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族谱鉴春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出北镇城往东,坐车不出15分钟,就上了大岭,搁大岭往东就那么轻轻地一撒目,便见山丘低洼处显现了北方典型、平常的一处村落,那远处错落的转动的大风车,转动着一方水土沧桑。同行的北镇市残联主席汪晓东告诉指引着说: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广宁的张代!
说起张代,那是汪晓东的生养之地,难怪汪晓东亲切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说:是春节期间他回老家省亲,听人说他的一个堂兄家有汪氏家谱,他喜出望外、急赴前瞻、心潮激荡、至今未静!旋即又从富屯街道汪德山处幸得一部汪氏宗族史略与古今家谱,春心荡漾时萌动着对汪氏追踪溯源的探究。这不,年后刚一上班,就找到文联主席曹颜奎,说是要见识见识、挖掘挖掘,也许就能探究出点啥来。会了好几回,这天叫上农发局的方芳、广播电视台的程占全,带着共同的方向,揣着不一样的想法,急匆匆往张代赶去!
一
车沿着新修的平整的村路驶进了屯子。依着干枯的河床,曲曲弯弯地顺着一会砖墙、一会土墙,在一处三岔口处停了下来。就在三岔口道北,几棵榆树、虬枝错伸的老枣树掩映了小平房,莫非就是一行人想去的地方?汪主席笑着告诉大伙:正是,这就是汪本元我大哥家!曹主席忙不迭的从包里掏出相机,先顾不得打招呼,兴冲冲地拍摄起来。照啥?码得整整齐齐的苞米垛要照、在粪堆里打扑了的红母鸡得照、新买的电动车更得照,出来迎我们的老太太得照、帮老太太拿出家谱的小伙要照、然而那水迹斑斑发了黄的家谱更得照!来的这几个都与农村屯子里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人,身置这久违的浓浓的乡情之中,真的就有些醉了!
出来迎接的老太太,就是汪晓东的家族大嫂子——家主人汪本元的老伴。老太太满面红光、喜笑颜开,汪主席早就把这些人今天来的事儿告诉了他们,这不,老太太把接待当成了今天家中的大喜事。老太太手在衣服上搓着,毫不迟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忙把来人让进低矮昏暗的典型农村平房中,忙让外孙子把所谓的家谱从黑黑的长条盒子中拿出来,铺到炕上。霎时,大家眼前一亮,不禁惊呼起来,大伙儿真的是头一次见到这黄黄的、斑斑的、历经沧桑的汪氏世传家谱。老太太告诉大伙:老伴儿汪本元去城里健康活动中心去做理疗了,过一会儿会回来的。他知道得多,咋的也得等他回来呀!
二
说的这个张代,原是汪家坟乡的一个村,现归广宁街道管辖。说是汪家坟村有一股姓汪的,张代村也有一股姓汪的,张代和汪家坟两个村有什么关系,汪家坟的汪家和张代的汪家到底有什么渊源,多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正过去的汪家坟乡叫过张代乡,反正他们都以跑了个马童做了河南道的传说引以自豪。
据说现在汪家坟这个地方,在顺治八年(1651年)以前,是荒山秃岭、荒无人烟。那年,从山东来了一户贾姓人家,住在了马鞍山下的山沟里。这里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有叫贾家沟的,还有叫小庙沟的。
清乾隆年间广宁城东门外十余里处有个屯子,叫三岩口,屯子里住着一户姓汪的财主,这财主在北镇可是了得。汪老财主为了世世代代绵延财富、能做大官,便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让他帮老汪家选好坟茔地,以求汪氏家族日后能做大官。且说这风水先生在北镇境内转悠了多日,也没有下音,汪家老财主着急了。这天,他把风水先生叫到堂屋,把门关好,打发走了身边的人,跟风水先生说:“老先生,我把您请来,实话告诉你,我家不缺钱,就是没有当官的。我想让您给我们找一块风水宝地做坟茔地,保佑我们老汪家能出大官。您的后半生就不用愁了,就由我们供养你一辈子!”老先生掂量掂量,觉得这段时间这老汪家对自己还真不错,供吃供喝、问寒问暖。老先生一狠心、一跺脚——中!其实,他早就相中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就是现在的汪家坟。
当时老汪家家大业大,有钱有势,在当地是说一不二。老先生跟汪大财主一说,大财主乐不可支,麻溜请示,圈占荒地哪成想,坟茔风水宝地看后不久,这老财主竟食言,对老先生逐渐冷淡了。上顿下顿不给饱饭,还不给好衣服穿。老先生又急又气,一股火竟双目失明了。
这天,老先生的徒弟云游至此,听说了这事,找到老先生,师徒二人抱头痛哭。老先生把在这里的遭遇诉说了一遍,徒弟义愤填膺、气冲牛斗,问师傅:可有破解之法?老先生说:有!每逢初一、十五半夜,老汪家的坟茔地那些陆续要当官的人就会出来展示。你用箭把它们的影像射死,他们就不可能官运亨通了。但是,切记呀,不要赶尽杀绝啊!徒弟买来了弓箭,准备好了夜行衣,到了十五这天,他早早地就来到坟茔地,在草丛里等候。那日,月高风清,这里一点也不阴森。不怪是风水宝地——临近半夜时,就见能要当官的汪姓族人有坐车的、有坐轿的、有推车的源源不断,在这里展示。徒弟一见,火往上撞,一连射死好几个达官贵人,仅剩一个马童逃脱了
据说老汪家早给后代子孙编排了20个字,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民、龙、洪、从、国、文、腾、永、承、宝、玉、太、德、本、正、清、守、吉、祥、好。说跑的那个马童,就是第三代的汪洪渊。这汪洪渊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他自幼善读诗书,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当上了四品官,被朝廷封为河南道台。道台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汪洪渊到河南做道台,自然一身的风光,可他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处处生疏,曾闹出不少故事。汪洪渊到任不久,正赶上要过生日,远近大小官员、地方绅士听说都纷纷前来送礼祝贺。生日这天,宾客出出进进,鼓乐班子吹吹打打,煞是热闹。汪洪渊坐在太师椅上尽情享受叩拜。忽然,一群人抬进来一条足有檩子粗的大蟒,有人禀报说:这是一位阔商送来的祝寿贺礼。原来河南人很少吃蟒肉,但是,按照当地的风俗,送给人家大蟒那是对受礼者最大的尊重。这位生长在关外的道台哪里见过这龙不龙、蛇不蛇的庞然大物,又惊又怕、魂飞魄散,连连摆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官差们见道台摆手,也都跟着摆手,吆喝抬蟒的人赶快下去。抬蟒的头儿一看这场面,误以为道台嫌蟒小生了气,怪罪下来不乐意了,急忙吩咐道:“快,换一条大的来!要快,决不能耽误祝寿!”不一会,这帮人抬来一条房梁粗细的大蟒来。道台身边的官差厉声训斥:“这么不懂事,怎么又抬来了?!”这时大家再看看道台,道台竟吓得两眼紧闭,栽歪在太师椅上,连手都摆不动了,可怜道台已经咽气、一命呜呼了!当时汪洪渊才41岁!
汪洪渊的灵柩被从河南抬回北镇,汪氏族人就把他安葬在原来那风水先生给选好的风水宝地。族人重建墓地,整个墓地面积约有三万平方米,墓地四周用青砖砌成围墙,正面修一角门,外面全是石柱栏杆,门前高高立起一根旗杆,大门右侧还竖起一块3米高的七眼透龙碑,篆刻了汪洪渊的生平,这残碑现在先锋水库。从此,汪氏家族为了守孝,陆续移居这里。日久年深,树大分支,老汪家孽生成几十户的大家,而给老汪家看坟打杂的,后来也都改成了汪姓,成了“新汪家”户数一多,自然就成了一个村庄,汪家坟这个名称取代了从前那些小的杂的地名,成为全屯统一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汪家坟屯、张代屯居于县城和中安、正安两大集镇的中间,地处丘陵,交通不便,1959年以前没有设置过统一的行政机构,1958年建立张代乡,乡址设汪家坟。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社址在汪家坟。自把老汪家风水宝地的坟茔地毁建到现在,总有随葬品出土,可见当时老汪家的一斑!
三
初春的屋子里有点凉,不用说,人家大白天家有人就没有关门的习惯。正是春阳高照,汪本元还没有回来,大家和老太太索性唠到了院子里。
说是院子其实四周就是一段段高低不平的土墙,靠西边是一个简易的小棚子,旁边码了一袋袋的花生,不时有几只红母鸡到老太太身边讨贱儿,小猫、小狗也眼气前来凑热闹这汪老太太朴实热情善谈,她喋喋不休地介绍说:汪本元属兔,今年78岁,她也70岁了。他们有四个孩子,哥俩、姐俩——老大是女儿,叫汪艳、属龙,老二是儿子,叫汪军、属羊,老三女儿汪丽,今年属狗,老四是儿子,名叫汪正勇,属牛的。老太太告诉来人说:那里码的是大儿子的花生种,眼下没啥事,就得剥了!实际他们的大儿子本应随家谱叫汪正军,后来知道家族中有一个叫汪正军,一个屯子住着重名多不好,干脆就把中间的正去掉叫汪军得了,反正现在按家谱取名也不严格。说起汪军,老太太一脸的得意。她说大儿子非常孝顺,天底下就没有比我这个大儿子这么好的。她说:我们汪家的家风正、家规好、孩子本分、肯吃苦,赚了钱孝敬老人没比的。汪军在城里修鞋,靠自己双手致富,买了新楼,今年过年回来给老妈买了好几件新衣服。老太太说:大儿子王军说了:他能有今天,都是因为我妈当初给送他出去到鞋厂学做鞋了。老妈养育我辛苦不容易,老妈想吃啥我给买啥,就是得对爹妈好。说得多好啊!
老太太洋洋自得、言之切切地说:儿子孝顺,儿媳妇也好,这鸡蛋我们老两口吃不了,头些日子还给他们攒了一百多,让他们腌上了。孩子们都有志气、过得都好。说着,老人家显现出那样的自信和满足!是汪氏家族的勤劳朴实和豪爽,亦或是汪氏家族的真诚大度和乐观,无论如何,汪氏家族也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
汪德印,就是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汪德印今年79岁,六岁随太姥爷王郁周学画、习毛笔字,深得宫廷画之精髓。曾得到齐白石老人的点拨,白石老人告诉他要记住“知白守黑”四个字,并送给他一支毛笔,珍藏至今。汪德印书法尤擅草、隶,洒脱率真、古朴自然;国画善翎毛花卉、山水,写意花鸟色彩清新,赋予情趣。作品被中国巨变、现代中国绘画等大型画册收录,艺术传略入中国当代中老年诗书画大典。汪德印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心一级书画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还有汪太文,由于重名,人称小太文,曾任盘山县副县长。汪利,现任北镇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汪兴,本字辈份,其先辈早年迁出张代村,现任省住建厅副厅长
四
从北镇匆匆赶回来的汪本元,支起电动车,摘下帽子,擦了擦头上的汗,还没等坐稳,就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这家谱的来历——
汪本元的祖太爷是正黄旗,家族显赫。爷爷汪太长是买卖人,赚了钱在乡下买了几十亩地,解放初家里被评为富农。到他这里的家谱是他太爷传承下来的。这家普传男不传女,家里男人传排行老大,而且男人要生男孩子,才可有权利继承这个家谱。汪本元只知道他父亲哥一个,到他这他也是哥一个,他还有个妹妹,家谱自然就到了他手里。这家谱,跟着汪本元已经出入三处大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谱是不敢显摆的,也就是这些年,家谱才敢出世,昭示众人。说是家谱,其实就是一张世系图谱,呈宝塔式,为树系图谱,也是最普通的一种形式。现在看到的这张家谱是汪本元爷爷时曾用白绢重新表过的,他爷爷叫汪太长。关于这家谱的编撰,其上载到:
本籍安徽徽州府体宁县新邑民,上古汪芒氏之族,,周秦汉唐宋元明,三江两湖有族人居焉。我祖汪清于明天启迁居山东辽阳东山;我祖汪大镜亦居于此。我始祖安民、惜民兄弟四人,三、四祖名讳末载。安民、惜民祖由辽阳于清顺治元年迂居广宁南关汪家街。集二十字命名,曰民龙洪从国庭文永承宝毓泰德本正清守吉祥好,为行辈无差,实敦宗睦族之善也法也。后葬我安民、惜民、应龙、变龙、起龙祖于广宁东山玉皇阁左岭南坡。迨后又葬我洪从国庭四辈祖先于广宁城东张代子屯东岭。日远年深,神主各家奉祀,未能统一。我伯考承祜公劳费苦心,修成合谱;我叔考承勋公赞成共事,将族谱清晰登载,永远奉祀。今逾数十载,祖讳神道拥挤较甚。我宝旺、宝刚、宝善率孙泰春、泰长、泰升重新另裱,敬谨恭禄,以继我伯叔考之遗志也。谨志与我族人有厚望焉。
家谱平时是放在祖匣子里的,祖匣是个长方形黑黑的的老式木盒子。平时家谱是不能随便打开看的,汪家人打开看时得先磕头然后才能看,这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在过去,逢年过节,就在祖匣上贴一个福字,前面供上香火,汪氏家族男人们都要前来磕头祭拜,祭祀老祖宗。
说话间,汪主席和曹主席不约而同地好像从家谱里看出来什么,站起身来,重新仔细端详打量起家谱来。汪主席指着家谱说:你们看,这家谱的上面有“民龙之源”的字样,或许寓意是汪家祖先是龙的传人在人间繁染生息吧!家谱上的汪从德、汪从善、汪从先,还有他们的后代汪国英、汪国彦、汪国栋、王国梁、汪国美、汪国俊、汪国柱、汪国文、汪国学您看那名字多有讲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仔细分析这名字个中含义还真有很多讲究呢,可见当时汪氏家族的兴盛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先人对后代的希冀希望。
“我是谁?从哪里来?”哲学中的这一命题在当今文化复兴的国人头脑中越来越强烈,民间开始重修家谱的热潮,以寻找自己家族血脉延续的“基因图谱”家谱中蕴含的家族制度、姓氏文化、地方史志等重要信息,具有其它文献难以比拟的独特性。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家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谱是记住乡愁、记住家族史的最好载体之一。富屯街道汪德山所撰的汪氏宗族史略与古今家谱也好,汪本元保存的传统简单的世系图谱也罢,不时唤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汪本元搔着首,一脸的无奈,他对这家谱实在是没有太深的研究呀!可无论如何,老两口子瞅着岁月斑斑的家谱、念叨着汪氏家族的骄傲、细数着日子的甜美幸福满足,是那样的得意,喜悦之情就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以至于大家合影时,是那样的兴奋快乐。那发自内心的笑声,惊得老榆树上的麻雀盘旋起来,又落回院内老枣树上——麻雀总是不忘家、不忘根的!
汪家坟的墓冢早已随风而去,那九眼透龙碑残存静卧在山旁,仿佛讲述着汪氏家族的风尘!那转动的大风车,转动着汪氏的过往和驿动的现代文明!张代的渊源对于汪氏后人子孙已不显得重要,在传承的同时如何颂扬发扬弘扬才是不了的心愿。面对着编制各一的家谱,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总有一份责任在人们心里沉甸甸、沉甸甸的
出北镇城往东,坐车不出15分钟,就上了大岭,搁大岭往东就那么轻轻地一撒目,便见山丘低洼处显现了北方典型、平常的一处村落,那远处错落的转动的大风车,转动着一方水土沧桑。同行的北镇市残联主席汪晓东告诉指引着说: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广宁的张代!
说起张代,那是汪晓东的生养之地,难怪汪晓东亲切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说:是春节期间他回老家省亲,听人说他的一个堂兄家有汪氏家谱,他喜出望外、急赴前瞻、心潮激荡、至今未静!旋即又从富屯街道汪德山处幸得一部汪氏宗族史略与古今家谱,春心荡漾时萌动着对汪氏追踪溯源的探究。这不,年后刚一上班,就找到文联主席曹颜奎,说是要见识见识、挖掘挖掘,也许就能探究出点啥来。会了好几回,这天叫上农发局的方芳、广播电视台的程占全,带着共同的方向,揣着不一样的想法,急匆匆往张代赶去!
一
车沿着新修的平整的村路驶进了屯子。依着干枯的河床,曲曲弯弯地顺着一会砖墙、一会土墙,在一处三岔口处停了下来。就在三岔口道北,几棵榆树、虬枝错伸的老枣树掩映了小平房,莫非就是一行人想去的地方?汪主席笑着告诉大伙:正是,这就是汪本元我大哥家!曹主席忙不迭的从包里掏出相机,先顾不得打招呼,兴冲冲地拍摄起来。照啥?码得整整齐齐的苞米垛要照、在粪堆里打扑了的红母鸡得照、新买的电动车更得照,出来迎我们的老太太得照、帮老太太拿出家谱的小伙要照、然而那水迹斑斑发了黄的家谱更得照!来的这几个都与农村屯子里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人,身置这久违的浓浓的乡情之中,真的就有些醉了!
出来迎接的老太太,就是汪晓东的家族大嫂子——家主人汪本元的老伴。老太太满面红光、喜笑颜开,汪主席早就把这些人今天来的事儿告诉了他们,这不,老太太把接待当成了今天家中的大喜事。老太太手在衣服上搓着,毫不迟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忙把来人让进低矮昏暗的典型农村平房中,忙让外孙子把所谓的家谱从黑黑的长条盒子中拿出来,铺到炕上。霎时,大家眼前一亮,不禁惊呼起来,大伙儿真的是头一次见到这黄黄的、斑斑的、历经沧桑的汪氏世传家谱。老太太告诉大伙:老伴儿汪本元去城里健康活动中心去做理疗了,过一会儿会回来的。他知道得多,咋的也得等他回来呀!
二
说的这个张代,原是汪家坟乡的一个村,现归广宁街道管辖。说是汪家坟村有一股姓汪的,张代村也有一股姓汪的,张代和汪家坟两个村有什么关系,汪家坟的汪家和张代的汪家到底有什么渊源,多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正过去的汪家坟乡叫过张代乡,反正他们都以跑了个马童做了河南道的传说引以自豪。
据说现在汪家坟这个地方,在顺治八年(1651年)以前,是荒山秃岭、荒无人烟。那年,从山东来了一户贾姓人家,住在了马鞍山下的山沟里。这里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有叫贾家沟的,还有叫小庙沟的。
清乾隆年间广宁城东门外十余里处有个屯子,叫三岩口,屯子里住着一户姓汪的财主,这财主在北镇可是了得。汪老财主为了世世代代绵延财富、能做大官,便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让他帮老汪家选好坟茔地,以求汪氏家族日后能做大官。且说这风水先生在北镇境内转悠了多日,也没有下音,汪家老财主着急了。这天,他把风水先生叫到堂屋,把门关好,打发走了身边的人,跟风水先生说:“老先生,我把您请来,实话告诉你,我家不缺钱,就是没有当官的。我想让您给我们找一块风水宝地做坟茔地,保佑我们老汪家能出大官。您的后半生就不用愁了,就由我们供养你一辈子!”老先生掂量掂量,觉得这段时间这老汪家对自己还真不错,供吃供喝、问寒问暖。老先生一狠心、一跺脚——中!其实,他早就相中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就是现在的汪家坟。
当时老汪家家大业大,有钱有势,在当地是说一不二。老先生跟汪大财主一说,大财主乐不可支,麻溜请示,圈占荒地哪成想,坟茔风水宝地看后不久,这老财主竟食言,对老先生逐渐冷淡了。上顿下顿不给饱饭,还不给好衣服穿。老先生又急又气,一股火竟双目失明了。
这天,老先生的徒弟云游至此,听说了这事,找到老先生,师徒二人抱头痛哭。老先生把在这里的遭遇诉说了一遍,徒弟义愤填膺、气冲牛斗,问师傅:可有破解之法?老先生说:有!每逢初一、十五半夜,老汪家的坟茔地那些陆续要当官的人就会出来展示。你用箭把它们的影像射死,他们就不可能官运亨通了。但是,切记呀,不要赶尽杀绝啊!徒弟买来了弓箭,准备好了夜行衣,到了十五这天,他早早地就来到坟茔地,在草丛里等候。那日,月高风清,这里一点也不阴森。不怪是风水宝地——临近半夜时,就见能要当官的汪姓族人有坐车的、有坐轿的、有推车的源源不断,在这里展示。徒弟一见,火往上撞,一连射死好几个达官贵人,仅剩一个马童逃脱了
据说老汪家早给后代子孙编排了20个字,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民、龙、洪、从、国、文、腾、永、承、宝、玉、太、德、本、正、清、守、吉、祥、好。说跑的那个马童,就是第三代的汪洪渊。这汪洪渊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他自幼善读诗书,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当上了四品官,被朝廷封为河南道台。道台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汪洪渊到河南做道台,自然一身的风光,可他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处处生疏,曾闹出不少故事。汪洪渊到任不久,正赶上要过生日,远近大小官员、地方绅士听说都纷纷前来送礼祝贺。生日这天,宾客出出进进,鼓乐班子吹吹打打,煞是热闹。汪洪渊坐在太师椅上尽情享受叩拜。忽然,一群人抬进来一条足有檩子粗的大蟒,有人禀报说:这是一位阔商送来的祝寿贺礼。原来河南人很少吃蟒肉,但是,按照当地的风俗,送给人家大蟒那是对受礼者最大的尊重。这位生长在关外的道台哪里见过这龙不龙、蛇不蛇的庞然大物,又惊又怕、魂飞魄散,连连摆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官差们见道台摆手,也都跟着摆手,吆喝抬蟒的人赶快下去。抬蟒的头儿一看这场面,误以为道台嫌蟒小生了气,怪罪下来不乐意了,急忙吩咐道:“快,换一条大的来!要快,决不能耽误祝寿!”不一会,这帮人抬来一条房梁粗细的大蟒来。道台身边的官差厉声训斥:“这么不懂事,怎么又抬来了?!”这时大家再看看道台,道台竟吓得两眼紧闭,栽歪在太师椅上,连手都摆不动了,可怜道台已经咽气、一命呜呼了!当时汪洪渊才41岁!
汪洪渊的灵柩被从河南抬回北镇,汪氏族人就把他安葬在原来那风水先生给选好的风水宝地。族人重建墓地,整个墓地面积约有三万平方米,墓地四周用青砖砌成围墙,正面修一角门,外面全是石柱栏杆,门前高高立起一根旗杆,大门右侧还竖起一块3米高的七眼透龙碑,篆刻了汪洪渊的生平,这残碑现在先锋水库。从此,汪氏家族为了守孝,陆续移居这里。日久年深,树大分支,老汪家孽生成几十户的大家,而给老汪家看坟打杂的,后来也都改成了汪姓,成了“新汪家”户数一多,自然就成了一个村庄,汪家坟这个名称取代了从前那些小的杂的地名,成为全屯统一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汪家坟屯、张代屯居于县城和中安、正安两大集镇的中间,地处丘陵,交通不便,1959年以前没有设置过统一的行政机构,1958年建立张代乡,乡址设汪家坟。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社址在汪家坟。自把老汪家风水宝地的坟茔地毁建到现在,总有随葬品出土,可见当时老汪家的一斑!
三
初春的屋子里有点凉,不用说,人家大白天家有人就没有关门的习惯。正是春阳高照,汪本元还没有回来,大家和老太太索性唠到了院子里。
说是院子其实四周就是一段段高低不平的土墙,靠西边是一个简易的小棚子,旁边码了一袋袋的花生,不时有几只红母鸡到老太太身边讨贱儿,小猫、小狗也眼气前来凑热闹这汪老太太朴实热情善谈,她喋喋不休地介绍说:汪本元属兔,今年78岁,她也70岁了。他们有四个孩子,哥俩、姐俩——老大是女儿,叫汪艳、属龙,老二是儿子,叫汪军、属羊,老三女儿汪丽,今年属狗,老四是儿子,名叫汪正勇,属牛的。老太太告诉来人说:那里码的是大儿子的花生种,眼下没啥事,就得剥了!实际他们的大儿子本应随家谱叫汪正军,后来知道家族中有一个叫汪正军,一个屯子住着重名多不好,干脆就把中间的正去掉叫汪军得了,反正现在按家谱取名也不严格。说起汪军,老太太一脸的得意。她说大儿子非常孝顺,天底下就没有比我这个大儿子这么好的。她说:我们汪家的家风正、家规好、孩子本分、肯吃苦,赚了钱孝敬老人没比的。汪军在城里修鞋,靠自己双手致富,买了新楼,今年过年回来给老妈买了好几件新衣服。老太太说:大儿子王军说了:他能有今天,都是因为我妈当初给送他出去到鞋厂学做鞋了。老妈养育我辛苦不容易,老妈想吃啥我给买啥,就是得对爹妈好。说得多好啊!
老太太洋洋自得、言之切切地说:儿子孝顺,儿媳妇也好,这鸡蛋我们老两口吃不了,头些日子还给他们攒了一百多,让他们腌上了。孩子们都有志气、过得都好。说着,老人家显现出那样的自信和满足!是汪氏家族的勤劳朴实和豪爽,亦或是汪氏家族的真诚大度和乐观,无论如何,汪氏家族也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
汪德印,就是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汪德印今年79岁,六岁随太姥爷王郁周学画、习毛笔字,深得宫廷画之精髓。曾得到齐白石老人的点拨,白石老人告诉他要记住“知白守黑”四个字,并送给他一支毛笔,珍藏至今。汪德印书法尤擅草、隶,洒脱率真、古朴自然;国画善翎毛花卉、山水,写意花鸟色彩清新,赋予情趣。作品被中国巨变、现代中国绘画等大型画册收录,艺术传略入中国当代中老年诗书画大典。汪德印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心一级书画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还有汪太文,由于重名,人称小太文,曾任盘山县副县长。汪利,现任北镇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汪兴,本字辈份,其先辈早年迁出张代村,现任省住建厅副厅长
四
从北镇匆匆赶回来的汪本元,支起电动车,摘下帽子,擦了擦头上的汗,还没等坐稳,就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这家谱的来历——
汪本元的祖太爷是正黄旗,家族显赫。爷爷汪太长是买卖人,赚了钱在乡下买了几十亩地,解放初家里被评为富农。到他这里的家谱是他太爷传承下来的。这家普传男不传女,家里男人传排行老大,而且男人要生男孩子,才可有权利继承这个家谱。汪本元只知道他父亲哥一个,到他这他也是哥一个,他还有个妹妹,家谱自然就到了他手里。这家谱,跟着汪本元已经出入三处大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谱是不敢显摆的,也就是这些年,家谱才敢出世,昭示众人。说是家谱,其实就是一张世系图谱,呈宝塔式,为树系图谱,也是最普通的一种形式。现在看到的这张家谱是汪本元爷爷时曾用白绢重新表过的,他爷爷叫汪太长。关于这家谱的编撰,其上载到:
本籍安徽徽州府体宁县新邑民,上古汪芒氏之族,,周秦汉唐宋元明,三江两湖有族人居焉。我祖汪清于明天启迁居山东辽阳东山;我祖汪大镜亦居于此。我始祖安民、惜民兄弟四人,三、四祖名讳末载。安民、惜民祖由辽阳于清顺治元年迂居广宁南关汪家街。集二十字命名,曰民龙洪从国庭文永承宝毓泰德本正清守吉祥好,为行辈无差,实敦宗睦族之善也法也。后葬我安民、惜民、应龙、变龙、起龙祖于广宁东山玉皇阁左岭南坡。迨后又葬我洪从国庭四辈祖先于广宁城东张代子屯东岭。日远年深,神主各家奉祀,未能统一。我伯考承祜公劳费苦心,修成合谱;我叔考承勋公赞成共事,将族谱清晰登载,永远奉祀。今逾数十载,祖讳神道拥挤较甚。我宝旺、宝刚、宝善率孙泰春、泰长、泰升重新另裱,敬谨恭禄,以继我伯叔考之遗志也。谨志与我族人有厚望焉。
家谱平时是放在祖匣子里的,祖匣是个长方形黑黑的的老式木盒子。平时家谱是不能随便打开看的,汪家人打开看时得先磕头然后才能看,这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在过去,逢年过节,就在祖匣上贴一个福字,前面供上香火,汪氏家族男人们都要前来磕头祭拜,祭祀老祖宗。
说话间,汪主席和曹主席不约而同地好像从家谱里看出来什么,站起身来,重新仔细端详打量起家谱来。汪主席指着家谱说:你们看,这家谱的上面有“民龙之源”的字样,或许寓意是汪家祖先是龙的传人在人间繁染生息吧!家谱上的汪从德、汪从善、汪从先,还有他们的后代汪国英、汪国彦、汪国栋、王国梁、汪国美、汪国俊、汪国柱、汪国文、汪国学您看那名字多有讲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仔细分析这名字个中含义还真有很多讲究呢,可见当时汪氏家族的兴盛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先人对后代的希冀希望。
“我是谁?从哪里来?”哲学中的这一命题在当今文化复兴的国人头脑中越来越强烈,民间开始重修家谱的热潮,以寻找自己家族血脉延续的“基因图谱”家谱中蕴含的家族制度、姓氏文化、地方史志等重要信息,具有其它文献难以比拟的独特性。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家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谱是记住乡愁、记住家族史的最好载体之一。富屯街道汪德山所撰的汪氏宗族史略与古今家谱也好,汪本元保存的传统简单的世系图谱也罢,不时唤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汪本元搔着首,一脸的无奈,他对这家谱实在是没有太深的研究呀!可无论如何,老两口子瞅着岁月斑斑的家谱、念叨着汪氏家族的骄傲、细数着日子的甜美幸福满足,是那样的得意,喜悦之情就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以至于大家合影时,是那样的兴奋快乐。那发自内心的笑声,惊得老榆树上的麻雀盘旋起来,又落回院内老枣树上——麻雀总是不忘家、不忘根的!
汪家坟的墓冢早已随风而去,那九眼透龙碑残存静卧在山旁,仿佛讲述着汪氏家族的风尘!那转动的大风车,转动着汪氏的过往和驿动的现代文明!张代的渊源对于汪氏后人子孙已不显得重要,在传承的同时如何颂扬发扬弘扬才是不了的心愿。面对着编制各一的家谱,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总有一份责任在人们心里沉甸甸、沉甸甸的