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2
时间拉回到1938年的10月。
在抗战即将全面爆发的大背景下,鲜能见到有史料记载,或经文人大书特书的,震撼整个华北的“滦州暴动”,以及随后极其悲壮而惨烈的“平西大撤退”。这段历史似乎掺杂了太多的隐情,以及难以言说的秘密。
当时在河北省委任职的江茂群,接到晋察冀军区发来的指示后,马上动身,经唐山、过开滦,在交通员护送下,找到“八路军第四纵队”的驻地。他在一场集结了四纵党委、冀热边特委,以及抗联首领召开的会议上,见到了马天目。
关于“第四纵队”,或许应简略说上一笔。早在1938年春天,八路军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便已先后挺进平西。为策应筹划已久的“冀东大暴动”,筹建了这支队伍。并于1938年8月,挺进冀东。目的是准备在冀热边区,开创一个以深山区为主要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以供冀东暴动的抗联部队集结、隐蔽和修整。坚持长期、持久的游击战争。而江茂群所在的河北省委撤销,所有成员赶赴冀东,也主要为了辅助第四纵队开展工作。
为了让新来的河北省委同志了解详细情况,纵队司令邓华在会议正式开始前,首先谈了谈部队所面临的处境——
铁厂会议召开之后,为贯彻会议精神,在何地创建根据地,便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晋察冀军区提出的建议是,以兴隆县的雾灵山为中心区。但经考证,雾灵山人烟稀少,不便于工作的开展,很快被他们否决。依据四纵队领导成员的临时拟议,准备将青龙山北部的“都山”作为开拓目标。九月初,由政委宋时轮率四纵队和抗联主力,去攻打都山。不想受挫,遭到顽强抵抗。部队受损严重。日本关东军以及伪满军的装备实力超出他们的想象。而在那场战事中牺牲的,大多是连以上干部和有经验的战士。四纵队的实力因此大打折扣。虽有刚从“抗联”补充进来的兵源,却大多是当地的农民。如何提高他们的作战素养以及政治素质,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更需亟待解决的,则是选定哪一处作为根据地,来容纳部队休整生息,以备渡过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天。
平西——这片位于北平西面,平绥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囊括宛平、房山、昌平、延庆、良乡、涿鹿、宣化等县的广大山区,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撤退到那里,当然是四纵队党委与冀热边特委的首选。但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以“冀东抗联”高层居多。当然他们的意见,也代表了大多数抗联战士的想法。
邓华说,现在我们很多的“抗联”同志,都极力主张把冀东当做根据地。这个提议虽不错,冀东有大片青纱帐,也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但青纱帐倒下了怎么办?况且冀东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地,日本人岂能错失这块地盘。虽暂时没有部署多少兵力,但他们正在攻打武汉,无暇顾及。一旦他们腾出手来,纠集兵力过来围剿,依我们的实力,很难与之抗衡。守不住地盘,那我们所说的根据地,就等于纸上谈兵。
邓华讲到这儿,政委宋时轮接过话头。他的神情看上去忧心忡忡,大概“都山”战事的失败,仍困扰着他的心情——
根据地建立不起来,我们的部队将面临无后方、无后勤保障的困境。七万人的队伍,这么庞大的数字,可不能掉以轻心哪……冀东地区的三百多名党员,虽然都被我们安排下去,当了团长、连长、指导员,但这些人大多是小学教员和地方干部出身,又不会带兵,所以很难改变部队目前战斗素质差,政治面貌差的现状。你看现在,有些部队伙食问题尚未解决,吃饭就在镇上的饭铺吃,或向老乡敛些米自己煮,这哪像一个战斗部队的样子嘛。
马天目插话说,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大家的抗日情绪虽然高涨。但农民习气一时难以改变。舍不得枪,更舍不得家里的老婆孩子。在部队呆不上两天,就要跑回家看看。有时早上做父亲的拿着枪来顶岗,家里有人找,招呼不打一声,扛起枪就走。晚上再由儿子拿枪,来顶替他父亲的位置。
马天目话音未落,又有其他人七嘴八舌,反应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邓华忽然点名说,志远同志,你是抗联部队的总指挥,就这个问题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江茂群看过去,见一魁梧大汉从圆桌边站起来。早在马天目发言时,这大汉脸上便有一副尴尬表情。此刻他羞红了脸,抬手比划了一下,说:
我也替他们害臊。但一时管不过来。这些哥们爷们,过苦日子过怕了,家里好不容易攒钱买下一条枪,自然宝贝似的护着。刚刚加入部队,又离家近,老婆孩子也离不了。等回去,我要告诉他们,给我长点出息……说到这儿,自知失言,拿眼瞟了瞟马天目,改口说,我要向马政委领教,咋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那你对我们准备撤离冀东,到“平西”开创根据地怎么看?有人问。
我有意见,刘志远口气很冲,当初我们组织暴动,弟兄们舍命打鬼子,就是要保家护院。如果带他们去“平西”,连家都保不住,大家“打鬼子”的心气肯定就散了。
刘志远一番话,让马天目哭笑不得。他虽对部队西撤持反对意见,但完全不是这种理由。不禁从桌子底下踢了刘志远一脚,悄声说,你怎么这样讲话?喝酒时我给你讲的那些道理,算是白讲了?
没白讲,刘志远旁若无人地高声说。可绕来绕去,我就是说不明白。你是政委,你比我能说,还是你来说好了。
众人皆忍不住偷笑。
马天目被点名发言,只能收起脸上的懊恼,口气与表情皆严肃起来。
我不同意部队西撤。冀东的抗日形势,现在还未到“万不得已”之时。如果把抗联部队拉出去整训,近十万人的队伍集中起来,浩浩荡荡向平西进发,无疑非常危险。敌人行动迅速,会调集军队来打我们……我主张部队暂时留在冀东,边战斗边整训。也可利用战斗间隙,或到敌人暂时不能到达的地区进行短期整训。利用多个短期整训,完成一次重点而全面的整训任务。通过这次滦州起义,我们已打垮了大部分村镇以下的敌伪政权,可相应的抗日政权在多数地方还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充分的县以下地方抗日政权机构,充分发挥基层的抗日力量,我们部队到了哪里,就会得到基层政权和群众的支持。有了广大农村作掩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青纱帐消失造成的不利因素。如这些工作做得扎实,我们便有了物质保障。敌人进攻时,四纵队和我们抗联,可化整为零,与敌人周旋。等敌人撤退,我们可再集中,打击敌人的薄弱之处。假以时日,在冀东建立起抗日根据地,是完全有把握的。
马天目的话听上去不无道理。但邓华和宋时轮对望一眼,只听邓华说,可据我们刚刚得到的军事情报,日军小林部队的一个旅团,正从武汉一带调拨过来,准备和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关东军、伪满军共计十几万人的兵力,对我们展开围剿。你所说的还未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看来已经到了——再不做出决定,我们想走,都走不及了。
邓华的一番话,让会场上的气氛陡然变得凝重起来。
刘志远站起来,落胳膊挽袖子说,好啊!那就让小鬼子来吧,我们可有得仗打了。
宋时轮苦笑。说,刘司令,以后的仗由着你打!但部队不赶快找到根据地,进行必要的整训,打仗也是白白送命。回去告诉你的弟兄们,等我们整训完,明年开春,还是要打回冀东的。
刘志远双腿并拢,表情严肃说,司令员如果能给我打包票,明年春天能杀回冀东的话——我刘志远一定听从四纵队党委的安排。
秋雨下得有些恼人。散会之后,江茂群喊马天目坐在一间草寮里,单独待了一会。草寮外面,不时有抗联战士冒雨经过,他们似乎又恢复到以前农民的身份,找地方过“阴天”去了。传来一阵唢呐的呜咽,秋雨中听来让人颇感烦愁。两人聊过一些家事,又不约而同说到部队现在面临的困境。马天目告诉他,像今天会议上的这种争执,已发生过很多次了。但他仍旧不同意部队西撤的观点——那样会给刚组建的抗联队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江茂群也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现在这种形势,我们又没有任何经验,谁也不敢预测啊!
聊到最后,两人谁也不再说话,看着檐下的雨水发呆。
对面的葫芦架下,一位赤膊少年俯身在磨刀石前,正在打磨一把黑漆漆的大刀。暗绿的葫芦藤遮蔽了雨水。雨水顺着藤蔓,凝聚在悬吊着的,青白的葫芦上,又大滴大滴落在少年黝黑的背上。他的背瘦骨嶙峋,随着磨刀动作,肋骨像琴键一样耸动。从那专注的、略有戾气的神态里,几乎辨不出这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他磨刀的动作十分老练,有时会伸手从身边接一掬雨水,洒在磨石上面,以作润滑。又时而停下,将刀抱在怀里,用拇指肚去蹚刀的锋刃。不满意,便再次将身子低俯下去。那“刷拉刷拉”的磨刀声,听了让人心寒。磨到最后,少年起身,挥刀一扫,劈开一串葫芦。看着那不停晃动着的,露着白色茬口的半截葫芦,他得意地笑了起来。望望对面两个人,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少年正在笑着,却被一个从屋子里走出来的中年男人从脑后拍了一下。那男人指着地上的葫芦,训斥着他。少年勾着头,一副尴尬又懊恼的模样。马天目走过去,捡起葫芦,递交给中年男人说,交到灶上,中午还能熬一顿葫芦汤喝。那男人接过葫芦,抬起一张寡瘦的脸,诺诺说,这孩子,老惹事。这要让老乡看见,又要惹出麻烦来了。
马天目望着少年,和蔼地说,刀磨得这么快,是准备杀鬼子的啊?削几个葫芦试试身手,这也没什么大错嘛。
少年不答。
中年男人代他发话,孩子的爹妈都被日本人祸害了,家里就剩下一个妹妹,跟着奶奶过。我是他叔,孩子要为爹妈报仇,参加了抗联。我这当叔叔的,放心不下,每天都要为他操心。
马天目说,好了好了,若是老乡来问,就交几个伙食费。又摸一下少年的肩膀,打趣说,鬼子的脑袋,可要比这葫芦硬得多啊!
少年有些忿忿地说,那也说不定!我想弄一条枪,可总没机会。
马天目说,机会总有的。等杀了更多的鬼子,我们抗联战士,每人都能配一把枪。
随着秋雨的延续,那种争论不休的会议又开过两次,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给晋察冀军区发报,等待上级指示。
但新的问题又来。怎么发报?却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不需电讯组的人在会议上做出解释,四纵队的大多数领导都知道,由平西带过来的那部简易电台,只能接收电报,而不能发出电文。发报需AB电;这里只有A电,B电电压不足。恰在此时,江茂群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在天津领导“天津各界武装自卫会”的工作时,曾找一名学无线电专业的大学同学,组装了一部电台。此刻,仍安排在英租界的一处秘密地点,用他亲自编写的电台密码和电台呼号,同晋察冀军区保持着联系。
若由江茂群带上电文,亲自赶赴天津应是再合适不过。但考虑到他初来部队,又有很多实际工作需要去做。经最后商议,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马天目来完成。(未完待续)
2
时间拉回到1938年的10月。
在抗战即将全面爆发的大背景下,鲜能见到有史料记载,或经文人大书特书的,震撼整个华北的“滦州暴动”,以及随后极其悲壮而惨烈的“平西大撤退”。这段历史似乎掺杂了太多的隐情,以及难以言说的秘密。
当时在河北省委任职的江茂群,接到晋察冀军区发来的指示后,马上动身,经唐山、过开滦,在交通员护送下,找到“八路军第四纵队”的驻地。他在一场集结了四纵党委、冀热边特委,以及抗联首领召开的会议上,见到了马天目。
关于“第四纵队”,或许应简略说上一笔。早在1938年春天,八路军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便已先后挺进平西。为策应筹划已久的“冀东大暴动”,筹建了这支队伍。并于1938年8月,挺进冀东。目的是准备在冀热边区,开创一个以深山区为主要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以供冀东暴动的抗联部队集结、隐蔽和修整。坚持长期、持久的游击战争。而江茂群所在的河北省委撤销,所有成员赶赴冀东,也主要为了辅助第四纵队开展工作。
为了让新来的河北省委同志了解详细情况,纵队司令邓华在会议正式开始前,首先谈了谈部队所面临的处境——
铁厂会议召开之后,为贯彻会议精神,在何地创建根据地,便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晋察冀军区提出的建议是,以兴隆县的雾灵山为中心区。但经考证,雾灵山人烟稀少,不便于工作的开展,很快被他们否决。依据四纵队领导成员的临时拟议,准备将青龙山北部的“都山”作为开拓目标。九月初,由政委宋时轮率四纵队和抗联主力,去攻打都山。不想受挫,遭到顽强抵抗。部队受损严重。日本关东军以及伪满军的装备实力超出他们的想象。而在那场战事中牺牲的,大多是连以上干部和有经验的战士。四纵队的实力因此大打折扣。虽有刚从“抗联”补充进来的兵源,却大多是当地的农民。如何提高他们的作战素养以及政治素质,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更需亟待解决的,则是选定哪一处作为根据地,来容纳部队休整生息,以备渡过这个即将到来的冬天。
平西——这片位于北平西面,平绥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囊括宛平、房山、昌平、延庆、良乡、涿鹿、宣化等县的广大山区,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撤退到那里,当然是四纵队党委与冀热边特委的首选。但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以“冀东抗联”高层居多。当然他们的意见,也代表了大多数抗联战士的想法。
邓华说,现在我们很多的“抗联”同志,都极力主张把冀东当做根据地。这个提议虽不错,冀东有大片青纱帐,也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但青纱帐倒下了怎么办?况且冀东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地,日本人岂能错失这块地盘。虽暂时没有部署多少兵力,但他们正在攻打武汉,无暇顾及。一旦他们腾出手来,纠集兵力过来围剿,依我们的实力,很难与之抗衡。守不住地盘,那我们所说的根据地,就等于纸上谈兵。
邓华讲到这儿,政委宋时轮接过话头。他的神情看上去忧心忡忡,大概“都山”战事的失败,仍困扰着他的心情——
根据地建立不起来,我们的部队将面临无后方、无后勤保障的困境。七万人的队伍,这么庞大的数字,可不能掉以轻心哪……冀东地区的三百多名党员,虽然都被我们安排下去,当了团长、连长、指导员,但这些人大多是小学教员和地方干部出身,又不会带兵,所以很难改变部队目前战斗素质差,政治面貌差的现状。你看现在,有些部队伙食问题尚未解决,吃饭就在镇上的饭铺吃,或向老乡敛些米自己煮,这哪像一个战斗部队的样子嘛。
马天目插话说,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大家的抗日情绪虽然高涨。但农民习气一时难以改变。舍不得枪,更舍不得家里的老婆孩子。在部队呆不上两天,就要跑回家看看。有时早上做父亲的拿着枪来顶岗,家里有人找,招呼不打一声,扛起枪就走。晚上再由儿子拿枪,来顶替他父亲的位置。
马天目话音未落,又有其他人七嘴八舌,反应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邓华忽然点名说,志远同志,你是抗联部队的总指挥,就这个问题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江茂群看过去,见一魁梧大汉从圆桌边站起来。早在马天目发言时,这大汉脸上便有一副尴尬表情。此刻他羞红了脸,抬手比划了一下,说:
我也替他们害臊。但一时管不过来。这些哥们爷们,过苦日子过怕了,家里好不容易攒钱买下一条枪,自然宝贝似的护着。刚刚加入部队,又离家近,老婆孩子也离不了。等回去,我要告诉他们,给我长点出息……说到这儿,自知失言,拿眼瞟了瞟马天目,改口说,我要向马政委领教,咋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那你对我们准备撤离冀东,到“平西”开创根据地怎么看?有人问。
我有意见,刘志远口气很冲,当初我们组织暴动,弟兄们舍命打鬼子,就是要保家护院。如果带他们去“平西”,连家都保不住,大家“打鬼子”的心气肯定就散了。
刘志远一番话,让马天目哭笑不得。他虽对部队西撤持反对意见,但完全不是这种理由。不禁从桌子底下踢了刘志远一脚,悄声说,你怎么这样讲话?喝酒时我给你讲的那些道理,算是白讲了?
没白讲,刘志远旁若无人地高声说。可绕来绕去,我就是说不明白。你是政委,你比我能说,还是你来说好了。
众人皆忍不住偷笑。
马天目被点名发言,只能收起脸上的懊恼,口气与表情皆严肃起来。
我不同意部队西撤。冀东的抗日形势,现在还未到“万不得已”之时。如果把抗联部队拉出去整训,近十万人的队伍集中起来,浩浩荡荡向平西进发,无疑非常危险。敌人行动迅速,会调集军队来打我们……我主张部队暂时留在冀东,边战斗边整训。也可利用战斗间隙,或到敌人暂时不能到达的地区进行短期整训。利用多个短期整训,完成一次重点而全面的整训任务。通过这次滦州起义,我们已打垮了大部分村镇以下的敌伪政权,可相应的抗日政权在多数地方还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充分的县以下地方抗日政权机构,充分发挥基层的抗日力量,我们部队到了哪里,就会得到基层政权和群众的支持。有了广大农村作掩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青纱帐消失造成的不利因素。如这些工作做得扎实,我们便有了物质保障。敌人进攻时,四纵队和我们抗联,可化整为零,与敌人周旋。等敌人撤退,我们可再集中,打击敌人的薄弱之处。假以时日,在冀东建立起抗日根据地,是完全有把握的。
马天目的话听上去不无道理。但邓华和宋时轮对望一眼,只听邓华说,可据我们刚刚得到的军事情报,日军小林部队的一个旅团,正从武汉一带调拨过来,准备和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关东军、伪满军共计十几万人的兵力,对我们展开围剿。你所说的还未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看来已经到了——再不做出决定,我们想走,都走不及了。
邓华的一番话,让会场上的气氛陡然变得凝重起来。
刘志远站起来,落胳膊挽袖子说,好啊!那就让小鬼子来吧,我们可有得仗打了。
宋时轮苦笑。说,刘司令,以后的仗由着你打!但部队不赶快找到根据地,进行必要的整训,打仗也是白白送命。回去告诉你的弟兄们,等我们整训完,明年开春,还是要打回冀东的。
刘志远双腿并拢,表情严肃说,司令员如果能给我打包票,明年春天能杀回冀东的话——我刘志远一定听从四纵队党委的安排。
秋雨下得有些恼人。散会之后,江茂群喊马天目坐在一间草寮里,单独待了一会。草寮外面,不时有抗联战士冒雨经过,他们似乎又恢复到以前农民的身份,找地方过“阴天”去了。传来一阵唢呐的呜咽,秋雨中听来让人颇感烦愁。两人聊过一些家事,又不约而同说到部队现在面临的困境。马天目告诉他,像今天会议上的这种争执,已发生过很多次了。但他仍旧不同意部队西撤的观点——那样会给刚组建的抗联队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江茂群也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现在这种形势,我们又没有任何经验,谁也不敢预测啊!
聊到最后,两人谁也不再说话,看着檐下的雨水发呆。
对面的葫芦架下,一位赤膊少年俯身在磨刀石前,正在打磨一把黑漆漆的大刀。暗绿的葫芦藤遮蔽了雨水。雨水顺着藤蔓,凝聚在悬吊着的,青白的葫芦上,又大滴大滴落在少年黝黑的背上。他的背瘦骨嶙峋,随着磨刀动作,肋骨像琴键一样耸动。从那专注的、略有戾气的神态里,几乎辨不出这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他磨刀的动作十分老练,有时会伸手从身边接一掬雨水,洒在磨石上面,以作润滑。又时而停下,将刀抱在怀里,用拇指肚去蹚刀的锋刃。不满意,便再次将身子低俯下去。那“刷拉刷拉”的磨刀声,听了让人心寒。磨到最后,少年起身,挥刀一扫,劈开一串葫芦。看着那不停晃动着的,露着白色茬口的半截葫芦,他得意地笑了起来。望望对面两个人,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少年正在笑着,却被一个从屋子里走出来的中年男人从脑后拍了一下。那男人指着地上的葫芦,训斥着他。少年勾着头,一副尴尬又懊恼的模样。马天目走过去,捡起葫芦,递交给中年男人说,交到灶上,中午还能熬一顿葫芦汤喝。那男人接过葫芦,抬起一张寡瘦的脸,诺诺说,这孩子,老惹事。这要让老乡看见,又要惹出麻烦来了。
马天目望着少年,和蔼地说,刀磨得这么快,是准备杀鬼子的啊?削几个葫芦试试身手,这也没什么大错嘛。
少年不答。
中年男人代他发话,孩子的爹妈都被日本人祸害了,家里就剩下一个妹妹,跟着奶奶过。我是他叔,孩子要为爹妈报仇,参加了抗联。我这当叔叔的,放心不下,每天都要为他操心。
马天目说,好了好了,若是老乡来问,就交几个伙食费。又摸一下少年的肩膀,打趣说,鬼子的脑袋,可要比这葫芦硬得多啊!
少年有些忿忿地说,那也说不定!我想弄一条枪,可总没机会。
马天目说,机会总有的。等杀了更多的鬼子,我们抗联战士,每人都能配一把枪。
随着秋雨的延续,那种争论不休的会议又开过两次,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给晋察冀军区发报,等待上级指示。
但新的问题又来。怎么发报?却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不需电讯组的人在会议上做出解释,四纵队的大多数领导都知道,由平西带过来的那部简易电台,只能接收电报,而不能发出电文。发报需AB电;这里只有A电,B电电压不足。恰在此时,江茂群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在天津领导“天津各界武装自卫会”的工作时,曾找一名学无线电专业的大学同学,组装了一部电台。此刻,仍安排在英租界的一处秘密地点,用他亲自编写的电台密码和电台呼号,同晋察冀军区保持着联系。
若由江茂群带上电文,亲自赶赴天津应是再合适不过。但考虑到他初来部队,又有很多实际工作需要去做。经最后商议,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马天目来完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