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废止柳条边?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舒赫德以健锐营为前锋,却攻城不克,让在座的满族将领十分不满,纷纷谏言让绿营继续攻城。
绿营总兵王大勇其实在健锐营失败后,就已经有了这个觉悟。从人群中展出,一个抱拳,主动向舒赫德提出出兵要求。首先自然是炮灰的觉悟,另外就是,一旦此次作战失败,这些绿营将士的遭遇绝对会比八旗兵更惨。既然横竖躲不过,那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舒赫德对于王大勇的识相举动十分欣赏,虽然明知道失败几乎是注定的,还是答应了王大勇的请求。
接下来的三天里,在王大勇的督导下,八千人的绿营,奋勇先前,却连敌人的城墙都没有接近过,倒是丢下了不下三千具尸体。
后面是满营的伤兵,前面则是满地的尸体。清军上至舒赫德,下至普通士兵,都在绝望的观望中,既不敢进攻,也不敢撤退,毕竟,皇帝的命令在那里。
只是,很快,他们就只有撤退一条路了。
在伯力的森田次郎经过多次打探,发现清军将补给点布置在了阵地后方30里处一个据点内。清军为了运输方便,将这个据点建立在靠近黑龙江南面河畔。可是,方便了清军,却也方便了新华夏海军。远东海军经过多次海战与内河的水战,干脆放弃了战船海战与水战兼顾的想法,将内河舰船制造的吨位进一步缩小,只有600吨左右,被命名为蚊子级。吃水更浅,满载也不超过1米,速度也不慢,最快能够达到20节的速度。全部钢铁制成,装备155火炮三门,前面是双联装,后面是单门火炮。铁甲小舰不仅防护力较强,火力也不弱。针对清军水师,更是在舰首位置装备了一个长长的撞角,对清军的小木船来说,简直就是天然的克星。
5艘蚊子级快艇趁着夜色从伯力城冲出,清军因为畏惧伯力城的火炮,将包围圈拉的很大,因此,方便了快艇的出行。
清军虽然根据轰鸣声知道有敌军出城,并且也知道了敌人的来意,但是,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的速度根本追不上这些快艇。
结果就是,囤积在这个据点的粮草被华夏人付之一炬,守军被全歼。
第二天,听闻据点被毁,清军人心不稳。绕至敌后的新华夏军队趁势发动进攻。伯力城内的联军自然不会闲着,同时冲出城外,两面夹击。
清军大乱。舒赫德自杀,王大勇战死,拉旺多尔济、阿思哈率领残兵撤退。清军被俘超过三千人,绝大部分是绿营士兵。新华夏经过甄别后,将八旗普通士兵放回,绿营根据自愿原则决定去留。虽然大部分都选择回去了,依然有三百多名无牵无挂的留在了新华夏。
在新华夏的建议下,联军并没有停歇,而是趁着清军新败,乘坐战舰,沿河而下,连续拔除了清军沿河的多处据点,像最著名的三姓城据点就被再次摧毁。整个东北被联军穿插的千疮百孔,毫无还手之力。
战败的消息传回北京,乾隆想要发火,却没有了对象,毕竟,主帅舒赫德已经死了。至于两名满族将领嘛,也是鼻青脸肿、浴血奋战的模样。虽然明知道他们是作秀的成分居多,但是也是无法再加责罚,不能太寒人心啊。
还是只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虽然乾隆恨不得马上灭了这群匪徒,但是,三次战败,清军在东北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经公告了。甚至,连防守的力量都不足了,毕竟,东北太大了。满清要想控制东北,就必须有足够的军力。据估计,至少需要十万以上的军队,在几个重要的据点布防,才能有效阻滞敌人的进攻。但是,据统计,此时东北接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1.7人。外东北面积更大,但是人口密度却更小。满打满算,人口不会超过三百万。
那么,问题来了,东北为什么人口这么少呢?难道是此时东北太冷,不适宜人类居住?答案:不是的。
原因在于,满清自私狭隘的柳条边政策。
所谓柳条边墙,是一条用柳条篱笆修筑的封禁界线。又名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柳条边的修筑办法,是先用土堆成宽、高各 3 尺的土堤,堤上每隔 5 尺插柳条 3 根,各根柳条间再用绳子连结横条柳枝,即“插柳结绳”。土堤的外侧,再挖掘深壕,以禁行人越渡。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别。
老边又称盛京边墙,建于辽河流域,南起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南,北到开原附近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长城相接,长约 1950 余华里。是顺治初年到十八年(1661)完成的。
吉林地区的柳条边修筑时间稍晚,故称新边,是从威远堡向东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市北法特)。康熙年间,由于户口繁生,边内旗地不足,又扩展柳条边。在柳条边上,初设 21 个边门(即关卡),展边后改设 20 个,盘查过往行人,凡进出边门进行生产的各族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卡验证进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
修建柳条边是满清为维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而修筑,就是不让更多的汉人进入他们认为的龙兴之地。还有一层深意,企图借此禁止汉人进入满族聚居区,防止满族汉化,保持满洲的“国语骑射”习俗。边内外的皇族围场和人参、貂皮、珍珠等产地均为禁区,不许边民自由出入,私自采捕。最后一层意思,就是万一满清统治失败,为后代留一条退路。
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使得东北一带汉人人口极其稀少,后来俄罗斯轻而易举的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领土。所以柳条边是极其反动的措施。
显然,此次对方堂而皇之的进入东北,对于满清是一个极为严重的信号,再不加强东北边防,满清的所谓“龙兴之地”就可能不保了。
因此,大学士刘统勋,作为满清少有的一个有战略意识的汉臣,不顾皇帝与满族大臣的猜疑,在早朝上,请求乾隆放开柳条边政策,准许汉人移民东北,充实东北,以东北人养东北驻军,做到军粮自给自足,从而永保东北之地。
从大局上讲,刘统勋的建议确实是极为正确的,也是最佳的一个保守东北的政策,这可以从后来的历史看出。自从19世纪,沙俄加快对满清的入侵步伐,满清为了加强东北的防守,道光后期,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驰。但是,人口的迁移不是很快就能见效的,也因此让沙俄有了可乘之机,夺得了大量土地。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用火车把大量汉人拉进东北,充实了关外,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沙俄瓜分的厄运。东北雄厚的人口反而威胁了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局势反转。
只是,刘统勋的话还没有说完,就遭到了傅恒为首的满族大臣的强烈反对,借口自然是违反祖制。更有激烈的人说刘统勋意欲截断大清龙脉,反对大清朝廷,其罪当诛。其实,无非是满族大臣内心狭隘自私的心理罢了。这与后来慈禧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赤县神州的天然拥有者,更不愿意与汉人平等共处,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是华夏大地的征服者、客居者,如果有那么一天,在中原无法呆下去了,他们还是要回到白山黑水的东北土地上的。至于神州大地,尤其是汉人的传统聚居地,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汉家十八省,是随时可以失去、甚至送人的。
乾隆从心里明白,刘统勋的建议更加有效、实用,但是为了自身自私的观念,却依然以擅议祖制为名,将其下狱。
退朝后,乾隆站在硕大的东北地图前,望着标注伯力的地点,久久不能移目,彻夜失眠。这在一向作息规律、注重养生的乾隆身上,是很难出现的。但是,偏偏最近一两年内,失眠的次数却越来越多,还都与新华夏有关。乾隆将新华夏恨到了骨子里。
以后,一连几天早朝,全无异动。
一直到九天后,乾隆突然将刘统勋放出,官复原职,并要求再次商议柳条边对策。虽然满族大臣依然反对。但是先前观望的汉族大臣已经猜到了乾隆的意思,开始大张旗鼓的支持移民东北的政策。
最后,乾隆以仲裁者的身份,宣布向东北移民。首批人员从河北、山东等地迁出,第一年预计迁出5万户,以后逐年增加。不过,依然将气候最好、土地最肥沃的辽宁与吉林东南部划为禁区,只允许汉民迁往黑龙江与吉林北部,以增强北方边境的实力。(未完待续)
舒赫德以健锐营为前锋,却攻城不克,让在座的满族将领十分不满,纷纷谏言让绿营继续攻城。
绿营总兵王大勇其实在健锐营失败后,就已经有了这个觉悟。从人群中展出,一个抱拳,主动向舒赫德提出出兵要求。首先自然是炮灰的觉悟,另外就是,一旦此次作战失败,这些绿营将士的遭遇绝对会比八旗兵更惨。既然横竖躲不过,那就只能放手一搏了。
舒赫德对于王大勇的识相举动十分欣赏,虽然明知道失败几乎是注定的,还是答应了王大勇的请求。
接下来的三天里,在王大勇的督导下,八千人的绿营,奋勇先前,却连敌人的城墙都没有接近过,倒是丢下了不下三千具尸体。
后面是满营的伤兵,前面则是满地的尸体。清军上至舒赫德,下至普通士兵,都在绝望的观望中,既不敢进攻,也不敢撤退,毕竟,皇帝的命令在那里。
只是,很快,他们就只有撤退一条路了。
在伯力的森田次郎经过多次打探,发现清军将补给点布置在了阵地后方30里处一个据点内。清军为了运输方便,将这个据点建立在靠近黑龙江南面河畔。可是,方便了清军,却也方便了新华夏海军。远东海军经过多次海战与内河的水战,干脆放弃了战船海战与水战兼顾的想法,将内河舰船制造的吨位进一步缩小,只有600吨左右,被命名为蚊子级。吃水更浅,满载也不超过1米,速度也不慢,最快能够达到20节的速度。全部钢铁制成,装备155火炮三门,前面是双联装,后面是单门火炮。铁甲小舰不仅防护力较强,火力也不弱。针对清军水师,更是在舰首位置装备了一个长长的撞角,对清军的小木船来说,简直就是天然的克星。
5艘蚊子级快艇趁着夜色从伯力城冲出,清军因为畏惧伯力城的火炮,将包围圈拉的很大,因此,方便了快艇的出行。
清军虽然根据轰鸣声知道有敌军出城,并且也知道了敌人的来意,但是,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的速度根本追不上这些快艇。
结果就是,囤积在这个据点的粮草被华夏人付之一炬,守军被全歼。
第二天,听闻据点被毁,清军人心不稳。绕至敌后的新华夏军队趁势发动进攻。伯力城内的联军自然不会闲着,同时冲出城外,两面夹击。
清军大乱。舒赫德自杀,王大勇战死,拉旺多尔济、阿思哈率领残兵撤退。清军被俘超过三千人,绝大部分是绿营士兵。新华夏经过甄别后,将八旗普通士兵放回,绿营根据自愿原则决定去留。虽然大部分都选择回去了,依然有三百多名无牵无挂的留在了新华夏。
在新华夏的建议下,联军并没有停歇,而是趁着清军新败,乘坐战舰,沿河而下,连续拔除了清军沿河的多处据点,像最著名的三姓城据点就被再次摧毁。整个东北被联军穿插的千疮百孔,毫无还手之力。
战败的消息传回北京,乾隆想要发火,却没有了对象,毕竟,主帅舒赫德已经死了。至于两名满族将领嘛,也是鼻青脸肿、浴血奋战的模样。虽然明知道他们是作秀的成分居多,但是也是无法再加责罚,不能太寒人心啊。
还是只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虽然乾隆恨不得马上灭了这群匪徒,但是,三次战败,清军在东北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经公告了。甚至,连防守的力量都不足了,毕竟,东北太大了。满清要想控制东北,就必须有足够的军力。据估计,至少需要十万以上的军队,在几个重要的据点布防,才能有效阻滞敌人的进攻。但是,据统计,此时东北接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1.7人。外东北面积更大,但是人口密度却更小。满打满算,人口不会超过三百万。
那么,问题来了,东北为什么人口这么少呢?难道是此时东北太冷,不适宜人类居住?答案:不是的。
原因在于,满清自私狭隘的柳条边政策。
所谓柳条边墙,是一条用柳条篱笆修筑的封禁界线。又名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柳条边的修筑办法,是先用土堆成宽、高各 3 尺的土堤,堤上每隔 5 尺插柳条 3 根,各根柳条间再用绳子连结横条柳枝,即“插柳结绳”。土堤的外侧,再挖掘深壕,以禁行人越渡。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别。
老边又称盛京边墙,建于辽河流域,南起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南,北到开原附近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长城相接,长约 1950 余华里。是顺治初年到十八年(1661)完成的。
吉林地区的柳条边修筑时间稍晚,故称新边,是从威远堡向东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市北法特)。康熙年间,由于户口繁生,边内旗地不足,又扩展柳条边。在柳条边上,初设 21 个边门(即关卡),展边后改设 20 个,盘查过往行人,凡进出边门进行生产的各族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卡验证进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
修建柳条边是满清为维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而修筑,就是不让更多的汉人进入他们认为的龙兴之地。还有一层深意,企图借此禁止汉人进入满族聚居区,防止满族汉化,保持满洲的“国语骑射”习俗。边内外的皇族围场和人参、貂皮、珍珠等产地均为禁区,不许边民自由出入,私自采捕。最后一层意思,就是万一满清统治失败,为后代留一条退路。
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使得东北一带汉人人口极其稀少,后来俄罗斯轻而易举的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领土。所以柳条边是极其反动的措施。
显然,此次对方堂而皇之的进入东北,对于满清是一个极为严重的信号,再不加强东北边防,满清的所谓“龙兴之地”就可能不保了。
因此,大学士刘统勋,作为满清少有的一个有战略意识的汉臣,不顾皇帝与满族大臣的猜疑,在早朝上,请求乾隆放开柳条边政策,准许汉人移民东北,充实东北,以东北人养东北驻军,做到军粮自给自足,从而永保东北之地。
从大局上讲,刘统勋的建议确实是极为正确的,也是最佳的一个保守东北的政策,这可以从后来的历史看出。自从19世纪,沙俄加快对满清的入侵步伐,满清为了加强东北的防守,道光后期,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驰。但是,人口的迁移不是很快就能见效的,也因此让沙俄有了可乘之机,夺得了大量土地。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用火车把大量汉人拉进东北,充实了关外,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沙俄瓜分的厄运。东北雄厚的人口反而威胁了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局势反转。
只是,刘统勋的话还没有说完,就遭到了傅恒为首的满族大臣的强烈反对,借口自然是违反祖制。更有激烈的人说刘统勋意欲截断大清龙脉,反对大清朝廷,其罪当诛。其实,无非是满族大臣内心狭隘自私的心理罢了。这与后来慈禧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赤县神州的天然拥有者,更不愿意与汉人平等共处,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是华夏大地的征服者、客居者,如果有那么一天,在中原无法呆下去了,他们还是要回到白山黑水的东北土地上的。至于神州大地,尤其是汉人的传统聚居地,也就是后来所谓的汉家十八省,是随时可以失去、甚至送人的。
乾隆从心里明白,刘统勋的建议更加有效、实用,但是为了自身自私的观念,却依然以擅议祖制为名,将其下狱。
退朝后,乾隆站在硕大的东北地图前,望着标注伯力的地点,久久不能移目,彻夜失眠。这在一向作息规律、注重养生的乾隆身上,是很难出现的。但是,偏偏最近一两年内,失眠的次数却越来越多,还都与新华夏有关。乾隆将新华夏恨到了骨子里。
以后,一连几天早朝,全无异动。
一直到九天后,乾隆突然将刘统勋放出,官复原职,并要求再次商议柳条边对策。虽然满族大臣依然反对。但是先前观望的汉族大臣已经猜到了乾隆的意思,开始大张旗鼓的支持移民东北的政策。
最后,乾隆以仲裁者的身份,宣布向东北移民。首批人员从河北、山东等地迁出,第一年预计迁出5万户,以后逐年增加。不过,依然将气候最好、土地最肥沃的辽宁与吉林东南部划为禁区,只允许汉民迁往黑龙江与吉林北部,以增强北方边境的实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