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群众路线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然,这也跟原先底子太差有关,要知道唐代民风从尚武转为文弱也花了一百多年时间,可大宋当年已**弱到家了,现在这些年才刚刚扭转了趋势,又哪儿来的那么多底子可供败家呢?
赵恢虽然为东南沿海百姓所受的伤害而感到痛心,但客观来讲他们的出现却帮了自己一个大忙。赵恢接下来虽然利用倭寇之乱逼迫内阁大幅度增加军费,却没有采用直接派出大军拉网式围剿的方法,而是再次祭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而且运用上比起以前来更加娴熟。由于民风的改变与习练武艺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事,即使将江南百姓组织起来也很难正面对抗凶残的倭寇,所以初期官军平寇时都忽略了他们的作用。但是赵恢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利用好百姓的力量,即使不能正面击退倭寇,也至少可以传递消息,帮助官军更准确地掌握倭寇的动向,这样一来他们灵活多变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征剿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群众路线”第一次在本族民众中得到了应用,当大获成功的消息反馈回来后,赵恢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开始深思。虽然大多不通武艺,但是江南的下层民众在倭寇袭来时有很多人都选择了抵抗,但是由于缺乏组织他们付出了太多无谓的伤亡,但当赵恢派出人员将他们组织起来以后,倭寇便很难再猖狂了。因为这些乡民虽然大多武艺平平,但守家保土的信念使其充满勇气,再加上倭寇毕竟人数有限,最后大宋的正规野战军只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就将这次造成江南动荡的倭寇之乱彻底平息下来。
下层民众忠勇的表现令人动容,而那些富人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表现却令赵恢无比失望,他们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战而逃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居然花钱买平安,做出了事实上形同资敌的行为。赵恢对此的看法是贫民一无所有,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那些平日养尊处优的家伙则全然不同。但赵恢却遗漏了一点,事实上上层人士中坚贞忠勇的也大有人在,论比例比起下层来还要略高一些,但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对待下层民众的要求总会放低一些,所以才会产生下层民众更加值得尊敬的印象。而赵恢也没能摆拖这一习惯性心理,使得大宋的国策倾向开始偏离正确的轨道
利用剿灭倭寇的机会,赵恢进一步强化了本已十分强力的情报与宣传部门,并利用民意从宰相手中夺回了大部分权力,又大力提拔军官与下层出身的人才进入内阁,原来的文官集团迅速失势。不甘心失去权力的他们开始采取抗议、示威、请辞、怠工等手段进行交涉,但赵恢却前无古人地发动下层民众揭发批斗,一时斯文扫地,而赵抗当年也没能驱除干净的旧官僚终于被清除得干干净净。不过,光kao文化水平低下的下层百姓,是很难治理好国家的,赵恢到头来还是不得不依kao知识分子。但是,他对其进行了区分,大力提拔学那些应用学科的人才入阁为官,而那些没有专长的官僚则被扫地出门。由此,大宋帝国虽然付出了短时间动乱的代价,却令全国的风气为之一振,国力继续稳步增强。但是,赵恢再次忽略了一个隐患,下层民众与应用型人才的确也有可能当个好官,但是他们普遍缺乏自己的政治主张,当作优点的话就是服从性好,能将上面那些英明的决策精神尽可能地传达贯彻下去;但作为缺点来看则显得不知变通,对上面的那些错误决策提不出也不会提什么意见,更别说作出纠正和改良了。现在是赵恢能力过人、头脑清醒、眼光长远,极少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弊端还不明显,但如果以后的继任者没有他这样的才能,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虽然大宋在平定倭寇之乱后,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但毕竟为日本争取到了一年多的时间。而这一年多时间一过,情况更是变得对日本愈加有利起来,这是连千鹤当初都没有预料到的。就在大宋调集大量舰船与登陆部队,准备对日本发起惩罚性战争的时候,远在大漠的成吉思汗却利用大宋人对于燕云防线过于信赖而产生的麻痹大意,率领十万精锐骑兵南下将其攻下,消息传来后大宋朝廷一片震动。
袭取居庸关之战中,成吉思汗将奇兵发挥到了极致,先是示弱诱敌,将居庸关驻军主力诱出歼灭,然而又从当地的樵夫口中逼问出一条小路,出其不意地派出五千精兵绕到居庸关背面,将其一举拿下。这样一来,原本固若金汤的燕云防线就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一旦蒙古人进入中原,在广阔的平原上他们的骑兵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这对大宋将极为不利。
由于有“靖康之难”的前车之鉴,不少大臣都提出了迁都以避其锋芒的主张,但赵恢却显得很冷静“现在的大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宋了,你们难道忘记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努力了吗?南方的倭寇虽然一度对我们造出了困扰,但现在不还是被扫除干净了?蒙古人数量虽多,但他们合兵一处,对地方上的破坏力有限,反而方便我们歼灭,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好事啊!”不过赵恢嘴上说得信心十足,不过是为了安慰臣下罢了,心中其实也有一点忐忑,毕竟中原也有二三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事了,如果百姓恐慌的话,势必影响军心,到时候也未必就不会滋生什么变数。还好情况并没有发展到这么糟糕,由于河北等地kao近边境,自赵训在位时就在乡间建起了不少堡垒,而各地城墙也得到了普遍的修葺,这便大大增加了蒙古纯骑兵队伍将其拔除的难度。而更重要的是,下层民众被赵恢发动组织起来以后,自发地拿起武器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没有投降乞命或者落荒而逃,这便令缺乏攻城能力的蒙古人难以下咽。当然,北方原本就比南方民风更加尚武,百姓的身体素质也更出众,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使得蒙古人纵使深入平原腹地,也无法所向披靡。
成吉思汗不愧是一代天骄,他很快意识到这样下去对蒙军极为不利,立即下令全军放弃与寻常的郡县纠缠,而集中兵力直捣大宋的国都洛阳,到时候如果能够直接拿下最好,就是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围城打援,通过野战歼灭大宋军队的主力,而改变两国的实力对比。
当然,这也跟原先底子太差有关,要知道唐代民风从尚武转为文弱也花了一百多年时间,可大宋当年已**弱到家了,现在这些年才刚刚扭转了趋势,又哪儿来的那么多底子可供败家呢?
赵恢虽然为东南沿海百姓所受的伤害而感到痛心,但客观来讲他们的出现却帮了自己一个大忙。赵恢接下来虽然利用倭寇之乱逼迫内阁大幅度增加军费,却没有采用直接派出大军拉网式围剿的方法,而是再次祭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而且运用上比起以前来更加娴熟。由于民风的改变与习练武艺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事,即使将江南百姓组织起来也很难正面对抗凶残的倭寇,所以初期官军平寇时都忽略了他们的作用。但是赵恢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利用好百姓的力量,即使不能正面击退倭寇,也至少可以传递消息,帮助官军更准确地掌握倭寇的动向,这样一来他们灵活多变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征剿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群众路线”第一次在本族民众中得到了应用,当大获成功的消息反馈回来后,赵恢在倍感欣慰的同时也开始深思。虽然大多不通武艺,但是江南的下层民众在倭寇袭来时有很多人都选择了抵抗,但是由于缺乏组织他们付出了太多无谓的伤亡,但当赵恢派出人员将他们组织起来以后,倭寇便很难再猖狂了。因为这些乡民虽然大多武艺平平,但守家保土的信念使其充满勇气,再加上倭寇毕竟人数有限,最后大宋的正规野战军只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就将这次造成江南动荡的倭寇之乱彻底平息下来。
下层民众忠勇的表现令人动容,而那些富人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表现却令赵恢无比失望,他们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战而逃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居然花钱买平安,做出了事实上形同资敌的行为。赵恢对此的看法是贫民一无所有,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那些平日养尊处优的家伙则全然不同。但赵恢却遗漏了一点,事实上上层人士中坚贞忠勇的也大有人在,论比例比起下层来还要略高一些,但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对待下层民众的要求总会放低一些,所以才会产生下层民众更加值得尊敬的印象。而赵恢也没能摆拖这一习惯性心理,使得大宋的国策倾向开始偏离正确的轨道
利用剿灭倭寇的机会,赵恢进一步强化了本已十分强力的情报与宣传部门,并利用民意从宰相手中夺回了大部分权力,又大力提拔军官与下层出身的人才进入内阁,原来的文官集团迅速失势。不甘心失去权力的他们开始采取抗议、示威、请辞、怠工等手段进行交涉,但赵恢却前无古人地发动下层民众揭发批斗,一时斯文扫地,而赵抗当年也没能驱除干净的旧官僚终于被清除得干干净净。不过,光kao文化水平低下的下层百姓,是很难治理好国家的,赵恢到头来还是不得不依kao知识分子。但是,他对其进行了区分,大力提拔学那些应用学科的人才入阁为官,而那些没有专长的官僚则被扫地出门。由此,大宋帝国虽然付出了短时间动乱的代价,却令全国的风气为之一振,国力继续稳步增强。但是,赵恢再次忽略了一个隐患,下层民众与应用型人才的确也有可能当个好官,但是他们普遍缺乏自己的政治主张,当作优点的话就是服从性好,能将上面那些英明的决策精神尽可能地传达贯彻下去;但作为缺点来看则显得不知变通,对上面的那些错误决策提不出也不会提什么意见,更别说作出纠正和改良了。现在是赵恢能力过人、头脑清醒、眼光长远,极少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弊端还不明显,但如果以后的继任者没有他这样的才能,那结果就不好说了
虽然大宋在平定倭寇之乱后,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但毕竟为日本争取到了一年多的时间。而这一年多时间一过,情况更是变得对日本愈加有利起来,这是连千鹤当初都没有预料到的。就在大宋调集大量舰船与登陆部队,准备对日本发起惩罚性战争的时候,远在大漠的成吉思汗却利用大宋人对于燕云防线过于信赖而产生的麻痹大意,率领十万精锐骑兵南下将其攻下,消息传来后大宋朝廷一片震动。
袭取居庸关之战中,成吉思汗将奇兵发挥到了极致,先是示弱诱敌,将居庸关驻军主力诱出歼灭,然而又从当地的樵夫口中逼问出一条小路,出其不意地派出五千精兵绕到居庸关背面,将其一举拿下。这样一来,原本固若金汤的燕云防线就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一旦蒙古人进入中原,在广阔的平原上他们的骑兵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这对大宋将极为不利。
由于有“靖康之难”的前车之鉴,不少大臣都提出了迁都以避其锋芒的主张,但赵恢却显得很冷静“现在的大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宋了,你们难道忘记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努力了吗?南方的倭寇虽然一度对我们造出了困扰,但现在不还是被扫除干净了?蒙古人数量虽多,但他们合兵一处,对地方上的破坏力有限,反而方便我们歼灭,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好事啊!”不过赵恢嘴上说得信心十足,不过是为了安慰臣下罢了,心中其实也有一点忐忑,毕竟中原也有二三十年没有经历过战事了,如果百姓恐慌的话,势必影响军心,到时候也未必就不会滋生什么变数。还好情况并没有发展到这么糟糕,由于河北等地kao近边境,自赵训在位时就在乡间建起了不少堡垒,而各地城墙也得到了普遍的修葺,这便大大增加了蒙古纯骑兵队伍将其拔除的难度。而更重要的是,下层民众被赵恢发动组织起来以后,自发地拿起武器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没有投降乞命或者落荒而逃,这便令缺乏攻城能力的蒙古人难以下咽。当然,北方原本就比南方民风更加尚武,百姓的身体素质也更出众,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使得蒙古人纵使深入平原腹地,也无法所向披靡。
成吉思汗不愧是一代天骄,他很快意识到这样下去对蒙军极为不利,立即下令全军放弃与寻常的郡县纠缠,而集中兵力直捣大宋的国都洛阳,到时候如果能够直接拿下最好,就是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围城打援,通过野战歼灭大宋军队的主力,而改变两国的实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