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大明第一臣 > 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

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

作者:青史尽成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大清之祸害三千位面大抽奖杀戮异形象棋霸主降临卡利姆多的道士超科技狂潮我不是变种人王东吴巧儿苏陌宫亦臣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庶宁和胡俨到了北平,很容易就找到了张希孟的住处,自己儿子带着同学来了,张希孟心情大好,还给他们准备了几道菜,算是接风洗尘。

    胡俨在济民学堂也是优秀学生,张希孟当初对他的印象也相当不错。

    “怎么样,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张希孟笑呵呵问道,随手还给胡俨夹了一快子软烂的鹿筋。

    胡俨慌忙道谢,随后道:“太师,学生想研究一下北平的发展,从而总结一些规律。说实话,现在学生也闹不明白,北平到底是穷还是富,到底是好还是坏?”

    张希孟笑容可掬,“这个该怎么评价,我也说不好。别说评价一个地方的好坏,就算是评价一个人,也很难一下子论断清楚。假如你能发明出一个大家伙公认的标准,你就是学问大家,就能成就一派学说。”

    胡俨微微一怔,连忙道:“学生可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学生也就是想解答心中疑惑而已。”

    此时张庶宁却道:“师兄,父亲说的有理啊!过去咱们怎么衡量一个国家的好坏?物阜民丰,百姓鼓腹讴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父慈子孝,风清弊绝,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那就是三代之治了。”

    胡俨略思忖,就道:“过去儒家治天下,有太多着眼民风,道德的标准。比如贞洁烈妇的数量,比如每年处死的人数……我觉得这些还都能商榷一二。最根本的应该是两样,一为产出,一为所得!也就是说,能拿出多少物资,百姓又能得到多少!”

    “生产和消费!”张希孟笑着总结道:“胡俨,你的意思是这个吗?”

    胡俨思忖少许,连忙道:“多谢太师指点,还真是一语中的。”

    张希孟含笑道:“一个家庭,能收入多少,需要支出多少,量入为出,才是长久之道。虽然我反对把国等于扩大的家,但是在这件事上,我还是很赞同以此类比的。能产出多少,每个人分到多少,又有多少能用来生存……只要把这些简单的事情理清楚,治国的时候,也就一目了然了。”

    胡俨连连赞叹,“太师总是一针见血,想来学生所想的东西,太师早就想到了,学生真是班门弄斧。”

    “不,不是!”张希孟直接道:“你这话就错了,其实这些东西,在古籍当中,所在多有。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但是虽然有类似的表述,可我们还是一头雾水。问题就是没有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说明白。譬如说赵宋,在修订宋史食货志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而且是很大的麻烦。有许多人都说宋代国库岁入极高,是历代巅峰,故此就得出宋代极为富庶的结论。尤其是看那些关于东京繁华的记录,更是把大宋吹上了天。”

    胡俨也忍不住发笑,这事情他在学堂也遇到过,还发生过激烈的辩论。

    甚至有人依据一些笔记,说赵宋多么繁华,多么了不起。只怕大明再有一百年,也赶不上宋代。

    但是稍微推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事情根本不靠谱。

    这些笔记,大约都是文人士大夫记录的,他们是受到偏爱的,普遍有钱……又到了汇集天下财富的东京汴梁,花钱享受,自不必说。

    可是在感叹他们的好日子之余,是否想过,那些给他们提供便利的车夫,厨娘,小厮,甚至是青楼的姑娘……这些人到底如何呢?

    又有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留下一份笔记,记录他们的生活呢?

    貌似还没有。

    其实这事情也不是无从下手……只要能算出几项基本的数据,就能得到一个直观的结论。

    比如历朝历代,亩产多少粮食,分配到人头上,又有多少?分配是否平均?

    不过就在这些数据上面,也时常会出现严重偏差。

    比如有些专家,根据史料的某一条记载,得出亩产两石,甚至四石的荒唐结论,最后推出大宋朝人均粮食一千四百多斤的惊世骇俗成果,简直可以让人笑掉大牙。

    在没有农业技术颠覆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的亩产并不高。当然不排除有亩产两石,甚至更多的情况,但这个绝对不能当做平均值,更不能天真以为,年年都这样。

    因为土壤肥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连续耕种之后,必须要休耕。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靠天吃饭,气候也是不断变化的。

    也不用说别的,仅仅是旱涝变化,就足以严重影响粮食亩产……如果某一年高温持续几十天,都能把庄稼晒死,这一季就要减产,绝收。

    如果不考虑这种情况,就直接计算平均数值,那就是脑壳坏掉了。

    而根据张希孟多年的观察,如果能保证灌既的情况,十年平均亩产,能稳定在一石五左右,如果没有灌既,平均下来,一年可能连一石都没有。

    这就是历代的大概情况,几乎没有例外。

    宋代的精耕细作水平,或许更高一些,但是宋代农田有限,土地肥力流失,亩产究竟有多高,还真不好说。

    反正你要说大宋能比唐朝还厉害,未免胡说八道了。

    胡俨和张希孟聊这些事情,倒不是为了单纯黑宋朝,只是想探讨出一个评价标准。

    以现在的北平为例,折腾了这么多年,到底和中原其他地方比起来,有什么进步?应该用什么标准衡量?

    如果真的一无是处,什么都不行,那也不用费力气折腾了,干脆洗洗睡了算了。

    不得不说,像胡俨这种天才人物,经过张希孟的指点,发挥自己所长之后,确实相当了得,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张希孟笑道:“我也很期待你的成果……农业,工业,粮食,布匹,燃料,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拿出一套标准出来,全面评估各地的治理成果,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踏踏实实,拿出一个结论。”

    胡俨连连点头,“多谢太师指点勉励,学生必定尽心竭力,不负所托!”

    张庶宁想了想,竟然又道:“胡师兄,也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我带你去燕王府吧,我打听打听,燕王的虚实。”

    胡俨自然是大喜过望,他要了解北平的情况,能直接从燕王府得到消息,那自然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只不过张庶宁的措辞很奇怪,难道朱棣有什么隐瞒?外人还不知道虚实?

    胡俨表示很怀疑。

    张希孟却是半点不奇怪,朱棣那小子,学的是比泥鳅还滑,别看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北平能管到的区域这么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朱棣的家底到底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是像朱棣哭的那样,欠债一千万贯,穷得连利息都还不上?

    还是另有玄机,这事真不好说。

    张庶宁愿意去探听,那是最好不过了,毕竟众所周知,朱棣和张庶宁,可是光屁股长大的,这俩小崽子,只怕比亲兄弟还亲!

    ……

    “庶宁,你总算是来了,怎么样,北平大学堂,还是北平师范学堂,你挑一个,要是愿意两个都要,都给你了!”

    张庶宁忍不住笑了,“我才多大,哪有脸当什么山长啊?”

    朱棣不以为然,“我当藩王的时候,还没你现在大呢!你瞧我不是干得挺好的。”

    张庶宁突然笑了,“你真干得挺好的?可我怎么听说,你穷得当裤子?每年光是利息就上百万贯,你把我叫过来,不会是跟你一起还债吧?那我可不干!”

    朱棣把脸一沉,哼道:“你把我想成什么人了?真当我一点家底儿都没有啊!”

    “你有钱?”张庶宁好奇问道。

    朱棣眨巴了一下眼睛,“怎么说呢,我虽然没有钱,但我手上有东西!”

    “什么东西?”

    “最紧要的东西!”

    张庶宁忍不住一笑,“要说最紧要的,除了钱,就是粮了?莫不是粮食公司丰收了?”

    朱棣哈哈大笑,“我就说,谁也不如你聪明!恭喜你,猜对了!”

    张庶宁带着胡俨来的,他们之前就讨论了粮食的问题,现在听到粮食丰收,岂能无动于衷!

    朱棣眨了眨眼睛,“那个庶宁啊,我倒是能告诉你。但是你最好保证,不要告诉先生,更不要告诉我父皇!”

    张庶宁怔了怔,无奈道:“我只能尽力而为,如果这事情不牵连到别的,你可以随便。”

    朱棣也是无可奈何了,气得咬牙,“我就知道,你小子向来如此!”朱棣切齿咬牙,但还是没忍住。

    “算了,告诉你就告诉你。现在几十家屯田公司,最少的一家,也有十万亩的田。辽东的土地,还算肥沃,平均亩产也有五斗。虽然不多,但胜在田亩数量惊人。我今年手上至少能捏着三百万石粮食,你说我还有什么好怕的。”

    张庶宁没说话,胡俨却忍不住了,“燕王殿下,你这粮食产量也不高,扣去给农户的,还有交税的,剩不下多少啊?”

    朱棣略怔了怔,“什么农户?俺这里哪有农户?屯田公司用的都是高丽的劳力,还有倭国的。农忙的时候,一天一斤粮,农闲的时候,三两就够了,要不然就卖给木材厂,让他们伐木去。”

    胡俨听得目瞪口呆……他承认,是他疏忽了,似乎不能光算产出多少,分给百姓多少……还要算能抢来多少,压榨多少!

    一句话,现在的朱棣,其实肥得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