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050 重于泰山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地下城与避难所之间互有通道相连吧?”我问。
“有,不但是地下城和避难所有通道,而且避难所之间也是有通道相连的。”老五并不瞒我,“但是在地下城内乱后,又发了那场灾难,我们把所有通道封死了。”
“其他两座避难所没有这么做?”我又问。
“跟我们一样,当时我们三座避难所是联动的,自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也很好,但他们还是遭到了攻击,一下就给打残了。”
我皱起了眉头,封住通道,难道地下城故伎重演,再度动用了我重武器?又或者说,他们绕到地面上,然后出其不意的发动攻击?
老五随后的叙述印证了我的第二个猜测,地下城的武装力量一面安抚避难所,一面疯狂备战,最后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避难所的应急出口,从地上向下展开攻击,迅速突破。
怪不得我们在应急出口看到的两座钢筋混凝土大门都被焊死了,原因是这样,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如此理解其实非常肤浅。
因为有很多问题萦绕在脑袋里,太多、太乱,竟然理不出个顺序来,老五又是个急性子,也很厌烦我喋喋不休,最后任我唠叨,他干脆虎着个脸不说话了。
老五随后带我去了第五层和第六层,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去第一层,又要绕开第四层?
老五随口三两句话就把我打发了,第四层原来是文教和医疗区,现在有一半都被封了,另一半改成了兵工厂,没啥看头。
至于第一层,他连提都没提。
文教区被封还好理解,毕竟要打仗,娃娃的安全顾不过来,但我觉得还是很短视,再困难,娃娃念书不能耽误。
另外,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把医疗区也给封了?这是很宝贵的战争资源啊,本还想再啰嗦两句,但看老五面色不善,只好先打住。
但是站在第五层的入口,我顿时神清气爽,感觉视线一下子被豁然打开,好大的地下农庄,满眼金黄色的麦浪,给我一种非常不真实的感觉。
夹杂着岩土味的阴冷空气,在糅合了农作物的清香后变得不再那么令人讨厌,虽然无法与我们火星基地的农庄相比,可看着就令人欣喜。
“第五、第六层都是农庄,我们整个东格的吃喝都靠这两层。”当了很久闷罐子的老五终于开口说话,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
我点点头,未回话,深吸一口气,让所有感官尽情享受着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地下农场和满溢而出的醉人味道。
这几天来,我们一直在暗无天日的洞道里到处转圈,视线已经习惯性的被压缩在黑暗而狭窄的距离内,骤然见到很空旷的地方,心情真的完全不一样。
眼前的麦田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感觉,但实际上还是能看到边际和支撑立柱的,可我依然有眺望远方的神游感觉。
农庄的的光照系统非常不错,能够仿自然光的球形发光体多达数十个,分布在人造田野不同区域的上空,目测高度也就十多米,也是整层高度的极限,也算是相当奢侈了。
发光球体按照时间规律,沿既定轨道缓缓运行,完全模拟了日升日落的感觉。
看到此处,我又想到了火星基地的大农庄,同样有着这样的发光球体,又称人造太阳,巨大无比,而且高度在数百米之上,光线的自然性和柔和度更胜一筹。
火星接受太阳的光热不及地球的一半,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尤其远日点时冬季漫长,这种人造太阳在火星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模拟大部分地球的日照条件和环境,能够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调整温度和亮度,比此处的发光体要先进的多,可设计思路显然是一脉相承。
除此之外,农田还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能见到极少数的农人在其间劳作,入口不远,左侧的小径上停靠了很多外形很萌的小型农机具,想来自动化程度也不弱。
“这一层有多大面积?”我问老五。
“包括粗加工车间、仓库还有养殖场,四块区域一共二十公顷多一点。”
“这么大?”我很惊讶,至少比我刚看到整个第二层的区域大一倍都不止,感觉非常了不起,也难以想象。
这样大面积的平铺农场是如何做到支撑稳固的?虽然支撑立柱都很巨大,但满眼望去,并没有几根,可惜我对建筑学一窍不通,总感觉匪夷所思。
至此,我对地下城和避难所有了新的认识,至少看到了称得上科学和现代化元素的东西。
但脑子里同样疑云颇多,这个小小的西格小镇,简直就像割裂的袖珍社会,很多地方非常原始,但也有相对先进的东西,比如眼前的第五层农庄。
到了第六层,虽然不如第五层惊艳,但满眼的苗圃连成片,还有了各式各样培育箱,总算让我找到了一点点能够印证曾经课本的知识的地方。
很多瓜果蔬菜的生长结果不需要土壤,都在培育箱中完成,这些技术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地球上就已经非常成熟了。
但难点在育种,还有物种迭代的基因手段上,做到无公害和仿自然进化绝非那么容易的。
这两层农庄又让我脑海里已经暗淡的希望之火再度重燃,母星地球经过了长达四十多年的苦难,文明与科技陷入停滞,甚至倒退都可以理解,可也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保留下来,更显珍贵。
“咱们东格现在有多少人口?”我忍不住又问老五。
“差不多万把人出点头吧。”
“另外两个区也是这样的规模嘛?”
“都比我们少一点,五六千人左右。”
三个区加起来两万多人,与四十年前避难所的人口登记数字差不多,没有大规模减少,也没怎么增长,这不科学。
而且两层农庄加起来,直接用于作物生产的土地,保守估计至少在三十公顷左右,按三到四季熟,每个人每天消耗一到两斤食物计算,生产供应的确非常紧张,但亦可勉强养活万把人,不至于多数人都面带菜色吧?
“我看大家的营养都不是很好。”
“你们来是赶上好时候了,前几年我们的动力系统出了问题,只够最基本的供电和水循环,有时候还不能保障,两层农庄撂荒了一大半,当时死了很多人,要不然现在远不止这个数。”
我悚然动容,没有急着插话。
“重新恢复系统,育种耕种,花了整整两年。”老五伸出两根手指头,以示强调,“今年终于算是有了收成。”
“哦。”我这才恍然,想问问动力系统出问题的缘故,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见老五的情绪颇有些激动,也就没开口,毕竟当时饿死很多人的凄惨场景,任谁都不愿意去回忆。
动力系统是每个地下城和庇护所的核心系统,通常会设置在最底层,并被严加防护和看管。
四十年前的地球已经掌握了经济实用的可控性核聚变反应堆技术,一个小型聚变反应堆,就能为一座中型城市不间断提供五十到一百年的能源动力。
其后,更为小型的商用反应堆的诞生和推广,掀起了一次新能源的全面大变革,也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
可惜,这股浪潮被无情的扼杀在了成长阶段,突如其来的小行星群撞击地球,不仅是整个母星的灾难,也让人类的科技文明之火骤然暗淡。
而有幸躲避到火星基地的地球人却继承了这股技术浪潮下的很多瑰宝,我们之幸是建立在母星同胞的不幸之上的。
但是所有教科书或者教官都刻意阐述,是我们保留和继承了人类的科技文明之火,情况貌似是这样,可是来到避难所后,就会知道事实远远不止这些。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搜救队成员,亲眼见证了母星的现状,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也促使我第一次认真审视曾经扛在我们肩膀上的责任,重于泰山。
“地下城与避难所之间互有通道相连吧?”我问。
“有,不但是地下城和避难所有通道,而且避难所之间也是有通道相连的。”老五并不瞒我,“但是在地下城内乱后,又发了那场灾难,我们把所有通道封死了。”
“其他两座避难所没有这么做?”我又问。
“跟我们一样,当时我们三座避难所是联动的,自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也很好,但他们还是遭到了攻击,一下就给打残了。”
我皱起了眉头,封住通道,难道地下城故伎重演,再度动用了我重武器?又或者说,他们绕到地面上,然后出其不意的发动攻击?
老五随后的叙述印证了我的第二个猜测,地下城的武装力量一面安抚避难所,一面疯狂备战,最后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避难所的应急出口,从地上向下展开攻击,迅速突破。
怪不得我们在应急出口看到的两座钢筋混凝土大门都被焊死了,原因是这样,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如此理解其实非常肤浅。
因为有很多问题萦绕在脑袋里,太多、太乱,竟然理不出个顺序来,老五又是个急性子,也很厌烦我喋喋不休,最后任我唠叨,他干脆虎着个脸不说话了。
老五随后带我去了第五层和第六层,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去第一层,又要绕开第四层?
老五随口三两句话就把我打发了,第四层原来是文教和医疗区,现在有一半都被封了,另一半改成了兵工厂,没啥看头。
至于第一层,他连提都没提。
文教区被封还好理解,毕竟要打仗,娃娃的安全顾不过来,但我觉得还是很短视,再困难,娃娃念书不能耽误。
另外,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把医疗区也给封了?这是很宝贵的战争资源啊,本还想再啰嗦两句,但看老五面色不善,只好先打住。
但是站在第五层的入口,我顿时神清气爽,感觉视线一下子被豁然打开,好大的地下农庄,满眼金黄色的麦浪,给我一种非常不真实的感觉。
夹杂着岩土味的阴冷空气,在糅合了农作物的清香后变得不再那么令人讨厌,虽然无法与我们火星基地的农庄相比,可看着就令人欣喜。
“第五、第六层都是农庄,我们整个东格的吃喝都靠这两层。”当了很久闷罐子的老五终于开口说话,语气中带着些许自豪。
我点点头,未回话,深吸一口气,让所有感官尽情享受着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地下农场和满溢而出的醉人味道。
这几天来,我们一直在暗无天日的洞道里到处转圈,视线已经习惯性的被压缩在黑暗而狭窄的距离内,骤然见到很空旷的地方,心情真的完全不一样。
眼前的麦田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感觉,但实际上还是能看到边际和支撑立柱的,可我依然有眺望远方的神游感觉。
农庄的的光照系统非常不错,能够仿自然光的球形发光体多达数十个,分布在人造田野不同区域的上空,目测高度也就十多米,也是整层高度的极限,也算是相当奢侈了。
发光球体按照时间规律,沿既定轨道缓缓运行,完全模拟了日升日落的感觉。
看到此处,我又想到了火星基地的大农庄,同样有着这样的发光球体,又称人造太阳,巨大无比,而且高度在数百米之上,光线的自然性和柔和度更胜一筹。
火星接受太阳的光热不及地球的一半,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尤其远日点时冬季漫长,这种人造太阳在火星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模拟大部分地球的日照条件和环境,能够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调整温度和亮度,比此处的发光体要先进的多,可设计思路显然是一脉相承。
除此之外,农田还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能见到极少数的农人在其间劳作,入口不远,左侧的小径上停靠了很多外形很萌的小型农机具,想来自动化程度也不弱。
“这一层有多大面积?”我问老五。
“包括粗加工车间、仓库还有养殖场,四块区域一共二十公顷多一点。”
“这么大?”我很惊讶,至少比我刚看到整个第二层的区域大一倍都不止,感觉非常了不起,也难以想象。
这样大面积的平铺农场是如何做到支撑稳固的?虽然支撑立柱都很巨大,但满眼望去,并没有几根,可惜我对建筑学一窍不通,总感觉匪夷所思。
至此,我对地下城和避难所有了新的认识,至少看到了称得上科学和现代化元素的东西。
但脑子里同样疑云颇多,这个小小的西格小镇,简直就像割裂的袖珍社会,很多地方非常原始,但也有相对先进的东西,比如眼前的第五层农庄。
到了第六层,虽然不如第五层惊艳,但满眼的苗圃连成片,还有了各式各样培育箱,总算让我找到了一点点能够印证曾经课本的知识的地方。
很多瓜果蔬菜的生长结果不需要土壤,都在培育箱中完成,这些技术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地球上就已经非常成熟了。
但难点在育种,还有物种迭代的基因手段上,做到无公害和仿自然进化绝非那么容易的。
这两层农庄又让我脑海里已经暗淡的希望之火再度重燃,母星地球经过了长达四十多年的苦难,文明与科技陷入停滞,甚至倒退都可以理解,可也有很多重要的东西保留下来,更显珍贵。
“咱们东格现在有多少人口?”我忍不住又问老五。
“差不多万把人出点头吧。”
“另外两个区也是这样的规模嘛?”
“都比我们少一点,五六千人左右。”
三个区加起来两万多人,与四十年前避难所的人口登记数字差不多,没有大规模减少,也没怎么增长,这不科学。
而且两层农庄加起来,直接用于作物生产的土地,保守估计至少在三十公顷左右,按三到四季熟,每个人每天消耗一到两斤食物计算,生产供应的确非常紧张,但亦可勉强养活万把人,不至于多数人都面带菜色吧?
“我看大家的营养都不是很好。”
“你们来是赶上好时候了,前几年我们的动力系统出了问题,只够最基本的供电和水循环,有时候还不能保障,两层农庄撂荒了一大半,当时死了很多人,要不然现在远不止这个数。”
我悚然动容,没有急着插话。
“重新恢复系统,育种耕种,花了整整两年。”老五伸出两根手指头,以示强调,“今年终于算是有了收成。”
“哦。”我这才恍然,想问问动力系统出问题的缘故,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见老五的情绪颇有些激动,也就没开口,毕竟当时饿死很多人的凄惨场景,任谁都不愿意去回忆。
动力系统是每个地下城和庇护所的核心系统,通常会设置在最底层,并被严加防护和看管。
四十年前的地球已经掌握了经济实用的可控性核聚变反应堆技术,一个小型聚变反应堆,就能为一座中型城市不间断提供五十到一百年的能源动力。
其后,更为小型的商用反应堆的诞生和推广,掀起了一次新能源的全面大变革,也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
可惜,这股浪潮被无情的扼杀在了成长阶段,突如其来的小行星群撞击地球,不仅是整个母星的灾难,也让人类的科技文明之火骤然暗淡。
而有幸躲避到火星基地的地球人却继承了这股技术浪潮下的很多瑰宝,我们之幸是建立在母星同胞的不幸之上的。
但是所有教科书或者教官都刻意阐述,是我们保留和继承了人类的科技文明之火,情况貌似是这样,可是来到避难所后,就会知道事实远远不止这些。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搜救队成员,亲眼见证了母星的现状,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也促使我第一次认真审视曾经扛在我们肩膀上的责任,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