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9o7年6月蔡元培赴德国留学。先在柏林学习德语兼作家庭中文教师翌年进莱比锡大学。留德四年半编写了《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等书。《伦理学原理》出版后被国内一些学校作为伦理学教科书书中的某些唯物主义观对思想界产生过一定影响。**后来回忆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到这本书的情景时:“我们当时学的尽是一派唯心论偶然看到像这本书上唯物论的法虽然还不纯粹还是心物二元论的哲学已经感到很深的趣味得了很大的启示真使我心向往之了!”1。
1911年12月蔡元培由德国回到上海。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继续担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任职期间他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把清廷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加以修正删掉忠君、尊孔的内容改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他指出这五方面教育皆为当代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界所提倡之军国民主义及实利主义固为救时之必要而不可不以公民道德为中坚。欲养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种哲学上之世界观与人生观而涵养此等观念不可不注重美育。”他对清廷旧学制进行了重要改革提出务必顺应时势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为此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学堂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各种教科书务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学废止读经初级学可以男女同校;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分科等。他还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部除设普通教育司和专门教育司外特设社会教育司借以把教育事业从学校扩大到整个社会。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时主张精兵简政节约经费。政府各部人员多者百余人但他主张:为事择人不必多设冗员因而教育部连缮写员在内也只有3o多人。蔡元培为人廉正生活俭朴平等待人极少衙门作风。同盟会员持孙中山介绍信来他不予安排;素不相识的青年王云五因对高等教育提了中肯的意见被破格录用。教育部上起总长下到部员不分等级月薪一律3o元全部开支每月不过千元。由于“诸事简陋惟务实际”勤杂人员用得很少以至堂堂教育总长亲到大总统府去领教育部的大印都是乘人力车往返的。这些带有公仆特色的作风成为中华民国开国史上的美1李锐:《**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页。谈。
1912年9月蔡元培携眷再度赴德国留学。翌年3月袁世凯刺杀了宋教仁。6月蔡应孙中山之召回国。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痛斥袁世凯是毁弃民元约法的罪魁是凭借武力的野心家主张用武力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
讨袁军事行动失败后蔡元培于当年1o月到达法国从事学术研究。1916年3月蔡元培等与法国政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起组织华法教育会蔡任中方会长欧乐任法方会长。华法教育会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总部它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从国内招收大批华工并为他们开办华工学校;二是展留法勤工俭学会组织无力出国求学的青年以半工半读方式到法国留学。后这项工作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相当广泛的群众运动一时赴法勤工俭学者达千人。其中许多人在勤工俭学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成为中国**的著名领袖和优秀干部。
1917年1月在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原来的北京大学是一座封建思想浓厚、官僚积习很深、校政**的学府许多学生把上大学作为升官财的阶梯对研究问题并无兴趣;教员中不少人不学无术吃饭混日子。因此学校被人称为“官僚养成所”。蔡元培上任后先对北京大学的校风进行整顿。他到校第一天校役们列队在门口恭候并向他行礼表示欢迎他立即脱下礼帽向校役们鞠躬还礼。历任北大校长都是由总统任命的特任官他们出入校门是从不理睬校役的。蔡元培的民主作风和平等待人精神在北大师生和校役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师生之间常有文字交往研讨学术因此深受青年学生的景仰。他注重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旧观念教育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财之阶梯”。他衡量教员和学生优劣的标准是学问的有无好坏不是地位的高低和家庭的贫富。
蔡元培深知办好一所大学激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必须拥有一支积学而热心的教师队伍。为此他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杨昌济、马寅初、马叙伦等著名学者来校任教。这些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到校后成为蔡元培整顿和改革北京大学的重要力量。
为了鼓励和提倡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在蔡元培的组织和支持下各种学术团体和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如新闻、音乐、画法、书法、体育等研究会以及新潮、国民、平民讲演团消费公社等社团。蔡元培目睹许多学生无意于学术研究却醉心于运动官吏议员从中感到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为此他起组织进德会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不当议员、不吸烟、不饮酒等为戒规以提倡培养个人高尚道德为宗旨。该会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道德堕落的不满对北大部分师生中道德风尚的扭转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因此他在北京大学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后来他总结他在教育界的经验时:“我对于各家学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展。”1从这种办学方针出蔡元培聘请教员不拘1《宇宙风》第56期1938年1月1日。
一格唯才是用即只问学问、能力不问思想派别不求全责备不以个人政治倾向作为取舍的标准。“圆通广大兼容并包”当然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中而是鼓励向封建主义作斗争。因为旧思想旧文化在北京大学仍占统治地位充斥各个学科新思想新文化被视为“异端邪”。因此提倡“兼容并包”的方针正是为了打破旧思想旧文化**主义的桎梏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展创造有利条件。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体制进行了改革。他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两科。鉴于文理分科的流弊力主文理沟通主张废去年级制采用选科制。选科制的实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设立了校评议会实行教授治校和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事项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北京大学经过蔡元培的整顿革新面貌为之改观不仅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树立了新的楷模而且促进了知识界思想的转变。在青年学生中掀起追求民主和真理的热潮北京大学因而也就成了五四运动的摇篮。
蔡元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倡导者。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两大口号蔡元培是这两大口号的积极宣传者。他反对尊孔迷信认为守旧派“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背离了思想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因而是十分荒谬的。他抨击几千年来封建**思想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于相对世界持绝对主义执一而排他”给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他:“欧化优即在事事以科学为基础。生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甚而至于艺术的创作无不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1他要求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希望学生立志展科学文化事业使中国加入“世界学术之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强烈反响。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庆祝欧战胜利大会上作了题为《劳工神圣》的讲演。他声情并茂地:“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啊!”2这里他所的劳工是泛指各种劳动者不单指工人即“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3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力量的新认识。“劳工神圣”在当时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蔡元培主张教育平等极力提倡平民教育。他支持学生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赞助他们走出校门去为劳苦大众服务。192o年平民教育讲演团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1922年北京大学开始规定五一劳动节放假蔡元培以校长名义出布告:“本日为精神劳动纪念日经校务讨论会议决放假一日。”这座全国最高学府公开纪念劳动节反映了时代潮流的变化也反映了蔡元培思想的可贵。
1919年五四运动爆时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傅增湘要蔡元培负责召回结队游行的学生蔡元培对学生参加政治活动不大赞成但也不多加干涉因而回答:“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制止。”学生被捕后他同情学生并立即对被捕学生积极进行营救。当警察总监提出释放被捕学生的条件时1何炳松:《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o5页。2《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27日。
3《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1月27日。
蔡元培慨然以身家作保表示同意。他还和师生们在校门口列队欢迎被捕同学归来。
5月8日北京政府决定撤免蔡元培北大校长职务并下令北京各校整饬学风。在巨大的压力下蔡元培悄然离京辞去北大校长之职。北京大学师生起了“挽留蔡校长”的斗争北京各校和社会各团体也积极响应。北京政府慑于群众的压力被迫电促蔡元培回任北大校长。由于校内外各方的再三敦促9月中旬蔡元培返回北大。他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口号向北大和全国青年学生表示:自今以后“愿与诸君共同尽瘁学术使大学为最高文化中心定吾国文明前途百年大计”1。蔡元培在五四运动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却不完全理解群众运动的作用;他忧国忧民富有爱国精神却看不到解放中国的道路。因而他认为救国运动已经完成学生应该“尽瘁学术”。这时的蔡元培依然局限在读书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之中。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蔡元培认为应以“学术自由”的原则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盲从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必即信仰马克思。”1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马克斯学研究会”在《北大日刊》上刊登启事正式宣布成立蔡元培支持研究会的成立并应约在会上讲话。当时北京政府到处防范“过激主义”北京大学居然允许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存在这明了蔡元培的胆识。
192o年冬蔡元培赴欧美各国考察教育1921年9月回国。1922年初北京争取教育独立运动呈现**蔡元培积极支持这一运动。3月他表《教育独立议》一文主张“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2。
1923年夏蔡元培再次赴欧。此后一段时间他虽然仍保留北大校长名义但已不主持北大实际工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5年五卅惨案生后蔡元培在欧洲致电北京大学对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示完全支持。并撰写《为国内反对日英风潮敬告列强》一文在欧洲各国报刊上用英、法、德等文字表揭露惨案真相。
1926年2月蔡元培由欧洲回国坚辞北大校长职务。虽因各方挽留辞职未果但仍滞留上海没有北上。1927年3月他由杭州到上海参与了蒋介石等策划的**“清党”活动。4月初在蔡元培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上通过了吴稚晖等提出的弹劾**案并要求国民党采取紧急措施将各地**员加以逮捕。4月12日蒋介石动反革命政变。13日中央监察委员会开会通过了取缔“反革命分子”等项决议。
蔡元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当群众运动日益高涨时害怕群众的觉悟和剧烈的反抗行动;同时他推崇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论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并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革命高涨和政治大变动的时刻他一度陷入迷途。但不久即同国民党反动政权拉开了距离。1《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7月23日。
1李季:《马克思传·序》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4月版。
2《新教育》第4卷第3期。
从1927年4月起蔡元培先后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1928年8月他辞去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逝世。
蔡元培是中央研究院的奠基人。该院于1928年6月正式成立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至193o年中央研究院先后建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等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汇集了丁西林、李四光、竺可桢、傅斯年、陶孟和、翁文灏等众多知名学者。蔡元培知人善任他聘请杨杏佛任总干事就是以杨之长补己之短。他:“我素来宽容而迂缓杨君精悍而机警正可以他之长补我之短。”1他挑选造诣深厚的学者做各所的所长用有科学知识和有领导能力的人做总干事。他们都有充分的权力展其所长。因此中央研究院的经费虽不甚多却能在短时期内取得一些引起世界学者注目的科研成果。蔡元培为展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倾注了满腔心血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国民党“清党”以后蔡元培曾希望依托蒋介石政权来谋取国家独立实现民主政治但这个政权越来越**独裁完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日本动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又推行不抵抗主义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起来抗争。
193o年8月邓演达成立第三党揭起反蒋旗帜蔡元培表示支持并打算同邓合作酝酿反蒋各派的大联合。1932年12月他和宋庆龄、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要任务是营救关押在狱中的政治犯。同盟成立前后他和宋庆龄等曾联名营救杨开慧、邓演达、史良、罗隆基、胡也频、陈独秀、牛兰夫妇、许德珩、罗登贤、廖承志、陈赓、侯外庐、丁玲、潘梓年等人。同盟的争取民主自由和营救活动引起蒋介石的恐惧与仇恨他指使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杨杏佛并迫使同盟停止活动。尽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是蔡元培后期政治生活的光荣一页。
1933年3月14日蔡元培等百余人起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
他:“迩年来我国以反对**之故辄联而及于马克思之思想与学寝且言者有罪此种观念亟应打破。”1在白色恐怖笼罩着的上海蔡元培等敢于带头起纪念马克思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1936年1o月鲁迅逝世。蔡元培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反对和宋庆龄等组织治丧委员会亲自执绋并致悼词。他:“我们要踏着前驱的血迹建造历史的塔尖。”1这一果敢行动既表现了蔡元培对鲁迅没世不渝的友谊又是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愤怒抗议。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坚决主张抗击日本侵略。他痛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1933年5月他在上海青年会举办的国耻纪念会上表演指出:日本侵华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它灭亡朝鲜的老办法来灭亡中国。现在它在东北制造伪国就是这一套老把戏。1934年他又坚定地表示:我们“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抗。只要我们抵抗我们的后辈也抵抗中国一定有出路”2。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浩然正气。19371《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248页。
1《申报》1933年3月13日。
1《救亡情报》第24期1936年11月1日。
2王世杰:《追忆蔡先生》194o年3月24日《中央日报》。
年抗日战争爆后蔡元培于同年11月由上海移居香港。居港期间年老多病的蔡元培依然忧念国事不忘收复河山。“由来境异便情迁历史循环溯大原。还我河山旧标语可能实现在今年。”31938年4月会晤吴玉章时蔡元培“犹欣欣然以国共能重新合作共赴国难为国家民族之大幸”④。1939年12月蔡元培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身份为该分会撰写了一会歌歌词爱国热情洋溢充满反侵略战争必胜的信心:“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两年来博得同情洋溢。独立宁辞经百战众擎无愧参全责。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1194o年2月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举行成立大会通过蔡元培、宋庆龄、**等为大会名誉主席团成员。
194o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深切哀悼蔡元培的逝世。**在唁电中称颂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在延安各界追悼大会上赠送的挽联中写道:“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是全国人民对一代宗师蔡元培崇高、公正的历史评价。
3《蔡元培年谱》中华书局199o年版。
④《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98页。
1《中央日报》(重庆)194o年3月24日。
第四十章胡适胡适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有希强、自胜生、铁儿、冬心、适、藏晖室主人等。安徽绩溪人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他家是一个亦官亦商的地主家庭。其父胡传曾随吴大澂先后在东北边疆和广东海南供职颇有志于研究边疆地理。母亲冯顺弟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是胡传的第三房妻子。1893年胡适随母亲到父亲在台湾的任所。1895年回到家乡绩溪入塾读书。胡适6岁丧父由年轻的寡母抚育长大。19o4年他离开家乡到上海读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读书期间他受到严复、梁启的启蒙思想影响。中国公学是由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留日学生因抗议日本文部省的所谓“取缔规划”而归国创办的所以校内革命空气甚浓。这时的胡适经常为颇带革命倾向的《竞业旬报》写稿。从24期(19o8年8月)起他接任主编。从此他在《竞业旬报》上表的文章更多有时一期杂志差不多全是他一个人的手笔。他常用的笔名有自胜生、希强、适之、铁儿、适庵、冬心、骍、蝶等等。胡适在他所写的“社”、“时评”、“时闻”、“杂俎”等文章里经常激烈攻击旧礼俗和批评政府官吏。此外他也时常表一些杂记、品、诗词等文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连载自己创作的《真如岛》。
191o年夏胡适考取庚款官费留美。8月离上海9月到美国入康奈尔大学农科。一年多以后改学文科1914年获学士学位。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杜威攻读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胡适特别注意观风问俗有意识地参与当地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使他对美国的文比、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较深入的了解。他经常被当地各种社会团体请去作讲演通过这些讲演既训练了他自己的英语能力增加了阅历同时也向美国人介绍了中国的文化。这种经历对他日后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互相融合的重大课题极有帮助。
胡适从他的导师杜威那里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对思想方法的高度重视。在学术方面他把实验主义的精义与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考证学相结合创造出他自己的一套治学方法。这套方法不但支配了他自己一生的学术工作也对一代中国青年学子产生重大的影响。自然杜威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也对胡适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但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胡适最为热衷的也是为他一生事业奠定基础的则是文学革命的尝试。
每谈起文学革命的历史胡适都要提到当时在留美学生监督处工作的钟文鳌。此人每月给分散在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分寄官费时都顺便附上宣传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拼音的传单。胡适很不赞成他这种轻率无据的态度但却因此引起他对中国文字语言问题的关切。胡适自幼在私塾读书时已备感古文与日用语言分离的痛苦。当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之后他提出:“古文乃是半死之文字”白话的文字才是活文字的见解。从此他和几个最接近的朋友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唐钺等经常在一起讨论中国的文字与文学问题。在讨论中梅光迪最守旧他绝对不承认“古文是半死的文字”。为了反驳梅氏胡适乃广泛搜集资料披阅中外文献著述来检验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由此双方辩论日多梅氏愈辩愈保守胡适则愈辩愈坚决终于激出“文学革命”的主张来并试验用白话作诗、作文。
1916年秋冬应《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之请胡适把他文学革命的基本主张用很谦虚的口气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一文。1917年1月刚刚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将《新青年》亦迁到北京编辑并表了胡适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提出著名的八项主张:(1)须言之有物;(2)不摹仿古人;(3)须讲文法;(4)不作无病之呻吟;(5)务去烂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语俗字。文中特别强调文学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切忌摹仿古人。他断言白话当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应当用白话写诗、作文作一切文学的利器。
文章表后反响特别强烈陈独秀接着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把胡适的温和的学理式的主张变成了革命的檄文。
1917年7月胡适回国9月即到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教授。从此他与《新青年》一班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以及鲁迅、周作人兄弟等结合在一起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大本营以《新青年》为中心阵地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开展了包括文学、思想、道德、政治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有相当深度的赢得全国进步青年和知识界热烈响应的震荡全国的新文化运动。在这个运动中胡适成了与陈独秀齐名的领袖他在许多方面挥了有力的影响。
主要的有:1.继续推动文学革命运动。
围绕着胡适提出的八项主张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集中的是白话与文言的问题。反对白话文的主张亦时有表。他们视为最有力的理由是以白话代替文言只是文学形式的变革文学革命应革其内容而不在革其形式。胡适回答他们:“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作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1胡适认为文学形式的变革正是文学内容变革的必备条件。胡适更注意到要真正解决白话代替文言的问题必须成功地创造出有价值、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来。1918年4月他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堂堂正正地标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并系统地提出创造新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这篇极有分量的大文章被郑振铎诩之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胡适还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倡写实主义提倡写短篇提倡戏剧改革等等。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独辟蹊径创作白话新诗。在白话与文言的论争中最受守旧派攻击的就是白话诗。胡适于1919年1o月表《谈新诗》一篇长文其中回答了争论中最关键的问题即新诗的音韵问题。从而为新诗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朱自清《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了诗的创造与批评的金科玉律了”。
192o年3月胡适的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出版。著名文学史家陈子展评价:“《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快感而在与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