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第三个任务 三国之董卓5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并州迭遭战乱,流民四起,陆仁炳占据各州府库后,开始收拢青壮流民为军,并派军打破豪强坞堡,开仓济民,将在河东走的流程再走一遍。黄巾之所以屡屡复起的原因,就是因为豪强的土地兼并,贫民已经无立锥之地。
并州屡遭兵灾,旱灾,水灾,流民四起,张燕能聚起百万黄巾的重要原因,就是并州,冀州的贫民投靠。
兵灾,旱灾对于各地豪强伤害不大。但是董卓的大军就不一样了,简直是剃头一样,除了有数的几个在全国都有名声的世家,其余的都被陆仁炳的军队抄掠一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粮食,铁器农具。这些豪强每家都能,查出一系列的恶行。有逼死人命的,有私贩盐铁的,更有边郡豪强走私铁器给鲜卑的。私蓄奴仆,窝藏人口的,偷逃算赋的,更是一家不缺。
陆仁炳命令军队,尽量不伤人命,但一定要查清这些豪强的罪状,让后一律公之于众。
陆仁炳在河东已经锻炼过队伍,这次并州之行,正是检验成果的时候。
为了严格军纪,陆仁炳建立了监军司,监军司直属董卓,各级军官都有一名监军司的官员,负责监督军将们的军纪,监军司还有直属的部队,称为宪兵队,宪兵队有权对同级的军将执行逮捕的权力。
另外陆仁炳还给各级军官配被了文书,参谋祭酒,督粮官,军械旗鼓官,这些文书,参谋与军将无隶属关系,文书负责掌握军队公文来往,参谋负责地图谋略,军士训练,督粮官专职负责粮草军饷的发放,军械旗鼓负责军械旗鼓的管理与维护。这些军官都各有直属部队,又都直属与董卓,通过这种分权,陆仁炳完全掌控了所有军队。完全不担心,这些军队会失去控制。
至于哪来的那么多文士,鸿都门学,和太学的待业青年不要太多哦。陆仁炳并不要求他们有什么大才,只需要各司其职,能执行命令就好。
三万太学生,再加上鸿都门学的待业人员,东汉政府根本无法安排他们,这也是他们经常闹事的原因。陆仁炳带领的军队,极具扩张中,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这些等缺等疯的学生们,哪还有什么挑剔的。
能入北军,能获得一官半职,比啥都强。陆仁炳不管他们是谁的人,也不管他们什么立场,只要你给我干活,我就来者不拒。
所以,陆仁炳根本不用为缺乏文士担忧。因为肯用太学生,所以陆仁炳在太学生中的声望急剧上升。
他们拥护的党人大佬,气节确实令人佩服,但是他们自己还在待业,当然就顾不上他们的追随者们了。
汉代的太学生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们都是从天下州郡精挑细选的天之骄子,各个都胸怀天下,射艺剑术都是必修课。他们缺的是机会而已。然而天下的官位都被,世家门阀们垄断了,他们上升的渠道已经相当狭窄。
所以割据的军阀才能轻易笼络各方英才,因为东汉中央不能提供上升通道了。这些社会的精英们只好另起炉灶。
现在陆仁炳,打开了他们的上升通道,瞬间陆仁炳就成了太学生眼中的名主。不要小看这些太学生,他们是天下最强的动力,他们就代表着大汉朝廷的未来。
相比之下,朝廷上的那些官二代,官三代们才是大汉最大的敌人。
陆仁炳在并州两个月,从上到下梳理了一边并州,贬谪收押失职贪腐的太守,县令,郡吏二百余人,打破豪强坞堡百余所,安置流民接近百万。那些被拿下的太守县令,郡吏,县吏,大小官员,全部由陆仁炳带来的太学生充任。并州上下风气为之一清。
陆仁炳又重新安排了并州的军政,汉灵帝有很多发昏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让太守和州牧刺史具有完全的军政大权。
陆炳对此深恶痛绝,陆仁炳在并州各郡县都实行了严格的军政分离,各郡设三都尉掌军,太守主政,并增加了提刑负责案件治安,郡丞,郡监赋予更大的权力,增加兵,户,礼,刑库,作等各司辅佐郡守分担政务。
一通分权下去又多安置了千余太学生,州牧这一级的行政区划还是有必要设置的,但是不能给州牧,刺史那么大的权力,分权是必须的。这一结构的设置目前被陆仁炳冻结了,等到陆仁炳,收拾好了并州,南匈奴之后,树立了权威之后,再回去搞改革。
梳理好并州之后,陆仁炳手头又增加了8万能战的大军,陆仁炳又提拔了赵谦等八个校尉为中郎将,其中就包括高顺,徐晃等,这些人都是在并州之战中表现出卓越能力的人。
现在陆仁炳在并州南匈奴就有16万大军,从坞堡各郡府库,搜刮的粮草供应大军两年都无虞,所以陆仁炳根本不担心洛阳那帮人会给他出什么幺蛾子。
昭宁元年的最后两个月,大司马陆仁炳平定了河东白波,并且驱逐了并州的匈奴,恢复了灵帝之际放弃的九原等五郡,
捷报报道朝廷,算是给了风雨飘零的汉室,一份喜讯。但是无论君臣,谁都不觉得有啥高兴的。皇帝的皇宫控制在董卓手里,皇帝身边的张让等人,收拢的残余的宦官,又开始振作起来,南宫的余烬刚刚熄灭。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的地点不得不移到北宫的皇帝寝殿。
按照陆仁炳的安排,南宫废墟不得清理,众位大臣必须踩着南宫的灰烬去北宫,不许绕道。
每走一次,就是对他们的一次羞辱,是他们这些位居高位的人尸位素餐,居心叵测才导致的现状,陆仁炳就是要一遍一遍的羞辱他们。
袁隗,卢植,黄琬,杨彪等请辞,被陆仁炳严辞拒绝。并威胁他们一旦辞职,就要族他们三族,并且将他们家人,谋逆的罪行刻碑天下。
几人悲愤之余,受了两个月的煎熬。陆仁炳的军队控制了内城的几道城门,不允许这些大臣及其家人,出内城一步。每天点卯,少一人,就全家族诛。有一家小官,心怀侥幸,偷遣忠仆送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出城,结果被当场查获。
董旻等人,执行陆仁炳的命令,将这小官的全家砍头,并排军队索拿这小官原籍的父母族人,一并砍了脑袋。拿石灰阉了,传阅京中诸家。
并州迭遭战乱,流民四起,陆仁炳占据各州府库后,开始收拢青壮流民为军,并派军打破豪强坞堡,开仓济民,将在河东走的流程再走一遍。黄巾之所以屡屡复起的原因,就是因为豪强的土地兼并,贫民已经无立锥之地。
并州屡遭兵灾,旱灾,水灾,流民四起,张燕能聚起百万黄巾的重要原因,就是并州,冀州的贫民投靠。
兵灾,旱灾对于各地豪强伤害不大。但是董卓的大军就不一样了,简直是剃头一样,除了有数的几个在全国都有名声的世家,其余的都被陆仁炳的军队抄掠一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粮食,铁器农具。这些豪强每家都能,查出一系列的恶行。有逼死人命的,有私贩盐铁的,更有边郡豪强走私铁器给鲜卑的。私蓄奴仆,窝藏人口的,偷逃算赋的,更是一家不缺。
陆仁炳命令军队,尽量不伤人命,但一定要查清这些豪强的罪状,让后一律公之于众。
陆仁炳在河东已经锻炼过队伍,这次并州之行,正是检验成果的时候。
为了严格军纪,陆仁炳建立了监军司,监军司直属董卓,各级军官都有一名监军司的官员,负责监督军将们的军纪,监军司还有直属的部队,称为宪兵队,宪兵队有权对同级的军将执行逮捕的权力。
另外陆仁炳还给各级军官配被了文书,参谋祭酒,督粮官,军械旗鼓官,这些文书,参谋与军将无隶属关系,文书负责掌握军队公文来往,参谋负责地图谋略,军士训练,督粮官专职负责粮草军饷的发放,军械旗鼓负责军械旗鼓的管理与维护。这些军官都各有直属部队,又都直属与董卓,通过这种分权,陆仁炳完全掌控了所有军队。完全不担心,这些军队会失去控制。
至于哪来的那么多文士,鸿都门学,和太学的待业青年不要太多哦。陆仁炳并不要求他们有什么大才,只需要各司其职,能执行命令就好。
三万太学生,再加上鸿都门学的待业人员,东汉政府根本无法安排他们,这也是他们经常闹事的原因。陆仁炳带领的军队,极具扩张中,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这些等缺等疯的学生们,哪还有什么挑剔的。
能入北军,能获得一官半职,比啥都强。陆仁炳不管他们是谁的人,也不管他们什么立场,只要你给我干活,我就来者不拒。
所以,陆仁炳根本不用为缺乏文士担忧。因为肯用太学生,所以陆仁炳在太学生中的声望急剧上升。
他们拥护的党人大佬,气节确实令人佩服,但是他们自己还在待业,当然就顾不上他们的追随者们了。
汉代的太学生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们都是从天下州郡精挑细选的天之骄子,各个都胸怀天下,射艺剑术都是必修课。他们缺的是机会而已。然而天下的官位都被,世家门阀们垄断了,他们上升的渠道已经相当狭窄。
所以割据的军阀才能轻易笼络各方英才,因为东汉中央不能提供上升通道了。这些社会的精英们只好另起炉灶。
现在陆仁炳,打开了他们的上升通道,瞬间陆仁炳就成了太学生眼中的名主。不要小看这些太学生,他们是天下最强的动力,他们就代表着大汉朝廷的未来。
相比之下,朝廷上的那些官二代,官三代们才是大汉最大的敌人。
陆仁炳在并州两个月,从上到下梳理了一边并州,贬谪收押失职贪腐的太守,县令,郡吏二百余人,打破豪强坞堡百余所,安置流民接近百万。那些被拿下的太守县令,郡吏,县吏,大小官员,全部由陆仁炳带来的太学生充任。并州上下风气为之一清。
陆仁炳又重新安排了并州的军政,汉灵帝有很多发昏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让太守和州牧刺史具有完全的军政大权。
陆炳对此深恶痛绝,陆仁炳在并州各郡县都实行了严格的军政分离,各郡设三都尉掌军,太守主政,并增加了提刑负责案件治安,郡丞,郡监赋予更大的权力,增加兵,户,礼,刑库,作等各司辅佐郡守分担政务。
一通分权下去又多安置了千余太学生,州牧这一级的行政区划还是有必要设置的,但是不能给州牧,刺史那么大的权力,分权是必须的。这一结构的设置目前被陆仁炳冻结了,等到陆仁炳,收拾好了并州,南匈奴之后,树立了权威之后,再回去搞改革。
梳理好并州之后,陆仁炳手头又增加了8万能战的大军,陆仁炳又提拔了赵谦等八个校尉为中郎将,其中就包括高顺,徐晃等,这些人都是在并州之战中表现出卓越能力的人。
现在陆仁炳在并州南匈奴就有16万大军,从坞堡各郡府库,搜刮的粮草供应大军两年都无虞,所以陆仁炳根本不担心洛阳那帮人会给他出什么幺蛾子。
昭宁元年的最后两个月,大司马陆仁炳平定了河东白波,并且驱逐了并州的匈奴,恢复了灵帝之际放弃的九原等五郡,
捷报报道朝廷,算是给了风雨飘零的汉室,一份喜讯。但是无论君臣,谁都不觉得有啥高兴的。皇帝的皇宫控制在董卓手里,皇帝身边的张让等人,收拢的残余的宦官,又开始振作起来,南宫的余烬刚刚熄灭。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的地点不得不移到北宫的皇帝寝殿。
按照陆仁炳的安排,南宫废墟不得清理,众位大臣必须踩着南宫的灰烬去北宫,不许绕道。
每走一次,就是对他们的一次羞辱,是他们这些位居高位的人尸位素餐,居心叵测才导致的现状,陆仁炳就是要一遍一遍的羞辱他们。
袁隗,卢植,黄琬,杨彪等请辞,被陆仁炳严辞拒绝。并威胁他们一旦辞职,就要族他们三族,并且将他们家人,谋逆的罪行刻碑天下。
几人悲愤之余,受了两个月的煎熬。陆仁炳的军队控制了内城的几道城门,不允许这些大臣及其家人,出内城一步。每天点卯,少一人,就全家族诛。有一家小官,心怀侥幸,偷遣忠仆送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出城,结果被当场查获。
董旻等人,执行陆仁炳的命令,将这小官的全家砍头,并排军队索拿这小官原籍的父母族人,一并砍了脑袋。拿石灰阉了,传阅京中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