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议和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夏肃宗七年六月,晨光中的山野,鸟鸣之声婉转清脆。
太行山山风吹过来,还微微有些凉意,随着日头的升高,气温便渐渐的温暖起来。
自从前年年末,燕国官军大破太行山之后,方天化等一众大光明教精锐的逃亡,临城一带,已经持续一年半的时间。
大概从最初的疯狂中醒悟过来之后,大概是从去年七月开始,整个太行上军队战术为之一变,将局面代入了相对诡异的静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方天化、萧媚、方龙等人操纵的太行山部队,进行了几次相当出色的战术应用。
而在方天化等人逃亡的半年时间里,趁现在崔寄秋眼中的是明教众人已经被驱赶打散,也已经零零散散的分布在整个华北平原上。直到六月十八这一天清晨,从三百多里后方阳泉传来大军粮草遭到突袭,十万大军的粮草一天一夜之间被几万暴民洗劫一空。
三天前,这一天凌晨,天刚蒙蒙亮,一队人影在黑暗的山间行动。
丁超奔行在队伍当中,目光在黑暗中扫过周围,眼中显出草丛。石块、树木的轮廓,他心中微有焦虑,山麓的高处将至。
越过那条山麓,风在吹,景物从眼前舒展开来,视野下方的平原上,一条小河从面前流向远处,随着小河,斑斑点点的灯光,蔓延开来,灯光聚集处构成了一座县城的轮廓。
“终于到了,折转这么久,崔寄秋一定想不到-----自己带领两百人转战几百里,如此大胆,敢偷袭阳泉这个后方重地!”
风吹过山野,天边露出鱼白色,微凉的白雾萦绕在空气里,县城外有人在担水,道路上,一队二三十人的商旅向城门过去,赶早集的庄稼汉,担着农作物正在进城准备售卖,守城的燕国牙将感到不一样的气息,今天好像哪里不对,商旅到达城门时,遭到盘问。
片刻之后,阳泉的城楼上,陡然有人发出一声惨叫,城门口,商旅陡然拔刀,鲜血从牙将的脖颈处溅起,喷洒在清晨的雾气里,直到这一刻他才想透是哪里不对,今天早上进城的人似乎多了许多。
六月十五日,在主力领着大燕大军在太行山兜了几个月后,一支二百人的偏师突袭燕国大军的粮草存放地阳泉,斩杀当地官府官员后同时,几十名内应趁乱放火焚烧了敌军大营,致使两千多名还没起床的守军葬身火海,之后鼓动全城百姓抢粮。
太行山区历来民风彪悍,在饥饿的威胁下,全城六千多户百姓,不论老幼全都参与到抢运粮食当中,附近一二十里的百姓闻风而动,一时间阳泉四门全是拥挤的运粮大军。
经过一天一夜的喧闹,阳泉终于安静下来,第二日凌晨阳泉县城突然燃起大火,直到崔寄秋带领骑兵赶回 之时大火还没有熄灭。所有参与抢粮的平头百姓全部遁入太行上中,像凭空消失了一般。
甚至七年六月的太行山阳泉一战,夹杂在此时南夏与燕国的巨大戏剧当中,并没有在此时引起太大范围的震动。虽然触觉灵敏者能从其中感觉到一些东西,但对比整个大局的沸腾状况,就算有人能够对这边的情况认真对待,所获得的信息也总显得微不足道。
秋末,建康朝堂扔处于一片紧张、焦虑又嘈杂的气氛当中。
燕国派来的谈判使臣,在驿馆内已驻留了一个多月,朝堂上就和谈方略扔争论不休,一部分高级官员是知到状况的,九月初当燕国和谈使臣入住建康。
肃宗下发明旨,由太子柴恒正使主导对燕谈判,政
事堂兵部尚书石重为副使,陆道之和吴林辅之。
宫里的的那位老人终于在命运面前底下了头。
太子第一次参与朝政便遇到这个决定南夏荣辱的大事当中,令的许多人有些措手不及,在主战派中,如果说王鸣之是一面打在前方的旗帜,那么后方的太子柴恒,其实才是能够确保不倒的旗手。
然而战和双方的对抗愈发的紧张。这对贾儒来说便实在让其心中难有好的预感。直到昨天深夜,燕国使臣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后,愈发把他逼上了绝路。
歌舞升平的南夏,才刚刚安定了几年,燕国派来和谈的使臣的强硬,使整个和谈情况实在无法让人感到乐观。
此时,聚在大内政事堂的,便有几个原本主和派的大臣。
例如赵崇、石重等人。他们原本就颇有学问,与太子也有很深的交情,与石重算得上几百年通家之好的江南世家陆家的陆道之。
不少人试图阻止这次和谈,阻拦管家的旨意,陆道之便是其中之一,当然,阻拦并没有达到效果。
“陛下此番涵义,不是真要向燕国人屈服,实在是我朝几年来连续的战争,国库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江北能战之兵也在前几次战之中消耗殆尽,早几日在陛下面前太子一言不发,我知道太子是为了避嫌,知道太子难做,心中也是看的清楚的------”
“父皇心意,石大人说的甚是,本王心中也是明白的。”柴恒笑着接话。
一旁的陆道之倒是哼了一声:“如此说来,诸位大人便要割让祖宗的土地换来和平?”
“割是不能割的,但将整个大夏的命运将希望寄托于江北一战,也实在是有些冒险了吧。京城北面就是长江,说句不好听的,若长江真的守不住了,就不用想后路了?”
“战事若真的不利,自然该想后路,但自古以来,兵事讲究的是破釜沉舟,战事未起,先算好了自己会败,那就真的不用打了。”
“陆正卿倒是很懂兵事,那这仗不妨由陆大人去打,在下一定支持。只是陆大人也得明白,战场上的事情,与朝堂上的事情,未必就是同一码事!”
“上下不能一心,将士如何用命!”
吴林与陆道之几乎就要吵起来,一旁的石重喝了一口茶。
偏头望向太子柴恒:“太子殿下,石某早言,仗不能打。不是不该打,今日之事就是这不能打的理由。自从俞王两次大胜以来,主战之声高涨,都以为只要打什么人带兵都能打赢,自二十年前甘公甘象升锦州被围以来,我大夏几十战除俞王两次大胜以外,其他无有胜迹,石某说不该打,人皆非我罪我,说石某懦弱,如今这事,坛子殿下也见到了吧?”
“呵,石尚书懦弱------本王绝不有此想法,此事你我早就说过几次,今日之事为何,我也知道。但心中所想,也绝不会更改,为了恢复祖宗的基业,怎么可以瞻前顾后?总的要尽人事吧,而后才是听天命。今河南境内也无多少异族兵马,岂不正是北伐的好时候,这正不是我们的机会吗?”
“有什么机会?就凭建康城外的那些老爷兵?”石重摇了摇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三十万禁军又如何,河南江北可是有两百多万燕国军队,我敢打赌,如靠那些禁军,接战一日便会大败,这房中之人,莫非还真相信那些弹劾奏本上说的,江北各将都是无能之将。妄自出击?打战绝非一人之事,就是一代战神俞王殿下也是由十几万大军坐镇。燕国起势以来,每每以少胜多,
当年其三万破我长城守军四十万,此时回归大漠的燕国铁骑不论,就是河南江北的汉军就不是我们禁军老爷兵能抗衡的,太子真信,我大夏会有机会?”
太子沉默片刻:“只是战事,又岂能如此估算,若真是这样估算,燕国十余万大军南下,我朝举国之力都挡不住,是否人家南下之时,我朝就干脆投降便了呢?”
“原不该轻起战阵。”石重说了一句,又登了登,供一拱手。
“石某今日并非过来说辞肤浅之言,战事不可如此估算,我心中也明白,只是燕国势强,赫连阔在世的时候三万破四十万,此时赫连阔去世不过四年,赫连牧野已经统一草原,其对草原各族控制力更加紧密,不打还好说,如果打了此战赫连牧野若无一个满意的结果,在他刚刚掌握权力的时候,便要打出一个惨烈的结果来。大战一起,想要两边点到即止,不过是痴人说梦------”
他面色严肃,又停了片刻:“如果战事一起,百万大军南下,摧枯拉朽,如今我夏朝国库逐渐见底,到时候他看的清楚,我夏朝便是亡国之呃了!再说我汉人历朝历代有哪个都一味强硬的,强大如汉唐又如何,汉能和亲,唐能结盟。到了我朝就不能和谈了?”
旁边的吴林插话道:“燕国崛起,并无底蕴,万事皆靠掠夺而来。一鼓作气,二而哀,三而竭,时日一长,毕生腐化,到时候,我大夏或有机会------”
陆道之冷笑道:“不是比谁更好,只是比谁更烂吗。”
石重看了他一眼:“有些事情摆在你我面前不是认与不认的问题,也不是书生意气,一两条性命的事情,这天下亿万黎明百姓摆在我们手上,国事如此,徒呼奈何!”
“石大人,你的学识远见数来我是佩服的,但此事并不是权衡的问题,而是信念使然。你附有这黎民百姓的责任,不想让他们受苦,我也附有一国一族之责任,不愿这一国之人,如此去活。在这朝堂之上,你也好我也好,其实都不用去做什么事情,全都拿着算筹过日子吧了。”
“你我为此争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石重摇摇头,“我自知无法说服你,顽石淬火始如钢,你的想法,也并非没有错。只是我朝问题,原是几百年文贵武轻的流弊,进取必须求革新,改革无果,则进取无益。如今这局面,苦了天下百姓,苦了前方舍命的将士。我等官员,全都是有罪之人啊。”
“若无切肤之痛,岂有革新之音?”
政事堂之中,絮絮叨叨的,几位和谈代表坐而论道的声音,在这沉甸甸的城里,沉甸甸的天下,也有着沉甸甸的重量。
而此时洛阳城里,燕国大殿之上,汉族官员和草原各族大小汗们也在为燕国整体变革争吵不休。
大殿正中赫连牧野坐在皇位上,自有股不怒而威的气势,下面的左边座位依次是,赫连适都、赫连奥都赤、慕容旭忠、完颜烈、萨昆、乌庶离、完颜龙喜、萧哈鲁、颜都、花不赤花等。
右边汉臣以范棠为首,其后是崔琰、韦廉、赵元道、史天泽、孔尚之、卢士湘、崔寄秋、刘忙、刘整、孔友尚、邓先、张亨、卫都等。
“都说说,对于范大人等提出的改国号,收天下汉人之心的提议都有和见解,都提出来,这是我大燕的大事,既然连前线大将都召回来,你们也都说说。”
“汉人,跳梁小丑。”花不赤花说道这里,嘴角挑了挑,微微一笑。周围异族大臣便是一团哄笑。
大夏肃宗七年六月,晨光中的山野,鸟鸣之声婉转清脆。
太行山山风吹过来,还微微有些凉意,随着日头的升高,气温便渐渐的温暖起来。
自从前年年末,燕国官军大破太行山之后,方天化等一众大光明教精锐的逃亡,临城一带,已经持续一年半的时间。
大概从最初的疯狂中醒悟过来之后,大概是从去年七月开始,整个太行上军队战术为之一变,将局面代入了相对诡异的静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方天化、萧媚、方龙等人操纵的太行山部队,进行了几次相当出色的战术应用。
而在方天化等人逃亡的半年时间里,趁现在崔寄秋眼中的是明教众人已经被驱赶打散,也已经零零散散的分布在整个华北平原上。直到六月十八这一天清晨,从三百多里后方阳泉传来大军粮草遭到突袭,十万大军的粮草一天一夜之间被几万暴民洗劫一空。
三天前,这一天凌晨,天刚蒙蒙亮,一队人影在黑暗的山间行动。
丁超奔行在队伍当中,目光在黑暗中扫过周围,眼中显出草丛。石块、树木的轮廓,他心中微有焦虑,山麓的高处将至。
越过那条山麓,风在吹,景物从眼前舒展开来,视野下方的平原上,一条小河从面前流向远处,随着小河,斑斑点点的灯光,蔓延开来,灯光聚集处构成了一座县城的轮廓。
“终于到了,折转这么久,崔寄秋一定想不到-----自己带领两百人转战几百里,如此大胆,敢偷袭阳泉这个后方重地!”
风吹过山野,天边露出鱼白色,微凉的白雾萦绕在空气里,县城外有人在担水,道路上,一队二三十人的商旅向城门过去,赶早集的庄稼汉,担着农作物正在进城准备售卖,守城的燕国牙将感到不一样的气息,今天好像哪里不对,商旅到达城门时,遭到盘问。
片刻之后,阳泉的城楼上,陡然有人发出一声惨叫,城门口,商旅陡然拔刀,鲜血从牙将的脖颈处溅起,喷洒在清晨的雾气里,直到这一刻他才想透是哪里不对,今天早上进城的人似乎多了许多。
六月十五日,在主力领着大燕大军在太行山兜了几个月后,一支二百人的偏师突袭燕国大军的粮草存放地阳泉,斩杀当地官府官员后同时,几十名内应趁乱放火焚烧了敌军大营,致使两千多名还没起床的守军葬身火海,之后鼓动全城百姓抢粮。
太行山区历来民风彪悍,在饥饿的威胁下,全城六千多户百姓,不论老幼全都参与到抢运粮食当中,附近一二十里的百姓闻风而动,一时间阳泉四门全是拥挤的运粮大军。
经过一天一夜的喧闹,阳泉终于安静下来,第二日凌晨阳泉县城突然燃起大火,直到崔寄秋带领骑兵赶回 之时大火还没有熄灭。所有参与抢粮的平头百姓全部遁入太行上中,像凭空消失了一般。
甚至七年六月的太行山阳泉一战,夹杂在此时南夏与燕国的巨大戏剧当中,并没有在此时引起太大范围的震动。虽然触觉灵敏者能从其中感觉到一些东西,但对比整个大局的沸腾状况,就算有人能够对这边的情况认真对待,所获得的信息也总显得微不足道。
秋末,建康朝堂扔处于一片紧张、焦虑又嘈杂的气氛当中。
燕国派来的谈判使臣,在驿馆内已驻留了一个多月,朝堂上就和谈方略扔争论不休,一部分高级官员是知到状况的,九月初当燕国和谈使臣入住建康。
肃宗下发明旨,由太子柴恒正使主导对燕谈判,政
事堂兵部尚书石重为副使,陆道之和吴林辅之。
宫里的的那位老人终于在命运面前底下了头。
太子第一次参与朝政便遇到这个决定南夏荣辱的大事当中,令的许多人有些措手不及,在主战派中,如果说王鸣之是一面打在前方的旗帜,那么后方的太子柴恒,其实才是能够确保不倒的旗手。
然而战和双方的对抗愈发的紧张。这对贾儒来说便实在让其心中难有好的预感。直到昨天深夜,燕国使臣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后,愈发把他逼上了绝路。
歌舞升平的南夏,才刚刚安定了几年,燕国派来和谈的使臣的强硬,使整个和谈情况实在无法让人感到乐观。
此时,聚在大内政事堂的,便有几个原本主和派的大臣。
例如赵崇、石重等人。他们原本就颇有学问,与太子也有很深的交情,与石重算得上几百年通家之好的江南世家陆家的陆道之。
不少人试图阻止这次和谈,阻拦管家的旨意,陆道之便是其中之一,当然,阻拦并没有达到效果。
“陛下此番涵义,不是真要向燕国人屈服,实在是我朝几年来连续的战争,国库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江北能战之兵也在前几次战之中消耗殆尽,早几日在陛下面前太子一言不发,我知道太子是为了避嫌,知道太子难做,心中也是看的清楚的------”
“父皇心意,石大人说的甚是,本王心中也是明白的。”柴恒笑着接话。
一旁的陆道之倒是哼了一声:“如此说来,诸位大人便要割让祖宗的土地换来和平?”
“割是不能割的,但将整个大夏的命运将希望寄托于江北一战,也实在是有些冒险了吧。京城北面就是长江,说句不好听的,若长江真的守不住了,就不用想后路了?”
“战事若真的不利,自然该想后路,但自古以来,兵事讲究的是破釜沉舟,战事未起,先算好了自己会败,那就真的不用打了。”
“陆正卿倒是很懂兵事,那这仗不妨由陆大人去打,在下一定支持。只是陆大人也得明白,战场上的事情,与朝堂上的事情,未必就是同一码事!”
“上下不能一心,将士如何用命!”
吴林与陆道之几乎就要吵起来,一旁的石重喝了一口茶。
偏头望向太子柴恒:“太子殿下,石某早言,仗不能打。不是不该打,今日之事就是这不能打的理由。自从俞王两次大胜以来,主战之声高涨,都以为只要打什么人带兵都能打赢,自二十年前甘公甘象升锦州被围以来,我大夏几十战除俞王两次大胜以外,其他无有胜迹,石某说不该打,人皆非我罪我,说石某懦弱,如今这事,坛子殿下也见到了吧?”
“呵,石尚书懦弱------本王绝不有此想法,此事你我早就说过几次,今日之事为何,我也知道。但心中所想,也绝不会更改,为了恢复祖宗的基业,怎么可以瞻前顾后?总的要尽人事吧,而后才是听天命。今河南境内也无多少异族兵马,岂不正是北伐的好时候,这正不是我们的机会吗?”
“有什么机会?就凭建康城外的那些老爷兵?”石重摇了摇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三十万禁军又如何,河南江北可是有两百多万燕国军队,我敢打赌,如靠那些禁军,接战一日便会大败,这房中之人,莫非还真相信那些弹劾奏本上说的,江北各将都是无能之将。妄自出击?打战绝非一人之事,就是一代战神俞王殿下也是由十几万大军坐镇。燕国起势以来,每每以少胜多,
当年其三万破我长城守军四十万,此时回归大漠的燕国铁骑不论,就是河南江北的汉军就不是我们禁军老爷兵能抗衡的,太子真信,我大夏会有机会?”
太子沉默片刻:“只是战事,又岂能如此估算,若真是这样估算,燕国十余万大军南下,我朝举国之力都挡不住,是否人家南下之时,我朝就干脆投降便了呢?”
“原不该轻起战阵。”石重说了一句,又登了登,供一拱手。
“石某今日并非过来说辞肤浅之言,战事不可如此估算,我心中也明白,只是燕国势强,赫连阔在世的时候三万破四十万,此时赫连阔去世不过四年,赫连牧野已经统一草原,其对草原各族控制力更加紧密,不打还好说,如果打了此战赫连牧野若无一个满意的结果,在他刚刚掌握权力的时候,便要打出一个惨烈的结果来。大战一起,想要两边点到即止,不过是痴人说梦------”
他面色严肃,又停了片刻:“如果战事一起,百万大军南下,摧枯拉朽,如今我夏朝国库逐渐见底,到时候他看的清楚,我夏朝便是亡国之呃了!再说我汉人历朝历代有哪个都一味强硬的,强大如汉唐又如何,汉能和亲,唐能结盟。到了我朝就不能和谈了?”
旁边的吴林插话道:“燕国崛起,并无底蕴,万事皆靠掠夺而来。一鼓作气,二而哀,三而竭,时日一长,毕生腐化,到时候,我大夏或有机会------”
陆道之冷笑道:“不是比谁更好,只是比谁更烂吗。”
石重看了他一眼:“有些事情摆在你我面前不是认与不认的问题,也不是书生意气,一两条性命的事情,这天下亿万黎明百姓摆在我们手上,国事如此,徒呼奈何!”
“石大人,你的学识远见数来我是佩服的,但此事并不是权衡的问题,而是信念使然。你附有这黎民百姓的责任,不想让他们受苦,我也附有一国一族之责任,不愿这一国之人,如此去活。在这朝堂之上,你也好我也好,其实都不用去做什么事情,全都拿着算筹过日子吧了。”
“你我为此争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石重摇摇头,“我自知无法说服你,顽石淬火始如钢,你的想法,也并非没有错。只是我朝问题,原是几百年文贵武轻的流弊,进取必须求革新,改革无果,则进取无益。如今这局面,苦了天下百姓,苦了前方舍命的将士。我等官员,全都是有罪之人啊。”
“若无切肤之痛,岂有革新之音?”
政事堂之中,絮絮叨叨的,几位和谈代表坐而论道的声音,在这沉甸甸的城里,沉甸甸的天下,也有着沉甸甸的重量。
而此时洛阳城里,燕国大殿之上,汉族官员和草原各族大小汗们也在为燕国整体变革争吵不休。
大殿正中赫连牧野坐在皇位上,自有股不怒而威的气势,下面的左边座位依次是,赫连适都、赫连奥都赤、慕容旭忠、完颜烈、萨昆、乌庶离、完颜龙喜、萧哈鲁、颜都、花不赤花等。
右边汉臣以范棠为首,其后是崔琰、韦廉、赵元道、史天泽、孔尚之、卢士湘、崔寄秋、刘忙、刘整、孔友尚、邓先、张亨、卫都等。
“都说说,对于范大人等提出的改国号,收天下汉人之心的提议都有和见解,都提出来,这是我大燕的大事,既然连前线大将都召回来,你们也都说说。”
“汉人,跳梁小丑。”花不赤花说道这里,嘴角挑了挑,微微一笑。周围异族大臣便是一团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