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全新希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初升为上尉的波里科夫在无战事的情况下没过两月又一次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和爱人相拥抱在了一起,在一番旁若无人地亲热之中还没忘记从口袋里摸出一封信来反手递向他的母亲,说了声:“给,这是从满洲归来的同志交给我的”而后便蹲下身来在阿廖莎微微凸起的肚子上来回磨蹭着。
瞧见封皮上的熟悉字迹,娅琴当下就兴奋地脱口而出:“一定是找着你舅舅了。”至于她在端详信皮时所发出的惊叹,坐在后院的刘妈还以为这是她为儿媳‘不来红’的缘故,因为舒娜校长多次夸奖她天生就是个孩子王,娅琴的心里能不处在兴奋之中嘛。虽然大儿子和女儿仍然没有任何消息的焦虑也掩藏不住上帝和菩萨都在共同保佑着她的孙子就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别样心情。
挂在嘴角边上的喜悦没能让她持续多久,下沉的弧线就被小眯眼看出了端倪,他悄悄示意着妻子和他一起走上了阁楼。
阿廖莎边走边小声问道:“妈妈怎么又不高兴了?”波里科夫轻声的告诉她:“别问了,让她安静一会儿。”“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嗨,那边来的信还会有什么好事。”
挺着日渐突起的肚子,阿廖莎站在平台上勉强搂住爱人的脖子说:“其实妈妈的心里也挺苦的。”
这是王大柱托人带回的亲笔信,字里行间并没有过多留下倾慕之语,也没有描述像之前的那种满满激情,简而又简的平常问候之余便直截了当地道出了‘海事大楼’附近早已是满目疮痍的残垣断壁,完整地房屋所剩无几,几经打听幸存的老街坊后才得知,傅家的陶罐厂早在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那一年厂就因有人砸死了一个在门前强奸小女孩的日本小队长,除了两个年轻人不在家之外,余下的所有人等均被活活烧死。据说,那两个年轻人当时都去了大山打游击去了,这个说法是在一位带过兵的伤残军人口中得到了证实。他说,那里的市面十分混乱,需要做的事情也是特别的烦多,但他不会放弃继续为她寻找两个弟弟的下落,并且请她放心,只要获有新的消息就会想方设法让她知晓。
‘……贺东平’,望着王大柱的潦草字迹不难看出这封信不是在安静的环境下完成的,她猜想的一点也没错,否则就不会留下匆忙的结尾:“等我的好消息。”
“是我害了东平!”从此这个声音就再没有从她的记忆中消失。
王大柱原本还想把共产党与国民政府正式达成停战协定和在苏联红军撤出后帮助共产党迅速接管东北大部地区以及动荡的政局、民不聊生的经济困局陷入了全面崩溃的等等一切说与她听,考虑到对她说这些只能给她捎去担心,更不用说眼下的两个党派在讲和不满三个月就爆发了内战。就在他犹豫落笔的时候,有人进来报告说:“又有一拨土匪去矿里捣乱了。”像这样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悠游自得的空闲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少之又少了。
可能是说完了甜言蜜语,波里科夫挽着阿廖莎的手臂走出房间,对已经坐下来批改作业本想以此稳定心情的妈妈问道:“您今天还去给奶奶上坟了吗?”娅琴这才猛省到今天是母亲离她而去十周年的忌日。“哎呀,我就觉着今天有个事儿没去做,只记着日本人投降的日子了,我这就去。”她放下了手中的蘸水笔朝窗外看了一眼又说:“还好,现在日长,幸亏你提醒了我。”“我们一起去吧”小眯眼说。“不用了,我一个人也好和他们多说会话,你还是在家多陪陪阿廖莎吧。”孝顺的儿媳马上就说:“就让我们陪您去吧。”
久跪未起的娅琴先是‘听见’了没有解脱三界的母亲发出的渴求企望,之后又‘传来’了父亲给她捎来了余音,他们都在共同催促她快快把大孙子和大外孙接回家来。这冥冥的回声听得娅琴是周身汗毛根根直立,哪里还敢像以前那样尽孝尽佛一般的说个没完?更不敢对两孩子说出她心灵感应到的结果了。
她想尽快离开这里,又深知反常会带来诸多的不太妥当,便对儿子说:“斯洛莫娃是你爷爷奶奶生前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顺便去看看她吧。”俩孩子顺从地跟在她的身后一起去了那座并不乏来者的墓地,不过,她在那里只待了短短几分钟过后就一言不发的悄然离开。走出公共墓的阿廖莎才带着疑问开口问道:“我从没听您提起过这件事,她是怎样一个人,我看前来凭吊的人好像从没有间断过。”娅琴朝路边的马车夫挥挥手后才回答说:“在我的印象中,她对你外祖父母有着不错的感情,她的人缘非常广,待人也非常谦和。”阿廖莎上了马车后又用相同的话对丈夫说:“你也从来没有告诉过我这些。”小眯眼闭上眼睛讳莫如深的应答着:“妈妈刚才不是说过了嘛。”祭扫过后的第二天上午娅琴便在电话中接到了厂部为她送来的欣喜,米加维也夫在电话里告诉她:“首批寻亲团的名单已经批下来了,其中就有你,请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安排,本月二十日上午七点整在车站广场上集合前往莫斯科。”
突如其来的未知激动让她和常人一样抛去了平时的和颜悦色,一个劲的向他表示了万言不尽的感激。
舒娜校长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特别关照她要做好一切思想准备,兴高采烈的娅琴终究没把她最后的这句话记在心上。
做好了余下的工作安排后就挽着媳妇一路言欢地回到家时,平时很少出门的娜塔雅已经在女儿和女婿的陪同下已经来家里等候多时了。原来,她得到的消息要远比娅琴知道的还要多,所以当她的孩子们一回到家就抑制不住要让他俩一起陪她赶了过来,偏巧今天婆媳二人又比平时回来晚了许久。
波里科夫一见到妈妈回来立刻就站了起来说:“很快就会有哥哥的消息了,今天我们要好好的庆贺一下。”“你们都知道啦!”娅琴兴奋的合二为一做了回答。
这时的娜塔雅也容颜放光地说:“不只是知道,你我还分在同一个小组呢。”奥芙娜也上前抢着说:“我们刚到家妈妈就说要把这久盼的消息快点过来告诉你们。”这时的两个男人已经走向了另一处窃窃私语了,娅琴顺手就拉上奥芙娜的手坐在了娜塔雅的身边说:“一走就是七年,这回见到孩子我们都不准他再离开我们了。”“我也是这么想,如果你叔叔命大的话,这次的战后大释也许他们父子还能见上一面呐。”“您说的是。”娅琴的不便定性就是想着被流放者不在中途逃脱很少会有活着回来的,她既替阿姨的满怀期望而高兴,又怕看到她今后的失望会是怎样的不堪痛苦而揪心,轻轻地一声叹息换来了娜塔雅的善意批评:“越是难以获得的越是要往最好的方向去争取,你怎么又忘了?”娅琴摇摇头继续回避了这个遥遥无期的推测对她说:“忘不了您对我说过的这些话,”然后就左右寻找起来问道:“怎么没把小孙儿带来?”还是奥芙娜替妈妈作了回答:“这几天白天都在他爷爷那里。”
“来了。”“来啦。”一声接着一声端来饭菜的声音营造出了亲如一家人的无间亲密。唯有一点,即使将未知的畅想变成了现实一般美好之际,娅琴百般想询问母亲生前的一些事情和维斯基叔叔向她交待过什么在这一时刻还是忍住了提问,同样,娜塔雅一直以来也很想将那些隐秘的小节说给娅琴,又觉得说出来没有毫厘益处,只能是个祸害,所以她们才能在每一次的愉悦相逢之时度过和睦中的每一分钟。由市政府组团的六十多人寻亲队伍里相互之间本就不怎么相识,然而,共同的忧心在分分秒秒间就让聚在一起的陌生面孔成为了久别的知己,他(她)们熙熙攘攘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个人的心中所想,就是没出现一人道出战争会给自己的亲人带去不幸的先兆,所有的同行人全都相信玛利亚的仁慈、相信上帝的佑护。
一位身着便装的工作人员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分开人群高声请大家仔细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了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后又复述了几条必须注意的事项便带领大家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激动的人群在几个小时过后就渐渐平静了下来,娜塔莎也和许多人一样因为需要赶路,通宵达旦都是在半睡半醒中度过,天一擦亮就开始了准备,昏昏欲睡的状态开始蔓延,有的或已进入了休眠。
靠在窗口的娅琴手托腮帮一动不动的注视着不断闪逝的枯燥,生怕会弄醒靠在她肩膀上打着盹的婶娘。连续几个岔道带来的的颠簸摇晃,有些睡意正酐的梦中人被惊醒之后会把脖子伸的老长老长的朝窗外望去,他们多半都是第一次乘坐火车出远门的。
这个较大的车站对于娅琴来说并不陌生、也没有太多地变样。“比罗比詹到了”车厢里响起了列车员的声音。娅琴起身对娜塔雅说:“来,我们换个位置,这里停车的时间会比较长,您还可以接着休息。”“不睡了,铁路上的事你也熟悉呀。”“我以前常经过这里。”“哦,对对对,你父亲以前在这里还有个工厂。”……是的。”原本准备离开的娅琴又坐了下来,她用惋惜的口吻说:“一个接一个的都演变成了乌有。”娜塔莎一个冗长的呵欠过后没有直视她,而是面对着其他同行者回答了她:“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如果再把它们翻回来还不知会有多少烦恼给自己带来寝食难安。”她的话引起了身边五味杂陈地叽叽喳喳,走过来的女列车员让娅琴得以解脱了出口受阻的无言以对,她对娜塔雅说了声:“有个事儿想去询问一下。”就在拥挤的车厢里不断侧身反转赶上了她:“同志,我很想知道列夫先生会不会在这趟车上?”面容皎姣、带着船形帽的列车员昂首挺胸且不失礼节的向后车厢指了指说:“您打听的人可能和锅炉工的老工人比较熟悉,还是向后去问问他好了。”
谢过列车员之后,娅琴在往回挤的过程也在想:‘岁月不饶人,年轻姑娘们也是不知道的’。
听了娅琴的描述,那位并不见老的老工人印象颇深的告诉她:“哦,那个列夫呀!他和我虽不在一个编组,但是他可是我的好兄弟,不过他已经很久没有跑车了。”“他去了哪里?”“前线。”
娅琴茫然了:“我记得他身上不是还带着伤吗?”老工人不屑一顾的指着自己的脑袋告诉她:“我这里还留着第一次上战场时德国人给我留下的馈赠呐。”面对惊愕不已的女人他没有再去讲述那场亲身经历过的残酷保卫战,而是带着惆怅和宽慰接着说:“好几年没见着他了,我和你一样也经常在伙伴们面前念叨起他。”
娅琴木纳般地没有移动半步,老工人合上炉口走出几步回过头来看她还是那样便大声对她说道:“他是我的好兄弟,也是这个国家的大英雄。”娅琴流泪了,止不住地流泪了——又一个活泼开朗,帮助过她、关心过她的陌路友人没能喝上自己亲手为他沏上一杯暖心茶水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离她而去。
她在心底里自责起了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来车站看望他’。
触景生情的连带思绪油然而生就勾勒出了王大柱的身影,他的出现让她在有生之年生发出了最为莫名其妙的挂念。
节奏匀称的轮毂声如同催眠一般让她的视线渐渐远离了沃尔科尔小镇后才觉得自己的两条腿出现了麻木,就去了两节车厢的连接处,她的面部闪现出了一点点怏怏的味道,不过很快就恢复到了离开娜塔莎时的状态。
列车在通过新西伯利亚之后,沿途不断呈现出的景致竟宛如油画板面上涂抹的一片片没有规则地鲜艳色彩,有紫红色、有橘红色、还混杂着猩红色,它们都与成片成片的魁梧花楸树林混在一起,它的秀美别致唤醒过东倒西歪地疲劳旅客,现在他们又变的无精打采,话都不想多说几句,这是接近一周的持续行程耗尽了长途颠簸期望见到亲人一面的初始精力。
不知是哪位晕头转向的旅客在列车减速时发出了一声:“快要到达终点了”的声音让枯燥的车厢里立刻恢复了生机,开始收拾行李的人们忙碌而无序。“总算是熬到头了。”“让一下让一下,我的鞋子哪去了?”“上帝保佑!就要见到我的孩子了。”“谁错拿了我的包!?”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直到从列车员的喇叭筒里传来了:“大家不要乱,现在是换乘车次,有的就是时间。”秩序这才得以恢复。“还有两天行程,今晚我们要在旅馆里好好的睡上一觉”娅琴对娜塔莎说的话让身边的同行者们捶起了酸软无力的腰和腿。“还要坐两天呐!?”“不会还要那么久吧?”娜塔莎也难受的跟着这么问:“真的还要两天啊!”娅琴说:“至少还需要一天一夜。”“她说的也许是对的,我那次换车去辛比尔斯克就用去了一整天,路不远,就是要等”一位领教过的旅客说出了他的感受。
“只要能见到孩子再远都是值的”一位走近前来发出的沉闷有力声音等同于一支有效的强心剂。
这是一座远比伯力还要新颖别致的城市,处在黄昏时分也能除去寻亲团里大部分成员的疲劳,领队的官员更是得到了较好去处。
人们依照约定,在市区领略至道路上亮起灯光时必须返回车站,许多人都学着娅琴的方法选择在旅馆的大通铺上美美地一觉睡到晚餐时。
到了莫斯科就再也没有那么幸运的空闲和闲暇的心情去欣赏这座仰慕已久、历经四年的严酷战争没有被战争狂人从地球上抹去的、带有传奇色彩并且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新首都。
走下火车的人们受到了有组织的热情迎接,一位高盘发髻的中年女人手持话筒对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发表了一番热情满满地问候,讲述了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大致惨烈的内容,她强调并安慰地说:“在你们的亲人中或是孩子、妻子、丈夫,无论他(她)们现在是生还是死,经历过这场魔鬼般战争的人们都是苏维埃最可爱的人……”她还向大家鞠躬致意地说:“请允许我诚挚地祝愿大家都能如愿以偿的见到自己的亲人并接受我的祝福。”她的欢迎词是在一气呵成的状态下完成的,看来她的工作一定是在不间断的循环中进行的。
感激不已的掌声过后,等候在车站广场上的几辆卡车便将心情急切的人们分别送往登记表上注明的目的地,余下来的十多名分散不一的寻亲者便跟随领队一起去了战后处理中心。
开往莫斯科大学的卡车上起初只有十来个人,经过市区的过程中又陆陆续续搭载了十多名搭便车的青年学生,虽然行驶在阳光下的敞篷车风声阵阵,年轻人还时不时腾出抓在雨棚铁杆上的手掩住口鼻、皱起了眉头,这是大热天只换衣服不洗澡散发出来的体味着实令和他们挤在一起的人无法忍受。
一位妇女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对身边的学生说:“我们是从哈巴罗夫斯克来到这里,很不容易,到了学校就会好的。”得到的回应则是好几双睁大了不同颜色的眼睛。
安顿下来才知道,明天来自各地参加见面会的人数仅在这一处就已超过百余人,学校已经把整个礼堂布置的焕然一新。
“明天,明天我们就要见到孩子们了。”这是素不相识而又相知的人们相互打招呼时说出最为频繁、表情最为丰富的一句话。
然而,鸦雀无声的会场上,一个浑厚的声音首先就告诉大家:“……由于我们的资料室在战火中被焚毁,两千多名弃笔从戎奔向前线与德国法西斯作殊死抵抗的无数师生们的名单如今已无法核实,”说到这里,台下的所有人全都屏住了呼吸。
初升为上尉的波里科夫在无战事的情况下没过两月又一次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和爱人相拥抱在了一起,在一番旁若无人地亲热之中还没忘记从口袋里摸出一封信来反手递向他的母亲,说了声:“给,这是从满洲归来的同志交给我的”而后便蹲下身来在阿廖莎微微凸起的肚子上来回磨蹭着。
瞧见封皮上的熟悉字迹,娅琴当下就兴奋地脱口而出:“一定是找着你舅舅了。”至于她在端详信皮时所发出的惊叹,坐在后院的刘妈还以为这是她为儿媳‘不来红’的缘故,因为舒娜校长多次夸奖她天生就是个孩子王,娅琴的心里能不处在兴奋之中嘛。虽然大儿子和女儿仍然没有任何消息的焦虑也掩藏不住上帝和菩萨都在共同保佑着她的孙子就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别样心情。
挂在嘴角边上的喜悦没能让她持续多久,下沉的弧线就被小眯眼看出了端倪,他悄悄示意着妻子和他一起走上了阁楼。
阿廖莎边走边小声问道:“妈妈怎么又不高兴了?”波里科夫轻声的告诉她:“别问了,让她安静一会儿。”“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嗨,那边来的信还会有什么好事。”
挺着日渐突起的肚子,阿廖莎站在平台上勉强搂住爱人的脖子说:“其实妈妈的心里也挺苦的。”
这是王大柱托人带回的亲笔信,字里行间并没有过多留下倾慕之语,也没有描述像之前的那种满满激情,简而又简的平常问候之余便直截了当地道出了‘海事大楼’附近早已是满目疮痍的残垣断壁,完整地房屋所剩无几,几经打听幸存的老街坊后才得知,傅家的陶罐厂早在日本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那一年厂就因有人砸死了一个在门前强奸小女孩的日本小队长,除了两个年轻人不在家之外,余下的所有人等均被活活烧死。据说,那两个年轻人当时都去了大山打游击去了,这个说法是在一位带过兵的伤残军人口中得到了证实。他说,那里的市面十分混乱,需要做的事情也是特别的烦多,但他不会放弃继续为她寻找两个弟弟的下落,并且请她放心,只要获有新的消息就会想方设法让她知晓。
‘……贺东平’,望着王大柱的潦草字迹不难看出这封信不是在安静的环境下完成的,她猜想的一点也没错,否则就不会留下匆忙的结尾:“等我的好消息。”
“是我害了东平!”从此这个声音就再没有从她的记忆中消失。
王大柱原本还想把共产党与国民政府正式达成停战协定和在苏联红军撤出后帮助共产党迅速接管东北大部地区以及动荡的政局、民不聊生的经济困局陷入了全面崩溃的等等一切说与她听,考虑到对她说这些只能给她捎去担心,更不用说眼下的两个党派在讲和不满三个月就爆发了内战。就在他犹豫落笔的时候,有人进来报告说:“又有一拨土匪去矿里捣乱了。”像这样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悠游自得的空闲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少之又少了。
可能是说完了甜言蜜语,波里科夫挽着阿廖莎的手臂走出房间,对已经坐下来批改作业本想以此稳定心情的妈妈问道:“您今天还去给奶奶上坟了吗?”娅琴这才猛省到今天是母亲离她而去十周年的忌日。“哎呀,我就觉着今天有个事儿没去做,只记着日本人投降的日子了,我这就去。”她放下了手中的蘸水笔朝窗外看了一眼又说:“还好,现在日长,幸亏你提醒了我。”“我们一起去吧”小眯眼说。“不用了,我一个人也好和他们多说会话,你还是在家多陪陪阿廖莎吧。”孝顺的儿媳马上就说:“就让我们陪您去吧。”
久跪未起的娅琴先是‘听见’了没有解脱三界的母亲发出的渴求企望,之后又‘传来’了父亲给她捎来了余音,他们都在共同催促她快快把大孙子和大外孙接回家来。这冥冥的回声听得娅琴是周身汗毛根根直立,哪里还敢像以前那样尽孝尽佛一般的说个没完?更不敢对两孩子说出她心灵感应到的结果了。
她想尽快离开这里,又深知反常会带来诸多的不太妥当,便对儿子说:“斯洛莫娃是你爷爷奶奶生前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顺便去看看她吧。”俩孩子顺从地跟在她的身后一起去了那座并不乏来者的墓地,不过,她在那里只待了短短几分钟过后就一言不发的悄然离开。走出公共墓的阿廖莎才带着疑问开口问道:“我从没听您提起过这件事,她是怎样一个人,我看前来凭吊的人好像从没有间断过。”娅琴朝路边的马车夫挥挥手后才回答说:“在我的印象中,她对你外祖父母有着不错的感情,她的人缘非常广,待人也非常谦和。”阿廖莎上了马车后又用相同的话对丈夫说:“你也从来没有告诉过我这些。”小眯眼闭上眼睛讳莫如深的应答着:“妈妈刚才不是说过了嘛。”祭扫过后的第二天上午娅琴便在电话中接到了厂部为她送来的欣喜,米加维也夫在电话里告诉她:“首批寻亲团的名单已经批下来了,其中就有你,请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安排,本月二十日上午七点整在车站广场上集合前往莫斯科。”
突如其来的未知激动让她和常人一样抛去了平时的和颜悦色,一个劲的向他表示了万言不尽的感激。
舒娜校长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特别关照她要做好一切思想准备,兴高采烈的娅琴终究没把她最后的这句话记在心上。
做好了余下的工作安排后就挽着媳妇一路言欢地回到家时,平时很少出门的娜塔雅已经在女儿和女婿的陪同下已经来家里等候多时了。原来,她得到的消息要远比娅琴知道的还要多,所以当她的孩子们一回到家就抑制不住要让他俩一起陪她赶了过来,偏巧今天婆媳二人又比平时回来晚了许久。
波里科夫一见到妈妈回来立刻就站了起来说:“很快就会有哥哥的消息了,今天我们要好好的庆贺一下。”“你们都知道啦!”娅琴兴奋的合二为一做了回答。
这时的娜塔雅也容颜放光地说:“不只是知道,你我还分在同一个小组呢。”奥芙娜也上前抢着说:“我们刚到家妈妈就说要把这久盼的消息快点过来告诉你们。”这时的两个男人已经走向了另一处窃窃私语了,娅琴顺手就拉上奥芙娜的手坐在了娜塔雅的身边说:“一走就是七年,这回见到孩子我们都不准他再离开我们了。”“我也是这么想,如果你叔叔命大的话,这次的战后大释也许他们父子还能见上一面呐。”“您说的是。”娅琴的不便定性就是想着被流放者不在中途逃脱很少会有活着回来的,她既替阿姨的满怀期望而高兴,又怕看到她今后的失望会是怎样的不堪痛苦而揪心,轻轻地一声叹息换来了娜塔雅的善意批评:“越是难以获得的越是要往最好的方向去争取,你怎么又忘了?”娅琴摇摇头继续回避了这个遥遥无期的推测对她说:“忘不了您对我说过的这些话,”然后就左右寻找起来问道:“怎么没把小孙儿带来?”还是奥芙娜替妈妈作了回答:“这几天白天都在他爷爷那里。”
“来了。”“来啦。”一声接着一声端来饭菜的声音营造出了亲如一家人的无间亲密。唯有一点,即使将未知的畅想变成了现实一般美好之际,娅琴百般想询问母亲生前的一些事情和维斯基叔叔向她交待过什么在这一时刻还是忍住了提问,同样,娜塔雅一直以来也很想将那些隐秘的小节说给娅琴,又觉得说出来没有毫厘益处,只能是个祸害,所以她们才能在每一次的愉悦相逢之时度过和睦中的每一分钟。由市政府组团的六十多人寻亲队伍里相互之间本就不怎么相识,然而,共同的忧心在分分秒秒间就让聚在一起的陌生面孔成为了久别的知己,他(她)们熙熙攘攘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个人的心中所想,就是没出现一人道出战争会给自己的亲人带去不幸的先兆,所有的同行人全都相信玛利亚的仁慈、相信上帝的佑护。
一位身着便装的工作人员在两名警察的陪同下分开人群高声请大家仔细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了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后又复述了几条必须注意的事项便带领大家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激动的人群在几个小时过后就渐渐平静了下来,娜塔莎也和许多人一样因为需要赶路,通宵达旦都是在半睡半醒中度过,天一擦亮就开始了准备,昏昏欲睡的状态开始蔓延,有的或已进入了休眠。
靠在窗口的娅琴手托腮帮一动不动的注视着不断闪逝的枯燥,生怕会弄醒靠在她肩膀上打着盹的婶娘。连续几个岔道带来的的颠簸摇晃,有些睡意正酐的梦中人被惊醒之后会把脖子伸的老长老长的朝窗外望去,他们多半都是第一次乘坐火车出远门的。
这个较大的车站对于娅琴来说并不陌生、也没有太多地变样。“比罗比詹到了”车厢里响起了列车员的声音。娅琴起身对娜塔雅说:“来,我们换个位置,这里停车的时间会比较长,您还可以接着休息。”“不睡了,铁路上的事你也熟悉呀。”“我以前常经过这里。”“哦,对对对,你父亲以前在这里还有个工厂。”……是的。”原本准备离开的娅琴又坐了下来,她用惋惜的口吻说:“一个接一个的都演变成了乌有。”娜塔莎一个冗长的呵欠过后没有直视她,而是面对着其他同行者回答了她:“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如果再把它们翻回来还不知会有多少烦恼给自己带来寝食难安。”她的话引起了身边五味杂陈地叽叽喳喳,走过来的女列车员让娅琴得以解脱了出口受阻的无言以对,她对娜塔雅说了声:“有个事儿想去询问一下。”就在拥挤的车厢里不断侧身反转赶上了她:“同志,我很想知道列夫先生会不会在这趟车上?”面容皎姣、带着船形帽的列车员昂首挺胸且不失礼节的向后车厢指了指说:“您打听的人可能和锅炉工的老工人比较熟悉,还是向后去问问他好了。”
谢过列车员之后,娅琴在往回挤的过程也在想:‘岁月不饶人,年轻姑娘们也是不知道的’。
听了娅琴的描述,那位并不见老的老工人印象颇深的告诉她:“哦,那个列夫呀!他和我虽不在一个编组,但是他可是我的好兄弟,不过他已经很久没有跑车了。”“他去了哪里?”“前线。”
娅琴茫然了:“我记得他身上不是还带着伤吗?”老工人不屑一顾的指着自己的脑袋告诉她:“我这里还留着第一次上战场时德国人给我留下的馈赠呐。”面对惊愕不已的女人他没有再去讲述那场亲身经历过的残酷保卫战,而是带着惆怅和宽慰接着说:“好几年没见着他了,我和你一样也经常在伙伴们面前念叨起他。”
娅琴木纳般地没有移动半步,老工人合上炉口走出几步回过头来看她还是那样便大声对她说道:“他是我的好兄弟,也是这个国家的大英雄。”娅琴流泪了,止不住地流泪了——又一个活泼开朗,帮助过她、关心过她的陌路友人没能喝上自己亲手为他沏上一杯暖心茶水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离她而去。
她在心底里自责起了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来车站看望他’。
触景生情的连带思绪油然而生就勾勒出了王大柱的身影,他的出现让她在有生之年生发出了最为莫名其妙的挂念。
节奏匀称的轮毂声如同催眠一般让她的视线渐渐远离了沃尔科尔小镇后才觉得自己的两条腿出现了麻木,就去了两节车厢的连接处,她的面部闪现出了一点点怏怏的味道,不过很快就恢复到了离开娜塔莎时的状态。
列车在通过新西伯利亚之后,沿途不断呈现出的景致竟宛如油画板面上涂抹的一片片没有规则地鲜艳色彩,有紫红色、有橘红色、还混杂着猩红色,它们都与成片成片的魁梧花楸树林混在一起,它的秀美别致唤醒过东倒西歪地疲劳旅客,现在他们又变的无精打采,话都不想多说几句,这是接近一周的持续行程耗尽了长途颠簸期望见到亲人一面的初始精力。
不知是哪位晕头转向的旅客在列车减速时发出了一声:“快要到达终点了”的声音让枯燥的车厢里立刻恢复了生机,开始收拾行李的人们忙碌而无序。“总算是熬到头了。”“让一下让一下,我的鞋子哪去了?”“上帝保佑!就要见到我的孩子了。”“谁错拿了我的包!?”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直到从列车员的喇叭筒里传来了:“大家不要乱,现在是换乘车次,有的就是时间。”秩序这才得以恢复。“还有两天行程,今晚我们要在旅馆里好好的睡上一觉”娅琴对娜塔莎说的话让身边的同行者们捶起了酸软无力的腰和腿。“还要坐两天呐!?”“不会还要那么久吧?”娜塔莎也难受的跟着这么问:“真的还要两天啊!”娅琴说:“至少还需要一天一夜。”“她说的也许是对的,我那次换车去辛比尔斯克就用去了一整天,路不远,就是要等”一位领教过的旅客说出了他的感受。
“只要能见到孩子再远都是值的”一位走近前来发出的沉闷有力声音等同于一支有效的强心剂。
这是一座远比伯力还要新颖别致的城市,处在黄昏时分也能除去寻亲团里大部分成员的疲劳,领队的官员更是得到了较好去处。
人们依照约定,在市区领略至道路上亮起灯光时必须返回车站,许多人都学着娅琴的方法选择在旅馆的大通铺上美美地一觉睡到晚餐时。
到了莫斯科就再也没有那么幸运的空闲和闲暇的心情去欣赏这座仰慕已久、历经四年的严酷战争没有被战争狂人从地球上抹去的、带有传奇色彩并且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新首都。
走下火车的人们受到了有组织的热情迎接,一位高盘发髻的中年女人手持话筒对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发表了一番热情满满地问候,讲述了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大致惨烈的内容,她强调并安慰地说:“在你们的亲人中或是孩子、妻子、丈夫,无论他(她)们现在是生还是死,经历过这场魔鬼般战争的人们都是苏维埃最可爱的人……”她还向大家鞠躬致意地说:“请允许我诚挚地祝愿大家都能如愿以偿的见到自己的亲人并接受我的祝福。”她的欢迎词是在一气呵成的状态下完成的,看来她的工作一定是在不间断的循环中进行的。
感激不已的掌声过后,等候在车站广场上的几辆卡车便将心情急切的人们分别送往登记表上注明的目的地,余下来的十多名分散不一的寻亲者便跟随领队一起去了战后处理中心。
开往莫斯科大学的卡车上起初只有十来个人,经过市区的过程中又陆陆续续搭载了十多名搭便车的青年学生,虽然行驶在阳光下的敞篷车风声阵阵,年轻人还时不时腾出抓在雨棚铁杆上的手掩住口鼻、皱起了眉头,这是大热天只换衣服不洗澡散发出来的体味着实令和他们挤在一起的人无法忍受。
一位妇女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对身边的学生说:“我们是从哈巴罗夫斯克来到这里,很不容易,到了学校就会好的。”得到的回应则是好几双睁大了不同颜色的眼睛。
安顿下来才知道,明天来自各地参加见面会的人数仅在这一处就已超过百余人,学校已经把整个礼堂布置的焕然一新。
“明天,明天我们就要见到孩子们了。”这是素不相识而又相知的人们相互打招呼时说出最为频繁、表情最为丰富的一句话。
然而,鸦雀无声的会场上,一个浑厚的声音首先就告诉大家:“……由于我们的资料室在战火中被焚毁,两千多名弃笔从戎奔向前线与德国法西斯作殊死抵抗的无数师生们的名单如今已无法核实,”说到这里,台下的所有人全都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