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通九窍,先天一炁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大清之祸害、三千位面大抽奖、杀戮异形、象棋霸主、降临卡利姆多的道士、超科技狂潮、我不是变种人、王东吴巧儿、苏陌宫亦臣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捧着一本《道藏》一番通读下来,外面天色已暗,雨也停了,空气变得格外清新。
张玄清放下书籍,只觉心中疑惑解开了许多,但又填了许多新的疑惑。
果然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随便对付了几口晚饭,张玄清便盘坐在地上,下边垫了个沙发垫,开始按照孙思邈传授的方法打坐,修炼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佛家、道家、医家、儒家尽皆推崇,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更道家是元神金丹的基础。
在医家看来,人的出生,便伴随着一口先天之气,随着人越长越大,这口先天气越来越少、越来越杂,直至人死亡,这口先天气才会散去,道家亦然。
故此炁不在体内,不在体外,随生而始,随死而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玄之又玄。
张玄清盘膝在地上坐下后,便定心止念,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努力追寻那种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惟恍惟惚的境界。
其实真正的道家静坐并不是他这种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假坐”而已。
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都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眼耳口鼻四门,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不过到了那种地步的,都是功行深厚者,最不济也要像孙思邈那样。
张玄清如今入道日前,修不得这般功夫,只能严苛恪守打坐姿态,以期达到由外入内的效用。
开始时,心中虽无甚杂念,然枯坐片刻,一个个想法便都跃入脑海,虽大都是求道之念,却亦让念头驳杂。直至想到道经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等语,顿时福至心灵,心知妄念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便自可至无念之境。即刻贯注全神,集中一点,苦死琢磨,勘破迷念。
自己为什么要修道?
修道之后到底能不能长生?
自己修炼多久才能真的显出效用?
如此种种,张玄清对其余念头不管不顾,只集中在自己为什么要修道上,细细思寻。
如是这般,虽然不能真个心中无物,空寂湛然,但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却可消磨其余杂念。最后只剩下这一个念头,此又谓之“一灵独耀”。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必动心思量,念起即觉之,心动即止之。妄念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欲起时,即伏之不起。
每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破了这“一灵独耀”时,便以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
正所谓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及至心神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身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这静坐功夫亦可称之为登堂入室矣。
诗曰:
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当张玄清真正达到定心止念,一灵独耀后,只觉自己来到一个一片虚无的世界,四周黑暗混沌,一无所有,唯有在世界的中心,有一粒白光,宛似明珠一颗,大放光华,使之虚室生白。
刹那间,在光芒爆射后,只感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不知不觉中,黑暗不在,光芒不在,感知中无实无虚,无色无空,无为正定。却有一股气流缓缓汇集,非寒非暖,若有若无,似真似幻,但他心里又知道,这便是那“先天一炁”。
不知过了多久,当张玄清意识清醒,睁开双眼之时,恰好旭日初升,紫气东来,转眼时间已经过了一夜。
看着窗外朝阳,体悟着感知中的那一股气感,张玄清只觉一阵奇妙。
这先天一炁确实不在体内,亦不在体外,很玄妙的感觉,仿佛在身体里,又仿佛不在,完全不是他预想的那种武侠小说中盘踞丹田的真气,既不是暖流,也不觉得清凉,总之给人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感觉。
就好像道家说的玄关一窍,有的说在丹田,有的说在眉心,有的说在鼻尖外三寸处,根本没有具体的位置。
先天一炁也一样,仿佛无处不在,又仿佛无处能在,你要让它在体内,它就可以出现在体内;你要让它去体外,它就可以保存在体外。但你要具体指出它在哪里,它又完全没有个具体安歇处、没有个具体收拢处、没有个具体归置处。只感觉它风吹不散,日晒不消,实实在在的“有”,亦虚虚幻幻的“无”。
怪不得孙思邈说它没有什么攻击力,此“炁”在有无之间,日后或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但在这初生之时,完完全全是一种“太极”的状态。
太极不是阴阳,而是阴阳前的状态,本不分阴阳。世上流传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只是方便让人理解,没想到世人无知,反闹了好大误会。
就比如某些小说中关于太极的说法,说什么阴阳二气某一方强过一方,太极的状态就会不稳,完全就是扯淡。
阴盛阳衰、阳盛阴衰,此二言只说得是阴阳两极消长。而此时之阴阳,则属于“两仪”之列。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在古典哲学中才指“阴阳”。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太极,是指阴阳混合未分,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此元气,便可称之为先天一炁!
……
闭目体悟着先天一炁,张玄清忽觉身体伤处传来一股异样,睁开眼,低头看向左肩。经过昨天上午一通折腾,此处包扎的纱布已经有几分松落,透过缝隙向肩膀伤处看去,但见伤口已经结痂。张玄清面上并无惊异,反而闪过一丝了然。
经过之前几次用眼疲劳后,身体就有一股清凉运行至眼部缓解疲劳,张玄清已知如今自己身体有些不同寻常。现在看来,那股清凉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加快自己伤势愈合速度。
不过他这一身伤虽然不重,却也不轻,尤其是左肩,甚至是重度擦伤。如今伤处虽已结痂,但仍不能彻底恢复,张玄清便也没有理会。
吃过早饭,再次体悟了一会儿先天一炁,张玄清就又进行接下来的修炼:贯通九窍!
大道初修通九窍,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涌泉脚底冲,涌泉冲起渐至膝。人之一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尾闾在夹脊之下盘头处,位于尾骨端与****之间,这贯通九窍的关键处,就是这尾闾穴。
此处贯通九窍可不是武侠小说中讲的打通经脉,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经络天然就是贯通的,正所谓“通则不痛,通则不痛”,可以说是个人就是武侠小说中百脉俱通的奇才。
如果谁的某一处经脉不通,那就是得病了。如果真的如武侠小说中讲的,全身经脉堵塞,需要修炼真气贯通,那么对不起,你也不用修炼了,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
贯通九窍,说白了就是刺激体内穴道,使九窍得到增强,超于凡人。好比是足疗,一个脚底的穴道,却有的管心,有的管肺,中医理论从来不是哪病治哪,而是找出病因,哪怕你脑袋疼用针灸给你扎脚丫子,在中医中都不鲜见。而贯通九窍的关键穴窍,就是处于尾骨端与****之间尾闾穴。
尾闾穴属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在中医理论中,每一处穴道都不是个体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某些穴道相互勾连,最后才形成了人体中密集的经络网。
刺激尾闾穴,不应该直接从尾闾穴着手,而是从脚底涌泉穴起,过膝盖,至尾闾,再至头顶百会泥丸宫,也就是上丹田。然后再从督脉转任脉,到达鼻部金锁关,再下咽喉,喉有十二节,故名为十二重楼。经十二重楼下至颤中穴,再至丹田气海,最后完成一个循环。这个步骤,在道家名为文武小周天,在武侠小说中,就是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功至先天,能成为一方大高手了。
然而道家修炼,最重先天,而忌后天用事,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其实这贯通九窍之法,在一些道经之中,已经落了下乘,就如陈泥丸所说的“三品丹诀”,故而张玄清开始才会纠结。
不过如今张玄清修炼出先天一炁,对于先天一炁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情况又有所不同。
先天一炁不是人以常理所能认知的东西,每个人身上都有,但不能增,不能减,用之无穷,不用无尽。也就是说,你可以掌握先天一炁,却不能通过修炼使其增加,使用起来也不会有消耗,至少现在的张玄清是这样。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先天一炁,就是其中的“一”。故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至于这个“一”如何才能生二、生三,道经中没有具体步骤,也不是张玄清现在能了解的。
与其好高骛远,寻求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倒不如先博一个身轻体健、百病不生,这就是张玄清现在的想法。
捧着一本《道藏》一番通读下来,外面天色已暗,雨也停了,空气变得格外清新。
张玄清放下书籍,只觉心中疑惑解开了许多,但又填了许多新的疑惑。
果然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随便对付了几口晚饭,张玄清便盘坐在地上,下边垫了个沙发垫,开始按照孙思邈传授的方法打坐,修炼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佛家、道家、医家、儒家尽皆推崇,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更道家是元神金丹的基础。
在医家看来,人的出生,便伴随着一口先天之气,随着人越长越大,这口先天气越来越少、越来越杂,直至人死亡,这口先天气才会散去,道家亦然。
故此炁不在体内,不在体外,随生而始,随死而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玄之又玄。
张玄清盘膝在地上坐下后,便定心止念,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努力追寻那种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惟恍惟惚的境界。
其实真正的道家静坐并不是他这种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假坐”而已。
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都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眼耳口鼻四门,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不过到了那种地步的,都是功行深厚者,最不济也要像孙思邈那样。
张玄清如今入道日前,修不得这般功夫,只能严苛恪守打坐姿态,以期达到由外入内的效用。
开始时,心中虽无甚杂念,然枯坐片刻,一个个想法便都跃入脑海,虽大都是求道之念,却亦让念头驳杂。直至想到道经中“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等语,顿时福至心灵,心知妄念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便自可至无念之境。即刻贯注全神,集中一点,苦死琢磨,勘破迷念。
自己为什么要修道?
修道之后到底能不能长生?
自己修炼多久才能真的显出效用?
如此种种,张玄清对其余念头不管不顾,只集中在自己为什么要修道上,细细思寻。
如是这般,虽然不能真个心中无物,空寂湛然,但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却可消磨其余杂念。最后只剩下这一个念头,此又谓之“一灵独耀”。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必动心思量,念起即觉之,心动即止之。妄念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欲起时,即伏之不起。
每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破了这“一灵独耀”时,便以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
正所谓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及至心神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身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这静坐功夫亦可称之为登堂入室矣。
诗曰:
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当张玄清真正达到定心止念,一灵独耀后,只觉自己来到一个一片虚无的世界,四周黑暗混沌,一无所有,唯有在世界的中心,有一粒白光,宛似明珠一颗,大放光华,使之虚室生白。
刹那间,在光芒爆射后,只感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不知不觉中,黑暗不在,光芒不在,感知中无实无虚,无色无空,无为正定。却有一股气流缓缓汇集,非寒非暖,若有若无,似真似幻,但他心里又知道,这便是那“先天一炁”。
不知过了多久,当张玄清意识清醒,睁开双眼之时,恰好旭日初升,紫气东来,转眼时间已经过了一夜。
看着窗外朝阳,体悟着感知中的那一股气感,张玄清只觉一阵奇妙。
这先天一炁确实不在体内,亦不在体外,很玄妙的感觉,仿佛在身体里,又仿佛不在,完全不是他预想的那种武侠小说中盘踞丹田的真气,既不是暖流,也不觉得清凉,总之给人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感觉。
就好像道家说的玄关一窍,有的说在丹田,有的说在眉心,有的说在鼻尖外三寸处,根本没有具体的位置。
先天一炁也一样,仿佛无处不在,又仿佛无处能在,你要让它在体内,它就可以出现在体内;你要让它去体外,它就可以保存在体外。但你要具体指出它在哪里,它又完全没有个具体安歇处、没有个具体收拢处、没有个具体归置处。只感觉它风吹不散,日晒不消,实实在在的“有”,亦虚虚幻幻的“无”。
怪不得孙思邈说它没有什么攻击力,此“炁”在有无之间,日后或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但在这初生之时,完完全全是一种“太极”的状态。
太极不是阴阳,而是阴阳前的状态,本不分阴阳。世上流传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只是方便让人理解,没想到世人无知,反闹了好大误会。
就比如某些小说中关于太极的说法,说什么阴阳二气某一方强过一方,太极的状态就会不稳,完全就是扯淡。
阴盛阳衰、阳盛阴衰,此二言只说得是阴阳两极消长。而此时之阴阳,则属于“两仪”之列。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在古典哲学中才指“阴阳”。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太极,是指阴阳混合未分,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此元气,便可称之为先天一炁!
……
闭目体悟着先天一炁,张玄清忽觉身体伤处传来一股异样,睁开眼,低头看向左肩。经过昨天上午一通折腾,此处包扎的纱布已经有几分松落,透过缝隙向肩膀伤处看去,但见伤口已经结痂。张玄清面上并无惊异,反而闪过一丝了然。
经过之前几次用眼疲劳后,身体就有一股清凉运行至眼部缓解疲劳,张玄清已知如今自己身体有些不同寻常。现在看来,那股清凉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加快自己伤势愈合速度。
不过他这一身伤虽然不重,却也不轻,尤其是左肩,甚至是重度擦伤。如今伤处虽已结痂,但仍不能彻底恢复,张玄清便也没有理会。
吃过早饭,再次体悟了一会儿先天一炁,张玄清就又进行接下来的修炼:贯通九窍!
大道初修通九窍,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涌泉脚底冲,涌泉冲起渐至膝。人之一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尾闾在夹脊之下盘头处,位于尾骨端与****之间,这贯通九窍的关键处,就是这尾闾穴。
此处贯通九窍可不是武侠小说中讲的打通经脉,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经络天然就是贯通的,正所谓“通则不痛,通则不痛”,可以说是个人就是武侠小说中百脉俱通的奇才。
如果谁的某一处经脉不通,那就是得病了。如果真的如武侠小说中讲的,全身经脉堵塞,需要修炼真气贯通,那么对不起,你也不用修炼了,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
贯通九窍,说白了就是刺激体内穴道,使九窍得到增强,超于凡人。好比是足疗,一个脚底的穴道,却有的管心,有的管肺,中医理论从来不是哪病治哪,而是找出病因,哪怕你脑袋疼用针灸给你扎脚丫子,在中医中都不鲜见。而贯通九窍的关键穴窍,就是处于尾骨端与****之间尾闾穴。
尾闾穴属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在中医理论中,每一处穴道都不是个体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某些穴道相互勾连,最后才形成了人体中密集的经络网。
刺激尾闾穴,不应该直接从尾闾穴着手,而是从脚底涌泉穴起,过膝盖,至尾闾,再至头顶百会泥丸宫,也就是上丹田。然后再从督脉转任脉,到达鼻部金锁关,再下咽喉,喉有十二节,故名为十二重楼。经十二重楼下至颤中穴,再至丹田气海,最后完成一个循环。这个步骤,在道家名为文武小周天,在武侠小说中,就是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功至先天,能成为一方大高手了。
然而道家修炼,最重先天,而忌后天用事,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其实这贯通九窍之法,在一些道经之中,已经落了下乘,就如陈泥丸所说的“三品丹诀”,故而张玄清开始才会纠结。
不过如今张玄清修炼出先天一炁,对于先天一炁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情况又有所不同。
先天一炁不是人以常理所能认知的东西,每个人身上都有,但不能增,不能减,用之无穷,不用无尽。也就是说,你可以掌握先天一炁,却不能通过修炼使其增加,使用起来也不会有消耗,至少现在的张玄清是这样。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先天一炁,就是其中的“一”。故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至于这个“一”如何才能生二、生三,道经中没有具体步骤,也不是张玄清现在能了解的。
与其好高骛远,寻求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倒不如先博一个身轻体健、百病不生,这就是张玄清现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