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历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等待的时候,崇祯皇帝忽然觉得要是只有保皇党议事,自己是不是也太不把那些朝臣当回事儿了?
再者说,要是只有保皇党来,那可就太无聊了,还是把东林党的官员叫来,这样才刺激,装起逼来才有感觉。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又连续下了几道手谕,把内阁首辅魏藻德在内的一些朝臣也叫来商议。
这些人在家中听到消息后都是受惊不小,磨蹭半天才跟着厂卫赶来冬暖阁,到了的第一时间居然是清一色面色惶恐的请罪。
崇祯皇帝看着这个场面也是哭笑不得,摆手说道:“这次朕召你们来,是有几件事朕觉着为难,想商议出个章程来。”
“今日正好是立秋,但据厂卫回禀,京城之中的老百姓却只有不到三成知道这个节气的准确时日,这可不成,究竟是怎么回事?”
崇祯皇帝把手边的折子放到一边,第一件询问的事便是节气时日,这让许多人都想不通。
不过在场的人还是以保皇党的成员居多,说话间也就没什么顾虑,众人畅所欲言的商议几句后,还是由王承恩站出来说道:
“启奏陛下,我朝现颁行民间的是前元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现名《大统历》,这部历书已施行了三百四十八年之久,误差自然是逐渐增大。”
“...况且,我朝之《大统历》已经多年未有编改、整发,民间尚存十户未有五六,百姓自然是愈发的糊涂了。”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其实王承恩说十户未有五六已经是乐观的看法。
现在这个年头,流民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手中肯定是没有农历的,旧历的普及程度怕已经是不到四成。
崇祯二年的时候,钦天监对五月乙酉的日食预报明显错误,而时任礼部侍郎的徐光启依据西法的预报却符合天象。
经过一阵党政之争,徐光启等最终因势提出改历,得到当时的崇祯皇帝批准,同年七月,礼部在宣武门内的首善书院开设历局,一样是由徐光启督修历法。
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请来华耶稣会的意大利人龙华民、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负责短期编纂,又聘请神圣罗马帝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主持全程译书。
大明朝风雨飘扬之际,一批中西方官员同心协力,奉旨在京全力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
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崇祯历书》最终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完成,并且陆续整编成书,就等着崇祯皇帝一纸诏令,然后颁行天下。
然而在崇祯七年并没有立即颁行新历,朝堂上的东林党看不惯徐光启等人的成就,立即掀起一次持续广远的‘新历优劣之争’。
在历史上,这次党争一直持续了10年,直到这崇祯十七年仍然存在,期间包括了日食、月食等各个已发现星系运动的多方争论。
原本颇为简单颁行新历的行动由东林党的门户之见而变得一波三折,直到徐光启病逝,大明灭亡的时候也没能颁发出去。
剩下的事就非常有意思了,大明搞出来的东西,再一次让我天下第一的鞑清捡了个现成的。
顺治二年的时候,鞑清觉得这是好东西,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原样照搬,怎么办?
顺治小皇帝这左想右想,哎,好办法就来了!
鞑清先是给《崇祯历书》换了个《西洋历法新书》的名字,然后再稍微改些有的没的,再颁行出去就是我鞑清的历法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对鞑清的厚颜无耻深以为然,更是下定决心要把这玩意给颁行出去,自己的逼当然要自己装,当即点头说道:
“新历已成七年,且朕已深谙西学之精妙,传朕旨意,此次由内阁牵头,户部协办,厂卫督办,将此历在九月前颁行天下。发行之前,让汤若望和历局的官员仔细整理一下。”
“老奴遵旨。”
崇祯皇帝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也在留意周围东林党的动静,按历史上来讲,从崇祯七年开始的新旧历法之争到现在也还没结束,应该是有人蹦出来找死才对。
可意外的是,周围那些东林党官员都老实的很,缩成一团是一声不吭,崇祯皇帝倍感无趣,正要说些什么,这时候有人站出来,义正言辞的说道:
“启奏皇上,我朝《大统历》已颁行三百余年,百姓熟知旧历,仓促之间颁行新历,未免造成民生动荡,社稷不安。”
“而西学虽精,但却是奇技淫巧,终难登大雅之堂。”说着,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弯下腰,恭敬说道:
“臣提议,可责历局将《大统历》重新纂修,待编册成书后再重发天下,如此以来,天下百姓必然感怀陛下圣恩。”
李邦华才说完,刚入职不久的右佥都御史史可法也站出来,高声道:“启奏陛下,李御史所言有理,臣附议!”
原来是这两个人,崇祯皇帝虽然不爽,但心里却并没有什么杀心,他们两个虽然迂腐,但却比那些东林同僚强了太多。
况且这崇祯历书乃是神人徐光启毕生精华,尽得中西学法之巧妙,还让朕用三百多年前元朝的历法,是不是嫌大明亡的不够快?
看崇祯皇帝面色阴晴不定,周围的东林党官员也是心思缥缈,李邦华当然是死了最好,这等人简直是侮辱天下读书士子的声名。
但是对于史可法,东林党的意思就不一样,都觉得这厮是个圣人,私下里甚至以‘史公’相称。
要是史可法和李邦华一块给这昏君给杀了岂不是可惜之事,正在群臣胡思乱想之际,崇祯皇帝却是呵呵冷笑一声道:
“此事两位爱卿不必再提,朕颁行新历之意已绝。”
史可法见好就收,直接顺坡下驴站回去了,一根筋的李邦华却是不同意,看那意思似乎还要在朝堂上来个死谏。
“可是陛下,新历......”
对此早有准备的崇祯皇帝也是压根没什么由于,转身朝方正化示意几下眼色,这奴才反应倒也机灵,立马给外头的内厂番子打了个眼色。
李邦华话刚说了个开头,门口就腾腾走进来几个番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四脚朝天把他给抬了出去。
“陛下,请听臣一言哪——陛下!”
不管这厮再喊些什么,崇祯皇帝都是眼不见心不烦,松口气拿起案最上面的折子想换个话题,说道:
“这是户部尚书倪元璐的折子,是在为主事治瘟的吴又可与袁班二人请功,众位爱卿怎么看?”
“启奏陛下,拥有如此有能力之人,实属大明社稷之服,实属天下百姓之服!”内阁首辅魏藻德连忙出列,躬身喊道。
“魏阁老所言极是,吴又可与袁班治瘟,现今京师瘟病已除,京畿一带也在转好,百姓交口赞颂,倪尚书所呈奏折臣附议。”
接下来出面表露心迹的便是工部尚书,阁臣冯铨。(未完待续)
在等待的时候,崇祯皇帝忽然觉得要是只有保皇党议事,自己是不是也太不把那些朝臣当回事儿了?
再者说,要是只有保皇党来,那可就太无聊了,还是把东林党的官员叫来,这样才刺激,装起逼来才有感觉。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又连续下了几道手谕,把内阁首辅魏藻德在内的一些朝臣也叫来商议。
这些人在家中听到消息后都是受惊不小,磨蹭半天才跟着厂卫赶来冬暖阁,到了的第一时间居然是清一色面色惶恐的请罪。
崇祯皇帝看着这个场面也是哭笑不得,摆手说道:“这次朕召你们来,是有几件事朕觉着为难,想商议出个章程来。”
“今日正好是立秋,但据厂卫回禀,京城之中的老百姓却只有不到三成知道这个节气的准确时日,这可不成,究竟是怎么回事?”
崇祯皇帝把手边的折子放到一边,第一件询问的事便是节气时日,这让许多人都想不通。
不过在场的人还是以保皇党的成员居多,说话间也就没什么顾虑,众人畅所欲言的商议几句后,还是由王承恩站出来说道:
“启奏陛下,我朝现颁行民间的是前元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现名《大统历》,这部历书已施行了三百四十八年之久,误差自然是逐渐增大。”
“...况且,我朝之《大统历》已经多年未有编改、整发,民间尚存十户未有五六,百姓自然是愈发的糊涂了。”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其实王承恩说十户未有五六已经是乐观的看法。
现在这个年头,流民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手中肯定是没有农历的,旧历的普及程度怕已经是不到四成。
崇祯二年的时候,钦天监对五月乙酉的日食预报明显错误,而时任礼部侍郎的徐光启依据西法的预报却符合天象。
经过一阵党政之争,徐光启等最终因势提出改历,得到当时的崇祯皇帝批准,同年七月,礼部在宣武门内的首善书院开设历局,一样是由徐光启督修历法。
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请来华耶稣会的意大利人龙华民、葡萄牙人罗雅谷、瑞士人邓玉函负责短期编纂,又聘请神圣罗马帝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主持全程译书。
大明朝风雨飘扬之际,一批中西方官员同心协力,奉旨在京全力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
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崇祯历书》最终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完成,并且陆续整编成书,就等着崇祯皇帝一纸诏令,然后颁行天下。
然而在崇祯七年并没有立即颁行新历,朝堂上的东林党看不惯徐光启等人的成就,立即掀起一次持续广远的‘新历优劣之争’。
在历史上,这次党争一直持续了10年,直到这崇祯十七年仍然存在,期间包括了日食、月食等各个已发现星系运动的多方争论。
原本颇为简单颁行新历的行动由东林党的门户之见而变得一波三折,直到徐光启病逝,大明灭亡的时候也没能颁发出去。
剩下的事就非常有意思了,大明搞出来的东西,再一次让我天下第一的鞑清捡了个现成的。
顺治二年的时候,鞑清觉得这是好东西,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原样照搬,怎么办?
顺治小皇帝这左想右想,哎,好办法就来了!
鞑清先是给《崇祯历书》换了个《西洋历法新书》的名字,然后再稍微改些有的没的,再颁行出去就是我鞑清的历法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对鞑清的厚颜无耻深以为然,更是下定决心要把这玩意给颁行出去,自己的逼当然要自己装,当即点头说道:
“新历已成七年,且朕已深谙西学之精妙,传朕旨意,此次由内阁牵头,户部协办,厂卫督办,将此历在九月前颁行天下。发行之前,让汤若望和历局的官员仔细整理一下。”
“老奴遵旨。”
崇祯皇帝说这话的时候其实也在留意周围东林党的动静,按历史上来讲,从崇祯七年开始的新旧历法之争到现在也还没结束,应该是有人蹦出来找死才对。
可意外的是,周围那些东林党官员都老实的很,缩成一团是一声不吭,崇祯皇帝倍感无趣,正要说些什么,这时候有人站出来,义正言辞的说道:
“启奏皇上,我朝《大统历》已颁行三百余年,百姓熟知旧历,仓促之间颁行新历,未免造成民生动荡,社稷不安。”
“而西学虽精,但却是奇技淫巧,终难登大雅之堂。”说着,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弯下腰,恭敬说道:
“臣提议,可责历局将《大统历》重新纂修,待编册成书后再重发天下,如此以来,天下百姓必然感怀陛下圣恩。”
李邦华才说完,刚入职不久的右佥都御史史可法也站出来,高声道:“启奏陛下,李御史所言有理,臣附议!”
原来是这两个人,崇祯皇帝虽然不爽,但心里却并没有什么杀心,他们两个虽然迂腐,但却比那些东林同僚强了太多。
况且这崇祯历书乃是神人徐光启毕生精华,尽得中西学法之巧妙,还让朕用三百多年前元朝的历法,是不是嫌大明亡的不够快?
看崇祯皇帝面色阴晴不定,周围的东林党官员也是心思缥缈,李邦华当然是死了最好,这等人简直是侮辱天下读书士子的声名。
但是对于史可法,东林党的意思就不一样,都觉得这厮是个圣人,私下里甚至以‘史公’相称。
要是史可法和李邦华一块给这昏君给杀了岂不是可惜之事,正在群臣胡思乱想之际,崇祯皇帝却是呵呵冷笑一声道:
“此事两位爱卿不必再提,朕颁行新历之意已绝。”
史可法见好就收,直接顺坡下驴站回去了,一根筋的李邦华却是不同意,看那意思似乎还要在朝堂上来个死谏。
“可是陛下,新历......”
对此早有准备的崇祯皇帝也是压根没什么由于,转身朝方正化示意几下眼色,这奴才反应倒也机灵,立马给外头的内厂番子打了个眼色。
李邦华话刚说了个开头,门口就腾腾走进来几个番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四脚朝天把他给抬了出去。
“陛下,请听臣一言哪——陛下!”
不管这厮再喊些什么,崇祯皇帝都是眼不见心不烦,松口气拿起案最上面的折子想换个话题,说道:
“这是户部尚书倪元璐的折子,是在为主事治瘟的吴又可与袁班二人请功,众位爱卿怎么看?”
“启奏陛下,拥有如此有能力之人,实属大明社稷之服,实属天下百姓之服!”内阁首辅魏藻德连忙出列,躬身喊道。
“魏阁老所言极是,吴又可与袁班治瘟,现今京师瘟病已除,京畿一带也在转好,百姓交口赞颂,倪尚书所呈奏折臣附议。”
接下来出面表露心迹的便是工部尚书,阁臣冯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