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崇祯八年 > 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

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

作者:我爱肥猪猪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乾清宫大殿中,应召而来的内阁诸人以及六部大小九卿的高官们列班右手,阳武侯薛濂等勋贵站班左边,骆养性单独站在阶下偏中位置;崇祯高居龙椅上,李二喜侍立一旁。

    温体仁出列奏道:“启奏圣上,前番山东巡抚朱大典、河南巡抚玄默上本告急,言及两省旱情严重,多处府县已现流民,且人数与日俱增。臣与内阁同僚商议,已命户部下拨银钱二十万两,令二人设法购粮安民;可两省人口众多,些许银钱恐于事无补。再者旱情持续之下,当地有粮大户俱是囤积避灾,有银也难买到粮食。臣等以为,是否以漕运分流,赈济灾民?还请圣上处断!”

    两省的旱情正在蔓延开来,因为庄稼绝收而不得不逃难的流民越来越多,幸亏卢象升率军将流贼赶出了河南,不然在流贼的裹挟下,大多数人为了一口吃的会选择盲从,这样流贼的队伍肯定迅速壮大起来。

    内阁的策略是用北运的漕粮在山东分流,就地赈济灾民。这个方法倒是可行,但不能太多。漕粮直接关系到京畿地区的稳定,每年四百万石粮食都是直接供给京城及周边地区的,要是中途分流过多,那京城百万人口怎么办?

    虽然一年多来,在打井抗旱、晒粪肥田、修渠引水等措施下,皇庄及京城周边地区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只是起到了对漕粮的补充作用,现下根本担负不起完全满足京城人口所需粮食的重任,还需大量的漕粮来解决吃饭问题。

    崇祯两年来一直为此做着准备,他知道现在的旱情还会扩散蔓延,而且会持续长达数年。

    郑家的船队已经往北地运送了大约三十余万石的大米,并且购粮将会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崇祯已自内帑中拿出了二十万两的银子,用以支付郑家的购粮和运费。虽然比郑家实际支出少了许多,但这种姿态必须要做出。

    按照郑芝凤的说法,这些粮食就不要朝廷给银子了,全当郑家捐输就可。但人家是做生意的,银子来的倒是很容易,可也不能无休止的索取,那就成了讹诈了。保护私产将会是以后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个恶例不能开。

    崇祯点头道:“温卿辛苦了,朕会自内帑中拨银三十万两,从江南、广东等地购买粮食以济北地;漕粮今年可分流五十万石出来,多了怕是会祸及京畿;鉴于灾民日渐增多,朕已命漕运总督沿运河修建四座大型粮仓,两省相应府县官员要组织灾民向运河移动,一是可以就近赈济,二是有了人手,可以组织疏浚运河及其淤塞河道,并借运河水势兴修沟渠、开荒拓田,以便安置灾民。”

    温体仁施礼道:“圣上此策甚佳,臣等回去后便会给两省行文,促其尽快照办!”

    左都御史李邦华出列奏道:“启奏圣上,臣以为,为防赈灾中出现贪腐行径,督察院应遣御史巡视此事,倘有官吏漠视朝廷纲纪,欲从赈灾钱粮中捞取好处,御史便可依律严惩!”

    崇祯赞道:“李卿所言甚是,不仅督察院要派御史巡视,朕也会命厂卫遣人巡查;天灾已是难免,人祸更需防范!退朝后李卿便择选干员即刻启程前往,若有贪赃枉法者,四品一下可以当场处斩!四品以上由厂卫逮治入京!”

    李邦华领旨退回班列。厂卫虽然令人不喜,但威慑力还是很大的。御史言官居于明面,厂卫则在暗中巡查,两者可以互为补充。

    崇祯眼瞅着侯恂似有话要讲,遂果断的想将话题转移到英烈祠上面。还没等他开口,侯恂已经抢先出列开口道:“启奏圣上,老臣闻听施宪台返京,此次江南之行应当收获颇丰吧?”

    崇祯知道这老货听见风声准备伸手要钱了,无奈之下开口道:“施卿确实刚刚回转,退朝后朕会着人往太仓银库送去一百万两,侯卿尽可安心便是!”

    侯恂乐滋滋的退了回去。现在只要查抄赃银,侯恂必来分赃,在他看来,皇帝就是头大肥羊。崇祯想到刚得来的银子,还没捂热就得交出去一份,心里自是舍不得,可人家也是为了朝廷,不给真是说不过去。

    崇祯接着道:“现今各省相继出现旱灾,内阁当未雨绸缪,尽早拟定对策;一旦大股灾民出现,即刻采取有效之方略妥善安置。众卿不可有任何轻视之心,山陕流贼之祸尚在眼前,绝不可使其再现!”

    诸臣皆是行礼称是。皇帝的话并非危言耸听,现在流贼势头刚被遏制住,若是不好生想法安置新出现的灾民,谁也不敢保证山东、河南有没有人造反。

    崇祯继续说道:“朕原先所提建英烈祠一事,众卿齐声反对,朕亦知晓众卿所思所虑,故拖延至今未得成建;奈何朕所言已在军中广为流传,倘若朕食言而肥,今后朕如何取信天下?今日众卿俱在,那就再议一议英烈祠之事,此事不能再拖延下去!”

    温体仁出列奏道:“圣上建祠之意乃以激励军民奋勇杀敌,战殁后不虞有后顾之忧为初衷;当下太仓日益宽裕,圣上也常自内帑拨银以恤官军,月饷充足,更兼有抚恤烧埋永业,臣以为如此优渥之下,士卒敢不奋起?故建祠一事实为多此一举!”

    其余众臣都是默不作声。他们已经懒得和崇祯打嘴仗了,都是打定主意,无论皇帝说破天,就是坚决不同意建祠之事。烧埋银、永业田我们就忍了,给他们一口饭吃也无所谓,可你居然打算给他们建祠,这太过分了!

    崇祯叹息一声:“自我汉人建立属于自家国土以来,无数大好儿郎为保家卫国,免受夷狄侵害而抛颅撒血;多少无名英烈丧身异地不得魂归故土,正是这些英烈们的浴血抗争,才换得我华夏百姓之安居乐业!现今大明之境况更是实证!众卿可知,许许多多家人已逝的孤儿俱在军前效力?他们在世上已无亲人,为国捐躯之后其魂归何处?何人为其拔除坟上之野草?更有何人在其于地下困厄之时为之奉上四时之祭?众卿何不设身处地为其思量一番?”

    在这个所有人都非常注重身后之事的时代,崇祯的一番话语从情理上讲确实无可挑剔。

    谁愿意死后无人祭奠?传宗接代不光是为了延续血脉,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死后能有人去坟上看望自己,让自己在地下并不觉得孤单。

    阳武侯薛濂慨然出列奏道:“圣上所言臣感同身受,臣代表军中同袍,对圣上挂念将士之心深表感激!此举若成,定能极大提升军卒士气,使官军将士上下一心,为圣上平灭屑小,扫荡群丑再立殊勋!”

    卫时春出列奏道:“圣上日理万机下,犹自惦念士卒之忧,臣等俱是深感圣恩!建祠一事已在军中广为传播,官军将士闻之俱是欣慰不已,现已是势在必行之举!否则士卒极易气沮!阳武侯之言亦是臣之所思,还请圣上给有司下旨着手起建!”

    二人提督京营至今,因少了文臣掣肘,在整顿军纪,提高士卒战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这次建祠祭奠一事得到了京营以及勇卫营上下的一致拥护。这可是天大的荣耀,皇帝并没忘记他们这群厮杀汉。月饷实额发放到手,战死伤残还有巨额补贴,圣上还要为光棍娶妻成家,这种种举措之下,唯有死战方能报答圣上的恩德。

    杨嗣昌虽对建祠持反对态度,但他见崇祯始终坚持己见,而朝臣们则是坚决不让步,这个关键时候必须得有人站出来和稀泥了。

    于是他出列奏道:“圣上所言虽俱是实情,可大明立国以来,为之献身的朝官文人亦是不在少数,现今圣上意欲单独为军卒建祠,怕是天下文人会群情汹涌,此非社稷之福也!臣以为若想成事,须得另觅他途方可!”

    不光只有王承恩指出此间关窍,杨嗣昌也是看的清楚。这事要让文武都满意才行,不能偏重武将这边。

    温体仁眼见杨嗣昌屡次出来抢风头,此次言语间也是偏向皇帝更多一些,心里不禁对杨嗣昌的警觉度提高了几分。

    崇祯赞赏的看了杨嗣昌一眼,问道:“那依杨卿之意,此事该当如何?”

    杨嗣昌奏道:“依臣之见,为国阵亡之士卒当在战殁地设立陵园,由官府雇人专管日常清扫祭祀便可!至于在京城建祠大可不必!”

    杨嗣昌的建议与后世各地的烈士陵园基本一样,但也属于开历史先河之举,不得不说杨嗣昌确实是个人才。

    一众朝臣对杨嗣昌的建议虽然还是不甚情愿,但比起崇祯提到的在京城建祠,还要礼部、兵部官员四时祭祀的想法来说,这个还能勉强接受,所以这次无人出列反对。

    只要在大战之地选一块荒地圈起来就可,平日雇人看管,也不用官员去祭扫,这个法子能说的过去。

    崇祯顺势道:“杨卿之言颇合朕意,此法可行!但京城建祠之事亦要进行!”

    朝臣们顿时不满起来,我们已经让了一步了,你还要怎么样?

    礼部尚书刘宇亮出列奏道:“臣以为,本兵之建言已是极佳,圣上若是再有出格之举,臣等怕是不敢苟同!”

    薛濂等勋贵都是对刘宇亮怒目而视,这个老家伙仗着资历老,居然敢明着顶撞圣上,要不要晚上派人翻墙进他家里吓唬他一下?

    一直没说话的骆养性则是暗中考虑,准备派人搜集一下刘家的不法事,只要罪证充分直接逮进诏狱,让他尝尝锦衣卫的手段。

    崇祯摆手道:“刘卿稍安勿躁!除却本兵之法,朕意将所有为国捐躯之忠魂全部请入英烈祠中祭奠,不分文武!今后凡对大明及黎民百姓有杰出贡献之文武,其身后也要请入祠中享受朝廷祭祀!且朝廷会与其相配之谥号!”

    此言一出,整个乾清宫一片沉寂,除了崇祯以外的所有人都在思衬皇帝后半段话中的含义,崇祯悠然自得的端起茶水品了起来。

    小样滴!这下看你们还反对不?

    文武同享祭祀还好说,只能让你们觉得朕还算公平,可那也得为国捐躯才有资格。

    可后面这句话对众人的震撼力可谓是无比巨大。

    只要你对大明,对天下,对百姓有突出的贡献,就算老死病死也能进祠享祭!还会有谥号!

    虽说历朝都有配享太庙一说,但这种待遇在两百余年的大明可没几个,殿中诸人自问都没资格入太庙。

    可英烈祠给了大家一个机会,虽然比太庙的规格层次要低,可也是能让朝廷公祭的无上荣耀啊,自己只要做出一番别人做不到的政绩,说不定就能入祠享祭!

    再说,若是文武皆可入祠,那就可以对外宣称,本来皇帝只欲军伍入祠,但在自己的努力抗争下,最后迫使皇帝同意文人也可进祠享祭,这样在文人中就会博得一个好名声。

    “臣赞同圣上之言,修建英烈祠一事刻不容缓!”一个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殿中的沉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