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六 真相(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苏宁有一个习惯,原本是没有的,后来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权力斗争,在这些有硝烟的战场上和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经历使得苏宁养成了这个习惯,无论何时,都会给自己留下后手,他深刻的明白古人所说的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必要,在吃了不少大亏之后,他开始营造自己的三窟。
他还认为,作为人类,三窟明显不够用,尤其是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里面,一个臣子若要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身家性命,那就不是三窟可以办成的,或许需要四窟,五窟,乃至于六窟,大唐开拓江南岭南和海外的队伍里面,都有苏家的人手,苏宁借助自己的权力暗中为自己布置了不少可以用来避祸的地方,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他都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虽然自己是传国侯爵,虽然自己的夫人是郡主,但是那又如何?只要皇帝愿意,下定决心,谁逃的掉?除非你干掉皇帝,自己当皇帝,比如朱棣,干掉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那他就安全了,苏宁不会这样做,脑袋坏了才会去当皇帝,可是当皇家威胁到自己的安全的时候,总得有个后手才是,皇帝不会完全信任苏宁,苏宁也不会对皇帝完全放心,尤其是在面对李二陛下这位如狼似虎的皇帝的时候。
李承乾即位以后,对国家政策的改动不是很大,比较显著的改动就是对民间更加温和,对官员更加严苛,对民间采取了苏宁提出的官与民共治的设想,民间自主推举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三老为代理人,与官府共治地方。三老为本地人,深明本地情况,外地官员来此上任若是做出不利于当地发展的错误决策,三老可以予以驳斥,不遵行政令,请求更高一级的官府予以仲裁。
同时。为了防止强龙不压地头蛇,使得地方割据势力产生,反而使得官员要依赖地方三老,造成实际上的国中之国现象发生,各地的驻军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的准备,三老的轮换制度,官员的轮换调职制度,推举三老的过程,都将由更高一级乃至于中央官员来到当地进行主持和决策。相互制衡。
官员势力太强造成官员鱼肉百姓,那是不行的,地方豪强势力太强造成官员无法施政也是不可以的,尤其是在战事逐渐销声匿迹的神州本土,经济发达,百姓富裕,一旦富裕起来,就会多出许许多多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法律的完善很有必要,而权力的相互制衡也很有必要。
李承乾对此秉持着谨慎且温和的态度。对民间多有抚慰,对官员多有监察,作为承和改制的推动者,苏宁也是在第一时间放弃了武职,专心做一个文官,可是仅仅是如此。又如何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家人的安全呢?三十岁的苏宁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在李承乾登基之后,苏宁实际上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不为别的,只为保全情义,保全回忆。保全一切,总有人要让步,皇帝是不可能的,要让步,只有自己,若是说一开始还有所疑虑,那么到了现在,苏宁已经明白,离开的时候到了,如果不离开,如果放弃离开,那么对于苏宁来说,对于整个苏氏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苏宁才没有走远,他一早就洞悉了崔孝义的想法和行动,甚至于已经在心里面锁定了怀疑的目标,但是他不愿意相信,他也不愿意去想,细细的回想,那么多年的历程中太多太多的可疑之处都被自己所刻意忽略,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切真的是真的,他不愿意相信那么多年以来自己都在生死边缘徘徊而一无所知,更不愿意相信枕边人居然就是一切的起源。
那个抱着自己让自己喊她“梦儿”的女子,那个告诉自己本名叫做迎梦的女子,苏宁断断想不到,她的姓氏,是李,李世民的李,李建成的李,李承乾的李,李渊的李。
一切都可以明白了,一切都搞明白了,苏宁带着四大护卫出现在月光底下的时候,用难以捉摸的眼神看着十数年的伴侣的时候,心中是如何想的,估计没有人可以明白,四目相对,那个时候那个女子的眼神和情感,苏宁似乎明白了,这件事情到底应该如何解决,或者根本就没有解决的方式。
没人知道那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只知道在不知道某一天的夜晚似乎听到了匆忙的脚步声和呼喝之声,似乎还有兵器相交之声,还有喊杀之声,这在已经承平日久的长安城似乎是非常意外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仍然是宵禁时期,皇帝李承乾的宵禁指令没有解除,所有人都很明智的没有去管这些事情。
那个夜晚之后的第三天,皇帝李承乾下令宵禁制度废止,长安城从此以后不再需要宵禁制度,至于各地城池是否需要宵禁制度那就要看各地官府的实际决策和三老的民意,一切都是地方自行决断,除了边关军事重镇依旧维持宵禁之外,不需要上报皇帝决断。
人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皇帝再一次宣布停止宵禁,但是人们联想到这一次的宵禁之所以开始,是因为太上皇遇刺事件,那么宵禁解除,是不是也意味着太上皇遇刺事件得到了解决呢?事实上就是这样,但是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却和大家这些日子所猜测的有所不同,这一次的太上皇遇刺事件,是吐蕃、吐谷浑和突厥的部分余孽联合起来设计的,他们憎恨大唐,憎恨太上皇,所以决定报复,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朝廷已经把这些犯案分子全部捉拿归案。
所以宵禁予以解除,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即将重回三原县行宫居住,万民皆可安心,今后这种事情将再也不会出现,大唐将重新回到当初的盛世局面,所有人都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别的意外发生。往日通行的政令继续通行,东市西市的扩建计划也被允许,即将展开。
当时的人们很疑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后来的人们也很疑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后人查询最为可靠的史书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有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详细记载,甚至也只是稍微提了提太上皇李世民在承和二年遭到了刺杀的事件和官方解释——各族余孽残余势力……
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大家信服,所以大家只能从一些当时的人和以后一段时间的文人墨客在野记杂文里面记载的一些揣测和猜想,以及民间传说当中找寻蛛丝马迹……
而在这件事情之后,苏宁也算是明白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悬案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后人无法解开谜题的原因,因为一个千古迷案由自己一手缔造,而且这个迷案的真相。将永远不会被人所知。
当时的人们最普遍的猜想就是此事和当初的三原县侯苏宁脱不开关系,或者还有人传言说是当时的皇帝李承乾的所作所为,但是这都是野记杂文和猜想,以及民间传说,没有实际价值,而官方对此也运用了春秋笔法,这在以写实而著名,就连李二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问题都准确记载下来的唐朝史书中是难以想象的。
人们更加怀疑这和当初的传国三原侯苏宁脱不开关系。可是在那之后,关于这件事情的任何讨论都被禁止。朝臣没有人在去讨论这件事情,百姓们讨论却没有人认为这有意义,而且在这之后的几个月里面,大唐王朝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事件,将这个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名震天下的传国三原侯、纵横部尚书、上柱国苏宁三次上表辞官。
天下都为之震撼,为之不解。苏宁如果是一个七老八十的人,那么经历这种事情之后上表辞官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封地,如果发生了一些什么,极度疲劳的老人家辞官很正常。可是苏宁不是七老八十的人,而是仅仅三十余岁。
苏宁的年纪放在满朝文武大臣里面尚且属于年轻的,还是三品以上文人高官里面最年轻的一个,年富力强,能力超群,是皇帝李承乾的左膀右臂,深得信赖,权势通天,而且大唐刚刚在波斯打了大胜仗,大家都还指盼着苏侯爷可以去治理那里,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好处呢……
大唐的社会里,商人们还在指望着苏侯爷出台新的政策好让自己赚钱,文人士子们还指望着朝廷继续开科取士,然后让他们远赴当地治理地方,军队还在指望着朝廷继续战争,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军功,获取更大的奖励,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苏宁却上表辞官,使得整个大唐的前进势头为之一顿,这是什么情况?
新皇帝登基不过两年,苏宁也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们都知道苏宁和新皇帝李承乾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这一朝天子里面最有前途的臣子是谁,肯定毫无疑问,是苏宁,如果在贞观十九年之前大家还不认为苏宁有成为群臣领袖的能力,那么在太上皇李世民的贞观十九年最后的一次政治风暴之后,就没人怀疑了。
那个时候群臣震恐,部门沦陷,就剩下苏宁挺住了朝廷的最后阵地,力抗奸佞之人,保护最后的忠良,继而为太子的即位和拨乱反正铺平了道路,把朝中奸佞一网打尽,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和政治人望,很多大臣都对苏宁心怀感念,暗暗的把苏宁视作群臣领袖,他们都支持苏宁在李承乾即位之后提出的很多建议。
这种时候辞官?所有人可都等着看苏宁成为宰相的那一天啊!流言终究是流言,长安百姓没有人认为苏宁会做出那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即使风言风语很多很多,就算事情的真相不是官方宣传的那样,也一定和苏侯爷没有关系……不过,这一次,他们猜错了……
苏宁辞官事件和太上皇李世民遇刺事件一起成为了唐初最大疑案,官方对于此事的回应含糊其辞,很多方面看似合理,却不能得到大家的信服,没有人知道内幕究竟是什么,只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件事情的结局,居然如此……(未完待续。。)
...
苏宁有一个习惯,原本是没有的,后来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权力斗争,在这些有硝烟的战场上和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经历使得苏宁养成了这个习惯,无论何时,都会给自己留下后手,他深刻的明白古人所说的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必要,在吃了不少大亏之后,他开始营造自己的三窟。
他还认为,作为人类,三窟明显不够用,尤其是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里面,一个臣子若要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身家性命,那就不是三窟可以办成的,或许需要四窟,五窟,乃至于六窟,大唐开拓江南岭南和海外的队伍里面,都有苏家的人手,苏宁借助自己的权力暗中为自己布置了不少可以用来避祸的地方,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他都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虽然自己是传国侯爵,虽然自己的夫人是郡主,但是那又如何?只要皇帝愿意,下定决心,谁逃的掉?除非你干掉皇帝,自己当皇帝,比如朱棣,干掉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那他就安全了,苏宁不会这样做,脑袋坏了才会去当皇帝,可是当皇家威胁到自己的安全的时候,总得有个后手才是,皇帝不会完全信任苏宁,苏宁也不会对皇帝完全放心,尤其是在面对李二陛下这位如狼似虎的皇帝的时候。
李承乾即位以后,对国家政策的改动不是很大,比较显著的改动就是对民间更加温和,对官员更加严苛,对民间采取了苏宁提出的官与民共治的设想,民间自主推举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三老为代理人,与官府共治地方。三老为本地人,深明本地情况,外地官员来此上任若是做出不利于当地发展的错误决策,三老可以予以驳斥,不遵行政令,请求更高一级的官府予以仲裁。
同时。为了防止强龙不压地头蛇,使得地方割据势力产生,反而使得官员要依赖地方三老,造成实际上的国中之国现象发生,各地的驻军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的准备,三老的轮换制度,官员的轮换调职制度,推举三老的过程,都将由更高一级乃至于中央官员来到当地进行主持和决策。相互制衡。
官员势力太强造成官员鱼肉百姓,那是不行的,地方豪强势力太强造成官员无法施政也是不可以的,尤其是在战事逐渐销声匿迹的神州本土,经济发达,百姓富裕,一旦富裕起来,就会多出许许多多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法律的完善很有必要,而权力的相互制衡也很有必要。
李承乾对此秉持着谨慎且温和的态度。对民间多有抚慰,对官员多有监察,作为承和改制的推动者,苏宁也是在第一时间放弃了武职,专心做一个文官,可是仅仅是如此。又如何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家人的安全呢?三十岁的苏宁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在李承乾登基之后,苏宁实际上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不为别的,只为保全情义,保全回忆。保全一切,总有人要让步,皇帝是不可能的,要让步,只有自己,若是说一开始还有所疑虑,那么到了现在,苏宁已经明白,离开的时候到了,如果不离开,如果放弃离开,那么对于苏宁来说,对于整个苏氏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苏宁才没有走远,他一早就洞悉了崔孝义的想法和行动,甚至于已经在心里面锁定了怀疑的目标,但是他不愿意相信,他也不愿意去想,细细的回想,那么多年的历程中太多太多的可疑之处都被自己所刻意忽略,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切真的是真的,他不愿意相信那么多年以来自己都在生死边缘徘徊而一无所知,更不愿意相信枕边人居然就是一切的起源。
那个抱着自己让自己喊她“梦儿”的女子,那个告诉自己本名叫做迎梦的女子,苏宁断断想不到,她的姓氏,是李,李世民的李,李建成的李,李承乾的李,李渊的李。
一切都可以明白了,一切都搞明白了,苏宁带着四大护卫出现在月光底下的时候,用难以捉摸的眼神看着十数年的伴侣的时候,心中是如何想的,估计没有人可以明白,四目相对,那个时候那个女子的眼神和情感,苏宁似乎明白了,这件事情到底应该如何解决,或者根本就没有解决的方式。
没人知道那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只知道在不知道某一天的夜晚似乎听到了匆忙的脚步声和呼喝之声,似乎还有兵器相交之声,还有喊杀之声,这在已经承平日久的长安城似乎是非常意外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仍然是宵禁时期,皇帝李承乾的宵禁指令没有解除,所有人都很明智的没有去管这些事情。
那个夜晚之后的第三天,皇帝李承乾下令宵禁制度废止,长安城从此以后不再需要宵禁制度,至于各地城池是否需要宵禁制度那就要看各地官府的实际决策和三老的民意,一切都是地方自行决断,除了边关军事重镇依旧维持宵禁之外,不需要上报皇帝决断。
人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皇帝再一次宣布停止宵禁,但是人们联想到这一次的宵禁之所以开始,是因为太上皇遇刺事件,那么宵禁解除,是不是也意味着太上皇遇刺事件得到了解决呢?事实上就是这样,但是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却和大家这些日子所猜测的有所不同,这一次的太上皇遇刺事件,是吐蕃、吐谷浑和突厥的部分余孽联合起来设计的,他们憎恨大唐,憎恨太上皇,所以决定报复,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朝廷已经把这些犯案分子全部捉拿归案。
所以宵禁予以解除,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即将重回三原县行宫居住,万民皆可安心,今后这种事情将再也不会出现,大唐将重新回到当初的盛世局面,所有人都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别的意外发生。往日通行的政令继续通行,东市西市的扩建计划也被允许,即将展开。
当时的人们很疑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后来的人们也很疑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后人查询最为可靠的史书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有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详细记载,甚至也只是稍微提了提太上皇李世民在承和二年遭到了刺杀的事件和官方解释——各族余孽残余势力……
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大家信服,所以大家只能从一些当时的人和以后一段时间的文人墨客在野记杂文里面记载的一些揣测和猜想,以及民间传说当中找寻蛛丝马迹……
而在这件事情之后,苏宁也算是明白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悬案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后人无法解开谜题的原因,因为一个千古迷案由自己一手缔造,而且这个迷案的真相。将永远不会被人所知。
当时的人们最普遍的猜想就是此事和当初的三原县侯苏宁脱不开关系,或者还有人传言说是当时的皇帝李承乾的所作所为,但是这都是野记杂文和猜想,以及民间传说,没有实际价值,而官方对此也运用了春秋笔法,这在以写实而著名,就连李二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问题都准确记载下来的唐朝史书中是难以想象的。
人们更加怀疑这和当初的传国三原侯苏宁脱不开关系。可是在那之后,关于这件事情的任何讨论都被禁止。朝臣没有人在去讨论这件事情,百姓们讨论却没有人认为这有意义,而且在这之后的几个月里面,大唐王朝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事件,将这个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名震天下的传国三原侯、纵横部尚书、上柱国苏宁三次上表辞官。
天下都为之震撼,为之不解。苏宁如果是一个七老八十的人,那么经历这种事情之后上表辞官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封地,如果发生了一些什么,极度疲劳的老人家辞官很正常。可是苏宁不是七老八十的人,而是仅仅三十余岁。
苏宁的年纪放在满朝文武大臣里面尚且属于年轻的,还是三品以上文人高官里面最年轻的一个,年富力强,能力超群,是皇帝李承乾的左膀右臂,深得信赖,权势通天,而且大唐刚刚在波斯打了大胜仗,大家都还指盼着苏侯爷可以去治理那里,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好处呢……
大唐的社会里,商人们还在指望着苏侯爷出台新的政策好让自己赚钱,文人士子们还指望着朝廷继续开科取士,然后让他们远赴当地治理地方,军队还在指望着朝廷继续战争,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军功,获取更大的奖励,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苏宁却上表辞官,使得整个大唐的前进势头为之一顿,这是什么情况?
新皇帝登基不过两年,苏宁也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们都知道苏宁和新皇帝李承乾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这一朝天子里面最有前途的臣子是谁,肯定毫无疑问,是苏宁,如果在贞观十九年之前大家还不认为苏宁有成为群臣领袖的能力,那么在太上皇李世民的贞观十九年最后的一次政治风暴之后,就没人怀疑了。
那个时候群臣震恐,部门沦陷,就剩下苏宁挺住了朝廷的最后阵地,力抗奸佞之人,保护最后的忠良,继而为太子的即位和拨乱反正铺平了道路,把朝中奸佞一网打尽,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和政治人望,很多大臣都对苏宁心怀感念,暗暗的把苏宁视作群臣领袖,他们都支持苏宁在李承乾即位之后提出的很多建议。
这种时候辞官?所有人可都等着看苏宁成为宰相的那一天啊!流言终究是流言,长安百姓没有人认为苏宁会做出那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即使风言风语很多很多,就算事情的真相不是官方宣传的那样,也一定和苏侯爷没有关系……不过,这一次,他们猜错了……
苏宁辞官事件和太上皇李世民遇刺事件一起成为了唐初最大疑案,官方对于此事的回应含糊其辞,很多方面看似合理,却不能得到大家的信服,没有人知道内幕究竟是什么,只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件事情的结局,居然如此……(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