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兄弟与杭州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清末四大藏书家(铁琴铜剑楼主瞿绍基、海渊阁主杨以增、百百宋楼主陆心源、八千卷楼主丁申、丁丙)中,其中丁申、丁丙两兄弟就是杭州人。
现今的杭州人,已经很少有人提到他们俩兄弟了,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故往旧事,当然,也没有多少人对他们的故往旧事感兴趣了。
我们有理由记住岳飞、张苍水、于谦、秋瑾等英雄;我们有理由记住苏东坡、白居易、林和靖、张岱等文学家;我们有理由记住赵孟兆页、林风眠、李叔同、潘天寿等艺术家。但我们没有理由忘却丁氏两兄弟对杭州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说起丁家,藏书素有渊源。祖父丁国典因慕其先世宋初藏书家丁岂页藏书八千卷,在杭州梅东里构建藏书楼,并请梁同书题写“八千卷楼”匾额。其父丁英,亦喜藏书,往返南北“遇秘籍,辄以归,插架渐富”藏书达数万卷之富。
丁丙(公元1832—1899年),字嘉鱼,别字松生。其兄丁申,字竹舟。兄弟俩为承续祖志,也将书楼题名为“八千卷楼”“节衣缩食,朝蓄夕求积20年,聚八万卷。”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占杭州。丁氏兄弟携书避难杭州西郊之西溪,藏书楼毁于战火。“江南三阁”之一的文澜阁所藏之四库全书于战火中大量散失。某日,丁氏兄弟在留下镇购物时,发现包裹食物的字纸竟是四库全书中的散页!他们当即捡拾,得数十册。当即,丁氏兄弟集得胆壮者数人,许以厚酬“深宵潜往,于灰烬瓦砾之中掇拾得万余册。”“每夕往返数十里”运至西溪,暂存风木庵内。如此昼伏夜行,冒险抢运,共拾得残书数千册,约为阁书原藏规模之十一。
丁氏兄弟觉得将书放在西溪不安全,便绕道绍兴,经宁波,将书运至上海存放。丁氏兄弟仍然痛惜那些散失在民间的四库全书散页,于是通过杭州书贾周京,让他乘回杭州之机以收购字纸名义留意搜觅流散民间之阁书。此举大收成效,那些被哄、抢、窃、拾散落于民间三教九流的阁书残编纷纷见钱现身,汇聚于周京之手。仅半年多时间,周京便代为搜得阁书800余捆(每捆2尺高),悉数运回上海交给丁氏兄弟。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春,清兵收复杭州后,丁氏兄弟载书而归,将书存放在杭州府学尊经阁。之后又在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大肆收购阁书残佚。经过十余年时间,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丁氏兄弟已搜集了阁书原抄本7800余册,加上另一位热心人徐葵之收集的549册阁书原抄本,共得8380余册。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丁氏兄弟与浙江巡抚谭钟麟商议重建文澜阁,次年文澜阁修复完成,四库全书运回贮藏。谭钟麟将丁氏兄弟抢救阁书之经过具文上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谕旨:“文澜阁毁于兵燹,现经谭钟麟筹款修复,其散失书籍,经绅士丁申、丁丙购求藏弃,渐复旧观,洵足嘉惠艺林。主事丁申著赏四品顶戴以示奖励。”
按理说,阁书的抢救到此为止已经算是很好的了,但丁氏兄弟有新的打算。毕竟四库全书所缺书籍尚多,丁氏兄弟拿出家藏珍本组织人员在杭州东城讲舍补抄,又先后向宁波范氏天一阁、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堂、湖州陆氏百百宋楼等著名藏书家征求藏书作为四库全书补抄底本。清光绪十四年,共抄补残缺891种,全书抄录2174种,耗资5。16缗。如此一来,文澜阁所藏之四库全书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在抢救四库全书的同时,丁氏兄弟还大量收购因战乱而流落市肆的许多著名藏书家的藏书,这些书很有价值。他们在头发巷建造了“嘉惠堂”藏书楼,由“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组成,以示纪念。惜乎藏书楼竣工之日,丁申已经去世。丁丙作八千卷楼自记一文告诫子、侄:“吾祖吾父之志,吾兄未竟之事,吾勉成之,小子识之。”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丁氏后人因经商失败,亏空巨万。鉴于百百宋楼东流之教训,经两江总督端方和江苏著名藏书家缪荃孙的斡旋,八千卷楼藏书以七万五千元归于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图书馆。陈登原评论说:“丁氏如此下场,实为私藏史生色。”为何如此说?因了历代私家藏书,或毁于兵火,或在死后由子孙散失,皆不得长久,惟丁氏之书全归国有,此乃一大幸事!至今“八千卷楼”藏书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南京图书馆里。
丁氏兄弟不光是藏书家,还是征集、整理、编著乡邦文献方面的功臣。丁申编著的武林藏书录记载自晋至清杭州藏书家史略以及自宋至清杭州官家、学校、书院藏书、刻书概略。丁丙编著的武林坊巷志记载自南宋至清末杭州都市的坊巷、官府、宫室、寺观、名人宅第以及有关文献,是中国都市志中的巨帙鸿篇!丁氏两兄弟还编刊有26集208册的武林掌故丛编。除此之外,丁氏兄弟兴办实业,与他人合资筹建通益公纱厂、世经缫丝厂等,为杭州近代的民族工业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说丁氏兄弟,似乎到此就可以结束了。而在我想来,远远未够!
我觉得丁氏兄弟作为藏书家,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了,而他们作为天下的大孝子,还有不少人不甚清楚!
风木庵!等到现在才来提风木庵似乎晚了一些,但我觉得在讲了丁氏兄弟前面的这些事迹之后,再来讲一些风木庵,讲一些丁氏兄弟在庵里的故事,更有味道。
西溪的历史上有许多庵,素有“三十六庵”、“七十二茅棚”之称。西溪的大多数庵均建在水边或水中央,而风木庵却建在花坞的山里。风木庵其实就是丁氏家祠。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0年),丁氏两兄弟庐墓于此。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逮!”
当时的杭州人程世勋前往西溪游览,游了交庐庵与樊榭墓之后,友人对他说,不远处有风木庵,孝子居之。他问孝子是谁?友人说是钱塘丁氏两兄弟。丁氏本武林甲第,浙水名家,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于是他便决定探望丁氏两兄弟。风木庵附近,桑麻鸡犬,村居错落,饶有田野风味。道旁小屋数椽,荆扉静掩。他叩门,有童子出来应门,通告主人,有客来访。主人布衣草屡,伛偻迎客。到了内室,朴陋无华。庭中有古木数本,苍翠欲滴,风来作波涛声。大家坐定,程世勋询问两兄弟居此始末。兄弟俩说:“吾祖墓在此左右。吾父母殡宫又在此庐中。吾是以傍徨不忍去。且吾兄弟自幼不才,吾父终岁作客往来燕齐晋豫,无闲一日安处。吾母料量家政,督理程课亦无片刻暇。吾兄弟抱恨终天,视他人有加而敢安城市乎?自今以往,四方无事,吾将终于此矣。”这一番话说得程世勋愀然动容,为两兄弟的孝心所感动。
时人黄音员珊为风木庵画过“风木庵图”张子祥复订此稿作第二图。可惜黄图旋即付于劫灰。所幸张图尚在。风木庵图一出,和者如云。邹宝*(*:左“亻”右“惠”)撰风木庵图题咏序、程世勋撰风木庵记、范樾作风木庵图记、李学祖作风木庵图记、柳商贤作风木庵图记、何春旭作风木庵图序、金凤藻作书风木庵图后、吴庆坻作风木庵图赞、吴庚生作风木庵图颂等。另有多人以诗作相和。其中俞樾作诗和道:
孰不思其亲,难在终其身。
是以五十慕,惟有古圣人。
双丁武林彦,孝友何彬彬。
自抱风木痛,悬历数十春。
即此一幅图,亦有旧有新。
劫火已煨烬,丹青仍*(*:左王右麟字的右偏旁)斌。
可见终身慕,无间昏与晨。
所嗟伯氏亡,殊伤仲氏神。
风木既茹痛,风雨重*(*:上雨下沾)巾。
每逢风雨夜,独坐长悲辛。
邹在寅和诗曰:
法华坞转西溪风,梵隐精蓝三十六。
中有孝子屋三楹,如以稻梁比珠玉。
出世离俗披袈裟,面壁木石坐结跏。
何若家中供养佛,刻木定省参香花。
有发头陀心出家。
当时建德的胡念修先生刚失去双亲,耳闻丁氏兄弟守墓庐于西溪风木庵,又得知风木庵图成,便和诗道:
双丁日下擅清名,纯孝终身感至诚。
历劫重瞻新庙貌,披图犹慕旧形声。
飘风欲报蓼莪德,刻木常存杯木卷情。
我亦鲜民长抱恨,诗成涕泪已纵横。
人间至孝,胜过梵修。载有庆作诗相和道:
溪上三间不系舟,惊心木落四山秋。
闭门读礼好兄弟,此是家修非梵修。
黄学渊是杭州人,对丁氏兄弟欣慕有加,对他们俩比较了解,作诗概括道:
人生有贤愚,惟孝根天性。
畴无风木思,皋鱼表遗行。
双丁好兄弟,居家亦为政。
楹书八千卷,校读丹黄竟。
口泽懔怀木卷,头衔谢车乘。
怡怡守一庐,刻木补温情。
孺慕终其身,乃以古为镜。
木落无还枝,来岁荫仍盛。
雨露三春濡,终有逆风劲。
作图寄孝思,空谷声相应。
风木庵历时经月,至民国已呈衰败景像。而今,风木依旧,庵却仅剩得一方旧迹了。面对这一方旧迹,耳边有风如涛声般刮过,有鸟从身旁掠过,而大孝子丁氏兄弟已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低首不胜稀嘘,如若孝心能够种植,那该多好!如今的西溪定会有一片茂盛的孝心之林了!
清末四大藏书家(铁琴铜剑楼主瞿绍基、海渊阁主杨以增、百百宋楼主陆心源、八千卷楼主丁申、丁丙)中,其中丁申、丁丙两兄弟就是杭州人。
现今的杭州人,已经很少有人提到他们俩兄弟了,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故往旧事,当然,也没有多少人对他们的故往旧事感兴趣了。
我们有理由记住岳飞、张苍水、于谦、秋瑾等英雄;我们有理由记住苏东坡、白居易、林和靖、张岱等文学家;我们有理由记住赵孟兆页、林风眠、李叔同、潘天寿等艺术家。但我们没有理由忘却丁氏两兄弟对杭州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说起丁家,藏书素有渊源。祖父丁国典因慕其先世宋初藏书家丁岂页藏书八千卷,在杭州梅东里构建藏书楼,并请梁同书题写“八千卷楼”匾额。其父丁英,亦喜藏书,往返南北“遇秘籍,辄以归,插架渐富”藏书达数万卷之富。
丁丙(公元1832—1899年),字嘉鱼,别字松生。其兄丁申,字竹舟。兄弟俩为承续祖志,也将书楼题名为“八千卷楼”“节衣缩食,朝蓄夕求积20年,聚八万卷。”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占杭州。丁氏兄弟携书避难杭州西郊之西溪,藏书楼毁于战火。“江南三阁”之一的文澜阁所藏之四库全书于战火中大量散失。某日,丁氏兄弟在留下镇购物时,发现包裹食物的字纸竟是四库全书中的散页!他们当即捡拾,得数十册。当即,丁氏兄弟集得胆壮者数人,许以厚酬“深宵潜往,于灰烬瓦砾之中掇拾得万余册。”“每夕往返数十里”运至西溪,暂存风木庵内。如此昼伏夜行,冒险抢运,共拾得残书数千册,约为阁书原藏规模之十一。
丁氏兄弟觉得将书放在西溪不安全,便绕道绍兴,经宁波,将书运至上海存放。丁氏兄弟仍然痛惜那些散失在民间的四库全书散页,于是通过杭州书贾周京,让他乘回杭州之机以收购字纸名义留意搜觅流散民间之阁书。此举大收成效,那些被哄、抢、窃、拾散落于民间三教九流的阁书残编纷纷见钱现身,汇聚于周京之手。仅半年多时间,周京便代为搜得阁书800余捆(每捆2尺高),悉数运回上海交给丁氏兄弟。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春,清兵收复杭州后,丁氏兄弟载书而归,将书存放在杭州府学尊经阁。之后又在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大肆收购阁书残佚。经过十余年时间,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丁氏兄弟已搜集了阁书原抄本7800余册,加上另一位热心人徐葵之收集的549册阁书原抄本,共得8380余册。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丁氏兄弟与浙江巡抚谭钟麟商议重建文澜阁,次年文澜阁修复完成,四库全书运回贮藏。谭钟麟将丁氏兄弟抢救阁书之经过具文上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谕旨:“文澜阁毁于兵燹,现经谭钟麟筹款修复,其散失书籍,经绅士丁申、丁丙购求藏弃,渐复旧观,洵足嘉惠艺林。主事丁申著赏四品顶戴以示奖励。”
按理说,阁书的抢救到此为止已经算是很好的了,但丁氏兄弟有新的打算。毕竟四库全书所缺书籍尚多,丁氏兄弟拿出家藏珍本组织人员在杭州东城讲舍补抄,又先后向宁波范氏天一阁、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堂、湖州陆氏百百宋楼等著名藏书家征求藏书作为四库全书补抄底本。清光绪十四年,共抄补残缺891种,全书抄录2174种,耗资5。16缗。如此一来,文澜阁所藏之四库全书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在抢救四库全书的同时,丁氏兄弟还大量收购因战乱而流落市肆的许多著名藏书家的藏书,这些书很有价值。他们在头发巷建造了“嘉惠堂”藏书楼,由“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组成,以示纪念。惜乎藏书楼竣工之日,丁申已经去世。丁丙作八千卷楼自记一文告诫子、侄:“吾祖吾父之志,吾兄未竟之事,吾勉成之,小子识之。”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丁氏后人因经商失败,亏空巨万。鉴于百百宋楼东流之教训,经两江总督端方和江苏著名藏书家缪荃孙的斡旋,八千卷楼藏书以七万五千元归于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图书馆。陈登原评论说:“丁氏如此下场,实为私藏史生色。”为何如此说?因了历代私家藏书,或毁于兵火,或在死后由子孙散失,皆不得长久,惟丁氏之书全归国有,此乃一大幸事!至今“八千卷楼”藏书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南京图书馆里。
丁氏兄弟不光是藏书家,还是征集、整理、编著乡邦文献方面的功臣。丁申编著的武林藏书录记载自晋至清杭州藏书家史略以及自宋至清杭州官家、学校、书院藏书、刻书概略。丁丙编著的武林坊巷志记载自南宋至清末杭州都市的坊巷、官府、宫室、寺观、名人宅第以及有关文献,是中国都市志中的巨帙鸿篇!丁氏两兄弟还编刊有26集208册的武林掌故丛编。除此之外,丁氏兄弟兴办实业,与他人合资筹建通益公纱厂、世经缫丝厂等,为杭州近代的民族工业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说丁氏兄弟,似乎到此就可以结束了。而在我想来,远远未够!
我觉得丁氏兄弟作为藏书家,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了,而他们作为天下的大孝子,还有不少人不甚清楚!
风木庵!等到现在才来提风木庵似乎晚了一些,但我觉得在讲了丁氏兄弟前面的这些事迹之后,再来讲一些风木庵,讲一些丁氏兄弟在庵里的故事,更有味道。
西溪的历史上有许多庵,素有“三十六庵”、“七十二茅棚”之称。西溪的大多数庵均建在水边或水中央,而风木庵却建在花坞的山里。风木庵其实就是丁氏家祠。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0年),丁氏两兄弟庐墓于此。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逮!”
当时的杭州人程世勋前往西溪游览,游了交庐庵与樊榭墓之后,友人对他说,不远处有风木庵,孝子居之。他问孝子是谁?友人说是钱塘丁氏两兄弟。丁氏本武林甲第,浙水名家,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于是他便决定探望丁氏两兄弟。风木庵附近,桑麻鸡犬,村居错落,饶有田野风味。道旁小屋数椽,荆扉静掩。他叩门,有童子出来应门,通告主人,有客来访。主人布衣草屡,伛偻迎客。到了内室,朴陋无华。庭中有古木数本,苍翠欲滴,风来作波涛声。大家坐定,程世勋询问两兄弟居此始末。兄弟俩说:“吾祖墓在此左右。吾父母殡宫又在此庐中。吾是以傍徨不忍去。且吾兄弟自幼不才,吾父终岁作客往来燕齐晋豫,无闲一日安处。吾母料量家政,督理程课亦无片刻暇。吾兄弟抱恨终天,视他人有加而敢安城市乎?自今以往,四方无事,吾将终于此矣。”这一番话说得程世勋愀然动容,为两兄弟的孝心所感动。
时人黄音员珊为风木庵画过“风木庵图”张子祥复订此稿作第二图。可惜黄图旋即付于劫灰。所幸张图尚在。风木庵图一出,和者如云。邹宝*(*:左“亻”右“惠”)撰风木庵图题咏序、程世勋撰风木庵记、范樾作风木庵图记、李学祖作风木庵图记、柳商贤作风木庵图记、何春旭作风木庵图序、金凤藻作书风木庵图后、吴庆坻作风木庵图赞、吴庚生作风木庵图颂等。另有多人以诗作相和。其中俞樾作诗和道:
孰不思其亲,难在终其身。
是以五十慕,惟有古圣人。
双丁武林彦,孝友何彬彬。
自抱风木痛,悬历数十春。
即此一幅图,亦有旧有新。
劫火已煨烬,丹青仍*(*:左王右麟字的右偏旁)斌。
可见终身慕,无间昏与晨。
所嗟伯氏亡,殊伤仲氏神。
风木既茹痛,风雨重*(*:上雨下沾)巾。
每逢风雨夜,独坐长悲辛。
邹在寅和诗曰:
法华坞转西溪风,梵隐精蓝三十六。
中有孝子屋三楹,如以稻梁比珠玉。
出世离俗披袈裟,面壁木石坐结跏。
何若家中供养佛,刻木定省参香花。
有发头陀心出家。
当时建德的胡念修先生刚失去双亲,耳闻丁氏兄弟守墓庐于西溪风木庵,又得知风木庵图成,便和诗道:
双丁日下擅清名,纯孝终身感至诚。
历劫重瞻新庙貌,披图犹慕旧形声。
飘风欲报蓼莪德,刻木常存杯木卷情。
我亦鲜民长抱恨,诗成涕泪已纵横。
人间至孝,胜过梵修。载有庆作诗相和道:
溪上三间不系舟,惊心木落四山秋。
闭门读礼好兄弟,此是家修非梵修。
黄学渊是杭州人,对丁氏兄弟欣慕有加,对他们俩比较了解,作诗概括道:
人生有贤愚,惟孝根天性。
畴无风木思,皋鱼表遗行。
双丁好兄弟,居家亦为政。
楹书八千卷,校读丹黄竟。
口泽懔怀木卷,头衔谢车乘。
怡怡守一庐,刻木补温情。
孺慕终其身,乃以古为镜。
木落无还枝,来岁荫仍盛。
雨露三春濡,终有逆风劲。
作图寄孝思,空谷声相应。
风木庵历时经月,至民国已呈衰败景像。而今,风木依旧,庵却仅剩得一方旧迹了。面对这一方旧迹,耳边有风如涛声般刮过,有鸟从身旁掠过,而大孝子丁氏兄弟已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低首不胜稀嘘,如若孝心能够种植,那该多好!如今的西溪定会有一片茂盛的孝心之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